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资料解释

毒理学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的急性毒性、刺激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及致癌性。

急性毒性选用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 LD50 或 LC50),即引起受试动物(大鼠rat小鼠mouse)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计量。LD为Lethal dose(致死剂量)的缩写,标志数值:经口摄: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mg/kg;经皮肤接触24h,LD50≤1000m g/kg;吸入粉尘、烟雾及蒸气半数致死浓度LC50≤10mg/L

例如:

LD50≤1000mg/kg就是说,人的重量70kg的话,摄入70g为中毒死掉

1 剧毒品

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40mg/kg;

吸入1h LC50≤0.5mg/L。

2 有毒品

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 -50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40 - 200mg/kg;

吸入1h LC50:0.5 - 2mg/L。

3.3 有害品

急性毒性为:固体经口LD50:50 - 500mg/kg;

液体经口LD50:50 - 2000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200 - 1000mg/kg;

吸入1h LC50:210mg/L。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经亚急性和慢性染毒后的毒作用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刺激性为毒物对动物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数据。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致突变性以沙门氏菌回变试验(Ames试验)数据为主,适当收录大小鼠、人及其它试验数据。

生殖毒性以动物(尤其是大小鼠)吸入和口服的生殖毒性实验数据为主;均为最低中毒剂量或浓度(TDL0或TCL0)下的数据。

致癌性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 专家小组的评定结论。

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资料解释 毒理学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的急性毒性、刺激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及致癌性。 急性毒性选用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 LD50 或 LC50),即引起受试动物(大鼠rat小鼠mouse)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计量。LD为Lethal dose(致死剂量)的缩写,标志数值:经口摄: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mg/kg;经皮肤接触24h,LD50≤1000m g/kg;吸入粉尘、烟雾及蒸气半数致死浓度LC50≤10mg/L 例如: LD50≤1000mg/kg就是说,人的重量70kg的话,摄入70g为中毒死掉 1 剧毒品 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40mg/kg; 吸入1h LC50≤0.5mg/L。 2 有毒品 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 -50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40 - 200mg/kg; 吸入1h LC50:0.5 - 2mg/L。 3.3 有害品 急性毒性为:固体经口LD50:50 - 500mg/kg; 液体经口LD50:50 - 2000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200 - 1000mg/kg; 吸入1h LC50:210mg/L。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经亚急性和慢性染毒后的毒作用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刺激性为毒物对动物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数据。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致突变性以沙门氏菌回变试验(Ames试验)数据为主,适当收录大小鼠、人及其它试验数据。 生殖毒性以动物(尤其是大小鼠)吸入和口服的生殖毒性实验数据为主;均为最低中毒剂量或浓度(TDL0或TCL0)下的数据。 致癌性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 专家小组的评定结论。

毒理学

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研究方法整体动物试验(in vivo) 体外试验(in vitro) 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 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毒理学主要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研究的是毒性 鉴定(毒性实验),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还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和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方法的替代与更新(3R原则) 第一个“R”是替代试验(Replacement),即利用简单的生物系统如培养的细菌,哺乳动物和人的组织、细胞以及特殊的动物器官或非生物构建体系等方法取代动物试验 第二个“R”是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Reduction),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动物和方法,改进实验设计,减少动物用量 第三个“R”是精化和改良技术(Refinement) 《取代replacement》,尽量减轻实验过程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第四个“R”责任(Responsibility),主要是增强人们的伦理观念,不仅对动物负责,更要对人类负责,保证各类产品进入市场后,在正常和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对消费者无伤害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Basic Toxicology Terminology) ●毒物(toxicant / 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即毒作用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是指在接触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某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大,而对另一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小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作用的现象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理学复习资料

1.植物凝集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哪方面?中毒作用机理? 答:植物凝集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和小肠细胞表面的特定部分发生结合作用,此结合可对肠细胞的生理功能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损害胃肠细胞从胃肠道中吸收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从而导致营养素缺乏,生长抑制,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植物凝集素的致中毒机理:①对小肠结构的破坏对小肠结构的破坏: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的生存发育能力降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降低;②对小肠功能的影响:凝集素本身容易被酶作用而降解,凝集素可以和胃肠道细胞广泛结合,减少了一些消化蛋白酶的作用机会;③对肠道菌群的作用:植物凝集素能刺激小肠内细菌的大量增加,使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遭到破坏;④对胰腺的影响:刺激胰腺的增生。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引起过敏反应,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清蛋白流失增加导致抗体流失,从而机体免疫力降低。 2.简述氢氰酸致毒的机理 答:氢氰酸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并通过细胞膜进入线粒体。氰化物通过与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离子结合,导致细胞的呼吸链中断,造成组织缺氧,体内的二氧化碳和乳酸量增高,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同时,氢氰酸还能作用于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使之麻痹,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简述河豚鱼毒素的中毒机制 答:河豚毒素是毒性极强的非蛋白质、高活性的神经性毒素,毒素进入机体,抵达运动神经元,与Na+通道相互作用,可阻碍细胞膜对Na+的透过性,阻止Na+进入细胞内,使神经轴索透过钠离子的作用发生障碍 (导致细胞膜去极化),从而阻断了神经兴奋的传导,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呈麻痹状态,先是感觉神经,后是运动神经。并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河豚毒素还能明显地抑制呼吸中枢,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4、黄曲霉毒素在体内的生物转化途径和中毒机理. 答:(1)黄曲霉在体内的生物转化途径为: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在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进行羟化、脱甲基及环氧化反应,主要代谢产物为AFM1、AFP1和AFB1-2,3-环氧化物。其中AFM1主要通过乳汁排出体外,AFP1通过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形式从尿中排出。而AFB1-2,3-环氧化物一部分可由于形成大分子结合物并受环氧化酶催化水解而被解毒,另一部分与DNA、RNA及蛋白质结合发挥毒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2) 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免疫抑制等对动物造成影响,影响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可引起肝脏出血、脂肪变性、胆管增生等,并可导致肝癌的发生。AFB1 进入体内后由各种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于具有亲肝性,首先在肝细胞内聚积,随后在细胞色素P450 系统作用下转变为8,9-环氧AFB1(AFBO)。 ①导致DNA 损伤与基因突变 AFB1 的基因毒性之一是诱发DNA 损伤和导致基因突变。前述AFBO 能和DNA 分子共价结合形成AFB1-DNA,这一加合物的形成是其发挥基因

毒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定义】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定义】卫生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原理&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其机理的科学。 3)4个毒理学阶段:、古代毒理学、中世纪毒理学、启蒙时代毒理学、现代毒理学 4)毒理学的2大功能:危害性鉴定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危险度评价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 5)3个主要类别:描述毒理学(毒理鉴定)、机制毒理学(研究毒性机制)、管理毒理学(制定管理条例)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定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2)【定义】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定义】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定义】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剂量的定义和分类: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 又称外剂量(ex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又称剂量(in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的剂量。 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 又称靶剂量(target 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产物的剂量。 5)【定义】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6)【定义】NOAEL:未观察到的损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7)【分类】毒作用: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是其本身或代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毒作用的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 8)【定义】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9)量反应VS质反应: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通常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这类效应称为量反应。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称为质反应。 10)4种剂量反应曲线类型:S形曲线 (对称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直线、抛物线;

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 1.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LOAEL指的是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3.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简单扩散。 4.毒理学体外实验当选用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5.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生物性别无选择为雌雄各半。 6.自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同义密码、错义密码、终止密码,以上都对。 7.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允分的证据。 8.FAO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英语缩写简称。 9.瑞士医师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了它是毒物还是药物。 10.以下烃类毒性物质中哪种毒性最强?答:丁烷 11.以下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实验的特点?答: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 12.如果检测某人的血液、尿液中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标志称为接触性生物学标志。 13.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14.下列属于重要的环境致癌物的是7,8-二醇。 15.毒物的吸收是指毒物随染毒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16.LOAEL指的是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 17.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关系是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18.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19.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易于饲养管理、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以 上都对。 20.毒物按其毒性强弱分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 21.多大颗粒容易经呼吸道再排出?答:0.1um~0.5um 22.急性毒性实验的试验周期最长为24小时。 23.动物实验中最基本的指标是体重。 24.下列关于肿瘤引发的叙述错误的是引发是可逆的。 25.研究化学物质机构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寻找毒性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预测 毒性大小、预测新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以上都是。 26.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27.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28.Zac(急性毒作用带)小,表明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9.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胃。 30.胚胎毒性作用是致畸作用,致死作用。 填空题: 1.食品毒理学中动物试验可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 2.LD50越小,表明化合物毒性越强。 3.毒物透过生物膜的方式依据其耗能与否分为被动扩散、主动运输两种形式。 4.外来化合物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反应。 5.替代可以分为转化和颠换两种。 6.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可将外来化合物产生的毒性作用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三种。 7.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两种情况。 8.我国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根据所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不同分为等同采用、等效采用和不等效采用等情 况。 9.实验方法用于食品检测的技术包括气象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核磁共振光谱法。 10.在一般情况下,外来化合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经胃肠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行。 11.毒物与机体接触后,一般都经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12.径口染毒是急性动物毒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染毒途径,其染毒方法有灌胃法、饲喂法。吞咽胶囊法。 13.食品添加剂中常用的发色剂主要有硝酸盐、亚硝酸盐、抗坏血酸及尼克酰胺等。 14.···添加成分的检测方法包括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HPLC等。 15.我国允许使用的防腐剂品种分为有机防腐剂和无机防腐剂两类,但我国禁止使用甲醛等作为防腐剂。 16.我国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主要有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昆虫类色素几种。 17.常见的食用有毒植物包括豆类、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等。 判断题:

毒理学复习资料

毒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1.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 :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损害作用,亦即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 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环境中外源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接触相。 (2)外源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动力学相。 (3)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性损害及其机制。——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效相。 4.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5.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6. 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取决于化学物的化

学结构。 7. 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健康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性)作用、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8.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 effect):是指在接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不同物种,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或在同一个体中不同器官产生的毒效应不一致的现象。 9.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10. 生物标志(biomarker):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分类:接触(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1)接触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反映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或与某些靶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含量。 (2)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以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 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3)易感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反映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敏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异常的指标。

毒理学

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 食品毒理学是大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食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和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其安全限值,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2 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 如何理解毒理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Science 科学,是毒理学研究中观察和收集资料,即获得论据和事实。 Art 艺术,是指如何应用这些毒性资料(事实和数据),来预测对人群、动物和其他环境生物的潜在危害从而形成假说和外推,即从动物外推到人体,从人体外推到群体的过程。 4 毒性与毒作用的区别? 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特性,尤其是化学结构。 毒性作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剂量,与剂量相联系的是接触时间、持续时间、接触频率、间隔时间等。这些都是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动物实 验 整体动物实验(in vivo) 体外实验 (in vitro) 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 性试验 微生物试验 哺乳动物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

5 剂量反应曲线的四种基本类型? (1)直线型 (2)抛物线型 (3)“全或无”反应(all or none response) 坡度极陡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当剂量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反应迅速增加,再稍增加即可引起死亡,无法观测到高剂量的反应。例如致畸试验。 (4)S型曲线 最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实际上更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是非对称S-状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两端不对称,一端较长,另一端较短。 6 为什么用LD50作为急性毒性分级的依据? 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LD50/LC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7 化学物吸收和排泄的主要方式 吸收:1 经胃肠道吸收2 经呼吸道吸收3 经皮肤吸收 4 其它途径:经眼吸收:局部作用先于全身作用:经静脉、腹腔、皮下和肌内注射 排泄:1 经肾脏排泄:1.1 肾小球过滤1.2 肾小管重吸收1.3 肾小管分泌 2 经肝和胆排泄:2.1 随粪便直接排出体外2.2 肠肝循环 3 经肺排泄 4 其他排泄途径:肺脏(呼气)、皮肤(汗、皮脂)、乳汁、唾液和泪液等。 8 如何运用毒物处置原理来预防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1、阻止酒精吸收:A、不要空腹B、酒前喝鸡蛋清 2、加速排泄:喝高浓度盐水,但会损害肝脏 3、加速代谢:喝梨汁等

毒理学复习资料

毒理学复习资料 21、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有哪些? 答:疯牛病;炭疽;鼻疽;口蹄疫;猪丹毒;结核 22、化合物毒性的最敏感指标是什么? 答:LD50 23、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1)胃肠道的蠕动情况 (2)外源化学物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脂溶性、分散度较大的外源化学物易于吸收) (3)胃肠道的酸碱度 (4)胃肠道中的某些物质及菌丛[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成芳香胺(致癌、致甲状腺肿)] 24、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1)外源化学物的理化性质:相对分子量、脂溶性;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的化 合物易被吸收入血液。 (2)皮肤血流速度和出汗的状况 (3)皮肤完整性、角质层的厚度 (4)皮肤的通透性 (5)部位差异:阴囊>腹部>额部>背部>足底 (6)种属差异:大鼠和兔的皮肤通透性好,豚鼠、猪和猴的皮肤通透性与人接近25、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及各阶段结果判定方法答:程序:初步工作:收集化学物质有关的基本资料:化学结构、组成成分和杂质、理化性质、化学物定量分析方法、原料和中间体等;了解化学物质的使用情况:使用方式、接触途径、用途、用量、使用范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健康效益等;选用人类实际接触和应用的产品形式进行实验;估计人体可能的摄入量。例如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或某些特殊人群的最高摄入量。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靶器官;

为以后的蓄积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试验要求:分别用两种性别的小鼠和/或大鼠进行。 试验项目:测定LD50和7d喂养试验。 7d毒性试验:7 d喂养试验是以7 d向几组动物每日分别重复给予一定剂量,一般可设三个四个剂量组,在试验中可得一最小有作用剂量,通过公式可即可估计90d以至二年喂养试验的最小有作用剂量,再在此剂量上下各设几个剂量组,就可以进行90d或二年毒性试验了。结果判定:如LD50剂量或7d喂养试验后最小有作用剂量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者,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他毒性试验。 如大于10倍者,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毒理学试验 凡在10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外一种方法验证。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 目的: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潜在致癌作用进行筛选,了解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 原则:组合应该考虑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①细菌致突变试验。首选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必要时可另选和加选其他试验; ②小鼠骨髓微核率测定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③小鼠精子畸形分析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 ④其他备选遗传毒性试验。包括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修复合成试验; ⑤传统致畸试验; ⑥短期喂养试验,30d喂养试验,如受试物需要进行第三、四阶段毒性试验者,可不进行这项试验 GB 15193.4-2003 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 GB 15193.5-2003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毒理(整理)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研究的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采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条例措施,确保安全,保护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vivo-test)和体外试验(in-vitro-test)。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 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primary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strain)及细胞系(cellline)【细胞器(organelle)】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应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要求,采用最适当的方法,并且互相验证 【研究方法-人体观察】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的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 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在环境中已存在的外源化学物,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将动物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可从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观察对象包括全部个体,可获得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的资料,以及制定预防措施的依据。利用流行病学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因到果),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从果到因)。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还不够深入,有关的生物学标志还有待于发展 研究方法毒理学体内试验毒理学体外试验 优点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 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如:性 别、年龄、遗传特征等和其他调 控因素饮食等)能评价机制 影响因素少,易于控 制可进行某些深入 的研究(如:机制,代 谢)人力物力花费较 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 优点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 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 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 人敏感性 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 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 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 定效应的强度 缺点耗资、耗时多(多为回顾 性),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 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 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 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发病 率,死亡率) 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 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 (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 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 最敏感的人群

毒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领域。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 1)研究机理途径,阐明机理作用。 2)研究安全性,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管理防治方案。 3)研究各种毒性(急性、亚慢性、慢性、三致),提出早期诊断及防治。 研究方法: 从方法学来说,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微观方法,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把它们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毒理学上,使人们能够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2、宏观方法,即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肝脏、组织、细胞进行。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研究领域: 描述毒理学时期:记载毒性,关注其鉴定描述 机制毒理学时期:了解毒性机制,cell,生化机制,四大用途 管理毒理学时期:对毒物管理,决策,制定标准 分支: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2、食品毒理学与其他毒理学的关系。 第一章 1、毒物的定义和分类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 1.工业化学品 2.食品中的有毒物质 3.环境污染物 4.日用化学品 5.农用化学品 6.医用化学品 7.生物毒素 8.军事毒物 2、毒性的定义及其分级, 影响因素 毒性是指外缘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 毒性的分级: 影响因素包括有剂量,接触条件如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等 3、选择毒性的定义 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4、毒作用及其分类

食品毒理学资料

食品毒理学资料 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展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办法,讨论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平安限量和评定食品平安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伤害作用或使机体浮现异样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伤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普通性的伤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按照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汲取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纳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样

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转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详细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肯定致死剂量(LD10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所有死亡所 需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浮现死亡所需的剂量。 阈剂量/LOAEL: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浮现某种最轻微的异样转变所需的最低剂量。 ADI:依据人体体重,终身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量值。 NOAEL: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光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后,按照现有条件,未能观看到对机体造成任何伤害作用或使机体浮现异样反应的最高剂量。 平安系数:化学物质的平安限值普通是将NOAEL缩小一定的倍

毒理学学习资料

药物毒理学 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一、概念: 1.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 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剂量: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 3.正常值:为了确定药物损害作用和无损害作用,需要一个“正常”值作为比较。通常 选定一群按照母犬认识水平可以认为是“健康”或“正常”的个体进行某项观察指标测定,并以平均标准差作为正常值的范围。 4.对照:对照是除了实验的伊苏(如用药剂量的不同等)以外,对照组的一切条件应与用 药组完全一致,具有齐同可比性。 5.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 质性损害的物质。 6.毒性: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7.中毒:机体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叫中毒。 8.急性中毒:机体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内,一次或多次摄入较大剂量的药 物引起的,通常病症严重,甚至引起动物迅速死亡或突然死亡。 9.慢性中毒:是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如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内,不断地摄入或吸收 较小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疾病状态。 10.局部作用:有些药物与水分子或细胞成分有明显的亲和性,在皮肤,上消化道或呼吸道, 少数在阴道,直肠,尿,膀胱等接触部位起作用,局部发生刺激或腐蚀现象视为局部作用。 11.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脏器后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视 为全身作用。 12.危害性: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13.安全性:一般指对健康不引起或指引起“可被接受”的轻微影响的危险程度。 14.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 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15.损害作用:当机体与一种药物间断或连续接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变化,即为损害作用。 (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出现不可逆的变化,导致寿命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降低,此种降低可以通过各种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或行为方面的任何指标而检出。(3)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降低时不可逆的。 16.阈值:是一种药物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刚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及稍低于阈 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或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7.水中毒:水中毒是指体内水分潴留过多导致细胞内水含量过多引起细胞功能紊乱, 同时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通常见于严重肾病引起少尿或无尿,以及输低张液过多过快,会有生命危险。 论述题 1.药物毒理学研究目的? a.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 b.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进而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 c.确定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或换言之确定治疗的安全范围。

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 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 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从整体实验到替代实验,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

终极版毒理学

终极版毒理学 第一篇:终极版毒理学 名词解释 剂量:即可知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物被吸收的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 效应:即生物学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生物效应一般具有强度性质,为量化效应所得资料为计量资料 计量-效应关系: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某引起的量化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也可简化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得能力 毒性作用:也叫毒性反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该反应可在各个系统,器官或组织出现 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生物学反应,常以阳性,阴性,并以阳性率等表示,为质化效应,所得资料为计数资料独立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作用,其作用的部位--靶器官不同,且各靶器官或靶部位之间生理关系并不密切,此时各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各自的毒性效应 胞吐作用:是将某些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通过此种方式从细胞内运出细胞的过程,又称出胞作用 胞吞作用:又称入胞作用,是将细胞表面的颗粒物或液滴转运入细胞的过程 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机体及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主要吸收部位是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急性毒性概述:指机体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

短期内(最长14天)所发生的毒效应 亚慢性毒性:指人或试验动物连续较长时间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引起的毒性效应 蓄积作用: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速度是,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又称致死中量,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联合毒作用: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以由于同时或先后接触另一种外源化学物而使其所表现的联合毒性比任一单一的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增强或减弱,毒理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毒作用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大无毒剂量:即(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前致癌物: 终致癌物:指不需代谢活化的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经代谢活化所形成的具有致癌作用代谢物的统称 致突变作用:外来因素特别是外源化合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这种改变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选择题 1、生物转运的四个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即代谢、排泄, 2、生物转运的主要器官:消化道、皮肤、肺、肝脏、肾等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资料讲解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注意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 1. 毒理学( toxicology ):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最大耐受剂量( maximal tolerance dose ):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 量 3. 自由基(free radical) :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 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 易感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 半减期( half life ):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 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 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 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 :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 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 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 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 细胞凋亡( apoptosis ):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 3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 :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 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 外源化学物( xenobiotic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 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 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17. 暴露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xposure ):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