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2008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5月No13,2008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8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江志全 范 蕊

【摘要】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

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关键词】汉语;性詈语;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8)03—0192—04

詈语指粗野或骂人之语。《说文》:“詈,骂也。从网从言,网罪人会意。”[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言之触罪网者也。”[2]骂人的话当然属于极不文明的语言,相信任何文明社会的教育都不会教授骂人之语,但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却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詈骂语的词汇组成、表达方式等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故观察和研究詈骂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詈骂词汇,据统计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词就有近1000条,此外在各地的方言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收录的詈词,人们实际使用的詈词数目是非常大的。[3]但是由于詈骂词汇是粗俗之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学界往往缺少对詈语的关注。本文拟从詈语中的性詈语着眼,试探求这些詈语词产生的心理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詈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涉及性的詈语是使用较为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性詈语是指涉及性及具有性意味的詈骂词汇,通过考察性詈语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汉民族深层心理模式和文化内涵。由于性詈语的非正式性和各地方言的复杂性,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我们大体把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性詈语简单分为几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屌、鸡巴、妈的、奶奶的等;与性行为有关的,如日、操、干等;与性心理有关的,如骚货、破鞋、浪货、色鬼等;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妇、娼妓、婊子等;5.涉性的外围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脓包、屁话等。

为什么会产生詈骂和性詈骂呢?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有大量的利比多能量即性能量,性能量在本我和超我的调节下得到合理的释放、达到心理能量的平衡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本能的性能量由于不符合我们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因此就被压抑了起来,这些受到压抑的性能量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地在潜意识中寻找突破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能量一般是平衡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受到外界的威胁、刺激或攻击时,这种潜意识的能量平衡就被打破。利比多或性能量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否则就可能致病。[4]这种宣泄当然有许多途径,其中表现在行动上则可能是攻击和破坏的行为,表现在语言上就可能产生詈骂语。性詈语是与潜意识性能量联系最紧密的语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冲口而出的詈骂语便常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了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有时候许多人口中的口头语,如“妈的、丫的、奶奶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比多性能量的宣泄方式。

任何语言行为都有其指向和目的,性詈语也并不单纯是一种心理能的宣泄,它有时也具有特定的291

目的,《说文》中认为詈语是为了“罪人”,自然性詈语也包含有这种目的。根据心理学动机理论的社会交换原理,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当双方互动时它们交换了利益和代价,互动的代价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的满足。詈语包括性詈语的产生也是这种“社会交换行为”的结果。社会心理学家弗罗姆(V 1H 1V r oom )建立了一套动机强度效应公式:

F i =f i 〔Σn =1

j =1(E ij V j )〕,(I =n +1……m ) F i >0;(inj =<(0≤E ij ≤1))其中F i 为I 行为的动力;E ij 为I 行为j 结果所产生的期望强度,V j 为j 结果所具有的效价;E 代表期望;F 代表力。该模式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其结果的效价,其行为是由达成这种结

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的积的代数和的单调递增函数。[5]根据这一模式,个体的期望越强,导致其

行为越激烈。当受到负面期望的激励时,便会产生负效应,即个体通过负面行为或语言来同外界交换,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便是詈骂行为和詈骂语产生的另一种心理机制。因此,当个体受到负面情绪的激发、导致其对行为对象产生厌恶或仇恨的心理倾向时,詈骂行为便含有伤害他人的欲望,它的目标指向是他人或者外部事物。詈骂词的选择和其效应的高低与社会成员对该词的心理排斥度的大小有关,排斥度越高,它的效用越强。性能量是人潜意识中比较强的心理能,它释放的力比多能量的强度比较大。人们一般对它是排斥的,尽量避免使用涉及性的词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人在选择詈骂语时常常会选择性詈语来达到自己的詈骂目的———伤害别人的心理。

为什么作为快感的性却成为了语言对心理的伤害呢?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它当然是人心理活动的载体和产物。性词汇成为詈语的首要原因是它突破了一种社会的禁忌。社会因为某种需要通过成员之间的共同约定形成了许多不能突破的禁忌,禁忌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各社会成员必须严格地遵守和维护这些禁忌。禁忌语凝结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取向,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心理观念和价值追求。当个体在语言上突破了某种禁忌时,便违反了共同的约定,是对社会共同价值的否定。若把此类语言施加于其他个体时,就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心理的压力、不快甚至

伤害。[6]性是人类生活较为原始和隐秘的部分,在大部分文明社会中都是需要避讳的禁忌之一。人们通常会避免在公共场合中直接谈及性,在交际中必须提及的时候一般使用委婉语来进行回避;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突破这种禁忌、使用涉及性的词汇来攻击别人时,那么马上就变成了赤裸裸的骂人的话,对被骂者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伤害。

性詈骂的心理功能有哪些呢?詈骂既然是发自内心的情感需要,自然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心理功能。简单归纳为几点:(一)情感的宣泄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需要保持平衡状态,如若失衡则可能产生心理压抑,严重时则可能导致心理疾病。通过性詈语可以有效地宣泄心理的情感能量,重新达到心理平衡。如很多人经常使用的詈语“他妈的”,鲁迅先生称之为“国骂”,类似结构的还有“他奶奶的”、“他××的”等性,都是情感能量的宣泄方式。(二)语言攻击和报复。性詈语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语言攻击的武器,施詈者语气加重、言辞激烈可以产生强烈的效果。性詈语暗含对另一方的强烈否定,因而经常被用来攻击别人。如选择“破鞋”、“浪货”、“色鬼”等詈语骂对方,意指对方不贞、性生活放荡,成为被唾弃的对象,从而大大贬低了对方。(三)以戏谑和娱乐为目的或者表达友好亲昵的情感。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文化娱乐内容,性成为了人们之间玩笑和娱乐的对象。人们之间用性詈语开玩笑,以说脏话、互相骂人为乐。这时的性詈语也就负载了戏谑、娱乐等功能,甚至在有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亲密关系。(四)无特定意义的口头语。在很多情况下,性詈语还可能变异为没有特定意义的口头禅,作为一种语言习惯被人无意识地使用,如在文学和电影中有许多人物常常是出口即骂。特别是一些草莽英雄的口头语经常带有性詈语,如很多文艺作品在塑造张作霖的形象时经常使用他的口头禅“妈了个巴子”,还有电影中蒋介石的经典詈骂语“娘希皮”,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性詈语在汉语詈骂行为中被广泛使用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积淀有关。中国的传统文

3

91

化对人性是长期压抑的,宋明理学更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封建的道德观念对性是非常保守和限制的,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授受不亲”,更是避免谈及性和与性有关的语言。这种对人性的长期压抑造成了人们的不正常心理。事实上,人的欲望是不可能消失的,只能得到暂时的压制,越是受到压抑的东西越会产生反弹。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每当有一时期存在对人性的压抑,便会相应地产生一段对欲望的放纵时期。性詈语作为一种宣泄的途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和长期的压抑环境中有特殊的作用。《红楼梦》中贾府的焦大便是通过粗俗的性詈骂语,倾泻他对贾府压迫的不满和反抗,揭露贾府封建贵族在表面上维持着诗书礼仪,背后里却偷鸡摸狗、男盗女娼,生活放荡糜烂。

中国是一个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集权统治下的国家,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宗法血统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心理深处。宗族观念具有很强的制约性,人们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秩序。在整个家族中,家长的权威是绝对的,晚辈对长辈要绝对地尊敬,施行“孝道”,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能提及,“子为父讳,臣为君讳”。所以,汉族人的家庭成员之间表达亲近的方式不是拥抱和亲吻,而是通过称谓。在这种心理下,如果辱骂对方的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成员,便可以对对方造成难堪和伤害。性作为隐秘的私生活就更不能提及,如若在詈骂中与对方的长辈有性关联,那便会极大地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的地位。在汉语性詈骂中常有诸如“日你妈”、“干你娘”之类的詈骂语,而像“日你奶奶”、“日你十八辈祖宗”等则是程度非常厉害的骂人话。对此西方人很难理解。西方人宗族观念相对比较淡,缺少此类的詈骂语,故常常比较迷惑为什么在詈骂语中要和对方的长辈发生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血统的纯正,以血统高贵纯正为荣、非纯正为耻。所以,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连阿Q也说自己和赵太爷是本家。[7]这种文化心理也体现在汉语的詈骂语中,如“婊子养的”、“杂种”等,甚至还有“狗日的”之类的违反常理的骂人之语,都意指对方的家庭血统不纯,是低贱的血统,从而达到对对方的侮辱和心理伤害。

在社会组织中,阶级社会出现后就出现了社会分层和分化。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中,社会上的职业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身份低微的人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贩夫走卒、引浆卖流之徒”受到社会的歧视。从事性服务的女性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从事的职业是极不光彩的,受到社会的唾弃和辱骂,而男性去嫖妓也被看作是道德沦丧的表现。因此,辱骂别人是“娼妓”、“婊子”便可以有效地贬低对方,表达轻蔑和对其道德的否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职业的等级划分不存在了,很多职业也已经消失,但是对一些职业的詈骂语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奴才、丫头、娼妓、乞丐”等詈骂语到现在还被使用。从某方面来说,这些詈骂语发挥了对社会丑恶的鞭挞作用,但是同时它的负面作用也被保存了下来。

大部分关于性的詈骂语,其指向都是女性。女性作为第二性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处于被压迫被侮辱的境地,在封建的家族里女性成为被使用的对象或家族繁衍的工具。女性在传统的社会中被套上了层层沉重的枷锁,她们要遵从三从四德。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没有才能没关系,但是不能没有贞操品德,贞节观念成为对女性的最严重的束缚。甚至认为“身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失掉贞操,亦即女性对男性必须从一而终,否则就会遭到社会的唾弃。在这种情况下,说一个女性失去了贞节就是对女性的最大贬低。在汉语的性詈语中有大量的关于此类的詈语,如“破鞋”、“骚货”等。长期以来,这种男权文化的语言表征渗透到了各个社会的角落,甚至连女性自身也用这一套语言来攻击对方。她们在不自觉地使用着一把语言的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贬低和伤害。这些性詈语实际上就是套在女性身上种种枷锁的语言象征,是最需要被限制和取消的部分。

那么,詈骂语会消失吗?语言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社会意识产物之一的詈骂语同时也反映着社会观念及其变迁,詈骂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变化。传统的詈骂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异,有的弱化,有的干脆消失了。随着社会文明的提升,我们可以通过限定和规范化等措施来缩小其使用范围,降低其使用频率。但是詈骂语产生的心理机制还没有消失,人们情感发泄的需要还存在着,从这一层面上讲詈骂语很难被消灭。语言的变革同时也是社会的变革,鲁迅491

先生曾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的‘等’,还是依赖门弟,还是依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就是‘他妈的’,围绕在上下或四旁,而且这还需在太平的时候。”[8]净化语言,移风易俗必须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最终达到消灭詈骂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20061

[2][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1

[3]刘福根.汉语詈词文化意蕴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8,(3)1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

[5]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6]邱庆山.汉语詈语致詈方式的文化心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4)1

[7]王燕.宗族及性詈语的文化阐释[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

[8]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

【作者简介】 江志全,男,山东大学韩国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范 蕊,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上接第117页)确、全面。那么,这是否就是那种“执物而舞”的美学特点呢?它最突出的表现是否就是中国传统舞蹈中普遍存在的“执巾而舞”的舞蹈现象呢?

在此意义上,从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舞”字中所展示的双手“执穗而舞”的符号形象,才可能是农耕舞蹈文化的真正发端。中国舞蹈原始发生逻辑起点的“舞”字,以这种“执穗”的动态来进行表现,实质上是对中国农耕舞蹈文化下“手执道具”而舞的文化特点的初步确立。因此,贯穿整个中国农业社会历史,从商周、战国、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乃至今日的“舞长袖”、“舞长巾”、“舞长绸”(最早所执道具就是桑蚕农业经济的产品“?”)等舞蹈艺术形式,无一例外是这种“执穗而舞”的中国农耕舞蹈文化美学意象的变形和变体。只是它的后来者———“鼓舞”艺术形式后来者居上,在后世的民间舞蹈文化中被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这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度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文化特色。但无论这个特色有多么显著,又被如何地发扬和丰富,它都无法取代双手“执穗而舞”———这个具有美学意义的古老舞蹈形象,在中国农耕舞蹈文化发展历史中的绝对原初的地位。

综上所述,“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之先河”的论断,虽然从某个侧面表明,“鼓舞”是最能展现中华民族这个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民族的精神、气魄的中国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但若以严谨、审慎的态度来看待这个论断,就会发现,“鼓舞开先河”的论断是偏颇和值得商榷的。客观地看待历史,实际上“鼓舞”并未开“农耕舞蹈文化之先河”。

【注释】

[1]罗雄岩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1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711

[2]谢长,葛岩1人体文化[M]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1551

[3]“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术语。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

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这个声音形象在此时此地所实质指示的事物本身。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下,“能指”虽不变,“所指”却可能发生变化。

[4][5][6][9][10]彭松,于平主编1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1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

[7][8]苏志宏1秦汉礼乐教化论[M]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311

[11]转引自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134616340.html,/vie w/68542.ht m1

【作者简介】 海维清,男,满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学。

591

禅与心理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134616340.html,/ 禅与心理分析 文|申荷永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刺激反应”)到“S-O-R”(刺激-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 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悟道,顿时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有位老乡见此人如此安然自若,神色怡然。于是便上前问他,你是天神下凡吗?释迦默尼说不是。那么你是普通人吗?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接着问,那么莫非你有魔法?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困惑不解,于是再问,那么你是谁呢?释迦默尼回答说,我是觉悟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理解之中,心理分析是具有一种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人性心理学,以及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同时也包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超个人心理学。因为马斯洛,以及罗杰斯,也都是以从事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为主要工作的。而同时,众多的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德勒、弗洛姆、霍妮、艾里克森,甚至是荣格即荣格学者等,也都是人本主义者。 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代表的托马斯·塔特(T.Tart),在一次国际超个人心理学会议上作报告时说,我想我愿意生活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能够对于深层的精神本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而不是对它们仅仅具有观念和信仰。而这种超越性态度的获得,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一种超越自己普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实体的结果,一种直接接触和体验作为我们真正本性的心智与爱的源泉。对于这么一种心理学的信念,塔特举了一个禅宗沉思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可以从相近的沉思传统中来做一个说明。我的朋友Young Shinzen是世界上最好的佛教领悟禅师之一。他曾经告诉我,对于在西方的禅师来说,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经验,如果你有一百个新学生来学禅或习禅的新学生,那么他们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他们被深深的打动了,都会认为沉思的实践应该成为他们生活重要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前提,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与形成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所以文化教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教学要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一、交际文化的概念 由于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所以语言交际也包含了文化交际。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带着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也许在交淡中尽量使用汉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所用语言、所谈内容并非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程度。如果不经过特定的指点,他们是不会注意到有些语

言的运用是有具体交际场合的,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说的话不能传递准确的信息。由于汉语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并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符号系统。申小龙说过:“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汉语的分析和理解中,人的主体意识有更多的积极参与。”如果不结合文化教学,外国人学习到的汉语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当然本文主要是对汉语中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的。 运用的交际文化这一概念是接受了张占一先生的说法,他是最早明确提出交际文化这一概念的。他这样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从其功能角度来看,应分为两种一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交际文化。” 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语言系统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汉语与中国文化,起初只是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才去的,还以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枯燥乏味,但是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大家在课堂上的讨论,我发现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课堂氛围不仅和谐而且活跃。王彤伟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使我眼前一亮。没有单调的播放幻灯片或者是朗读书上的文字,而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 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汉语中,方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方言就是体现的地方文化。我们第一节课就此展开了。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学习过程。 我们学习了方言的概念,方言形成的过程以及方言的分类。然后在方言的分类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课堂上,老师叫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分别起来秀一段自己的地方方言,有个福建同学的闽南话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许。那节课上我们不仅对不同地方的方言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他们的发音和停顿上进行了比较,使我对中国的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浙江人自然迫不及待的想秀一下我的绍兴话。回去以后更是自己研究了很久。对官话,吴语,客家话,闽语以及粤语都有了稍稍的了解。作为浙江人,我知道我们浙江使用最广泛的是吴语以及少数的客家话和闽语。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参与就足够的,如果真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课上我们是打开了学习的大门,那么想要深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一学期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学习都是在轻松愉悦的课题氛围中完成的,在这一学期里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知识,虽然不过是浩瀚的中国文化宇宙里的一点皮毛,但是还是很满足,感谢老师这学期得辛苦教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洪方园 1043094073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 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 (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 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 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 (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 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 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 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 人,说假话,做假事。 7、中国人的社会化理论 (1)它所持的是多因素论。(遗 传、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2)重视环境在个体社会化中 所起的巨大作用。 (3)推崇“少成若天性,习惯 成自然”的道理。 (4)突出了双主体的作用。(充 分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的人格 影响不一样) 8、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指个 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 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 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 它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 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它指 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 验。自我意向,它指伴随自我认 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 倾向和行为倾向。 9、“我”的称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显 示出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 生”取向) (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寡人、 不才 (3)推崇自谦乃至自贬:小可、 奴才、老朽、在下 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的 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乃至压抑 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西方文化 则相反,为了凸显个体我的地位 与价值,很少花力气去讲社会我 的地位与价值。 10、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 (1)重礼节,“油多不坏菜,礼 多人不怪”;重视长幼尊卑之序, 提倡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 “行为”——“场依存性” (2)怕“出格”指一个人在自 我表现时,惧怕与多数人不一样 的心态。“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 鸟” (3)好兜圈子: ~1习惯用带有模糊或弹性空间的词语来 与人交流。“一语双关”、“锣鼓听音,听 话听声”、“这是我同学” ~2喜用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虽 然,但是” ~3习惯用复数代词来称自己与他人。不 用“我、你、他”,多用“我们、你们” (4)喜含蓄 ~1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里。 ~2表达心情如喜悦之情的方式中。“笑 不露齿”、“会心一笑” ~3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所创造的艺术品 里。中国建筑一般都用照墙、照壁或者 假山之类的装饰物,室内有屏风。 (5)表里不一。“不坐、不坐” (6)内外有别。“圈子心理”指一个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 划圈子的心理习惯。 11、“真和”指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 关系。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 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 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 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 此友爱,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 和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 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让或适度竞争等 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管仲 和鲍叔” 12、“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 (1)“面和心不和”:交往双方表面关 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 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2)以“同”代“和”:以自我为中心, 抹杀其他人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 别的一致性人际关系。 产生原因:一、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 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 将“同”视作“和”;二、在特定场合或 特定群体内部(军队),有时“同人心” 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 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四、受中国 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 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2008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5月No13,2008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8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江志全 范 蕊 【摘要】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 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关键词】汉语;性詈语;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8)03—0192—04 詈语指粗野或骂人之语。《说文》:“詈,骂也。从网从言,网罪人会意。”[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言之触罪网者也。”[2]骂人的话当然属于极不文明的语言,相信任何文明社会的教育都不会教授骂人之语,但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却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詈骂语的词汇组成、表达方式等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故观察和研究詈骂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詈骂词汇,据统计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词就有近1000条,此外在各地的方言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收录的詈词,人们实际使用的詈词数目是非常大的。[3]但是由于詈骂词汇是粗俗之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学界往往缺少对詈语的关注。本文拟从詈语中的性詈语着眼,试探求这些詈语词产生的心理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 詈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涉及性的詈语是使用较为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性詈语是指涉及性及具有性意味的詈骂词汇,通过考察性詈语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汉民族深层心理模式和文化内涵。由于性詈语的非正式性和各地方言的复杂性,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我们大体把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性詈语简单分为几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屌、鸡巴、妈的、奶奶的等;与性行为有关的,如日、操、干等;与性心理有关的,如骚货、破鞋、浪货、色鬼等;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妇、娼妓、婊子等;5.涉性的外围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脓包、屁话等。 为什么会产生詈骂和性詈骂呢?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有大量的利比多能量即性能量,性能量在本我和超我的调节下得到合理的释放、达到心理能量的平衡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本能的性能量由于不符合我们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因此就被压抑了起来,这些受到压抑的性能量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地在潜意识中寻找突破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能量一般是平衡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受到外界的威胁、刺激或攻击时,这种潜意识的能量平衡就被打破。利比多或性能量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否则就可能致病。[4]这种宣泄当然有许多途径,其中表现在行动上则可能是攻击和破坏的行为,表现在语言上就可能产生詈骂语。性詈语是与潜意识性能量联系最紧密的语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冲口而出的詈骂语便常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了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有时候许多人口中的口头语,如“妈的、丫的、奶奶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比多性能量的宣泄方式。 二 任何语言行为都有其指向和目的,性詈语也并不单纯是一种心理能的宣泄,它有时也具有特定的291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课论文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专业:小教语文 班级:13级语文二班 姓名:闫亚峰 学号:20131105307 2015年11月16日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其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摘要]: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

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是包头下属的一个旗县,它又包含七个镇、一苏木、一工业区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出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关于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的地名由来及其演变,则是本文追溯的重点。同时对在宗教影响下的百灵庙的地名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百灵庙康熙 正文: 我的家乡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中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和23个牧业旗之一,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地处呼包两小时经济辐射圈,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最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的旗县,我们每年都会召开具有名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听爷爷说在1996年1月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由原乌兰察布盟划归包头市管辖,成为包头唯一的边境旗县。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3万人(蒙古族1.73万人)辖7镇1苏木1个工业园区。 关于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源流》卷6载:“凡有出力一切人等,俱赏给‘岱·达尔罕’名号。张尔田补注:达尔罕,有勋劳免差役之谓。‘岱达尔罕’,大达尔罕也。”由此可见,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最初的名字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奖赏后命名的,以受封部落蒙古族茂明安部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达尔罕,来自外蒙古喀尔喀部。属于土谢图罕和诺颜两个部落的一个分支。康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663年,清政府为统治出台盟旗制度分而治之,当时分为100个旗,其中内蒙古51个旗。外蒙古49个旗,其中就有达尔罕,与茂明安部落的联合,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由此,达尔罕、茂名安两个部落正式联合成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东西。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外控,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有人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点。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研究者发现人们用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种描述。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地面对失败。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在现代,缘的概念已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会因个体和社会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逐渐学会内在的控制。 但是缘仍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解释,尤其是异性的关系。缘一个给人诸多浪漫想法的字,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人们为相识、相交、分离找到了一个无论何时什么情况下都合理的开脱理由。一切都是命运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也许这种现象较之以前已有了改变,但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至少在现在它仍是人们生活中防御的底线。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疾病的表现 (1)躯体化 躯体化指一个人的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身并不知道有此机制,坚持认为自己身体不适,且否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或情绪症状。也就是中国人倾向于以躯体不适的方式去申述自己的情绪问题。 (2)神经衰弱 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已取消了神经衰弱这一称谓,认为其属于抑郁症。但中国医学界仍保留使用是因为中国人更敏感于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并作为脑力劳动过度的代名词。高中生有很多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且都认为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如果中国实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标准,相信不会再有如此多的中国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也许是这个原因,中国门诊多为神经衰弱,而抑郁症、强迫症较少。 (3)对多动症的难以忍受 中国文化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强调适度和克制性,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成人对儿童的好动与不安的难以接受。现代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与孩子一起玩耍,因此孩子

汉语-中国的文化

汉语-中国的文化 汉语,是我们中国的绚烂的文化。那一个个方块字组成的语言,一笔一划间,如同彩带在飞舞,如同一条翱翔在空中的龙,散发着中国宝贵的文化魅力和中国人拥有的伟大的智慧,是我们祖先艺术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的瑰宝。 一个个方块字组成一段语言,这一段语言从我们口中说出,即变成了汉语。以前小时候,我不爱写字,觉得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我看不懂的奇异的符号,每次教师听写字词时,都要错几个,所以之前我觉得学汉字简直太难,可还要一笔一划地记住这个字的笔划,越到高年级这些字就越难。幸亏教师教给我们一个好规定,比如说"翔”就像两只角长在一只鸟头上,鸟的右边还有如同两个羽毛,这样,这些很难的字就被记住了。并且自己还可以发挥想象,把很难的方块字拆成几个好记的字或动作,这样更方便我们记得这些不会写得中国字,后来,我学起语文,记起字就更容易多了。 经过中小学六年[https://Www.zuOweN8.coM/]和重点初中接近一年的学习,我所积累的文字越来越多,白话表达能力却没怎么提高,比如给我几个很美很有意境的词语,让我造个句,我造的也比不上其别人造的优美。几个词语连成一个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足以体现出汉语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其中奥秘。想要说出富有诗意的句子,则必须要有想象力。 汉字,要想写得好看,写得美好精巧,必须每天练,照那些名人所写

得字,一日又一日,一年有一年,你写的字一定会有所进步。字体也有好多种,例如:楷体、魏碑、方正等。这些虽然构造不太同,但每一种都有每一种具有的独特风格。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的母语,学好汉语,认识不同的汉字,是我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个一个的方块字,一句一句的汉语,我们用汉语抒发我们的理想,用汉语书写祖国绚烂的篇章,展示了祖国美丽富强的光芒一面。汉语,中国绚烂的文化,为中国掀开了新的世界,新的将来。

汉语与中国文化

看《汉语与中国文化》有感 专业:古代文学学号:20101104051 姓名:赵明俊林宝卿先生在这本书之中从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对象、性质、意义和方法,以及汉字、词语、语法、熟语与中国文化等方面分八章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解读。本着“从汉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汉语”的研究模式,通过引证大量生动的语言事实,反映了当代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最新成果,其论点和材料不仅能进一步证明“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而且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补充了新血液、完善了新观点。 在第一章引论中,作者分三节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性质、意义、方法,中国汉语与文化研究简况进行了概述,对一些宏观上的概念和关系作了说明。首先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我们必须要从大的方面了解语言到底和文化存在什么关系。在文章中,作者对语言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将语言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将文化的定义也总结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意义。如美国著名学者萨姆瓦对文化的阐释是:“文化史一种沉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文化史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简单来说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阐释无疑是从广义上给文化作的定义。但是我认为对于文化的含义我们应该以

一种广义的视角去给定一个狭义的定义,这不仅可以在研究的时候不因概念过大而论述不清,同时也避免论述工作卷帙浩繁而劳而无功无用。了解了语言和文化的定义,作者接下来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们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我认为语言和文化并不是简单的部分与整体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得以传承的媒介,它本身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文化这个庞大的及机器,同时它也是这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油,它调理这这个机器,使它能持续的运行而不断层。从这个层面,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是我们将时针拨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文化必然是人创造的,它必然与自然相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从灵长类动物进化成人,无疑经过了漫长年代,甚至远远长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在这个无记录的空白年代,我们连人的界定都无法确定,那怎么谈文化,而且早期的语言无疑只是一些代表了特定意义的符号,还无法形成一种有规律的,成系统的语言,那么这时候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分析,如何界定,也是我疑惑的地方。 在文中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一是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二是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到底语言的存在是不是以文化的存在为转移,这点我觉得还值得商榷。我觉得语言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聚居的扩大自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

作者:杨德森来源:昆明国际心理治疗大会文献资料 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又将如何发展变化呢?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所立项目与释义众说纷纭,以仁为例,至少有几十种解释,即在论语中,也见于多处而含义不一。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儒家学者仍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对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有广泛的影响。儒者立身处世,接受与奉行入世与济世的、积极有为的、讲究伦理道德的下列原则: 修齐治平,仁义忠孝; 少立大志,耀祖光宗。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 刚健有为,人定胜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花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但是老干道德经第十八章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是”直接与儒学的忠孝仁义的治国思想针锋相对的;第十九章继续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老子对圣智、仁义、巧利的否定。而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复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与儒家的法先王,赞古风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心理分析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心理分析 【摘要】中国的人际关系与建立在西方观念基础上的西式人际关系是有较大差异的。从中西方交往的差异方面进行比较,以使我们了解哪些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差异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便于我们知己知彼,才能避免中西方交往沟通过程中的误解和障碍,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心理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人格特质 近些年,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们了解在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往沟通上的障碍;但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时,往往会出现误解或发生冲突,影响到交往与沟通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对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进行总结对于正在发展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东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最为显著,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心理卷入度差异 1、心理卷入度差异概述 交往沟通中的“卷入度”即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卷入度,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心理卷入程度过高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在东西方交往沟通的心理表现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人卷入度偏高而西方人卷入度偏低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由于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对方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如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如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个人行为动向如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当然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2、心理卷入度差异举例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再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亦即人际心理卷入度高。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男或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

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能够深刻地体现中国色彩的文化。它着重于意义,语言表意之“神”控制着“形”,稳定着“形”,解释着“形”,即“以神统形”。 从汉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汉语,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中文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美、最优秀的语言,是滋养中华民族生存、思维和发展的语言根基。语言的同一性、优越性,中文所蕴涵的无限丰富的智慧、信息和能量,成为全体华人交流、交往和情感的基础。中国文化,是我们5000年文明古国的古老文化,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共同高举的信仰基础和精神财富。 方言又是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方向来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从小方向来说方言又是体现了地方文化。

汉语_Chinese 中国文化_Chinese culture 方言_dialect 关系_relationship

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方言与中国文化 (一)概念界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透过文字了解文化,透过文化了解文字,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方言是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方向来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从小方向来说方言又是体现了地方文化。地方语言常简称为方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 (二)方言的形成 方言的形成跟移民以及种族融合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当代所有汉语方言,皆于西周时深受古夏言的巨大影响,这正是语音迥异甚至互相不能通话的中国各种方言统一称为汉语的缘故。实际上,各种汉语方言的语法规则也高度相似。中国汉族地区也存在一些受近代中原语言影响较小而使古汉语特点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譬如重传承之客家群体所用之客家话及多数广东人所用之粤语较多数汉语(特别是晋语外之北方汉语)保存更多唐朝之中原汉语。 (三)方言的分类 中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有人划分为五大方言,也有人分为六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九大方言。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是,无论采取哪种划分方式,这些“大方言”内部的使用者有时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人们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差别。然而西方学者认为,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凡是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均应列为不同的语言。所以他们并不认可中国学者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至少其中的粤语、闽南话、客家话以及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大部分不能互相通话,所以应把它们列为不同的语言。汉语各方言还可以分为许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细分成若干土语。 (四)主要的几种方言 ①官话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

云南省华坪县方言詈语及其文化分析

云南省华坪县方言詈语及其文化分析摘要;每个地区的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人口迁徙和 通婚中,语言也发生了改变。华坪地区的方言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影响和辐射。除此之外,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或者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是相互影响继而相互渗透的,华坪地区的方言詈语亦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是语言变革和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华坪方言、巴蜀文化。文化分析。 华坪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与普通话同出一源,一致性较强。华坪县位于滇西与川西南结合部,全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9乡2镇,总人口17.08万人,有汉、傈僳、彝、傣、回、苗等民族。华坪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大体而言,它的基本词汇与语言规则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不过同中有异。詈语则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它有自己的特点。 一、形容词类的詈语 在华坪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聚居特点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各种经济和生活交往之中文化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又因为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詈语就兼具各方特点。如: 1、“打别时怪”意为无理取闹,是形容一个人不听话,不讲理,还自以为是本别人的不对,自己还生气闹腾的意思。如:“谁死定了你总是打别时怪的脾气?” 2、“精怪”意为大惊小怪,脾气怪。如:“你这个人精怪得很”。 3、“憨出出”意为人笨,但是是有一种可爱的感觉的笨。如:“外婆总是说我憨出出的”。 4、“日弄啪撒”意为很笨。形容一个人什么都做不好,而后脑子不好使。其中“日弄”这个词是四川话中引用过来得,而“啪撒”则是当地少数民族傈僳族得一个词汇。如:“弄啪撒的人才做得出来日弄啪撒的事。” 5、“帮臭”这个词形容一个人脾气很不好,很怪。但是也有什么东西很臭很臭得意思,如妈妈说你的鞋子“帮臭”。“帮”在在这里是一个副词,带有“很”的意思。如:“他脾气帮臭的,和他谈恋爱会吃亏。” 6、“翘脚了”意为无精打采,没有生气。“翘脚”意为死,像死了一样,就是没有活力。形容一个人做事不认真,不集中精力。如:“做事情不要像要翘脚了一样。” 7、”鬼米日眼“形容不正经,不靠谱,形容华而不实,异想天开。往往指某人突然冒出的一个让他人无法接受的念头。如:“不要做些鬼迷日眼的事情。” 8、“背时”意为倒霉,运气不佳。如:“人背时了也没办法。” 9、“爆鸡壳”本意本来是孵蛋的母鸡,但是引申为邋遢,不干净的意思。如:“穿的像爆鸡壳一样,哪个都嫌弃。” 10、“拗”意为顽固,倔强,脾气犟,要强。如:“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你这种拗到什么都听不进去的人。” 11、“绊盘子”意为话多,很不礼貌的打断别人的对话,说不该说的话,插嘴。如:“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不要当绊盘子。” 12、“筽得很”筽是凶的意思,加上副词很得修饰就是很凶,如:“我爸筽得很!” 13、“皱迷哇眼”形容某人品行不好,做人不道德也可以形容某人长得不好看。如:“那人长得皱迷哇眼的。” 14、“捧红踏黑”形容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人。如:“他已经很痛苦了,你还要捧红踏黑。” 二名词类的詈语 1、“啰啰”意为顽固,形容一个人脾气犟。在华坪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聚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出现了这个形容少数民族脾气特点的词。如:“他就是个啰啰。” 2、”过场多”这句话取自舞台戏曲。在戏曲中一些非主要人物、非主要唱段、人物自我介绍、跑龙套等统称为过场戏。意指麻烦,啰嗦等。如:“过场多了谁都不安逸。” 3、“绊盘子”意为话多,很不礼貌的打断别人的对话,说不该说的话,插嘴。如:“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不要当绊盘子。” 4、“毛驴子耳朵几排长”指人听不进别人的好言相劝,就像长耳朵的驴一样什么都听不进去。可以形容各种人。如:“你这个人怎么毛驴子耳朵几排长。” 5、“铲铲”大意是说一个人不够聪明,后点呆瓜的味道,是一种善意的骂人的话,也可以用做否定语后缀例句。如:甲说,不如我们去抢劫?乙说,那要得个铲铲! 6、“癞嗝宝”通常形容一个人长得丑。如:“那个人长得像癞嗝宝!” 7、“爆阔阔”原指孵蛋得母鸡为保护蛋而张开翅膀,呈现出很凶得架势,,形容一个人很凶,很暴戾。如:“凶得像爆阔阔一样。” 8、“喳拉子”用来形容话多的人,如:“不要像喳拉子一样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 9、“夹色子”说话结巴的人。如:“不好好说话就会变成夹色子。” 10、“叉巴子”笑得很不文雅的人,或者是插嘴的人。如:“我说话你不要当叉八子。” 11、“接话瓢”指喜欢接话,插话的人。如:“你这个接话瓢。” 12、“勺宝”吊儿郎当的人,如:“你这个勺宝。” 13、“老孔雀”用来形容很自恋的人。如:“他就是一只谁都看不起的老孔雀。” 三动词类的詈语 1、“跑暴”大人骂家里的小孩整天出去玩通常会用这个词。如:“作业不写,一天到晚在外变边跑暴。” 2、“桥脚拨手”意为笨手笨脚。如:“桥脚拨手的就不要来添麻烦了”。 3、“不得下台咯”不得了,自以为了不起了。如:“让着你一点,你还不得下台咯”。 4“铲尖夺石”喜欢在别人面前显露本事,好多管闲事的人,也可形容插手做事。如:“他就是个铲尖夺石的小人” 5、“窝利抱肚子”意为吃了就只会拉的人,用来形容好吃懒做的人。如:“做一个整天天窩利抱肚子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6、“假吧意思”意为假惺惺。如:“不要假吧意思的来讨好我。” 7、“搞刨咯”形容做事不作好准备或不经过思考。如:“这种结果还不是因为你搞刨咯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