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第一册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第二节课内容。易中天教授在他所著《艰难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中写道:“一群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乡巴佬,却制定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更邪门的是,两百多年来,这部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奇迹中的奇迹”正是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最为之骄傲的。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构建了其民主政治的框架,本课以1787年宪法为核心,共涉及四部分内容,即:宪法出台的背景及必要性;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制宪原则;宪法颁布对美国的重大意义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两党政治。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共和政治体,不仅为美国200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也为欧洲反封建斗争树立了一面旗帜,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因此,本课内容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世界民主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这部宪法所蕴涵的大量民主因素都是与美国人民、民主派人士的斗争分不开的。它是美国人民结合本国实际,自我创新的结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和为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从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提高阅读材料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评价1787年宪法,掌握结合时代背景用历史主义的态度辨证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③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内容。

②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辨析的方式,探讨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和构建相应的结构示意图。③通过设计图表,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不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人结合本国实际自我创新的结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均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都对本国的发展

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③要认识到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和各自的独特性,能学会为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汲取精

华,去其糟粕。

三【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1787年宪法的内容、原则、作用,还涉及总统制、邦联制、联邦制、共和制等政治概念,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是挺感兴趣的,经过一段时间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比较能力等都有所提高,这为本节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评价

难点: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比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五、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本课采用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改变,二是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

(1)核心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核心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3)核心情感价值: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人结合本国实际,自我创新的结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

六、教学课件

视频《大国崛起》,多媒体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通过视频《大国崛起》片段,启发学生共同探讨美国快速崛起的秘密,以此为起点导入新课: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然而美国拥有的历史却仅仅二百多年,如此年轻的国家何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呢?《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说:“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不在于空军和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在于,我们所继承的良好的法律与制度体系。”汤姆斯?弗里德曼认为美国的成功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而它的核心是美国1787年宪法。出示课标要求和本课教学的基本思路。今天就让我们翻开美国历史的第一页,(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了解美国由一个受压迫的殖民地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入新课学习。)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

探究问题1:请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目“年轻美国的窘境”,结合材料诊断建国初期的美国出现了哪些病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病症?请你为它开一张药方。

(多媒体幻灯片出示):

“新英格兰(美国地名)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在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于1787年

思考:

1.结合教材思考美国当时面临什么处境?

2.从材料中分析美国出现这一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问题2:如果各位是美国的开国元勋,面对年轻美国的窘境,会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呢?

(多媒体幻灯片出示):

材料:“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

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的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华盛顿根据上述材料,请指出:华盛顿认为解决美国所面临的窘境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材料中斜体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病情诊断”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且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呢?各邦代表决定为美国制定一部宪法,于是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近四个月的激烈争论,制宪会议终于为美国制定出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制定: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这部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组织学生从教材附录中找出《美国宪法》、洛克、孟德思鸠、分权、制衡、总统、行政权、国会、立法权、联邦最高法院这些词汇的中英文对照。

分析什么叫联邦制?联邦制和原来的邦联体制有何不同?从“联邦”【federal】邦联”

【confederal】的单词前辍con表示共同的角度讲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联邦制取代邦联制有何意义?带着这个问题解读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条款。

(设计意图:渗透双语教学,还原名词、概念的本意,培养学生向“世界公民”的方向发展。)

(显示材料)第一条第八款:合众国国会有权: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制定工商业政策、建立军队、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决定对外和战、管理对外贸易等。

第一条第十款:各州无权:自行发行货币、征收关税、保有军队、宣战、媾和、外交等。——《美国1787年宪法》

探究问题3:请根据1787年宪法的内容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设计一个关系图。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

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设最有信心奖

①概括1787年宪法的内容,尝试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设计一个关系图,分别说出国会、总统、联邦法院的权力。

②宪法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目的是什么?

③以法律的产生及其生效为例,说明是如何体现制衡的原则的?

④如何防止总统专权?

(设计意图:先有所思考再看1787年宪法,能更深地理解“制约权力,平衡利益”;能更好地感受“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

(显示材料)“三权相互制衡示意图”,观看加深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请同学介绍:美国总统的选举过程。

(设计意图:与社会热点和现实相联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加深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探究精神,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邦联”到“联邦”

1.联邦建立:1788年6月21日,联邦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1月,美国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

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认识米 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任务评价: 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 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 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学生数后并作答。(师板书:1米=100厘米) 4、课堂练习用米尺量教室门的高(注意:量时O刻度对准门的一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 5.介绍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小知识:你知道吗?)课本第6页。 测量长度的工具除了米尺外,还有软尺、皮尺、卷尺和测量轮,用它们都可以测量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

7.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初中英语语法课教案设计

初中英语语法课教案设计 初中英语语法课教案设计 一、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语法内容的异同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语法知识上也有所改变,增加了间接引语这一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要对教材 的语法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语法重点和难点,找 到最合适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兴趣,使学生 扎实掌握英语语法。 二、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语法的具体差异 (一)牛津版教材更强调现在时语法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出现的先后顺序有所调整,而且没有“过去将来时”这一语法点。这一顺 序的调整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过去将来时”可以在 学生学习“过去完成时”时提出。“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区分助动词形式:do/does/is/are;区分动词形式:read/reads/reading。 (二)牛津版教材被动语态出现较早 被动语态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例如学生对“Englishisspokenbylotsofpeopleintheworld.”这句话的理解就 容易产生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使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几种 基本时态,通过基本时态反过来理解被动语态,这样就可以起到融 汇贯通的作用。 (三)牛津版教材新增间接引语语法 间接引语是牛津版英语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学生在学习时就会产生障碍,不容易理解。

“HeaskedmeifIhadanypaper.”这句话是如何体现间接引语的语法 特征的以及如何将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抓住宾语从句作为间接引语的教学重点。从宾 语从句入手,讲解间接引语的语法特点和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 的方法,深入浅出,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间接引语的语法特点,及时掌握间接引语的转换方式,提升学生英语语法的基础水平。 三、语法课教案设计措施 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教案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合格的教案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接受新知识。 (一)教案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有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 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合理 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进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制定有层次性的 学习目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提问环节,使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能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成 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法教学质量。二是要针对教学 内容准确把握各类语法的重难点,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讲 间接引语时要着重讲解宾语从句的语法特点。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 (二)教案要有创新性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解读。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好 胜心较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不断创 新教学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创 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在教案中最好设计小组竞技教学活动内容,打破传统灌输式 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案中还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提问要注重知识点的迁移,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例如在提问被动语态的特点时,学生可能不太了

《司马光》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课题语文s版第一册《司马光》第二课时作者及工作单位常德市桃源县陬市小学周进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反映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此类课文有浓厚的兴趣。仔细读文以后,对于课文揭示出来的道理,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来,但要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还要添加一些课外拓展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出小朋友的,说说自己的办法。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司马光的聪明,鼓励学生多读书,做一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感受司马光遇到危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激情导入,温故知新朗读感悟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实践活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那课文里说的是什么呢?1、轻声读课

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2、出示第5自然段。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想象,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会有什么危险?4、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当时惊慌的场景。 6、引读第5自然段,让学生抓住“举起,使劲砸”等词边读边想,还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的动作吗? 7、齐读第6自然段。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人们会怎么称赞他?2、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自主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在空花朵上。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1、同桌互相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2、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3、想象说话: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危险的情景。 4、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地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5、有感情地朗读,表演读。夸夸司马光复习巩固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知道遇到危急情况时应该如何去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故事。养成自主积累词语的习惯。板书设计司马光小朋友哭喊跑(慌)掉进水缸司马光砸缸(镇定,聪明)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自我评价2、生生相互评价3、老师评价评价方案:1、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是否能够当堂背诵。3、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并理解课文内容。4、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情境表演,说话练习。5、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语法教学设计模板

语法教学设计模板 1. Teaching objective: ①. Knowledge and ability: 1.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grammar and learn to sum up the grammatical rules themselves. 2. Students can make full use of what they’ve learned. ②. Process and method: 1. The teacher will apply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promot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raction in class. 2. Individual work and pair work to make students work in class. 3. Explanations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is grammar skillfully. ③.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 1. Try to raise the students’ cooperative awareness in their study by pair work or group work. 2. Stimulate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of this grammar. 3. Teaching key points: 1. Learn to research by cooperation. 2. Learn to make full use of this grammar skillfully. 4.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is grammatical item and use this grammar correctly. 5.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自主学习法self-directed learning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讨论法(discussion) 反思教学法(reflection teaching). 6.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tape-recorder, pictures, videos, songs, the blackboard, 7. 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Lead-in ①.Activity: 1.enjoy a song whose content is related to this class and ask questions 2. play a guessing game. 3. show related pictures and videos. 4. free talk about familiar topics. 5. describe a student or a teacher in our school.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司马光》一文系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美好品质”,课文通过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学习这篇文章有两个方法切入,一是朗读与理解并行这是一篇古文,短小精悍,总共33个字,但是因为语言形式与白话文不同。因此,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从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到读出感情的目标。二是文字与画面共舞。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要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是过一些积累的,比如国学诵读中接触过这样的句子,如“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司马光的故事,培养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

通过课文与拓展,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入课文。 通过与古人“对话”,猜名字游戏,拉近学生与历史和文言文的距离,同时再了解文章中的“光”是司马光,因此进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晓大意。 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初步感受故事,简单总结课文内容:司马光砸瓮救人。上节课,老师已经送给大家停顿符号,现在你能自己读一读课文吗?三、精读课文,学而有方。 进入课文,出示:群儿戏于庭。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同时师生共同总结出“看注释”、“看插图”、“组词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紧接着现学现用,开展同桌合作。借用以上方法,同桌两个人一人一个小短句,说说它的意思。 出示:我会合作:1、和同桌一人一个小短句,说说它的意思。 2、汇报要求:先读句子,再说理解,同桌补充。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生汇报与补充后,老师进行点评,强调动词“登”、“爬”、“没”。再看图中的瓮和孩子的大小,引导学生读出情况的危急。 “刚刚气氛还很欢快,可现在小孩掉入水中,面对这种紧急情况,课文里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呢?”引出下一句。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学生简单解释后,老师先抛出问题:这些孩子跑了,难道他们是见死不救吗?来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把这个紧急的场面重现一下,同时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借用: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让我身临其境,真想赶快去营救落水的孩子。不过司马光已经想到了办法。他是怎么做的?这样来引出司马光的做法。 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生读)(板书:光持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提问: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探究新知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课桌高70米。() 一棵树高16厘米。()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中考语法“主谓一致” 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考英语语法专项复习:主谓一致 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能掌握主谓一致的基本原则。 2.能在具体的练习题中总结归纳有关主谓一致的规则。 3.能体验到合作学习、完成任务的快乐。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主谓一致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难点:一些代词、集合名词等作主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程序 Step 1设置任务导入课题 Show some wrong sentences . Read and find out the mistakes in them. Lead in the topic.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明确目标,自然引入课题。Step 2 分组研讨复习要点 Give them some exercises. Direct and help when necessary. Th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discuss the answers and then find the language points by themselves.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学会用恰当合适的语言总结归纳语言点。 Step 3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Work with the students together and write down the grammar points. Th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sum up different rules of the agree ment of subject and predicate.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Step 4直击中考思路点拨 Show the students some exercis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ker groups and help them. Do the exercises and then make a discussion about them. Pay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the key points. 了解中考考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以致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巩固。 Step 5作业布置巩固反馈 《优化设计》P55 模拟预测题 “主谓一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主谓一致用法的各种现象。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又得到了到了很多,首先,授课应以学生为主,尽可能的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也最好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反思)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2.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又会知道一个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司马光) 3.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一样吗?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学学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听教师读课文,并试着用铅笔在有停顿的地方画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本课生字,教师相机正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教师明确停顿之处,并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学生根据停顿齐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文意,对于仍然不能理解的字词做好标记。 3.小组内讨论难理解的字词。 4.师点拨(根据学情,不用逐一解释): 群儿:一群孩子。戏:游戏。一儿:一个小孩。登:爬上。弃:抛弃,放弃。去:离开。持:握,拿,搬起。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破之:使之破,就是把缸打破了。水迸:水一下子涌出来了。得活:得以存活。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内容,并简要概括。(引导学生讲得通顺,流畅,表情大方) 四、指导书写 1.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书写课后会写字,重点指导“庭、登、众”。 3.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2.深入课文,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背诵课文。(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指名说课文大意,并概括主要内容。(司马光砸缸) 二、深入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rice con sumption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

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 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 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绿色环保”为题材,利用对话形式,从学生自己创办的网络杂志引入,谈到“绿色学校”,讨论了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语法重点主要为构词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大纲词汇和构词法。To obtain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能力目标:1 )能听懂有关环保日常对话,获取准确信息。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2 )能比较自如地谈论环保等相关话题。 3. 文化意识:注意在日常口语中存在的中外文化的不同;学习外国在环保方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 4. 学习策略:能学会使用口语中的一些常用功能句;能够有礼貌地和别人交谈;在泛读中学习、熟悉加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内容: 1. 大纲词汇waste, wasteful, throw away, metal, energy, pollution, recycle, environmental, hopeless。 2. 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重点: 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学第一个环节: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1. 向学生展示PPT中有关图片,从而引出课文标题及新词汇。 2. 引导学生注意新词汇的结构,从而引出前后缀的构词法。 3. 结合图片,重点展示前后缀的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4. 学习新单词 waste, wasteful, throw away, metal, energy, pollution, recycle, environmental, hopeless 5. 检查单词 1 )集体朗读单词。 2 )单词抢答竞赛(小组活动,老师说中文,学生抢答英语单词) 设计意图:本课时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多,但是,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也不简单,因此,我利用图片易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欢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单词抢答竞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为后面的对话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全课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载体,一路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和总结学习规律。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T: What on earth should we do? 2.针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头脑风暴,讨论出解决方案。 3.以小组汇报的方式整理出一份解决方案,以供全体学生学习。 4. 听录音完成以下练习(对文章细节信息的获取) Listen for the followings: 1.The email is from ______________. 2.Zhao Ming studies at _____________ in Dalian. A. an ordinary school B. a green school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22《司马光》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正确认读生字词,学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2、情感与态度:学习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想象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猜猜他是谁?(生:司马光)提醒注意司是平舌音,读准确。分别请生叫一叫他的名字,齐读课题。司是司机的司,在这与马组成了复兴,简单简述复兴的概念。随文识记生字“司”,用熟字减部件的方法来记忆,编儿歌帮助记忆: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到一小竖。师范写,生描红。 2、师:司马光到底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被写道书本里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呢,请小朋友轻轻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配乐)读完后要求学生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二、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过渡:今天,老师特地向蓝猫借了时光穿梭机想带小朋友们一起回到九百多年前,去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想去吗?(生:想)不过得先通过蓝猫的认读词语大闯关的考验,能向蓝猫证明你们的聪明才智吗?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出示生字词小组学习。 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可以采用小组汇报读词,男生女生读词,小组赛读等形式认读词语。 检查用每排词语汇报说话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古时候故事发生的那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可正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情发生了,是什么呢? 1、PPT出示第二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 2、如果你是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孩子,你会有什么表现呢?(生表演) 3、这个小朋友是为什么会掉进水缸里呢?(生自由回答,引导是因为自己 的疏忽,一不小心) 4、理解“一不小心”这一词语的意思,并用“一不小心”词语进行说话练 习。 5、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这个小朋友的一不小心。 过渡:小朋友爬假山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掉进去为什么不自己爬出来呢?(生答略)

第3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教案

第3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练习一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自主测量,知道1米=100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和学生卷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上一节课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约是多少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瞧!这样用尺子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这把尺子(用更长的尺子量)试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如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大树的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例4)。 (1)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画。 (2)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卷尺,比一比,看1米和米尺上的是不是一样长,刻度是不是一样。 (3)体验。 ①用米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②用米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③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④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例5)。 (1)课件演示米尺与长10厘米的尺子,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2)每个小组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 (4)汇报归纳:1米 = 100厘米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自主观察米尺,比、画、量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更深刻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观音堂小学王冬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材料准备: 教师:食盐、瓶子、乒乓球、铁块、纸、桃 学生: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橡皮、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一不小心把皮球踢进树洞里了,洞很深洞口又小,用手拿不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有的能回答出用水灌进树洞。)想一想,这与什么自然现象有关呢?(浮与沉)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探究 (一)认识浮与沉 1 、了解什么是浮和沉 (1)提问:一件物体在水中,怎样叫浮?怎样叫沉? (2)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2、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一定要用实验 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普遍认为把物体投入水中就可以观察出结果。 (1)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个实验,探索一下物体的浮沉情况。把橡皮泥、木块、石块、螺丝钉、泡沫塑料、树叶、橡皮放在水槽里,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沉在水底。请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