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一中2020届高考语文冲刺60天精品模拟卷三

三河一中2020届高考语文冲刺60天精品模拟卷三
三河一中2020届高考语文冲刺60天精品模拟卷三

冲刺60天精品模拟卷(三)

第一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

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

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并重,这种扎实的学风有助于保存传统文化,对

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冯其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不仅因其涉猎广泛,学问渊博,成就斐然,还因其在国学教育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C.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D.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的基本规范,是对无锡国专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眼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冯其庸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著作结集为《瓜饭楼丛稿》,与其说是纪念早年的艰难岁月,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

B.家境贫穷、时局动乱使冯其庸无法专力读书,但这也促使他最大限度地博览群书,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

C.无锡国专的求学经历,使冯其庸的治学由零散、自发变为系统、专业,这是冯其庸一生学术辉煌的坚固基石。

D.冯其庸早年读书习惯的养成、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都说明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E.冯其庸将个人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通过教育薪火相传,他的国学情怀,最终在人大国学院

找到了托付。

3.冯其庸的求学、治学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

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

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

伟业,而后功成身退。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

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气象。

B.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C.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D.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B.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C.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

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D.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B.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C.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D.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在冬天里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①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是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选自《萧红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春意”贯穿文章的始终,采用多样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在白天的中

央大街、院内、晚上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中,两类人的活动形成对比:外国人和少数衣食无忧

的中国人逛街、晒太阳、唱欢快的歌,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B.萧红作品的语言自然质朴、直率、不雕琢,意趣丰富。例如“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一句,运用了通感,从触觉角度来写视觉感知到的暖风,使春风的形象生动起来,细腻

地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C.文章画线部分“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

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是作者激愤而沉痛的反语,它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

含对不幸者的关注和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隐含了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D.文章最后两段文字言短意丰,一方面它与上文形成呼应,说明春意尚浅,花香未浓,嫩芽也无

法在夜里看见;另一方面也暗示春天虽已至,但并非是人人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它还喻指北

方的人们依旧生活在冬天,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从而引发出作者的议论,揭示文章主旨。

2.文中的汪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

3.文章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结尾却以“哀哭”结束。请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

二、文言文阅读

徽①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柅②杜干请,法度复振。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拜曰:“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曰:“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饘饮奉蔚,留信宿去。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

疾。会拜谏议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日:“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乞还

营医药。”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张浚伐太原,引为判官,敕

在所敦遣。徽太息曰:“王室方复,廥③藏殚耗,当协和诸侯以为藩屏,而又济以兵,诸侯离心,必

复恭阻兵而讨之,罪在不俟命尔。臣闻两镇兵多杀伤,不早有所制,则梁、汉之人尽矣。请假以节,明约束,则军有所畏。”帝日:“然。”乃以招讨使授茂贞,果有功,然益偃蹇,帝使宰相杜

让能将兵诛讨,徽谏日:“岐,国西门。茂贞凭其众而暴,若令万分一不利,屈威重奈何?愿徐制之。”不听。师出,帝复召徽日:“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对日:“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④,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注】①徽:指牛徽。②柅(nì):止,遏制。③廥(kuài):仓库。④蓍(shí)龟:指卜筮。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

宗怒/持奏不下/

B.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

宗怒/持奏不下/

C.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

宗怒/持奏不下/

D.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的意思,是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B.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

C.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D.诸侯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此处诸侯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徽匡正时弊。他担任吏部员外郎时,处事刚直严明,杜绝官员选拔中的求取请托现象,使国家的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

B.牛徽恪守孝道。他护送父亲去梁地途中被强盗打伤,但仍然抬着轿子;为了照顾父亲,他谢绝了朝廷的任命,直至办完父亲的丧事才赴任。

C.牛徽心忧国事。张浚讨伐太原时,牛徽认为王室正处于恢复时期,国库亏空,此时不宜用兵,应与各方诸侯和睦相处,以巩固边防。

D.牛徽洞察情势。在多事之秋,他建议皇上把招讨使符节授予李茂贞,让其平定叛乱,又劝谏皇上不要急于讨伐居功自傲的李茂贞,而应慢慢制约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饘饮奉蔚,留信宿去。

②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

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春望》中“, ”两句,通过对稀疏白发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伤时、优国、念家的愁思之深。

2.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喻,来说明君子资质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

第二卷

五、语言表达

,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当今社会,从小学到高中,择校热有增无减,高考之后,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已能被名校

录取。因为只有名校毕业,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有了较高的收入,就能满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能获得充盈的人生幸福感。

①不是只有名校毕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②。

③。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 ① 。一种是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一般在20 岁后达到顶峰,30 岁后降低,这是不可逆的。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已经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②,主要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生

只是到了25岁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走进校园,经常看到这样的楼名:文质楼、兰蕙楼、勤耕楼、明理楼、行知楼、笃志楼、博约楼、致远楼、厚德楼、思齐楼、凌云楼……

看到这些楼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中选出两三个楼名确定立意,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七、选择题

,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果以破坏文物遗址为代价架桥造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成了空头支票,有关决策人员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②这场比赛谁成为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心照不宣,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

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处在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青年人不能有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理、而要一步一个脚印,以行远自迩的心态去奋斗。

④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他常常食不暇饱,只好饿着肚子上学去。但他的母亲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继续念书。

⑤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A.①④

B.②③

C.②⑤

D.③⑤

1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人民。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

B.黑龙江卫视新推出的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用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感受那些无比生动的人物情态。

C.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海航集团大力推动“空中通道”建设,它旗下的航空公司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

D.无人驾驶汽车拥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它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还能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来跟车、变道,从而确保道路通畅,并且避免发生意外。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C;

2.CE;

3.①只有直面逆境和苦难,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才能成就大业。

②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关系极大,与文化传承地、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③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民族荣辱、国家兴亡、时代风云密不可分的。

④只有胸怀国家,“以天下为己任”,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强烈的求知欲、宏阔的视野、百折不回的韧性,是成才的必备品格。

解析: 1.C项,“科学性和独创性……毋庸置疑”不妥。

2.A“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错。

B“客观上蟊的效果远远超过学校教育”于文无据。

D“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欠妥。选CE。

2.答案: 1.B; 2.A;

3.C

解析:1.“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无关的”错,也有关系。

2.“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错,应该是“豪迈,飘逸的风格”。

3.是“充分”而不是“一定” 。

3.答案: 1.B; 2.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这一形象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众生相中的少数衣食无忧的一类人,通过这一形象的生活

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富人们的冷漠,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3.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标题与主题相矛盾,收到了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题目中“春意”是充满诗意、温暖、浪漫的,现实和结果却出乎意料: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下的社会是冷酷的,下层人们的生活是痛苦与不幸的!这样残酷的现实造成了“期待落空”,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体现了作者的忧虑:“春意”下的不平等是真实存在的,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解析:正确的理解应为“从视觉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

二、文言文阅读

4.答案:1.C; 2.A; 3.B; 4.①强盗和牛徽一起抬着轿子,让他们(牛徽一家)住到自己家里,呈上布帛包扎(牛徽的)伤口,把稠粥和汤水进献给牛蔚(吃),留他们连住两夜才离开。

②现在讨伐李茂贞,他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战胜他们一定万无一失,你考虑一下哪一天有捷

报传来?

解析: 2.A项,与“迁”“徙”同义错。

3.B项,“办完父亲的丧事才赴任”错。

4.【参考译文】

牛徽考中进士,经过多次提拔而担任吏部员外郎。乾符年间选拔官把不加节制,官吏中有很多奸猾之凡,每年选调官吏选四千人,牛徽用刚直严明(的态度)来治理(这个问题),杜绝委

托求情,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牛徽的父亲牛蔚到梁地去躲避祸乱.在途中生了病,牛徽与儿子抬着(牛蔚乘坐的)竹轿,经过栈道时,强盗击打他的头部,(牛徽)血流满面,(可)他仍抬着轿子不停步。强盗紧追不舍.牛檄对强盗行礼说:“人人都有父亲,现在我的父亲年老而且生病了,希望不要惊吓他。”强盗被他的话感动了,就不再追逼。到了前面的山谷,又遭遇强盗。(强盗们)于是互相转告说:“这是一个孝子啊!”强盗和牛徽一起抬着轿子,让他们(牛徽一家)住到自己家里,呈上布帛包扎(牛徽的)伤口,把稠粥和汤水进献给牛蔚(吃),留他们连住两夜才离开。抵达梁地,牛徽赶赴天子所在的蜀地谒见皇上,请求回家侍养生病的父亲。恰好被授予谏议大夫一职,他坚决推辞,拜见宰相杜让能说:“皇上行幸他处应该随从,父亲有病应当侍奉,

而且我的哥哥已经在朝廷做官,我请求回去为父亲请医问药。”父亲去世后,牛徽客居梁、汉两地。为父亲守孝满三年后,朝廷征召牛徽担任中书舍人,牛徽以身休有病推辞,(后来)改任给事中。张浚讨伐太原,引荐牛徽担任判官,皇上下令当地官员督促牛徽赴任。牛徽叹息说:“王室刚刚恢复,国库已经耗尽,应当与地方诸侯和睦相处并把他们作为屏障,可又要连续用兵,诸侯与朝廷不是一条心,一定会有后顾之忧。”牛徽不肯赴任。张浚果然战败,朝廷又征召牛徽担任给事中。杨复恭在山南反叛朝廷,李茂贞请求朝廷授予招讨符节去讨伐杨复恭,还没等朝廷答复,他就与王行瑜擅自出兵了。昭宗发怒,拿着奏章不批。孛茂贞屡次请求,皇上召集群臣商议,群臣不敢说话。牛徽说:“朝廷正处多事之秋,李茂贞确实有功劳。现在杨复恭依仗兵力作乱而李茂贞去讨伐他,李茂贞的罪过在于没有等待命令下达罢了。我听说两个藩镇的士兵乱杀无辜,(如果)不早一点有所控制,那么梁、汉两地的人就要(被)杀光了。请朝招讨符节授予李茂贞,明确规章,那么军队就会有所畏惧。”皇上说:“对。”于是把招计使的符节授予李茂贞,李茂贞果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他更加骄横,皇上派遣宰相杜让能率其讨伐他,牛徽劝谏

说:“岐地,是国都的西门。李茂贞凭借他的军队而(变得)暴虐,如果使他(对朝廷哪怕)有万分之一的不利,(而)使皇上的威严受到挫伤怎么办?希望慢慢制约他。”皇上不听劝谏。(讨伐李茂贞的)军队出发了,皇上史召见牛徽说:“现在讨伐李茂贞,他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战胜他

们一定万无一失,你考虑一下哪一天有捷报传来?”牛徽回答说:“我的职责是劝谏,所谈的都是有关军事、国家的重要道理,如果询问平定叛贼的日期,希望陛下用占卜的方式去推求,责求将帅,这不是我的职责。”不久,朝廷的军队果然被击败。

三、诗歌鉴赏

5.答案:1.AE; 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

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

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解析: A虚实分析错误;E以乐景写哀情错

四、默写题

6.答案: 1.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五、语言表达

7.答案:不是只有名校毕业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 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

8.答案:智力可分为两种; 它是后天习得的; 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六、材料作文

9.答案:

【参考例文】

明德以修身笃志而行知

走进校园,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墨香,诗卷之气盈入心中。放眼望去,亭台,回廊,浮雕,园林,无不充满智慧。即使是那一个个小小的楼名,也都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身为学子,不论出身、相貌、才情,都应以德为首。无德之人,难成大器。我国自古重品德。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把道德作为重要标准。因为品行之重,不但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关乎江山社稷的安危存亡。魏征为国荐贤,敢言直谏;岳飞精忠报国,不畏奸邪,传为千古佳话。而李斯妒杀韩非,玷污一世英名;秦桧结纳私党,陷害忠良,被千夫所指,万人唾弃。思及今人,自当心忧天下,胸存懿德,践行“仁义礼智信”,提高自身修养。待师以敬,待友以诚,孝亲尊长,三省吾身,以美德立于天地之间。

看到“行知楼”,不禁让我想起了《礼记》中的“格物致知”。学习,不应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应从实践中探求真知。远古时期,人们认知能力低下,更没有如今这般丰富的知识资源。我们的祖先正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资料,修先人之古籍,终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而那些文学巨擘也不是蜗居在小小斗室里完成鸿篇巨制的。只有体味生活,才会在文章中描摹人生百味。现代作家余秋雨,辞去北京工作,抛下政治、社会地位,去大漠中看古战场,去甘肃观莫高窟,渡赵州桥,游历三峡,只一身破衣,足迹遍及文化古迹,历尽艰辛,终于酿出了醇美的《文化苦旅》。阅万卷书,行千里路,才能获取真知,成就大业。

然而,懂得了“厚德”与“知行合一”还不够,还需辅以坚定的志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忍。大雪封山,而宋濂仍然“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只为求得老师的指点。看到老师不高兴,他就站在一旁,耐心等待。等到老师脸色好些,便屈身恭敬讨教,终于登堂入室,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受到万人敬仰。纵观历史,有多少人像宋濂那样,不慕锦衣华服,一心向学,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名就功成。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生来恰似璞玉,只有不断地磨砺、修正,才能变得圆润、华美。正像古诗所云:“玉藏璞内少人知,识者难逢叹数奇。有日琢磨成大器,惟期卞氏献丹墀。”凡欲成为国之栋梁者,务必谨记:明德以修身,笃志而行知。

七、选择题

10.答案: D

解析:①“空头支票”,比喻不能或不想实现的诺言,这里应该用“一纸空文”。

②“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与这里的语境相矛盾。

③“行远自迩”,指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

进。正确。

④“食不暇饱”,指没空好好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忙碌。这里强调生活贫困,应该用“食不果腹”。

⑤“桑榆晚景”也作“桑榆暮景”, 指照在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比喻人晚年的时光。正确。

11.答案: C

解析: A承蒙,敬辞,受到。表示受到别人的某种帮助而心怀感激。只能用于自己。

B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不能用于自称。

D恭候,敬辞,用于自己等别人。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2.答案: 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传授”指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茶树种子”不能搭配“传授”。C项,句式杂糅,“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地区”是“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和“(这些)航线可以直飞……地区”的杂糅。

D项,语序不当,“从而确保道路通畅,并且避免发生意外”应改为“从而避免发生意外,并且确保道路通畅”,这样才能与前面“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来跟车、变道”分别对应,也与第一个分句“安全性与实用性”的语序对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