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诱惑

生活中的诱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76381.html,

生活中的诱惑

作者:方西河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9年第46期

【导语】

世界变化万千,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各方各面的诱惑。诱惑对于一个人来说,有时是好事,有时是坏事,关键要看你怎样去面对。是在诱惑面前不能自拔,还是在诱惑面前从容不迫?不同的处理方式,便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如何面对诱惑,值得我们三思。本期“素材自助餐”栏目,就让我们谈一下生活中的诱惑吧!

精彩开头

巧用修辞

诱惑仿佛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坎,我们要么沉醉其中,难以自拔,要么从容不迫地离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中,诱惑可能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远离成功。

直抒胸臆

人生是一段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充满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人都有欲望,以至于种种诱惑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欲望和诱惑就如孪生兄弟,形影不离。面对同样的诱惑,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人生的成败无非就是看你面对诱惑时有没有足够的定力和特有的洒脱。当你诱而不惑时,便会积极向上;当你诱而被惑时,就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毁了自己。

开门见山

上课了,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神秘的诱惑’。”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红色的纸包,对我们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会走出教室,五分钟后回来。在这五分钟里,你们必须忍住不去打开纸包,看谁的自制力最强。”说完,老师便走出了教室。

【眉心飞语】

巧用修辞式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诱惑比作人生路上的一道坎,给人奇特而新鲜的感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直抒胸臆式开头,表达了作者对诱惑的看法与感慨,引人遐想。开门见山式开头,文字简洁,直接将我们带到神秘的游戏之中,调动读者的好奇心。

精彩过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 中海康城小学龙笑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置制等。 教学重点: 1、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2、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3、能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 教学难点: 用2个2个的方法准确地数百以内的数。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比较出20以内数的大小。对于100以内数的读写,大部分学生学前已经掌握,特别是1个1个、5个5个、10个10个地数100以内的数,学生非常熟悉。但对于用2个2个的方法准确地数百以内的数,以及倒数100以内的数学生觉得比较难。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了这方面的教学。 单元教学时数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数铅笔 第二课时:数豆子 第三课时:动物餐厅 第四课时:小小养殖场 第五课时:练习一 第六课时:查缺补漏

数铅笔(数数、读数)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帮老师一个忙,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⑴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⑵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明确10个十是100。 (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小结:数数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1个1数,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的数。 试一试:分别用上面的方法试着数一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练一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习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课外阅读(一)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莽莽苍苍。离苟家乡20多公里的岩峰村栅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箭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熊猫们自认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串门访问),到居民家里(不请自来串门访问)。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已动“手”翻葙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坡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照顾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食物,也帮忙吃一些。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怨天尤命)!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快步走去,小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孩子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恐慌虚惊)。 浩瀚的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十分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2.5分) 2.解释下列词语中画横线字的意思。(2.5分) 东张西望()虚惊()鸣奏不绝() 望树兴叹()嬉戏() 3.选择正确的答案。(4分) ①第二自然段中“友谊深厚”一词上的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B、表示否定,意思是好像友谊深厚,其实不是友谊。 C、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话说明问题。 ②本文题目的特点是() A、以事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动物命题。 D、以人物和动物的关系命题。 4.用“”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分)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3分)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1课时新授课 枣庄市实验学校物理教师孔翔 使用日期:2012年12月 9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光路图。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3. 学生分组器材:放大镜、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f=10cm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火柴、蜡烛、装有水的小烧杯、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手摸放大镜感知(或观察)回答:凸透镜 观察感知像:放大 观察感知像:正立

【指导制作模型照相机】 1.每小组提供的器材: 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f=10cm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火柴、蜡烛、装有水的小烧杯

3. 把两个圆纸筒套在一起。 学生操作现象预设: 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小于物距 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感悟: 小组内交流总结: 3.凸透镜靠近蜡烛,同时薄膜远离凸透镜。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把画有带 箭头的投影片(或放一支笔)放到载物台 上,记住箭头的方向。 学生体验观察:

生活中的诱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76381.html, 生活中的诱惑 作者:方西河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9年第46期 【导语】 世界变化万千,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各方各面的诱惑。诱惑对于一个人来说,有时是好事,有时是坏事,关键要看你怎样去面对。是在诱惑面前不能自拔,还是在诱惑面前从容不迫?不同的处理方式,便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如何面对诱惑,值得我们三思。本期“素材自助餐”栏目,就让我们谈一下生活中的诱惑吧! 精彩开头 巧用修辞 诱惑仿佛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坎,我们要么沉醉其中,难以自拔,要么从容不迫地离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中,诱惑可能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远离成功。 直抒胸臆 人生是一段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充满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人都有欲望,以至于种种诱惑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欲望和诱惑就如孪生兄弟,形影不离。面对同样的诱惑,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人生的成败无非就是看你面对诱惑时有没有足够的定力和特有的洒脱。当你诱而不惑时,便会积极向上;当你诱而被惑时,就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毁了自己。 开门见山 上课了,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神秘的诱惑’。”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红色的纸包,对我们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会走出教室,五分钟后回来。在这五分钟里,你们必须忍住不去打开纸包,看谁的自制力最强。”说完,老师便走出了教室。 【眉心飞语】 巧用修辞式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诱惑比作人生路上的一道坎,给人奇特而新鲜的感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直抒胸臆式开头,表达了作者对诱惑的看法与感慨,引人遐想。开门见山式开头,文字简洁,直接将我们带到神秘的游戏之中,调动读者的好奇心。 精彩过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十二)[含答案] 顽强的小草 春天到了,大地复苏,花儿开放,整个大自然充满了生机,我十分喜欢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 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上面种着小草,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生命),春天一到,一下子就铺开了一片绿色的天地。细看,它们是嫩绿色的,水灵灵的,多么喜人! 一阵风吹过,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时而舒展右臂,时而左右摇摆。它们像一群活泼的小女孩,天真可爱。这时你如果有空来欣赏一下,一定会叫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你别看小草这样(软弱柔弱),可它永远不会向暴风雨低头。有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大雨。风雨过后,我赶紧去看那小草。呀!小草好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我相信,它们是不会在暴风雨下屈服的。 果然,小草又慢慢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它们好像在骄傲地说:“你看,我们是多么顽强啊!” 小草,没有鲜花那么娇艳,没有白杨那么(挺拔挺立),可是它的生命力是多么(坚强顽强)!人们说“疾风知劲草”,小草是当之无愧的。 1、短文加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2、用“\”划去()里用得不恰当的词语。(2分) 3、“疾”字在字典里有四个意思: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疾 风知劲草”中的“疾”应取第(④)种意思。(1分) 4、按下列形式从文中摘录词语或写出词语。(4分)

样。(3分) 6、用“√”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1).本文表现了作者喜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2).本文赞扬了小草坚强不屈,有顽强的生命力。(√) 7、你觉得身边还有哪些人或物具有小草一样的精神请写一写你对他们的赞美之情。(4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十三)[含答案] 故乡的山溪 ①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家乡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崭(zǎn zhǎn)新的瓦房,清脆的蝉鸣……一下就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②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yǐn yìn)而尽。好凉爽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澈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③山溪给了我欢乐。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着(zhuózháo)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教 案 设 计 岳西县中关中心学校南岳初中程伙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 岳西县中关中心学校程伙(男中二本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 性认识。 〒教学难点〓 弄清楚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大致构造及成像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对生活中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也为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做好了准备。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正立放大的虚像,从而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征有哪些,这样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也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

分析,对比实验数据,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尤为密切,很多学生头脑中都有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需适当点拨提醒,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照相机模型的制作,不仅巩固了其原理,还能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也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纸筒、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生活中透镜 (播放幻灯片1 生活中透镜) 『导入新课』 现在的人们每逢过时过节、外出游玩或一些特殊的日子,总喜欢留影作纪念。用照相机拍出喜庆的场面、美丽的风光或特别的时刻,再通过照片来回味。对照相机大家一定不陌生,哪些同学会用照相机或使用过照相机的,请举手告诉我?(学生举手回答)好!我们同学个个动手能力强,了不起!那么照相机为什么可以拍摄出风景、人物呢?你们想了解它吗?

生活中的陷阱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四课《学会拒绝》 第一课时生活中的陷阱 总课时量: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新城小学晏霖 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社会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陷阱”;感悟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激发学生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陷阱”,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知识与技能: 通过搜集有关生活中陷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等,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能力,初步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行为与习惯 初步了解“陷阱”给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抵御“陷阱”,避免受到伤害。 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畅所欲言聊“陷阱”,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不仅有“阳光”,也有“陷阱”; 2、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知道落入“陷阱”的原因,感受“陷阱”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并提高警惕; 3、通过活动温馨提示让学生支招防“陷阱”。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在社会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陷阱”,感受“陷阱”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并提高警惕。 教学难点:

1、面对“陷阱”,学生能够分辨并用正确的方式防范和抵御它,避免受到伤害。 2.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学会拒绝》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陷阱》 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师生搜集相关资料。 2、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歌曲导入课题 1、生命如花,生活如蜜,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能开出一朵甜蜜的花!让我们随着《生活是这样美好》的节奏,去沐浴生活的阳光!板书:生活课件边播放《生活是这样美好》,边出示人们幸福生活的画面。 2、欣赏着这些幸福的画面,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是一切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唯美。平凡的道路布满了荆棘,看似美丽的世界,有时却充满着“陷阱”。完善课题:中的陷阱(一口井的图片上有“陷阱”二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沉浸在幸福的生活画面里,感受阳光灿烂的生活。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生活中也有“陷阱”,并导出课题】 活动二:畅所欲言——聊“陷阱” 1、我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老师还布置你们课前去搜集了资料,那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理解“陷阱”的?(比喻现实生活中陷害人的罗网、圈套。) 2、请同学们翻开书20页,看着书上的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遇到过,或听到、看到过的生活中“陷阱”,在小组里跟大家聊聊,并想想你为什么认为它是“陷阱”。(商品打折、免费服务……) 3、看着同学们聊得这么热火,看来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个小组请派一名代表汇报,并且要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陷阱。 师相机板书:拐骗陷阱,消费陷阱,电话陷阱,网络陷阱,烟酒、毒品……

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习试题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莽莽苍苍。离苟家乡20多公里的岩峰村栅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箭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熊猫们自认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串门访问),到居民家里(不请自来串门访问)。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已动“手”翻葙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坡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照顾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食物,也帮忙吃一些。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怨天尤命)!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快步走去,小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孩子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恐慌虚惊)。 浩瀚的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十分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2.5分) 2.解释下列词语中画横线字的意思。(2.5分) 东张西望()虚惊()鸣奏不绝() 望树兴叹()嬉戏() 3.选择正确的答案。(4分) ①第二自然段中“友谊深厚”一词上的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B、表示否定,意思是好像友谊深厚,其实不是友谊。 C、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话说明问题。 ②本文题目的特点是() A、以事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动物命题。 D、以人物和动物的关系命题。 4.用“”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分)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示例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示例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课题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教师授课时刻 仪器材料照相机的挂图、投影仪、放大镜、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复习提咨询【咨询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摸索、回答】 么?①u> 2f, 2f > v>f,倒立、缩小、实〔写成副板书,以便学生学习新知像 识时使用.〕②u=2f, v=2f, 倒立、等大、实 像 ③2f > u>f, v>2f,倒立、放大、实 像④u u > f, v > 2f 〔有可能显现 ③依照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u

教案《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第十五课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第一目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等不良诱惑。 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等不良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不良诱惑的危害,知道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等不良诱惑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与策略: 情境教学法: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教学内容的呈现,都以案例为基点,让学生在对案例的思考、讨论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大量的图片、动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快速、有效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我们身边存在那些诱惑?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面对的诱惑及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猫和老鼠》的动画片 师导语:猫为了捉老鼠出此下策,利用的是老鼠的那个特点?(好奇心)小老鼠最终禁不住诱惑被猫捉住。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美好的事物强烈的吸引着我们,也有一些不良的、甚至危害我们生命健康的东西诱惑着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护自己免受不良诱惑的侵蚀,健康地成长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的话题。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 出示情境:课本第53页材料 1、说一说: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诱惑? 2、议一议:哪些属于不良诱惑? 3、想一想:不良的诱惑有哪些危害? 教师引导: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诱惑,都在不同程度地吸引这我们。一些诱惑如荣誉的诱惑和金钱的诱惑,我们应采取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去对待。 在学生讨论展示的基础上,教师要点拨,使学生明确: 1、区分对待不同的诱惑。荣誉、金钱对青少年充满强烈的吸引力,但只有通过正当的途径和刻苦努力去取得,就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促进健康成长;适当节制的电子游戏,不仅可以放松自己,而且还能发掘自己的潜能;反之则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 2、“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属于不良诱惑,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 活动二 展示课件:学生因观看黄色图片、录像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视频。 议一议: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等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哪些方面的危害? 师总结:(1)未成年人在涉“黄”后,轻者会想入非非,精神萎靡,无心学习;(2)重者极易诱发违法犯罪,造成更大的危害。(3)所以,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等是一种精神鸦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复习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姓名: 一、填空。 (1)10个一是(),2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100。 (2)3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9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69的前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4)99在()和()之间。 (5)数字27中十位上的2表示()个十,个位上的7表示()个()。 (6)一个数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7)填一填。 56﹤□□﹥90 □=89 □﹤21 二、填一填。 71、27、42、77、24、79、84、67、54、56 三、排一排。 你能把这些卡片上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 25 36 18 51 12 排一排: ○○○○ 四、数一数,写一写。 (1)一个一个地数,从38数到43:(),(),(),(),(),()。 (2)两个两个地数,从47数到57:(),(),(),(),(),()。 (3)五个五个地数,从60数到85:(),(),(),(),(),()。 (4)十个十个地数,从50数到100:(),(),(),(),(),()。

五、我会猜。 小明说:我一分钟能跳70次。 小青说:我比小明一分钟跳的次数多得多。 小华说:我比小明一分钟跳的次数少得多。 小花说:我比小明一分钟跳的多一些。 小刚说:我和小明一分钟跳的差不多。 把名字填进去: 六、找规律。 (1)67 , 68 ,(),(),(),72 ,()。 (2)93 ,83 ,(),(),53 ,( ),()。 (3)44 ,46 ,48 ,(),(),(),( )。 (4)(),(),(),65 ,55 ,45 ,()。 七、画一画,写一写。 ( ) 3 7 ( ) 八、想一想。 从 3 5 8 三张卡片中选出其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最大的数是( ), 最小的数是(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课外阅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一)[含答案]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莽莽苍苍。离苟家乡20多公里的岩峰村栅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箭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熊猫们自认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串门访问),到居民家里(不请自来串门访问)。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已动“手”翻葙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坡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照顾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食物,也帮忙吃一些。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怨天尤命)!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快步走去,小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孩子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恐慌虚惊)。 浩瀚的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十分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2、解释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东张西望()虚惊()鸣奏不绝() 嬉戏()望树兴叹() 3、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第二自然段中“友谊深厚”一词上的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B、表示否定,意思是好像友谊深厚,其实不是友谊。 C、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话说明问题。 ②本文题目的特点是() A、以事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动物命题。 D、以人物和动物的关系命题。 4、用“—”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5、用“//”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并用小标题概括每层要点。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 不请自来串门访问光顾付之一笑虚惊 2.没加点的字 3. B D 4.描写环境的词语: 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莽莽苍苍写出了山高山多,树木茂密苍翠 5.第一层①②③句标题:不请自来,带走板凳。 第二层④⑤句标题:光顾炊锅,付之一笑。 第三层⑥⑦句标题:熊猫出现,一场虚惊。 6.提示:从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方面考虑。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让他们和我们人类和谐相处,快乐生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二)[含答案] 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 有两户人家相邻而居,以院墙相隔,墙东栽了一棵石榴,墙西栽了一棵樱桃。 开花时节,姹紫嫣红,分外妖娆。两家人经常坐在树下乘凉、吃饭,因为有了两棵树,他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时间久了,两棵树的枝条开始向外生长,逐渐蔓过了院墙的界限,石榴的枝条跑向了墙西,而樱桃的枝条也悄无声息地伸向了东邻。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一课安全第一 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安全要求和常识。 2、学会沉着、冷静、及时、有效地处理紧急情况,保证人身安全。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安全要求和常识。 教学难点: 学会沉着、冷静、及时、有效地处理紧急情况。 教学准备:《安全知识读本》。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谈注意安全的必要性。 二、学学做做 1、防灾的安全:地震、玩火、雷雨、煤气泄露、电起火时的安全知识介绍。 2、在校活动、课间休息的安全:不准追逐打玩,不做危险游戏,不在无教师保护下攀爬体育设施等,安全使用健身器械,严禁打架,同学之间应和睦相处。 3、外出的安全: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一停三看”,确认安全才能过马路。不乘坐“三无”车辆,提醒家人不要酒后驾车。 4、门户的安全:不要在门口玩耍,不要乱开关门,不要把手放在门框边。 5、受伤后的自救:手指破了、被烧伤、流鼻血的自救、护理。 6、严禁在无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私自下河游泳。 三、想想练练 1、讨论图中小朋友的做法是否正确。 2、同学们一起讨论,还有哪些方面应注意安全,怎样才安全? 3、进行安全知识游戏。 教学反思: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安全的知识。知道自己是有生命,学习一些简单保护自己的本领。会安全上学放学。课间安全休息。

单元第1 单元教学内容可爱的校园课时 1 教学目标1.认识校园,喜欢可爱的校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步感知一些数字,会数一数动物个数,能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数学问题,认识生活中的数。 3.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感知一些数字,会数一数动物个数,能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数学问题,认识生活中的数。 2.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具学具资料准备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玩具实物。数字卡片。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学程设计) 一、出示1~10的数字卡片。 1、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的生活中经 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 一找,说一说。 2、同学们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这么 多数,真了不起!快看我们的教 室,你们能发现那些数? 二、出示挂图。 1、“可爱的校园”中有什么?现在, 我们来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2、同学们真聪明,在数数的时候,就 象你们那样。可以用铅笔点着,一个 一个地数,也可以在数过的地方做个 记号。这样,才不能漏数或重数。 1.(1)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 说。 (2)集体反馈交流。 1、(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含答案

A B C D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图,请把左边的图形绕着给定的直线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几何体选出来( )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棱柱 B.三棱柱的侧面是三角形 C.直六棱柱有六个侧面、侧面为长方形 D.球体的三种视图均为同样大小的图形 3.从多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不是顶点)发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03个 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 A.2001 B.2005 C.2004 D.2006 4.如图所示立体图形,是由____个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____条线( ) A.3,6 B.4,5 C.4,6 D.5,7 第4题 第5题 5.如图,在一个棱长为6cm 的正方体上摆放另一个正方体,使得上面正方体的四个顶点恰好均落在下面正方体的四条棱上,则上面正方体体积的可能值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数个 二.填空题 1.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一个正方体截去4 1后而形成的,这个几何体是由( )个面围成的,其中正方形有( )个,长方形有( )个. 第1题

2.用一长20cm,宽8cm的纸片卷成(无重合部分)一个高为8cm的圆柱,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圆的半径是(),圆柱的体积是()。 3.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若干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堆放而成的,则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 第3题第4题 4.将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组成如图所示的几何体,那么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5.如图,观察由棱长为1的小立方体摆成的图形,寻找规律:如图①中; 共有1个小立方体,其中1个看得见,0个看不见;如图②中;把共有8个小立方体,其中7个看得见,1个看不见;如图③中;共有27个小立方体,其中19个看得见,8个看不见;……,则第⑥个图中,看得见的小立方体有______________个。 三.解答题 1.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涂上红、黄、蓝、白、黑、绿六种颜色,现有涂色方式完全相同的四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判断涂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对面分别涂着哪一种颜色? 2.如图,已知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六个连续的整数,且每两个相对面上的两个数的和都相等,图中所能看到的数是16,19和20,求这6个整数的和.

1份 生活中的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数、人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3、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的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苦难的,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几个,经常练习,除课本中的练习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

起始课可爱的校园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快乐的家园 一、教学目标: 1.对“1”进行认识,并且从1引申到2、3、4的学习。 2.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数“1”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word完整版)六年级读写训练十二

六年级读写训练十二 姓名 训练内容:作文训练学会扩写 训练重点:学会紧扣内容,展开想象,把事物写具体。 一、积累运用。 1、积累成语。 2、画出每一组中不是同类的词。 a.热气腾腾波光粼粼细雨蒙蒙翩翩起舞怒气冲冲 b.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见义勇为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c.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举世闻名车水马龙 3、填写成语、古诗词、歇后语。 a.我很喜欢旅游,每到一处总免不了感慨一番。登上长城,我 地想起了、等成语;乘舟荡漾西湖,我不禁想起 等古诗句;来到海边,我想起了、等成语;攀上泰山,我想起了 等诗句。 b.当事者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者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诗人在《》中的诗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c.我们班与二班进行几场球赛,由于我们班实力太差,总是以失败告终,这真是:(填歇后语)。 二、习作练习。学习扩写 1、方法指导: 扩写时,围绕中心进行扩写是首要任务。然后找到每一个扩写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在情节、心理、外貌和对话上进行具体补充和描写。 ★根据中心,捕捉“扩写点”。 要认真阅读理解原文,在保持原文主要内容是前提下,紧扣原文的中心进行扩写。允许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渲染和修饰成分,包括补充一些情节和段落,对环境进行必要描写。还要注意扩写的内容应详略得当,恰到好处,切忌臃肿或内容游离。 ★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进行具体描写。 a.展开情节,充实原文内容。 b.描绘形象,使文章具体生动。 2、美文欣赏。 原文: 在英语考试时,小明和小晴互相传条,结果我的成绩比他们俩都差了10多分。又一次考试开始了,我有几道题答不上来,很想找同学“问一问”。犹豫再三,我终于没有作弊。 扩写: 我战胜了自我 英语考试正在紧张进行中。 “同学们注意了,还差五分钟就下课了,请抓紧时间答卷。”监考老师边说边慢走着巡视着考场。在老师从小明和小晴身边走过后,小明突然用极快的速度传给小晴一张纸条。小晴低着头看完纸条,朝小明做了个“我也不会”的手势:小明比划着从课桌中抽出英语书抄的动作。小晴会意,趁老师在另一个角落解答同学问题的时机,迅疾抽出课本,一边看一边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团了一个小纸团,一探身,又传给了小明。这一切,都是在两分钟之内完成的。但他们的小猫腻怎能逃过找的火眼金睛?我心想:他们就这点儿能耐,平时不好好学习,到考试时就惦记着投机取巧。对这种事,我真是不屑去做。考试,我历来靠的是真本事,哪能像他们这样鼠窃狗偷的?真是拿不到台面上来。 没想到,小明和小晴的这次考试成绩居然都比我高了l0多分,而且他们俩还阴阳怪气地斜着眼瞅着我说:“怎么祥?有人还总瞧不起咱,课外还上什么英语辅导班,还什么‘剑桥’?哼!成绩还不如我们好呢!”听了他们这讥讽的话语,再看他们这幸灾乐祸的神情,我是心头火起,冲着他们喊道:“你们留点儿口德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章、节内容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理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加深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难点:(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练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

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具体操作是:(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图示幻灯机和投影仪构造,通过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把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弄清楚。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属于了解的内容,知道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 (三)、难点突破 依据显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投影仪、照相机成像特点(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生活中的透镜,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已经从上节课的实验中得到结果了,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教案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教案) 【内容标准】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内容】 鲁人版思品初一下册第七单元第十五课《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新授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第十五课“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从属于第七单元“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学会依法保护自己,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第十五课“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身边的种种诱惑,学会采取正确的方法抵制不良诱惑;帮助学生明白“法不可违”,认识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包括两个项目内容,其中“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是本课第一框,本框题由两个层次的内容组成:一是不良诱惑的危害,二是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只有认清危害,才能增强抵制不良诱惑的自觉性,因此,第一层次是学好第二层次的基础。两个层次是按照“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顺序来学习的 【学情分析】 目前,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不断发展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概言之,在学生生活的周围,有许多不良的诱惑。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抵制不良诱惑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心中有法,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2、能力目标: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二、实验器材 自制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模拟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自制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模拟装置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一)教材编排 教材中这一节内容涉及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让学生利用自制照相机模型(图2)观察周围景物,总结归纳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第二个则是由教师演示投影仪成像(图3),学生只需观察像的大小和倒正;第三个是让学生将放大镜放在眼睛与物体之间,观察此时所成的像(图4)。 图2 自制照相机模型图3 演示投影仪图4 放大镜成像

(二)原实验的不足 问题1: 自制照相机模型虽然材料易得、制作简单,但成像效果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出像的性质。如何让学生能够看到清晰、稳定的实验现象,并能迅速判断出像的特点,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问题2: 在教师演示投影仪成像时,学生只能观察现象,无法参与仪器的使用,缺乏主动探究的过程。如果能让学生亲身参与每一次探究,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也更利于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问题3: 教材中虽然每种仪器都进行了实验,但实验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学生很难联想到这其实是凸透镜连续的成像过程。怎样才能将三个实验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实验创新点 1、实验活动系统化 如何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关联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实验活动建立知识体系,是本节课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能同时模拟照相机(图5)、投影仪(图6、7)和放大镜(图8)的实验装置。学生只需将灯盘放入器材的不同卡槽中,就能使用同一器材完整的模拟三个仪器的成像过程,同时观察到不同性质的像。 图5 模拟照相机 使用该器材模拟照相机时,需要先将方盒底部的滑槽抽出,将灯牌固定在滑槽上,可以在光屏中央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像。进一步调节方盒前端的镜头,直到光屏上的像变得最清晰。 改变灯牌到镜头的距离,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像的大小变化,此时调节镜头使像变得清晰,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照相相机拍摄近景、远景时的调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