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

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补充下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代,最有影响的就是深衣了,深衣分直裾与曲裾两种,直裾的与鲁迅他们穿的长袍无大的区别,只不过在当时色调十分丰富、也较注重细节而已。我所言的主要是曲裾深衣,这种款式的实物在马王堆墓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件红颜色的比较惹眼。曲裾深衣,顾名思义,即下面衣裾为曲,展开是一个大的三角形,穿时绕身盘旋而上,终角刚好系于腰。一般地,这种深衣都以阔锦镶边,花纹精细,色调典雅生动,所以配上大块的单色调衣身,一点都不显呆滞。特别是绕身而上的裾边,是最有艺术美感的,将下衣幻化为简单的螺旋状,造成一种视觉层叠感,美但却不显繁杂拙巧。并且,由于镶边的丰富多彩,与衣身色调相间映衬,富丽而典雅大方。所以这种款式一直延续到汉代深受当时贵族女性的喜爱。深衣本是男女同穿的,亦不分贵贱层次,在文化心理上,它还带着一种独特而单纯的历史气息,即男女地位循古而来的一种无差异性。只不过后来汉儒们大多奉典穿那些古板的直裾衣了,率先丢了这一艺术杰典。

马王堆出土大红深衣

西晋南北朝期,

妇女作十字形大髻,余发下垂过耳边。p228。着纱帔衫子,内露出有襻带的裲裆,袹胶,都是当时南北通行衣着。p236小袖齐膝袄子,腰束带,圆领紧贴颈。p238。妇女衣小袖合领长袍,腰间重裳如腰袱,头作双螺髻,已近隋式常服。p238

晋南北朝以来,社会上即流行男子缠发风气。p249傅粉施香,褒衣博带,着高齿屐,凭斑丝隐囊,为齐梁浮夸贵族子弟一时时髦。p249。胡须有编成辫子一股下垂,或分两支分列两旁的,...或两端作菱角或略微上翘,保留战国以来式样。p249“方心曲领”是在内衣胸前项下,衬出一个半圆硬领。见p233中。后来宋人以意附会,作成一个“上圈下方形相连”项圈式下垂方锁状附于衣外胸前。p258

魏晋百姓服饰

隋俑多小袖长裙,系裙到胸部以上,发式比较简单,上平而较阔,如戴帽子,或作三饼平云

重叠。额部发髻均剔齐,具北周以来“开额旧制”(事实战国楚俑和小玉人中已有反映)p241。隋,平髻,着大袖衣,外加翻领小袖帔子,裙高系于胸。p245。

唐妇人“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浅红),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士服短缁,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p265照唐制,各级官员朝服各异,但官服常服一般总是裹乌纱幞头巾子,衣圆领衫子,系红呈腰带,穿乌皮六合靴,主要差别在使用材料颜色及带饰上,百姓及百工,仅限于穿高高开钗的缺骻衫子,并不许用鲜明彩色。p267。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p279马鞍后桥两侧,各有五个杏仁式小孔,系五个绦带,长及马股,作为装饰,称“五鞘孔绦带”制,为唐开元,天宝定式。p280

五代‘

盛行于在面部贴“茶油花子”,是用油脂作成,取出呵气加热就可照需要贴于脸上,为中原所少见。p294敦煌隋代进香贵妇,内衣作三四尺大袖,如后世所谓“海青褶”,另披一件小袖翻领外衣,听小袖下垂作个式样,以为美观。p302唐代眉分二式:一细长,即传世蛾眉,一较浓阔,即所谓蛾翅眉。p309唐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筌台”,“筌蹄”或“纁笼”,“纁笼”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坐具,大小不一,还用于熏衣被或巾帨。转成腰圆状,则称“月牙几”p315。

妇女头上戴真牡丹,芍药,或罗帛作生色花,在宋代特别流行,不仅妇女,男子也戴它。p332

白居易形容元和“时世妆”:“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p335

唐受外来文化影响后的妇女服饰分两阶段。1,由唐初到开元间,戴金锦浑脱帽,着翻领小袖或男子圆领衫子,系细缕绦带,穿绦纹间道锦卷边小口袴,透空软锦靴。部分发髻多上耸如俊鹘展翅,无例外作黄星点额,颊边作二新月牙样子(或更在嘴角酒窝间加二小点胭脂);2,后期则在元和时,蛮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作细细的八字式低颦,至于倒晕蛾翅眉,满头小梳和金钗多样化,实出于天宝十多年间,中晚唐除眉样已少见,其它独流行。p335

唐圆领衫子,均内无衬领,也少见硬翅平常式幞头,多属于五代北宋初,至于圆片式两翅,均出现于地位极低之乐人头上,直到明代才平到两侧,正式成为文臣纱帽点缀物。p338

宋代普遍流行一般用薄质纱罗作成的头上应用物,由唐代帷帽发展而来,通称“盖头”,即或是田家农妇,下田劳动生产或平时,都不离头上,但到明清后,除了新娘子还使用,其余平民

头上已不多见。p401

北宋时汴梁各阶层衣着,膏粱子弟为“丫顶背,带头巾,碎地长背子,宽口袴,侧面丝鞋,吴绫蔑,销金裹肚”;秀才儒生为“把一领皂褙穿着,上面着一领紫道服,系一领红丝紫吕公绦,头戴唐巾,脚下穿一双乌靴”p405

南宋,一般公差吏卒,幞头两种,一曲翅幞头,多为宋式纱帽型,唯两翅上曲,另一式则似由唐式四带巾子发展而成,唯当额部分破开,也是宋代文吏所常用,衣仍作唐式圆领缺胯衫子,衣角一端多提起扎腰带间,腿部或加行滕(绑腿)或不用。p408

宋代人将衣袖用绳索缚定挂于头项间,把袖子高高捛起,名“襻膊儿”p410宋金杂剧名目中,多带“酸”字,如“合房酸”,“还魂酸”,“是耶酸”等,向例多是用穷知识分子作嘲弄对象的,而“孤”多指做官。p419

唐代“点青”(纹身)为社会流行一时的风气,到宋代军队中也有把它当作一种制度来运用。p420

典型宋女通装,“高冠髻,小袖对襟旋袄,长裙”p428外衣衫子对襟,有二长条花边由领而下,“领抹”,衣式如近代短大衣,叫做“旋袄”,是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到南宋日益加长。p428唐代妇人着长裙于襦外,系于胸部以上,而宋则着于内。北宋大都市妇女,除爱好大髻大梳,还特别重视花冠,多用各色罗绢或通革作成,...兴于唐代,盛行于两宋。p432

宋乌纱帽硬翅向两侧平伸极长,据宋人载,以防止百官入朝站班时交头接耳谈私事,故加长展翅。p449

宋人

\

髡顶制度为契丹和女真同有,唯辫发垂于脑两侧明系女真制度。p467。《金史》官服,多按官服尊卑定花朵大小,如三品以上花大五寸,六品以上三寸,小官则穿芝麻罗。p494。元式唐巾不同于唐宋,区别在于后垂二带,形如匙头,而向外分张。p502巾子上耸而无一定规格,这是元代一般特征,即所谓“诨裹”,以别于正是巾裹,还有方顶笠子帽,又称瓦楞帽,顶方,边围笠子。p512

元妇女所着交领衣均比宋时更短,类于今。p517。元女乐伎喜用“秀”自称,如“忠都秀”,“梁园秀”,“曹娥秀”p520。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戴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p524。元小孩穿短统靴,帽有皮毛出锋如后来风帽式样的。p551

明初,人们戴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瓜皮帽),还有网巾一种。p553

明妇女只领子上用金属揿扣一二,其余部分全用带结。p559裹巾子,戴遮眉勒,戴卧兔(一

种冬天戴的貂鼠或海獭卧兔儿形象的帽子),披云肩,穿比甲(马甲式样,长过膝),交领长衣,长裙,堕马髻(髻皆后垂),为明代妇女服饰一般特征。

男女衣服背间多齐领缀巾一方,晚明作劳动人民形象为常见标志。p589

明清之际一般南方中层社会妇女家常束装:领子高约寸许,有一二领扣,用金银作成。腰间部分,仍用带子打结,领间嵌一道窄窄的牙子花边。

高髻花钗,对襟外衣或水田衣,长裙或加云肩中上层妇女装。p591

明清多流行柳叶式小云肩,也是17,18世纪间衣着特征。p592

发髻在顶上作螺旋式,为这一时期江浙妇女常见式样,“一窝丝杭州攥”p593

以上皆沈从文先生所发资料。张爱玲在《更衣记》里一段文字可作晚清民国初年的一点服饰资料——

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是“大袄”,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癫狂冶艳的,——顶瓜皮帽,帽沿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更衣记》张爱玲

有点乱,而且很多东西没法发上来,请大家补充~~~

隋唐:

隋俑多小袖长裙,系裙到胸部以上,发式比较简单,上平而较阔,如戴帽子,或作三饼平云重叠。额部发髻均剔齐,具北周以来“开额旧制”(事实战国楚俑和小玉人中已有反映)p241。隋,平髻,着大袖衣,外加翻领小袖帔子,裙高系于胸。p245。

唐妇人“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浅红),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士服短缁,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p265照唐制,各级官员朝服各异,但官服常服一般总是裹乌纱幞头巾子,衣圆领衫子,系红呈腰带,穿乌皮六合靴,主要差别在使用材料颜色及带饰上,百姓及百工,仅限于穿高高开钗的缺骻衫子,并不许用鲜明彩色。p267。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p279马鞍后桥两侧,各有五个杏仁式小孔,系五个绦带,长及马股,作为装饰,称“五鞘孔绦带”制,为唐开元,天宝定式。p280

五代盛行于在面部贴“茶油花子”,是用油脂作成,取出呵气加热就可照需要贴于脸上,为中原所少见。p294敦煌隋代进香贵妇,内衣作三四尺大袖,如后世所谓“海青褶”,另披一件

小袖翻领外衣,听小袖下垂作个式样,以为美观。p302唐代眉分二式:一细长,即传世蛾眉,一较浓阔,即所谓蛾翅眉。p309唐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筌台”,“筌蹄”或“纁笼”,“纁笼”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坐具,大小不一,还用于熏衣被或巾帨。转成腰圆状,则称“月牙几”p315。

妇女头上戴真牡丹,芍药,或罗帛作生色花,在宋代特别流行,不仅妇女,男子也戴它。p332

白居易形容元和“时世妆”:“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p335

唐受外来文化影响后的妇女服饰分两阶段。1,由唐初到开元间,戴金锦浑脱帽,着翻领小袖或男子圆领衫子,系细缕绦带,穿绦纹间道锦卷边小口袴,透空软锦靴。部分发髻多上耸如俊鹘展翅,无例外作黄星点额,颊边作二新月牙样子(或更在嘴角酒窝间加二小点胭脂);2,后期则在元和时,蛮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作细细的八字式低颦,至于倒晕蛾翅眉,满头小梳和金钗多样化,实出于天宝十多年间,中晚唐除眉样已少见,其它独流行。p335

唐圆领衫子,均内无衬领,也少见硬翅平常式幞头,多属于五代北宋初,至于圆片式两翅,均出现于地位极低之乐人头上,直到明代才平到两侧,正式成为文臣纱帽点缀物。p338

公元741年(开元二年)七月敕:“百官所带跨巾,算袋等,每朔望朝参日着,外官衙日着,余日停”随后又敕:“禁珠玉锦绣,除带依官品,余悉禁除。”这类杂佩件,也即由此禁令而一律取消。p362

晚唐,五代舞女高髻上着花朵,衣上罩云肩,袖子口宽大,齐肘部分即骤然缩小,并作水云纹襞褶。p372。990年淳化以前,江南诸臣入宋的,照法令一律只许服绿。p390

隋俑多小袖长裙,系裙到胸部以上,发式比较简单,上平而较阔,如戴帽子,或作三饼平云重叠。额部发髻均剔齐,具北周以来“开额旧制”(事实战国楚俑和小玉人中已有反映)p241。隋,平髻,着大袖衣,外加翻领小袖帔子,裙高系于胸。p245。

唐妇人“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浅红),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士服短缁,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p265照唐制,各级官员朝服各异,但官服常服一般总是裹乌纱幞头巾子,衣圆领衫子,系红呈腰带,穿乌皮六合靴,主要差别在使用材料颜色及带饰上,百姓及百工,仅限于穿高高开钗的缺骻衫子,并不许用鲜明彩色。p267。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p279马鞍后桥两侧,各有五个杏仁式小孔,系五个绦带,长及马股,作为装饰,称“五鞘孔绦带”制,为唐开元,天宝定式。p280

五代盛行于在面部贴“茶油花子”,是用油脂作成,取出呵气加热就可照需要贴于脸上,为中原所少见。p294敦煌隋代进香贵妇,内衣作三四尺大袖,如后世所谓“海青褶”,另披一件小袖翻领外衣,听小袖下垂作个式样,以为美观。p302唐代眉分二式:一细长,即传世

蛾眉,一较浓阔,即所谓蛾翅眉。p309唐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筌台”,“筌蹄”或“纁笼”,“纁笼”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坐具,大小不一,还用于熏衣被或巾帨。转成腰圆状,则称“月牙几”p315。

妇女头上戴真牡丹,芍药,或罗帛作生色花,在宋代特别流行,不仅妇女,男子也戴它。p332

白居易形容元和“时世妆”:“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p335

唐受外来文化影响后的妇女服饰分两阶段。1,由唐初到开元间,戴金锦浑脱帽,着翻领小袖或男子圆领衫子,系细缕绦带,穿绦纹间道锦卷边小口袴,透空软锦靴。部分发髻多上耸如俊鹘展翅,无例外作黄星点额,颊边作二新月牙样子(或更在嘴角酒窝间加二小点胭脂);2,后期则在元和时,蛮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作细细的八字式低颦,至于倒晕蛾翅眉,满头小梳和金钗多样化,实出于天宝十多年间,中晚唐除眉样已少见,其它独流行。p335

唐圆领衫子,均内无衬领,也少见硬翅平常式幞头,多属于五代北宋初,至于圆片式两翅,均出现于地位极低之乐人头上,直到明代才平到两侧,正式成为文臣纱帽点缀物。p338

公元741年(开元二年)七月敕:“百官所带跨巾,算袋等,每朔望朝参日着,外官衙日着,余日停”随后又敕:“禁珠玉锦绣,除带依官品,余悉禁除。”这类杂佩件,也即由此禁令而一律取消。p362

晚唐,五代舞女高髻上着花朵,衣上罩云肩,袖子口宽大,齐肘部分即骤然缩小,并作水云纹襞褶。p372。990年淳化以前,江南诸臣入宋的,照法令一律只许服绿。p390

公元741年(开元二年)七月敕:“百官所带跨巾,算袋等,每朔望朝参日着,外官衙日着,余日停”随后又敕:“禁珠玉锦绣,除带依官品,余悉禁除。”这类杂佩件,也即由此禁令而一律取消。p362

晚唐,五代舞女高髻上着花朵,衣上罩云肩,袖子口宽大,齐肘部分即骤然缩小,并作水云纹襞褶。p372。990年淳化以前,江南诸臣入宋的,照法令一律只许服绿。p390

以上均于大二夏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摘录,其余许多图片资料无法获取,以后再渐行补缀。沈从文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消隐三十年,原来一直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古代服饰,80年代复出之后,他似乎早已蜕却其原来作家的身份而当之无愧于一大学者,很令人刮目。沈从文先生的研究涉及相当细腻而广泛,其于服饰方面的成绩当终为人所敬仰。

公元741年(开元二年)七月敕:“百官所带跨巾,算袋等,每朔望朝参日着,外官衙日着,余日停”随后又敕:“禁珠玉锦绣,除带依官品,余悉禁除。”这类杂佩件,也即由此禁令而一律取消。p362

晚唐,五代舞女高髻上着花朵,衣上罩云肩,袖子口宽大,齐肘部分即骤然缩小,并作水云纹襞褶。p372。990年淳化以前,江南诸臣入宋的,照法令一律只许服绿。p390

公元741年(开元二年)七月敕:“百官所带跨巾,算袋等,每朔望朝参ri着,外官衙ri 着,余ri停”随后又敕:“禁珠玉锦绣,除带依官品,余悉jin除。”这类杂佩件,也即由此jin令而一律取消。p362

晚唐,五代舞女高髻上着花朵,衣上罩云肩,袖子口宽大,齐肘部分即骤然缩小,并作水云纹襞褶。p372。990年淳化以前,江南诸臣入宋的,照法令一律只许服绿。p390

晚唐,五代舞女高髻上着花朵,衣上罩云肩,袖子口宽大,齐肘部分即骤然缩小,并作水云纹襞褶。p372。990年淳化以前,江南诸臣入宋的,照法令一律只许服绿。p390

2

晚唐,五代舞女高髻上着花朵,衣上罩云肩,袖子口宽大,齐肘部分即骤然缩小,并作水云纹襞褶。p372。990年淳化以前,江南诸臣入宋的,照令一律只许服绿。p390

中国服装史讲义

《中国服装史》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装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三节:女子深衣、襦裙下佩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三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四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衤两衤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八章:民国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三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九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装 第三节:女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人类早期服装 一、概述: 旧石器时代 据考古,四百万年以前,云南元谋县已有人类生存,继后有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已自制骨针、项饰)、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早期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左右,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原始纺织业开始和发展(大约六千年前出现纺织品),基本确立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上衣下裳形制。(如甘肃辛店彩陶纹饰,可见贯头衫样式) 二、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 生体保护说气候适应说 (个体、生理)身体保护说 人体装饰说护符说 (社会、心理)象征说 审美说 吸引异性说 羞耻说 第二节先秦服饰 一、概述: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分为西周(都设陕西丰镐)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东周(定都河南洛邑)春秋770年B.C.~476年B.C. 战国475年B.C.~221年B.C. 二、冠服制度: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绣绘十二章纹饰。 十二章纹内容及寓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稚鸟)取其文丽; 宗彝(祭祀用器皿)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向上;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头)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三、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的常服和礼服: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其形制为: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胡服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衣身紧窄。

中国服装史

1.服饰是人类基本的活动之一 历史是时间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史学则是构建所有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四大文明之一,同时也拥有着灿烂且丰富的服饰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服饰的演变随着中华各个民族的长期交融和交而逐渐壮大。逐渐成为了东方服饰文化的策源地。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中国服饰发展 从先秦到汉唐,从明清到民国,中国的服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形态和文化。 3.少数民族服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在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中国也因其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带来了各式各样,百花齐放的服饰种类。 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变革 1.第一次变革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其最主要的改变是间下裳改为裤。 2.第二次变革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蛮夷入主中原”这是一个非汉民族统治的时代,造成了这个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开始变得频繁且普遍,将游牧民族的服饰带入中原。 3.第三次变革

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开放且繁荣的时代,此时胡服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朝的服饰种类,使唐朝服饰种类变得多样化。 4.第四次变革 清朝,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初就以最严酷的手段迫使汉族男子穿上满装,蓄上辫子,正是由于这次服饰上的变革,使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长辫、马褂、凉帽是中国服饰。 5.第五次变革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初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的服饰文化给中国的服饰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至今。

中国服装史

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 一、历史背景 (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4 \6 H3 {6 p! | W) t7 H: s (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8 i* V! |9 u D: S$ K! {( t0 T 二、原始织物 (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6 _8 B, C: K: q/ `1 W (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 (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 三、衣裳之初 (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 p$ U7 C6 e& I5 H6 Z9 o (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O+ r5 x- g7 a" @9 j ! j. V+ W# p* U$ D8 S K1 r 第三章先秦服饰 一、商代服饰 (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L/ z5 L) L6 i A6 [, x (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_+ m) {- C+ |3 A ?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n. Z: C# H" h5 R0 ^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q7 q( w5 ~" z7 G 二、周代服饰, ^9 X& h6 V, _) Q8 `# L (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2)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特点:①交领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大袖④领口和袖口有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y8 j0 p( w4 @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1 e& o; q# w V4 n E9 S' ?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穿元端时戴冠下着裳,以素裳规格最高,其后是黄裳、杂裳。衣长和袖长都是整幅面料的长度(二尺二寸),是相对宽博的衣服了。. u9 B/ C* ^1 Q 三、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d( C4 v+ ]1 a9 G/ p (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即一种短袍。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w: J4 @# R2 `6 X h" |; b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唐朝服饰元素 专业名称:服装设计学号:200805112150 学生:刘新华 指导老师:李君 摘要: 中国有渊源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精髓。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的被服装设计师们运用在了自己的设计中。然而,简单的玩味中国元素,是不能让中国的服装设计走出困顿的。有接纳的胸怀,对待新观念、新现象要选择性的更加宽容,要学会吸收和汲取,要学会把自己放进去,去接受,去思考,这样才可能使设计作品能与时代同步。 其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唐朝对现代服饰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唐朝元素仍一直被应用于现代的服装设计中。 中国传统服饰既具独特性,又共同遵守着中华传统审美的共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服饰审美语言;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对它进行总结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传统服饰,唐朝服饰,现代服饰,民族元素,设计应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内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1.3.2国外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传统服饰文化中唐朝服饰文化 2.1唐朝服饰产生的原因 2.1.1政治繁荣 2.1.2 文化的开放 2.1.3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 2.1.4唐朝社会审美情趣 2.1.5唐朝女权意识的崛起 2.1.6佛教盛行 2.2 唐朝服饰 2.2.1 唐朝女子服饰及其特点 1 女着男装 2着胡服 3 襦裙服 2.2.2唐代大袖衫 第三章唐朝服饰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3.1唐朝服饰元素 3.1.1面料 3.1.2款式 3.1.3色彩 3.2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章对融入西方现代服装设计的中国传统服装元素的分析结语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

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研究 摘要: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 随着本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本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他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色运用,向国内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服饰对现代服饰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回溯历史现代服饰 正文: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上起史前,下至明清,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上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在各个朝代、各个领域、各民族、各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和演变,面料和色彩的选用和搭配,着装的特定场合和等级规定,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

展风采;源远流长,连续不断;随时升华,大放光芒。中国民族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服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解释清楚,通过服装服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中国完整的服饰制度虽在汉朝确立,但其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却在唐朝和清朝。服饰基本包括帽子、上衣、下衣三个主要部分,所以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首先是帽子,古代服饰里的帽子包括冠、巾、帽三种。最初以保暖御寒为目的。后来冠服制度被纳入“礼制”的范畴,从形式、材质上区分等级,辨别尊卑。所以冒得基本功能是使用和美化,除还有标 致身份地位的作用。 冠,通常是指“礼冠”。古代男子成年后,士人加冠,庶人裹头巾。冠是“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戴冠者等级和身份不同,要佩戴不同形制的冠。最初,巾是用来擦汗的布,后来用于裹头,一物两用,称帻。帽(不同于首服的总称“帽”)也是古代的一种头衣,是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文库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句话的概念 1、深衣(曲裾深衣)是春秋战 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2、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3、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 以深衣(绕襟深衣)为尚。 4、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5、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 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下垂。 6、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 绣,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 7、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最为 普遍的首服。 8、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 衫为尚。 9、臣僚袄子锦,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10、背子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中的一种服式。 11、元代女子首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顾姑冠”,也叫“姑姑冠”。 12、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13、明代女装里有一种典型服装,即是各色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也称为“百家衣”。 14、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很多是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 15、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30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饰。 16、秦汉时期男子头上戴的葛巾和缣巾统称为汉巾。 17、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以纹。 18、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周代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19、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20、唐朝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为军装。 21、方心曲领,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 22、游牧民族总的服饰特点是左衽、窄袖、开衩、便于乘骑等。 23、古代征战是为减少伤亡,故而出现了铁制铠甲,其时间最迟在东汉。 24、唐代女子主要服饰为襦裙服、女扮男装和胡服三种着装形式。 25、汉族的衣襟为右衽,少数民族的衣襟为左衽。 26、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史.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 摘要:中国历经朝代更迭,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均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历史长河中,服饰由最初的抵风御寒到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款式颜色的多样,显示出不同文化融合下,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服饰、演变 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华夏族衣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此时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深衣,是将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腰带系扎的衣服。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点是短小而具有宽广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种左袖的短袍。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点,广秀则是从胡服的窄袖演变而来。女子所穿的内衣又称“亵衣”,当时的男女老少为了保暖和及时吸汗均有穿亵衣的习惯。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装: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服色尚黑。女子服饰有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下裙拖曳及地,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两名婢女提携。到了汉朝,女性衣裙最著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三层,名曰三重衣。女子所着贴身

之衣是抱腹与心衣,抱腹:上下有带,包裹腹部,背后和上面没有遮挡的东西;而心衣则是在抱腹的基础上用细带钩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装: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特点是上短下长,裙长至足,腰系长带,长裙飘逸给人以视觉跳跃感。此时女子的内衣前后均有布料覆盖,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俗称“两当”。 隋唐时期经济,政治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使得当时的思想较为开明,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但是贵族妇女,尤其是后宫嫔妃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规格。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潇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唐代宫中女子多穿半露胸式裙装,唐末出现了无肩带的内衣---“诃子”,女子穿诃子以掩胸。 宋元离地长裙受追捧,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较为保守,衣服颜色多淡雅,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而劳动妇女或婢仆仍穿窄袖衫襦。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等轻软的料子。襦与袄是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啊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即平时所说的“衣”有着广狭两义,狭义的衣仅指身上所穿的,而广义的衣则指的是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的。 首先,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级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第三,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

汉服网址大全

汉韵金城~new大汉湖南~new江西汉服~new 台湾龙门汉服协会 ~new 莆田汉服论坛~new泉州汉服论坛~new大汉网论坛~new汉服观察~new 多伦多汉服复兴会 ~new 汉心汉服论坛~new汉网~new东邦文化学馆汉人宗庙联盟汉服_Q吧广州汉服汉服深圳 华艺寻根堂大明衣冠论坛稷下论坛全国QQ群大全~new 汉服资料大全(豆瓣)汉服大全汉服之家溟之幽思 凤麟华夏文化研习社 论 汉服小组华服复兴汉衣坊浙江汉服网论坛红门服饰云深书院百度福建吧流云飞袖大汉湖南汉服年华夏红莲 汉锦坊艺秀汉服汉服天下绝对零度工 作 杰美特汉服 残夜阁东亚文化论坛汉网华夏瓷器网重回汉唐汉服汉服风流忆江南文化论坛汉族论坛豆瓣汉服东亚文化论坛云南汉服研习小组爱汉服民族文化网广西汉服复兴论坛霍去病馆大汉民族论坛汉兮论坛 无锡汉服论坛汉未央老子文化论坛华夏复兴网天汉民族文化网儒家联合论坛中华汉网汉族网 福建汉服天下岳飞网轩辕阁天汉民族文化网华服网爱汉服民族文化网汉网论坛汉服风流华夏瓷器网孔夫子旧书网民族文化主题博客汉唐网皇汉网汉学吧长安吧明朝吧汉服图片吧汉服商业吧华夏汉服店天汉论坛 华夏长安网甘肃汉服交流复兴论坛长青论坛吴汉网汉兮文化网汉文化论坛中华汉网 清韵论坛文天祥纪念堂文化论坛华夏神韵 华夏红莲中搜汉服吧韵汉越吴土豆网汉服 汉未央汉服华夏汉韵【汉之青岛】论坛古径衣饰 淘宝网汉服孔雀台汉服店轩辕堂广州水天衣色汉服坊做衣坊汉之瓯越校内网汉服Q吧 汉风徽韵汉韵阁与子同裳汉服店七七坊 衔泥小筑兴汉服饰民族传统汉服店梧桐轩汉服 汉服小舟千姿妍汉服汉服专卖店潜龙汉服 风之谷盛世霓裳汉族社区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 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 高春明《中国服饰五千年》 周汛《中国古代服饰大观》 许南亭《中国服饰史话》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对于色彩的变化,现代人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色彩的迷恋,现代人也是十分关注的,然而对于色彩的关注,并非现代生活才有,中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色彩。在阶级社会中,色彩被赋予较多的政治色彩;而在历史记录和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古代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而这政治意义与美感的交合点,在服饰上明显地得以体现。 关键词:色彩服饰政治美感 一色彩崇尚与五行 五行指水、火、木、土、金,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他们认为五行之中,相克相生。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稷下学派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用于解释朝代的发展,在运行中“递兴废,胜者用事”。五德终始说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建立封建次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朝代崇尚某一颜色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其现象发生无限变化的基础,在天上代表木、火、土、金、水的五个星辰的变化,对人而言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参合,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分青、赤、白、黑、黄五色。故而古天文中有四象:东方苍龙之象(东方属木,青色),南方朱雀之象(南方属火、红色),西方白虎之象(西方属金,白色)北方玄武之象(北方属水,黑色),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当然位居中央,所以中央代表着黄色,黄色就代表着皇帝,黄色派生出的寓意,使黄色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颜色,董仲舒云:“五色莫贵于黄。”汉代以降,黄色备受统治者青睐,渐渐成为皇帝专用服色。 五行演绎出五色,青、白、赤、黄、黑五色被视为正色,由五色掺和而生的其他颜色被视为间色,如紫、绿、蓝等。正色被视为正统,间色为旁系,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宗师之大宗、小宗,崇色与正色间色的划分,与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成其天命,讲究正统思想是一致的。 色彩崇尚最大的应用应该是服饰“表贵贱,辨等级”的功能,品官之服依据品级大小而定颜色。颜色的贵贱作用一致持续到清王朝的结束。大体上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得擅用,朱紫之色为尊(“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色、黑色为平民、小吏所用,因此百姓称为“白衣”,小吏称为“皂隶”等。 二中国历代色彩观 色彩崇尚不是任意为之地,它包含着历史、文化的背景。由色彩的崇尚、表现出各朝各代对颜色所体现的色彩官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就有了色彩意识。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赤铁矿为颜料,将装饰品染成红色。“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似现代妇女胸前带的鸡心……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是他们的穿着都用赤铁矿石染过。”(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可以说,红色颜料的使用,明显地是由于装饰的要求。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论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研究 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制成的,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成。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渐渐增多,制做服装的工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服装用料品种也日益增加。织物的原料、组织结构和生产方法决定了服装形式。用粗糙坚硬的织物只能制做结构简单的服装,有了更柔软的细薄织物才有可能制出复杂而有轮廓的服装。最古老的服装是腰带,用以挂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装在腰带上的兽皮、树叶以及编织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

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

中国服装史资料

1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1)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实用功能的必然选择。(2)服装材料上也必须满足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需要。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不同的地域差距造成了不同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差异。(3)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装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各自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4)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 1简述骨针、纺论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装史上的意义。 骨针:大约在1.8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衣物。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国代服饰研究》中高度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证实我国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经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做由此开端。纺论:石制和陶制的纺论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掘的百数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论出土,纺论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2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上衣下裳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成形与历史上的夏朝。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采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有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2)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成为强国。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库,所谓上褶下裤说。赵武灵王变履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3)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只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戒之服。但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历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1 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丝两端缝有系带。 2 简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1)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通道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 啊演示教学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 啊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即平时所说的“衣”有着广狭两义,狭义的衣仅指身上所穿的,而广义的衣则指的是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的。 首先,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级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第三,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

中国服装史论文

服装史论文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原因众说不一。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橱窗。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体现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就中国传统服饰色泽而言,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

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社会风尚中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庶民即使腰缠万贯,按礼法规定,也不得穿不该穿的服饰,不得恃富越分。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从而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尽管千变万化,各具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