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曾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的

A.国徽

B.国旗

C.国歌

D.首都

3.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刘少奇

4.1951年祖国领土基本上得到解放,是指

A.除西藏外,全部解放

B.除台湾和一些岛屿外,全部解放

C.国民党残余部队被全部消灭

D.国内反革命势力被全部消灭

5.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

A.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C.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

二、问答题

6.请看下面图片:

请问答:

(1)此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发生在哪一年?

(3)当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到北京谈判的首席代表是谁?

(4)最后达成了什么协议?

7.材料解析题

材料1 看下图

材料2 此建筑物上有这样的文字: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此建筑物的建立是什么会议作出的决议?

(2)“三年以来”的“三年”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阶段?

(3)“三十年以来”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4)“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8.1949年,为了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 铁岭中心校李宗瑞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题目由一个动词“宿”与一个地点“新市徐公店”组成。“宿”为住宿之意;“新市”是今湖南攸县;“徐公店”指姓徐的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客店住宿时看到的景色。古诗中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得江》,六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都是在写住宿某地的所见所闻。 教学理念:《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之作。诗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诗人在店内所看到的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学生汇报,《咏柳》、《绝句》、《春晓》) 师:这些古诗都从很多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个美丽。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师读课题) 师:宿--住宿,新市:地名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是姓徐的男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是的,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别有风趣。 那么,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赏读古诗 1、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师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清不懂的词语,能背诵古诗。 2、自主学习,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关心祖国的命运,关注祖国的发展,尊敬国旗、国徽,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场面,了解国旗、国徽的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开国大典》,感受庄严时刻。 1、视频切入,感受开国大典盛况。 (1)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大声宣告新中国成立,便意味一个新中国诞生了。想一起去回味一写开国大典时的情景吗?(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2)交流感受。 同学们,看了《开国大典》的片段,哪一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指名交流。 (3)小结: 广场上的人们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如此的欢乐。那是因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让我们代表欢乐的人群一起来喊一喊吧——(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板书圈点站起来) 二、回顾沧桑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1、同学们通过看书和看电视,知道我们的祖国母亲、我们的人民在建国以前,曾经遭受过怎样的苦难? 2、现在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1)南京大屠杀 在屈辱的历史里,我们的人民更是饱受苦难,其中有一个震惊世界的惨案,它就发生在我们江苏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南京成为人间地狱!烧杀、抢夺、强奸……日军在我们的领土上无恶不作。

(2)台儿庄战役。 (3)卢沟桥事变。 3、感受伟人风范。 (1)一代伟人他们为了国家昌盛,为了让人民站起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合交流出示板书:毛泽东、邓世昌、孙中山、林则徐。林则徐——虎门硝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孙中山——辛亥革命,毛泽东——中国共产党。) (2)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又何止这几个,回忆一下在你看过的书中、影片中,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能用一两句话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吗?指名交流。 4、小结。 正是有这千千万万个知名的、不知名的英雄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1949年10月1日那个神圣而庄严的时刻!这一刻真是来之不易啊! 三、知识竞赛。 1、说一说。 自己的国歌、国徽、国旗,你对它们了解多少呢?课前大家搜集了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 (1)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你知道它上面的一颗大星和四颗小星象征着什么吗?(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2)我国的国徽有些什么图案?分别象征着什么?(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图案,象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3)国歌的名称是什么?作词、作曲分别是谁?(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 2、画一画。 画一画“心中的五星红旗”,并能配上相关的话。 3、唱一唱。 赛唱《国歌》。 4、小结:鲜艳的国旗、庄严的国徽、嘹亮的国歌,无不向世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四、总结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了解了国旗、国徽、国歌等这些祖国标志物的含义,相信大家一定能牢记开国大典那庄严的时刻,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一定会为祖国的繁荣、腾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同步练习:4.3牛顿第二定律

人教(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同步练习:4.3牛顿第二定律 一、单选题 1.一质量为m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 N表示,速度大小用v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0~t1时间内,v增大,F N>mg B. t1~t2时间内,v减小,F Nmg 2.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开辟了“生命之路”,为国际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某运送防疫物资的班列由40节质量相等的车厢组成,在车头牵引下,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时,第2节对第3节车厢的牵引力为F。若每节车厢所受摩擦力、空气阻力均相等,则倒数第3节对倒数第2节车厢的牵引力为() A. F B. C. D. 3.物体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通过力和速度传感器监测到推力 F、物体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取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质量m=1kg 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C. 第2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2J D. 前2s内推力F做功的平均功率P=3W 4.如图所示,表面光滑的斜面体固定在匀速上升的升降机上,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用一轻质弹簧连接着,B的上端用一平行斜面的细线拴接在斜面上的固定装置上,斜面的倾角为30°,当升降机突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A、B两物体的瞬时加速度大小和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A. ,方向沿斜面向下;,方向沿斜面向下 B. , C. ;,方向沿斜面向下 D. ,方向垂直斜面向右下方;方向竖直向下 5.如图,一小车上有一个固定的水平横杆,左边有一轻杆与竖直方向成角与横杆固定,下端连接一质量为m的小球横杆右边用一根细线吊一相同的小球当小车沿水平面做加速运动时,细线保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已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车一定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B. 轻杆对小球P的弹力沿轻杆方向 C. 小球P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D. 小球Q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6.质量m=1kg的物体静止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对物体施加一个随位移变化的水平外力F 时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相等。若F-x图象如图所示。且4~5m内物体匀速运动。x=7m时撤去外力,取g=10m/s2,则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B. 撤去外力时物体的速度为m/s C. x=3m时物体的速度最大 D. 撤去外力后物体还能在水平面上滑行3s 7.一固定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将一质量为m1的滑块套在杆上,通过轻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2的小球,杆与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若滑块与小球保持相对静止以相同的加速度a=10m/s2一起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此时小球的位置可能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以力和运动的知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还是学习热学、电磁学的重要基础。因此,这一章内容在力学和整个物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二)教学内容、教材体系与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安排了一节“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是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的铺垫,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加速度由力和质量两个因素决定,并且对它们的关系有了定性的认识。 本节教材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加速度跟力、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再把这两个关系综合起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把牛顿第二定律从物体受一个力的特殊情况,推广到受多个力的一般情况,从物体受恒力的情况推广到物体受变力的情况,并且进一步强调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根据以上分析和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知识教学目标为: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及表达式,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3.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应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通过研究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在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屈辱历史,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南昌起义的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 3. 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重点: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南昌起义的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 难点: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一、由国庆阅兵式引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建队节。 2.建队节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节日,那么我们祖国母亲的生日在——10月1日。 3.同学们,国庆节是我们祖国的重大节日,在2009年10月1日,我们国家举行了大阅兵。我们一起来看看。 4.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听出来了,你很自豪。作为中国人,你感到骄傲。) 5.小结:同学们,阅兵式是我们国家向世界展示着综合国力,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日益繁荣。然而,我们国家从1840年至今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二、回顾屈辱历史 1.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从1840年那段屈辱的历史说起——(播放) 2.你看到这一幕幕令人发指的罪行,你想说什么? 当时中国不强大,落后就让我们备受挨打,备受耻辱!带给我们痛苦、愤怒、难过、压抑。 3.师: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在不断地抗争着,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或起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的出路在哪儿呢?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师:这时,一缕曙光出现了,照亮了中国大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我们一起来听讲解员介绍!一边听一边记记主要的时间、地点,等会儿接受老师的挑战!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练习题含答案(供参考)(新)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练习题 1.关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通过同时改变小车的质量m及受到的拉力F的研究,能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B.通过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只改变小车的拉力的研究,就可以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C.通过保持小车受力不变,只改变小车质量的研究,就可以得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D.先不改变小车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不改变受力,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图所示,在探究牛顿运动定律的演示实验中,若1、2两个相同的小车所受拉力分别为F1、F2,车中所放砝码的质量分别为m1、m2,打开夹子后经过相同的时间两车的位移分别为x1、x2,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有() A.当m1=m2、F1=2F2时,x1=2x2 B.当m1=m2、F1=2F2时,x2=2x1 C.当m1=2m2、F1=F2时,x1=2x2 D.当m1=2m2、F1=F2时,x2=2x1 3.若测得某一物体质量m一定时,a与F的有关数据资料如下表所示: a/(m·s-2) 1.98 4.06 5.958.12 F/N 1.00 2.00 3.00 4.00 (1)根据表中数据,画出a-F图象. (2)根据图象判定:当m一定时,a与F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3)若甲、乙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按照正确步骤进行实验, 处理数据后得出如图所示的a-F图象. 试分析甲、乙两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a)所示为实验装置简图.(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1)图(b)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保留两位 有效数字)

(完整word版)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测试题.doc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36 分】 1.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 A. 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 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2.从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 . 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3.在反应 2A + 5B= 2C +4D 中, 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22,若 2.6gA 与 B 完全反应,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 B 与 D 的质量比为() A.4:9 B.8:1 C.10:11 D.31:44 4.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 点燃2P O ,四位同学表达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 2 2 5 反应物都是 各物质的质量比 单质 为4︰5︰2 的是() 5. 在化学反应2A+B 2=2AB 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g A 和 8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 的质量是() A . 9g B. 11g C.12g D. 14g 6.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W ,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W 反应前质量 /g501123 反应后质量 /g24528x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 的值应为0 B .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物质 W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 D .物质 W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7.下列关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应符合客观事实 B. 只要不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均要注明条件 C.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 生成物中的气体一定要用“↑”标注 8.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4.3《牛顿第二定律》课时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4.3《牛顿第二定律》课时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牛顿第二定律,正确的说法是( ) A.合外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加速度成正比 B.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C.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D.由于加速度跟合外力成正比,整块砖自由下落时加速度一定是半块砖自由下落时加速度的2倍 2、小明同学在水平面上用水平恒力推动木箱做与加速直线运动。小明在思考,怎么样才能使木前的加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A.将水平推力增大到原来的2倍 B.将阻力减少到原来的 C.将物体的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将物体的推力和阻力都增大到原来2倍 3、如图所示,从某一高处自由下落的小球,落至弹簧上端并将弹簧压缩到最短.问小球被弹簧弹起直至离开弹簧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和所受合力变化情况是() A. 合力变大,速度变大 B. 合力变小,速度变大 C. 合力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D. 合力先变大后变小,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4、一物体质量为20kg,放在水平地面上,当用水平力F1=30N推它时,其加速度为1m/s2;当水平推力增为F2=45N时,其加速度为() A.1m/s2 B.1.5m/s2 C.2.5m/s2 D.3m/s2 5、某同学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推一木箱沿直线前进.已知推力大小是80N,物体的质量是20kg,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取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40N B. 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是40N C. 物体沿地面将做匀速直线运 D. 物体将做加速度为a=4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6、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作者:————————————————————————————————日期:

5.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木块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定滑轮拴在木块上 C.实验时,先放开木块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通过增减木块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木板倾斜度 (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形成图线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图线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 (2)长木板倾角过大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解析】(1)实验中细绳要与长木板保持平行,A项正确;平衡摩擦力时不能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细绳绕过滑轮拴在木块上,这样无法平衡摩擦力,B项错误;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木块,C项错误;平衡摩擦力后,改变木块上的砝码的质量后不需要再重新平衡摩擦力,D项正确. (2)图线甲中F=0时,木块就有了加速度,可见是长木板倾角过大.图线乙中,有了拉力时,加速度仍为0,说明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作用力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其内部所装沙子的质量 B.按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沙桶 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V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 E.保持小桶及其内部所装沙子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实验 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 G.作a-M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M关系 (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实验步骤________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5.1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5.1 质量守恒定律 一、选择题 1.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A. 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元素种类 D.物质总质量 2.10 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A. 1∶1 B.2∶1 C.4∶1 D.5∶1 3.下列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少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质量减少 4.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 该反应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C.该反应的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分子不发生改变 5.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图2 6.a g木炭在b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A. 大于(a+b) g B.小于(a+b) g C.等于(a+b) g D.小于或等于(a+b) g

7.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3所示。则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3 A. 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8.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4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图4 A.x的值是15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4∶1 9. 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10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 10 16 0 0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真正站起来面临的困难,了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里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2、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能力目标:关心祖国的命运,关注祖国的发展,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人民艰难站立起来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教材中建国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2、学生了解中国站起来面对的困难。 教学准备: 1、课件。 2、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1、同学们,每周一我们都要进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听了国歌你想到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2、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敬礼。(课件:国歌乐曲) 3、这位同学,你来说说;你再说说(请3个同学) 4、是啊,我们心中涌动着无限的自豪骄傲。可是大家知道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但是,法国拿破仑曾经说:中国是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课件)(边讲边贴中国地图) 5、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课件: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贴红旗)齐读课题。 二、打开渠道,了解过去——新中国建立时有哪些困难 1、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旋律激昂,慷慨陈词,催人奋进。师唱: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生接唱: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贴:三个“起来”) 2、中国要真正站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预习,用一分钟时间在小组内交流你了解到的新中国建立时的困难。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经典好题

.-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经典好题)()

————————————————————————————————作者:————————————————————————————————日期:

4.3 牛顿第二定律 练习题(经典好题) 正交分解法1: 例. 1.如图5所示:三个共点力,F 1=5N ,F 2=10N ,F 3=15N , θ=60°,它们的合力的x 轴方向的分量F x 为 ________N ,y 轴方向的分量F y 为 N ,合力的大小为 N ,合力方向与x 轴正方向夹角为 。 12. (8分)如图6所示,θ=370,sin370=0.6,cos370=0.8。 箱子重G =200N ,箱子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30。要匀速拉动箱子,拉力F 为多大?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下匀速下滑,求物体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3.(6分)如图10所示,在倾角为α=37°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档板,在档板和斜面之间放一个重力G=20N 的光滑球,把球的重力沿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档板的方向分解为力F 1和F 2,求这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大小。 4.质量为m 的物体在恒力F 作用下,F 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沿天花板向右做匀速运动,物体与顶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受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 5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kg m 4.4=,用与竖直方向成?=37θ的斜向右上方的推力F 把该物 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并使它沿墙壁在竖直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 数5.0=μ,取重力加速度2/10s m g =,求推力F 的大小。(6.037sin =?,8.037cos =?) 6如图所示,重力为500N 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N 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o 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θ 6

2014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2014高考物理实验专项训练(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年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为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前必须平衡摩擦力. (1)某同学平衡摩擦力时是这样操作的:将小车静止地放在水平长木板上,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慢慢垫高,如图(乙),直到小车由静止开始沿木板向下滑动为止。请问这位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当如何进行? 答:. (2)如果这位同学先如(1)中的操作,然后不断改变对小车的拉力F,他得到M(小车质量)保持不变情况下的a—F图线是下图中的(将选项代号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3)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f=50Hz. 下图是某同学在正确操作下获得的一条纸带,A、B、C、D、E每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标出.写出用s1、s2、s3、s4以及f来表示小车加速度的计算式:a= . 根据纸带所提供的数据,算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如图(a)所示,小车放在斜面上,车前端拴有不可伸长的细线,跨过固定在 斜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小车后面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开始时, 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的距离. 启动计时器,释放重物,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 重物落地后,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 50Hz. 图(b)中a、b、c是小车运动纸带上的三段,纸带运动方向如图箭头所示. (1)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计算打c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 打a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是2.5m/s2,请根据加速度的情况,判断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现在b段纸 2.72 2.82 2.92 2.98 2.82 2.62 2.08 1.90 1.73 1.48 1.32 1.12 单位:cm a b c 图3-14-7 (b) D1D2 D3 D4D5 D6 D7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A.反应前后均为混合物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①②⑤ D.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④⑤ 2.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 3.211.2000 /g 反应后质量 007.2 4.4待测 /g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后X的质量为2.8g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D.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7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211616 反应后的质量(g)18m611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m=1 D.反应后容器中Z与Y的质量比为1:6 4.某金属单质 X与非金属单质Y可发生反应:2X+Y=X2Y。某实验探究小组进行了两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X的用量/g Y的用量/g生成X2Y的质量/g

17.4 1.68.0 29.6 3.212.0 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 ( ) A.4:1 B.3:1 C.2:1 D.37:8 5.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 6.图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7.在化学反应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20B.32C.48D.96 8.“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 B.CH2O2C.C2H6O D.C2H4O2 9.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由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两个部分内容组成。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包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国大典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中国国家和人民地位变化的比较,学生基本能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及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内容,培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概述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西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的和平解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理解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指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或相关影视资料,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这句话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重点 开国大典。 五、教学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二、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B.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C.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静止到运动,二是由运动到静止 D. 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 2.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 A .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 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 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 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3.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 ] A. 匀减速运动 B. 匀加速运动 C. 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D. 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 4?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 ? a中,比例常数k的数值:

A ?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 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 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 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5?如图1所示,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与正下方的直立轻质弹簧接触,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小球运动状态的下列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接触后,小球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等于零 B. 接触后,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其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直到为零 C. 接触后,速度为零的地方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加速度为零的地方也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 D. 接触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加速度等于零的地方 6.在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三角形滑块,滑块斜面上有另一小滑块正沿斜面加速下滑, 若三角形滑块始终保持静止,如图2所示.则地面对三角形滑块[] A .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 C. 没有摩擦力作用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有答案)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10分)“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袋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N)— 加速度a(m·s-2)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a-F的关系图像. . (3)根据提供的试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请说明图像不过原点主要原因。答案:(1) 也算对) ;(2)(见图);(3)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

解析:(1)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所打出的纸带,求解加速度用公式2at x =?,关键弄清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意义,x ?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t 为连需相等的时间间隔,如果每5个点取一个点,则连续两点的时间间隔为t =,=?x ()210-?m ,带入可得加速度a =s 2。也可以使用最后一段和第二段的位移差求解,得加速度a =s 2. (2)根据图中的数据,合理的设计横纵坐标的刻度值,使图线倾斜程度太小也不能太大,以与水平方向夹角45°左右为宜。由此确定F 的范围从0设置到1N 较合适,而a 则从0到3m/s 2较合适。设好刻度,根据数据确定个点的位置,将个点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延长交与坐标轴某一点。如图所示。 (3)处理图象问题要注意图线的斜率、交点、拐点、面积等意义,能正确理解这些量的意义则很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与纵坐标相交而 不过原点,该交点说明当不挂砝码时,小车仍由加速度,即绳对小车仍有拉力,从此拉力的来源考虑很容易得到答案,是因为砝码盘的重力,而在(2)问的图表中只给出了砝码的总重力,而没有考虑砝码盘的重力。 2.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 与小车所受拉力F 及质量m 关系的实验,图(a )为实验装置简图.(所用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Hz ) (1)图(b )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实验数据如图,图中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 ,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 与质量m 及对应的 m 1 ,数据如下表: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小车加速度a /m ·s –2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测 试 一、单选题 1.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 原子种类 B. 原子的数目 C. 分子的种类 D. 元素的种类 2.关于化学方程式2H2O2H2↑+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水等于氢气和氧气 B. 每2份质量的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 C. 2个水分子生成2个氢气和1个氧气 D.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3.实验室制取X的反应原理:MnO2+4HCl MnCl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A. O2 B. H2 C. ClO2 D. Cl2 4.燃煤发电厂利用反应2SO2+2CaCO3+X=2CaSO4+2CO2来减少SO2的排放,其中X的化学式为() A. O2 B. CO C. CO2 D. H2 5.在化学反应A+B=C中,1.5gA与足量的B充分反应后生成9.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 3g B. 9.5g C. 8g D. 4g 6.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某氧化物R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RO2的化学式为() A. CO2 B. ClO2 C. SO2 D. NO2 7.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与4.8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g水。下列对该化合物元素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 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 C. 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8.已知2A+3B = 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其生成57 g C和1g 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16 B. 27 C. 44 D. 56 9.在A+B═C+2D的反应中,9.8gA和8gB恰好安全反应生成14.2gC,同时得到D的质量是() A. 1.8g B. 3.6g C. 7.2g D. 14.4g 10.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海藻灰溶液(主要成分为Nal)与浓硫酸混合时产生一种美丽的紫色蒸气,从而发现了碘(I)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aI+5H2SO4(浓)═ 4I2+4X+H2S↑+4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X的化学式为() A. Na2S B. Na2SO3 C. NaOH D. Na2SO4 11.已知反应3A+2B = 2C+D中,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消耗的质量之比为3 :4。若生成C和D共140g,则反应消耗A的质量为() A. 60g B. 80g C. 90g D. 120g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精讲教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领略富有时代性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3.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自豪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国歌奏响,我们心中都会涌动着无限的自豪骄傲。可是大家知道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法国拿破仑曾经说:中国是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文学常识及题目解说 1.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题目解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主席在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开幕词,标题是开幕词的主旨。它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蕴含着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迎来革命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3.写作背景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三、研习文本 1.理解文意:速读全文,概括各段的意思。 注意关注各段中的关键词,标画筛选,概括各段的意思。 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交流。 【明确】 ①宣布会议开幕 ②简介与会代表人数及其代表的阶层,点明大会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