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

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
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

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详揭密

新中国刚刚成立,文字改革便作为一件大事摆在中央面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经过几年反复推敲和审订,第一批230个简体字见诸报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到今天,《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已经52年了。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繁简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年3月,有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再一次点燃了人们对于简化字的热议。

到底简体字好还是繁体字好?也许我们只有通过重温历史才能找到答案……

“文字改革应先办简体字”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此时,解放军势如破竹,全中国迎来解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中央决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全国各界爱国、进步人士共商国是。

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家黎锦熙似乎看到了汉字改革的曙光。1949年5月,他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在延安时期,吴玉章就一直热心于文字改革。此时,他也正在思考着新中国的文字改革问题。黎锦熙的建议与他不谋而合。于是,他上书刘少奇希望能够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专门研究文字改革工作。

吴玉章等人所说的文字改革工作主要指的是创立一种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汉字,但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还没来得及考虑。刘少奇回信说:“可以组织这一团体,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汉字简体字也应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众应用。”

于是,在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

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

其实,中国知识分子对新文字的探索早在清末就开始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凌辱。是什么造成中国民智不开,国力衰弱?中国知识界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到一向被视为“灵物”的汉字上。西方的拼音文字只有区区几十个字母,只要会说就会写,而汉字却有几万个,即便是日常交流也要掌握至少1500个字。汉字繁难,成为开启民智的拦路虎。从那时起,知识分子们就思索着如何把中国文字从表意文字变成拼音文字。

到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许多新文字方案在社会上流传。其中以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和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合作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影响最大。在吴玉章的倡导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这套拼音文字脱了盲,不但能读拼音报,还能写简单的信件。这更坚定了语言学家们对新文字的信心。

不过,连年战乱,新文字的实验和推广始终没有在全国铺开。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成立,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新文字的热情。

相比之下,简化汉字的研究则显得有些“门庭冷落”。记者在一本1950年出版的《中国语文问题论文辑要》中看到,全书50多篇文章中,涉及汉字简化的只有6篇。

流传几千年的文字和读写习惯,说改就改,谈何容易?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先从简化汉字着手进行中国的文字改革。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曾这样说:

“现行汉字笔画太多,书写费时,是一种不适用的符号,为学术上、教育上之大障碍……我以为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那治本的事业我们当然应该竭力去进行,但现行汉字在学术上、教育上的作梗,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不可不亟图补救的方法。我们决不能等拼音的新文字成功了才来改革,所以治标的办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述而不作

文字变化牵扯面广,如何简化汉字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汉字简化工作开始后,各方面的意见和构想就涌向了文字改革协会。刚刚解放,人们普遍急于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对于文字工作的构想和方案也颇为大胆。从那时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提交给文字改革协会的改造汉字方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种方案建议把汉字改造为“新形声字”。例如,把“京”字定为“鯨、景”等字的声旁,类似“京”音的字,都用它作为声旁。如此类推“涼、諒”等字的声旁改为“良”自然很合理,但这样一来“涼”变成了“浪”,则与“波浪”的“浪”一样了。如果要为“浪、朗、郎”等字再找一个比“良”更合适的声旁,就更难了。

于是,有人又建议把声旁改用字母拼音。但是字母夹杂在汉字内更不容易辨别,字的样子也很难看。如果遇到同音字,意符相同而声符不同的,把声符改用字母拼写,字形上就更无法区别了。如此一来,改得非驴非马,反而会增加识字难度。

另一种建议是把每组同音的字留一个。这样如果不分四声,只需要400多个字。即便分四声,也就是1300多个汉字,把它们用词连写的办法来写。有人实验过,这种音标式的汉字大体也可以看懂。但文字首先作用于视觉,完全改变汉字的用法,违背了习惯,使人读起来非常别扭。

还有一种方案主张“系统类推”就是要把约定俗成的简化字加以局部修改,有系统的简化汉字。例如“擬、礙、癡”三个字的声符都是“疑”,而“擬”的简体是“拟”,“礙”的简体是“碍”,“癡”的简体是“痴”。假定采用笔画最少的“以”作为声旁“疑”的简体,那么“擬、礙、癡”的简体就是“拟、碍、痴”。虽然这样没有打乱原字的形声系统,认识字的人可以从繁体字类推辨认,但“碍”、“痴”等简体字在民间已经流传甚广,不管它多么没有系统总是人们熟悉的,如果按照“系统类推”来改反而会感到别扭。

其实,对于汉字的简化人们早已形成了一个“述而不作”的原则。

简体字不是专家们闭门造车的结果。早在宋元时期平民社会就流传着一种通俗的简体字。这些字被称为“俗体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被许多文人视为鄙俗。但它们在民间应用极广,人们在记账、契约、书信,甚至话本小说里常常会写俗体字。

上世纪三十年代,语言学家、北大教授王理嘉正在上海上小学。对着字帖描字模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每天一笔一画地写那些少则十几画,多则三十多画的汉字,真是一件苦差事。那时,王理嘉经常会在店铺的招牌上,家人的书信中,甚至老师私下的便条中看到这

些俗体字。他想,如果在作业中,也能写这些字就好了。有一次,他在作文中把“費”字写成了俗体“费”,结果受到老师严厉地批评。时隔70余年,王理嘉至今记忆犹新,“在老师的眼中,写俗体字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虽然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但俗体字的发展已势不可挡。上世纪二十年代,当人们开始着手简化汉字时,这些已被公认的俗体字成为首选。

1935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选定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324个俗体字,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并准备从次年7月起把它们编入小学课本。但这区区324个简体字,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尤为愤慨,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要求取消推行简体字,甚至称推行简体字是比亡国灭种还可怕的事。在一干遗老的反对下,1936年2月公布还不到半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了。

虽然,这次由政府出面的简化字运动夭折了,但是它树立的“述而不作”的原则成为日后人们进行汉字简化的指导思想。

简化汉字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使用,如果一个简化字方案要通过长期的大力推广才能收效,就得不偿失了。专家们在选定方案时,要照顾到各方面使用文字人的需求,同时兼顾印刷、打字、电码等各方面技术条件,还要不影响青年们阅读古书。考虑到这些要求,“约定俗成、稳步前进”被确定为简化汉字的方针。

数易其稿

汉字简化的方针虽然拟定了,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却前后数易其稿,才最终得以通过。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

但毛泽东看过后却很不满意,他认为,这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专家们开始大量搜集草书简体字的资料,研究简化规律,对常用字进行简化。同时,精简字数的工作也开始进行。

自古以来,汉字就存在着很多异体字。这些字字义、读音和用法完全一致,只是字形上有些许差别。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孔乙己教小伙计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大量异体字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既浪费成本又毫无意义,同时也给初学者增加了不少负担。废除那些不必要的异体字,无疑是精简字数最主要的途径。但是,在规范字的选择中有人倾向于甲,有人倾向于乙,一时间难以统一。为了平稳起见,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300多个简体字显然不能满足简化汉字的需要,很快第二稿又被中央退了回来。经过研究,专家们认为只能依靠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来扩大简体字的数量。简化过程中,专家们发现许多根据草书而简化的笔画没有更好的楷书写法,于是索性根据行草的写法把它们收入了简体字表。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拟出了。

此稿一出,立刻引来多方关注。反映最强烈的是出版印刷部门。50多年前,印刷还是铅字排版,一下子公布1600多个简体字,就意味着印刷厂要改1600多个铜模。加之每个汉字都有各种字号和宋体、仿宋、楷体等各种字体,要改的铜模数量就更多了。当时,全国能刻模坯的工人只有20人,每个工人每天只能刻十几个模坯。短时间内改动这么多铜模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草书笔画打乱了原有部首系统,有些字很难归并到哪一个部首当中去,因此原有按部首、笔画编排的字典和索引也不能用了。同时,由于草书楷化的工作还没有深入下去,这一稿中很多字都保留了手写草书的笔画写法,有的汉字印出来甚至出现一半宋体,一半草体的模样,看起来怪模怪样,很不顺眼。

吸纳了多方意见,汉字整理组又先后更改了几稿,直到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才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最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四批推行。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简化字扫盲一亿人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时隔50多年,《北京日报》退休老职工吴宾生对于这个特殊的日子仍能脱口而出。从那一天起,在排版车间负责拣字的吴宾生要把从字盘中拣出的铅字翻转90度,再排版。“字盘里,字的顺序都是固定的,只是把繁体字换成简体字,一点儿也不影响排版速度。但是原来从右往左竖着排,现在从左往右横着排,精神还是要高度集中,一不留神字的顺序就容易弄颠倒了。”吴宾生回忆说。

也是在这一天,在人大任教的胡明扬翻开报纸发现字的顺序都变了,许多繁体字也改成了简体字。他说:“根本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用了简体字我们都成文盲了。我翻开报纸一看,这些字都是我们平时常写常用的,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困难。”

《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后,最高兴的要数新入学的小学生了。那时候,小学生们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是“開學了”。课文在内容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很容易理解。但是要教会他们“開學”这两个字的写法,却要下一番功夫。那时,在东直门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的杨宝霞,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她至今还记得教孩子们写这几个字时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一横一竖地写着,嘴里还要说着笔顺。孩子们举着小手一笔一画地在空中反复练习。但是,一个“學”字就有16画,对于一个刚满7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杨宝霞记得,当她告诉孩子们以后“開學”可以写成“开学”,孩子们都高兴得蹦了起来。

另一方面,简化字也为多年来进展甚微的扫盲工作带来了福音。解放初期,我国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49年初秋,一封密信送到黑龙江省宁安县一位村长手上。可是,村长不识字。他只好找全村唯一一名认字的“秀才”看信。谁知,“秀才”看完信当天夜里就逃跑了。原来,这是一封“追凶密信”,信中让村长监控的疑犯就是“秀才”本人。

那时,整村文盲的现象比比皆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陆俭明出生在上海市郊崇明的一个贫苦人家。他的母亲和许多邻居都不识字。小时候,他经常看到许多乡亲托出门的人给邻村的亲戚朋友带口信,问候平安。他说:“那时,大家都不识字,没人会写信,所以只能靠口信来互相问候。”这种现象在解放初的中国非常普遍。

刚刚解放,“扫盲”就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底,全国各地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1951年,陆俭明的母亲参加了街道组织的“扫盲班”。那时,扫盲班教的还是繁体字。当时,陆妈妈已经40多岁了。对于一个毫无基础的成年人来说,学会笔画繁多的汉字真要下一番苦功。陆俭明记得,母亲经常一边做饭一边拿个树枝在灶上写字。有的时候,还要请教一下他这个“小先生”。就是凭着这股韧劲,老太太后来还真脱了盲,不但能看报,还能写信。(黄加佳)

文字练习与答案

现代汉语试题一(文字) 一、填空题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_____,是人类最重要的_____。人类有了文字,就空破了语言在______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_______。 2.文字是在______的基础上产生,依附于______而存在的,不记录______的任何图形、符号都不是文字。 3.汉字是记录汉语的______,它是______的结合体,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______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5.文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的需要,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______创造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流传的汉字是_______一个人创造出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6.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文字,一类是______文字。汉字是_______体系的文字。由于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又被称为是______文字。 7.现行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如果按照构成形声字的偏旁的作用来划分,现行汉字可以称为______文字。 8.汉字对邻国的文字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_______等国过去都借用过汉字记录自己民族的语言,至今,______等国家还在使用汉字。 9.联合国把我国的规范汉字作为工作用的_______种文字之一,汉字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汉字产生以来,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以及______、______等字体。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________。 11.甲骨文是指______时代刻写在_________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指_____时代铸或刻在_______上的文字。 1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______。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______国的文字,一般以___和_______为典型代表。以上两种字体合称______。 13.隶书分为_____、_____两种。 14.楷书又叫_____、______;一般说的草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行书产生于_____,是一种介于_____和_____之间的字体,它笔画__________ ,字形却____,好写好认,切合实用。 15.印刷体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手写体是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书写工具的不同,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两种。 17.汉字的构造单位有两级:______和______。 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它的组合有三种方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合笔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笔画的连接,常见的有_____类、_____类、_____类、____类、_______类、_______类等六类二十五种。 20.偏旁是构成_____的基本单位。______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______。 21.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六书"之中,______是造字的方法,_______是用字的方法。 23.形声字是由_____和_______两部分组成的,其组合方法主要有六种,如"语"是_______,"期"是______,"竿"是________,"盆"是_______,"阁"是______,"辩"是_______。

论汉字的简化及其优劣

论汉字的简化及其优劣 摘要:由于繁体字过于复杂、繁难,于是人们通过“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及各种方法将其简化。简化之后的文字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繁体字的简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一、简化的原因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 二、简化原则与方法 1、简化原则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2、简化方法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或俗字。如“网”、“启”、“礼”(采用古字);“灶”、“粮”、“吊”(采用俗字)等等。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 三、简化后的优劣 1、简化后的优点 (1)减少了汉字的笔划数目,使汉字变得易于书写。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10.3画。 (2)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 (3)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 (4)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 (5)有些简化字便于分解和称说。 2、简化后的缺点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教案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介绍我国在汉字简化和规范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 1、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汉字简化的具体方法和国家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规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起尊重汉字、爱护汉字的观念,并能够正确地使用汉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汉字简化的具体方法和国家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规定[来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分析一组错字,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繁体字和异体字,了解什么是简化字以及繁体字、异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 二、推进新课 1、找出错字。让学生说明例句中的加点字错在什么地方(应暗示这些错误的类型不同)。学生可以分小组查阅工具书(尤其是《新华字典》)和开展讨论,特别要注意字典中正文字条与字条后边括号中的字有什么关系。 2、分条讲解。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条讲解。教师在分条讲解时,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也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其他不规范用字的例子。 三、相关知识补充[来源:] 1、有关例字补充。简化字来源于已有同音字,如:丑(子丑寅卯)/醜(醜陋)→丑,谷(山谷)/穀(稻穀)→谷,板(木板)/闆(店老闆)→板,制(制度)/製(製衣)→制,面(面孔)/麵(麵條)→面,等等。一简对多繁,如:歷(经歷)/曆(曆法)→历,復(反復)/複(複雜)→复,纖(纖细)/縴(縴绳)→纤,

臺(高臺)/檯(榭檯)/颱(颱风)→台,等等。[来源:] 2、汉字“瘦身法”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汉字简化的一些基本方法。 (1)猜猜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以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为标准的简化字。下面这些字是简化前使用的繁体字,请说说它们分别对应的简化字是什么。[来源:] 麗離潔鄉趙漢權對開奮際陽擁 蘋東郵響驚竈體傘龜齊齒區鳳 興為長淚塵專貝學聲滅書擔審 (2)想想汉字是怎么简化的 汉字简化有很多种办法。下面就把繁体、简体两种字形放在一起比较,来看看当时的汉字改革者们是怎么开动脑筋,给汉字“瘦身”的。 3、请按照简化方法给这些繁简字形归类。 麗-丽,聲-声,滅-灭,離-离,鄉-乡,開-开,奮-奋,際-际,陽-阳; 潔-洁,驚-惊,響-响,郵-邮,審-审,擔-担,蘋-苹,擁-拥,竄-窜; 體-体,竈-灶,塵-尘,淚-泪; 傘-伞,龜-龟,齊-齐,齒-齿; 區-区,趙-赵,漢-汉,權-权,對-对,鳳-凤,興-兴; 學-学,貝-贝,長-长,為-为,書-书,東-东,專-专。 4、归类后可以总结出汉字简化的几种方法来: 第一种是省略法。有的是省掉了字的一边,如“麗-丽”;有的是省掉字的一角或仅保留字的一角,如“聲-声”;有的是省掉字的内部或外部,如“奮-奋”。 第二种是形声法。包括简化形声字的形旁,如“驚-惊”;或简化形声字的声旁,如“擔-担”;或把非形声字改成形声字,如“郵-邮”。

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汉字结构

汉字结构 1.知道根据汉字中部件的多少,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并能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 2.能根据部件与部件的方位关系,确定汉字的基本结构。 3.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汉字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准确区分汉字的结构。 根据学习经验检索所需结构的汉字。 课件:白板笔。 一课时 一、课题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学生观察试卷总共分为几部分 2教师问: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告诉我。”(引

导学生回答:三部分。 二、教学流程。 1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我们的什么能力(引导学生回答:汉字的基本书写能力) 2谁来读一下第一题的题目。(要求读清晰、读准确、读大声)3讲解“独体字”和“合体字”。根据汉字中部件的多少,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合体字有多个部件, 4.讲解汉字的结构。根据部件与部件的方位关系,独体字结构又称为单一结构。合体字结构主要有以下12种 1.?(左右结构) 如:挣、伟、休、妲 2.?(上下结构) 如:志、苗、字、胃 3.?(左中右结构) 如:湖,脚,溅,谢 4.?(上中下结构) 如:奚、髻、禀、亵 5.半包围结构: (1).?(右上包围结构) 如:句、可、司、式 (2).?(左上包围结构) 如:庙、病、房、尼

(3).?(左下包围结构) 如:建、连、毯、尴 (4).?(上三包围结构) 如:同、问、闹、周 (5).?(下三包围结构) 如:击、凶、函、画 (6).?(左三包围结构) 如:区、巨、匝、匣、臣 6.?(全包围结构) 如:囚、团、因、囹、圆 7.?(镶嵌结构) 如:坐、爽、夹、噩 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类到上述的某一形体结构。 8.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根据我们所学的汉字,在大脑中迅速检索哪些字是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包围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的字?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部分教学,发现个别学生对汉字架构的概念并不清晰,在判断一些汉字的结构时会有偏差,以后教学中需要注重落实,夯实汉字教学基础。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汉字简化已经成熟,有些人认为汉字简化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的人对汉字简化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问题。本文将对华子简化的一些优点及显现的问题进行评述。 关键词:汉字;简化;综述 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与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汉字的简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汉字的简化问题,人们的观点褒贬不一,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汉字简化运动,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汉字简化的激烈争论。 一、汉字简化带来的优点 推行简化字扩大了古籍影响的范围和流传的广度,由于大量古籍以及与古籍相关的文化研究成果用简化字印刷出版,使得普通大众接触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异常丰富,为古籍的流传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简化字在教育上的成效,似的汉字这一工具能够更多的被人掌握,从而促进了古籍向普通大众的传播。文字工具的大众化是估计流传及文化大众化的前提。简化字使得学习汉字的难度大大降低,因而客观上也就为顾及流传范围的扩大创造了条件。通过学习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能够阅读和接受古籍的人数比以往要多得多,从而使古籍流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还有学者认为坚持汉字简化方向的原因,一是简化符合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它既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又为汉字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是中国大陆基本是建立了统一的文字规范。二是简化符合汉字现代化的方向,符合提高汉字应用效率的要求。简化汉字跟繁体字相比它的优点就是笔画少、结构简、分辨明快、好学好用。三是简化符合今天汉字使用的趋势。简化字公布以来,不仅受国内广大民众的欢迎,也为其他国家和海外华人接受和使用。总之,使用简化字已是大势所趋。 有些学者认为,现代简化汉字的背后是语言规范的尤其是修辞规范在起作用。不拘一格的简化方法是修辞的灵活性、变异性的具体体现。国家公布第一批简化字、废止第二批简化字本身就说明汉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作为记录语言符号,它在记录语言的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审美心理。汉字每一次简化都是力求端庄简约质朴易用,因此汉子能够体现文质彬彬的修辞原则,是“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观在简化字上的体现。 在纯文学的角度来看,简化字也有一定的好处,在汉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上很多简体字显然优于繁体。最后从规范简化字在国际上的影响来看,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已不同程度上使用了中国大陆公布的简化字;联合国文件中的中文文本和西方国家出版的中文印刷品都采用标准的简化字,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简化字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简化字的功绩。 二、汉字简化带来的问题 在上文已经陈述了一些汉字简化有益的观点,其看到的主要是汉字简化的有点,下面便是一些汉字简化带来问题的观点。 汉字简化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中国的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性而立于世界之林,“以形示意,义寓形中”,字形和字义密切相连有些简化字追求笔画的减少而顾此失彼,大大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割断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联系由于强制推行《汉字简化总表》,社会长期和繁体字隔绝,以至人们不能辨识繁体字,不能顺利阅读古典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和古代汉语间的阻碍将越来越大。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交往,大陆使用简化字,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都是用繁体字,而且简化字数量太多又缺乏规律,大陆以外的华人难以识别,因此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差异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交往。 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科学性,汉字用什么办法来表达汉语中的词这里面就包含着构字的理据,简化字追求减少笔画,汉字构字的理据不充分。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艺术性,汉字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指导老师:xx 实习生:xxx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第二节课本人本次实习第1个教案实习学校:xx市第x中学实习班级:高二(1)班实习科目:语文 教学课题: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教材名称:选修*语言文字运用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自用参考书:《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教师参考用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无多媒体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汉字简化和规范方面取得的成果。 2、通过学习汉字简化的方法和规范使用汉字的规定,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汉 字。 教学重点:汉字简化的方法;规范使用汉字的要求。 教学难点:汉字简化的方法;“繁”“异”带来的麻烦 教学方法:提问法,实践法,讲析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自我介绍:同学们、老师大家好,首先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x,名xx,(给大家 板书一下)我是来自xx大学大三的一名实习老师,所以大家以后可以叫我x老师。今天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讲课,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点小激动。同时这是我人生的第一课,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积极的配合我。拿出你最好的状态来,集中注意力,跟上我的节奏,咱们一起把这堂课上出最好的效果,上成一堂值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去会回忆的一堂课,好不好?(同学们:好!) 二、导入: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在开始新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 孔乙己吗?(知道)他是谁创作的哪部作品里的人物?(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非常好!只是咱们初中学过的一篇文章,看来大家对初中的知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主要内容是说孔乙己迂腐不堪,为了显示自己学识的渊博,他教酒店的小伙计写“回”字的四种写法。下面给大家读一下(给学生读那段文字),如果大家有认真的听,那么从其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是很以自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为骄傲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想得瑟一下,但孔乙己可以说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小伙计对他是很不屑一顾的,这让孔乙己很受伤,并且感到非常的遗憾和惋惜。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这篇文章时,老师告诉你们“回”字是不是真的有四种写法?都是怎么写的?(学生:不知道)那我就有机会得瑟一下了,“回”字是真的有四种写法的。(给同学们板书“回”字的四种写法) 三、课堂活动:你认识这些字么?(本环节采用实践法进行,通过这个活动让同学提高 兴趣) 给出下面几个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字的写法究竟对不对呢?如果不对找出并改正过来。 (1)本商店出售茶幾。(2)皇後大酒店欢迎您。 (3)这些字有什么区彆。(4)向大家錶示欢迎。 (5)本店洗發理發。(6)他最喜欢家乡的汤團。 (7)本店回收氿瓶。(8)此处不仃车。 (9)村子前有个小山坵。(10)屋子里很安靜。 正确答案:几,后,别,表,发,团,酒,停,丘,静 四、这些错误很值得我们思考:这些字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

常见独体字大全

常见独体字大全 4、 综合关系:即离散、连接、交叉等多种关系综合在一起,一个汉字包括好几种笔画 组合关系,例如巾、长、本、无、手、牛、士、毛”等字。 不少形近字的区别, 主要是由笔画组合关系的不同来体现的, 例如 八”与 人”是离散与 连接的区别, 午”和 牛”是一笔交叉和多笔交叉的区别。 其他又如 九一几”、天一夫”、刀 —力”、开一井”等字。 独体字的笔画形状及笔画组合, 初 学汉字的人感到汉字难学, 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们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字从古使用至今, 合体字的构成部件,作为偏旁 构成合体字, 构字能力极强, 点也不过 分。例如以 木”为偏旁构成的现代常用汉 字就有 土、王、月、马、车、贝、火、心、石、目、田、虫、米、雨 握了这 些常用的独体字, 面。 常见独体字大全 【独体字归纳】 、按读音分 A 凹 B 卜、 不、本、白、 卞、 丙、 必、半、 八、 币、 秉、 巴、 匕、 办 C 厂、 尺、才、寸、 出、 亍、 产、叉、 虫、 串、 丑、 斥、 蚩、 川、 匆、车、 长、乘、 重、 垂、斥、承 mt D 刁、 丁、电、东、 丹、 氐、 刀、大 E 耳、 二、儿 F 飞、 甫、夫、弗、 丰、 方、 凡、父 G 个、 弓、艮、更、 工、 丐、 干、果、 瓜、 戈、 甘、 革 H 禾、 户、火、乎、 互 J 击、 井、戋、夹、 柬、 甲、 巾、斤、 臼、 孓、 孑、 几、 九、 久、 及、韭、 巨、兼、 己 K 开、 亏、口、卡 L 龙、 两、立、来、 良、 里、 了、乐、 力、 吏、 隶 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例如 毛、水、土、本、 甘 等字。 笔画与笔画组合成独体字,有下列几种组合关系: 1、 离散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间距, 六”等字。 2、 连接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互相连接,例如 韭”等字。 3、 交叉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交叉,例如 人、山、 手、 心、 人、 己、 互不接触,例如八、二、儿、川、 工、入、上、下、正、丁、月、几、 十、卅、丈、夫、井、车、力”等字。 往往是因字而异,学习时只能一个一个死记, 不能类推。 与此不无关系。独体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数量并不是很多, 但 而且绝大部分同时又都是 把它们看作是汉字系统的核心一 400多个,其他如 口、人、日、 ”等,构字频度都相当高。 掌 从这个角度看,汉字又有易学的一 进而学习其他汉字也就不难了。

简化字表整理(精简版)

---------------------------------------------------------------最新资料推荐------------------------------------------------------ 简化字表整理(精简版) 第一表不作简作偏旁用的简化字本表共收简化字 350 个,按读音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本表的简化字都不得作简化偏旁使用。 A碍[礙] 肮[骯] 袄[襖] B坝[壩] 板[闆] 办[辦] 帮[幫] 宝[寶] 报[報] 币[幣] 毙[斃] 标[標] 表[錶] 别[彆] 卜[蔔] 补[補] C才[纔] 蚕[蠶]N1 灿[燦] 层[層] 搀[攙] 谗[讒] 馋[饞] 缠[纏]N2 忏[懺] 偿[償] 厂[廠] 彻[徹] 尘[塵] 衬[襯] 称[稱] 惩[懲] 迟[遲] 冲[遲] 丑[醜] 出[齣] 础[礎] 处[處] 触[觸] 辞[辭] 聪[聰] 丛[叢] D担[擔] 胆[膽] 导[導] 灯[燈] 邓[鄧] 敌[敵] 籴[糴] 递[遞] 点[點] 淀[澱] 电[電] 冬[鼕] 斗[鬥] 独[獨] 吨[噸] 夺[奪] 堕[墮] E儿[兒] F矾[礬] 范[範] 飞[飛] 坟[墳] 奋[奮] 粪[糞] 凤[鳳] 肤[膚] 妇[婦] 复[復] [複] G盖[蓋] 干[乾]N3 [幹] 赶[趕] 个[個] 巩[鞏] 沟[溝] 构[構] 购[購] 谷[穀] 顾[顧] 刮[颳] 关[關] 观[觀] 柜[櫃] H汉[漢] 号[號] 合[閤] 轰[轟] 后[後] 胡[鬍] 壶[壺] 沪[滬] 护[護] 划[劃] 怀[懷] 坏[壞]N4 欢[歡] 环[環] 还[還] 回[迴] 伙[夥]N5 获[獲] [穫] J击[擊] 鸡[鷄] 积[積] 极[極] 际[際] 继[繼] 家[傢] 价[價] 艰[艱] 歼[殲] 茧[繭] 拣[揀] 硷[鹼] 舰[艦] 姜[薑] 浆[漿]N6 桨[槳] 奖[奬] 讲[講] 酱[醬] 胶[膠] 阶[階] 疖[癤] 洁[潔] 借[藉]N7 仅[僅] 惊[驚] 竞[競] 旧[舊] 剧 1 / 4

独体字有哪些

独体字有哪些 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独体的象形字和表意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独体字指汉字的一个字只有一个单个的形体,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这种字大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因为这类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成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整体。如日、月、山、水、牛、羊、犬、隹、人、止、子、戈、矢等都是独体的象形字;如天,立,上、下、一、二、三、儌(四)、企、见、卧等都是独体的表意字。应以不能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为独体字。 独体字在现在使用的汉字里所占的比例很小,有下列几种组合关系构成独体字:1、离散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互不接触,例如“八、儿、川、心、六”等字。 2、连接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互相连接,例如“人、工、入、上、下、正、丁、月、几、己、韭”等字。 3、交叉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交叉,例如“十、卅、丈、夫、井、车、力”等字。 4、综合关系:即离散、连接、交叉等多种关系综合在一起,一个汉字包括好几种笔画组合关系,例如“巾、长、本、无、手、牛、士、毛”等字。 《简化汉字独体字表》一共280字 1 画一乙2画二十丁厂七卜八人入乂儿九匕几刁了乃刀力又乜3 画三亍干于士土工才下寸丈大兀与万弋上小口山巾丌千川彳个么久丸夕及广亡门丫义之尸已巳弓己卫孑子孓也女飞刃习叉马乡幺 4 画丰王井开夫天无韦专丐廿木五卅不太犬歹尤车巨牙屯戈互瓦 止少曰日中贝内水见手午牛毛气壬升夭长片币斤爪父月氏勿欠丹乌 卞文方火为斗户心尹尺夬丑爿巴办予书毋亓 5 画玉末未示戋正甘世本术石龙戊平东凸业目且甲申电田由央史冉皿凹 民弗出皮矛母生失矢乍禾丘白斥瓜乎用甩氐乐匆册鸟主立半头必永 6 画耒耳亚臣吏再西百而页夹夷曳虫曲肉年朱缶乒乓臼自血甪舟兆 产亥羊米州农聿艮 7 画严求甫更束两酉豕来芈里串我身豸系羌良 8 画事雨果 以后碰到无法判定的独体字,就可以查看这个说明。

对汉字简化的思考

由汉字简化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见证者。所以汉字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现状。 汉字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或好或坏,这个过程就是汉字简化。汉字简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最近网上有这么一段话非常流行,“一位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廠空空,麺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児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関関无门,鎯里无郎!可魔还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贪还是贪,毒还是毒,淫还是淫。”这句话真的很耐人寻味,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依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来应该是传统文化典型的象征符,一看到它马上就能想到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它的原始内涵。但它简化后却丢失了原有的精髓,完全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人们不能从它身上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汉字简化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简化汉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所以汉字简化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存在很多弊端的。 第二层含义,汉字既然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的简化也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化甚至是遗忘。汉字是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代表符号,如果连汉字的原始含义都被人忽视了,那其他的文明呢,像琴棋书画,四大发明,京剧,易经,武术,诗词等等,还有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它们在今天的处境岂不更尴尬?这几年网络上掀起的端午节文化遗产问题是中韩两国间文化争论的一个高峰。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也是近年来也成为中国的法定节日。但是在韩国也有一种“江陵端午祭”的传统习俗流传了1000多年,而且在2001年11月25日韩国成功申报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杰作”。韩国申请“端午祭”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为什么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保护得比国内要好?难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充斥中国市场,我们被完全西化了吗?曾几何时,我们崇拜欧美文化,迷上了美国大片,喜欢上了好莱坞电影;近年来,韩剧又风靡了整个中国,我们开始追赶韩流。我们不得不承认外国文化有它优秀的一面,我们确实应该吸收借鉴它们的精华。但我们也应该清楚,我们中国的传统文

常见独体字大全

常见独体字大全 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例如“人、山、手、毛、水、土、本、甘“等字。 笔画与笔画组合成独体字,有下列几种组合关系: 1、离散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互不接触,例如“八、二、儿、川、心、六”等字。 2、连接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互相连接,例如“人、工、入、上、下、正、丁、月、几、己、韭”等字。 3、交叉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交叉,例如“十、卅、丈、夫、井、车、力”等字。 4、综合关系:即离散、连接、交叉等多种关系综合在一起,一个汉字包括好几种笔画组合关系,例如“巾、长、本、无、手、牛、士、毛”等字。 不少形近字的区别,主要是由笔画组合关系的不同来体现的,例如“八”与“人”是离散与连接的区别,“午”和“牛”是一笔交叉和多笔交叉的区别。其他又如“九—几”、“天—夫”、“刀—力”、“开—井”等字。 独体字的笔画形状及笔画组合,往往是因字而异,学习时只能一个一个死记,不能类推。初学汉字的人感到汉字难学,与此不无关系。独体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们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字从古使用至今,而且绝大部分同时又都是合体字的构成部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构字能力极强,把它们看作是汉字系统的核心一点也不过分。例如以“木”为偏旁构成的现代常用汉字就有400多个,其他如“口、人、日、土、王、月、马、车、贝、火、心、石、目、田、虫、米、雨”等,构字频度都相当高。掌握了这些常用的独体字,进而学习其他汉字也就不难了。从这个角度看,汉字又有易学的一面。 常见独体字大全 【独体字归纳】 一、按读音分 A凹 B卜、不、本、白、卞、丙、必、半、八、币、秉、巴、匕、办 C厂、尺、才、寸、出、亍、产、叉、虫、串、丑、斥、蚩、川、匆、车、长、乘、重、垂、斥、承、册 D刁、丁、电、东、丹、氐、刀、大 E耳、二、儿 F飞、甫、夫、弗、丰、方、凡、父 G个、弓、艮、更、工、丐、干、果、瓜、戈、甘、革 H禾、户、火、乎、互 J击、井、戋、夹、柬、甲、巾、斤、臼、孓、孑、几、九、久、及、韭、巨、兼、己K开、亏、口、卡 L龙、两、立、来、良、里、了、乐、力、吏、隶 M民、木、末、门、矛、米、目、皿、毛、母、乜、廿、内、女、年、牛、乃、农、么

汉字

汉字——国字之发展 第一、二段:汉字的梗概 第三到十二段:汉字的发展历程 第十三、十四段:汉字的发展规律 第十五到十九段:汉字的影响 参考文献《基础汉字学》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开始学习写汉字,从一个个部首到一个个汉字,历经了十几年的学习,我想,对于汉字我们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吧。可是这小小的方块字中蕴藏着多少文化含义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我们使用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一种文字,它的存在至少有好几千年。与汉字同样拥有古老且悠久历史的文字还可以举出古代埃及的圣书和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他们产生的时期比汉字还要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都已经不再是人们现在还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而成了考古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唯独汉字,几千年来仍然是汉族人民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它有几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有丰富的文献保存下来,供我们学习研究;今天我们照样使用它,即使汉语有许多方言,有时会阻碍不同方言区的人的沟通,但汉字却成为了桥梁,架起了他们彼此沟通的桥梁。它旺盛的生命力直至今日依然蓬勃。 汉字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很好的为汉族人民服务。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形体有过变化,字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七种字体,规律由繁到简。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

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_汉字简化的弊端

题目:谈谈自己对汉字的认识 汉字简化弊端重重 在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网络新词中,有一个词语叫“火星文”。所谓火星文,就是把汉字里的一些偏旁部首单提出来用来表示新的意思。比如说用“偶”来表示“我”,用“ㄋ”来表示“你”。这种不伦不类的所谓文字无疑是给中国汉字抹了一笔黑。且不论它的实用价值,单是给下一代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已经很是严重了。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阻碍。 按照这几十年的一般观点来看,汉字的简化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检验,我们再来客观地审视“简化字”,可以说是“失大于得”。有关汉字简化的诸多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简化汉字是对文化的极大之破坏。 首先,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汉字的简化在我看来非常不利于中国这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字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的唯一一种表意类文字,而其他多是拼音文字,无论是从拉丁文衍生出来的法文、英文、德文还是阿拉伯文,再或者是我们的邻居泰文日文的片假名,都是以字母为发音基础的拼音文字。而唯有汉字是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这是何等骄傲的事情啊!而汉字简化却使我们的文化被渐渐侵蚀。比如说,“罗”,会意字,上部的“罒”本是“网”字;“糹”是“丝”字,说明网是丝做的;“隹”是短尾鸟。三字会合在一起,表示小鸟被丝网罩住。简化后的“罗”字已无会意可言。在我认识的一些国外留学生中,他们反映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汉语太难学了!是啊,我们历经了五千多年文化的洗礼,历久弥新,多少文化的积淀与积累,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东西了。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方文山说,自己很喜欢汉字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现在世界上惟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我承认自己喜欢汉字喜欢得很发狂,所以可以说我有严重的‘字恋’倾向。”在现在强调物种多元、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文化,地位显得特别重要,而维护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与无可取代的特性,更显重要意义。 在不利于华夏文化发展的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在汉字简化了之后,许多的年人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困难,不认识的字太多,意思也和现在我们常用的意思不一样。这就很容易造成歧义。比如在古典名著里面,

常见独体字大全独体字归纳

常见独体字大全独体字归纳 一、按读音分 ①独体字: A凹 B卜、不、本、白、卞、丙、必、半、八、币、秉、巴、匕、办C成、厂、尺、才、寸、出、亍、产、叉、虫、串、丑、斥、蚩、川、匆、车、长、乘、重、垂、斥、承、册 D刁、丁、电、东、丹、氐、刀、大 E耳、二、儿 F飞、甫、夫、弗、丰、方、凡、父 G个、弓、艮、更、工、丐、干、果、瓜、戈、甘、革 H禾、户、火、乎、互 J击、井、戋、夹、柬、甲、巾、斤、臼、孓、孑、几、九、久、及、韭、巨、兼、己 K开、亏、口、卡 L龙、两、立、来、良、里、了、乐、力、吏、隶 M民、木、末、门、矛、米、目、皿、毛、母、乜、廿、内、女、年、牛、乃、农 N廿、乃、牛、年、农、女 W我、丸、文、万、五、未、为、亡、卫、兀、瓦、毋 P平、片、爿 Q犬、求、丘、曲、且、七、气、千、乞 R人、入、冉、日、壬、刃

S三、石、尸、巳、术、水、十、事、少、卅、世、申、山、史、失、生、升、士、手、氏、甩、矢、四 T凸、屯、由、土、田 X习、乡、夕、心 Y一、乙、又、也、于、幺、雨、义、严、夷、曳、禺、央、禹、臾、乐、永、尹、已、牙、由、曰、月、聿、业、亚 Z子、州、再、丈、中、重、乍、朱、之、主、州、止、长、舟、爪②把下列看成合体字更直观: □太书勺术刃求犬成弋玉戋龙寸叉氐甫凡戊瓦尤心 □马乌鸟 □乖乘爽巨臣四幽 □戍戌死□么系 二、按笔画分 一一一二三于干亏云元示丰耒天夫专未末开井王玉 一丨十丁下土才寸丐廿世五正严工甘亚革圭丙再甫吏更束柬求两西酉雨事甚耳古丧木术本臣走 一乙七弋戈与万屯互瓦车东夷牙 一丿大太丈犬尤丌厂卅不在兀成戊戍戌龙百而豕面 一丶平来夹灭 丨一上卡占卢止齿凸卤北非 丨丨业 丨乙中虫串史口日曰目且早县田甲申电由皿里曳果禺央凹内冉肉山水巾

文字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字·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_____,是人类最重要的_____。人类有了文字,就空破了语言在______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_______。 2.文字是在______的基础上产生,依附于______而存在的,不记录______的任何图形、符号都不是文字。 3.汉字是记录汉语的______,它是______的结合体,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______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4.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_______的文字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_______年前。距今有______年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5.文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的需要,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______创造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流传的汉字是_______一个人创造出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6.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文字,一类是______文字。汉字是_______体系的文字。由于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又被称为是______文字。 7.现行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如果按照构成形声字的偏旁的作用来划分,现行汉字可以称为______文字。 8.汉字对邻国的文字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_______等国过去都借用过汉字记录自己民族的语言,至今,______等国家还在使用汉字。 9.联合国把我国的规范汉字作为工作用的_______种文字之一,汉字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汉字产生以来,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字体。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________。 11.甲骨文是指______时代刻写在_________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指_____时代铸或刻在_______上的文字。 1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______。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______国的文字,一般以___和_______为典型代表。以上两种字体合称______。 13.隶书分为_____、_____两种。 14.楷书又叫_____、______;一般说的草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行书产生于_____,是一种介于_____和_____之间的字体,它笔画__________,字形却____,好写好认,切合实用。 15.印刷体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手写体是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书写工具的不同,可分成 ___________、______两种。 17.汉字的构造单位有两级:______和______。 18._____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它的组合有三种方式,即: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9.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合笔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笔画的连接,常见的有_____类、_____类、_____类、____类、_______类、_______类等六类二十五种。 20.偏旁是构成_____的基本单位。______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______。 21.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体字的结构

在汉字中,有独体字结构和合体字结构。独体字,是由几个基本笔画构成的,这类字既没有偏旁又没有部首和其它结构。如上、中、下、大、小、本、木、日、月、勿、田、用、成等等,都是独体字。独体字一般笔画比较少,但笔画越少越比较难写好。有的要疏密得当,有的要长短适宜,有的要搭配相宜,有的要掌握重心。 一、要疏密得当。比如写“东”字,上边的“一”笔画比较松散,中间的笔划比较密,要想把字写好,笔画要稍瘦一些,下边的宜肥一些,这样看才比较得体。还有“身”字,“身”上边要写得密集一些,下边的一撇要写得疏一些,这样才显得得体。 二、要安排匀称。匀称,就是要照顾笔画间的距离,不要顾此失彼。比如写“生”字,这个字的第一笔“丿”与“三”和“丨”安排匀称了,写出来才自然得体。“王”字和“三”也是一样。“三”第一笔横要长于第二笔的横,第三笔的横要长于第二笔的横,而三笔的横间距相等,写出来才比较好看;如果写成前两横与后一横间距不一样,或上横与中横间距大,都不好看。“正”、“川”、“亚”、“田”、“日”、“甘”等字,都属于这类字。 三、要搭配好。这类字一般指左右带有撇、捺和斜钩的字。如“人”、“太”、“来”、“尺”等字。属于左撇右捺的字要搭配好,一要呼应,二要匀称。如最简单的“人”字,写了第一笔“丿”以后,右笔的“■”搭配好就美。如两笔搭配不好,写得不呼应而又不匀称,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左竖和右斜钩的字,如“九”字,第二笔的“■”要与第一笔的“丿”相呼应,又不显得偏斜。

四、要掌握重心。人之所以能走、能跑,是因为掌握了重心,才不会跌倒。字,也是一样,比如写“方”字,写横下笔要左轻右重,从左向右上方,呈5度左右角,在点与横的交点处起笔,以45度的角度撇去。横折钩与撇的搭配合理才会使整个字重心平稳。横折钩要偏向右一些,然后再向左上方挑上去,就比较好看。“戈”、“式”、“户”、“少”、“厂”等字也是一样,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重心。特别是偏、斜比例失调的字,写好了,就跟人们看体操和杂技一样,惊险而俊美。总之,笔画少的字宜肥、宜丰满些;但肥和丰满并不等于臃肿;笔画多的宜匀称、清晰,但匀称清晰并不等于纤细、单薄。 独体字由下列几种组合关系构成: 1、离散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互不接触,例如“八、、心、六”等字。 2、连接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互相连接,例如“工、入、下、正、月、几、己、韭”等字。 3、交叉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交叉,例如“十、卅、丈、夫、井、车、力”等字。 4、综合关系:即离散、连接、交叉等多种关系综合在一起,例如“本、无、手、牛”等字。

非语文教师掌握汉字规范标准

非语文教师掌握汉字规范标准 一、汉字规范标准 汉字规范化,就是根据汉字发展的规律确立形体和书写的统一正字标准。规范汉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传承字。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国家正式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的字。以上字表所收录字的范围内,三个字表的规定就是规范汉字的标准。未整理简化的传承字是指以上字表未收录的社会公认的汉字,以国家审定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为标准。凡不属国家公布和审定的字,都不是规范字,其中包括一切错别字、已经公布废除的异体字、繁体字、旧印刷字、《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简体字。 二、教师用字规范的意义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不但在汉字规范化方面要率先垂范,而且应当认真教育学生读写规范汉字。这是国家法令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如果在讲课板书和批改作业时,用字不规范,就会误人子弟。事实表明,中学毕业生仍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与中小学教师用字不规范有密切的关系。目前,社会上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比较淡薄,滥用繁体字,乱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的现象相当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用字规范方面,要更尽职尽责。为此,必须采取措施让广大教师确立用字规范的意识,认真进行掌握规范汉字的训练。非语文教师板书、教案、批改作业和编制试卷用字要规范。 三、教师规范字书写要求 1、教师应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规范字书写标准。 2、教师备课要“条理清晰、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不写繁体字。 3、教师在板书、教案、作业批改及编制试卷等各环节都要书写规范字。 附:规范字书写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