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作息时间表》

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作息时间表》
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作息时间表》

作息时间表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难点分析: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理的时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早晨几时上学?下午几时放学?

出示学校作息时间表。

说说表上安排了哪些学习活动内容。

师:下午放学回到家,到晚上睡觉之间的一段时间,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制定一张这样的作息时间表。(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学习制定《作息时间表》

(1)、电脑出示图1 (图上,学生小红放学后背着书包回到家。)

提问:图上画的什么?

小红几时放学回到家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 回到家

---------------------------------------

提问:你是怎样根据钟面看时间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先看时针,时针过几时就是几时多,多几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格,就是几时几分。

(2)、电脑出示图2 (图上,小红做在客厅中拉二胡。)

提问:回到家后她先做什么?

拉二胡拉到几时几分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 4:10 回到家

4:10-4:40 拉二胡

--------------------------------------------

(3)、电脑出示图3 (图上,小红在书房做作业。)

提问:小红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做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 4:10 回到家

4:10-4:40 拉二胡

4:50-5;20 做作业

-----------------------------------------------

2、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

(1)、讨论制定内容

a 师:小朋友们,你回到家,经常做些什么事呢?

同组内的小朋友互相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

b 在班内交流。

c 师:请把你的活动内容按照先后顺序填写在表格上。

(2) 学会制定时间

a 师:我们通常下午3时45分放学,你回家需要多少时间呢?拿出钟面拨一拨,你回到家是几时几分?

然后记录在表格上的第一栏上。

----------------------------------------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

4:10 回到家

----------------------------------------

b 师:就这样,边拨边记录。给自己的生活内容安排时间。

(三)、交流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1)组内同学交流讨论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

(2)指名学生汇报。

师:其余学生听听她这样安排课余时间合理不合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四)、全课总结:我们给自己的课余生活作了一个安排,平时没有特殊情况就要执行《作息时间表》。过几天就要放“五一”长假了,小朋友可以与父母亲一起商量制定一张《“五一”作息时间表》。过寒暑假了,可以制定一张《寒暑假作息时间表》。

课堂练习:

1、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从上午早读课是7:40开始,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课间操是20分。

2、小组的同学合作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巡视,参与制作过程,并及时点拨。

3、学生到展示台上展示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师生共同修正,并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对有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给予表扬鼓励。

4、提出问题并解答。

如:1)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2)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下课,这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3)从上午7:40到上午放学,经过了多长时间?

4)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作业安排:为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

比例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写出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通过研究图形像不像的问题,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部分知识。 首先,请大家回想一下什么是比? 很好,知道了什么是比,那么什么是比值?你能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吗? 4:0.5 = 1.5:0.6= 真棒,大家还记得怎样化简比吗?请看下一题,化简下面各比。 8:22= 0.6:1.3=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图形像不像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你觉得哪张图片与图片A像呢? 2、结合比的知识,你认为判断两张图片像不像关键看什么? 3、下面就请同学们写出你找出的两张图片的两个比,根据自己写出的比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比较两张图片的? 4、全班汇报 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看两张图片长和长的比与宽和宽的比是否相等。 (2)看一个图片长和宽的比和另一个图片长和宽的比是否相等。 5、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比连接起来,写成一个等式。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认识(板书) 6、为什么说图片C和图片E与图片A不像呢? (二)比例各部分名称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概念,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16页“认一认”。 2、汇报:谁来说说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比例有四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两端的两项叫比例的外项) 能举例说说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吗?(学生举例说) 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比例的内项?谁是比例的外项吗? 3、我们学习比的时候,学过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比,请大家回想一下 6:4可以写成什么?12:8可以写成什么? 那么6:4=12:8可以写成什么?这就是比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不过,请大家认真观察、思考,互相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如6/4=12/8里,谁是比例的内项?谁是比例的外项?你是怎样判断的? 4、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比例,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比”和“比 例”有什么区别? (三)比例的应用 1、在生活中比例有广泛的应用,如配糖水、农药、蜂蜜水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调制蜂蜜水中的比例知识(出示情境图)请大家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并判断你所写出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与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3、师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试题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试题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试题一1、1米=( )厘米我的身高约( )米( )厘米。 2、 小刀长( )厘米蜡笔长( )厘米 3、左边的线段估一估长( ),量一量实际长( )。 4、9×7=( ),表示( ),读作( )。 5、图中有( )条线段;有( )个角。 6、用这四张卡片能组成( )个两位数。 7、奶奶带了100元钱,买了一瓶油28元,一包米61元,大约一共用去( )元,大约还剩下( )元。 8、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 ); 4个8相加的和是( )。 9、 7+7+7+7+7=( )×( ); 4+4+4-4=( )×( ); 6+6+6+6+6+3=( )×( ) 1、三个小朋友赛跑。(3分) 文文说:“我不是最慢的。”平平说:“我既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慢的。”婷婷说:“我不是最快的。” 第一名是( ),第二名是( ),第三名是( )。 2、选一选,把序号填在对应的位置。(6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比直角大的角直角比直角小的角

3、他们看到的是什么?连一连。(3分) 4、圈出镜子里看到的图像。(4分) 5、四个小朋友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 )次手。用线连一连(2分) 1、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1分) 2、在下面方格中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用三角板在下面线上画一个直角。(2分) 四、我会细心算一算(共28分) 1、口算我最棒!(9分) 5×7= 9×6= 25+15-20= 90-5= 7+45= 30-4×7= 9×7= 6×1= 3×8+19= 2、我都能笔算,不信你瞧!(9分) 72+56= 48+25= 36+28-49= 3、把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乘法算式。(6分) 四( )二十四 ( )九五十四七八( ) 4、( )里最大能填几(4分) 5×( )9×( ) ( )×73×( ) 五、我会专心做一做。(30分) 1、一共有多少朵菊花?(3分) 2、(3分) 女生种了25棵向日葵,男生种的比女生多19棵,男生种 了多少棵向日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除法(有余数除法认识) 1、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3÷4=5……3 23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3是余数 2、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也可以说,除数要比余数大。 例:在□÷7中,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6 ),余数要求小于除数7。 在□÷5 = 6······ 4 )。余数要求小于除数5。 3、应用题当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根据问题决定, 商的单位和问题的单位相同,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4、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 例:有22个人,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22÷4=5(条)……2(个)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5、如提的是问题是“最多做几件衣服?”,商作为最后的答案。 例:做一套衣服要用3米花布,25米花布最多能做几套衣服? 25÷3=8(套)……1(米) 答:最多可以做8套衣服。 6、计算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各部分数。 例:(51)÷6=8......3 (47)÷7=6 (5) 先算6×8=48,再算48+3=51。先算7×6=42,再算42+5=47。 51÷( 6 )=8......3 26÷()=4 (2) 先算51-3=48,再算48÷8=6。先算26-2=24,再算24÷4=6。

第二章————方向与位置(认识方向) 1、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辨认方向时,要认准中心点。例:“小猫在小狗的()方”,中心点是小狗 3、每天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4、指南针一头指着(南)方,一头指着(北)方。 5、早晨起床,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6、大树年轮较疏的向着(南)方,较密的向着(北)方。 7、北风是由(北)向(南)吹,西南风是由(西南)向(东北)吹。 8、方向扳: 先找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再确定:东北(东和北之间部分)西北(西和北之间部分) 东南(东和南之间部分)西南(西和南之间部分) 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认识10000以内的数) 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千位的左边是(万)位,右边是(百)位。 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它的千位是5,个位是2,其他的数位是0,它是(500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经典、值得收藏)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五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形式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这也是学习解比例的重要基础。解比例时,关键是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比例的实际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方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1、复习 ①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③想一想,运用比例的知识,括号里该填几? 3 : 9 = ( ) : 15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所以未知项是5) 2、引入解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项的项,叫做解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展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 你知道淘气能换几本小人书吗? 在进行“物物交换”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并说说想法。 学生展示: ①画图的方法 每4个玩具汽车可换10本小人书,所以3个4可以换30本小人书,余下2个玩具汽车还可以换5本小人书,一共可以换35本。 ②倍数关系 14÷4=3.5 3.5×10=35(本)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本册知识点 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 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1、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 2、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 进行估算 3、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两步 运算 4、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除应用题 常见的量 1、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2、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测量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统计与概率不确定现象 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 二、单元课时知识点 第一单元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 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一定的口算速度和技巧,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除法,口算速度约为每分种6-8道,正确率达90% 以上。 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20×3的算理,即先计算2×3=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 个0,从而得到20×3=60。 4、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5、给学生适当的练习,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 知识点: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掌握0和任何数相 乘都得0这一规律;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乘法,5分钟 2-3道,正确率达90%以上。 4、使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两位数转化 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二是分别求乘积再相加的问题。 5、通过实力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6、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10×3=30,2×3=6, 30+6=36,即先将12拆成10和2,再分别与3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 7、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 解决。 第三节参加科技馆 知识点:1、掌握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方法,5分钟约2-3道,正确率达到90%以上。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规律;掌握用估算进行 试商的方法;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实例实例引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 决。 3、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30÷3=10,6÷3=2, 10+2=12(这种方法用了上节课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4、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 时解决。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 搭建图形

2015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试卷

2018年新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26分) 1、(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6,其中一个外项是2/3,另一个外项是( )。 3、把3.6×1.5=1.8×3改写成比例是( )。 4、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 )。 5、如果2.4x=8y ,那么x ∶y=( )∶( ) 6、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7、小华身高1.6米,在照片上她的身高是5厘米。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 ) 8、线段比例尺 表示图上1厘米的线段相当于实际距离( )千米,改 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9、在比例尺是1:100的建筑图纸上,量得教室的长是9厘米,宽是7厘米。教室的实际长是( )米,宽是( )米。。 10、3、4、9、12可以组成比例。如果确定3是比例的第一项,那么这个比例是( )。 11、一个零件长10毫米,画在图纸上长5厘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12、在14,1 6,4中配上个数,并组成比例( )。 13、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二、判断题:(5分) 1比例尺是一个比,所以它没有单位。 ( ) 2、根据12×2=4×6写成比例是12∶2=4∶6。 ( ) 3、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 ) 4、实际距离一定比相对应的图上距离要大。 ( ) 5、当x ∶y =21 2时,那么2x =5y ( ) 三、选择题:(5分) 1、不能与3,6,9组成比例的数是( ) (1) 2 (2) 12 (3) 18 2、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1)12 (2)21 (3)120 (4)201 40 0 80 160千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计算题

一、口算。 670-600= 670-60= 730+500= 730-500= 1800+200= 1800-200= 48+6= 360-80= 570+60= 400-30= 1500+70= 3200-800= 2500+3000= 50-16= 61-4= 63+52= 380-250= 460+70= 500+230= 700-190= 1000-800= 670+300= 530+600= 256+80= 750-250= 960-804= 10000-998= 640-180= 460-80= 350+120= 720-650= 30+58= 二、竖式计算。 三、竖式计算。 9÷4=21÷5=14÷3=19÷6=20÷6= 34÷4=30÷7=26÷3=42÷8= 50÷7=43÷6=88÷9=47÷9=32÷7= 41÷8=42÷6=27÷4=37÷5= 40÷7=52÷8=46÷9=60÷8=51÷6= 65÷9=33÷7=59÷9=34÷6= 46÷7=53÷8=66÷9=23÷4=55÷6= 36÷7=49÷9=49÷5=37÷4= 56÷6=45÷7=34÷8=58÷9=65÷7= 39÷6= 四、脱式计算 7×3+5 50-4×5 7+6×2 4+24÷8 5-8÷472÷8-3 36+81÷945+8×4 80-6×8

23+5×88×7-34 90-54÷642+40÷52×6+37 56-2×632÷4-15 80-7×9 90-3×944+4×740+2×6 12-35÷738+4×4 100-45-25 26+36-14 54+32÷8 36÷4-7 86-6×95×(36-29)(83-35)÷6 94-(25+19)16+24÷8(16+24)÷8 18-9×2(18-9)×230÷6-3 30÷(6-3)(26+16)÷79×(45-38) 85+(100-86) 59-21÷352+6×863÷(36-29) 99-(23+32)8×(69-60)(100-46)÷6 63-27÷3 (6+57)÷925+3×47+8×56×(15-8)28÷(57-50) 50-8×418+72÷9(12+33)÷9 7×(50-46)36-2×39×8+18475+263+149 727+114+86 1000-207-168 436-179-36 456-278-132 368-(168+127) 930-(80+480) 1000-185-145 278-199+683 318+254-196 802-289+484 427+273-165 389-264+157 389+157-264 328-397+204 900-281-436 468+376-168 859-(162+88)128+274-327 154+208+352 741-296-304 327+291+336 514-496+182 814-356-167 900-(402+199)8×4-20 45+5×92×(83-74)36÷(72-68) 47-18÷6(63-21)÷7 35+(27+18) 100-(45+35) 89-23-15 五、用竖式计算。 162+234= 718+120= 456+307= 169+602= 271+436= 85 +324= 267+385= 475+263+149 513+487= 56+165= 389+98= 105+789= 234+36 6= 787+125= 487+58= 332+584= 726+99= 409-128= 308-156= 456+103= 627+294= 86+750= 648-535= 451-196= 146-79= 38+354= 726-85= 267+634= 295+148= 305-96= 385-347= 727+114+86 489+365= 146+198=

(新)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1.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 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期末检测题 梅岭小学 王建国 一、填一填。(40分) 1.在下面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扇门高约2_____。 一块玻璃厚约4______。 一架飞机每分飞行21_____。 课桌长约6_____。 2.五千四百零八写作( ),这是一个( )位数。 3、6个千、4个一组成的数是( ),10个一百是( )。 4、和230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由1、8、0、3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它们的最高位都是( )位。 6、把7999、9908、10000、895 7、9889这几个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 )>( )>( )>( ) 7、填上正确的符号或数。新课 标 第一 网 4cm=( )mm 96○92-17 999m ○1km 40dm=( )cm 2405○2400+5 40+1000○1400 8.按规律填数。 (1)2285,_____,2295,_____,2305,2310。 (2)4390,4290,4190,_____,_____。 (3)725、750、775、_____,_____,_____。 9.图中有( )个直角,用符号表示出来 ( )个锐角 ( )个钝角 10.(1)商店在学校的_____方向,张红家在李明家 的_____方向。 (2)张红从商店回家,可以先向_____方向 商店 走_____米,到李明家后再向_____方向走_____ 米到家;也可以先向_____方向走_____米,到 学校后再向_____方向走_____米到家。 李明家 学校 664米 585米 718米 534米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试题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直接写出得数: 66-8= 36÷4= 16÷3= 5÷5= 28÷5= 7×5= 6×9= 17÷3= 1×3= 72-9= 63÷9×8= 72-(72-63)= 37+58-45= 28-7×6= 二、填空: 1.11除以5,商是(),余数是()。 2.36里面有()个9。 3.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4.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 5.一个数除以2得6,余数是1,这个数是()。 6.()÷3=4 (2) 7.在除法运算中,余数必须比除数()。 8.17÷()=5……2 48÷()=6 ()÷()=6......3 ()÷4=() (3) ()÷()=5......1 ()÷5=() (4) 9.()里最大能填几。 ()×6<25 7×()<41 ()×6<35 7×()<41 10.在有余数的出发运算中,被除数等于除数与商的积,再加上()。 三、判断题:

1.40里面有5个8,算式是40÷5=8。() 2.一个数除以7,余数可能是6、5、4、3、2、1。()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除数要比余数小。() 4.27里面最多有3个8。() 5.从12里面连续见3,4次减完。() 6.把5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7,还余2。() 7.42÷5=8……2,读作:42除以5商8余2。() 四、列式计算: 1.9的3倍是多少? 8的4倍是多少? 8的7倍是多少? 2.两个因数都是7,积是多少?把64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几,还余几? 3.把72每8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五、应用题: 1.图书柜里有连环画8本,故事书的本数是连环画的7倍,故事书比连环画 多几本?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主要是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第三单元“分数”,主要学习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 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主要学习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以及相关的面积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主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主要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综合应用 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 (1)会进行数的分类,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理解掌握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知道什么是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高,理解掌握相关的面积计算;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及简单的不规则图形面积。 (3)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正确进行分数与有限小数的互化。 (5)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3、教学重点 (1)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比例的应用》教案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

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即: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14÷4=3.5,3.5x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x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个), 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x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 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 12+2=14(个),30+5=35(本)。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生活中的数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

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2、认识高矮的区别,知道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 3、知道高矮比较的相对性 轻重(比轻重) 知识点: 1、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加减法(一) 各课知识点: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知识点: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知识点: 1、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2、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摘果子(减法的认识)

2018学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

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比例的认识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16-18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 比例。 2.经历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 含着什么共同点呢?师生交流。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 比值。 并板书:2.4∶1.6 =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 的式子叫比例。

(完整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运算。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1)运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建议用两个竖式计算,计算过程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错误典型:被减数是100,在连续退位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和是100,在连续进位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 (2)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错误典型:a、题意理解不清 b、表格分析不够仔细 2、乘法的认识和乘法口诀 (1)认识乘法算式并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数╳乘数=积 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 (2)熟记表内乘法口诀: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会根据一个乘法口诀推出另外的乘法口诀。 3╳7=21,读作:3乘7等于21。口诀:三七二十一 3、除法的认识和用口诀求商 (1)除法的意义 结合算式说出除法的意义

如:21÷3=7 可以表示:(1)把2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7; (2)把21平均分,每份是3,可以分7份; (3)21是3的7倍 (4)21里有7个3 除法与乘法是“互逆”运算。 (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3)会用乘法口口诀求出除法的商: 同样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写出四个算式 如:三九二十七: 两个乘法算式:3╳9=27 9╳3=27 两个除法算式:27÷3=9 27÷9=3 (4)理解“倍”和“倍数”的意义: 20是5的几倍?就是看20里有几个5,因此用20÷5=4,4、元、角、分的认识。 人民币面额: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5名学生,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这是我刚刚接手的班级,对于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 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加与减、购物、数一数与乘法、图形的变化、2-5的乘法口诀、测量、分一分 与除法、6-9的乘法口诀、数学好玩、除法等。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 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 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

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 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比例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比例的 应用》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 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 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 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 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 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 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14÷4=,×10=35。 方法二10÷2=5,14÷2=7,5×7=35。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 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30+5=35。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4∶10=14∶x。 方法二10∶4=x∶1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练 习题 填空:(每空1分,计20 分) 1、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的方向画(),就画成一个角。 2、18 -6 = 3表示把18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3、线段有()个端点,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1 米= )厘米17米—8米= 5、图钉的长大约)厘米。一棵大树高12()。 6、尺上从()刻度到()刻度是 3 厘米。 7、3 X 3表示(个(相加。 8、3+3 表示(个(相加。 9、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6 > 4 X(10 V4X 4— 10、把口诀补充完整。五()六十八 二、判断。对的打“V”,错的打“ X ”。(10 分) 1、4X 5 和5 X 4 计算的结果相同。()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两个数相加的和大。() 3、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4、3米、400厘米、350 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400 厘米 > 350 厘米 > 3 米()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10分) 1、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列式为()。(A、20 - 5 = 4 , B、20+4 = 5) 2、所有的()大小都是相等的。(A、角,B、直角) 3、有10米长的绳子,第一次用去4米,第二次用去4米,还剩()米。 (A、10—4 —4= 2 米, B、4+ 4 = 8 米) 4、读作3 乘4 的算式是()。A、3+4、B、3 X 4 5、300 厘米比3 米()。(A、长,B短,C同样长。)

四、计算。(30分) 1、直接写得数(16分) 17+ 28 = 6 X 7 =35 - 7 = 35+ 19 = 47 —28 =50 —31 = 71 —50 72 —8= 45 + 7 = 68+ 9 = 960-780=1000-520= = 2、在()填上+、—、X、*。(5分) 24 ( ) 6= 18 20() 5= 4 6 ( )4= 24 25 ()5= 30 25 ()5= 5 3、列式计算(9分) ⑴、42里面有几个7? ⑵、6个8相加是多少? (3)、两个加数都是5,和是多少? 五、应用题(30分) 1、妈妈买了4米白布,又买了12米花布。花布是白布的几倍? 2、商店里有8个红气球,蓝气球是红气球的2倍,蓝气球和红气球一共多少个?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还剩20页。以后每天看5页,还要看几天? 4、有10朵花,插在2个花瓶里。一个花瓶里插4朵,另一个花瓶里插几朵? 5、向阳小学二年级有4个同学做小旗,每个同学做5面小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先提出问题,写在横线上,然后再解答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