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双边贸易

中韩双边贸易
中韩双边贸易

课程国际贸易地理

姓名葛明亚

2012/5/30

中韩双边贸易

摘要:中韩建交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年来, 中韩贸易迅速发展, 其突出

特点是增速快但严重失衡。由于中韩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中方出现巨额逆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中方贸易逆差增速下降, 贸易失衡关系已开始有所缓和。中韩从正式建交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和平友好的理念已根植两国人民心中。

关键词:双边贸易额中国对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双边投资政治外交关系发展

一.两国双边贸易的情况与发展

中韩两国的经济交流从1975年开始,当时主要通过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间接贸易,贸易规模小。1980年代后两国贸易渐增,各种经济交流与合作也呈现大规模、多样化趋势。二国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快速发展。人员互访从1992年的13万人上升至2006年的480万人;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50.3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1,343.1亿元,在国家和地区中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对象,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其中中国向出口额445.3亿美元,自韩国进口额897.8亿美元。2008年李明博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各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一)双边贸易额

1-1我国对中韩贸易额的简易统计

从上表我国的简易统计中可以看出近两年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我国出口从2009年的-27.4%上升至2010年的28.1%,进口状况从2009年的-8.5%升至35%,贸易逆差由488.7升至696.3。

但是,根据韩关税厅的统计显示,2009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进出口总额)为1409.5亿美元。其中韩出口韩出口867.0亿美元,同比减少5.1%,韩进口542.5亿美元,同比减少29.5%。2010年,中韩贸易额207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其中我出口687.7亿美元、进口13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1%和35%。我逆差69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42.5%。韩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从我国统计的表格与韩方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韩国与中国在贸易收支上的进出口额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各自对进出口统计的差别。其中,中韩双方对中国香港的出口贸易未计入双方贸易是导致上述双方贸易收支平衡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因素。

2011年,据韩知识经济部发布数据显示,中韩贸易总额为2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占韩国全年贸易总额的19.77%。其中,韩对华出口12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2%;韩自华进口8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占韩国进口总额的16.6%。韩对华顺差457.0亿美元,同比增长1%。我继续保持韩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以及进口来源国地位。

据韩国关税厅今年2月15日公布《1月进出口动向(确定值)》显示,今年1月份,中韩进出口总额166.20亿美元,占韩进出口总额的19.6%,同比减少2.8%,自2009年10月(-6.6%)以来27个月间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我自韩进口97.99亿美元,占韩出口总额的23.7%,同比减少2.3%,自2009年8月(-10.3%)以来29个月间首次出现负增长;我对韩出口68.21亿美元,占韩进口总额的15.7%,同比减少3.5%,自2009年11月(-3.9%)以来26个月间首次出现负增长;我贸易逆差29.78亿美元。分析称,春节假期导致工作日减少是1月份中韩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双方贸易严重失衡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韩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也给韩国带来了丰厚的利益。1992年以来,韩国在对华贸易中始终处于顺差地位。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累计已达2394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7年,韩国的对华出口总额超过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总额,韩国4800万人口中,每年有近500万人次往返于中韩之间,70多万人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中国对韩国的经济影响,用举足轻重来表述毫不为过。

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是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等增加,但也多以零部件等为主。这种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统的垂直贸易分工结构逐步被打破,开始朝着水平贸易分工方向发展。这在双方电子产品领域的贸易上表现突出。尽管如此,中方出口的电子产品附加值较其进口的同类产品仍有一定差距。

韩国对中国出口集中于少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子工业、重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大量集中于农产品和轻加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另外,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也使中国进口韩国产品增加,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直接设厂可以绕开贸易壁垒的限制,许多韩资企业将生产和加工过程转移到中国。据韩国贸易协会0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韩国许多企业对原材料的进口依赖度达40%,而把产品返销到韩国的比率只有16%左右比如进口出口速度几乎相同的机电产业,韩国企业将产业的部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而产品返销本国。韩国产业资源部一份报告称, 2003 年中韩贸易逆差中, 加工贸易和设备投资逆差所占份额为57. 4%, 一般贸易引致的逆差占42. 6%。可以说, 中韩贸易逆差中的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贸易和设备投资所导致。

还有,韩国政府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则是造成中国贸易逆差的政策性原因。韩国政府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贸易措施。主要的进出口管理相关法规有:《对外贸易法》、《外汇管理法》、《关税法》、《金融管理法》、《出口检验法》、《出口保险法》和《设置出口自由区法》;还有41个特别法规。

有关缓解中韩贸易失衡的对策建议:

①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和协调;

②改善双方贸易结构;

③采取促进双方相互投资的政策。

二.中对韩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对韩出口的六类大商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纺织原料及制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及制品、动植物及制品,占对韩国出口总额的80%,其中贱金属及制品由原来的第四位升至第二位,纺织原料及制品由第二位降至第三位。2009年六大类商品对韩出口比2001年增长3.4倍,成为对韩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六大类商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塑料橡胶及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及制品,占2001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79.4%。但是自2003年起纺织原料及制品已被光学及医疗仪器所取代,成为我从韩国进口的第二大类商品,化工及制品也由2001年的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2009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六大类商品比2001年增长4倍多、占从韩进口的92.9%,比2001年增加13.5个百分点。

两国进出口商品的发展变化表明,商品结构进一步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方向提升,两国经贸关系已经进入水平分工的新阶段。

三.中韩双边投资及经贸合作情况

(一)双边投资情况

中韩相互投资增加。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自2002-2007年中国已成为韩国企业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市场,其后也一直在高水平上波动。另据中方统计,到2009年末,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2万多项,金额达344.2亿美元,韩国也是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新世纪以来的投资占60%多。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增加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扩大,韩国企业在扩大出口加工型投资外,加大了针对中国国内市场销售的投资,所以近来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明显增加。

新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对韩国投资也有增加,但是由于韩国市场开放度不高,加

之中国企业对韩国了解不够,对韩投资尚处起步阶段。

(二)相互经贸合作

韩国财阀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开拓亚洲及中国市场获得成功。韩国的对外经贸领域基本由财阀和大企业集团所垄断,这些企业经营由老板一人说了算,所以决策迅速、行动快捷,及时进入市场获得商机。日本人惊叹“日本企业每到新市场开拓时,便会发现韩国企业已经进入那里”。

其次,韩国企业根据投资当地的市场特点,生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商品,如在中国主要生产小型车,现代汽车公司2002年与北京市合作,生产“北京现代”牌轿车,已占北京出租车市场的压倒多数,既占了市场又宣传了韩国商品,可谓一举两得。同时,韩国企业为开拓国外市场,努力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开发人才。如三星电子公司,上世界90年代初制定了培养“地区专家制度”,每年选拔在公司工作3年以上、副科长级的200-300人,把他们派到国外一年,不安排工作,要他们彻底融入当地社会,熟悉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将来再派到那个国家去工作,使他们成为与该国进行经贸合作的行家里手。

韩国政府则通过建立FTA网络等方式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对于出口依存度高达近50%的韩国来说,只有首先与其他国家建立FTA(自由贸易协定)关系,才能使企业在经贸合作中确保优势地位,使它们在国际化经营中增长国际物流、金融合作的技能。

新世纪以来,随着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已经进入官产学研究阶段FTA的进展,双方的经贸合作也将进入新阶段。

四.迅速发展的中韩经贸

(一)中韩经贸发展

在经合组织成员中,除以出口能源带动经济增长的澳大利亚之外,韩国是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的国家。

韩国经济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口,特别是向中国出口,中国已经成为韩国出口的第一市场。

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而韩国则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韩发展经贸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对东北亚的区域合作和繁荣、稳定也具有积极意义。

韩国经济实现了V字型回升。金融危机时的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与前季度相比下降5.1%,但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便出现正增长,其后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9年全年韩国经济增长0.2%。在经合组织成员中,除以出口能源带动经济增长的澳大利亚之外,韩国是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的国家。

拉动韩国经济V型回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半导体、液晶电视、手机和汽车等的出口大幅增加,2009年贸易顺差达创纪录的410亿美元。韩国主要财阀企业——三星电子、LG电子、现代汽车等的经营业绩均增长,特别是三星电子,2009年的销售额达创纪录的1168亿美元,已经超过德国的西门子和美国的摩托罗拉,成为世界IT、家电领域的最大企业。

据报道,2010年11月在韩国举行的G20领导人会议上,韩国向与会领导人介绍了经济发展和克服危机的经验,扩大韩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二)中韩经贸合作的特点

①贸易高速增长(参见表格1-1);

②韩元持续贬值推动了韩国出口增长。韩国货币韩元2007年曾一度升值到900韩元兑1美元,此后因韩国经常收支恶化和短期债务的急剧增加,韩元开始贬值,特别是次贷危机爆发后,韩元贬值加速,2009年3月曾贬值到1600韩元兑1美元。其后,随着经常收支的改善,韩元汇率趋于稳定。韩元的持续贬值提高了韩国的出口竞争能力,推动了韩国出口大幅增加;

③六大类商品占两国贸易的比重高,详细参见“二.中对韩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④韩国是中国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据韩国方面的统计,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其最大的贸易顺差国,2009年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达324.6亿美元。而据中国《海关统计》,新世纪以来,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持续增加,2009年创迄今为止最高记录的488.7亿美元,是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韩国对中国等出口增加,所以日本媒体称“韩国是经合组织中最早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国家”。

⑤中韩相互投资增加;

⑥韩国财阀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开拓亚洲及中国市场获得成功。

五.政治外交关系发展回顾

1992年,对中韩两国来说都具有划时代意义。有人形容1992年堪称中韩关系的里程碑之年,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因为从这一年起,中韩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由于受到国际大环境和中韩两国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二战以后到建交前,中国和韩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错综复杂。自其1948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韩国始终执行“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包围和遏制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一员。

在1978、1979年日美分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国际局势出现了巨大变化。但受朝鲜半岛特殊的政治格局制约,中韩建交的条件仍不成熟。导致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10余年间,韩国成为东亚各国中唯一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时也是东亚各国中唯一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两国的交往只能局限在民间范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深化中韩两国的双边关系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事实也是如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韩国的民间交往日趋密切。此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在尝试最大限度地拓展国际空间。其实,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已表达出与韩国建交的愿望。当年4月,他说:“中韩发展关系,对我们来说,还是有需要的。第一,可以做生意,在经济上有好处;第二,可以使韩国割断同台湾的关系。”

1986年,中国派出阵容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了在韩国首都汉城(今称首尔)举办的第十届亚洲运动会,并以94枚金牌的成绩第一次登上了亚运会金牌榜首位。在此后两年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也派团参加。这两次国际级的体育盛会,松动了多边国际活动中中韩两国的关系。随后,双方代表团的来往逐年增多。两国在贸易关系方面同样发展迅速。1988年两国的贸易额已经突破了十亿美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都预示着中韩建交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1991年,国际局势再次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先后瓦解,冷战结束。令人欣慰的是,中韩两国政府都在积极地推动冷战后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中国根据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审时度势,逐步调整对朝鲜半岛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韩国也积极地推动北方外交。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下,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扫清了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的障碍。

到1992年8月中韩两国外长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韩两国正式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对此,《人民日报》于次日以“祝贺中国与韩国建交”为题发表社论,社论指出:中韩关系的建立,不仅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有助于朝鲜半岛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韩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今后两国在各个领域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两国经贸关系在现有基础上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会不断得到加强。这是中韩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随着两国政府的带动下民间发展也进入的崭新的阶段,经济往来更加的频繁,民间投资翻倍的增长,各项重要的合作也迅速发展起来。

经过20年的发展,双边关系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双方经贸关系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引人注目的亮点。在建交之初,两国贸易额只有53亿美元,十几年来,两国外贸额年均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而且在2003年两国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增速更快,到了2007年,中韩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599亿美元。如今,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和谐相处,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未来两国关系还有更全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中韩建交看待中日韩自贸区是着眼未来的战略举措,是三国工商界的期盼。三国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定,我们要为早日建成三国自贸区共同努力。早日完成谈判并建成自贸区,将有利于发挥三国比较优势,共同开拓市场,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激发东北亚经济发展活力。

中日韩投资协定谈判自2007年启动以来,历时5年。该协定共包括27条和1个附加议定书,囊括了国际投资协定通常包含的所有重要内容,包括投资定义、适用范围、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征收、税收、一般例外、争议解决等条款。

中日韩三国会根据本国的利益在各个产业的条款设定上进行谈判,这是一个互相博弈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博弈,建立自贸区都会对各国的经济带来积极影响。自贸区的建成会冲击发展滞后、竞争力较差的产业,同时又会给那些竞争力强的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能利用建立自贸区这一机遇对落后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将有利于国内产业的进一步优化。

目前,日本急需进行产业转移,韩国急于摆脱狭小国内市场的制约,而中国的产业升级也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对于三国而言,自贸区的建立应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远大于挑战。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培育中国的自主品牌,打造高附加值产品而非一味强调保护,才是中国应对这些冲击的根本途径。

历史上,德国和法国曾多次发生战争,煤钢协议签署后,德法开始走向和解与合作,不再为煤钢等资源爆发武装冲突,共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加强合作,缓解矛盾。

在谈到东北亚局势时,温家宝指出,当务之急是尽全力防止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各方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智慧,保持冷静克制和耐心,展示善意,以缓解对抗,重新走上对话和谈判的正确道路。

20年的发展是两国领导人远见卓识的具体体现,是摆脱国际冷战思维走向对话与和解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践行对外友好承诺的一个绝佳范本。经过双方共同的努

力,如今,和平友好的理念早已根植于两国人民心中。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中韩关系

中国经济网-中韩贸易飞速发展韩对华贸易顺差达2394亿美元李拯宇

中商情报网-2012年1月中韩贸易额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中韩合作-统计数据;中韩建交10周年“十大经济新闻”;中韩经贸关系简况(2010年1月)

中国经济时报-V型回升的韩国经济与迅速发展的中韩经贸师子奇

环球网-和平中韩20载

当代亚太2007年第7期经济*区域合作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及问题朴光姬

中日双边贸易

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现状研究 (第三组) 资料查找:陈海燕02 邹宛苡39 黄春霞14 幻灯片制作:叶雅雯33 资料整合:王紫岩28 余涵34

目录 中日贸易现状 (3) 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3) 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3) 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4)

一、中日贸易现状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对外贸易额高达1766亿美元,顺差17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二、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1、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以资本资源为例,中国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以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2、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三、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中日贸易自两国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迅速发展,到2016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73.6亿美元,是1972年的186倍。事实上,日本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贸易规模扩大 近6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12年119亿美元,2013年1335亿美元,2014年168亿美元,2015年1845亿美元,2016年273.6亿美元。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两国的经贸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外,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使中日经贸合作有所扩大;同时,日本主观上也想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使自己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 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真正用于中国人消费的只有5%左右,其余大都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对日本而言,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换句话说,日本企业实际上是在“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企业内贸易”——日本的“总公司”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出口到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加工成制成品返回“总公司”。 当然,这并不是说加工贸易比重大就是件坏事。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加工贸易是目前较为适合中国的贸易方式。事

中国—巴西双边贸易分析

中国—巴西双边贸易分析 【摘要】中国和巴西是世界上国土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快并都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从20 世纪90 年代起,两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稳步发展。巴西成为中国在拉美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于2009 年4 月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介绍了中巴经贸关系现状,提出了中巴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了中巴应加强双边贸易,高度重视互补性经贸合作,加大我国对巴出口,充分挖掘两国贸易的合作潜力,优化商品结构,有效应对反倾销,促进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市场多元化。 【关键词】中巴双边贸易贸易摩擦商品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和巴西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双边贸易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 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也是中国从拉美地区进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于2005年超过德国并连续3年成为巴西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国, 并于2008年成为巴西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仅次于美国, 是巴西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目前,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和金砖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巴西全球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据中方统计,2010年中巴贸易额达625亿美元,同比增长47.5%。2005年至2010年间,中巴贸易平均增速高达43.3%,高出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23.1个百分点。目前,中国是巴西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巴西重要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巴西农产品的最大买主。 一、中巴经贸关系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中巴两国就有民间贸易来往。20世纪70年代初, 巴西工商界积极要求同我国建立贸易关系, 军政府随之松动了对华政策, 两国遂于1972年恢复了直接贸易。1974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1978~2004年期间中巴签订了9个重要性的经贸往来文件, 两国贸易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得到稳步、持续的发展。中巴两国建交30多年来,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 1、中巴贸易关系 据中国海关统计, 1974年两国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为1742 万美元, 1979 年贸易额就增加到2116亿美元, 是1974 年的12倍。其后, 20世纪80年代中巴年均贸易额达7155亿美元, 90年代年均贸易额又增至14194亿美元, 到20世纪最后一年(2000年) 中巴双边贸易额增至28145亿美元。[4]进入21世纪以后, 中巴双边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据巴西的统计数据: 2003年中巴双边贸易额突破50亿美元, 达到66181亿美元; 2005年突破100亿美元, 达到121188亿美元; 2007年突破200亿美元, 达到233167亿美元(表1) 。从贸易差额来看, 在2001~2006年期间, 都是中国处于贸易逆差, 巴西处于贸易顺差。到2007年, 中国处于贸易顺差, 巴西处于贸易逆差, 差额为18169亿美元。 表1 2001~2010年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情况(单位: 亿美元)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6 【原刊页号】17~20 【分类号】F52 【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xx02 【标题】 【作者】刘青峰/姜书竹 【作者简介】刘青峰,男,196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姜书竹,男,197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摘要题】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对外贸易/双边贸易/贸易安排/贸易引力模型【正文】 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

边贸易状况,分析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可为我国政府制定扩大双边贸易的措施、为企业开拓潜在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本文的分析框架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所选取的数据是中国2000年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的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mbergen(1962)和Poynoh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基本模型是 Tij=A·(Y[,i]Y[,j]/D[,ij])(1)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该模型的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进而设想: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比较著名的有Helpman(1987)和Deardorff(1995)的研究。前者涉及Anderson(1979)、Krugman和Helpman(1985)

历年年中美双边贸易数据完整版

历年年中美双边贸易数 据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美双边贸易数据 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概况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220.9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欧盟对中国出口1489.4亿美元,增长30.4%;自中国进口3731.5亿美元,增长25.0%;欧盟逆差2242.1亿美元,增长21.6%,中国是欧盟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10年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占欧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0.5%,分别为601.5亿美元、317.8亿美元和130.0亿美元,增长21.6%、72.9%和7.9%。另外,矿产品、食品饮料和皮革制品的出口额增长较为突出,分别增长78.5%、44.5%和49.1%。 欧盟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10年进口额合计占欧盟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9.5%,分别为1783.3亿美元、463.6亿美元和346.2亿美元,增长 47.8%、12.4%和9.3%,这些产品在欧盟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39.1%、41.7%和69.9%的份额。另外,欧盟自中国进口的运输设备的进口额增长最快,增幅达到68.2%。 一、2010年日本货物贸易概况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14629.6亿美元,较上年(下同)增长 29.2%。其中,出口7701.1亿美元,增长32.7%;进口6928.4亿美元,增长25.6%。贸易顺差772.7亿美元,增长169.4%。 分国别(地区)看,2010年中国、美国和韩国是日本前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1496.9亿美元、1188亿美元和623亿美元,增长36.6%、26.9%和31.9%,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15.4%和8.1%。2010年日本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前15大出口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其中对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速在50%以上。2010年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是日本前三大进口贸易伙伴,进口额分别为1533.7亿美元、674亿美元和448.1亿美元,增长25.2%、14.3%和29%,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9.7%和6.5%。2010年日本从主要产油国的进口增幅有所回落,自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的进口增幅均在30%左右。自2009年第2季度起,日本贸易差额由逆差转为顺差。2010年第4季度,日本贸易顺差增加至772.7亿美元。美国、中国香港

中国贸易伙伴排名

第十名:巴西和巴西是中国在南美最大的贸易和电子商务伙伴。2018年上半年,他们是中国第十大贸易和电子商务合作伙伴。1-6月,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447.8亿美元,其中中国从巴西进口约298.2亿美元,出口149.7亿美元。中国有148.5亿美元的赤字。中国从巴西进口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在“抛弃”美国卖家后增加了对巴西农产品(如大豆)的进口。 第九:上半年,俄俄双边贸易额491.4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俄货物266.3亿美元,货物出口约225.12亿美元。赤字41.14亿美元。事实上,中俄贸易额近两年大幅增长。早在2017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0.8%,达到840亿美元。俄罗斯总统表示,今年中俄贸易额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 第八名:上半年,新加坡对华出口约251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约245.4亿美元。贸易总额约496.4亿美元,逆差5.6亿美元。 中荷双边贸易的特点是对中国的出口远远少于从中国的进口。2018年上半年,荷兰对华出口61亿美元,对华进口463.5亿美元。中国有402.5亿美元的顺差。从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是机电产品、家具和玩具、纺织品和原材料以及其他轻工业产品。

第六:2018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对华贸易总额680.2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423.8亿美元,从中国进口256.4亿美元,对华逆差167.4亿美元。但中澳贸易规模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2017年1-6月,中澳商品贸易和电子商务出口2132.8亿美元。美国和澳大利亚可能会有不利于中国的理由。 第五,上半年德中双边贸易额为987.1亿美元。上半年,中国从德国进口货物554.6亿美元,对德国出口432.5亿美元,逆差122.1亿美元。2017年,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和贸易伙伴,成为德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进口来源地。 第四:非洲今年上半年,中国与54个非洲国家的贸易额仅为998.4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为19亿美元。事实上,除了与南非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28.8亿美元外,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还不到100亿美元。这样,中非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上半年,日本双边货物贸易1216.2亿美元,中国从日本进口640.8亿美元,对日本出口833.3亿美元。中国顺差192.5亿美元。美元。有分析认为,在美国一再“遗忘”日本的背景下,日本开始关注中国,中日两国即将开启新的经贸合作周期。

2019年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双边贸易市场情况报告

2019年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双边贸易市场情况报告

C ONTENTS 中国与欧洲各国双边贸易总览 01 中国与德国双边贸易全景图 02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全景图 04 中国与英国双边贸易全景图 05 中国与荷兰双边贸易全景图 03 中国与法国双边贸易全景图 中国与瑞士双边贸易全景图 中国与西班牙双边贸易全景图 09中国与意大利双边贸易全景图 0608 07

C ONTENTS 中国与比利时双边贸易全景图 10 中国与波兰双边贸易全景图 11 中国与瑞典双边贸易全景图 13 中国与丹麦双边贸易全景图 14 中国与捷克双边贸易全景图 12 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全景图 15中国与匈牙利双边贸易全景图 17中国与芬兰双边贸易全景图 18 中国与爱尔兰双边贸易全景图 16

01总览1.1 欧洲对外贸易现状总览 1.2 中国在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总览

1.1 2018年欧洲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4万亿美元,全球占比达36.6% 2012-2018年,欧洲对外贸易总额波动增长,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5.5-37.5%之间,且占比总体有所增长。2018年,欧洲对外贸易额为14.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4%,占全球对外贸易总额的36.6%。 2012-2018年欧洲对外贸易总额及增速(单位:万亿美元,%)

在出口贸易额方面,2012-2018年,欧洲出口贸易额波动增长,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明显上升。2018年,欧洲出口贸易额为7.11万亿美元,对外出口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额的36.9%。 2012-2018年欧洲出口贸易额及增速(单位:万亿美元,%)

历年年中美双边贸易数据

中美双边贸易数据 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概况 据欧盟统计局统讣,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220. 9亿美元,增长26. 5%。其中,欧盟对中国出口1489. 4亿美元,增长30. 4%;自中国进口3731.5亿美元, 增长25. 0%;欧盟逆差2242.1亿美元,增长21. 6%,中国是欧盟笫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笫一大进口来源地。 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10 年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占欧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0. 5%,分别为601.5亿美元、317.8亿美元和130.0亿美元,增长21.6%、72.9%和7. 9%。另外,矿产品、食品饮料和皮革制品的出口额增长较为突出,分别增长78. 5%、44. 5%和49.瑰。 欧盟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10 年进口额合计占欧盟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9. 5%,分别为1783. 3亿美元、463.6 亿美元和346.2亿美元,增长47.8%、12.4%和9. 3%,这些产品在欧盟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39. 1%. 41.7%和69. 9%的份额。另外,欧盟自中国进口的运输设备的进口额增长最快,增幅达到68.2%。 一、2010年日本货物贸易概况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14629. 6亿美元,较上年(下同)增长29.2%。其中,出口7701. 1亿美元,增长32. 7%;进口6928. 4亿美元, 增长25.6%。贸易顺差772.7亿美元,增长169.4%。

分国别(地区)看,2010年中国、美国和韩国是日本询三大出口贸易伙伴, 出口额分别为1496. 9亿美元、1188亿美元和623亿美元,增长36.6%、26. 9% 和31.9%,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15. 4%和8.1%。2010年日本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前15大出口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其中对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速在50%以上。2010年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是日本前三大进口贸易伙伴,进口额分别为1533. 7亿美元、674亿美元和448.1亿美元,增长25.2%、14. 3%和29%,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9. 7%和6.5%。2010年日本从主要产油国的进口增幅有所回落,自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的进口增幅均在30%左右。自2009年笫2季度起,日本贸易差额由逆差转为顺差。2010年第4季度,日本贸易顺差增加至772.7亿美元。美国、中国香港和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顺差来源国,2010年顺差额分别为514亿美元、408亿美元和336.6亿美元。日本的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国是一些产油国和澳大利亚。 分商品看,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2010 年出口2816. 8亿美元、1760. 3亿美元和704. 1亿美元,增长34. 6%、36. 9%和32.6%,占其出口总额的36.6%、22.9%和9.瑰。2010年日本所有大类出口商品均实现正增长,且增幅均在双位数字,其中贵金属及制品的涨幅最大,增长45.8%。矿产品、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是日本的前三大类进口商品,2010年进口2317.6亿美元、1423. 7亿美元和536. 6亿美元,增长33%、28. 4%和22. 8%,占其进口总额的33. 5%%.20. 6%和7. 7%。贱金属及其制品的进口增幅最大,为51. 6%。 二、2010年中日双边贸易概况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030. 6亿美元,增长30. 6%o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96.9亿美元,增长36. 6%;自中国进口1533. 7 亿美元,增长25. 2%o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36. 8亿美元,下降71.6%。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2010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运输设备, 出口额分别为657.3亿美元、172亿美元和153. 7亿美元,增长46.1%、19. 1% 和51.2%,

份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概况

年月份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概况

————————————————————————————————作者:————————————————————————————————日期: 2

2012年11月份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概况 据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11月份,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呈现回升态势,累计进出口总额达361.23亿美元,环比增长3.3%。其中,累计出口总额为192.85亿美元,环比增长0.3%;累计进口总额为168.38亿美元,环比增长7%。11月份,我国对东盟贸易持续顺差,顺差额为24.47亿美元。 11月份,我国自东盟进口的前五位产品是矿砂、矿渣及矿灰,矿物燃料,橡胶及其制品,机械和电子,累计进口总额达118.94亿美元,占我国自东盟进口总额的70.6%。其中,电子位居第一大进口产品,进口额达56.5亿美元,环比增长2.8%;其次是机械,进口额达20.95亿美元,环比增长4%;再者是矿物燃料,进口额为20.72亿美元,环比下降8.3%;第四是橡胶及其制品,进口额为10.98亿美元,环比增长31.3%;矿砂、矿渣及矿灰进口最少,进口额为9.79亿美元,环比增长54.4%。 图1 2012年11月份中国自东盟主要进口产品金额 同月,我国对东盟主要出口的前五位产品是矿物燃料、针织服装、机械、电子和船舶,累计出口总额达91.75亿美元,占我国对东盟出口总额的47.6%。其中,电子是第一大出口产品,出口额达35.09亿美元,环比增长7.2%;其次是机械,出口额为28.6亿美元,环比增长12.9%;再者是针织服装,出口10.26亿美元,环比下降43.4%;第四是矿物燃料,出口9.42亿美元,环比增长67.5%;对船舶出口最少,出口额为8.38亿美元,环比下降44.8%。

历年年中美双边贸易数据

??????????????????中美双边贸易数据? 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概况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220.9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欧盟对中国出口1489.4亿美元,增长30.4%;自中国进口3731.5亿美元,增长25.0%;欧盟逆差2242.1 亿美元,增长21.6%,中国是欧盟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10年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占欧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0.5%,分别为601.5亿美元、317.8亿美元和130.0亿美元,增长21.6%、72.9%和7.9%。另外,矿产品、食品饮料和皮革制品的出口额增长较为突出,分别增长78.5%、44.5%和49.1%。 欧盟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10年进口额合计占欧盟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9.5%,分别为1783.3亿美元、463.6亿美元和346.2亿美元,增长47.8%、12.4%和9.3%,这些产品在欧盟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39.1%、41.7%和69.9%的份额。另外,欧盟自中国进口的运输设备的进口额增长最快,增幅达到68.2%。 一、2010年日本货物贸易概况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14629.6亿美元,较上年(下同)增长29.2%。其中,出口7701.1亿美元,增长32.7%;进口6928.4亿美元,增长25.6%。贸易顺差772.7亿美元,增长169.4%。 分国别(地区)看,2010年中国、美国和韩国是日本前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1496.9亿美元、1188亿美元和623亿美元,增长36.6%、26.9%和31.9%,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15.4%和8.1%。2010年日本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前15大出口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其中对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速在50%以上。2010年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是日本前三大进口贸易伙伴,进口额分别为1533.7亿美元、674亿美元和448.1亿美元,增长25.2%、14.3%和29%,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9.7%和6.5%。2010年日本从主要产油国的进口增幅有所回落,自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的进口增幅均在30%左右。自2009年第2季度起,日本贸易差额由逆差转为顺差。2010年第4季度,日本贸易顺差增加至772.7亿美元。美国、中国香港和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