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ose for Emily 分析

a rose for Emily 分析
a rose for Emily 分析

A Rose for Emily 的评析(2010-06-21 23:49:34)转载▼

标签:文化

威廉.福克纳和他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摘要:福克纳把南方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作为自己创作源泉而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新旧秩序的斗争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福克纳运用神秘、暗语、象征、时序颠倒等写作手法来揭示这一主题。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南方小说

一、威廉·福克纳的南方情结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在内战中失去财富和地位的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家庭。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强调南方主题和南方意识。在他19部长篇小说和75篇短篇小说中,绝大多数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美国的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wpha county)和杰弗生镇。这些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卷

和人物形象构成了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是以该县家族的兴衰、变迁为主题,故事所跨越的时间上起自印地安人与早期殖民者交往的岁月,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约二百年。他的世系小说依南方家系人物的生活而展开,以南方浓郁的泥土气息伴随着因工业文明而带来的焦虑、惶惑、无奈,把一百多年来即从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南方人所独有的情感和心态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示出来,可谓一部“南方生活的史诗”。在这部史诗的字里行间,留下了作家的血与泪之痕:割不断爱恋南方古老精神的一片深情,可又抵御不了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然性。正如福克纳所说:“我爱南方,也憎恨它。这里有些东西我本不喜欢。但是我生在这里,这是我的家。因此,我愿意继续维护它,即便是怀着憎恨。”这种矛盾恰好构成了福克纳情感意识及其小说世界的无穷魅力。结果,约克纳帕塔法县成了旧南方的象征,而福克纳也借此成功地表现了整个南方社会的历史和意识。

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暗示南方的腐朽没落

福克纳素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但其短篇小说,无论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人物塑造抑或语言风格、结构艺术等,均可与其长篇小说互论短长,而其最著名的短篇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A rose for Emily则对理解、研究福克纳的主要作品,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凝练的笔触、独特的结构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son这个艺术典型。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1930年4月发表的被誉为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生镇,小说分为五小部分,在这五个写作空间里,运用回忆来描写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son)神秘的一生,讲述了一位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于精神失常的故事,表现了新旧南方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爱米丽的个性冲突、所做所为源于她南方古老而辉煌的家庭背景,福克纳用神秘、暗语、象征等写作方法来揭示爱米丽是南方腐朽传统的象征。故事的叙述采用了时序颠倒的手法,这一手法不仅使小说结构奇突,情节跳跃,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深化主题思想的艺术功效。作者用这种手法打破时空界限,把过去和现在直接放在一起,在它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使读者深深地感到时代的变迁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

小说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爱米丽死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她的死象征着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彻底灭亡和消失。为展示新旧双方的矛盾和以爱米丽为代表的贵族阶级虽大势已去却拒不接受社会变革的心态,作者选取了一个极为典型的事件——纳税事件。

爱米丽父亲死后,沙多里斯镇长Ccolonel Sartoris如何编造了爱米丽的父亲曾借款给镇上,这样既可免去困境中的爱米丽的税款又不至于伤害她的自尊心。然而,时过境迁,新一代镇政府官员对沙多里斯的举动颇有微词,便给爱米丽邮去税款单,并两次写信通知她面谈纳税一事,但爱米丽对此事不予作答。镇政府当局便派代表团前往爱米丽住处,与她商谈纳税事宜。然而,爱米丽拒不承认自己拖欠税款,并命男仆托比将代表团赶出寓所。在这场冲突中,作者采用对话的形式揭示了爱米丽固守旧秩序、抵制新事物的心态。这其实也是把两代人进行比较并反映出老一辈人富有同情心并顾虑周到,而新一代人则丧失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一些好的传统价值观念,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冷酷的金钱关系。

那位为爱米丽操持家务、终生为伴、默默无闻、忠于职守的黑人男仆托比,在小说中作者只用寥寥几笔描写他,但就烘托主题而言,他也是极其重要的。实际上当时的南方奴隶制已经废除,爱米丽仍继续使用黑奴,也反映了爱米丽拒绝放弃过去的优越。爱米丽一死,“黑人随即不见了,他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就不见踪影”,作者对托比的去向没有交代。托比的消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旧势力大势已去,黑奴也随着贵族阶级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但旧传统并非一无是处,福克纳对传统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他反对资产阶级工商文明,为传统美德的沦丧、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感到痛心疾首。尽管福克纳对南方社会中的各种罪恶的腐败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对南方社会、对南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之所以一生都在尖锐地批评南方,正是因为他是那样深深地爱着故乡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这从镇上老一

代对爱米丽的矛盾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她的贫苦与孤独,小说中随处可见“poor Emily”的字眼,人们关注她、可怜她,想方设法帮助她,甚至为她有所“寄托”指她与伯隆在一起而“高兴”。但他们却不希望她这么一个被他们看做是南方“传统的化身”、出身高贵的小姐嫁给他们所仇恨的北方佬。所以他们后来听说她买了毒药,以为“她要自杀”,竟然“都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他们不能容忍她成为“全镇的羞辱,青年的坏榜样”。

三、《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艺术构架

(一)人物描写的神秘性与暗语

“爱米丽·格里尔森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为什么一位几乎与世隔绝、性情古怪的人的死会使全镇的人都去送丧并把她比作一座“纪念碑”,这无疑给读者留下一个谜。这个谜从故事的开头就紧紧地吸引了读者。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叙事人讲述谜一般的故事,把象征意义暗藏在谜底里,即通过爱米丽这一形象来代表一个传统,她的死亡是“纪念碑”的结局。作者暗示美国南方陈旧、腐朽、落后、愚昧的传统观念及势力在北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文明进步的冲击下,终于走向崩溃的边缘。

这篇小说里的肖像描写十分精彩。例如在纳税事情一节中,爱米丽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只是为了达到故事情节的曲折化、神秘化、恐怖化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那就错了。其实,作者的真正意图在于通过对爱米丽形象、外貌的描写来展现爱米丽身体内所包含的那种与世隔绝、思想僵化、完全被旧传统腐蚀的思想。这种通过外貌描写来展现主人翁内心世界的活动以及再现作者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的艺术写作手法,使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能从栩栩如生的艺术画面中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小说以我们看到了“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结尾。尽管作者仿佛只是在漫不经心地如实描述现场的景象,但这根“铁灰色头发”却是整个第五节——人们破门而入所要揭示的关

键目标。对整个故事来说,最后这一笔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巧妙地把故事中打破时序的人物和情节串连起来。如果说爱米丽的一生是一个谜,这根铁灰色的长发便是解开这个谜的一个重要提示。作者对爱米丽与荷默尸体共枕的原因只字未提,只是大力渲染神秘、恐怖的气氛,它给读者的感染力是强烈的。作者也没有直接表现爱米丽内心的痛苦,但他对爱米丽多年同荷默的尸体睡在一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情形的暗示比对其内心痛苦的任何直接描写都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象征的手法

追求象征意义几乎成为现代短篇小说的一大特点,由于巧妙地使用象征物或象征手法,平凡的故事往往被赋予多层含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发现结尾,这只是毒死情人保留其尸体的恐怖行为,是女主人公心理变态的表现而已。那么,对于一个心理变态者,一个性格怪僻的孤傲人物,为什么还要献上一朵玫瑰呢谈到故事标题的含义,福克纳这样说道:其含义是说,这儿有一个遭遇悲惨的女人,她的悲剧是无可改变的,任何人也无能为力。我可怜她。这是向她表示敬意,就像你在这种情形要向人作出某种姿态、行个礼什么的一样。对一个男人,你会敬他一杯酒,而对一个女人,你则会献上一朵玫瑰。

福克纳对标题的解释,为正确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这是一篇悲剧性的小说,悲剧的女主人公值得人们去同情和尊敬。福克纳的态度也在小说中充分体现出来,作者通过故事叙述人之口,发出了“可怜的爱米丽”的叹息,“可怜的爱米丽”这个词语曾出现六次之多。爱米丽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对于造成悲剧的原因,人们是无法改变的。爱米丽大胆追求爱情的顽强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尽管她企图以死亡来征服时间和爱情的做法极为荒唐,但她这样做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她的结局值得人们怜惜,她的精神应当受到尊敬。因此爱米丽死后,人们慨叹她没有获得爱情的一生,钦佩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精神,于是向她献上一朵象征爱情的玫瑰作为补偿,也是对她的哀悼。由此看来,虽然通篇故事没有献上玫瑰的情节,却是紧紧围绕着爱米丽的爱情悲剧展开的。对于爱米丽这样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扭曲的人,无论读者对她的看法如何,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福克纳把爱米丽视为美国南方传统的代表,对她的爱情悲剧寄予深切的同情,向她献上象征爱情的玫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她的死亡像是“纪念碑”的倒塌,因而爱米丽被视为传统的南方及其价值观念的象征,而“带着一批黑人、骡马和机器来”的北方佬荷默则是工业的北方及其价值

观念的象征,爱米丽拒绝纳税,甚至拒绝在她家门口钉上门牌号,设立邮件箱,可以表明南方忽视社会的变迁,抵制变化,死抱着原来的传统和惯例;爱米丽否认父亲之死,可视为拒绝承认南方社会制度的崩溃。

(三)时序颠倒

时序颠倒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这一手法的采用使小说结构奇突,情节跳跃。首先,小说以故事的结尾开头,叙述爱米丽死去的情形,时间颠倒了十几年,从而引起叙述者对爱米丽及其寓所的描述。作者以爱米丽的死为支撑点,架起整个作品的轮廓。接着,作者仍以倒叙的手法叙写了纳税事件和发生于纳税事件前三十年的尸臭事件。饶有趣味的是,作者刻意将尸臭事件与爱米丽购买砒霜一事的时序颠倒,即先写爱米丽住宅发出阵阵臭气,邻人掩鼻抱怨,再写她购买砒霜一事。如此时序颠倒,即造成悬念,若不仔细揣摩,不易发现这两件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小说的主要情节——荷默的出现及其与爱米丽矛盾冲突也被置于尸臭与砒霜两件事之后叙写。时序颠倒而不混乱,情节连接自然,丝丝入扣。在小说的最后一节,时空出现几十年的大跨度跳跃与变迁,又回复到爱米丽葬礼,人们发现了失踪的荷默和一根长长的铁灰色头发,于是可怜的爱米丽的莫测身世终于真相大白。这样一来首尾呼应,全篇

故事便浑然一体了。

就其主题及人物而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篇小说堪称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所展示的巨幅画卷的缩影。而其象征隐喻、心理分析、时间颠倒等表现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为福克纳在整个“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采用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奠定了基础。

译文:

爱米丽·格利尔逊小姐走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男人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座丰碑倒塌了;女人们大多出于好奇之心,都想到爱米丽屋里看个究竟。除了一个园丁兼厨师的上了年纪的男仆外,至少已经十年都没有人进去看过了。

那是一幢曾经漆成白色的方形大木屋,圆圆的顶阁,尖尖的塔顶,涡形花纹的阳台,尽显出浓浓的七十年代轻松愉快的风格。房屋所在的街道曾经是全镇最为繁华之地。但这里早已被附近的汽修厂和扎棉机侵占了,就连那些庄严的名字也被吞噬得一干二净;岿然不动的,只有爱米丽小姐的房子,虽有破败之势,却依然显得执拗不训,风韵犹存,与周围的四轮棉花车和汽油泵一样,太过碍眼了。如今爱米丽小姐也进入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庄严的名字行列之中,他们长眠在雪松环拥的墓地里,那是南北战争时期杰斐逊战役中阵亡的军人之墓,有的是南方军人,有的是北方士兵;有的是高职位,有的是无名氏。

生前,爱米丽小姐代表着一个传统、一种职责;她既是人们关注的目标,也是全镇传承下来对她应尽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从一八九四年开始的,当时的镇长萨特里斯上校——还颁布了一道命令:严禁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上街——豁免了她各种税款;这种特惠政策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不在人世之时为止。这并不是说爱米丽爱占人们的便宜,而是萨特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套不清不楚的瞎话,说什么爱米丽的父亲曾贷款给镇政府,而镇政府,作为交易,以这种方式偿还。这种瞎话,只有萨特里斯上校那一代人以及像他那样的脑袋的人才瞎编的出来,也只有女人们才会相信这种瞎话。

到了第二代人,他们当上了镇长和议员,思想更加前卫,便对这种免税约定产生了一丝不满。那年元旦,他们寄给她一张纳税通知单,可是到了二月,依然没有回信。他们给她发了一封公函,要她方便时到镇治安办公室去一趟。一周后,镇长亲自书函一封给她,表示愿意登门拜访,或派车接她;镇长得到的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字是写在一张古香古色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纤细,墨迹已干,大意是说,她根本不再外出。随信附还的还有纳税通知单,但不见任何评述。

镇政府官员们召开了一个由全镇参议员参加的特别会议,派了一个代表团拜访爱米丽。他们敲了敲门。这扇门自从八年或十年前爱米丽停授瓷器彩绘课以来,谁都没有从这里进出过。接待他们的是那个黑人男仆,他们来到阴暗的门厅,再沿楼梯而上,光线变得更加阴暗了。屋子里发出一股尘封的气味,阴冷潮湿,密不透气,这里长久没有人住了。黑人领着他们来到客厅,客厅里陈设着笨重、包着皮套的家具。黑人打开一扇百叶窗,只见皮套子已经开裂了;他们坐了下来,大腿两边,顿时尘粒飞扬,在百叶窗射进的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着。壁炉前是一张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的画架;画架上屹立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代表团成员站了起来,原来进来一个人——一个身材矮小,但腰圆体胖的女人,她身着黑衫,细长的金链直垂腰部,最后插入腰带里;她撑在乌木拐杖上,杖头镶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她骨架又矮又小,也许正因如此,要是落在别的女人身上,那种胖就是丰满,而落在她身上,就显得臃肿。她看上去肿胀发白,就好像长期浸泡在死水中的死尸一般。当

客人说明来意时,她的那两只眼睛不停地转悠着,一会儿瞧瞧这张面孔,一会儿看看那张脸蛋,那眼睛啊,都深陷在满脸隆起的赘肉里了,就像掐在生面团中的两个小煤球。

她并没有叫他们坐下,而径直站在门口,一声不吭地听着,直到发言代表结结巴巴地说完。这时,只听见有滴答滴答的声音,那是金链另一端隐没在裤袋里的怀表发出来的声音。

她说起话来,声音冷酷无情。“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萨特里斯上校早已给我交待过了。兴许你们可以派个人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事情就清楚了。”

“可我们查过了。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镇政府当局的。难道你没有收到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不错,我是收到过一张纸,”爱米丽小姐说道,“司法长官,也许他真把自己当回事……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

“可是,纳税册上并没有无须纳税的说明,要知道,我们必须依……”

“找萨特里斯上校要去。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

“可是,爱米丽小姐……”

“找萨特里斯上校要去,(萨特里斯上校已经死了将近十年了)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托布!”黑奴应声而来。“把这些绅士们给我带出去。”

2

就这样,爱米丽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收拾了,这种场面在三十年前也发生过,他们的父辈因熏天臭气而闹事,她照样把他们的父辈给收拾了。那事发生在她父亲死后两年,也就是她的心上人——我们一直以为一定会与结婚的那个人——抛弃她后不久才发生的事。父亲死后,她很少出门;但心上人走了后,人们几乎再也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了。有几个冒失的女人曾去过她的家,但却吃了闭门羹。房屋四周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当时他很年青——拎着菜篮子进进出出。

“好像,要是男人——不管什么样的男人——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的话,”女人们说道;那种气味越来越来浓时,她们也并不感到吃惊。这种气味毕竟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世界与大官贵族的格利尔逊家族之间的另外一种联系方式。

邻家一妇人向年已八十的镇长史蒂文斯法官投诉。

“可是,太太,这件事,你叫我怎么办呢?”他说道。

“嗯,那,通知她把气味去掉呗,”女人说,“不是有法律吗?”

“绝对没有必要,”史蒂文斯法官说,“也许是她家那个黑鬼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什么似的。我去跟他说说这事儿。”

第二天,镇长又接到两起投诉,一起是来自一个男的,语气温和。“法官,对这气味,我们真的该采取措施了。可我又最不想打扰爱米丽小姐,但我们总得想想办法呀。”那天晚

上,全体参议员召开了一个会,参加会议的人有三位老人和一位较年轻的新兴代成员。

“这事再简单不过了,”年轻人说,“通知她叫人把屋子打扫干净,限期搞好,否则……”

“滚蛋吧,你。先生……”萨特里斯法官说,“当着一个贵妇的面,你怎么能说她家里有难闻的气味呢?”

接着,第二天子夜过后,有四个男人越过爱米丽小姐家的草坪,像盗贼一般在屋子周围潜行,沿着墙角和在地窖通风处吸气闻嗅,其中一人还从肩上的麻袋中掏出东西,做着播种的样子。他们打开地窖门,在地窖里和所有的裙楼外都撒上了石灰。当他们再回头穿过草坪时,原本黑暗的窗户亮起了一扇灯光。灯光中爱米丽坐在那儿,灯在她的身后,挺立的身躯一动不动,活像一座雕像。他们鬼鬼祟祟地弓着腰,越过草地,进入街道两旁的洋槐树影中。一两周后,气味消失了。

而这时,人们才开始真正为她感到难过。我们镇上的人想起了爱米丽小姐的姑奶奶怀亚特,这老太太后来完全变成了一个疯子;我们都相信格利尔逊一家人都太过自命清高了。年轻男人在爱米丽小姐这类的女人看来都不是什么好货色。长久以往,我们都把她们这家人看做是一幅活人画:爱米丽小姐身材苗条,立于父亲身后;父亲站在前面,双脚叉开,背对爱米丽,手里握着马鞭;二人站在一扇后开的前门中间。所以当她接近三十岁,依然孑然一身,准确地说,我们并没有欣喜之心,反而觉得我们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即使她家有疯癫的遗传,要是遇到机会,她也不应断然放弃。

父亲死后,传说那幢房子全部留给了她;人们也有点高兴。他们终于可以向她表达怜悯之情了。孤单清苦,她早该懂人情世故了。如今她也该体会到多一分钱则喜,少一分钱则愁的那种人之常情了。

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镇上所有的女人都准备去她家吊唁和提供帮助,这是我们的习俗。爱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了她们,依着和往日一样,脸上也没有丝毫悲伤。她告诉来访者,她父亲没有死。连续三天都这样,无论是来访的牧师们,还是医生们,都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正当他们准备诉诸法律和武力时,爱米丽崩溃了,这时,他们才赶紧把她父亲给埋掉了。

我们并不是说她当时就疯了,反倒认为她的反常是身不由己,还记得,她父亲把所有的青年小伙都驱赶走了,也知道她如今一无所有了,她才死死的抓住剥夺她一切的那个人,其实,是人都会这样。

3

她病了好长一段时间。再见她时,她已剪短了头发,小姑娘打扮,那样子有点像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有些悲伤,有点肃穆。

原来镇政府刚刚签订了铺设人行道的合同,而动工时间就在她父亲去世那年夏天。建筑公司带来了一批劳工、骡子和机器,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霍默.巴伦,大个子、黑皮肤,大嗓门儿,做事手脚麻利,黯黑的脸色衬出炯炯的眼神。他身后跟着一群群孩子,听他咒骂劳工,而劳工们却随着凿子起落有节奏地哼着劳动号子。不久,全镇的人他都认识了。在广场四周,只要能听到呵呵笑声的地方,霍默.巴伦必定在人群的中心。没过多久,每逢礼拜天下午,都可以见到他和爱米丽小姐一起驾着轻便马车出游,枣红色的马是从出租店租来,与黄色车轮的马车十分匹配。

起初,我们都很高兴,爱米丽小姐总算有了爱好,因为女人们都说:“格利尔逊肯定不会看上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劳工。”不过也还有一些人,即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说,即使悲伤也不至于叫一个高贵的妇女忘记自己“贵人责重”吧,贵人责重无须叮嘱啊。他们只是说:“可怜的爱米丽,她的亲属应该到这儿来一下。”她有亲戚在亚拉巴马州;但多年前,她父亲为争疯癫婆怀亚特的房产问题而与他们闹翻了,从此以后,两家再也没有往来了。即使是爱米丽父亲的葬礼,他们也没有派代表参加。

一说到“可怜的爱米丽”,老人们就是开始交头接耳了。他们议论道:“你看,当真有那么回事吗?”“当然啦。那还能有什么别的事……?”声音从他们的手指缝传出来;只听见清脆而疾驰的马蹄声声,只见马车百叶窗紧闭以抵御周日午后骄阳,窗后的绸缎发出窸窣声:“可怜的爱米丽。”

爱米丽高昂着头——即使我们都认为她已经堕落;仿佛她不仅仅想要人们承认她就是格里尔逊家族末代的尊严;仿佛需要同世俗接触才能重新确认她那倔强的性格。拿她买耗子药砒霜的事来说吧。也就是人们开始说“可怜的爱米丽”之后一年多发生的事,当时她的两个堂姐妹正好来看望她。

“买点毒药,”她对药剂师说道。当时她已经三十多了,依然是一个身细腰纤的女人,比平常还要清瘦,一双黑色的眼睛显得冷峻高傲,脸上太阳穴和眼窝处,肌肉紧绷,那副模样好像只有灯塔守望者才应该具有的。“买点毒药。”爱米丽说道。

“好的,爱米丽小姐。要买哪一种?是毒耗子一类的药吗?我建议……”

“拿店里最灵的药。种类不论。”

药剂师一连说了好几种药名。“这些药什么都毒得死,就是大象也不例外。不过,你想要……”

“砒霜,”爱米丽小姐说,“灵不灵?”

“是……砒霜?好的,小姐。可你想要……”

药剂师朝下看着她。爱米丽挺直着身,回敬了他一眼,那脸绷得像凿出来的石板。“嗯嗯,当然有,”药剂师说道,“如果你真想要这种药。可是,按法律规定,你得说明用途。”

爱米丽小姐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向后仰着,双眼正视着他,直到药剂师移开目光,转身拿砒霜包好。把那包药送出来的是店里的黑人送货员,而药剂师再也没有露过面。爱米丽回到家,打开药包,盒子上有个骷髅标记,标记下注明:“杀鼠专用。”

4

第二天,我们都说:“她要自杀。”要说啊,这事再好不过了。第一次看见她与霍默.巴伦在一起时,我们就说过,“她会嫁给他。”接着,我们又说,“她还得说服他才行,”因为霍默自己说喜欢跟男人在一起——,谁都知道他和年轻人在麋鹿俱乐部一起喝酒——照他的说法,他这个人不宜结婚。后来,每当礼拜日下午那耀眼的马车路过时,爱米丽总是高昂着头,霍默.巴伦斜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戴着黄手套的那只手握着马缰和马鞭;见此情景,我们都会在百叶窗后禁不住说一声:“可怜的爱米丽。”

后来,有些女人开始说,这是镇上的一大耻辱,给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坏榜样。而男人们又无意介入,但最后还是女人们敦促浸礼会牧师-----爱米丽一家人都信奉圣公会-----去拜会她。拜会过程,牧师不愿透露,但他再也不愿去了。第二个礼拜天,他们又驾着马车在街上兜风,第二天,牧师的老婆写信给爱米丽住在亚拉巴马的亲戚。

于是,她家直系亲属又来了一趟,我们呢,回家坐等事态的发展。起初风平浪静。接着,听说他们就要结婚了,后来还听说,爱米丽小姐去过珠宝店,还订购了一套男人盥洗用品,每件用品上都刻有“霍.巴”。两天后,我们又听说,她购买了一套男士服装,还有睡衣,所以我们说:“他们结婚了。”我们为此还真高兴,高兴的原因是,如果说爱米丽小姐曾经代表了格里尔逊家族的传统,那么如今两位堂姐妹更具有格里尔逊家族的风范。

霍默.巴伦走了后,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惊奇,因为街道铺设工程完工已经有好一阵子了。让我们感到有点失望的是缺少了吹吹打打的欢送场面,但我们还是相信霍默.巴伦走了是去准备迎娶爱米丽小姐,或者给她一个机会好打发走两个堂妹。(当时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私党,力挺爱米丽小姐,帮她收拾这对堂姐妹。)一点不错,过了一星期,这对堂姐妹就走了。不出所料,霍默.巴伦又回来到了镇上。一个邻居亲眼目睹了爱米丽家的黑仆在一个黄昏把他从厨房门接了进去。

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霍默.巴伦。爱米丽小姐呢,我们则有一段间没有见过她了。黑人倒是提着篮子进进出出,但前门总是关着。偶尔还可以从窗户上看到她的身影闪现,就像人们撒石灰那天晚上见到的情景一样,但几乎有六个月没见她上过街了。我们知道,这一切也是可以预料的;好像父亲的性格对她这样的女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而这种性格似乎太恶毒,太极端了,至今难以消除。

再次见到爱米丽小姐时,她已经身体发福,而头发逐渐灰白起来。随后几年里,她的头发越来越灰,变成了白盐参胡椒般的铁灰色,随后再也没有变过。到了她七十四岁过世时,都保持着她那旺盛的铁灰色,像是正值当年的男人的头发。

从那时起,她的前门再也没有打开过,只有她四十开外时,大约有六七年时间前门开过。在那段时间,她开课教授瓷器彩绘。她在楼下的一间房里布置了一间画室。萨特里斯上校同时代的人都把女儿,孙女送到她那儿去学习,而且很按时,那精神与礼拜天把她们送去教堂,给她们二毛五分硬币以备放在募捐盘中的情形没什么区别。那时,她的税收早已豁免了。

后来,新一代成了镇上的骨干和灵魂,那些学画的孩子已经长达成人,相继离开了,她们没有让自己的女儿带着调色盒,讨厌的画笔和从女士杂志上剪下的图画到爱米丽小姐家学绘画。最后一个学生走后,前门就关了,而且再也没有打开过。镇上实行免费邮递时,唯独爱米丽小姐拒绝在她家门上钉金属门牌号,附设邮箱。她也不听他们解释。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只见那黑人,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依然提着菜篮子进进出出。每年十二月,我们都寄给她一张纳税通知单,但一星期后,又被邮局退了回来,无人认领。时不时地,我们在楼下的一个窗口——显然她把自己封闭在阁楼上了——还可看到她的身影。那身影活像神龛中供奉的无头神像,是不是在看我们,我们也拿不准。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过去了,她始终保持着——高贵傲然,临危不惧,性格倔强,镇定自如,怪僻乖张。

她就这样走了。死前,她病倒在一栋尘埃遍地,魅影憧憧的屋子里,只有一个老态龙钟的黑人侍候她。她病倒了,连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也懒得从黑人那儿打听消息了。况且,那黑人见谁也不啃声,恐怕见了她也是如此。由于长期不啃声,他的嗓子早已沙哑了。

她死在楼下一间屋子里,笨重的胡桃木床挂着床帏,她那长满铁灰色的头枕着枕头,因长年不见阳光,枕头已经泛黄发霉了。

5

黑人站在前门口迎接第一批妇女,把她们引进了屋子。她们悄声细语,好奇地东瞧瞧西瞅瞅。黑人转眼就不见了。他穿过屋子,出了后门,再也不见踪影了。

说来,两位堂姐妹就来了,他们第二天就举行了葬礼,全镇的人都来吊唁鲜花覆盖

的爱米丽,棺材架上方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表情严肃深沉;女人们悄声细语、战战兢兢。而那些老年男人呢——有些还床上刷洗干净的南方同盟军制服——在走廊里,草坪上议论着爱米丽小姐,仿佛她就是他们同时代的人,还说,跟她逃过舞,兴许还向她求过婚呢,他们按数学级数来推算,混淆了时间,这是老年人的通病。对老人来说,过去不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而是一片没有冬天的大草地,而只是最近十年才像窄小的瓶颈般将他们与过去隔断了。

我们早就知道,楼上那个地方有一间屋子,四十年了谁也没有进去过,只能踹门而入了。要等爱米丽小姐下葬后,他们才去开门。

门砰地一下踹开了,顿时屋里仿佛弥漫着灰尘。房间仿佛曾是一间装饰一新的新房,如今如坟墓一般发出淡淡的、呛人的气味,四处渗透出阴森森气氛:褪色了的玫瑰色窗帘,阴暗的玫瑰色灯光,梳妆台,一排精细的水晶饰品,还有白银底色的盥洗用品,不过白银制品已经失去的光泽,连刻在上面的字迹也都看不清了。其中有一条硬领和领带,仿佛是从身上取下来的,然后提起来,在台面上留下淡淡的月牙形尘埃痕迹。椅子上挂着一套精心折叠的衣服;椅子下是两只寂寞的鞋子,还有一双丢弃的袜子。

床上躺着那个男人。

我们在那儿站了好一会儿,俯视着那枯瘦阴深,呲牙咧嘴的头颅;尸体躺在那儿,那躺姿明显是曾一度拥抱过,但如今的长眠比爱情更加长远,甚至战胜爱情的折磨,彻底让他驯服了。破烂的睡衣下,躯体腐烂后的遗骸与他躺着的床早已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在他身旁的枕头上,均匀地铺满了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

后来,在旁边的枕头上,我们发现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有人从上面提起某种东西,凑近一看,一股淡淡的、无形的、干燥呛人的尘埃味扑鼻而来,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 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 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就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 务 的。 第一、分析典型人物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如祥林嫂的外貌。 ②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鲁四老爷的个性化语言,就反映出她伪善、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药里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就刻画出她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④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段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就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 有矛盾冲突的具体事件组成。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层次。 ②寻找线索。线索就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就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③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与主要矛盾。 第三、分析典型环境。 ①典型环境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就 是一 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典型环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 的 特定环境。 典型环境主要就是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分析典型环境从以下方面入手:

a rose for Emily 分析

A Rose for Emily 的评析(2010-06-21 23:49:34)转载▼ 标签:文化 威廉.福克纳和他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摘要:福克纳把南方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作为自己创作源泉而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新旧秩序的斗争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福克纳运用神秘、暗语、象征、时序颠倒等写作手法来揭示这一主题。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南方小说 一、威廉·福克纳的南方情结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在内战中失去财富和地位的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家庭。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强调南方主题和南方意识。在他19部长篇小说和75篇短篇小说中,绝大多数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美国的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wpha county)和杰弗生镇。这些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卷 和人物形象构成了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是以该县家族的兴衰、变迁为主题,故事所跨越的时间上起自印地安人与早期殖民者交往的岁月,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约二百年。他的世系小说依南方家系人物的生活而展开,以南方浓郁的泥土气息伴随着因工业文明而带来的焦虑、惶惑、无奈,把一百多年来即从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南方人所独有的情感和心态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示出来,可谓一部“南方生活的史诗”。在这部史诗的字里行间,留下了作家的血与泪之痕:割不断爱恋南方古老精神的一片深情,可又抵御不了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然性。正如福克纳所说:“我爱南方,也憎恨它。这里有些东西我本不喜欢。但是我生在这里,这是我的家。因此,我愿意继续维护它,即便是怀着憎恨。”这种矛盾恰好构成了福克纳情感意识及其小说世界的无穷魅力。结果,约克纳帕塔法县成了旧南方的象征,而福克纳也借此成功地表现了整个南方社会的历史和意识。 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暗示南方的腐朽没落 福克纳素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但其短篇小说,无论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人物塑造抑或语言风格、结构艺术等,均可与其长篇小说互论短长,而其最著名的短篇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A rose for Emily则对理解、研究福克纳的主要作品,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凝练的笔触、独特的结构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son这个艺术典型。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1930年4月发表的被誉为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生镇,小说分为五小部分,在这五个写作空间里,运用回忆来描写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son)神秘的一生,讲述了一位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于精神失常的故事,表现了新旧南方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爱米丽的个性冲突、所做所为源于她南方古老而辉煌的家庭背景,福克纳用神秘、暗语、象征等写作方法来揭示爱米丽是南方腐朽传统的象征。故事的叙述采用了时序颠倒的手法,这一手法不仅使小说结构奇突,情节跳跃,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深化主题思想的艺术功效。作者用这种手法打破时空界限,把过去和现在直接放在一起,在它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使读者深深地感到时代的变迁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 小说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爱米丽死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她的死象征着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彻底灭亡和消失。为展示新旧双方的矛盾和以爱米丽为代表的贵族阶级虽大势已去却拒不接受社会变革的心态,作者选取了一个极为典型的事件——纳税事件。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曹操《短歌行》赏析(林庚)

教育资料 《短歌行》 《短歌行》赏析(林庚)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是人生的忧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欢乐。而所谓两面也就是人生的全面。整个的人生中自然含有一个生活的态度,这就具体地表现在成为《楚辞》与《诗经》传统的产儿。它一方面不失为《楚辞》中永恒的追求,一方面不失为一个平实的生活表现,因而也就为建安诗坛铺平了道路。 这首诗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感受。这一段如是,下一段也如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旋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把整个的人生表现在一个刹那的感觉上,又都归于一个最实在的生活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不正是当时的情景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正是当时的信心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衿”的更深的解释,《诗经》与《楚辞》因此才有了更深的默契,从《楚辞》又回到《诗经》,这样与《鹿鸣》之诗乃打成一片,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莫非由于“明月出天山”,“海上生明月”吗?古辞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何以知天风,因为它高;海水何以知天寒,因为它深。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对于宇宙万有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既是刀,就应该雪亮;既是盐,就应该雪白,那么就不必问山与海了。 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

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赏析翻译

题王处士郊居 唐代 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负郭田园九八顷, 向阳茅屋两三间。寒松纵老风标在,野鹤虽饥饮啄闲。 一卧江村来早晚,著书盈帙鬓毛斑。 这是一首兰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兰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仍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吺吅,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吅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奖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吅为时而著,歌诗吅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小说鉴赏的基本常识

小说的基本常识 (一)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 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高中语文文言文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译文 原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绕树三匝,何枝

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 所? 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 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 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 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 待。《史记》载周公自谓: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贤。”),才 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 赏析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诗22首,全是乐府诗。曹操的乐府诗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短歌行 二首》 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 态,第二首诗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 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 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 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 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 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 此大众议论纷纷。 赏析 《短歌行》 (“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 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 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 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 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 ·周西伯 昌》。 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 犹能奉事殷纣, 故孔子盛称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 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 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 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 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 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 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 ?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 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 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 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 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 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 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 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 孤强盛, 又性不信天命之事, 恐私心相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相忖度, 每用耿耿。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完美版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完美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多年来,散文在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中占据老大哥的位置,但是随着高考命题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小说也开始来分得一杯羹。 生:没有。 师:但是山东省并非按兵不动,它也有动作。请看大屏幕: 08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09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师:大家看出门道了吗? 生:把小说放到了最前面。 师:这说明什么? 生:可能要考小说。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有同感。再加上09年山东省并没有考小说,这样看来明年似乎是非考不行了。但是我们不怕!我们今天的历史使命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今天我要教给大家两个鉴赏小说的妙招。等你掌握了这两个妙招,你肯定会这样想:真怕他明年不考小说! 那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小说三要素是什么?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我这两个妙招就是针对三要素设置的,请看教学目标: 1、明确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广阔的大舞台。我们先看环境。 请大家看学案第一部分,为大家设置了三段环境描写,先请大家齐读前两段祝福的开头和结尾,要求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师生共同研讨祝福的开头和结尾: 《祝福》开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

ARoseforEmily英文分析及简评

“A Rose for Emily”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opens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Grierson house in Jefferson. The narrator mentions that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Miss Emily Grierson’s home has fall into disrepair and become “an eyesore among eyesores.”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story sets the tone of how the citizens of Jefferson felt about Emily: “When Miss Emily Grierson died, our whole town went to the funeral: the men through a sort of respectful affection for a fallen monument, the women mostly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inside of her house, which no one save an old manservant – a combined gardener and cook – had seen in at least ten years.” It is known around town that Emily Grierson has not had guests in her home for the past decade, except her black servant who runs errands for her to and from the market. When a new city council takes over, however, they begin to tax her once again. She refuses to pay the taxes and appear before the sheriff, so the city authorities invite themselves into her house. When confronted on her tax evasion, Emily reminds them that she doesn't have to pay taxes in Jefferson and to speak to Colonel Sartoris, although he had died 10 years before. In section two, the narrator explains that the Griersons had always been a very proud Southern family. Mr. Grierson, Emily’s father, believes no man is suitable for his daughter and doesn't allow her to date. Emily is largely dependent upon her father, and is left foundering when he dies. After Mr. Grierson's death, Emily does not allow the authorities to remove his body for three days, claiming he is still alive. She breaks down and allows authorities to take the body away for a quick burial. Section three introduces Emily’s beau, Homer Barron, a foreman from the north. Homer comes to Jefferson with a crew of men to build sidewalks outside the Grierson home. After Emily and Homer are seen driving through town several times, Emily visits a druggist. There, she asks to purchase arsenic. The druggist asks what the arsenic is for since it was required of him to ask by law. Emily does not respond and coldly stares him down until he looks away and gives her the arsenic. When Emily opens the package, underneath the skull and bones sign is written, "For Rats." Citizens of Jefferson believe that Miss Emily is going to commit suicide since Homer has not yet proposed in the beginning of section four. The townspeople contact and invite Emily's two cousins to comfort her. Shortly after their arrival, Homer leaves and then returns after the cousins leave Jefferson. After staying in Jefferson for one night, Homer is never seen again. After Homer’s disappearance, Emily begins to age, gain weight, and is rarely seen outside of her home. Soon, Miss Emily passes away.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 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第一、分析典型人物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如祥林嫂的外貌。 ②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鲁四老爷的个性化语言,就反映出他伪善、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药里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就刻画出他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④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段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 有矛盾冲突的具体事件组成。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层次。 ②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③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第三、分析典型环境。 ①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是一 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典型环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 特定环境。 典型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分析典型环境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四、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 小说的社会作用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短歌行赏析介绍

短歌行赏析介绍 说道曹操, 大家一定就联想到三国那些烽火狼烟岁月吧。 但是曹操其实也是 一位文学 大家,今天就来分享《短歌行 》赏析。 《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 它本来是一个乐曲名称。最初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同名诗有 24 首,最早 是曹操这首。 这种乐曲怎么唱法, 现在当然是不知道。 但乐府 《相和歌·平调曲》 中除《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 “长歌正激烈”, 魏文帝曹丕 《燕歌行》 “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 《艳 歌行》 “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 认为“长歌”、 “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音乐特点。《短歌行》这 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现在 所能见到最早《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 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是其中第 一首。 这首《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 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统治基础,打击反动世袭豪强势力, 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 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诗歌 形式,含有丰富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他所坚 持主张,配合他所颁发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那么愁是什么呢?原来他是 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 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试想连曹操这样 位高权重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 那该有多大宣传作用。 假如庶族地主 中真有“贤才”话, 看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摘要: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在 他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些是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它们或 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 一类人。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 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植物 一、概述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给自己 的讽喻诗所下的概念,见于《与元九书》中:“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在白居易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题目的。这 一类诗一共有二十三首。它们分别是:《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 栽莲》、《白牡丹》、《紫藤》、《杏园中枣树》、《文柏床》、 《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 《草茫茫》。其中,《草茫茫》虽以植物为题,但只是以“草茫茫” 起兴,并非以之为题材。所以,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材 的诗共有二十二首。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以树为题材的有《云居寺孤桐》、《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 《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隋堤柳》等十六首。剩下的六首则是以花藤为题。 二、分类 这二十二首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植物来讽喻一种社会现状;另 一类则是以植物来比喻一类人。

(一)以植物讽喻社会现状 以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的有两首——《牡丹芳》和《隋堤柳》。《牡 丹芳》从诗的开头到“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 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都是描写牡丹的国色天香;正因为如此,“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而这种现象,“三代以还文 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作者 所讽刺的,正是这种“重华不重实”的社会现状,他期望的是“少回 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是当时的上层社会却偏爱牡丹这种名贵花卉,且互相攀比;对 于农作物却毫不关心。诗中虽然有“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 无人知”,但若不是皇室也对牡丹情有独钟,怎会有如此的社会影响。作者如此说,也只是为了能委婉地提出谏言,不要触了皇帝的逆鳞罢了。 《隋堤柳》和《牡丹芳》有所不同,与其说它是讽刺社会现状,不如 说是借古讽今。诗的最末句“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也 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旧事来告诫当朝皇帝 不要重蹈覆辙。试想,若是当时的皇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作者又何 必写下这首讽喻诗。所以说,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 以与《牡丹芳》放在一类。 (二)以植物喻人 以植物来比喻人的则有二十首。根据这些植物所比喻的人的特征:贤者、小人和介于二者之间才干较为平庸的人,这些诗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1.以植物喻贤者 以植物比喻贤者的诗有十一首:《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涧底松》。

鉴赏小说的基本的方法

鉴赏小说的基本的方法 (一) 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 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咽,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

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个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因为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希望贤才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很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因为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 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

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赏析翻译

题遗爱寺前溪松 唐代 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 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