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实践

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实践
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实践

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实践白皮书

目录

前言:关于本白皮书 (3)

1.数字化转型战略:业务导向,数据驱动 (4)

1.1. 业务转型推动数字化转型 (4)

1.2. 数据驱动的运营:目标与路径 (5)

2.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能力:实现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赋能 (5)

2.1. 拥抱产业物联网,强化数据资产生成与利用 (6)

2.2. 云架构与平台模式: (7)

2.3. 数据分析与AI应用,完成由数据到洞察的转变 (9)

2.4. 技术融合,数字孪生与数字主线赋能端到端智能运营 (10)

3.DPLS业务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生态体系的价值创造 (11)

3.1. 优化既有业务运营,提高效率与质量 (12)

3.2. 创新与差异化体验创造客户价值 (14)

3.3. 迈向新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 (15)

4.展望未来 (18)

4.1. 智能化运营走向深入,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影响深远 (18)

4.2. 变革将成常态,数字化转型成为长期持续的过程 (19)

4.3. 迈向拉动式经济,重构价值创造流程与生态体系 (19)

附录1. 名词与缩略语 (21)

附录2. 参考文献: (22)

前言:关于本白皮书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践行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与竞争力,已经成为

各国企业角力全球市场的重要议题。为此,多国政府推出了鼓励和推动本国企业数

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在国内,旧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企业面临迫切的转型压

力,而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的业务转型,成为中国企业提高运营水平,迈向新增长模

式的重要路径。数字化协会常年关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为已经踏上或即将

开启数字化转型之旅的企业,提供可供借鉴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为中国企业的数

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数月之前,我们发布了?中国数字化白皮书?。作为学会数字化转型系列白皮书的开

篇,对于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转型的必要性及价值,以及数字化转型的

方法与路径等做了探讨。应广大会员要求,我们继续推出其续篇,将聚焦于数字化

转型的先进企业的转型实践,与大家分享。

我们的研究方法:汇集协会内相关领域的专家,首先基于行业内外影响力标准,进

行数字化转型案例企业的提名,然后通过会议讨论和投票模式进行筛选,确定入选

企业。在此基础上,对于相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将

不同案例企业的成功实践进行汇总,获得跨行业的最佳实践,并结集成册,形成此

篇?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白皮书?。本白皮书中,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分析

讨论主要涵盖转型战略,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能力,以及基于数字化产品全生命周期

系统(DPLS)的运营优化与创新,具体结构如图1。

图1. 数字化转型分析模型

后续,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希望借此引发更加广泛的

关于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运营的讨论,并为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提供借鉴。

1.数字化转型战略:业务导向,数据驱动1.1.业务转型推动数字化转型

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先进企业对于数字化战略与自身业务发展战略的强耦合有深刻的

理解。它们一方面依照整体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其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规划,使其与

企业的整体战略高度契合;同时,将其数字化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保其获得领导层支持与足够的资源投入。

对此,白色家电巨头美的集团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美的认为,企业的转型是一把手

工程, 有企业转型才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企业转型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美的董

事长方洪波主导的转型, 涵盖了产品升级、营销模式转型, 以及客户运营的提升,这

些都是美的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美的集团服务于企业业务转型的数字化转

型,其核心诉求是实现企业精益和敏捷运营。

数字化转型与业务转型的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支持企业增长:海外市场拓展与多元化

在很多场合,企业的数字化战略成为其实现/保持业务增长动力的重要途径。例

如,作为全球家电行业巨头的海尔,就将其数字化转型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了

无缝融合,将其作为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全球化运营的重要手段。海尔将‘企业无

边界’作为数字化战略的目标之一,致力于汇集全球资源支持其全球运营,并通过

数字化转型强化基于平台的全球研发。

推动业务转型,实现制造业服务化:

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业务转型作为持续价值

创造的战略重心。如知名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商大族激光,把推动企业从产品制造

向服务提供的业务转型,作为其数字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为了推动企业从单机提供

商向智能设备、解决方案乃至智慧工厂服务商转型,大族激光通过研发创新与工厂

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借助云平台打通企业运营的上下游,实现业务创新与运营优

化。

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一些行业,中国企业在技术与产品等方面与全球巨头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实现

赶超。此时,企业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如何打造持久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轨道上。对于这类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百年老店

的重要途径。经历了南北车合并和中国高铁建设高潮,目前已经成为轨道交通领域

世界级企业的中车集团,已经把“高端、智能、绿色、服务”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

方向。通过发力“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服务”,建设“数字化中车”的数字化战

略,中车集团希望通过数字化运营获得持续发展动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

永续经营。

1.2.数据驱动的运营:目标与路径

数据驱动的运营,是企业数字化战略的核心目标,已成为众多企业数字化运营践行

者的共识。白色家电巨头美的充分肯定数据资产的价值,认同数据驱动运营在其数

字化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数据是改变的考量依据,流程的优化、产品的创新、商业模

式的变革都由数据驱动。

在确定了数字化战略之后,企业将制定数字化转型路径和数字化战略的总体目标,

转化为一系列先后有序、分步实现的具体目标。数字化战略践行者的数字化转型之

旅,都遵循了从基础建设到应用部署、从内部实施到外延推广的路径。一些已在数

字化运营方面多有斩获的企业的转型路径,能为后来者提供借鉴:美的集团实现数

字化转型“三部曲”:一、2012年至2015年搭建基础信息平台,实施632战略:六

大运营系统、三大管理平台以及门户和集成两大技术平台,实现“一个美的、一个

体系、一个标准”;二、2015年至2017年战略升级,集团3大战略主轴+双智战略出

炉,融合智能制造、移动化、大数据技术推进632+,支撑美的向数字化企业转型;

三、2017年至今,以数字化2.0实现全价值链卓越运营,实施数字化2.0,构建大规

模柔性化定制(C2M)能力,实现全流程的可视化和数字驱动。2.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能力:实现数据资产

全生命周期赋能

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数字技术,成为数字

化运营的赋能工具。它们的不断发展和融合,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不断拓展。

(如图1)

图2. ICT技术的演进与融合

2.1.拥抱产业物联网,强化数据资产生成与利用

产业物联网以其广泛多样和海量的连接对象,将以数字化方式统筹工厂车间、实体

产品、厂内员工以及企业各部门和流程,释放巨大的潜在价值,激发数字化运营的

强大动力。

实时且更广泛的连接,使运营与流程更加透明可控

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工业物联网的推广,展现了在工业制造领域复制2C数字经济辉

煌的光明前景。工业物联网平台的部署,多种传感器的应用,使得企业生产制造流

程中数据的生成量呈几何级的增长。这些都使生产制造流程更加透明,实时监控与

管理大大增强。

例如,工程机械巨头徐工所搭建的Xrea平台, 具有机械制造领域非常广泛的连接范

围,并由此产生了相关流程的海量数据。目前Xrea平台累计接入设备数量超45万

台,连接数据种类超7000种,设备种类超1000种,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

作为国内快速崛起的乘用车龙头企业,吉利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工厂各项数据的

实时获取与传递,几乎所有生产现场的信号、程序都可以实时反馈到监控室里面,

让监控室实时同步地对生产现场环境进行模拟监控。同时吉利还十分注重系统的移

动性:各项系统同时通过Android和苹果系统来进行开发,使相关员工可以实时对

吉利数字化系统进行访问。

行业平台推动场景应用

工业物联网对于设备,产品,流程和人员的连接,使其具备了实现行业运营整合,

推动基于场景的行业应用的巨大优势。

以轨道交通装备巨头中车为例,借助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通过资源虚拟

化、能力服务化和过程协同化方式打造工业云服务平台,实现整个轨道交通装备产

业链的资源共享与协同。中车工业云平台成为涵盖轨道交通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智能

化平台,包括了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质量管理、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等不同

场景的数字化应用内容,将产品研发、制造和运营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以平台方式呈

现,并实现接口之间的互联互通,直接面向生产制造的终端——工位,实现人、

机、信息、网络的深度融合,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中车云”所有的数据均来自生产一线,所有指令与控制都由平台自动发出,彻底

改变了传统制造过程中各系统单独运行却又相互缠绕、边界不清的状况。

催生工业APP,促进知识与经验共享,加速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基于智能终端的的移动APP的发展,催生了繁荣的开发者经济和应

用商店等新的商业模式。随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APP模式也向

工业领域快速渗透。工业APP的发展与繁荣,对于产业物联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代表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

网APP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中,将工业互联网APP(简称工业APP)定

义为:“基于工业互联网,承载工业知识和经验,满足特定需求的工业应用软件,

是工业技术软件化的重要成果”,并把促进工业APP的发展作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应

用生态加快发展的重要推手。

当前,整体而言,国内工业APP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相较于移动终端上的

APP,工业互联网APP开发的门槛更高,难度更大:工业APP 需要通过数据交换与

设备互动。但是,先行企业已经开始在不断摸索中前进。以工程机械巨头徐工为

例,徐工通过工业APP把工业技术、工艺经验、制造知识和方法这些“工业智

慧”加以数字化、软件化复用,力图解决工业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目前,在徐工信息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已经有5000+的工业APP,并且已经在

50多个行业,350多家客户得到应用。

2.2.云架构与平台模式:

混合云日渐盛行,平衡灵活与安全

当前,云架构正逐渐成为企业IT基础设施主流。知名研究公司IDC在2017年完成

的调研表名,超过一半的受访中国企业已经开始部署云架构的基础设施(52%的企

业部署了私有云解决方案,在公有云方面,而54%的受访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基础设

施即服务(IaaS)。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兼顾公有云的灵活性和私有云的数据安全可

控的混合云,正成为主流的云架构部署模式。

海尔在迈向云端的过程中,便采用了兼容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云架构:以私有云为基础——伴随着工业园区的扩张,海尔以十多个数据中心为基础搭建私有云环境;公有云为辅助——出于经济性的考虑,海尔就将一部分涉及弹性计算和前端的web应用放在公有云上。出于数据安全考虑,海尔在公有云应用上拥有一套完善的定级机制,主要合作对象也是3A即“AWS、Azure、阿里”。

多个云平台组成行业云集群,增强产业链协同

基于云架构的行业应用,以其快速部署,高效运营和极佳的可扩展性,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被部署于云端,以及应用使用者有企业内部扩展到行业内价值链的上下游,行业云已初具雏形。企业在打造行业云、连接整个行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不断赋予行业云更多的功能,扩展行业云所覆盖的流程,使行业云逐渐发展成为由多个不同场景的功能性云平台集群,对于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同创造客户价值的作用不断增强。

白色家电巨头打造了由多个流程云组成的全价值链企业云,包括:

美的智造云是聚焦交付精准、效率提升、品质改善和数字化透明的智能制造信息化及工业以太网集成解决方案;

?“协作云”:将带动企业拥抱互联网,将采购寻源、供应商管理订单执行和采购分析变得高效、透明;

?“美云智数”:将自主研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落地执行,拉动整个价值链,构建透明可视的智慧工厂;

?“美信云“:通过端到端的连接,打造全价值链的企业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

?“慧享云”:塑造赋能型后台职能(人力资源,财务等);

?“营销云“:包括三大模块, 即涵盖整个客户生命周期的慧销云,聚焦线下渠道数字化营销的渠道云,以及实现全方位电商管理的电商云。

而国内知名服装服饰企业报喜鸟集团,通过部署云翼互联智能,创建了云翼智造“三朵云”的架构体系:首先是透明云工厂,即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品的柔性化生产,并通过数据驱动的运行,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运营效率,并实现生产全过程的透明可视;其次是定制云平台,构建客户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和一人一版、一衣一款的模块化全渠道服务模式;第三是数据云中心,整合服装行业大数据,打通上下游生态产业链,实现与关联方的互联互通与合作共享。

能力输出与交付平台,加速新技术与能力推广

云平台所具备的应用快速部署以及可扩展的特征, SDK和API等开发工具及其带来的创新的应用开发模式,使其成为大数据,AI等新技术实现快速部署与推广的模式与通道,加速了新技术与能力的推广。

华为消费者业务群所打造的HiAI平台,是面向移动终端的AI计算平台,提供云、终端、芯片三层的AI能力开放,让伙伴们能够基于HiAI,开发各种人工智能的手机应用,优化消费者体验。具体而言,云端的HiAI服务,能够根据用户所需,实

现服务的智能推送;终端层面的HiAI引擎,将AI能力与APP集成,提高APP的

智能水平;芯片端的AI基础,能够快速转化和迁移既有模型,借助异构调度和

NPU加速获得最佳性能。其中,HiAI API是平台中的人工智能计算库,能让开发者

便捷高效地编写移动设备上的AI应用程序,专注于开发新颖的AI应用程序,而不

用关注针对计算的性能调优。它提供了包括人脸识别、图片识别、语义分析和码识

别等多项功能,目前已经有快手、抖音、京东、美团、Prisma等第三方应用接入。

2.3.数据分析与AI应用,完成由数据到洞察的转变

更智能的人机交互,提升用户体验,深化用户洞察

人机交互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语音识别、语义分

析、文字识别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使人机交互更加自然和智能。人机交互在产品端

和服务端的应用,将为客户带来更优的体验。而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又成为企

业实现客户画像、深化客户洞察的重要途径。以海尔的智慧家庭语音助手u+智慧家

庭语音助手——“小优管家”为例:作为基于海尔U+人工智能平台和物联网技术

研发的分布式语音交互系统,它能够提供包括语音识别、语义解析、语音合成在内

的全流程语音交互体验。依托海尔智慧家庭,小优管家能够提供深度定制的智能家

电语音交互服务。同时,利用海量用户与网器交互数据,对用户和网器设备进行画

像,在所形成的用户洞察支持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同时,也开放大数据应用,使生态

增值,共同提升用户体验。

预测性分析,提高运维科学性

预测性维护就是从运行中的设备中采集数据,预测未来的维护需求,即从传感器反

馈的数据中预测某个机械组件会发生故障,或是提高组件质量,从而彻底避免故障

出现。其中,对于制造业而言,无论机械电子类的产品,还是工厂和物流系统中的

生产和运输设备,预测性维护在降低宕机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避免不必

要维护产生的零备件及人工耗费。经验表明,预测性维护技术能为企业节省近12%

的维修成本和近30%的整体维护成本。

预测性维护的案例,国外关于GE和罗尔斯罗伊斯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应用已经广

为人知。在国内,这一应用领域同样发展迅速。以徐工为例,借助于Xrea工业互联

网平台,徐工信息为某手机壳生厂商的数控加工中心刀具进行了预测性维护:通过

机床作业过程和本身特性的分析,得出机床的声音、震动和电流与刀具的损坏程度

具备较强的相关关系。借助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工业机理模型,开发了

刀具寿命预测工业APP,最终的预测准确效果接近100%,在降低维护费用的同

时,帮助其良品率从87%提到99%。

实现自我优化,迈向智能运营

相较于人机互动和决策分析支持等单项应用,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自我优化和自主

运营意味着更大的难度,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收获。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数

字化统筹的智能运营流程将进一步向纵深和精细化发展,员工参与会降至最低水

平。系统的自我优化则是实现自动运营之后的新突破。借助于强大的分析能力,系

统将不同传感器中汇集而来的运营状态信息进行分析,自动识别运营中的薄弱环节

和改进空间,并通过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完成修正,实现运营的自我完善。

华为运营商业务群利用AI技术提高网络的智能水平,实现网络“自动驾驶”,为运

营商带来更加高效和安全的网络。通过把AI注入到SoftCOM的架构和解决方案

中,形成新一代的架构SoftCOM AI,借助于架构创新,实现了电信网络的自动、自

治、自愈、自优,提升网络的利用率和运维效率,构建一个“自动驾驶、永无故

障”的网络,给包括最终用户、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内的全产业链带来价值。2.4.技术融合,数字孪生与数字主线赋能端到端智能

运营

毋庸置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其单独应用已经给

企业的数字化运营带来巨大价值。这些技术的整合应用将产生的巨大颠覆性力量,

作为多项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融合的更高级

别的应用,数字孪生和数字总线代表了企业数字化运营的更高水平。数字孪生作为

物理产品的数字化表达,以及数字主线对于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环节的流程的数

字镜像,正在给制造业企业的包含研发,生产以及售后服务等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带来价值。

美的集团运用数字孪生理念开发数字样机,加速了研发进程,降低了研发成本。避

免了传统的研发流程下,大量的样机测试和不断的结构修改,通过样机的不断地迭

代最后达到开发目标的模式所带来的产品研发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且难以精确定

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痼疾,数字孪生模式通过数字样机和数字实验循环优化产品

设计,让样机变成最终方案的验证。在这一模式下美的对于油烟机产品的研发,提

高了研发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创新速度,并以设计优化带来消费者体验升级。

而快速崛起的国内汽车制造商吉利,则利用数字总线理念加速了整个制造流程的优

化。通过对于包括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等车间和流程工序的3D仿真,实现了

生产流程的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高度一致:首先是仿真数据跟现场数据的误差只

有13毫米;其次是所有的CT节拍误差控制在了0.5秒;第三是所有机器人在仿真

系统的数据跟现场实际完全一致。于是,吉利生产车间的监控人员在控制室里可以

控制现场任何一台机器人的启动、停止,可以调动现场任意一个程序。整个流程的

高精度数字化镜像,使得现有流程的优化,以及新产品上线时生产线的调整等,都

可以在仿真系统中进行设计和预演,大大缩短了实体工厂的调整时间,提高了生产

线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单车成本。在两个制造基地的试点成功后,吉利正将这一实

践迅速推广到集团更多工厂。

3.DPLS业务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生

态体系的价值创造

企业整个价值创造流程的数字化,将带来效率提升、质量改善以及深化客户关系,

以差异化产品拓展新市场实现增长等“有形”价值。国外的测算表明,对于一家年

营收500亿美金的汽车制造商,数字化运营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可超过息前利润的

35%.(见图2)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新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赋能,将是企

业实现可持续运营所需要面对的更深刻的变革。

图3.数字化运营价值创造:以一家年营收500亿美元的汽车制造商为例

3.1.优化既有业务运营,提高效率与质量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运营优化与效率提升是永恒的主题。通过数字化运营提升运

营效率方面,企业高管们一直有着很高的期望。不同先前机械化和信息化浪潮所带

来的效率提升,数字化运营的贡献,其核心在更加广泛的连接和无处不在的分析能

力所带来的更广泛更紧密的协同。基于数字化生态体系的开放协同,将带来提升效

率与优化运营的巨大机会。这些机会将贯穿于整个价值创造流程,并为众多的协同

价值创造参与者所共享。

数字化研发协同:

研发流程的数字化,尤其是数字孪生模式下的数字样机以及仿真代替实际实验的盛

行,使跨地区跨企业的研发协同更加易于实现。而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协同工具与工

作流,进一步提高了研发协同的效率。基于这一模式,中国领先的工业企业纷纷建

立并强化其全球研发网络,汇集不同地区在不同领域的人才等资源优势,加速全球

范围内的产品研发。

全球家电巨头海尔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构筑起“10大研发中心、5大创新中心、1个

社群平台”的三层研发体系,利用全球研发中心的辐射力,创建全球创新合伙人社

群平台,根据不同的用户痛点,24小时开放并联无上限的N个全球研发力量,直至

开发出最佳解决方案。

除了促进企业内部不同研发中心之间的协同之外,中国企业也在开放创新方面不断

向前。不同企业之间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各取所长,带来创新性的产品。中

国乘用车巨头上汽与阿里巴巴在互联网汽车研发方面的合作即是很好的例子。基于

双方所签署的“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上汽和阿里联合组成了一个200多人

的研发团队,双方约定硬件研发由上汽负责,软件研发则由阿里巴巴负责,双方各

自承担研发费用,知识产权共享。其所开发出的上汽首款互联网汽车上汽荣威RX5

获得市场好评,推动了上汽自主品牌SUV的快速增长。

智能工厂:

今天,面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飙升的压力以及自身转型升级迫切性的中国制造业企

业,纷纷把智能工厂作为制造业转型的重要领域,以期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稳定的

质量。无人工厂、互联工厂等等实践在各地纷纷展开。

实现自动化运营提高效率与质量: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建设数字化工厂的首

要目标即是效率的提升,以便应对不断上涨的运营成本,以及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

利润率的侵蚀。在这一领域,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国内重要

的电子零部件厂商长盈精密技术为例,为了完成工厂的智能改造,累计投入机器人

2000多台,自动机1500多台,生产能力、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安全性大幅提

升,并通过实施能源监控,实现了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无人工厂”自动化系统

使用智能管控系统和机械手臂从事生产制造工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目标是建成后缩减90%的人工数量。

工业物联网平台打通流程,迈向柔性精益生产:新一代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企业为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而不断扩充产品品类,企业基于大规模制造的精益生产已经不足以赢得竞争所需的能力,迈向柔性精益生产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领域。位于青岛的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通过RFID等技术实现员工与设备之间、设备与产品之间、设备与用户之间互联互通:在这座工厂里,安装有6万个探测器,每天记录大量的生产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很快了解到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现生产量的增加和不良率的下降,实现了中央空调这样的大型商用设备柔性制造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每一个员工都被鼓励创新,都可能成为工厂的创客明星。

融合传统工业软件,迈向智能化运营 (大族激光MES 升级等):以工业物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工厂的发展,使得新的数字化生产系统与企业既有的MES等应用的连接与配合成为重要课题。两者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在使企业应用系统获得更加实时和准确数据的同时,也提升数字化工厂在支持企业决策方面的价值。大族激光通过MES系统的升级与建设,整合物流、信息流、计划等生产前端要素,把控生产制造过程,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为后续生产体系的改善提供最真实、最有效的保障。通过制造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

数字化供应链:

传统制造企业组织层级化严重,企业通常呈线性结构,各部门各自为政。其供应链聚焦实体产品的高效运转,不擅长建立灵活的生态系统关系。供应链的数字化变革,将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的部门窠臼,重新梳理目标的优先级,打造协同的供应链计划和交付能力。

2B电商平台优化供应商与采购管理: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借助数字化电商平台对于供应商和采购流程管理的优化是易于实现和迅速见效的领域。中车集团开发的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中车购”,是面向轨道交通行业的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它提供了涵盖采购招标、供应链协同、市场营销、物流、金融等一体化服务,其主要模块包括:为全球客户提供统一的数字化客户服务的“中车售“,以一体化的创新业务模式提供贸易、物流、金融、租赁服务的”中车金、中车运“,面向中车全球化采购业务提供透明高效的数字化采购服务的”中车采“,以及实现中车的供应商体系统一的数字化管理的“中车信“。

数字化物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物流环节的数字化,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助力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推广,为物流数字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动化物流中心、运输车队管理等方面投入资源,提升物流数字化水平,在透明可视、实时监控以及精准预测计划等方面取得进展。随着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物流在客户价值创造中也逐渐走向前台,差异化的服务逐渐成为优化客户体验的重要领域,并完成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进化,而物流交付环节与客户的数字化互动,也是其成为收集用户数据、完善用户画像拼图、累积用户洞察的重要环节。

华为的智慧物流与数字化仓储项目对其高效与智慧化运营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IT服务化平台等技术,结合业界的数字化转型领先实践经验,华为与整个物流生态链伙伴一起,在物流领域开展物流对象过程数字化、资源规划智能化、实物履行自动化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实时可视、安全高效、按需交付的物流服务能力构建,主动支撑交付保障,提升客户体验,改善物流运营效率。在物流的关

键节点,智慧物流可依据不同节点类型及场景优化流程,并匹配最适宜的自动化工

具和设备,从而实现小时级的履行能力。以华为位于深圳松山湖的自动物流中心为

例:该物流中心采用射频(RF)、电子标签拣货系统(PTL)、货到人挑选(GTP)、

旋转式传送带(Carrousel)等多种技术,集物料接收、存储、挑选、齐套、配送功

能于一体,按功能模块分成不同区域,包括栈板存储区及料箱存储区、货到人拣选

区、高频物料拣选区、集货区等,以多位一体的模式,实现物流端到端业务可视及

业务智能处理,提升物流各环节协同运作效率。

高效供应链协同,全球供应链平台使能全球运营:众多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借助

数字化平台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是供应链环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面。随着中

国企业国际化运营的不断深化,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协同成为其运营全球化的重要

推手。借助其多年的“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美的

集团实现了供应链环节以软件、数据驱动的全价值链运营,使供应链与研发计划、

品质跟踪、客服安装等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无缝整合,实现了端到端的协同。数据

驱动的供应链平台,使得美的位于全球多个基地能够高效服务其全球的客户网络,

提升了全球化运营的效率。

3.2.创新与差异化体验创造客户价值

对于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的中国企业而言,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降低更多来自于对既

有业务的优化,为企业带来利润率的改善。同时,也将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业务增

长这个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

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与服务:

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首先是互联产品,

这是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前提。一方面,遥控和实时的运行状态信息获取,能够

改善用户体验,创造客户价值;同时,产品的联网也使用户使用行为等数据能够实

时传回,加深用户洞察。其次,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是产品与服务具备

自动运营的能力;同时,越来越多的产品功能通过软件实现,使产品的升级可以通

过软件的迭代实现,大大加速了产品创新的速度,降低了个性化与定制化的成本。

智能化产品自动感知客户需求,强化客户洞察:智能化产品自动感知客户需求,强

化客户洞察:以全球家电巨头海尔为例,其U+智慧生活X.0平台,以U+大数据为

基础,借助知识图谱为核心的U+云脑,实现了家电的自感知、自适应、自学习,

通过对网器行为、用户行为的感知,分析用户生活轨迹和生态服务喜好,自动感知

用户习惯和需求,让智慧家庭的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将定制权交给用户。海尔持续

迭代 UHome OS 系统,提升U+智慧生活平台智能化和升级用户体验,实现了智

能家电销量、U+平台用户数以及用户大规模定制产品的同步高速增长。

图4.数字化智能产品的运营模式

数字化服务提升客户价值:华为全球技术服务(GTS)部门华为服务计划在三年内投

资2亿美元及众多内部资源来打造“数字化GTS”,形成平台和人才两大支柱。在平

台方面,华为GTS将充分利用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新的数字化平

台,并在平台中整合华为在网络、流程、技术支持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数字化资

产,为客户提供智能化服务,帮助客户提升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在人才方面,针对

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华为重新定义了数字化转型人才的类型,在

其中增加了业务架构师(BA)、系统架构师(SA)和数据科学家等新的类型。

数字化营销与个性化用户互动优化用户体验,加速营销循环

数字化营销和个性化的用户互动,一方面是基于用户洞察的用户数字化体验的创

造,同时,营销和互动过程中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客户数据,使用户画像和用户洞察

不断深化和更新。美的集团拥有近1.5亿带手机的唯一身份用户,并且用户数据每

天以至少12万的速度在递增。美的实现了用户购买的记录、购买渠道、地域、使用

偏好等等信息全部标签化:一条用户记录可以打上近600个标签和多级标签属性, 形

成完整的360度的用户画像。这些用户洞察被用于精准营销和商品推荐等,例如用

户画像推荐模型会帮助服务一线导购和售后,完成了从线上线下整个立体空间对用

户的了解和定位。

3.3.迈向新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

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实现既有业务的提效和增长的同时,赋能新的商业模

式和运营模式,助其跨越产品与行业生命周期,实现永续运营。平台化运营,制造

业服务化以及数据变现的商业模式,正成为众多数字化转型先行者们的新的竞技

场。(图4)

图5.数字技术发展推动商业模式演进

工业云推动平台化运营,能力开放创造新商机:

打造数字化平台,形成数字化生态体系,使企业平台化运营的核心。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条件可选择建设或参与不同模式的平台(见图5)。平台模式下,除了既有的通过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以此获取收入之外,企业将获得新的营收产生渠道:通过数字化平台的能力开放,并因此收取相关资源与能力的使用费,将成为新的营收来源。行业云发展初期,为了吸引更多生态体系伙伴参与进来,平台运营者多采用了能力免费开放的促销手段。但长远而言,平台能力与资源使用的付费化将不可避免。2017年,中国家电行业三巨头相继实现智能制造能力的输出,虽然输出内容迥异,但都通过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完美开启了“第二跑道。”海尔相继发布智慧家庭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及涵盖人工智能交互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两大平台级应用落地成果,并联合搜狗、中科院、先声互联、阿里、灵隆科技、出门问问等共同启动海尔U+智慧家庭“+AI Family”计划,共建智慧家庭领域的人工智能开放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智慧家庭的融合。同时,将自己研发的AI技术向行业开源,赋能智慧家庭行业,打造智慧家庭行业的创新和开放

平台。

图6.不同类型的数字化平台与全球企业示例

大规模定制与C2M:迈向体验经济与成果经济

作为数字经济孕育的新模式,大规模定制将颠覆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然后以营销手段向用户销售的模式带来根本性变化。从非差异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到客户分群后基于客户群共同特征的差异化产品,再到大规模定制这一最终模式,消费类产品生产商在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方面走过了漫长历程。基于用户数据和柔性生产技术相结合的大规模定制,使得原先仅有高端客户专享的定制化产品与服务走入寻常百姓家,提升用户体验。

以知名服饰企业报喜鸟为例,其服装定制通过“三化”得以实现:首先是数据化,就是把传统的客户需求转换为体型、版型、工艺、面辅料4大数据,存储在智能衣架的RFID芯片中,进行工序生产,客户信息录入后可直接下单,实现了成衣库存从50%到0的转变;其次是部件化,就是将一件衣服拆分成若干部件,通过智能排版,个性化流水线以及手工制作的融合,提升客户个性化定制服装的效率和品质;第三是智能化,通过六大系统集合的生产过程智能控制系统,以自动化传感技术整合吊挂系统和显示系统,实现对396道工序的管控,最终实现部件化生产和人机协同,成为数字化驱动工厂。

数据资产变现,迈向数字经济新天地

随着产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企业运营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所积累的客户和运营等方面的数据资产不断增多,如何将这一规模日益增长的资产变现,则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继续深化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数据资产变现领域,制造业企业尽管远远落后于BA T等数字平台型企业,但不断地探索也带来可供借鉴的案例。例如,海尔涉足消费者金融,即是将其多年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变现的有益尝试。依托海尔集团1.5亿实名用户大数据和3万多家线下网点,先后推出了海尔家电 “零首付、零利息、零手续费”的“0元购”消费金融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海尔消费金融在不断寻求跨产业战略合作,扩展消费场景,将分期业务全面覆盖了家电、家装、家居、教育、健康、旅游、数码3C等

领域。海尔消金上线了“够花”“嗨付”两款APP,并在2017年实现了132.16%的

总资产增长,与海尔云贷共同形成成了海尔集团消费者金融业务的主力。

4.展望未来

未来,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将带来产品、服务、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不断革新。

因而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将是持久的不断演进的持续过程。以下趋势的不断

发展,将对企业的数字化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

4.1.智能化运营走向深入,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影响深远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而这趋

势将在未来二十年变得愈发强烈。与此同时,工业格局将变得更加分散,快速成

型、大规模定制、分散和快速制造将成为常态。从前需要半年才能得到的原型,届

时在一周之内便可完成。此外,在超级云计算、动态和虚拟网络架构以及认知计算

的基础上,互联网及其在产业界的分支——产业互联网将充分释放潜能,以意想不

到和快速变革的方式实现自身发展。这些,都将全方位地颠覆传统制造业的运营,

智能化运营将在多个方面获得迅速发展:

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将使大型工厂获得史无前例的生产力,仅需少数几个高技能主管

在工厂和控制台监管即可。协作机器人将应用于企业各个部门,帮助研发和客服部

门大幅提升生产力。据估计,到2030年,最少有30%到40%的工业岗位将被协作

机器人取代。内含智能算法的协作机器人甚至可充当白领,成为董事会成员。

自动化流程优化、可穿戴计算机、机器学习和情境感知服务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必

将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影响。过去,分配任务和协调是企业主管的工作。但随着

原本面向众包和企业应用的软件算法可胜任这类工作并取代主管,中层管理者这一

职位将逐渐走向衰亡。到2030年及其以后,企业的日常运营需搭配先进的预测性工

具。

工业数据的庞大规模,使将其传回中央处理器以供分析和自动化流程控制的模式难

以为继,因而边缘计算或雾计算也将得到广泛应用;软件即服务的概念将成为渗透

整个工业界的标准。

4.2.变革将成常态,数字化转型成为长期持续的过程

瞬息万变的数字化进程表明,数字化的大变革已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将长期持

续。

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技术与市场,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并最终迈向智能化运营,企

业应当积极应对变化:聚焦对业务影响的关键点展开变革,对于变革效果仔细评估

后迅速推广,扩大规模;主动适应、敢于尝试、保持好奇;建立灵活的企业组织结

构,乐于改变,不禁锢于传统产品、各自为政的部门、企业、行业和市场的框架。

数字化时代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所以企业也必须持续地变革。一次变革的完成也

意味着另一次变革的开始。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4.3.迈向拉动式经济,重构价值创造流程与生态体系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催生商业模式乃至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化(见图6)。

当前业务模式的主流是推动式经济,这一模式下,企业试图预估需求,据此设计出

标准化的硬件产品,再通过标准化的营销和分配方式将这些硬件产品推入市场。而

拉动式经济的运作流程则恰好相反,客户需求这一拉动因素将成为主导:借助于物

联网技术以及智能化的人机互动,企业可率先感知需求,甚至要早于客户自身的认

识,其特征是:以一对一的专属营销为基础,能实时检验创意和推出个性化产品。

拉动经济的盛行,将带来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营方式的深刻变革,企业将演变为开

放、灵活、模块化、松散耦合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利用和协调来自各行业、

各地区的大量专业化企业,进而将催生“复合企业”,能在需求的驱动下集结,在

规模更小的专业化部门装配工业部件。而且某些开拓型企业已经在按此方式运营。

例如,英国的服务提供商瑞德(RPD International)为大型企业设计制造和开发流

程。只要提出想法,瑞德就可提供设计、制造原型,并通过其全球合约制造商网络

制出产品,甚至还将产品配送到客户手中。

图7.拉动式经济:数字经济模式演化

在拉动式经济中,可随时根据需求建立临时的合作关系,之后再解散,恢复到一般关系网络,等待下一次生产的召唤。工厂、后勤部门、研发部门、供应链、营销团队、转包商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都将做到有效地数字化互联。因此客户仅需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从快速重构的供应商那里得到超个性化、超本地化的专属工业产品。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个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2014年初統計) 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我们要把中国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单。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排名第一的前20个主要工业产品情况: 1.生铁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煤炭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 6.1亿吨的6.6倍。 3.粗钢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4.造船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中国造船 5.水泥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

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6.电解铝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7.化肥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8.化纤2013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9.汽车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10.彩电2013年中国的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48.8%。彩电装配 11.手机201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70.6%。12.集成电路2013 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90.6%。13.黄金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14.贸易总额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1978年的167.6亿美元相比,增长了惊人的230倍。15.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9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最新中国制造业企业500百强排行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百强排行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名次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万元)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96904221 2、东风汽车公司 36883383 3、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36727716 4、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29401552 5、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27298409 6、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25720490 7、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25421754 8、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24118198 9、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2709711 10、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20988800 11、首钢总公司 19753446 12、中国铝业公司 19543309 13、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19069111 14、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507600 15、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17862398 16、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6224204 17、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6084475 18、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15769729 19、鞍钢集团公司 15157209 20、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14669743

21、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4252440 22、海尔集团公司 14053629 23、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4022404 24、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13535530 25、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11845598 26、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11671971 27、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1654838 28、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0976027 29、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0417152 30、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9942011 31、天津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9852214 32、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9665895 33、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9480707 34、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9233633 35、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9113760 36、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9043872 37、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8634538 38、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515615 39、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 8300015 40、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8119180 41、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8035667 42、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282682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2008年9月15日12:43 泰尔网 从于机产加的技术特征和紆济特征出发?旺过为析川国于机产计#的发展特M 和皿L 产业诜 分化、整合的演化趋势,指出未来手机产业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并对国内厂商的发展提出了 一些意见。 中国公众移动通信自1987年底开始发展,至今已走过17年的历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 的移动通信市场。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成长, 中国手机厂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度 占有国内市场 55%的份额。这既有外因一一中国市场爆炸式发展和政府支持,也有内因一 —国内厂商的营销创新和手机产业自身的演化。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 随着国外厂商产业 布局及其竞争策略的调整, 中国手机厂商纷纷陷入了困境。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手机 厂商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但这样的分析无法解释一些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手机 厂商崛起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手机产业的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出发, 通过分析中国手机产 业的发展特点和手机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演化趋,提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解释和观点。 国内手机厂商发展综述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之后进入到成熟期。 (来源:CCID ,2004.02) 图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数 国内手机厂商从1991年东方通信的前身邮电部 522厂技贸结合组装摩托罗拉手机开始 起步,继而在上世纪 90年代末推出自主品牌手机,一直到今天为止,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 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内手机厂商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 中国市场巨大 国内手机厂商起步之初,正值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爆炸式的增长速度 的时期,使得容量巨大的市场能容纳更多厂商的发展。 (2) 国家政策扶持 1998年12月底,国务院下发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手机制造业准入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外资或合资企业必须取得生 产许可证并保证一定比例的出口,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必须全部出口。 2001年国家批 复的19家CDMA 厂商中,国外厂商仅摩托罗拉 1家。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国外厂商的进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内厂商的数量,对国内厂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扶持作 用。 (3)营销模式创新 1987-1994年是萌芽期, 1995-2001年是成长期 ,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排行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排行 来源:凯德利冷机 w w w.S z k a y d e l i.C o m 我司经常关注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用低温冷水机、大型螺杆冷水机组用得多,这里就有不少我司重要客户。 2015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暨化工大企业高峰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举行。今年的中国化工500强企业整体显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呈现出几大特点:获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占中国化学工业不足2%的企业数,取得了占全行业47.4%的主营业务收入;民营企业效益最好。 2014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尚未完全公布,以下是2012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排行榜: 化工行定名次企业名称 1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辽宁华锦通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滨化集团公司 5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6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 7江阴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8山东金诚石化集团 9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10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公司 11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2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13旭阳控股有限公司14贵州瓮福集团有限公司15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16亚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7华勤橡胶工业集团18江苏金浦集团有限公司 19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山东东岳集团化工有限公司 21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22浙江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3浙江传化集团有限公司24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5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6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27绍兴远东石化有限公司28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9山东海化集团30三角集团有限公司31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32中化弘润石化有限公司33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34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35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6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37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 38山东华星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39华峰集团有限公司 40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41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2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43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44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巨化集团公司 46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47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8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9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0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51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 52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3南通化工轻工股份有限公司 54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55山东联盟化工集团 56山东永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57山东玲珑集团有限公司 58双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9天津天女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61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 62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63河北华戈化学集团 64山东恒源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65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6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67兴源轮胎集团有限公司 68山东金岭集团有限公司69河北金锐鑫海化工有限公司 70唐山首钢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责任公司71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72河北三高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73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4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75大庆中蓝石化有限公司 76云南云维股份有限公司77东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78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79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80四川龙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1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2上海涂料有限公司83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及统计标准 1.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4.1 行业融资环境分析 1.4.2 行业融资租赁渗透情况 1.5 天车制造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5.1 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分析 1.5.2 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1.5.3 行业热门技术发展分析 第2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上游市场分析 2.1 钢材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1.1 钢材行业供需分析 (1)钢材产量分析 (2)减速机产销规模分析 (3)减速机产销衔接分析 2.2.2 减速机行业竞争分析 2.2.3 减速机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2.2.4 减速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3 电动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 3.1 电动机行业产销分析 (1)电动机产量分析 (2)电动机销售规模分析 (3)电动机产销衔接分析 3.2.1 天车制造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3.2.2 天车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3 天车制造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3.2.4 天车制造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3.2.5 天车制造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3.1 行业主要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3.3.2 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4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3. 4.1 天车制造行业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3.5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进出口分析 3.5.1 天车制造行业出口分析 (1)行业出口整体情况 (2)行业出口产品结构 3.5.2 天车制造行业进口分析

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名单

中国机械制造业前200强企业? 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名单 序号企业名称省市主要产品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1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北京市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9326734 2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市电站锅炉,汽轮发电机,机床,矿山设备7850000 3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内燃机,内燃机配件,汽车及配件 4664273 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四川省发电设备 3418603 5 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黑龙江发电设备,电站锅炉,电站汽轮机,交直流电机及防爆电机 3052474 6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汽车起重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3002806 7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集装箱起重机,散货机械2800000 8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环卫机械,挖掘机械 2428556 9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煤矿机械2093618 10 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拖拉机 1827457 11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机床,汽轮机,发电设备,印刷机械1644005 12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区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 1381766 13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陕西省变压器,全封闭组合电器,高压断路器,电力整流器 1347191 14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区变压器,线缆 1251893 15 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 1239310 16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起重机械,装卸机械,冶金设备,风力发电设备 1238073 17 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制冷空调设备,食品冷藏设备,化工设备,电气控制设备 1200006 18 宝胜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电线电缆,变压器 1186568 19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收获机械,大中小型拖拉机,工程机械,三轮运输车 1157308 20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金属切削机床 1128150 21 广州市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电容器,变压器,绝缘子,真空开关管1120494 22 常林工程机械集团江苏省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 1114708 23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电线电缆 1091200 24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数控机床,普通机床,组合机床及柔性制

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分析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1、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将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并有一系列的 奖励措施,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2、东盟国家希望将高端制造迁回本国,或者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 亚、墨西哥等地; 3、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求“腾龙换鸟”,即让高端制造业进来,低端制造 业出去,造成发展不平衡; 4、中国颁布的法律,如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加班不能 超过36个小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对制造业来说不是很实用; 5、中国的制造业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电力、水力、煤使用有限制; 二、从技术角度分析: 1、技术创造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 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2、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 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它将如何发展,以下主要从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综合素质、技术黑洞、生产环境、市场等方面的现状给以认真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技、国防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经济与科技、国防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是现代文明的支柱。 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现有的生产制造系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迎接制造环境变化的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跨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和生产模式,提出了诸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世界级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型制造系统思想和管理模式,并根据具体国情,制订了及时向新型制造系统转移的战略和行动日程。毫无疑问,现在集中精力加速向新系统转移的那些国家,将成为全球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 建国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在生产、技术、管理、对外贸易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 1.制造业的管理体制 中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源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管理实行的是部门管理。部门管理是以直接行政性管理、强制指令性管理为手段,以单一所有制下的企业即国有企业为对象,以条块分割为特征,将企业按规模和产品分别归属于各级政府的专业部门。 这种部门管理体制,在中国初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难以避免的弊端,最突出的,一是政企不分,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生产车间”没有经营自主权,活力匮乏;二是国有资产实际上被地方和部门分割,存量资产难以跨地区、跨部门流动,产业结构难以有效调整,生产要素难以优化配置;三是部门对企业只管直属的,不管它属的,全行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屡禁不止。

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

2010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名单 2010-09-04 22:33:16 来源: 新华网(广州) 跟贴 3 条手机看股票2010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名单 名次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万元)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39195196 2 东风汽车公司 26915955 3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22972314 4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20655087 5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19644059 6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19530748 7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7709075 8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17207109 9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17047434 10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16497387 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4925041 12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14631303 13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14033158 14 中国铝业公司 13560700 15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3359362 16 首钢总公司 13038232

17 海尔集团公司 12491161 1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2109366 19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11647433 20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0803459 21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10637514 22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0136453 23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8982975 24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8702584 25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8657202 26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8589981 27 天津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8420533 28 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8210483 29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8158163 30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8061821 31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8026352 32 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7701914 33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7553083 34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7246722 35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6647406 36 北台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214404 37 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136501 38 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6056545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摘要: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不仅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也关系民生中的就业问题,文章对我国制造业中的劳动力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主要从区域、学历、技能三个侧面勾勒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特征,描述了我国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特征,为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合理培育和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力短缺 2004在东部沿海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现象初露劳动力短缺端倪,其后,多地出现招工难的情况,劳动力市场发布的信息显示,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缺口有扩大的动向。蔡昉(2005)就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在将来会遭遇劳动力短缺的困扰。根据中国采购与物流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中从业人员指数显示,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2012年5月连续13个月持续低迷,充分显现了制造业就业的不景气。本文就中国制造业就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详述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制造业合理配置劳动力要素提供依据。 1 制造业就业总量分析 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80年~1990年,大体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代;从1990年~2000年,基本停滞甚至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又开始缓慢增长。2000年~2011年,我国总就业人数从72 085万缓慢增长至76 420万,年均增长约0.53%;而制造业就业人数从8 043万增长至11 684万,年均增长3.5%,远高于总就业人数的增长;更多就业流向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我国就业人数的自然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制造业的需要,为保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其劳动力需求。 2 就业分布分析 2.1 就业分行业分布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等在内的30个细分行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的从业人数达到8 053万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这五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最多,占制造业行业的39%,这些行业均为资金和技术双重密集型的行业;相对的,其他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此类行业的就业总和占制造业就业总量的60%左右。 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到2011年增加了1倍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增幅最大,达到51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相关制品业,家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