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_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

课题_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
课题_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李世民曰: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让我们通过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作战的得失情况,来探寻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㈠集中力量打敌重心,成功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此次作战,美军始终将攻击矛头直指伊军重心——萨达姆领导集团、忠诚于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掌控部队的指挥链、伊拉克民众的抵抗意志等,其中尤以消灭萨达姆本人为重中之重。为此,美军战争伊始即以“斩首”突击拉开序幕,企图一举达成战略目标。“斩首”未果,又迅速发起地面进攻,置巴士拉等沿途要塞重镇于不顾,直插巴格达。同时,实施大规模的“震慑”空袭,企图迅速瓦解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摧毁伊军的作战潜力。这种直击重心的非线式作战,利用了伊军分区固守、兵力分散的弱点,充分发挥了美军在远程火力、地面机动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使伊军在战争初期即不断面临“决定性打击”,“逐次抵抗、以拖待变”的企图完全落空,战略要地不断失守,进而全线动摇崩溃。

㈡大胆实施“主导机动”,成功检验信息时代作战理论。在1996年颁发的《2010联合作战构想》中,美军参联会即针对信息时代作战特点,率先提出了“主导机动、精确作战、聚焦后勤和全维防护”等四个联合作战“新思想”,其中的“主导机动”是美陆军在此次战争中实施高速机动和穿插迂回的理论基础。其实质是,充分利用战场单向透明的信息优势,发挥美军强大的机动能力和远程火力,在广

阔的战场空间实施远距离的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使高度疏散配置的美军联合作战部队能以“决定性的速度和压倒性的作战节奏”迅速形成有利的“总体态势”,一举达成战略战役目标。在此次战争中,美军充分利用战场情报信息和空中打击效果,在伊防御间隙大胆实施穿插迂回、纵深突贯、越点攻击直取伊军重心。其第3机步师避开沿途要塞,不与伊军纠缠,3天内即攻击前进约500公里;第101 空中突击师不断超越伊军防线,实施“蛙跳”攻击,在敌侧后机降并夺控要地,切断伊军退路,配合主力实施分割包围;第173空降旅则实施纵深空降开辟北方战线,进一步加速战役进程。依照机械化作战理论,美军这种“主导机动”犯了“兵力分散、孤军深入、翼侧暴露、后勤补给线过长”等兵家之大忌,似乎会陷入伊军重围。然而事实上,由于伊军完全处于美军战场空中遮断和地面火力封锁所形成的“火力包围”之中,既无法判断美英联军的准确位置,更无力组织有效反击。美军的主导机动,充分发挥了信息作战和联合作战的优势,并结合空中遮断、空降夺点与地面攻坚等各种作战样式的优长,使其能迅速夺控重要的交通枢纽,割裂伊军中、南两大集团的战役布势,为迅速夺取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㈢准确把握作战顶点,有效保持地面进攻锐势。美军认为,“进攻艺术是在达到顶点之前攻占目标”,而“防御的艺术是把攻方引向顶点”。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初期进展迅速,第一周即已攻至巴格达不到80公里的卡尔巴拉地区,部队并未遭到严重损失,但是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三机步师却停止进攻,其主要原因是:一是

沙尘暴天气不利于美军继续攻击前进;二是机械化部队在沙漠地带长途奔袭,人员需要休整,装备需要维护;三是后勤补给线受到伊军袭扰,必须派出警戒和清剿力量进一步稳固后方和既得阵地;四是前方出现共和国卫队精锐部队,需要使用空中和地面远射火力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扫清地面进攻可能促使外围伊军逐次收缩至巴格达市内,增加美军后续进攻的锐势,而且使伊拉克领导人误以为美军进攻受挫,贸然下令共和国卫队前出实施反击。伊军的贸然袭击暴露了重兵集团的位置,为美国空军、陆航部队及地面远射火力实施聚歼提供了战机。当美军再度发起地面进攻时,共和国卫队已被美军远程火力大部歼灭和击溃,“巴格达决战“在城市外围即宣告结束。

㈣注重发挥心理战优势,直接打击敌军抵抗意志。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对伊展开了大规模、全方位、长时间的心理战。战前即空投了大量的宣传单,并不断利用固定广播电台和空中机载电台进行分化宣传,丑化萨达姆政权,倾销西方价值观念。开战后,美军又利用信息优势,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肆炫耀武力,营造恐怖气氛,对伊拉克军民进行心理威慑;有针对性地散布各种假消息,实施舆论欺骗,离间伊抵抗力量,动摇其抵抗意志;压制负面信息,控制不利于美军的信息传播等等。此外,美军还通过各种直接的作战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心理战行动。其实施的“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根本目的就在于震慑伊拉克军民,瓦解其抵抗意志。美军成功营救战俘的特种作战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美军士兵和美国民众的士气。当然,美军心理战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在作战初期没有迅速夺控伊

拉克的重要媒体,致使伊方得以展开针锋相对的反心战。伊方通过让当事人出面的方式,戳穿了美军“炸死萨达姆”、“第51步兵师集体投降”等谎言。伊军还不断报道伊平民遭美军轰炸的死伤人数和受伤平民的凄惨景象,使美国在国际社会陷于被动,并利用媒体播放美军失事飞机和战俘的录像,以此打击美军和美国民众的士气。

㈤广泛实施特种作战,对敌节点实施纵深打击。高技术战争是复杂作战系统之间的体系对抗。如果能有效破袭敌作战系统中的关键“节点”,就有可能削弱和瘫痪敌整个作战系统,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特种作战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此次战争中,美军广泛开展了特种作战行动。在“斩首行动”中,特种部队深入敌后,侦察伊方首脑住所,评估打击效果;在“震慑行动”中,特种部队为空中火力指示目标,并散发心理战传单,配合实施威慑和策反行动;在地面机动过程中,特种部队大胆超越伊军防线,迅速夺控机场、桥梁等交通要点,保障主力高速挺进;在进攻巴格达等攻坚行动中,特种部队在敌侧后空降,配合主力切断伊军退路,实施分割围歼。事实证明,无论是在“软”打击还是“硬”摧毁方面,特种作战部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㈥充分发挥装备技术优势,实施非对称、非接触作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美军把实施连续不间断的火力突击作为加速对方防御顶点出现、达成己方作战目的的有效手段。在作战中,针对伊军依托城市、力求近战的企图,美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和超视距攻击能力,对伊军实施了非对称、非接触作战。一是大量使用精确

制导武器和特种弹药,实施远程、高效的联合火力打击。从阿富汗战争起,精确制导武器就已经取代传统武器,成为美军远程火力打击的主战兵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量进一步提升,达到全部弹药使用量的80%。在提高武器打击精度的同时,美军还努力提高武器的打击威力。在作战中,美军针对伊军防御特点,大量使用了钻地炸弹、集束炸弹等特种弹药,对伊军首脑机构和重兵集团构成严重威胁。二是大量使用战场传感器等信息化装备,不断提高战场透明度。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前提是拥有准确的战场情报信息。为此,美军近年来在提高装备信息化程度、增强战场透明度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在此次战争中,美军总共动用了50颗侦察卫星和多架U-2侦察机、“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构成了绵密的情报侦察网。在导弹巡洋舰上部署了“区域防空指挥系统”,在F-14战机上装备了“快速战术图像系统”。陆军投入了第一个数字化师,地面部队的战场感知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㈦依托高度合成的一体化作战部队,实施持续、高速的联合突击。近年来,美军以技术战争为牵引,不断调整优化军队结构,改善军兵种比例关系,突出加强了部队的合成化和联合作战能力。同海湾战争相比,美军此次参战兵力减少了一半,但是海、空军部队和各种新型作战部队所占比例则大幅上升。其中,海、空军部队达到参战总兵力的60%以上。在参战的4个陆军师中,有1个空中突击师,1个空降师,1个数字化机步师。即便是第3机步师,其合成化程度也

大为提高。该师辖有装甲旅、机步旅、战斗航空旅、工兵旅、防空炮兵营、军事情报营和通信营等诸多兵种部队,信息作战、特种作战、空地立体突击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基本适应了高技术战争远距离突击的需要。这种高度合成、高度联合的作战编成结构,充分展示了美军新军事变革的成果,反映了未来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值得认真研究与借鉴。

㈧政治被动、联盟战略受挫,使美军战法选择受到较大制约。此次作战,美军许多作战行为一反常规。如在战争初期,既没有实施大规模空中打击,也没有实施大规模信息作战,而是在实施规模有限的“斩首”突击后,立即投入大规模的地面进攻。美军之所以采取这种特殊战法,主要是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外交因素的制约。一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此次作战,美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建立亲美政权主导地区局势。因此仅靠空袭难以达到目的,只有消灭伊领导集团,解除伊军武装,占领伊拉克领土,才有可能结束战争。所以,美英联军在战争初期将打击目标全部集中于伊首脑住所和指挥机关,企图通过“斩首”突击瓦解伊军。基于同一原因,美英联军在战争初期没有急于展开大规模的信息作战,而是故意“保留”了伊军的指挥通信系统,企图通过侦测和分析敌军通信联络,获取有关伊拉克领导人的重要情报。同样,在空袭中,美军既要展示强大的火力,瓦解伊军民抵抗意志,又必须减少平民伤亡,减轻民众的敌视情绪,以实现平稳占领。这大大制约了美军的空袭强度,使其在战争初期只能实现规模有限的空袭作战,没能迅速达到震慑的目的。二是

经济困难的影响。推翻萨达姆政权只是美军发动战争的直接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刺激美国经济增长,掌握全球能源命脉。因此,尽快夺占伊拉克油田,防止伊军撤退时烧毁油井,是保证“战后重建”计划实现的前提。为此,美军在没有完成大规模空袭的情况下,就迅速投入地面部队,不惜代价,夺取伊南部产油区。三是外交因素的影响。美对伊动武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这大大削弱了传统盟友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盟国土耳其拒绝借道,完全出乎美军意料,使其不得不以第173空降旅轻装冒进,取代“铁马特遣部队”(以第4 机步师为主的重装部队)开辟北方战线,相对增大了作战风险,延缓了战役进程。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摘要】以美军的新军事变革为背景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军事变革我军信息化建设一、前言 过去12年间,美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一战争,三场战争前后递进,不断创新,不仅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而且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在三场战争的基础上,美军又于今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依托C4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 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 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同时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伊拉克战争实践并检验了“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把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二、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

新军事变革的技术支撑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是系统集成、技术融合,新军事变革的最终实现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全面革命。没有武器装备的数字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作战空间的网络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信息化和一体化也就没有信息化战争。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要素。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基础在于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 1. C4ISR系统的作战运用 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支柱,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建设信息化战场,主要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C4ISR)系统的建设,其主要功能是信息获取、处理、传递、指挥和控制,主要作用是粘合剂和力量倍增器,其核心是构建信息化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作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 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就意味着摧毁目标。因此,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是精确打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发现目标,主要由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实现。美军的侦察、监视和预警体系非常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频段。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体的C4ISR系统。电了信息装备在作战中的运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体化程度的强弱。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冷战后随着苏联的垮台,美国也几乎是筋疲力尽,所以九十年代是美国的战略收缩期,美国的主要目标是重振经济.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布什上台改变了对华的战略,911是一个转折点,美国利用这次事件在中国的周边大势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但美国因为伊拉克战争消耗过大,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重振经济,所以现在又重新进入战略收缩期.最近民意对中国的敌意有所增加也证明了美国的力量有所削弱,但伊拉克战争让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又进了一步,美国现在主要是享受伊战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因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采取的是釜底抽薪(控制石油) 的方式.所以现在的形势对中国是不利的,近年来我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是为了防止美国在不久的将来占领伊朗而完全控制中东的石油.因为没有航空母舰,蕴藏丰富石油的南海被一些小国侵占也是近来加强军事发展步伐的最大原因. 因为欧洲人已经被美国捆住手脚,俄罗斯扮演坐山观虎斗的角色,而印度则一心要同我们竞争,所以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保护自己的战略资源不被美国控制. 911事件所带来的是全球的反恐高潮 如果911没有发生就不会那么快的有伊拉克战争 对中国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因为当时美国在911以后大幅度的增加了军事支出 而刺激了中国响应做出的军事力量提升以达到平衡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 其他象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也是一样的 1.中国不是未来面临,是现在就一直面临国防安全的问题. 而且现在美国在战略上已经非常重视中国啦. 所以中国的国防安全这个时期非常严峻. 虽然网上有一些爱国人士要打倒美国. 希望中国外交,以及国防上强硬一些. 如果这样实际上会更引起美国的注意. (暴露中国各方面的政策,美国可清晰的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 除了在经济上,政治上更加挟制中国. 在军事上对中国更加挟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国防政策是对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 中国现在还不具备和美国对抗的实力. 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国各方面都还是比较落后. 美国打一次伊拉克战争花费几千亿美元. 我们中国有1.6万亿美元的储备. 但这些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杠杆. 是战略上对美国进行一种非常有限的牵制作用. 现在美国救市又拿出7千亿美元. 所以在军事上,我们实力的确没办法比. 经济上又不能保证战略上的军事优势. 所以我们中国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要"暗渡陈仓"式的慢慢发展.等待时机.

军官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制定本条例。第二条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它担负着保卫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东方和世界和平的光荣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必须忠于祖国,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令,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精通业务,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条依照本条例被授予尉官、校官、将官、元帅军衔者,称为军官。第四条军官按兵役义务分为现役军官和预备役军官。第五条军官按业务性质分为:指挥军官,政治军官,技术军官,军需军官,军医军官,兽医军官,军法军官,行政军官。第六条军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必须坚决执行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选拔优秀的工农分子和革命的知识分子担负各种领导工作。在选拔和培养军官的工作中,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第七条现役军官平时由下列人员补充:(一)在执行作战、训练和各项工作任务中有优良成绩,可以任命为军官职务的服满现役的军士;(二)中级军事学校、高级军事技术学校或其他专业学校毕业的军人;(三)在国防部批准开办的训练班受训后可以任命为军官职务的军士;(四)个别征召的预备役军官和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第八条现役军官战时由下列人员补充:(一)在执行战斗任务中表现英勇机智、立有战功或在工作中有优良成绩,可以任命为军官职务的军士和兵;(二)普遍征召的预备役军官;(三)中级军事学校、高级军事技术学校或其他专业学校毕业的军人;(四)各种训练班受训后可以任命为军官职务的军士。 编辑本段第二章军官的军衔 第九条军官的军衔等级区分如下:(一)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二)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三)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第十条各种军官的军衔区分如下:(一)指挥军官和政治军官:陆军军官: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大将空军军官:空军少尉、空军中尉、空军上尉、空军大尉、空军少校、空军中校、空军上校、空军大校、空军少将、空军中将、空军上将、空军大将海军军官:海军少尉、海军中尉、海军上尉、海军大尉、海军少校、海军中校、海军上校、海军大校、海军少将、海军中将、海军上将、海军大将(二)技术军官:技术少尉、技术中尉、技术上尉、技术大尉、技术少校、技术中校、技术上校、技术大校、技术少将、技术中将、技术上将(三)军需军官:军需少尉、军需中尉、军需上尉、军需大尉、军需少校、军需中校、军需上校、军需大校、军需少将、军需中将、军需上将(四)军医军官:军医少尉、军医中尉、军医上尉、军医大尉、军医少校、军医中校、军医上校、军医大校、军医少将、军医中将、军医上将(五)兽医军官:兽医少尉、兽医中尉、兽医上尉、兽医大尉、兽医少校、兽医中校、兽医上校、兽医大校、兽医少将、兽医中将、兽医上将(六)军法军官:军法少尉、军法中尉、军法上尉、军法大尉、军法少校、军法中校、军法上校、军法大校、军法少将、军法中将、军法上将(七)行政军官:行政少尉、行政中尉、行政上尉、行政大尉、行政少校、行政中校、行政上校、行政大校行政军官符合授予将官军衔条件者,按照指挥军官的军衔授予。第十一条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第十二条授予军官军衔,应以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中服务的经历和对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2018年贵州贵阳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历程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控制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5)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6)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7)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走向和解;1979年中美建交。 (8)中美正式建交后,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认识 (1)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双方都从本国利益出发,以比较务实、比较稳健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但在军事交往、高科技交往、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台湾问题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双方仍有很大的分歧。

(2)应全面、辩证与冷静地看待中美关系,中美之间仍然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与互利合作,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 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讲稿 伊拉克战争以来,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最后评价众说不一,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各个国家都从这场战争中总结出不少的经验和启示,也吸取了不少的教训,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这次交流包括伊战进程、胜负评定、军事理论和思考启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伊战进程: 1、战争开始,美英联军从2阶段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2、僵持阶段 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

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3、转折阶段 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4、收尾阶段 美军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据美国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为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英军士兵死亡31人。战争消耗了美国大约200亿美元。2003年3月美国开打伊拉克战争,迄今共有4400名美军阵亡。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在白宫宣布,将于今年12月31日前撤回全部驻伊拉克美军,正式终结持续近9年时间的伊拉克战争。 美国总统奥巴马12月14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军事基地发表讲演说伊拉克战争正在结束。 二、胜负评定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主要卫星简介

?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主要卫星简介 一、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通过可见光、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手段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可提供伊拉克国家领导人驻留地点、重点军事设施布防情况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生化武器的部署情况,监视战区军事态势的发展。电子侦察卫星主要用于截获伊方雷达、通信、遥测等系统的传输信号,从而探明伊方重要领导人物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位置,辨识伊方军用电子系统的性质、位置和活动情况,并通过对所得情报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伊方军队的调动、部署乃至战略意图。在对伊战争中,侦察监视卫星提供的情报对于了解战场情况、确定打击目标、提高打击精确性和准确评估打击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成像侦察卫星 (1) KH-12侦察卫星 KH-12卫星是1990午2月28日开始发射的,至今已经发射了4颗。它能以与“哈勃”空间望远镜一样的方式成像,即其光学系统的相机采用了当今尖端的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制成,可在计算机控制下随视场环境灵活地改变主透镜表面曲率,从而有效地补偿因大气造成的畸变影响,使分辨率达到0.1m。卫星上的红外相机可发现地面伪装物、飞机发动机和大烟囱等有热源的目标。卫星上的高级“水晶”测量系统(ICMS)可使数据以网格标记传输。卫星还装有雷达高度计和其他用于测量地形高度的传感器。3颗KH-12卫星运行在270~1000km的轨道上。KH-12燃料用完后可由航天飞机进行在轨加注,因而该星的机动变轨能力极强,具有无限制的轨道机动能力。KH-12卫星的设计寿命为8年。 KH-12卫星的光学系统在KH-11的基础上,增加了热红外谱段,能探测伪装和埋置结构目标,对地下核爆炸或其他地下设施进行监测,探知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射,分辨出目标区内哪些工厂开工,哪些工厂关闭等。由于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所以KH-12的分辨率达0.1m。星上装有一台潜望镜式的旋转透镜,能把图像反射到主镜上,因而卫星在大倾角的条件下也能成像。它还采取了防核效应加固手段和防激光武器攻击的保护措施,并增装了防碰撞探测器。 图18 KH-12光学侦察卫星 KH-12卫星具有4个特点: ◆采用大型CCD多光谱线阵器件和凝视成像技术,使卫星在取得高几何分辨率 能力的同时还有多光谱成像能力,其先进的红外相机可提供更先进的夜间侦察能力。 ◆采用计算机控制镜面曲率技术,因而当卫星在高轨道普查或在低轨道详查时, 能快速改变镜头焦距,这样就能在低轨道具有优越的分辨率和在高轨道获得大的幅宽。 ◆机动能力强,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可进行电子侦察。在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的行动中,美国使用了3颗KH-12 卫星,其中2颗分别运行在昼夜轨道平面和晨昏轨道平面,轨道倾角97度。另1颗KH-12运行在这两者之间,能克服目标光照射对成像侦察的影响。它们每日飞过目标区域上方两次,并能对飞行轨迹东西两侧区域进行斜视成像,使7~10km 的观测幅宽有较大扩展。

中美关系专题复习

高考专题:中美关系专题复习 1·背景材料 关注2004年至2005年高考前有关中美关系的热点材料,如中美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做法、中美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与纠纷、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等。 2·知识回顾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近代史上,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在华势力的消长 1. 19世纪初期美国对华的主要政策是追随英法侵略中国。主要原因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英法;同时国内还存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其扩张重点还在美洲。 2. 19世纪末,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在华势力急剧扩大。其原因包括: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实力增强;19世纪末,美国在西半球建立了霸权,“门罗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侵华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英法实力下降,且忙于与德国争夺欧洲霸权。 3. 一战后,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暂时独占局面。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积极扶植代理人。在国民政府时期,美在保障侵华权益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 4. 二战后,美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全力支持蒋介右打内战;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长期处于极度冷淡的对抗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缓和政策,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开始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它看做“可能是—次广泛的中苏联合攻势的开端”,迅即命令第七舰队以“防止战争扩大”为借口,进驻台湾海峡。从此,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军事遏制、政治对抗和经济封锁的全面敌视政策最终确立下来。 2. 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此时美国惊恐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当时助理国务卿邦迪在1966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共产主义中国是我国对外政策今天所面临的最严重和最疯狂的问题。”当印度支那战争最为激烈时,美国派出军队50余万人,中美关系再次降到历史最低点。 3. 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对美国构成严重挑战。日本、西欧经济实力增强,使美国的地位受削弱。另外,越战后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促使美国决策者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重新调整对华关系与政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美国20多年对华全面敌对政策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的道路。 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道路后,仍存在不少分岐。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1999年美、日研制针对中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此后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飞机在中国东南领空撞毁一架中国飞机,再度使中美关系走向恶化。2001年“9?11”事件后,中国政府强调两国共同的反恐怖主义的立场又使关系重新走向缓和。 三、中美关系前景展望 我们应该认识到,两国关系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美国在战略方面仍然需要中国,中国在全球性、地区性问题上仍有平衡作用。2005年10月中旬以来,两国间的高级别交往频繁,这说明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和

伊拉克战争简述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 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政权早已将其销毁的文件和人证。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战争结果 关于伊拉克战争,似乎是美国胜利了,但是也有人说美国失败了。从军事角度看,美国已经打败了萨达姆,最初的目的达到了,因而美国算是胜利了。但是从战略全局,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道义等综合角度看,美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失败了。 美方 ■9272名军人死亡 ■5.6万名军人受伤 ■7630亿美元战争开支 ■500亿美元重建 伊方 ■100000名士兵伤亡,游击队阵亡不计其数。 ■平民死亡数字,10-120万。 ■480万难民 开始阶段 战争开始阶段。美英联军从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

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僵持阶段 战争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转折阶段 战争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 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在劝说百姓与敌人同归于尽后,其本人与少数亲信为了生存藏匿起来。 收尾阶段

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天津武备学堂 ●冀满红 清光绪十一年正月(1885年2月),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根据淮军将领周盛波和周盛传的建议,在天津创办了一所武备学堂,这就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李鸿章之所以创办这所军事学堂,用他的话来说,是因为西方列强“讲究军事,精益求精”,“陆营将弁,必由武备书院造就而出,故韬略皆所素裕,性习使然”,“其余战阵攻守之宜,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朝夕研求,不遗余力,而枪炮之运用理法、步伍之整齐灵变,尤为独擅胜场”,而清军将领“仅凭血气之勇,粗疏之材,以与强敌从事,终恐难操胜算”。这是从军事指挥人才方面找出了清军与列强军队之间的差距。要缩短这个差距,就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在中国创设培养新式指挥人 才的武备学堂。(《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五十三卷,42 页)天津武备学堂创设4个月后,李鸿章向清廷奏报学堂创设事宜,清廷认为他的做法“规画周详,均为当务之 急”(《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总第1943页),给予了肯 定和支持。 近代武备学堂的创设,是中国陆军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发端于对西洋近代武器的采纳。在抵御西方侵略的战争中,清军吃尽了洋枪洋炮的苦头,也认识到了它的威力;在随后与外国军队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便开始逐渐摒弃旧式的刀矛弓箭,采用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更新必然要导致教育训练的更新,创办传授西方先进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的军事学堂,就成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李鸿章在创办淮军的过程中,开始采用西方新式枪炮装备和训练方法。在用“新法”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并不满足于聘请外国军官,而是先行一步,于光绪二年 (1876年)派淮军将弁卡长胜等7人赴德国学习最新军 事技术,培养淮军自己的军事指挥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军事留学生。然而派遣留学生毕竟人数有限,要想大批培养掌握新式军事技术的人才,必须创设军事学堂。光绪十一年天津武备学堂开设,乃中国军事近代化之势所必然。 光绪十一年正月,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向李鸿章建议:“仿西国武备院之制,择德弁中精者,专司教练,饬各军挑选剽健而又精细之弁勇,送院学习,以期成就 将才,为异日自强之本”(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3册,621页)。当时正苦于缺乏新式指挥人才的李鸿章立即 接受这个建议,在天津设立武备学堂,令淮军各部挑选“精健聪颖、略通文义之弁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 辑,上册,533页),派送天津。淮军各部选送的第一批学员当月来到天津,当时学堂还没有负责人,李鸿章临时委托津海关道员周馥具体筹办。周馥经过认真考核,从中选录了100余人。第二年,李鸿章奏准由已革湖北道员杨宗濂为学堂总办,总管学堂的行政事务;他的继任者有联芳、荫昌等人。除总办外,学堂的行政人员还有帮办、监督和提调各1人。 第一批学生入学时,校址尚未选定,临时安置在天津水师公所。一年后座落于紫竹林天津租界对面的新校舍建成,计有房舍500余间,其中有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模型室、标本室、绘图室、印刷室、宿舍、饭厅、医院等,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当年开办经费用了白银8万余两,以后常年经费维持在5万两左右,均由李鸿章奏准在北洋海防经费内支出。 天津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军官为教习,先后有李宝、崔发禄、哲宁、那珀、博郎、阃士、已思壬、艾德、黎熙德、敖耳、高思兹等人在学堂任教。至于为什么专聘德籍教习,是因为李鸿章等人迷信德国的军事技术,其所部淮军及直隶练军到均采用了在当时最为先进的德国的军事装备,训练均采用德国操法,军事学堂自然要聘请德籍教习了。德籍教习讲授西学,都配备有翻译人员,另聘汉教习讲授中国经史。 在教学内容上,学堂初设炮队、步队、骑队、工程营4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增铁路工程科,所设课程有内堂课和外堂课二种。内堂课是理论课,设有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等有关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军事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外堂课是技术课,在操场进行,主要是“操演所习炮队、步队、工队及分合阵法”等初级指挥员应有的知识。内堂课所学称为学科,外堂课所练称为术科。从此,中国军事学校教 — 2 3—军事历史 1998年2期 军事史资料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兵力部署、战略投送、精确打击、快速机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后勤保障和官兵素质等诸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其诸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仍然是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相比的。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之下,伊拉克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要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由于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成立,遭到伊拉克和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仍不能取胜。 1.美国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错误。美国政府高估了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可行性,高估了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全球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估计不足,对军事占领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不足,美军在战后重建行动中遭到挫折时,也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被动,是伊拉克战争无法取胜的重要原因。美军重新犯了在越南战争中的战略错误。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认为越南战争美军失败的原因是:对敌人的意图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用自己的经验模式看越南人民和领袖;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忽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没有认识到高科技装备在非正规作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实施军事行动之前和之后没有与国内公众进行深入讨论,没有认识到美国也不是万能的;没能组织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去处理战争中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美军占领伊拉克的代价远远超过美国最初的估计,而且至今还没有结束。美国即将离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陆战队上将2007年9月14日说,自己在伊战初期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伊军和老百姓都会欢迎美军的“解放”,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导致驻伊美军数量不足,使伊拉克局势不断恶化。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已遭挫败,所依据的两个假设被伊拉克战争证明已不可行:一是美国能获得对手能力和意图的可靠情报;二是美军有技术优势使战争的代价显著减少。战争初期此一理由似乎还有说服力,但到了今天,证明其假设是错误的,拉姆斯菲尔德倡导的军队转型计划已遭到重挫。 2.美军的转型计划和一系列作战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在战争中遭到挫败。美国切奇准将2006年6月在《陆军》杂志上指出:海湾战争后,一些时尚的概念抓住了国防部官员和公众的想像力,它们依次是:“震慑论”、“全球力量、全球到达”、“由海向陆的机动”、“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现在提出来的“基于效果作战”。尽管这些理论都包含着少许的智慧,并以新式武器技术带来的一些证据为支撑,但也包含着对对手的错误假设和对技术能力的实实在在的狂妄自大。这些花哨的概念都是工程师们为解决结构复杂的难题而设计的。他们依据的思维模式导致线性和确定性的预期结果。今天,这些过于片面的和基于技术的现代战争概念已失去吸引力,战争又被认为是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人类集团间复杂、你死我活的斗争。 战争是否能达成目的是以军队所能达到的效果来划定的。应当放弃那些过于不切实际的先敌发现,并决定性地结束战斗的颂歌,以及诸如“信息优势”或“制信息权”等狂妄自大的术语。作战理论必须要强调对作战之初了解敌方的程度持怀疑态度。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理论社“网络中心战”、“基于效果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震慑论”、“五环理论”在伊拉克战争中都不完全成功。这些理论在这场战争实践中尤其战后重建中效果有限。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系统,并对伊拉克进行了十多年的全面深入的情报分析,但战时美军的情报与实际情况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存在着严重的情报问题。美军靠卫星、无人侦察机、雷达预警机等技术手段难以全面搞清敌情。缺少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和语言专家,无法在任何级别上最佳地使用传感器和接收系统。美军不具有查明建筑物内部藏有什么,里面的人在干什么和对建筑物进行目标定位的能力,美军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错误地确定了打击伊拉克领导人所在的地点,也夸大了打击伊拉克C4I系统的重要性。对伊拉克安全部队、非常规部队,对步兵及轻型装备的探测十分困难。美国对这些理论的局限性也进行了批评和检讨。“网络中心战”和“基于效果作战”可以改变作战的特征,但是不可能改变战

走精兵强国之路(1)

全面深化军队改革走精兵强国之路 为了将有限的国防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一切向打仗聚焦,提高军队打赢现代战争的能力,杜绝为了局部利益因人设事,使军队机构臃肿、跑题,特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尽快按战役方向划分成立四大战区,陆、海、空、二炮、信息网络部队组成模块,联合办公、联勤保障、协同作战,确保战力最强; 二、根据现代战争需求及时调整军种、兵种结构,官兵比例、现役与文职人员比例。适当增加海军、空军、二炮、电子信息、网络、空天高科技部队的编制数;加强陆基、空基、海基核力量储备及核威慑力;增强近程、中程、远程、高空、中空、低空全方位、全天候的精确打击能力;加强军队现代装备监造、使用、管理的骨干队伍建设;军队的军种、兵种结构随时根据现代战争的发展需要作出调整。 三、精简、裁撤非战斗人员、机构: 1、只保留军事五项运动队,其它运动队交流地方;文艺演出等单位只保留总政、海政、空政、二炮、武警文工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博物馆、解放军报社(含军队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一般为副师编制,文工团演员50%为战士、士官,由解放军政治学院艺术系培养和进修,不再从地方特招入伍。各战区级政治部文化部可成立战士业余演出队,军队演员不得参与地方选秀、代

言、走穴演出。 2、除北京总部、战区所在地外,其它城市原则上只保留一所军队医院,病员以各军种军人为主,军队医院不得做广告揽地方病员。 3、正师(含)及技术4级(含)以下离退休干部退休供养经费由总后列支,交由地方民政系统干休所保障,副军及技术3级以上离退休干部由主要是军队文职人员组成的干休所保障。 4、撤销县、区级人武部,房产移交地方民政部门,地方区县民政部门成立征兵科,与军分区征兵部门协调做好征兵工作。保留军分区和省军区,师、军级架构不变,军分区现役军人编制18人,省军区40人,其它根据需要可聘用文职人员,负责国防动员、教育、抗洪救灾、人防、军交设施管理、战时物资采购与投送,联合民政系统和人社系统做好士兵、士官、军官的征召、退役、转业安置、抚恤工作,参与国防预备役人员的征招、训练和管理。 5、充分论证,最大程度地减少军委总部及战区指挥机关的层次和军官编制数,力求指挥顺畅、扁平、快速、高效。 6、精简、裁撤军队院校:由87所精简到40所,甚至更少,原则上大的兵种保留一所指挥院校和一所技术院校,小的兵种可以合二为一,对高技术部队的兵种可以有一所指挥院校和多所技术院校组成,为便于推进改革,总参统一接管原隶属于各军种和各大部的院校,成立总参院校部,院校行政干部、示范教官60%可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非选择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2分)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4分) 2.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既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又有利于中国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阅读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却受到战败国的待遇,巴黎和会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什么反帝爱国运动?(2分) (2)图2与20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外交胜利有关? (2分) (3)图3反映的事件是邓小平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在完成什么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分) (4)综上可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我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至少答两点)(2分)

我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一、中美不是“战略伙伴关系” 布热津斯基说过,美中关系“具有催化作用”,如果这一关系发生变化,除美欧关系外,美俄、美日关系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发生变化,这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美关系的战略性;我国有学者认为,“中美战略矛盾的尖锐程度超过其他几强与美国的战略矛盾”,这是从双方的冲突和矛盾角度看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布什多次强调,美中关系的发展“攸关美国人民的福祉”,这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两国关系的战略性。总之,中美关系对两国来说深具战略利害,这已成为中美乃至国际社会的共识。 而这种战略利害性从表面上看,似乎呈现出一种悖论:一方面,双方要实现自己的国家战略大目标,离不开对方的配合和协调;另一方面,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又需时时防范对方的潜在破坏或挑战,或者更进一步说,一方国家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很可能是以牺牲另一方的国家根本利益为代价。比如,美国要实现“世界领导”梦,必将防止中国实力地位与其“平起平坐”,必将推行它那一套民主人权价值观,这就与中国追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根本目标相悖。反之亦然。 这一悖论实际上涉及到贯穿近现代世界历史、从来没有很好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一是守成的大国与崛起的大国如何共同相处;二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两个大国如何避免冲突。19世纪末美利坚帝国崛起过程中与大英帝国的矛盾冲突,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分别反映了这两种情形。在前一情形中,尽管美英制度相同,英国当时陷入外交孤立而无力西顾,但双方“关税战”、间谍案、小规模冲突仍时有发生,而美国内战在很大程度上则可说是美国代表的北方和英国支持的南方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之战。“日不落帝国”的衰落和美利坚帝国的崛起,是在摩擦、矛盾和冲突中完成的。显然,双方没有找到繁荣与共、和平相处的有效途径。美苏之间更是在势不两立中以一方的“惨败”而结束近半个世纪的战略竞争状态。 二、“战略竞争对手”说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那么,当前中美关系的性质是不是布什等人所谓的“战略竞争对手”呢? 首先,对“战略竞争对手”这一概念本身不宜作简单否定或排斥。不仅因为这一概念被许多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所认同,而且在逻辑上也站得住:(1)如前所述,中美关系构成了“战略关系”;(2)从本质上说,国与国关系就是“竞争关系”;(3)“对手”不等于“敌手”。“竞争对手”本身是个中性词。正如一家美国媒体所称,大国竞争的最终结果“可能是战争,也可能是和平调整分歧”布什也一再强调,此一定位只是表明对中国“不怀恶意,但也不抱幻想”。其次,当我们仔细审视近几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状况时,会发现,在涉及双边关系的几乎各个重要领域,两国战略竞争态势愈益明显,确乎是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国际政治领域,中国主张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美国则希望建立“美国治下”的国际秩序,搞所谓“霸权稳定”。安全领域,第一,中国倡导“相对安全”或曰“共同安全”,美

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

●黄勇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 近现代的中美关系,走过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力量的消长,中美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对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进行阐述,以便于同学们理解和加深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一、近代美国侵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⒈19世纪中期,追随英、法。 表现:追随英、法等国充当配角,趁火打劫获取侵略权益。它不但参与破坏中国的禁烟运动,而且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大量特权。 原因:(1)国际局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英法实力较强。(2)美国方面:经工业革命经济有所发展,但实力较弱;且美国致力于向西部扩张领土,忙于内战和向拉美渗透。 2.19世纪末,采取独立侵华政策。 表现:1899年, 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同时又表明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 原因:(1)国际局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2)美国方面:19世纪后期, 美国经济发展迅猛,其工业总产值跃升世界第一位,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3.20世纪早期,是寻找代理人侵华的主要国家。 表现:扶植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支持袁世凯,破坏辛亥革命;一战期间,支持旧军阀,制造“府院之争”,与日本在中国进行了激55

烈的角逐,反对日本独霸中国;一战后,召开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恢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原因:(1)19世纪末美国在西半球霸权地位确立,“门罗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侵华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2)向帝国主义过渡和一战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3)英、法等国实力逐渐下降。美、日成为侵华的主要争夺国,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美日加大对外资本输出,矛盾日趋激化。 ⒋二战后,扶蒋反共,独霸中国。 表现:帮助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装备军队、训练人员、提供贷款和物资,抢占要地,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同蒋介石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企图独霸中国。 原因:(1)国际局势:二战后,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壮大。(2)美国方面: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掌握世界霸权;为推行冷战政策,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⒈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阶段。 表现: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进行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并阻挠大陆解放台湾。新中国进行了反击,主要表现为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1)美国从全球战略出发,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对社会主义中国实施“冷战”。(2)中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并发展经济,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发展基本正常。 表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调整、改变了对华政策,结束了中美对抗局面,同中国相继签署并发表了上海《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并于1979年初与中国正式建交。 原因:(1)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2)美国经济出现 56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的几点启示 伊拉克战争的几点启示 2008年6月20 日 伊拉克战争,是世界上两个军事强国对一个弱小国家所进行的一场力量悬殊的不对称战争,也是继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纵观战争全程,城市始终是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能否夺控城市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此,认真分析研究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积极借鉴其有益经验,对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攻心为上”是美英联军城市进攻作战的明显特征,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在作战指导上既要注重强攻硬打,又要积极开展心理攻势,力求攻城攻心紧密结合分析伊拉克战争中的城市作战,美英联军除在巴士拉等南部城市遇到伊军有限的抵抗外,在包括巴格达、提克里特在内的其它大中城市,几乎没有遇到有规模的抵抗,不但防守城市外围的伊军精锐部队不战而散,就连巷战、破坏城市设施等行动也没有发生,甚至美军以1 个营的兵力就能直插巴格达市中心,战局进展之顺利,大大出乎军事专家的预料,连联军自己都没有想到。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攻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城市作战中,美英联军把心理战摆到了突出的地位,采取战争准备期间,美英联军就采取在禁飞区”投撒传单、开设无线电广播及利用新闻媒体造势等手

段,展开对伊民众和军队的心理攻势;军事行动展开前,米取政府官员向记者发表谈话、向外界泄露部分作战计划”,利用隐蔽渠道收买、劝降和威胁伊高级官员,以及炫耀武力等手段,进行战前心理威慑;战争期间,每天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大肆宣扬战果,散布萨达姆被炸死、伊军弃城投降等假消息,瓦解伊军斗志、涣散伊军军心,为顺利攻占伊大中城市创造了条件。伊拉克战争表明,高技术局部战争并没有改变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军心士气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战斗力;心理攻势与高强度的军事打击紧密结合、贯穿始终,已成为未来城市进攻作战的重要手段和事关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作战对手不仅综合作战能力远远高于伊军,而且还可能有强敌介入,加之其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了以坑道和掩蔽部等地下工事为骨干,钢筋混凝土碉堡等永备工事为主体,要点、要塞等坚固核心阵地为支撑,多种类、大密度障碍物为屏障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而我武器装备又没有明显的优势,有些还相对落后,如果一味强调强攻硬打,很难迅速实现攻城的目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攻势,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积极进行政治攻心。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几十年,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尤其是两岸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加之台岛当局的反动宣传,我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将面临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未来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必须把心理攻势摆到突出位置。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互联络等手段,广泛宣传我战争的正义性,使岛内军民认清这场战争的性质,消除因误解而产生的敌对情绪;采取投撒传单、开设无线电广播等手段,分化瓦解敌军,为我实施岛上城市进攻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