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影像诊断进展

肝癌影像诊断进展
肝癌影像诊断进展

早期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

分析早期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肝脏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1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对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定位准确率90.74%,定性准确率93.26%;结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发现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高的准确性;既能对病灶内部结构,与周围肝实质的关系有较系统的观察,还可以提供肝癌病灶的血供情况;能为临床提供全面的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1]。目前外科根治性切除仍然是早期肝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但由于因为早期肝癌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症状出现,已属于中晚期[2],因此不少患者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因此如何尽快筛查肝癌病灶,使之得以早期确诊与早期治疗是临床需致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特研究2012年06月-2014年10月经过病理证实的的31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2年06月—2014年10月经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肝癌患者的M R I影像及临床检查资料。31例患者中,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46.6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消瘦等;该组病例中28例有乙肝病史,29例有肝硬化病史,21例患者在体检中经B超检查高度怀疑为肝占位病变,有15例甲胎蛋白阳性。 1.2检查方法 MRI扫描患者检查前禁水4h,检查时患者取头先进的仰卧位。检查仪是:使用GE Optim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所有病例均常规T1WI,T2WI,FSE序列,横断位、冠状位及MRCP 扫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Propeller LAVA)序列,冠状位和轴位,矩阵320×192,层厚:2mm,扫描层数:150,TR:4.5ms,TE:2.2ms,翻转角度:12。屏气12 s~15s,用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速度,按0.1 mmol/kg的剂量注射钆喷酸二甲基葡胺(Gd-DTPA),随后注入15 ml生理盐水以保证对比剂完全进入体内,注射后15s~20s时行第一次扫描(动脉期),重复扫描3次(门脉期),其后作一次T1WI常规增强扫描(TR:350ms,TE:180ms),最后再采用LAVA序列作延时期扫描(5min~6min后)。 1.3三维重建技术 采用美国GE公司ADW 4.2图像工作站对LAVA序列扫描资料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层面重组(MPR)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 2 结果 2.1检查结果 31例患者检出癌灶40个,其中3个以上病灶者为1例,2 个病灶者7例,单个病灶者23例,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比平扫多2个。 2.2影像特点 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早期明显强化,癌瘤体内动脉期有明显强化,为不均匀、分

中晚期肝癌临床治疗新进展

中晚期肝癌临床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8-09-25T11:43:16.0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作者:石衡[导读] 肝癌的发病原因比较隐匿,这为早期诊断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科 100039) 【摘要】:肝癌的发病原因比较隐匿,这为早期诊断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临床上只有不到30%左右的患者在就诊时可以及时得到手术治疗,不少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本次将对当前中晚期肝癌治疗的常见方法进行汇总分析,明确在今后中晚期肝癌治疗当中应当采用哪种方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281-01 1、引言 原发性肝癌近几年来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都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在全球的肿瘤发病率当中居于第4或第5位,在亚洲和非洲的发病率更高。我国更是肝癌的高发生率国家,当前首选的治疗肝癌方法是肝切除术,但是因为其早期诊断困难,疾病发展速度快,而且临床上常常合并肝硬化,导致不少患者丧失手术机会。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更加常见的是非手术方式,本文将综述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为之后奠定基础。 2、血管介入方式 这是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包含TACE(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以及TAE(经肝动脉栓塞术)。血管介入方式主要是注射药物或者栓塞肝动脉,抑制肿瘤进一步增长,使正常的肝组织得到有效保护。徐勤等研究了TACE联合阿帕替尼药物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认为联合方式治疗患者的客观缓解率、1年生存率等指标均优于单纯采用阿帕替尼药物治疗的效果[1]。廖运国则是研究了TACE联合PMCT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开展介入综合治疗的患者效果更好,优于单纯采用PMCT治疗效果[2]。 但TACE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若反复开展TACE可以导致患者肝功能持续恶化,继而影响到后续治疗,也会出现栓塞不完全等问题,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3、药物治疗 在以往治疗肝癌当中药物并不常用,但随着近几年来药物的持续发展和更新,其在肿瘤当中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旨在阻断标志性分子或者基因特异性,优点诸多。索拉菲尼则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分子靶向药物,其可以起到抑制肿瘤发展和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乔宪伟等就分析了索拉菲尼的应用效果,以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分别接受索拉菲尼联合介入治疗和单纯介入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复发率(6.67%)显著低于常规组(36.67%),也证实了索拉菲尼药物的疗效[3]。可以使患者的生存治疗得到改善,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肝癌属于难治性肿瘤当中的一种,当当前抗代谢类、铂类药物等都被认为是值得进一步研究评价的药物。而奥沙利铂单药则是一种铂类药物,陈超庭等学者研究了其在中晚期肝癌当中的作用,将6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支持组,结果显示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疾病控制率等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4]。 榄香烯乳剂属于抗肿瘤药物和放化疗方式结合,对于脑瘤、肝癌、肺癌等都具备很好的治疗效果。郭鹏等则是分析了榄香烯乳剂联合TACE的治疗效果,认为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在TBIL、ALT、AST等指标的改善上均比对照组患者更优越,也证实了这一药物的治疗有效性[5]。 采用药物联合化疗方式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可以巩固治疗效果,而沈永奇等学者所开展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选择6个肿瘤中心共72例中晚期P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效果[6]。 4、局部消融方式 RFA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肝癌的治疗当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肝癌治疗领域当中十分常见的治疗手段。可以采用物理或者化学消融,最终实现肿瘤得以被消灭的目的。局部消融和其他方式的联合应用,也可以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张厚云等也对这一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射频消融、高频热疗联合DC/CIK在中晚期肝癌当中的具体治疗效果。以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看出观察组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以及客观有效率均更高,其治疗效果也更具有优越性[7]。 另外RFA联合TACE方式治疗,可以使肿瘤内部的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进而使“热流失效应”得到降低,使后续局部消融治疗的效果得到提高,另外采用两者联合治疗的方式,可以使瘤体当中的隔层显著减少,其治疗效果也比单纯的治疗方式更佳。 综上所述,中晚期肝癌治疗大都采用药物或者介入治疗,由于错过了手术治疗最佳时期,所以其方式也更加保守。本文中汇总分析了当前的中晚期肝癌治疗方式,希望开展研究得到结论为今后临床实践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徐勤,高珊,缪继东,宋怡兵.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8,30(05):744-747. [2]廖运国. TACE联合PMCT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临床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7. [3]乔宪伟,王柯萌,杨月娥.索拉非尼对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07):158. [4]陈超庭,沈永奇,黄汉生,斯韬,王志祥,谢华东,孔祥应,林海永.奥沙利铂单药治疗Child-Pugh B级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8,18(05):489-492+499. [5]郭鹏,朱为康,李雁,沈睿,陆俊骏,史文翡.榄香烯乳剂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8,13(03):676-678+682. [6]沈永奇,黄军,陈超庭,斯韬,王志祥,谢华东,孔祥应,刘金娥,韩朝稳.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04):392-395. [7]张厚云,陈书凯,李学敏,卓正平,于萍.射频消融、高频热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03):287-290.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 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

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 诊断 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疾病大多属于中晚期,诊断也比较容易。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必须借助以下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1)血清AFP检测: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诊断标准:AFP≥400ng/mL,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 胎性肿瘤以及怀孕等。约30%的肝癌病人AFP正常,检测甲 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2)血清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的某些同工异构酶可增高,但缺乏特异性,早期病 人阳性率极低。 2.影像学检查 (1)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有无癌栓等,诊断符合率可达90%左右,是目前首选的肝癌诊断 方法。超声造影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率,并可发现小于1.0cm 的微小肝癌。 (2)C 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与周围脏器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并可测定无肿瘤侧的肝体积,对判断肿瘤能否切 除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很有价值。 (3)M RI:对良、恶性肝肿瘤,尤其是血管瘤的鉴别可能优于CT;

MRI可做门静脉、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胆道重建成像,有利于 发现这些管道内有无癌栓。 (4)肝动脉造影:此方法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最高,但病人要接受大量X线照射,并具有创伤和价格昂贵等缺点,仅在上述各项检 查均不能确诊时才考虑采用。 (5)X线检查:肝右叶的肿瘤可发现右膈肌抬高、运动受限或局部隆起。肝左外叶或右肝下部巨大肝癌在行胃肠钡餐检查可见胃 或结肠肝曲被推压现象。此外,还可显示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和 肺、骨等转移灶。 (6)肝穿刺活组织检查: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获得病理诊断。如不能排除肝血管瘤,应禁止采用。 (7)腹腔镜检查:对位于肝表面的肿瘤有诊断价值。 目前将B超检查和AFP定量测定作为肝癌的一线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在诊断过程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转移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病情发展一般较慢,AFP检测大多为阴性,多无肝炎病史或肝硬化表现;多数病人有其他脏器原发 癌的相应症状或手术史。病人血中癌胚抗原(CEA)升高,有 助于鉴别诊断。 (2)肝硬化:大的肝硬化结节,影像学检查可显示为肝占位性病变,特别是AFP阳性或低度升高时,很难与肝癌进行鉴别,应予以 注意。 (3)肝良性肿瘤:病人全身情况好,病情发展慢,病程长,往往不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肝 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栓塞、射频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放化疗最大的缺点是无特异性杀伤作用,副作用大,易对机体造成继发性损伤,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激活肿瘤的杀伤功能是肿瘤免疫 治疗的主要方向。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有多种策略。 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主 动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肝癌的主动免疫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和 异种重组甲胎蛋白疫苗。 1.1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静息T细胞。由于许多肿瘤患者缺乏功能性DC,不能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因此在体外诱导功能性DC对于主动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实验 都是利用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激活,或热休克蛋白和肿瘤细胞负载DC制备DC疫苗,然后将这些致敏DC疫苗回流体内,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肿瘤免疫排斥反应。MAGE-1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MAGE-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吴鸣宇等MAGE-1肽负载DC体外诱导高特异性抗癌免疫应答。肿瘤睾丸抗原(Tumor testis antigen,CT)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除 睾丸外,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NY-ESO-1是CT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结果表明,NY-ESO-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30%-40%)。张文敏等。用原核表达纯化的NY-ESO-1蛋白肽攻击DC,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肽刺激DC可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TL的产生。 1.2 甲胎蛋白(AFP)多肽疫苗 AFP不仅是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是肝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甲胎 蛋白多肽疫苗是一种刺激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巴特菲尔德等人。报道10 例Ⅲ-Ⅳ期肝癌患者用甲胎蛋白肽休克DC疫苗治疗。6例AFP特异性T细胞增多,6例AFP特异性T细胞合成IFN-γ的比例增加。提示AFP靶向疫苗具有免疫活性。 1.3 肝癌肿瘤疫苗 肝癌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处理,改变或消除自身或同种肝癌 细胞的致瘤性,保持免疫原性,输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Yang 等人。结果表明,H22全细胞疫苗可诱导肝癌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明显延 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2 过继免疫治疗 ATT是一种将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诸如:LAK、TIL、CTL细胞、细 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转移给肿瘤患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探究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探究 发表时间:2019-11-25T14:31:38.3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8月8期作者:赵静 [导读] 研究说明影像学诊断的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情况。 赵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原第八一医院);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目的:研究说明影像学诊断的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17例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分析不同的检查方式所应用的情况,分析不同诊断方式所具有的优势。结果:17例患者当中有4/17(23.53%)例患者行CT检查,有 10/17(58.82%)例患者行超声检查, 有3/17(17.64%)例患者行磁共振检查。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的掌握不同的检查方式之间具有的差异,以及对于肝癌的辨别的情况。结论:临床当中对于很多疾病确诊,需要各种检查结果,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降低误诊情况发生。临床工作人员应提升专业技能及知识,对于检查结果可以更好的进行辨别,根据患者疾病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早期影像学;诊断情况 引言: 肝癌疾病对于患者健康影响较大,此疾病死亡情况农村患者高于城市患者。我国此疾病的发病情况较高,临床中患者的症状不一,在早期的阶段主要肝部位具有痛感、化验结果异常等。早期确诊对于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肝癌检查具有很多方式,如CT、磁共振、血管造影、超声等,本文主要分析不同检查方法所具有的实用性,便于医学中更好应用于检查肝癌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7例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统计其年龄、性别,17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8例,17例患者的年龄不低于31岁,不超过65岁,平均年龄46.35岁。在未检查之前患者均不知道疾病的情况。 1.2方法 1.2.1超声方式 临床当中对于肝癌诊断应用超声方式较多,有10/17(58.82%)例患者实施超声检查。此方式所具有的优势说明,在检查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患者创伤,在检查的过程中其费用合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接受,在检查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对于患者所造成的影响较小。其方式在检查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弊端说明,第一其检查结果与检查人员技术具有关联性[1],若检查人员的技术较低的情况下,会影响其结果。第二在检查过程中不能反复确定,因为其检查的仪器所放置的区域不同,成像不同。第三影响结果因素较多,像肋骨、肥胖等[2],其检查结果准确性会改变。超声方式对于其检查的灵敏性超过85%。若患者的情况属于HBsAg阳性,在检查的过程占据一定的优势。(如图1所示)。 1.2.2 CT方式 临床当中应用此方式情况较超声少,其主要是针对患者栓塞前、恶性肿瘤的情况,17例患者当中同时有4例患者实施此检查,其主要是恶性肿瘤,其在检查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分析,第一,敏感性极高,在检查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出极小的肝癌,其直径在5毫米,检测中不遗漏相关的环节,检测具有全面性。第二,病变的区域清楚,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可以准确的确定其位置,为后期切除提供依据。第三,供血情况。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其供血情况。第四,治疗前的检查。在临床当中若患者出现动脉栓塞情况,在开展治疗工作,需要先进行血管造影,通过其方式确定其位置,再根据其位置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1.2.3.磁共振方式 临床当中采用此方式情况低于超声方式,有3/17(17.64%)例患者实施磁共振检查,因为其在检查的过程当中患者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临床中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根据其情况确定在检验的过程中是否应用此方式。其在检查的过程当中是通过弛豫时间T1、T2、DWI,在检查的过程当中检查人员根据所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观察患者的情况,与正常人肝部位的情况进行比较,T1、T2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此方式确定患者肝区是否正常[2]。当在检查的过程当中若患者病灶部位发生异常,像有坏死的情况、变性的情况、出血的情况等,在检查中其信号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同时可以利用动态增强检查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近年来普美显造影剂的运用在肝胆期对病灶有一定识别力,缺点是费用高。与其他诊断方式相对比,此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分析,检查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损伤,其对于疾病的确定的准确情况高于CT 的方式。观察其所成像的情况,其所成像的辨识度较高,第一可以明显的观察到肿瘤的位

2019年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盘点

2019年原发性肝癌治疗进展盘点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的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均超过80万例,中国患者占一半以上。多学科综合治疗仍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提高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策略。2019年,针对肝癌治疗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肝癌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早期肝癌仍以切除和射频消融等根治性治疗为主,中晚期肝癌则采取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治疗的方式,以有效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部分肿瘤经联合治疗后甚至可达到转化切除的目的,最终获得长期生存。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治疗方式,对2019年肝癌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局部治疗 1.1 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治疗 手术切除和局部消融治疗目前仍是最常用的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既往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结果表明,对小肝癌而言,手术切除和局部消融治疗的长期效果相当。尽管局部消融治疗的局部复发率高于手术切除,但在密切随访下,补充消融或挽救性手术切除可有效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今年的一项RCT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复发性肝癌,接受再次手术与接受射频消融患者的长期生存无明显差异。但对于复发肿瘤直径>3 cm或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200 ng/ml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

的总体生存和无复发生存均显著低于接受再次手术切除者[1]。但再次手术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高于接受射频消融者[1]。对于手术切除风险较高的小肝癌患者,射频消融仍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而对于大肝癌患者,直接手术切除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者,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ALPPS通过促进残余肝脏代偿性增大降低术后肝功能低下的风险。但其手术安全性及促进残余肝脏增生能力仍需进一步验证。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Chan等[2]对比了46例ALPPS和102例PVE促进肝脏再生的效果,结果显示,接受ALPPS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显著高于接受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患者(97.8%∶67.7%,P<0.001)。第6天时ALPPS使残余肝脏体积增加约48.8%,肝脏总体积增加约12.8%。尽管该研究显示,接受ALPPS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46.8%,而接受PVE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4.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34),但对于ALPPS的采用仍应谨慎,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1.2 放射治疗 放疗技术的发展使放疗在肝癌治疗方面拥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但其适用范围仍值得进一步探讨。2018年,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的一篇回顾性的研究指出,对于未接受手术切除的Ⅰ/Ⅱ期肝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者其5年生存率优于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者(29.8%∶19.3%,P<0.001)[3]。而2019年的另外一篇报道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020肝癌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肝癌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在肝癌治疗领域,围手术期治疗、介入治疗、转化治疗、一线治疗、二线治疗新进展,给肝癌治疗带来了启示和希望。 新辅助治疗 01 【2020 ASCO P4599】 2020年ASCO发表了一项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壁报,研究入组初治可切除的30例肝癌患者,手术前使用3个周期的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肝细胞癌(HCC),手术切除后发现病理完全缓解率达24%(联合组3例,单药组2例),主要病理缓解率达16%(坏死效应,联合组2例,单药组1例),没有导致手术推迟或取消的毒性反应发生。该研究整体40%的病理缓解率为免疫治疗在可切除HCC中的新辅助治疗奠定了基础。 辅助治疗 01 【Li J, et 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5(6):548-560】

长期以来,HCC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也是研究的热点。今年6月,一项多中心研究探索了肝癌根治术后碘[131I]美妥昔单抗的辅助治疗作用。研究纳入156例CD147表达的HCC患者,治疗组患者于术后4~6周进行1次肝动脉注射碘[131I]美妥昔单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相比空白对照组显著提升(43.4% vs 21.7%,P=0.0031),研究提示,该辅助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也提示了肝癌患者应根据生物标志物进行亚群细分,进行更加精准的方案制定和管理。 02 【Chen JH, et al. 2020 ASCO. Poster 4580】 今年ASCO年会上也报告了仑伐替尼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用于术后有高复发风险HCC患者辅助治疗(LANCE研究)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期分析结果。该研究共入组90例有高复发风险的根治术后患者(大血管或胆管侵犯/肿瘤破裂或浸润邻近器官/Ⅱ级微血管侵犯且合并以下中任何一项:肿瘤数目≥3个、肿瘤最大径≥8cm、肿瘤边缘不清晰或无完整包膜)。结果显示,仑伐替尼联合TACE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显著长于单纯TACE组(12.0个月vs 8.0个月;HR=0.5,P=0.0359)。初步提示,仑伐替尼联合TACE 的辅助治疗有效且安全,可延长术后有高复发风险HC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 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 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

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能力。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大大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增强扫描除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3)MRI检查:无放射性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在显示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等及对包膜的显示均优于CT和US。特别是高场强MR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MR扫描速度大大加快,可以和CT一样完成薄层、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充分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另外,MR功能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以及肝细胞性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均可为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敏感率和定性准确率以及全面、准确地评估各种局部治疗的疗效。 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优势互补,故强调综合检查。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但是,PET-CT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普及应用,且其肝癌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不作为肝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做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5)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侵入性检查,同时进行化疗和碘油栓塞还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明确显示肝脏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适用于其他检查后仍未能确诊的患者。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2015-04-20 18:54来源:丁香园 字体大小 -|+ 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 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0 年版)。近五年来,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肝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开始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对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2014 年4 月,在吴孟超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年版)》制订专家会议。 并于2015 年1 月召开定稿会,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了能基本反映我国现阶段肝癌病理诊断技术水平的《指南》,以期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提供指导性和引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病理检查方案 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肝脏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肿瘤。病理检查方案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材、大体和显微镜下特点的描述、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规范化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为临床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远期预后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大体标本的处理 (1)标本固定:a. 手术医生应在病理申请单上标注送检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对手术切缘、可疑病变以及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可用染料染色或缝线标记,对切除小组织标本及淋巴结等应单独放置容器内并贴好标签说明;b.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应尽可能将肿瘤标本在离体30 min 以内送达病理科切开固定;c. 病例可接受标本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切取新鲜组织冻存于组织库,以备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 做一个剖面,并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常温下10% 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4~5 倍于标本体积固定12-24 h。 上述处理基本能够满足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诊断的需要。 (2)标本取材:根据目前对肝癌异质性和微环境特点的认识,肝癌的外周区域是肿瘤异质性的代表性区域,是高侵袭性细胞群体分布的集中区域,是微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形成的高发区域,也是影响转移、复发和预后的高风险区域。 为此,应特别重视在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以便在相互对照中客观评估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为此,推荐以下肝癌标本“7 点”基线取材方案(图1):a. 选取出血坏死少、组织完整的剖面,分别在12 点、3 点、6 点和9 点的位置上于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癌与癌旁肝组织的比例约为1:1,以着重观察肿瘤对包膜、微血管以及邻近肝组织的侵犯情况;b. 在肿瘤无出血和坏死的部位至少取材1 块,以供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对质地和色泽有差异的肿瘤区域还应增加取材;c. 对距肿瘤边缘≤1 cm(近癌旁肝组织或切缘)和>1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 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一)包膜 直径<3cm的肝癌结节常常包膜完整。包膜由纤维组织组成,其声阻抗较周围肝组织及癌肿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但声像图上的包膜在结节两侧始终显示中断,此为大界面的回声失落效应。肝癌体积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包膜仍然非常完整,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 (二)内部回声 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除均匀低回声结节以外,其他各种癌结节回声均属不均匀分布。<1cm的肝癌结节,超声检测的检出率为33%一37%.癌结节按回声的高低分类如下: 1、低回声结节 2、高回声结节 3、混合性结节 4、等回声结节 5、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 (三)癌结节的彩色血流 肝癌结节及其周围因血供丰富,而可获得各种有关的血流信息。二次谐波声学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组织血流的敏感性高,能准确反映肝癌的血供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识别肝癌结节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内血管,流人血管可为肝动脉,也可为门静脉。流出血管可为肝静脉,也可为门静脉。瘤内血管表现为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流。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可用频谱多普勒测出是连续性门脉血流或搏动性动脉血流。 (四)癌栓 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癌栓可出现在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或胆道系统。 1.肝静脉内癌栓肝内静脉的癌肿浸润是肝癌的特征性病变之一,使早期病变也不例外。癌栓可从小肝静脉波及到较大静脉,亦可因静脉癌栓堵塞流出道,并且使癌栓逆向蔓延至小门静脉、较大门静脉或门静脉主干中。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原发性肝癌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症状,部分症状常为慢性肝病所致,在中晚期始出现典型表现。 在我国,肝癌患者大多数伴有HBV阳性和肝硬化的存在。因此,在病史方面应重视早期发现。 1.了解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无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伴甲胎蛋白的升高。 2.普查时有无肝功能、甲胎蛋白、肝脏影像学的异常。 3.近期有无上腹胀、疼痛(肝区)、上腹肿块、食欲减退、乏力、体重下降、消瘦、发热、腹泻、黄疸等表现。 (二)体格检查 1.腹壁静脉有无曲张,上腹部有无隆起。 2.肝脏有无肿大及肿块,肿块大小,表面是否光滑,活动度,肿块质地,有无压痛,肝区有无叩击痛。脾脏是否肿大,有无腹水,肝区有无血管杂音。

3.有无黄疸、肝掌、蜘蛛痣、下肢水肿、皮下结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甲胎蛋白测定(AFP):AFP对肝癌的诊断在各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诊断,其阳性率达60^一70%,为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亦可作为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2)r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GGT - Ⅱ):此项检查对肝癌的敏感性较高,尤其对AFP阴性肝癌病人的阳性检出率达72.7%。 (3)岩藻糖苷酶(AFU):在肝癌病人血清中AFU的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和转移性肝癌,对肝癌阳性率较高,在AFP 阴性的肝癌和小肝癌阳性率达70.8%。 (4)异常凝血酶原(DCP):在川FP阴性肝癌,其阳性率为61.9%,可作为AFP阴性或低AFP肝癌的辅助诊断。 (5)5’核苷酸磷酸二脂酶同功酶V(5’-NPD-V):800/肝

肝癌的病理学

肝癌的病理学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性肝癌及一些少见类型,其中以肝细胞癌 占绝大多数。 (一)肝细胞癌 1、大体形态与分类肝癌的大体形态往往因人而异,肿瘤的染色硬度、大小和生长型均有很大变异。多数呈灰白色,尤以细胞、纤维均较丰富者。部分可因脂肪变或伴坏死而显黄色,因含较多胆汁而显绿色,或因出血而呈红褐色。癌节结的质地多与组织学有关,质软剖面平滑且柔软,常表现实体型癌。干燥、颗粒状常为梁状型癌特征。 当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大体分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991年第二版)中的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分类: (1)弥漫型:癌节结小,呈弥漫性分布,与肝硬变易混淆。 (2)块状型:癌结节直径>5CM,其中>10CM者为巨块型。常见亚型有:①单块型:单个癌块边界清楚或不规则,包膜完整和不完整;②融合块型:相邻癌肿融合成块,周围肝组织中常有散在的卫星结节;③多块型:由多个单块或融合块癌肿形成。 (3)结节型:癌结节直径<5CM。常见亚型有:①单结节型:单个癌结节边界清楚有包膜,周边常见小的卫星结节;②融合结节型:边界不规则,周围卫星结节散在;③多结节型:多散于肝脏各处,边界清楚或不规则。 (4)小癌型: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小癌边界清楚,常有明显包膜。 2、组织学形态光镜下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癌细胞呈多角形,胞浆丰富,颗粒状,嗜伊红,有时可见胆汁小滴。胞核较大,核膜厚,染色质多集中于核膜周围,核仁大而明显。分化差的肝细胞癌癌细胞明显异形,胞浆较少,嗜苏木素。胞核明显增大、深染、核浆比例增高。有时核膜反褶,胞浆内含、伊红染色的核内包涵体。可见核分裂相和瘤巨细胞。癌细胞可排列呈梁状、腺样实体。肿瘤间质一般稀少,偶尔见有间质丰富者,称为硬化型肝细胞肝癌。在不足10%的病例中,瘤细胞胞浆因有大量糖原或脂质积蓄而为透明状,称为透明细胞型肝癌。近来发现与HCV感染有关的肝细胞肝癌中透明细胞癌几可达77.8%。一般认为此型肝癌预后相对较佳。有时肿瘤由梭形细胞或多核瘤巨细胞或破骨细胞样细胞构成,偶尔有骨或软骨形成,当肝细胞癌中瘤巨细胞超过一半者则为肝巨细胞癌。由于癌细胞索被平行的板层状排列的胶质纤维隔开,因而称为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在我国较少见,约占1%,此型预后较好,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绝大多数发生在左叶,通常无肝硬化,切面中央可见星芒状纤维瘢痕,电镜下瘤细胞胞浆

肝癌影像诊断

肝癌影像诊断 (一)肝癌的分期 T:原发性肿瘤,N:淋巴结,M:转移 T1:肝脏单发肿瘤,肿瘤最大直径在2cm或以下,无血管受侵 T2:T1中3项条件之一不符合者 T3:T1中3项条件有2项不符合者 T2、T3二者中包括多发肿瘤但局限于一叶者 T4:多发肿瘤分布超过一叶或肿瘤累及门静脉或肝静脉的主要分支 N:局部淋巴结;N0: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局部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M0:无远处转移;M1:远处转移 (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选择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超声、CT、MRI、血管造影、核素扫描、PET等。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的检查方法。其检查对人体无损伤,一般不需要用造影剂或做特殊的检查前准备,对鉴别囊实性病变及肝内、外病变的敏感性高。超声检查可以作多方位、多层面的扫描,易于发现病变。且可通过肝内血管、胆囊、韧带的部位而对病变的定位作出判断,部分肝癌的定性诊断也可通过肿瘤的回声特点而作出判断。超声检查的最大局限性是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医生的技术及经验。 全身CT扫描应用于临床以来肝脏是最常用的检查器官之一。随着检查仪器、造影剂的改进而不断完善,诊断准确性不断提高。CT平扫可以显示密度较高的转移瘤,如类癌、肾癌、乳腺癌等的肝转移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增强扫描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肝实质与病灶之间的密度差,以利诊断。由于正常肝实质大部分由门静脉供血,肝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形成了密度差。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了解肝脏肿瘤的位置,肿瘤的特点及对肝脏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MRI是继CT后影像诊断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MRI的特点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能多方位成像,可通过其丰富的技术参数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非常准确和很有价值的影像资料。增强扫描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多方位成像可对肝脏肿瘤的定位提供准确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肝癌的影像表现 1.超声肝癌在超声检查时,多为低回声,且相对较均匀,约占80%;肿瘤周边可见低回声的晕环(50-70%),晕环的的厚度约为肿瘤的1/10,如果肿瘤内部有脂肪变性、肝窦扩张、出血、坏死、间质纤维变等,其内部回声可不均匀。 2.CT大部分肝癌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肿块或结节。平扫时密度低于邻近肝组织,约12%的肝癌与正常肝实质的密度相等。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瘤呈高密度,但由于其内的动、静脉分流,血流增速,高密度持续约20-30秒后很快即表现为密度不均,低于周围肝实质。肿瘤的纤维包膜在早期呈低密度,但在15分钟以后可呈高密度。表现为边缘不锐利但厚薄较均匀的细环影,这是包膜中纤维组织血供少,但细胞外间隙大,造影剂廓清较慢的缘故。 3.MRI肝癌的细胞学特征与其MR成像的表现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在T1WI由于瘤组织的T1弛豫时间较正常肝组织长,肝癌主要表现为低信号。这对于巨块型和结节型肝癌MRI能很好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而对于弥漫型肝癌由于肿瘤与周围肝实质分界不清,MRI常不能显示出病变的范围。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36558451.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另外有20.8%的病灶表现为与肝实质相同的中等信号,甚至是中高信号。可能与肿瘤内铜含量较高及瘤内脂肪变性和出血变化有关。早期肝癌在T1WI常可表现为中高信号强度,相反在T2WI则与肝脏信号相似,其原因可能是瘤内有脂肪或脂肪变性。通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