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诊断依据。

根据美国心脏/卒中学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和评估》(Stroke,2009;40:2276-2293)及《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但可反复发作;

3.除外其它非血管源性因素;

4.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美国心脏/卒中学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和评估》(Stroke,2009;40:2276-2293)及《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及血管评估,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频繁发作可考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3.如考虑心源性因素可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支架成形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部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抗核抗体、肿瘤标记、甲功、ENA、ANCA、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抗凝血酶Ⅲ;

(2)TCD,CTA、MRA、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扫描或DSA;

(3)灌注CT或灌注MRI、头颅MRI磁敏感扫描。

(七)选择用药。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选择:低分子肝素、肝素、华法令,也可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

3.调脂药物:可选择他汀类药物。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手术指征者需介入治疗或转血管外科进一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5.若住院期间转为脑梗塞者转入脑梗塞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试行) 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 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 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 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 3.抗生素; 4. 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BNP(心衰标记物)、凝血四项、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 (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核抗体; (4)胸部CT、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心脏彩超; (2)腹部超声; (3)下肢血管超声; (4)呼出一氧化氮检查 (5)血型、输血前四项(梅毒、HIV、乙肝、丙肝); (6)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 控制性氧疗; 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止咳祛痰; 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 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 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 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 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 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 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1—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 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 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 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 O 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2—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2016)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2016)前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IA 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研究显示,TIA 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相关荟萃分析指出,TIA 患者发病后第 2 天、第 7 天、第 30 天和第 90天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 3.5%、5.2%、8.0%和9.2%,上述数据证实TIA 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完全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 2010 年我国 TIA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标化的TIA 患病率为2.27%,知晓率仅为3.08%,在整TIA 人群中,有5.02%的人接受了治疗,仅 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规范化治疗。研究估算,全国有 2390 万 TIA 患者,意味着 TIA 已成为中国沉重卒中负担的重要推手。根据国内外经验,对TIA 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也是减轻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的顺利进行,规范管理脑卒中高危人群,特编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应用 1.指导规范 1.1 从本质上来说,TIA 和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损伤这一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在急诊时,

对症状持续≥30 分钟者,应按急性缺血性卒中流程开始紧急溶栓评估,在 4.5小时内症状仍不恢复者应考虑溶栓治疗。 1.2 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弥散加权磁共振(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如未发现脑急性梗死证据,诊断为影像学确诊TIA。如有明确的脑急性 梗死证据,则无论发作时间长短均不再诊断为TIA。对无急诊DWI 诊断条件的医院,尽快、尽可能采用其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24 小时内发现脑相应部位急性梗死证据者,诊断为脑梗死,未发现者诊断为临床确诊 TIA。 1.3 对于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鉴于常规采用组织学标准诊断不具有操作性,同时考虑到与国际上、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建议仍采用传统24小时的定义,诊断为临床确诊 TIA。 2.证据 2.1 经典的“时间-症状”TIA 的概念源于20 世界50~60 年代。1958 年,著名神经病学教授Miller Fisher 提出了TIA 概念的雏形,首次提出了TIA 的临床特征:症状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但大多数发作5 至10 分钟。 2.2 1965 年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以及1975 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的《脑血管病分类大纲》确定了传统的基于“时间-症状”的TIA 定义:“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的神经功能障碍,

专家综述: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诊治

中国卒中杂志2013-09-16分享 长期以来,没有明确前庭功能障碍的慢性头晕被称作精神性头晕,这一模糊的定义未能显示出慢性头晕患者的精神因素和神经科-耳科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研究者报道了一系列慢性头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如Brandt等描述的“恐惧性位置性眩晕(phobic positional vertigo) ”,Bronstein等描述的视觉性眩晕(visual vertigo)。这些术语均描述了一组主观性、波动性的对空间位置感知刺激(桥、楼梯、街道、商店和社交场合)的高反应,或者对复杂视觉刺激(例如阅读、滚动电脑图像)的不耐受。基于上述研究,2004-2005年Staab和Ruckenstein引了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的概念。 CSD的概念 Staab和Ruckenstein将CSD描述为慢性非旋转性头晕或主观不稳感,伴有对运动刺激的高度敏感,对复杂视觉刺激或精细视觉任务的耐受性差,不伴有活动性前庭功能障碍。这些症状由躯体或精神疾病(例如,前庭危象或惊恐发作)所诱发,但在诱发事件缓解后头晕和不稳感仍持续存在。易患因素包括焦虑人格(神经质或恐惧焦虑气质)和既往有前庭受累的情况。根据CSD与神经耳科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神经-耳源性、心因性、交互性3种类型。 C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焦虑是CSD精神生理模型的核心内容。慢性头晕潜在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自身的威胁反应系统和焦虑气质有关。头晕的经历激活了人体内在的威胁反应卿战斗/逃跑)系统,增加了患者对运动刺激的感知度,在有易感气质的个体可导致CSD和焦虑。当内在威胁反应被调节到无害的躯体感受时(例如,短暂的不稳定感)会发生惊恐障碍,患者过度担忧灾难性后果,还有可能产生应验式焦虑、恐惧躲避和反复惊恐发作。因此,威胁系统/调制假说同时适用于耳源性和心因性CSD。对于耳源性CSD,未调节的刺激是前庭事件,对于心因性CSD则是良性的躯体感觉。在两种情况下,调节的刺激均为运动所诱发。强化视觉或本体感觉刺激,而不是前庭刺激,可使这些患者出现视觉和表面依赖。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ICD-10: 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 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 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 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 由直疝三角突出; 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 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选择腹腔镜下修补); 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56_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_2_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 毒、艾滋病);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 (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 (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指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指南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局部性缺血造成的短暂性脑或视网膜神经功能缺陷,临床表现为缺血部位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1小时;可反复发作;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TIA 不是良l生疾病,它预示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意外的高度危险中,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发生脑梗死的几率。 【临床表现】 TIA的临床表现随受累的血管不同而表现不同。 (一)短暂性单眼盲 短暂性单眼盲(transient monocular blindness or amaurosis fugax)又称发作性黑矇,短暂的单眼失明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 (二)颈动脉系统TIA 侧肢体或单肢的发作性轻瘫最常见,通常以上肢和面部较重;主侧半球的颈动脉系统缺血可表现为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有眩晕和共济失调、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皮质性盲和视野缺损。另外,还可以出现猝倒症。 【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 TIA患者就医时多发作已过,因此,诊断只能依靠病史。在对TIA患者作出临床诊断之后,应同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除外可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的非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二)病因诊断 1.血液成分包括血常规、血沉、凝血象、血生化等。有条件时可作抗磷脂抗体以及凝血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检查,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电泳、血清电泳和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的测定。 2.心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必要时可作24小时心电监测,以了解心脏节律的变化,有条件时也可考虑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3.供应脑的大动脉和脑动脉检查颈部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有条件和必要时可作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以及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DSA)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疗规范(建议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到1小时,不超过24小时,但多有反复发作。TIA被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示脑梗塞的特级警报。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TIA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因此,治疗时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并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保护脑功能,经治疗无效者可发展为脑梗塞,需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性偏盲等。主要表现: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偶有同侧偏盲。其中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偶亦可见.。..。..文档交流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主要症状有: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

稳。一过性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等.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一过性单肢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一过性听力下降、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文档交流 【检查】 1。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 2.脑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 3.颈椎检查,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 5.心电图,主要是排除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频发早搏、陈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如风湿性瓣膜病、老年性瓣膜病....。..文档交流 【诊断】 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文档交流 ②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问通常在数分钟至l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h 以内完全消失;

广州英文合同翻译公司精诚翻译提供资料-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缺血性发作

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缺血性发作之后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利弊 精诚翻译五折优惠中六年经验!可以搜索精诚翻译找到我们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同时阻止不同的血小板活化途径,因此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更有效的减少主要缺血血管事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治疗现在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人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一般是老年人和可能血管床脆弱,这进一步增加了系统性主要出血事件和颅内出血的风险。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表明,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之后尽快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进一步降低复发性卒中和主要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没有显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相反,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长期治疗的研究产生了关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相对于单一疗法好处不一致的数据。然而,主要出血事件相关的伤害,包括颅内出血,这通常比缺血性卒中更致命,伤害这可能会随着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医生在管理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时,应仔细评估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益处和风险。 J Clin Neurol 2014;10(3):189-196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介绍 每年超过超过10万名韩国人经历一次新的或复发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以上,五分之一的缺血性发作是复发卒中。临床实践中引入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使得过去50年中,复发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幅下降,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事件发生率显着下降。目前,韩国卒中指南已经正式批准了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五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三氟柳和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缓释片(ERDP-ASA),这5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操作血小板活化过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氟柳抑制环氧合酶,氯吡格雷不可逆地阻断二磷酸腺苷受体的P2Y12,双嘧达莫抑制磷酸二酯酶(PDE),西洛他唑选择性地抑制PDE-3。 抗血小板治疗一般被广泛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但是其预防作用有限。 由于血小板活化导致动脉闭塞通过多种机制发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同时阻断不同的血小板活化途径,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降低主要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冠心病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双重抗血小板疗法出血风险增加。相对于其它缺血事件患者,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比较更可能是老年人,且血管床比较脆弱,因此可能特别容易发生颅内出血以及其它主要出血事件。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复发风险最高。这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对于单一疗法的好处和危害可能取决于病期(急性与慢性期)和治疗的持续时间(短期与长期)。本文综述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或FIA患者的利弊。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暂停综合征(非危重)(ICD-G47.3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1.症状:睡眠时打鼾、反复呼吸暂停及觉醒,或自觉憋气,夜尿增多,晨起头痛,口干,醒后疲惫,可伴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阳萎,性欲减退、夜间心绞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理、智力、行为异常。

2.体征:肥胖(BMI≧28Kg/m2),颈粗短、小颌畸型、下颌后缩,鼻甲肥大和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口咽部阻塞、悬雍垂肥大、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舌体肥大等。 3.多导睡眠监测(PSG) 满足以下任一项OSAHS诊断即成立:①临床有典型的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ESS评分≧9分等症状,查体可见上气道任何部位狭窄及阻塞,AHI≧5次/h; ②日间嗜睡不明显,ESS评分<9分,AHI≧10次/h;③ESS评分<9分,AHI≧5次/h,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失眠等1项或1项以上OSAHS并发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1. 内科治疗 ①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单水平持续正压

(CPAP),自动调压(AutoCPAP),双水平正压(BiPAP)呼吸机。符合下列一个或几个条件的OSAHS患者可考虑CPAP治疗 1、年龄超过50岁者; 2、AHI≥20者; 3、AHI≤20,但自觉症状明显(尤其白天嗜睡症状明显者),问卷评分高者; 4、OSAHS患者经手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术后复查AHI仍较高,低氧血症严重; 5、重叠综合征患者; 6、肥胖,BMI≥28,颈围≥40cm的患者; 7、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脑、肺血管疾病者及II型糖尿病者; 8、鼾症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愿或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 ②口腔矫正器治疗: 适合单纯打鼾和轻-中度OSAHS患者,特别有下颌后缩

短暂性脑缺血的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的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6-06-28T13:19:13.5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肖毓白馥铭[导读] 组合查询2006 年3月至2016 年3月中国知网、CBM、PubMed等数据库中有关TIA治疗药物的研究文献。 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引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常遇见的脑血管病。目前认为TIA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微栓子形成、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Ca2+超载、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等【1】。以“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Free radical”“Amino acid”“Nerve protecta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6 年3月至2016 年3月中国知网、CBM、PubMed 等数据库中有关TIA治疗药物的研究文献,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 1.抗血栓形成药 1.1抗血小板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砒格雷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可特异性地抑制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活化剂TXA,双嘧达莫在体内外均有抗血栓作用,丁晓岚【2】通过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合用对于治疗TIA效果更好。陈春【5】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提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TIA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TIA患者血流动力学。 1.2抗凝药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对于抗凝药的使用目前国际上有如下标准【4】:①心源性栓塞性TIA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患者,推荐口服抗凝剂治疗,治疗目标为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3或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倍左右。②频繁发作的TIA或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对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抗凝治疗。 1.3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第一代的UK、SK,第二代的rt—PA、rseu—PA、APSAC,第三代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新型溶栓剂。除了静脉注射外,有报道称动脉内注射溶栓药物可以溶解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处阻塞的血栓,如果在发病几小时内给予,可以减少神经系统缺损【5】。 2.神经保护剂 2.1钙离子拮抗剂钙拮抗剂能阻止神经元内钙升高,能缓解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缺血症状。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有文献报道称N型阻滞剂齐考诺肽(SKX一111)临床上在神经性头痛和缺血性脑损伤取得良好疗效,是理想脑缺血治疗药物【6】。 2.2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主要包括Glu、Asp和Gly。Knapp L等【7】研究表明,草酰乙酸(OxAc)可以通过增强脑血流中Glu的流出,降低大脑中Glu水平,从而改善由TIA引起的体感失控。 2.3自由基清除剂 Nobukazu M等【8】研究表明,依达拉奉能有效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来减轻脑损伤。此外,SOD、VE、VC及谷胱甘肽等,都有抗自由基作用。 3 他汀类他汀类药物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颈部斑块的形成,减少TIA发作的危险因素。 4 抗炎药头孢曲松为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对该类药物的研究发展极快,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杨路加等证实了常用抗生素头孢曲松可以通过早期部分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减轻炎症因子IL-1β 释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9 ]。 5 脑缺血的中药治疗活血化瘀中药在TIA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丹参、红花、三七总皂甙、川芎等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具有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为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银杏叶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效果较好。 小结: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如何有效阻断脑缺血级联反应,是目前脑缺血药物治疗的研究重点;而如何把握治疗时问,并合理治疗,尽可能的减少细胞凋亡和炎症的发生,将是我们仍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魏衡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及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10-111. [2] 丁晓岚. 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0:115-116. [3] 陈春.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v.1906:112-113. [4] Kernan WN,Ovbiagele B,Black HR,等.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制定的指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22(11):805-841. [5] 申凌娜,苏博文.浅谈治疗脑缺血药物的发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 1(4):106~107.[ 6 ] 张立颖,张剑辉.脑缺血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2):199~201 [7] Knapp L,Gellert L,Kocsis K,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of oxaloacetate in a focal brain ischemic model in therat[J]. Cell Mol Neurobiol,2015,35(1):17. [8] Nobukazu M,Loc-Duyen DP,Takakuni M,et al. A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inhibitsmatrixmetalloproteinase-9 upregulation and blood-brain barrier breakdown in amouse model of prolonged cerebral hypoperfusion[J].Neurosci Lett,2014,573(2):40. [ 9 ] 杨路加,桑韩飞,李新,陈宇,王世全,熊利泽. 头孢曲松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2);4232-4235 个人简介: 1、肖毓,四川广安人,女,(1994.10.16——),大学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邮编:637000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衡东县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为适应医改,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降低医疗成本、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收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CP)是医护专家针对无并发症单纯性疾病制定的,以患者及其疾病(或手术)为中心、以时间作为横轴,以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教育、出院等技术与服务的提供作为纵轴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有时限要求的整体医疗计划和服务程序。 一、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 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使用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它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的时间等,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下,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医疗效果,促使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通过使用患者版的临床路径,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海元 副组长:彭光华、吴小平、颜迪平、肖易波、刘中林 组员:胡峰生、秦湘梅、周日贵、蒋斌、张志英、金秀萍、康华佳、刘朝晖、曾白洋职责: 1.建立以临床路径为指导的单病种限价管理模式,制定单病种限价管理有关制度、规定; 2.组织全院科主任、护士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培训教育; 3.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4.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推行与实施临床路径所需要的帮助; 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和改进措施;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 一、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 行内固定拆除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 3.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 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术后目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拆除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骨折内固定术后();

2.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3.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 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 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事项解读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事项解读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医嘱类医疗服务项目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以及组织相关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 非医嘱类服务项目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项目。 (工作任务:头颈外科、腹部外科分别就甲状腺癌、胃癌和结肠癌的临床路径诊疗项目提供具体医嘱类和非医嘱类项目清单。)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的临床科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定完成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需要的时间,包括总时间和主要诊疗阶段的时间范围。 循证医学的运用应基于实证依据,缺乏实证依据时,应基于专家(专业团体)共识。制定临床路径的专家必须讨论并评估证据的质量和如何运用于关键环节控制。 (工作任务:头颈外科、腹部外科分别就甲状腺癌、胃癌和结肠癌的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拟定时间范围和评估医疗质量以及关键环节控制的方式、方法。) 临床路径文本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和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 (一)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是以时间为横轴、诊疗项目为纵轴的表格,将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任务依时间顺序以表格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 (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是用于向患者告知其需要接受的诊疗服务过程的表单。 (三)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 变异记录单是用于记录和分析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情况的表单。 (工作任务:头颈外科、腹部外科分别就甲状腺癌、胃癌和结肠癌所需临床路径文本拟定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预计可能出现的变异情况。) 实施临床路径应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一)具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标准; (二)临床路径文本中所列项目中医疗技术服务可及性、连续性有保障; (三)相关科室有良好的流程管理文本和训练; (四)关键环节具有质控保障; (五)紧急情况处置和警告值报告制度能力评估。 (工作任务:头颈外科、腹部外科分别就甲状腺癌、胃癌和结肠癌实施临床路径的条件进行评估,需要跨科室部门协调的部分报请医务处。) 临床路径实施前应当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2016年)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2016年5月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组长:王拥军王伊龙 成员:毕齐曹秉振陈海波狄晴董强 董可辉樊东升高山高旭光耿昱 贺茂林胡文立胡学强焦劲松荆京 李继梅李舜伟李焰生李小刚刘鸣 刘春风刘丽萍吕佩源潘小平彭斌 吴江王春雪徐安定徐格林徐江涛 徐运薛蓉薛爽殷红兵增进胜 张杰文张微微张哲成张晓君张茁 朱沂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IA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研究显示,TIA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相关荟萃分析指出,TIA患者发病后第2天、第7天、第30天和第90天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3.5%、5.2%、8.0%和9.2%,上述数据证实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完全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 2010年我国TIA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标化的TIA患病率为 2.27%,知晓率仅为 3.08%,在整TIA人群中,有5.02%的人接受了治疗,仅 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规范化治疗。研究估算,全国有2390万TIA患者,意味着TIA已成为中国沉重卒中负担的重要推手。 根据国内外经验,对TIA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也是减轻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的顺利进行,规范管理脑卒中高危人群,特编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应用 1.指导规范 1.1从本质上来说,TIA和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损伤这一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在急诊时,对症状持续≥30分钟者,应按急性缺血性卒中流程开始紧急溶栓评估,在4.5小时内症状仍不恢复者应考虑溶栓治疗。 1.2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弥散加权磁共振(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如未发现脑急性梗死证据,诊断为影像学确诊TIA。如有明确的脑急性梗死证据,则无论发作时间长短均不再诊断为TIA。对无急诊DWI诊断条件的医院,尽快、尽可能采用其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24小时内发现脑相应部位急性梗死证据者,诊断为脑梗死,未发现者诊断为临床确诊TIA。 1.3对于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鉴于常规采用组织学标准诊断不具有操作性,同时考虑到与国际上、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建议仍采用传统24小时的定义,诊断为临床确诊TIA。 2.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