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预测江苏省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资环10级徐俊飞201032020102 摘要:本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总人口,城市化,定量,预测

一、引言

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采自国内外的大量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将会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来新的城市化空间的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6%,较1990年的21,6%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较大。本文通过比较江苏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原因,以揭示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

二、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

江苏是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重工业化倾斜战略的推动,城市化水平从14.8%上升到16.5%,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2)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8年)。1979年以前,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动乱等的影响以及户籍制度作为管理和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手段,出现了水平低、波动大、

进程异常缓慢、行政控制与自然因素交杂下的“反城市化”现象。江苏省非农业人口出现负增长,城镇人口比重,1949年为12.4%,到1978年仅为13.73%,低于1957年的水平。在城市化发展中,城镇人口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最高的1960年(20.63%)与最低的1970年(12.49%)两者相差8.14个百分点,起伏、波动较大。同时,在这一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高出、后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如1959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江苏为20.2%,全国平均为18.4%,江苏高出1.8个百分点。只是到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设镇标准的提高,城市郊区规模的缩小,大批建制镇被撤销,江苏城镇人口的比重才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恢复性增长阶段(1979-198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实施,由乡镇企业推动的江苏省“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快速的发展阶段。与1978年以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江苏城市化呈现出水平高、稳定性强、进程明显加速的特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5.79%,到1989年末,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至77%,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尽管进入80年代,江苏还并未因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而改变落后状况,城镇人口比重还基本上保持着低于全国平均4.7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在1990年以后,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距逐渐缩小,到1998年底,江苏城市化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至2005

年底,江苏城市化率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城市化道路初步形成。

图1 江苏省城市化历程曲线(1949-2003 年)

(4)平稳发展阶段(1990-1997年)。受到国家宏观治理整顿的影响,乡镇企业由初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加之城市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城市化进程趋缓。

(5)快速发展阶段(1998-2010年)。1995年以来,江苏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期全省人均GDP和二、三产就业人口在全行业比例逐年增加。至2005年,江苏人均GDP 增长超过了两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上升了2.2和13.21个百分点。江苏省经济发展由生产约束型转入需求约束型,外资引进、新区开发,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再度活跃。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 以上。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发生了两个转变,即从过去的以“就地转移”为主变为以“异地转移”为主,从过去的劳动力“兼业型”为主变为“专业型”为主,全省暂住人口总量大幅上升。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

三、江苏省的城市化现状

对于城市化的衡量通常用城市化水平来表示,而城市化水平通常用人口比例指标。在我国,计算城市化水平有3种口径,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重。2004 年, 若以市人口计算, 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为28.91%,以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的江苏城市化水平为48.18%,比全国平均水平

( 41.76 %)高出6.42个百分点。若以非农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重来衡量,2004 年江苏城市化水平为62.6%,从南到北,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呈递减趋势,苏南5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苏中3市的城市化水平次之,而苏北的城市化水平则最低(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84.42%、68.51%、55.83%)。若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2002 年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4.9%。按照户籍口径计算的江苏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同期按市镇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更低于同期按照就业口径计算的城市化水平。

从江苏的市区人口规模来看,截至2004年底,市人口2 148.59万人,镇人口1 432.39 万人。在13个地级市中,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有1个,在200万~300万的有4个,100,万~200万的有5个,50,万~100万的有3个。从城市的行政级别来看,地级以上级别的城市有13个,县级城市27个。从城市数量的角度分析,2004年有县级市27个,地级市有13个。镇的发展在江苏的城市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统计数据看,2004年江苏的建制镇数量已达到1077个,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约109个。

四、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有以下特征:

①80年代以来城镇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但城市化水平仍较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

非农化和非农化

1982~ 1997 年的15年间, 城市数量增加了313倍,建制镇数量增加了717倍, 城镇非农业人口增加 117%。1996年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 23.1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11%)。这与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全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江苏省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若按29.17% 计, 则比工业化和非农化分别滞后1.1个百分点。从一定程度上讲, 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制约了江苏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诸多负面效应。

②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

江苏省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城域差异,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南北梯度, 特别是经济差距,苏南地区内部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既有富裕的苏锡常地区,也有较贫困的苏北地区;后者的经济仍然表现出半自然经济的特征。江苏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是省内城市化发展差异的基础。江苏省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自南向北梯度递减的趋势。从城镇密度来看, 苏锡常最大,接近每百平方公里2个, 苏中、苏北分别为112个、154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中地区的城市首位度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苏北地区的首位度高,其原因就在于省政府驻地南京市位于苏中地区。

③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人口增长不同

80年代中期以来, 因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建制镇标准的大大放宽,我省小城镇迅速增加,如小城市由1982年的2个、1983年的3个增至目前的32个, 建制镇由1982年的114个、1984年的150个增至1986年的271个、1997年的991个;建制镇非农业人口由1983年的218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883167万人,14年间年平均递增10.15%。

五、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预测

表1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总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目前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图2 2000~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方法:

经济弹性系数法

基本原理:P

n =P

(1+v’)n

v’=V’/K

其中:P

n

-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

P

-基准期城市人口规模

n —规划期

v’—规划期内的人口增长平均速度

V’—规划期内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

K —经济增长的人口弹性系数

表2

2002-2009年的GDP的年平均增长率:V’=7√(28728.0/8873.3)-1=+18.27% 2002-201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v’=7√(7724.5/7380.97)-1=+0.65% 经济增长的人口弹性系数:K=18.27/0.65=28.11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推算本省2002-2009年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9.8%

所以同期人口增长平均速度为:v’=V’/K=9.8%/28.11=0.3486%

所以可预测江苏省20年后(2033年)的人口规模为:

P2033={7724.5×(1+0.003486)24}=8397.3(万人)

P2031={7724.5×(1+0.003486)22}=8339.1(万人)

P2029={7724.5×(1+0.003486)20}=8281.3(万人)

P2027={7724.5×(1+0.003486)18}=8223.8(万人)

P2025={7724.5×(1+0.003486)16}=8166.8(万人)

P2023={7724.5×(1+0.003486)14}=8110.1(万人)

P2021={7724.5×(1+0.003486)12}=8053.9(万人)

P2019={7724.5×(1+0.003486)10}=7998.0(万人)

P2017={7724.5×(1+0.003486)8}=7942.6(万人)

P2015={7724.5×(1+0.003486)6}=7887.5(万人)

P2013={7724.5×(1+0.003486)4}=7832.8(万人)

制图:

图3 2001~2033年人口数的变化曲线

六、总结

从人口角度看,城市化的标志就是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这方面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预测2033年总人口数会达到8397.3万人,未来20年总人口数的平均增幅为0.6%。但人口增加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土地资源受约束、经济发展转型艰难、城镇建设资金紧张等等,这需要更多的人利用他们的智慧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江苏统计年鉴》,2000~2009。

[2]刘家强:《中国人口城市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高中地理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783-04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① 马晓冬1,2,沈正平1,2 (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江苏徐州 221116;2.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化;规模结构;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区域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②城市水平的空间分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一直引领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把城市化战略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1],并明确提出将在全省构建三个都市圈(徐州、苏锡常和南京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城镇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的城市化空间模式。2004年底,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已达48.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但是,江苏也是城市化区域差异较大的省份之一,占全省人口43.4%、土地51.1%的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更落后于苏南地区26个百分点。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已经较明显地影响了全省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1 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 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来检验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特征,即对城市位序—规模进行定量描述。Pareto模型见公式(1): N=A P-D i(P≥P0,D>0)(1) 式中:N为城市人口规模大于门槛城市人口P 的城市数,P 为城市人口规模,A为系数,D为城市人口规模的分维数,其倒数1ΠD就是城市规模的Zipf维数。其相应的双对数曲线的表达式为: ln N=ln A-D(ln P i)(2) 以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为横坐标,大于最小的县城人口的城市数目为纵坐标,绘制2000年和2004年的城市位序—规模曲线(图1),可以发现两个时相的曲线几乎是平行的。运用线型回归对两条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江苏城市体系结构的位序—规模拟合函数分别为公式(3)、公式(4): ln N2000=6.7506- 1.1785ln P i(R2=0.9746)(3) ln N2004=6.9497- 1.1703ln P i(R2=0.9724)(4) 两条曲线拟合函数的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7,说明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组织系统,可以对其进行特征分析或结构预测。 在Pareto模型中,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D、Zipf维数和系数Ln A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它们还有刻画城市体系格局特征和状态演化的作用。其中,分维值D和Zipf维数可以用来反映城市系统的均衡程度。仵宗卿等(2000)将D值称为“ 均衡度”指数,均衡度指数越大,各城市间的规模就越接近,相互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城市体系就越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低;相反,城市规模就越不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高[2]。 图1 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位序曲线(2000、2004年) Fig.1 R ank-size curves of urb an population of Jiangsu in2000,2004 江苏城市体系的分维值D 2000 和D 2004 分别为1.1785和1. 1703,其相应的Zipf维数(Zipf=R2ΠD)分别为0.831和0. 827。两个时相的分维值D均大于1,而Zipf维数均小于1,说明总体上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比较平稳,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从2000年到2004年,分维值D由1.1785降至1.1703 (图1),一方面反映江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另一方面表明2000年以后,江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集中性在缓慢增强,城市的首位度在缓慢提升。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收稿日期:2007-05-11;修回日期:2007-0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 JL072)、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05JZ D00038)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06JS B JL004)联合资助。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 (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 (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图1全国、江苏城市化水平变化图

2020版高考地理(中图版)学案:第3部分 第10章 第5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5讲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环境要素 综合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区位条件及发展特点。 2.地理实践力:分析所在区域的 工业、城市发展特点,探讨其存 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人地协调观:正确理解经济发 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 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应学生用书第246页)

[教材内案例]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城市化 ①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②内涵: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b.农业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c.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江苏省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 ②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3)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4)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教材外案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1.对外开放的特定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 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 → 利于接受港 澳产业扩散 → 参与国 际分工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预测江苏省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资环10级徐俊飞201032020102 摘要:本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总人口,城市化,定量,预测 一、引言 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采自国内外的大量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将会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来新的城市化空间的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6%,较1990年的21,6%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较大。本文通过比较江苏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原因,以揭示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 二、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 江苏是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重工业化倾斜战略的推动,城市化水平从14.8%上升到16.5%,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2)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8年)。1979年以前,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动乱等的影响以及户籍制度作为管理和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手段,出现了水平低、波动大、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媒体来源: 国研网发布日期: 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一、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前者表 现在城市化经历了相似的几个阶段;后者主要表现在江苏因乡村劳动力非农化 引起的隐性城市化程度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其独具特色的“离土不离 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小城镇城市化模式。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1997年江苏显性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3.75% (1999年为 26.25%),仅比全国平均水平( 23.54%)高出 0.21个百分点,但 实际城市化水平在33%左右,即使这样仍比全省的工业化率和产值非农化率分 别低18个和52个百分点。这表明,江苏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产业非

农化的发展,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这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政策和城市人口统计不完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以严格限制乡村人口进城为特征的户籍制度, 乡村剩余劳动力呈隐性状态。改革开放使农民获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乡村剩 余劳动力日益显性化,解决其就业、致富并缩小城乡差别成为社会关注的大问 题。 1980年10月国家建委主持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 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 》改为: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以此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实现人口向小 xx的就地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带动,江苏城市化发展 步伐加快,到1997年全省实际城市人口比重已达33%左右,但城市化滞后于经 济发展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这种滞后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在80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 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此后开始缓慢回升,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3.73%。20年间,全省市镇人口减少了2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9年)。这期间,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增长了56.1%,年均增长4.5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61个百分点,城市化的推进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第四阶段:加速发展阶段(1990年至1997 年)。这期间,全省省辖市(地级市)由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由14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22个增加到1018个;城镇人口增长46.2%,年均增长5.58%,城镇人口比重由21.56%提高到29.85%,上升8.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18个百分点。 第五阶段:高速发展阶段(1998-2005年)。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由2262.47万人增加到3774.62万人,年均增加216.02万人,增长66.84%,年均增长7.59%,城镇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31.5%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71个百分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近年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特征_问题与对策

2009年第1期 (总第61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112009General 1No 16136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近年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特征、问题与对策 刘 瑜,沈 山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1990年以来江苏城市化呈现人口向城镇聚集速度加快、城市化发展动力模式发生根本转换、城 镇体系日趋合理等新特点;但也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化区域差异显著等问 题。为此应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率、以都市圈为重点促进城市化、实施“三沿战略”、推动制度配套改革等 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特征;区域差异;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 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9)0120036203 收稿日期:2008207222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JS BYJ005) 作者简介:刘 瑜(1984-),女,河南内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沈 山(1970-),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苏省凭借其有利的区位条件、率先的经济起步、强大的政府推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江苏的城市化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对照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发展目标,江苏仍然需要在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加以提高。 一、1990年以来江苏城市化研究进展 通过对1990—2007年期间江苏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与全国不同的特点,特别是由于乡村劳动力的非农 化引起的隐性城市化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吴莉娅[1]认为,经济全球化为城市化带来新的动力,促使 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由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转变为多元城市化机制,外资成为江苏城市化新的动力机制。 胡智勇[2]也认为进入1990年代以后,对外联系的日益深入使得江苏城市化出现了新的外来动力。白先 春[3],王志强[4]认为工业化主导、外向型经济带动、都市圈经济作用、民营经济贡献、行政力量推动等 是推进江苏省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五大因素。王志贤[5]认为江苏省的城市化出现了苏南、苏中、苏北之间 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城镇数量、城镇规模、城市化水平、城市现代化等诸方面。由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城市发展环境各异,因此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总体来看,已有文献主要是从江苏城市化的现状、特征、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角度研究。新世纪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向系统的城市化 制度创新方面转移[6,7],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加速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对策。 二、1990年以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城市化水平在华东地区高于除浙江(54%左右)以外的其他省份。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1.人口向城镇聚集速度加快。1990年江苏城市化水平仅仅20%,1998年达到30%以上,到2000年增加到4115%,2005年已达5015%。从20%增加到30%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从30%到40%用了10年左右,从40%到50%仅用了不到8年,呈加速增长态势,并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江苏城镇人口达到了3800多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215%。 2.城市化动力模式发生转换。90年代后半期,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模式已悄然变化,即从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以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化模式,逐步转化为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推动力、以加速更新改造和迅速扩展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化模式。新世纪,这一动力模

2022高三全国统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0章第5讲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试题含解析

第5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 [考纲展示]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情分析] 1.结合产业结构变化图,考查区域工业化的进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2.以区域产业分工示意图为情境,考查不同城市间的分工合作以及产业升级与城市化的关系。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 2.地理实践力:调查了解所在城市的区位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人地协调观: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35页 考点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①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②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城市化

①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②本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③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 (推动力) (反作用)城市化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基础现状 ①位置优越:位于中国长江、淮河下游,黄 海之滨; ②城市人口众多; ③经济发达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水平较高; ②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工 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 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传统产业外迁是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地区应如何应对? 提示:某一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就会出现产业的转移,迁出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迁入高新技术产业。这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将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向欠发达地区,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工业化不是城市化的唯一推动力,因为商业、旅游等第三产业也会促进城市化。2.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高中地理 2.5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 中图版必修3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2)、不同点:起步、城市化水平,经历时间、发展历程。 ——工业化,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必经的历史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同样也是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但各国各地区区域条件(特征)差异,导致这一过程中也有差异性。 本节对应论题: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

高中地理《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中图版必修_1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江苏城市化与工业化》 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