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 / 6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的状态还是挺不错的。许是放假太久了;有些知识都有些遗忘。但是发言还是挺积极的。

《分苹果》这一课的知识点不多;一个是复习旧的知识点: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新的知识点是;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1、方法的多样性。2、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其中;除法竖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完成作业时却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最普遍的问题是:1、相同数位不对齐。2、两排数挤在一排;很是难看。3、不用直尺画横线。4、数字写得大大小小的不匀称。5、两道题之间不空行;显得很拥挤;不美观。

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有不断的加强练习;及时纠

正;相信孩子们的书写越来越美观。

《分橘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

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1、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2、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2 / 6

节课重点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让一组学生当“小小售货员”;另两组学生当“小顾客”;买卖东西;算价钱;在这样的情境展开学习活动;让学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 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很快的就能自已总结出有加法又有乘法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多样化;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择优能力。允许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算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买鲜花》教学反思

本课创设了“买鲜花”的问题情境;教学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通过“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中;应算除法;再算减法。学生已经会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除法问题;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底蕴有所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结合教学反思如下: 1、本课在小组活动时;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要求每个人先自已动脑;在思考出方法后;再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

3 / 6

习大数的意义外;还丰富了孩子对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目标明确;老师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使整堂课融入在读、写、思维之中;读数写数时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尝试自己去完成;老师适时点拨。在学生把9030写成90030的时候;不应该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那个同学站起来读一读;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因此;只有经历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错误;最终达到反思的目的;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万以内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商场电器打折大优惠的数学情境;从商品的价格入手;直接让学生体会大数之间的大小区别。本课教学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材作了创造性使用;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间所进行的一场帮小朋友选择电器这一数学情境之中。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老师精心预设、组织的“挑选商品”活动中;“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也逐步的“内化”。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并感受着“数学好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次次轻松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怎样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是我课后需要思考的;尤其是没有多少障碍的问题本不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合作时;应该先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等每一个孩子都

4 / 6 环节没有让他发言;为什么这样做;应引导他想法是对的但我们还没有学约等于;应列22÷8=2(辆)……6(箱)。

《买电器》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关于整十、整百的口算的计算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多地在解决问题上讲解;导致接下来的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方面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在练习说算理方面的时间也比较欠缺。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先先做一些整十的口算练习;然后通过情境引出课题;在情境引入方面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在计算过程上多花时间;反复地让学生说出解决计算的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在进行练一练1的练习时;学生们要特别注意1200+800这一道题目;不少孩子会在进位的时候出错;算出得数是10000;而学生在进行这一题的计算时;有几种算法如:12个百加8个百是20个百就是2000;2个百加8个百是10个百就是1000再加上1000就是2000……。

《回收废电池》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

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有关三位数的加法; 相对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容易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这节课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伊始;我从学生平时对废电池的处理情况入手;出示一段文字;让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并且引出新课的学习。

2、在讨论一班和二班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从“估一估”、

5 / 6

去。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去探索多种算法;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其次;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这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献爱心的教育。

《运白菜》教学反思

本课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连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以及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是叙述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努力做到:

1、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精心的组织、要有效的引导、真诚的合作;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买洗衣机》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微笑着说:“大家愿意帮我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带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

6 / 6

北师大版数学《精打细算》教案说课讲解

北师大版数学《精打细算》教案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下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精打细算》.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属于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了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然引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本节课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力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甲、乙两商店的牛奶销售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甲商店8盒牛奶11.20元,乙商店买4盒赠一盒,也就是5盒7.20元。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们看到两个商店牛奶的品牌一样,很容易会提出:“去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这里以情境图出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甲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11.2÷8;乙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7.2÷5。这两道题都是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这是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你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全班汇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_教学反思(全)

《快乐的小鸭》 对于情境创设中带来问题,已经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孩子们圈一圈或者分成几和几计算的正确率低。可能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练习,希望孩子们在练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水平。为后面的退位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会啦》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跳伞表演》 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开课时,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时,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美丽的田园》 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做个减法表》, 本课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看一看(一)》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看一看(二)》 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看一看(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下面我从得与失两方面来进行一下二年级数学下册(上半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 成功的经验: 1、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通过这半年多的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我在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游乐园》场景,接着分别用“电梯”“缆车”“推拉窗”“风车”等生活实例,展示生活中的角、平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了理解,也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并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改使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是踏着别人踩出来的路走,而新的学习是要学生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并不简单的是信息的输入,存

储和提取,知识的获得也不是传递完成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志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生动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 我们要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分一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除法就是“平均分”及其应用时的两种操作方法,从而理解除法的含义. 存在问题: 1、一是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二是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细细观察会看到,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2、实施“开放性教学”,但过于“放任自由”;注重了能力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了学生主体,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探究成了形式与装饰;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

北师大版数学手拉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手拉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P48~49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不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希望工程”吗?谁知道“希望工程”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每人每天节约

1元钱,1年节约的钱就能资助一名西部失学儿童重新返回校园学习一年的学费呢。 我刚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心底为之一颤,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会有许多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受益。因此,老师计划我们班也将参与一次援助失学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计划(贴计划),在老师的计划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题,教师适时板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我这个计划做的有点不切合实际,钱太多了,我修改一下,加上个小数点,这回请同学们再来估算一下,现在一共要花多少钱? 3、生估算,说明估算的方法。 总结:小数估算的方法与整数估算的方法相似,也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

4、师:这几名同学估算的到底准不准呢?与正确结果究竟相差多些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在座位上用计算的方法,独立验证正确结果是多少?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看谁用的方法多!(生笔算) 5、指生到黑板板演算式,并说明算式的含义。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其中有两个分步,两个综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从运算顺序看: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从运算过程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7、出示各种运算律的统计表。 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 1、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5+8)×0.4 9×5+9×1.6 4.6×19+ 5.4×19 5×0.4+8×0.4 9×(5+1.6) (4.6+5.4) ×19 3.6×4×2.5 3.6×(4×2.5)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 / 6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的状态还是挺不错的。许是放假太久了;有些知识都有些遗忘。但是发言还是挺积极的。 《分苹果》这一课的知识点不多;一个是复习旧的知识点: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新的知识点是;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1、方法的多样性。2、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其中;除法竖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完成作业时却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最普遍的问题是:1、相同数位不对齐。2、两排数挤在一排;很是难看。3、不用直尺画横线。4、数字写得大大小小的不匀称。5、两道题之间不空行;显得很拥挤;不美观。 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有不断的加强练习;及时纠 正;相信孩子们的书写越来越美观。 《分橘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 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1、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2、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新)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 整理与复习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数学好玩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总复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不太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 培养很重视。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 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 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 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三 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 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 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 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 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 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6页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想下节数学课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应当适当加强,以更好的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游园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认识,明确定义之后,对周长的实际计算方法的探索.本课结合具体情景游园体 验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性.从身边的数学 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六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肯定评价激励学生独立去解 决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 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拓展练习中,特别引出中间有对角线的 图形,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理 解周长的概念.整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满意的,但是就是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过多,而学生的语言相对较少, 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需要注意的. 花边有多长

教学反思: 整体把握得不错,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比较清晰.整课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教学过 程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汇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 空间与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地砖的周长 教学反思: 1.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 自主化、情感化. 2. 注重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组 合作,同桌合作,使学生能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认识.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 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由于放手让学生进行测量,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确任务,耽误了一些时间.也由于时间的 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有 盲从的现象.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5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新)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 整理与复习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数学好玩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总复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备 一、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本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页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用的示范镜子,图片、胶带、钟表,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趣导入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的我们的老朋友机灵狗吗?它昨天下午要

去看一场五点半的电影,可是没看成,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机灵狗为了晚上看电影精力充沛,下午就睡了一阵,一觉醒来,估计时间差不多了,赶紧起床到镜子前梳妆,巧的很,它家的钟表在镜子对面的墙上,机灵狗从镜子中一看,刚好是5点,正好,路上用半个小时,现在出发正好。就在它兴高采烈地赶到电影院时,电影院却已经关门了。售票员阿姨说:现在是7点半,电影早就散场了。 咦,我明明从镜子中看到的是5点,怎么一下子变成7点多了呢?为什么晚了?同学们想知道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 2通过观察图片中小女孩照镜子及你亲自照镜子,你发现了什么?. 三、交流反馈、得出规律 1.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镜子内外,形状相同、互相对称,方向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2.即时练习:(课件7-10)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 学教学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 姚淇更新时间:2012-5-9 19:29:56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到10×,提高学生计算效率。2、底面积忘记乘2,或者多算。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 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 (d/2)2h。

【免费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精编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同庆初中教学设计 (导学模式)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c 2 a= + b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 24 2 c=25 = 3+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2 2 2c a= +,题目中并为 b 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1.1 探索勾股定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

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事情,创设一 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 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 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 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 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 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 知的主动建构。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 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 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 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数铅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数铅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含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4.培养学生数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1.每组有三个口袋. (1)一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 (2)二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与要数的铅笔数相同). (3)三号口袋里有100根小棍,10根一捆,4号口袋内有39根小棍. 2.计数器. 3.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教师谈话:在我们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些小棍,你们想知道这些小棍有多少根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数一数,看看哪组同学数数的方法最多? 1.请同学们拿出一号口袋. 要求: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想怎么数,再数一数,其他同学看他数的对不对,比一比那组数的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根据学生数数的方法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一个一个的数 二个二个的数 五个五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方法来数一数铅笔. 板书课题:数铅笔 3.这是老师买的一些铅笔,请同学们来数一数?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4.请同学们数二号口袋内的小棍. 教师:同学们在数铅笔的时候,你认为哪种方

法最好?为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觉得十个十个的数又快又对,现在,老师这里有10捆小棍,每捆都有十根,请同学们十个十个的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含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4.培养学生数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1.每组有三个口袋. (1)一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 (2)二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与要数的铅笔数相同). (3)三号口袋里有100根小棍,10根一捆,4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 姚淇更新时间:2012-5-9 19:29:56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

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