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秋)答案

2002年(秋)答案
2002年(秋)答案

2002年(秋)笔试试卷

(本试卷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和程序设计部分,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

1.在计算机科学中,常常会遇到用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表示的数据。对于算术表达式1023-377Q+100H,其运算结果是__________。

A. 1024

B. 746H

C. 746Q

D. 1023

2.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对数据的大小都有范围限制。以下运算中可能产生数据溢出的是___________。

A. 两个数作“与”操作

B. 两个数作“或”操作

C. 两个异号的数相加

D. 两个异号的数相减

3.在计算机中处理汉字信息时,不同处理阶段常使用不同形式的编码表示,例如输入码、机内码和字型码等。下列有关汉字信息编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采用不同输入法输入的同一个汉字,其机内码相同

B.对于同一个汉字,不同字体的字型码各不相同

C.在Window95/98中,不同字体的字型码均分别以不同的文字进行保存

D.在Window95/98中,对于GB2312字符集中的所有汉字,其机内码就是国标码

4.高速缓存(Cache)是现代计算机中重要的存储器之一,在目前的Pentium系列PC机中Cache 通常分为两极。其中,一级Cache位于___中。

芯片 C. 主板 D. 硬盘

5.在评价计算机的性能时,通常用MIPS来描述计算机的__________。

A. 平均无故障时间 C. 主存的存取周期

B.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D. CPU的运算速度

6.在下列“软件工程”与“程序设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软件工程是用工程化的概念、思想、方法和技术来指导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B.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工作的一部分,它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完成的

C.软件工程强调的是软件开发过程的工程化管理,文档是工程管理的依据

D.程序设计是根据软件设计的要求,采用适当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出满足要求的程序

7.目前,影响PC机安全的主要因素有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等。在下列有关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计算机病毒是指一些人蓄意编制的一种寄生性的计算机程序

B.计算机黑客是指一些人蓄意编制的、用于攻击别人计算机的程序

C.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一种常用办法是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

D.防范计算机黑客的一种常用办法是在计算机上安装网络防火墙

8.下列有关光盘存储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CD-ROM光盘上记录信息的光道是一条由里向外连续的螺旋型的路径

B.CD光盘的最早应用是存储数字化的高保真立体音乐,所制定的标准称为CD-ROM

C.Video CD是由JVC等公司机联合制定的数字电视视盘的技术规格,它规定一片VCD光盘可存放74分钟的电视节目

D.DVD-Video光盘采用MPEG-2标准,每张光盘可存放2小时以上的高清晰度的影视节目

9.在中文Windows95/98中,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操作来切换中英文输入法。系统默认的用于在各种输入法(包括各种汉字输入法和英文输入法)之间进行循环切换的组合键为_______。

A.CTRL+空格键

B.SHIFT+空格键

C.CTRL+SHIFT

D.ALT+SHIFT

10.Windows95/98提供的“回收站”可用于暂存从硬盘中删除的文件(夹)。在下列关于“回收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

A.回收站中的文件(夹)可以改名

B.用户可以调整回收站的空间大小

C.可以为多个硬盘驱动器分别设置回收站

D.可以修改回收站的图标

11.Windows95/98环境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利用“网上邻居”可以浏览、共享网上其它计算机内的所有软硬件资源

B.利用“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可以创建启动盘

C.利用“控制面板”中的“字体”可以设置汉字输入法特性

D.运行DOS应用程序必须首先启动“MS-DOS”方式

12.在Windows95/98环境下,用户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双击一个文本文件(.TXT)时,通常会启动“记事本”应用程序。如果文本文件的文件大小大于________,则系统会提示用户使用“写字板”应用程序读取该文件。

A.1KB

B.16KB

C.32KB

D.64KB

13.Windows95/98中的“MS-DOS方式”可以是全屏幕方式,也可以是窗口方式。从窗口方式切换为全屏幕方式的操作可通过鼠标操作,也可通过键盘操作,但从全屏幕方式切换为窗口方式只能通过键盘操作。通过键盘操作实现在两种方式之间进行转换的组合键是__________。

A.CTRL+ESC

B.CTRL+ENTER

C.ALT+ESC

D.ALT+ENTER

14.用户在使用Windows提供的“画图”应用程序编辑某图片时,如果图片的大小为120*120像素,且将该图片以单色位图类型(.bmp)保存在软盘上(注:软盘的簇大小为512B),则该图片文件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约为_________。

A.1KB

B.2KB

C.15KB

D.43KB

15.在使用Microsoft Word 7.0/97/2000编辑文档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

A.同一个文档的多个页面可以设置为不同的纸张类型

B.通过菜单命令“格式/项目符号和编号”设置段落“编号”时,可以使用数字编号①、

②……(答题者注:如果先自定义过,这项其实也是可以的)

C.在文档中插入页码时,文档第一页的页码可以不为1

D.奇偶页的页眉和页脚可以不同

16.在使用Microsoft Word 7.0/97/2000编辑文档时,如果需要打印当前文档的第4、6-8页,则应________,然后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设置需打印的页码。

A.使用菜单命令“文件/打印”

B.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印”按钮

C.按键盘上的PrtSc(PrintScreen)键

D.按组合键ALT+PrtSc(PrintScreen)

17.在使用Microsoft Excel 7.0/97/2000处理数据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

A.对数据进行排序操作时,最多只能基于3个关键字进行排序

B.通过图形向导可以制作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

C.一个工作簿中可以无工作表

D.单元格的引用可以分为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两种

18.在下列有关Microsoft Office 7.0/97/2000的应用程序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

A.Word和Excel编辑的文档均可以另存为HTML语言

B.Word可以直接读取Excel文档(.xls),且Excel可以直接读取Word文档(.doc)

C.Word与Excel均支持表格的自动填充功能

D.用户不能利用“剪切板”功能在Word与Excel编辑的文档之间进行交换数据

19.企业内部网是采用TCP/IP技术,集LAN、WAN和数据服务为一体的网络,它也称为_______。

A.局域网

B.Intranet

C.Internet

D.广域网

20.如果某PC机使用56K的Modom拨号上网(接入Internet),那么下载一个大小为5.6 MB的软件,理论上最快需要略多于______秒的时间。

A.10

B.100

C.800

D.6000

第二部分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一、选择题(用答题卡答题,答案依次填在21~30答题号内)

21.在关系模型中,同一个关系中的不同属性,其属性名 ______。

A. 可以相同

B. 不能相同

C. 可以相同,但数据类型不同

D. 必须相同

22.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_________组成。

A.DBMS、应用程序、支持数据库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和DBA

B.DBMS和DBA

C.DBMS、应用程序和DBA

D.DBMS、应用程序、支持数据库运行的软件环境和DBA

23.参照完整性是用来控制数据的一致性。在Visual FoxPro系统中,系统提供的参照完整性机制不能实现的是:________。

A.设置“更新级联”:更新主表主关键字段的值,用新的关键字值更新子表中所有相关记录。

B.设置“删除级联”:主表可以任意的删除记录,同时删除子表中所有相关记录。

C.设置“删除限制”:若子表中有相关记录,则主表禁止删除记录。

D.设置“插入级联”:主表插入新的记录后,在子表自动插入相应的记录。

24.使用SELECT-SQL命令来建立各种查询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基于两个表创建查询时,必须预先在两个表之间创建永久性关系

B.基于两个表创建查询时,查询结果的记录数不会大于任一表中的记录数

C.基于两个表创建查询时,两个表之间可以无同名字段

D.用OEDER BY子句只能开展控制查询结果按某个字段进行升序排序

25.利用SET DATE命令可以设置日期的显示格式。如果要将日期显示为“2002年10月1日”的形式,可以利用命令_________。

A.SET DATE TO MDY

B.SET DATE TO ANSI

C.SET DATE TO YMD

D.SET DATE TO LONG

26.触发器是绑定在表上的表达式,当表中的记录被指定的操作命令修改时,触发器被激活。Visual FoxPro提供的触发器不包括__________。

A.删除触发器

B.级联触发器

C.更新触发器

D.插入触发器

27.设在当前工作区中已打开一个数据库表。下列命令中,不能将该数据库表关闭的命令是:___________。

A.CLOSE ALL

B.CLOSE DATABASE ALL

https://www.360docs.net/doc/132513374.html,E IN 0

D.CLOSE TABLES

28.执行下列程序段后,屏幕上显示的结果是:_____28________。

SET TALK OFF

CLEAR

X=“18”

Y=“2E3”

Z=“ABC”

?VAL(X)+VAL(Y)+VAL(Z)

A. 2018.00

B. 18.00

C. 20.00

D. 错误信息

29.若从表单的数据环境中,将一个逻辑型字段拖放到表单中,则在表单中添加的控件个数和控件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

A. 1,文本框

B. 2,标签与文本框

C. 1,复选框

D. 2,标签与复选框

30.在关系模型中,利用关系运算对两个关系进行操作,得到的结果是:__________。

A. 属性

B. 关系

C. 元组

D. 关系模式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30分,请用答题纸答题,不换行)

1.表的备注型字段和通用型字段的字段宽度是固定值,它们分别为_____4_____。

2.假设系统当前日期为“2002年10月12日”,则表达式DTOC(DATE(),1)的值为"20021012"______。

3.数据库是一种数据容器。从项目管理器窗口看,数据库可以包含的子项有:表、本地视图、远程视图、连接和存储过程。

4.数据库表和数据库之间的相关性是通过表文件和库文件之间的双向链接实现的。双向链接包括前链和后链。其中,前链是保存在数据库文件中的有关表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信息,后链是保存在表头中的拥有该表的数据库文件的路径和库文件名信息。假设JS表所从属的数据库文件被意外删除,则可以使用______FREE____TABLE JS命令删除存储在JS表中的后链。

5.指定Visual FoxPro系统是否处理标有删除标记的记录,以及其他命令是否可以操作它们,常使用下列命令:SET _____SAFETY_____ ON,在程序中将变量cYear定义为全局变量,可以使用下列命令:____PUBLIC______ cYear。

6.基类的事件集合是固定的,不能进行扩充。基类的最小事件集包括____Init_____事件、Destroy 事件和Error事件。

7.已知学生表(XS.DBF)第一条记录内容如下:XH字段值为“990101”,XM的字段值为“李林”,XB 字段值为“男”,CSRQ字段值为{08/23/82},XIMING字段值为“信息管理系”。设系统日期为2002年10月12日,则下列命令执行后,M、N、MN的值分别为“李林_ _信息管理系”、20、"_4年级"。

USE XS

M=ALLTRIM(XM)+SPACE(LEN(XB))+ALLTRIM(XIMING)

N=YEAR(DATE())-YEAR(CSRQ)

NJ=SUBSTRTR(XH,1,2)

NN=YEAR(DATE())-1900-VAL(NJ)

MN=IIF(MONTH(DATE())>=9,STR(NN+1,2)+“年级”,STR(NN,2)+“年级”)

8.形状控件的Curvature属性决定形状控件显示什么样的图形,它的取值范围是0~99。当该属性的值为___0_______时,用来创建矩形。

9.运行下面的程序段后,屏幕显示的运行结果是:____33______ 。

SET TALK OFF

STORE 4 TO N

?S(N)

FUNCTION S

PARAMETERS X

Y=1

P=0

FOR I=1 TO X

Y=Y*I

P=P+Y

ENDFOR

RETURN P

ENDFUNC

10.设有自由表XSB,表的各个字段名均以英文字母开头。请完善下列程序,要求将XSB表的各个字段名的开头字母转换成A。

CLOSE TABLES ALL

USE XSB

n=_____FCOUNT("XSB")或FCOUNT()_____

FOR T=1 TO n

c=FIELD(T)

cc="A"+SUBSTRTR(C,2)

____ALTER______TABLE XSB RENAME COLOUMN &c TO &cc

ENDFOR

CLOSE TABLES ALL

11.XSDA(学生档案)表中含有姓名字段,其字段名为XM、字段宽度为8、字段类型为字符型。该表中含有若干记录,但在输入姓名信息时,有的含有前导空格(例如姓名为“王小勇”),有的含有中间空格(例如姓名为“王勇”),不便于通过姓名进行记录的查找。

已知系统函数STRTRAN(cSearched,cSearchedFor,cReplacement),可以将cSearched中所有cSearchedFor字符串替换为cReplacement字符串。

请利用该函数完成下面的UPDATE-SQL语句,实现上述功能。

UPDATE____XSDA______SET XM=STRTRAN(_____XM或XSDA.XM_____,SPACE(1),SPACE(0))

12.Visual FoxPRO主窗口同表单对象一样,可以设置各种属性。要将Visual FoxPRO主窗口的标题更改为“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使用命令______SCREEN.CAPTION_____=“教学管理系统”。

13.JS表中含有一个备注型字段,字段名为JL。完善下面程序,其功能是统计"计算机"一词在XS 表的简历字段中出现的次数。注:OCCURS()函数的功能是返回前一个字符表达式在后一个字符表达式中出现的次数。

USE JS

mSUM=0

SCAN

X=JL &&简历字段的值赋予内存变量X

mSUM=mSUM+OCCURS(“计算机”,X)

ENDSCAN

?““计算机”一词在XS表的简历字段中共出现:”+ALLTRIM(___str(mSUM)___)+“次”。

14.列表框对象的数据源由RowSource 属性和_____RowSourceType_____属性决定。而要将列表框中的值与表中的某个字段绑定,则应该利用___ControlSource_______属性。

15.已知学生表(XSB.DBF)中的数据如下:

4、5。

USE XSB

SET ORDER TO XSXH &&XSXH索引标志已建,它是根据学号字段创建的升序索引

GO TOP

SKIP

? RECNO()

GO BOTTOM

?RECNO()

16.若命令按钮组及其所包含的各命令按钮分别设置了Click事件代码,Visual FoxPro系统将根据用户单击的位置执行相应的程序代码;若单击命令按钮组区域内、命令按钮区域外,命令按钮组的Click事件将被触发;而单击命令按钮组内某一命令按钮,则相应命令按钮的Click事件被触发。

17.计时器是用来处理复发事件的控件。该控件正常工作的三要素是:Timer事件、Enabled属性和____Interval______属性。

18.表单中所有对象的属性设置和程序代码都保存在与表单同名的______表单备注____文件中,该文件能用文本编辑器打开。

19.设数据库SJK.DBC中的表XS.DBF已设置了主索引、字段的默认值。如果将XS.DBF移出SJK.DBC,则主索引转换为_____候选索引_____,字段的默认值变成无效。

20.报表是最常用的打印文档,设计报表主要是定义报表的数据源和报表的布局。在Visual FoxPro 系统中,报表布局的常规类型有:列报表、行报表、多栏报表以及____一对多报表______。

21.执行下列程序后,屏幕上显示的结果是____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VFP______。

C=“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DO SUB1

?LEFT(&X,6)+SUBSTR(C,15)+RIGHT(T,3)

PROCEDURE SUB1

PUBLIC X,T

X=“C”

T=“数据库VFP”

RETURN

22.设有以下两条SELECT查询命令:

1)SELECT xs.xh,xs.xm,zy.zymc;

FROM sjk!xs,sjk!zy;

WHERE xs.zydh=zy.zydh;

INTO CURSOR CX1;

ORDER BY 3

2) SELECT xs.xh,xs.xm,zy.zymc;

FROM sjk!xs INNER JOIN sjk!zy;

ON xs.zydh=zy.zydh;

INTO CURSOR CX1;

ORDER BY 3

两条查询命令的功能____相同______。(注:回答相同或不相同)

23.若将SDI菜单MENUA.MPR附加到某表单中,则必须为此表单的Init事件添加代码,该代码内容是:DO MENUA.MPR WITH____This______,.T.。

24.下面程序段的功能是根据数值型变量X的取值范围不同,给变量Y赋不同的值。该程序段中的多条命令可以简化为一条命令,这条命令是:Y=IIF(X>0,1,___IIF(X=0,0,-1)_______)。

IF X>0

Y=1

ELSE

IF X= 0

Y=O

ELSE

Y=-1

ENDIF

ENDIF

25.设PR1.PRG、FM1.SCX、CD1.MPR分别是某管理系统中的主文件、用于输入口令的表单文件和使用管理系统的主菜单文件。

主文件PR1.PRG的程序代码如下所示:

PR1.PRG的程序代码:

PUBLIC N,PASS

N=0 &&口令输入次数计数变量

PASS=.F.

DO FORM FM1

IF PASS

DO CD1.MPR

ELSE

QUIT

ENDIF

输入口令表单FM1.SCX如图1所示,其中WindowType属性值为:1-模式。“用户名”文本框的Name 属性值为TxtUser、“口令字”文本框的Name属性值为TxtPass

完善下列表单FM1.SCX中“确认”按钮的Click事件代码,实现对用户名和口令字输入的验证。要求:“用户名”为“VFP”,同时口令字为“123”时可以进入管理系统,并且在用户名或口令字不正确时,用户名和口令字允许输入三次。

IF ____THISFORM.TxtUser.VALUE="VFP"______AND THISFORM.Txtpass.VALUE="123"

WAIT"欢迎使用本系统!" WINDOW TIMEOUT 2

PASS=.T.

THISFORM.RELEASE

ELSE

N=N+1

IF N=3

WAIT "用户名或口令字不对!登录失败!" WINDOW TIMEOUT 2

THISFORM.RELEASE

ELSE

WAIT "用户名或口令字不对!请重输!" WINDOW TIMEOUT 2

ENDIF

ENDIF

26.在教学管理数据库中有三张表:学生(XS)、课程表(KC)和成绩表(CJ)。表结构如下:

假设某校规定总学分达到100分方可毕业,现要求从教学管理数据库中查询满足毕业条件的学生信息。要求查询结果输出字段为:学号、姓名、性别和总学分。

SELECT XS.XH,XS.XM,XS.XB, ____sum(kc.xf)______AS 总学分;

FROM SJK!XS INNER JOIN SJK!CJ INNER JOIN SJK!KC;

ON KC.KCDH=CJ.KCDH;

ON XS.XH=CJ.XH;

WHERE CJ.CJ>=60;

GROUP BY XS.XH;

HAVING 总学分>=100;

ORDER BY 4 DESC

《故都的秋》课后练习答案

《故都的秋》课后练习答案 以下是由xxxxxx小编分享的《故都的秋》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混沌( )潭柘寺( ) 驯鸽( ) 落蕊( )平仄( ) 椭圆( ) 颓废( )普陀山( ) 一椽破屋(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 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 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 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 3.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4..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 (1)A融化B熔化 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l,530℃以上就会___________成液体。 (2)A悠远B幽远 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5.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 执笔:李桃丽审核:五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一.课前预习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 ..()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2006年考研英语试题及答案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试题Section 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Directions:Read the following four texts.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each text by choosing A,B,C or D.Mark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40 points) Text1 In spite of“endless talk of difference,”American society is an amazing machine for homogenizing people.There is“the democratizing uniformity of dress and discourse,and the casualness and absence of deference”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culture.People are absorbed into“a culture of consumption”launched by the 19th-century department stores that offered“vast arrays of goods in an elegant atmosphere.Instead of intimate shops catering to a knowledgeable elite,”these were stores“anyone could enter,regardless of class or background.This turned shopping into a public and democratic act.”The mass media,advertising and sports are other forces for homogenization. Immigrants are quickly fitting into this common culture,which may not be altogether elevating but is hardly poisonous.Writing for the National Immigration Forum,Gregory Rodriguez reports that today’s immigration is neither at unprecedented levels nor resistant to assimilation.In1998immigrants were9.8 percent of population;in1900,13.6percent.In the10years prior to1990,3.1 immigrants arrived for every1,000residents;in the10years prior to1890,9.2for every1,000.Now,consider three indices of assimilation--language,home ownership and intermarriage. The1990Census revealed that“a majority of immigrants from each of the fifteen most common countries of origin spoke English‘well’or‘very well’after ten years of residence.”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tend to be bilingual and proficient in English.“By the third generation,the original language is lost in the majority of immigrant families.”Hence the description of America as a“graveyard”for languages.

故都的秋-答案

《故都的秋》答案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混混沌 ..沌(hùndùn)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房檩.(lǐn) 驯.鸽(xùn) 落蕊.(ruǐ) 颓.废(tuí) 平仄.(zè) 廿.四桥(niàn) 鲈.鱼(lú) 二、想一想 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层(1至2段)以江南之秋来衬托北国之秋,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第二层(3至12段)分写,记叙北国秋景,借议论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层(13至14段)照应开头,以衬托来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 一、释题: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其中“故都”明确了描写的地点, “秋”明确了描写对象。“故都”即当时的北平,题目可以用“北平的秋”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二、理清思路 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找出文章的文眼) (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2、3-11自然段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试以 3、4自然段为例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体现文眼的?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3 0959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一、课前预习 1、: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潭柘寺()驯鸽() 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200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0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1部分阅读(87分) 一、文言文(共38分) 考生注意: 1.请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1—6题。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请将选定的组号填入答题纸的指定处。 2.7—10题为考生共做试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3)________,误人藕花深处。 (4)日光下彻,________,怡然不动。 (5)《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存有偏见的句子是________。(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岳阳楼记(节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 6.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 (2)十岁裁诗走马成,________。 (3)________,天气晚来秋。 (4)日光下彻,________,怡然不动。 (5)《登泰山记》中描写大风猛烈的句子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故都的秋答案

故都的秋答案 三、文本探究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五幅图景表现故都的秋味?(要求用概括性语言)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秋院)、落蕊轻扫(秋槐)、秋蝉残鸣(秋蝉)、闲话秋雨(秋雨)、佳日胜果(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分析: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4、讨论: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文中第十一段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颓废。再看第十二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清、静、悲凉成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四、当堂训练 1、DDBCD 2、仿写训练: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悲凉。

2006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6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5题为非选择题,117分。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豁免附和蛊惑人心祸起萧墙 B、遏止扼要鄂伦春族厄瓜多尔 C、菁华矜持泾渭分明惊世骇俗 D、撕裂趔趄烈火金刚骂骂咧咧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慰藉销毁矫揉造作瞠目结舌 B、焦躁坐标变本加厉缘木求鱼 C、颠簸竣工关怀备至顶礼摩拜 D、盘绕静谧哄堂大笑迫不及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下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

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高二职业语文导学案 课题: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总课时第课时编制人:刘想审批人:编制日期:2013年9月18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 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一、预习效果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散文钞.()一椽.()潭柘.()寺落蕊.() 普陀.()山房檩.()廿.()四桥着.()衣 混沌.()椭.()圆橄榄 ..()() 2、解释下列词语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不远千里: 落寞:颓废: 领略:萧索: 3、收集有关“秋”的古诗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本文的结构脉络: 2、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

3、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三、疑难点拨及拓展探究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介绍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课后作业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落蕊(ruǐ) B.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 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 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 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 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B.郁达夫早年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C.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D.《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重的颓废情绪,毫无积极意义。

2006年高考试题——英语(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英语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12页,第Ⅱ卷13至14页。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划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A.£19.15. B.£9.15 C.£9.18. 答案是B。 1.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he tickets? A.£7.5. B.£15. C.£50. 2.Which is the right gate for the man’s flight?

A.Gate 16. B.Gate 22. C.Gate 25. 3.How does the man feel about going to school by bike? A.Happy. B.Tired. C.Worried. 4.When can the woman get the computers? A.On Tuesday. B.On Wednesday. C.On Thursday. 5.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shirt for the party? A.The size is not large enough. B.The material is not good. C.The color is not suitable. 第二节(共15小题;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What can we learn about Mr. Brown? A.He is in his office. B.He is at a meeting. C.He is out for a meal. 7.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next? A.Call back. B.Come again. C.Leave a message.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What kind of room does the man want to take? A.A single room. B.A double room. C.A room for three. 9.What does the man need to put in the form? A.Telephone and student card numbers.

故都的秋》检测题答案

《故都的秋》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本文的作者是,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 2、文章中哪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答:_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__________ 3、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1、总括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秋的描写。 2、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4、第①段中三个“来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三个“来得”结构相同,形式整齐,加强语气,强调突出了北国的秋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潜意识下并

故都的秋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答案 二.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就是全文的总体思路。 三.课文理解 1. 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绘秋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明确:五幅画面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4.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5.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 ⑴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⑵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 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6.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 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 1、思路: 开头:忆秋(总写,南北对比)中间:绘秋(分写,议论提升)结尾:恋秋(总写,南北对比)2景物:新《天净沙;秋思》枯草蓝朵残垣鸽声漏光碧天破屋枣树鸣蝉槐蕊翩翩落寞人在深院3表现手法: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时安排】三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脉。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二、诵读感知

2006年复赛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第二十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 复赛试题(2006年) 说明: 1.本试卷共有五大题,答题时间为120分钟,试题满分为150分 2.答案及解答过程均写在答卷纸上。其中第一~第二大题只要写出答案,不写解答过程;第三~第五大题按题型要求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解答过程中可以使用计算器。 3.考试完毕只交答卷纸,试卷可以带回。 4.本试卷中常数g取lON/kg,水的比热容4.2 x 103J/kg。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32分) 1.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否采到了蜜。这是由于蜜蜂在带蜜和不带蜜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 (A)响度(B)音调 (C)音色(D)传播方向 2.现有长度均为O.1m的两根弹簧A和B,已知弹簧A和B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N/m和200N /m。为了制成一个长度也是O.1m.劲度系数却为1 50N/m的新弹簧,可以分别在弹簧A和B上截取一段,然后将这两段串联成一个弹簧即可。则在弹簧A和B上截取的长度分别为( ) (A)0.025m和0.075m (B)O.033m和0.067m (C)0.050m和O.050m (D)0.075m和0.025m 3.有A、B、C三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400g、60g,体积分别为16cm3、50cm3、12cm3。则( ) (A)A球一定是空心的 (B)B球一定是空心的 (C)C球一定是空心的 (D)它们一定都是实心的 4.一容器装满水后.容器和水总质量为m1;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2;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和一质量也为m的小金属块B 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3,则金属块A和金属块B的密度之比为( ) (A)m2:m3 (B)(m2-m1):(m3-m1) (C)(m3-m2):(m2-m1) (D)(m2+m-m3):(m1+m-m2) 5.有两只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金属球A和金属球B,先将球A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降低了3℃;把球A取出,再将球B放这个杯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又降低了3℃,则球A和球B的比热容大小关系为( ) (A)球A大 (B)球B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在一个带正电的小球附近有一根原来不带电的金属棒。当用手与金属棒的某一部位接触一下后.移去带正电的小球。关于金属棒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碰在金属棒的左端,金属棒带正电

故都的秋练习答案

《故都的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C)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A.稀稀落落严厉感慨 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 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B)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7.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A )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导学案2套(含答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1. 全面理解本文的题旨。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欣赏作品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五幅画面,思考:每幅画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八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新知学习 (一)理清思路 1. 配乐《秋日私语》,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后面从五幅画中分析郁达夫,深度感知文章作好铺垫。

2. 请同学回答故都的秋的特点。 提示:清、静、悲凉。 3. 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 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明确探究的要求: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不能做架空的分析。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我们不可能就每一幅画面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大家都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立着怎样一个郁达夫。 (二)深入赏析画面 看看大家都选了那些画面,课堂上重点分析前四幅。 1. 请选择“破院秋色”的小组发言,结合相关语段对郁达夫进行评价。 教师补充总结: 泡一碗浓茶,浓茶的感觉是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当在这样一个清净、悲凉的氛围中,他在品味茶

2006年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天津卷)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一、(12分) 1.(2006年天津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落.笔/落.照剥削./瘦削.不堪靡.靡之音/风靡.一时 B.刹.那/古刹.累.赘/果实累.累强.弩之末/强.人所难 C.佣.工/佣.金攒.射/万头攒.动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D.殷.红/殷.切绰.约/绰.绰有余擢发难数./数.典忘祖 A(A落笔/落照都读(luò)剥削/瘦削不堪都读(xuē)靡靡之音/风靡一时都读(mǐ)B.刹那(chà)/古刹都读(chà)累赘/果实累累都读(léi)强弩之末读(qiáng)强人所难读(qiǎng) C.佣工(yōng)/佣金(yòng)攒射/万头攒动都读(cuán)解甲归田/解囊相助都读(jiě) D.殷红读(yān)殷切读(yīn)绰约/绰绰有余都读(chuò)擢发难数/数典忘祖都读(shǔ)) 2.(2006年天津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册封倜傥至高无上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B.骁勇阑珊变幻莫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宣泄串通惮精竭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历练彪柄见微知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B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C. 殚精竭虑D.彪炳 3.(2006年天津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今天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且还可以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②中国古代先贤以其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的大量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 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③杨柳青木版年画里,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这都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吉祥。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积淀精妙绝伦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积淀完美无缺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积聚完美无缺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积聚精妙绝伦 3.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般可用作表示爱情的坚贞不渝和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积聚:聚集,于原文语意符合。积淀:聚集沉淀。完美无缺: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句中强调的是完善美好。精妙绝伦:精细美妙,无与伦比。 4.(2006年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为本市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也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 B.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