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 一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望岳的经典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望岳的经典赏析(一) 杜甫 ,出身于长安杜陵,晋大将军杜预的后代。杜预曾镇守过襄阳,后来杜氏有 一支遂居该地,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杜甫本襄阳人。曾祖杜游艺,曾官巩县 令,所以移家巩县。杜甫客长安近十年,居于杜陵之少陵,故自称杜陵布衣,或 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开元末举进士未中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与李白 、高适、岑参等友好。不第后曾与李白、高适等游大梁(今开封)及齐、赵。 他的诗远承《诗三百篇》《乐府》、汉魏齐梁,近承陈(子昂)、沈(期)、宋(之 问)和其祖杜审言,兼备众体,独创一格。诗的内容多反映盛唐由盛转衰,安史 之乱和肃宗、代宗时的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公认为同情人民忠 于国家的古代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时, 他从贼中逃至凤翔, 见肃宗拜左拾遗。 宰相房随玄宗入川时,曾建议封诸王,后永王反,更为肃宗所不满,借故贬官。 杜甫上疏谏,认为不应以此借故贬宰相,肃宗怒,几乎处罪,后被出为华州司功 参军。他后来弃官去秦州,由秦州入川,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他住过梓 州,后到夔州,准备出峡。出峡后到过公安、江陵、岳阳,代宗大历三年死于耒 阳。 宋人赵次公有《杜诗注》,郭知达有《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有《草堂诗 笺》。明人有王嗣《杜臆》。清人有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有仇兆鳌《杜 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这两部书是比较好的。其他还有金圣叹《杜 诗解》 、 浦起龙 《读杜心解》 等。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萧涤非主编有 《杜诗集注》 。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 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 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 在山外作宏观。 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 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首句:“岱宗夫如何?”“岱宗”,古代认为泰山是五岳之宗。《舜典》: “东巡狩,至于岱宗,柴(祭名)。”“夫如何”,那(山)怎样呢,用意在说泰山 名不虚传。 第二句“齐鲁青未了”, 是说泰山横跨齐、 鲁两国之地, 一片青黛色, 似乎没有尽头。刘辰翁评:“只五字雄盖一世。”这时盛唐气象未衰,杜甫又是 “裘马颇轻狂”的少年,还不因自己一时得失系怀,所以诗句 写得很宏壮。下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更作一番仔细观察 后写出来的, 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 自然有无限神妙。 “割”, 意为山高如剑锋,所以用“割”字。山北少见日光山南日光照耀,所以一山昏晓 不同。王维 《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思和这两句相近。这两句承 神秀而言,讲山色的变幻。以上四句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景色,而下面四句则写诗 人的感受。五、六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前句是说倏忽间生出重重云 海, 像动荡在自己的胸际。 泰山的灵秀又转为奇壮。 下句“决眦”, 本于曹植 《冬 猎》篇:“张目决眦。”“决眦”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意思。全句写目送飞鸟归 山,凝神瞪视,才看到山鸟如何飞进高山的。全诗首二句作整体的初望,次二句 写被山的灵秀所吸引, 作深层次、 多角度的仔细观望, 像画图一样昏晓色彩分明。 而五、 六二句写被诱发了主体感情时的凝神远望, 这是一种云生鸟飞存在于大自 然中的自由境界, 由此反映了诗人英姿勃发的情态。 这六句全在“望”字上下工 夫。望的感受层次愈深,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亲之后就回来上泰 山。所以结语有想象色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二句并非有意套用 《孟子·尽心上》 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句, 而是想到不久之后总要来亲身 登上最高峰,其他的小山,就会像培一样,匍匐低首在下方。杜甫有意无意之间 抒发了他的壮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怀抱如能实现,就近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全诗:“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这是一首有对 偶的古体诗,气势雄浑。 望岳的经典赏析(二)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中国有 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3937380.html,/9/view-6104106.htm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 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 所以 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称。“夫”是语助词,没有 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 上去的一个字。“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我以前说过 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 写, 要看你说话的口气。 杜甫生在河南, 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 尤其念 《论

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 来了。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 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 是另外一个。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 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 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中国 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 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 灵;“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 “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 种秀美。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 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近,到 “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近了, 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 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阴阳, 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 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 水的北面是阳, 南面是阴。 “昏晓”, 昏是说昏暗, 晓是说天亮了。 他在“阴阳” 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 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 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 他 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一明 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 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 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眦” 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 鸟, 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 杜牧诗曰: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 ” (《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 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 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 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 说“岱宗夫 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 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 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 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 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 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 觉得这还不够高, 然后才要“凌

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 “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 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诗, 但我们从中仍然 可以看到这位诗人的本质。什么本质?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经 》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望岳》正体现了中国 儒家的这种精神。 望岳的经典赏析(三) 全诗着一“望”字,句句写向岳而望。 首联为“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 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 丽都赋予了你,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上句为虚笔,是泰山是秀美在 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 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下句是实写,山南先得日光曰阳,山北日光 不到在晓犹昏曰阴。“割”字炼得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割 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 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可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 抓住了“层云”和“归鸟”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远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化用孔子 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 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一、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 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从山的北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0、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1、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杜甫《望岳》阅读及答案解析

杜甫《望岳》阅读及答案解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 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 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古诗望岳的原文及赏析

古诗望岳的原文及赏析 望岳 是唐代杜甫 老先生的一部豪情之作, 说除了当时作者登上泰山俯览众山的豪迈之情。 古 诗 望岳的原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古诗望岳原文 《望岳》 作者: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诗望岳译文 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 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层 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 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古诗望岳注释 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 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 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 山色。 未了: 不尽。 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 浩茫浑涵, 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 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割: 划分。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 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1/7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⑧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⑨会当:定要。 ⑩凌:登上。 古诗望岳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早期的作品, 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 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古诗望岳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 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以 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写出泰山的神奇秀 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 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 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古诗望岳赏析评价 唐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 (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 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 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唐代杜甫那种 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 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 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 宗。 “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 这里把它融入诗句 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 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 语言来形容,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
2/7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 一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望岳的经典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望岳的经典赏析(一) 杜甫 ,出身于长安杜陵,晋大将军杜预的后代。杜预曾镇守过襄阳,后来杜氏有 一支遂居该地,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杜甫本襄阳人。曾祖杜游艺,曾官巩县 令,所以移家巩县。杜甫客长安近十年,居于杜陵之少陵,故自称杜陵布衣,或 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开元末举进士未中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与李白 、高适、岑参等友好。不第后曾与李白、高适等游大梁(今开封)及齐、赵。 他的诗远承《诗三百篇》《乐府》、汉魏齐梁,近承陈(子昂)、沈(期)、宋(之 问)和其祖杜审言,兼备众体,独创一格。诗的内容多反映盛唐由盛转衰,安史 之乱和肃宗、代宗时的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公认为同情人民忠 于国家的古代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时, 他从贼中逃至凤翔, 见肃宗拜左拾遗。 宰相房随玄宗入川时,曾建议封诸王,后永王反,更为肃宗所不满,借故贬官。 杜甫上疏谏,认为不应以此借故贬宰相,肃宗怒,几乎处罪,后被出为华州司功 参军。他后来弃官去秦州,由秦州入川,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他住过梓 州,后到夔州,准备出峡。出峡后到过公安、江陵、岳阳,代宗大历三年死于耒 阳。 宋人赵次公有《杜诗注》,郭知达有《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有《草堂诗 笺》。明人有王嗣《杜臆》。清人有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有仇兆鳌《杜 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这两部书是比较好的。其他还有金圣叹《杜 诗解》 、 浦起龙 《读杜心解》 等。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萧涤非主编有 《杜诗集注》 。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 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 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 在山外作宏观。 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 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望岳》笔记整理

《望岳》笔记整理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离开的长安,后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是诗人途径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三、课文翻译 1、【重点词语】: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2、【译文】: 泰山到底如何雄伟啊?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集中到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层云升起,(看后)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四、问题归纳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写出了青翠的山色一望无际,表现了泰山的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有聚集之意,该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的景色都给了泰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阳光切断,形成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的不同的自然景色,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中心主旨 全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杜甫的《望岳》赏析

杜甫的《望岳》赏析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 青年时代所创作的作品,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 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 这座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 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 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 在如今山东的境内, 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 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 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 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的。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 望归鸟入山所致的。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的山峰。 ⑻ 小 : 形 容 词 的 意 动 用 法 , 意 思 为 “ 以 ······ 为 小 , 认 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 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 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 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 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 宗。 “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 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 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 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 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 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 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 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 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 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 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 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 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 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而 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 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 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 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 想把这一切看个够, 看个明白, 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 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

《望岳》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望岳》赏析题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2.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杜少陵集》。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唐代诗人,尊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 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这两句诗的意义是: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观看那群山的矮小。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①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②“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8.理解性默写。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选择题。 (1)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1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

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一: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

豪情满怀攀高峰——杜甫《望岳》赏析

豪情满怀凌绝顶——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于东都洛阳应举落第,漫游齐赵,途经泰山,望泰山而做此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望岳》表达了青年诗人不因挫折而气馁的蓬勃向上的心胸意气和豪情壮志。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简析与鉴赏: 诗题为《望岳》,“望”字贯穿全诗。 首联为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第一句设问,是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之中一时竟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来。第二句写泰山给予远望中的诗人的突出印象,“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可谓别出心裁:那清翠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这是何等气象!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峻。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晴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杜甫《望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杜甫《望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①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在今山东省泰 安县。望岳,近泰山而望,没有登山,所以题作《望岳》。 ②岱宗:泰山的别称。夫:语助词。齐鲁:春秋时的两 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境内。青未了:泰山青苍的峰峦,延绵不断。③造化:天地万物的主宰者。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阴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里 指泰山南北明暗不同。割:划分。④荡胸:荡涤心胸。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指尽量睁大眼睛去看。⑤ 会当:一定要。凌:登、升。览:看。 [鉴赏提示]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 所作。诗人通过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 阔的“泰山图”。诗中勾画出泰山磅礴耸峙的气势,苍 翠葱郁的景色,以及“一览众山小”的胸襟,表现了诗 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

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作品鉴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 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 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杜甫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 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 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 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 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望岳》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山,豪情满怀。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决眦(z):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暮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

青海专版2017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十望岳青海2012年已考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十)望岳(青海2012年已考)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之景。由静转动。以“曾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写山腹之深。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景。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自称少陵野老,故称杜少陵。曾任工部 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望岳》是五言律诗。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 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写作手法】1.语言凝练而形象。2.借景抒情。3.虚实结合。 1.(2016宁夏模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阴阳.. 割昏晓 阴阳:__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__ (2)会当凌. 绝顶 凌:__攀登。__ 2.(2016宁夏模拟)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妙在何处。 __示例:“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写出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用得好,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__ 3.(2016锦州中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__

初中语文《望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人教版2016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望岳》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理解作者情感 重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品味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大屏显示图片:连绵的群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奇峰处处,秀水萦回,田野似锦,风光如画。特别是滚滚黄河,巍巍泰山,更让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书写了齐鲁大地的灿烂文化。 让我们先来一览泰山的无限风光吧。(板书课题) 教师配乐朗诵《望岳》。(点击“泰山览胜”:flash播放泰山风光图片,配古筝乐,随朗诵出示《望岳》文。) 泰山如此雄奇瑰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它的非凡气势和神韵吧。 二、辨读诗意: 1、根据以往朗读古诗的经验,你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总结) 初读诗歌,请同学们按照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两个要求把诗歌读上两到三遍。(大屏出示第一步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不读破句。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优缺点。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随时向周围的同学请教。(大屏出示第二步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自由疏通。) 4、学生提出疑难,在班内求助。 5、带着对诗意的理解,让我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三、析读诗境: 1、诗人用文字将泰山的风姿尽收笔下,让我们的思绪飞出教室,跟着杜甫到泰山中去神游一番吧。(出示活动标题“神游泰山”) 请大家根据诗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你脑海中浮现的迷人画面,可以用我提供的形式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大屏出示参考

望岳赏析解释背景资料

《望岳》赏析解释背景资料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青:山色。 5.未了:不尽。 6.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7.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8.曾:通“层”。 9.决:张大。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10.会当:终当,终要。 11.凌:登上。 【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望岳全文翻译加赏析

望岳全文翻译加赏析 导读:《望岳 》是唐代诗人杜甫 创作的五言古诗 。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 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望岳全 文翻译加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 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 此山, 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 读“fú”。 句首发语词, 无实在意义, 语气词, 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 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 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 浩茫浑涵, 难以尽言。 青: 指苍翠、 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 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 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 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中 没有一个“望”字, 却紧紧围绕着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 由远望到近望, 再到凝望, 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 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 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 宗。 “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 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 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的意义,但却少它不得, 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的“齐鲁青未了”一句,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来的答案。 它没有从 海拔的角度来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 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 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够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 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 岳时不能够去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 能继。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 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 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 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 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 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 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而 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