采掘工作面技术管理规定

采掘工作面技术管理规定
采掘工作面技术管理规定

综采工作面技术管理规定

一、管理职能

1、编制作业规程及施工措施。

2、组织作业规程及配套措施的学习、传达、贯彻与考试。

3、负责职工技术培训。

4、负责矿压观测预报与顶板管理。

5、进行工艺分析与质量控制。

6、提出工作面采后总结报告。

7、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进行技术革新与改造。

8、管理科技情报及技术文件。

二、管理内容与要求

1、作业规程、施工措施编制、审批、贯彻

(1)作业规程及施工措施需在综采工作面投产前15天由综采队技术员编出,并报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审批。

(2)作业规程编制前,由技术部向综采队技术员提供如下资料:

a、经审批后的综采工作面设计;

b、经审批的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及有关图纸资料;

c、相近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资料和八倍采高的顶板岩性分类特征资料。

(3)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审批及贯彻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4)工作面遇有探明地质构造变化等特殊情况时,必须提前一周编制补充施工措施;;对发现的隐覆地质构造,及时编写补充施工措施。

2、技术培训

(1)每周由采煤或机电技术员负责组织一次职工技术培训。

(2)技术培训以传达贯彻“三大规程”及上级下达的有关技术政策为主,结合本队生产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实效。

(3)加强矿井灾害预防与自救的技术培训,并制定灾害预防措施。要求每个职工都必须熟悉自救器的正确使用、避灾路线及避灾方法

(4)每年组织一次职工技术比武,分工种进行,采取笔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提高职工学技术、比技术的积极性。

3、矿压观测预报与顶板管理

(1)每班由班质量验收员填写“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统计表”。

(2)每天由采煤技术员负责收集、整理矿压观测资料,并协助技术部预报老顶来压时间,为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依据。

(3)积极探索顶板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最大限度控制煤壁片帮和端面冒顶。

(4)若工作面冒顶面积较小、冒顶区域顶板较完整时,可直接在冒顶区打小型木垛装顶。

(5)若工作面顶板较破碎、冒顶区域附近顶板不完整时,应先支

顶板完好处的支架,同时在支架前梁上方,沿平行于煤壁的方向放置1~2根3~4米长的木梁, 由其挑住附近不完整的易冒顶板,然后对冒落地带装顶处理。或根据煤壁具体情况,采取在煤壁挖梁窝、靠煤壁打临时支柱的方法,也可用打撞楔法处理局部小范围的顶板冒顶。

(6)若工作面顶板随采随落,冒顶面积又较大时,用上述措施来不及支护、而且顶板条件也不允许把支架前梁降下来放置木梁,在此情况下,可以在相邻支架间超前架设垂直于煤壁的一梁二柱的棚子护顶,在棚梁下面再架设1~2根平行于工作面煤壁的临时抬棚,临时抬棚应同时托住三架垂直于煤壁的棚梁,然后移架,先用一个支架前梁架托住平行于煤壁的抬棚,此时,可将棚梁下影响移相邻支架的棚腿去掉,相邻支架在两种棚梁的掩护下前移。

(7)非伤亡事故实行分级管理。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非伤亡事故:采煤工作面冒顶10米(含10米)以上,巷道冒顶长10米(含10米)以上。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非伤亡事故:采煤工作面冒顶长度超过5米(含5米);巷道冒顶长度超过5米(含5米)。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非伤亡事故:采煤工作面冒顶长度不超过3米(含3米);巷道冒顶长度5米以下。

( 8)对非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一级非伤亡事故:由集团公司追查。

二级非伤亡事故:由矿追查。

三级非伤亡事故:由矿主管业务部门追查。

井下发生非伤亡事故,要立即通过调度汇报,调查处理后做终结报告。

一级非伤亡事故:报总公司主管业务部门。

二级非伤亡事故:报管理局、省厅(局公司)主管业务部门矿。

三级非伤亡事故:报集团公司主管业务部门。

4、工艺分析与质量控制

(1)综采工区安排专人负责记录工作面每班开机率及各类事故影响时间。

(2)采煤技术员要经常深入现场调查、统计各工序的完成情况及其相互影响,并找出回采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3)每旬由采煤技术员和机电技术员统计、分析工作面开机率、事故率及影响开机率的主要因素,为区队决策提供依据。

(4)每旬由采煤技术员或区长主持进行一次生产动态分析,对生产质量、安全、设备运转情况等逐项分析,找出影响效率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制定改进措施,使各项指标处于受控状态。

(5)技术部每月对综采工作面工艺与质量控制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提出问题以及指导性意见。

5、提高资源回收率

(1)工作面开采前,地测部门须向综采工区提供工作面范围内地质构造分布的详细资料,并注明地质构造的产状要素。

(2)综采工区编制合理的回采工艺和技术措施,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回收率。

(3)正常生产条件下工作面严禁丢底煤推进。工作面底煤厚度超过0.5m时,综采队队长、主管技术员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遇地质构造编制措施,明确留底煤的范围,按规定报损。

(4)放煤工序要放到见矸为止。同时要处理好资源回收与煤炭质量的关系。

(5)工作面每推进10~15m,由技术部、区队技术人员将煤厚情况、构造情况、底煤丢失情况,及时标注到1:500的工作面平面图上。

6、工作面采后技术总结

工作面回采结束后,由区队技术人员在30天内编写出“工作面采后技术总结”。内容包括:

(1)地质预测预报和实际情况对比;

(2)回采率指标以及损失量分析;

(3)对开机率和事故率的分析;

(4)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如更换设备或主要构件、地质构造影响等情况);

(5)各类配件、材料消耗情况;

(6)单产、单耗、生产效率和直接生产成本分析;

(7)一通三防经验教训;

(8)对今后综放工作面生产技术工作的建议。

7、技术革新与改造

(1)技术人员要善于组织班组技术骨干,对施工工艺、设备结构、性能、及安全设施的可靠性、经济性等经常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探求改进方案。

(2)工区可设立技术革新奖,在分配政策上大胆支持、鼓励技术能手的改革创新。

8、科技情报及技术文件的管理

综采队技术人员应做到:

(1)及时搜集有关科技情报,分类编排,便于查阅;

(2)及时签收上级下达的各种技术文件、并及时传达、贯彻;

(3)作业规程以及考试、签字资料要保存齐全;

(4)各类生产动态分析、总结要分类存放、备案;

(5)采后总结及所采工作面的各种文字、图纸资料要妥善保存、分类存档;

(6)所有文件、资料要有专人负责搜集整理,防止遗失。

掘进工作面技术管理规定

一、管理职能

1、编制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及施工措施。

2、组织传达、贯彻落实“三大规程”。

3、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下简称“三新”)

4、顶板管理。

5、科技情报、技术文件管理。

6、职工技术培训管理。

7、工程质量分析,并提出措施。

二、管理内容与要求

1、作业规程与施工措施。

(1)所有施工地点必须有该施工地点的作业规程或施工措施。

(2)作业规程的内容编制及审批程序执行煤矿“三大”规程。

(3)作业规程必须适合施工地点的客观实际,切实指导施工。

(4)技术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察看现场变化,发现变化及时编制补充施工措施。

(5)作业规程及施工措施必须于施工前传达贯彻到施工人员,贯彻率必须达到100%,并符合有关规定。

2、“三新”推广应用

(1)推广“三新”工作前应进行详细论证。

(2)对可行的“三新”项目应做好如下工作:

a、试验前的现场准备工作;

b、“三新”试验方案的编制与审批;

c、劳动组织的调整和人员安排工作;

d、“三新”现场试验工作;

(3)试验前应认真学习相应的工艺文件和技术文件(包括工艺流程,操作规程,质量检验标准和检测方法等)由技术人员全面负责。

(4)要做好各种试验记录、统计、保管好各种原始记录资料。

(5)按计划规定的时间完成试验后,写出试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下列部分:

a、试验过程;

b、是否全部按试验方案进行,有哪些改动;

c、评价;

d、建议;

e、原始记录资料。

3、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

(1)掘进工作面施工前应掌握如下资料:

a、所掘巷道的地质水文预测资料;

b、巷道通过的地质和构造预测图;

c、对施工中所要穿过的各种煤岩层的岩性、裂隙带、水、瓦期含量等情况做出预测和分析;

d、相临采区或相邻条件下巷道矿压显现资料。

(2)施工期间顶板管理工作

a、敲帮问顶:进入工作面应按作业规程规定进行敲帮问顶。

b、严格控制工作面空顶距离,工作面空顶距不得超过作业规程规定。严格按作业规程规定的形式和数量使用临时支护。

c、单头长距离掘进时,要经常检查工作面后方巷道支护情况,发现有断梁折腿、变形严重支架或锚喷巷道喷层脱落时,应立即进行分析,必要时组织修复。

d、架棚巷道,工作面因放炮崩倒棚子时,应由外向里逐架扶棚复位,并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3)沿空掘巷工作面顶板管理

a、巷道施工必须在相邻区段回采工作面结束,岩层运动完全稳定(一般在采达3~5个月)后进行,避开动压影响。

b、沿空掘巷施工,应制定特殊的支护措施。

(4)掘进工作面开帮或贯通时的顶板管理

a、要选好开帮或贯通地点,选在顶板和地质条件比较好,尽量避开交岔点、停采线、煤柱等各种支承压力影响区。

b、开帮巷道与被开帮巷道要保持一定夹角,一般在45°~90°之间。

c、开帮或贯通附近5m巷道要加强支护。巷道贯通30m之前,架棚巷道要将受其影响的棚子采用挑棚、打点柱或打锚索等办法进行加强,对有冒顶或有空帮处均要用木垛或木板背实刹紧。对锚喷巷道则采取补打锚杆或锚索的办法进行支护加固。

(5)掘进工作面局部冒顶之后的顶板管理

a、架棚巷道,一般采用木垛法封顶,控制帽顶范围扩大。处理人员站在冒落的矸石堆安全侧,用长杆工具将冒落区顶帮部活矸危岩捣掉,确认暂无冒落危险时,抓紧安设支架,排好护顶木垛,在其上逐次快速加高木垛,直至冒顶最高点将顶托住;冒顶长度较大时,可按此方法由外向里逐段架设支架和木垛进行处理。

b、锚喷巷道处理办法是:处理人员站在岩堆安全侧,用长杆工具将冒顶区顶帮活矸危岩捣掉后,先向冒落区顶部初喷一层30~50mm混凝土封固顶板,然后再封固两帮,待初喷层凝固后,打上锚杆再进行复喷,复喷厚度200mm。

c、1)非伤亡事故实行分级管理。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非伤亡事故:掘进工作面冒顶5米(含5米)以上;巷道冒顶10米(含10米)以上。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非伤亡事故:掘进工作面冒顶3米(含3米);巷道冒顶5米(含5米)。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非伤亡事故:掘进工作面冒顶3米以下;巷道冒顶5米以下。

2)对非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一级非伤亡事故由集团公司追查。

二级非伤亡事故由矿追查。

三级非伤亡事故由矿主管业务部门追查。

井下发生非伤亡事故,要立即通过调度汇报,调查处理后做终结报告。

一级非伤亡事故报总公司主管业务部门。

二级非伤亡事故报管理局、省厅(局公司)主管业务部门矿。

三级非伤亡事故报集团公司主管业务部门。

(6)锚索

a、在大交岔点、大断面硐室、断层带附近、综放切眼处必须在顶板上打锚索支护。

b、施工锚索必须有锚索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

c、锚索锚入坚硬岩石不小于一米,锚深不小于4.5米,预紧力不小于10吨,并且有原始记录。

d、质量检查单位对所施工锚索的锚固力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并检查其原始记录。

4、巷道光面爆破

(1)炮眼布置

a、周边眼(不包括底眼)应布置在轮廓线上,外甩角不超过3~5。,眼距400~500mm。底眼落在设计轮廓线外不超过100mm,可扎到巷道底板以下100~200mm。

b、掏槽眼布置在巷道中央偏下,直眼掏槽面积占巷道总面积的5~10%,楔形掏槽面积占巷道总断面积的10~20%,掏槽眼比其它炮眼深200mm。

c、辅助眼布置在掏槽眼周围,以掏槽眼为中心层层布置,间距500~700mm。

(2)装药结构

a、采用空气柱间隔装药。空气柱长度与装药长度比值按0.15~0.30(软岩或煤取上限,硬岩取下限)。

b、按规定坚持用水炮泥和封泥,封泥长度为装药长度的35~50%。

c、装药要在进一步科学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优化。

(3)光爆质量要求

a、周边眼的眼痕率,应不低于70%;

b、超挖尺寸不大于150mm,欠挖尺寸不大于50mm;

c、爆破后巷道轮廓应与周边眼相切;

d、炮眼利用率应不低于85%;

e、爆破块度要均匀,最大直径应不超过400mm。

5、正规循环作业

(1)循环图表的具体内容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2)正规循环率不低于90%。

(3)完成作业计划规定的进尺效率、材料消耗等技术经济指标;

(4)工作面工程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求,达到一次成巷;

6、科技情报、技术文件管理

对下发到本单位的科技情报、技术文件、作业规程等由技术员负责保管。

7、职工技术培训

(1)掘进工区技术人员每周组织一次职工技术培训。

(2)培训内容以“三大规程”为主,并要全面贯彻落实各工种

岗位责任制。

(3)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搞好重点对象的专题技术培训。

8、工程质量分析

(1)工程质量分析工作由掘进队长、主管技术员负责。

(2)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分析制度,对于班组出现的质量问题做到查不清原因不放过、找不出责任者不放过。拿不出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不放过。

(3)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QC活动。

(4)采取多种形式对职工开展质量意识教育。

山西和顺天池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采掘工作面技术管理规定

2005年6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