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老街文化 (1)

课例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

《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

莲花中学语文教研组

执教人:李丽

探讨主题: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培养学生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的主观意识,进而提升爱家爱国情操。

第一部分课例研究背景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学生的需求,新时期语文教育任务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中。这相对以往的课程标准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设计思路的转变,更是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而根据这个精神,新增设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重于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时代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能力要求,让原本静止的语文知识成为了真正有价值、有生命活力的知识系统,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性学力转变为发展性学力。

高中学生是青年的初始阶段,虽在生理、心理上趋向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逐步形成,但因对社会对人生经历不多,其是非观、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往往不能客观、全面、辨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通过与学生日常接触,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缺失和障碍。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课例,如帮助

学生培养良好社会道德的《公德万里行》;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走进自然、关爱生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今天我做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讨会所展示的课例《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在学习了汪曾祺《胡同文化》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北方的胡同,也就是南方所说的“弄堂”,也称“巷”或“街”,“老街”是莲花居民传统居住的建筑群体,也是这次综合性活动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试图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民居文化的含义,初步感知居住环境与人们文化心态的关系,培养学生从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提升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胡同文化和老街文化都属于中国民居文化的范畴中。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而且“居住”是每个人的生活大事之一,和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搜集整理文献材料、继承文化遗产;引导学生着眼于自身所处的现实,关注周围人群的日常生活,与他人交往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而从研究民居文化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基于这一点,我们设想让学生研究能够代表莲花民居文化特色的老街文化,于是安排了“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这项综合性学习。

在对待民居文化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以下不足:

1、与外界沟通少,对民居文化认识不多。学生在步入高中生活以后,因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又因课程负担太重,迫使他们一头扎进题

海,无暇顾及到身边的一些事情。这种现象导致学生知识面太窄,不善于和外界沟通,对中国各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渊源了解不多,甚至连家乡的民风民情涉知甚少。我们教师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你了解家乡的哪些历史文化遗产?结果显示:能了解到百分之五十的同学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同学一脸茫然地问:“这个地名在哪呢?我怎么没听说过?”可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民居文化,提高学生爱国爱家的意识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2、缺乏公德心,公益意识淡薄。目前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过分溺爱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另外,学生们会因为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再加上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不会考虑到家乡的荣辱兴废与自身有密切关系,更缺乏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社会责任心。在与学生谈及到“为家乡的老街做些什么”的时候,学生们很迷茫地回答:“我对老街不了解啊,能做什么呢?”“我一个人可做不了”,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莲花老街如何与自己无关,自己没必要去为老街考虑什么:“我巴不得越早离开这里越好”“我早受够了这里的一切”。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迫切要做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从对老街民居文化的认识延伸到如何为家乡建设贡献,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飞跃,学生的能力也由此提升了一个高度。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渐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二者

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语文的工具性要具有文化的蕴涵和文化的属性,而语文的“文化”使命,只有在发挥“工具”效用时,才能真正实现。

为此,我们主要利用以下方法与途径:

1、通过欣赏与《胡同文化》有关的歌曲,以及建筑方面的图片影像资料,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提高学生对民居文化的认识水平。

2、利用各种媒体查找具有地方特色建筑以及代表性民居,并搜集相关资料。

3、集体参观当地老街上一些典型民居,请导游讲解,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

4、走访、观察老街居民居住情况,了解居住环境和人们心态的关系。

5、针对以上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总结自己对老街典型建筑及民风的思考与认识。

6、在班级筹办一个小型展览(或分组办小报)。展览要求——要有前言、照片、图示、文字说明、结语等内容。重点说明文化内涵,并学习轮流做解说员,解说力求准确、熟练、流畅。

7、学生从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中感悟家乡,并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呼吁人们保护家乡、建设家乡。

三、前期学习的组织实施及成果

在《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采取以学生自主探索,张扬个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举措,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样式。依据这一特点,本次活动拟用四周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

10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各选出一名小组长。

第一阶段

1、印发《〈胡同文化〉补充材料》(主要内容为北京四合院、胡同图示,四合院、胡同简介,散文李晓斌《老街回眸》)。

2、用图书馆、影视、网络等媒体收集资料

(1)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

(2)播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电视录象。

(3)观看关于“具有地方特色建筑以及代表性民居”主题的记录片。

(4)查阅有关记载莲花历史的书籍,并搜索其中关于莲花老街建筑及民俗风情的介绍。

第二阶段

利用周日进行实践性活动

1、参观老街的代表性民居建筑,进行实地调查。

2、走访老街居民,了解老街民居,培养踏踏实实、细心严密的习惯作风和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 、总结对老街的考察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第三阶段

1、在班级筹办一个小型展览(学生交上来的影集、报刊内容丰富多彩)。

2、总结实践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第四阶段

1、感悟老街,并抒发对老街乃至家乡的热爱,呼吁人们保护家乡、建设家乡。

第二部分:课例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

一、情境诱导

1、导语: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是什么呢?对,它就是“胡同”。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2、同时在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营造有助于学习的情境。

二、感知课文

1、指导学生用筛选关键词句法找出北京胡同居住环境的特点和市民文化心态的对应点。

2、引导学生在了解完胡同文化特点后,继而转入到对家乡莲花的传统建筑群“老街”的认识中(明确:北方的胡同,也就是南方所说的“弄堂”,也称“巷”或“街”)。

三、体验老街文化

配乐诗朗诵:莲花籍作家李晓斌所写散文《老街回眸》(背景音乐《小城故事》)要求字正腔圆,饱含感情,节奏分明)。

1、讲述我与老街的故事

同学的精彩朗诵,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莲花那古老的街道,它就像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时时闪现在我们眼前。

(1)展示学生们所拍摄的建筑物照片,并对老街环境的特点作简要的讲解。

(2)请学生讲讲自己与周围居民相处的一些故事。

(3)其他同学谈谈听完后的感受,并讨论莲花的特定居住环境造成人们怎样的文化心态。

四、感悟老街文化

1、讨论:(比较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和李晓斌的散文《老街回眸》)

(1)找出《胡同文化》和《老街回眸》中能反映作者感情的关键句,并分别品味其语言特色。

(2)比较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并对此做出评论。

2、组织学生比较和评价胡同文化(北京民居文化)和老街文化(莲花民居文化)的异同。

(1)展示学生课前的搜集成果。

(2)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或总结论文的片段。

(3)讨论:《胡同文化》(北京民居文化)和老街文化(莲花民居文化)的异同。

3、小组讨论:你对家乡的老街文化有何感情,请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种方法在全班交流(小组合作要求:(1)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各一名;(2)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人人参与,大胆发言)。

五、探索老街文化

1、感受李晓斌《老街回眸》并思考:莲花的老街文化会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失。

2、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讨论我们今天在对待老街文化时,要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使老街文化在家乡全面建设的蓝图上画上精彩的一笔?

六、总结

1、结语:民居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从胡同文化和莲花的老街文化中领略到了民居文化的风采。在不断与莲花老街的接触中,我们感受过老街心脏的跳动,倾听过老街真诚的呼喊。老街文化的兴衰,是与在座的各位息息相关的。它的未来,依靠的是你们的力量!

2、老师赠言:他年老街依旧在,今日莲花别样红。

第三部分教学反思

一、执教者反思: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伊始,我以声画创设学习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此,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京腔京韵中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并在京腔京韵中欣赏一组老胡同照片。事实证明,这节课导入时情境教学的设计效果较好,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表现活跃,使学生充分认识北京建筑风格,以及在胡同里生活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哦,胡同原来是这样,我们家乡不是也有吗?”“这胡同真够窄的。”学生觉得既新鲜又有兴趣,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探索更深的问题。这样做使学生形成了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使课堂顺利引入到教学对象——民居文化的研究中,为下面的师生互动式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作为执教者,我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参与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教师要以设计者的角色出现,尽量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自我表

现的条件。如我在前期学习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利用影视、网络等设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北京的民风民情。在欣赏之余,他们的脑海里也会立马闪现出身边熟悉的一些类似于胡同的传统老街建筑,并在心里就把两者的异同点加以比较。这样在老师没有提出问题之前,他们在声画效果的刺激下,脑子里已经有了答案。所以说,适当创设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情景和环境,就能够渲染语文气氛,并且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想像。同样,这也是促进学生“快乐”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提供参与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前期学习实施过程的第三阶段,我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小型的“民居展览”。要求学生课下熟悉、研究民居文化,选择有代表性的民居,搜集相关的资料,分合作小组编写小报。任务布臵下去后,我甚至怀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们能不能独立地去完成任务。但事实却超乎我的想象:学生交上来的报刊内容、排版等丰富多彩,有山西的窑洞文化、客家民居文化、瑶族民居文化、蒙族(蒙古包)文化、江南水乡的民居文化……有图片,有说明。我认为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不仅扩展了学生视野,对中国的民居及民居文化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而且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主动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掌握参与学习的技巧,明确学生学习的思路。

我在课程当中,设臵了几个“讨论题”,我明白,讨论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说先前的课堂环节只是为接下来的讨论作了充分的铺垫,讨论环节才是这堂课的精髓部分。只有把遥远的抽象的胡同具象化,甚至链接上切近的就在我们身边的“老街”,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共鸣,

将小组讨论引向深入。如有的学生在讨论对老街有何感情时,回想起童年时在老街与孩儿嬉戏时的情景,又记忆起老街那熟悉的模样,不由的热泪盈眶,对“老街文化”这个主题也就有话可讲。其次,讨论题应具备足够的开放度。几个问题息息相关,你中有我,答案原本不分明。对于讨论老街中部分传统建筑和习俗的存废,更是仁者见仁,言人人殊。这样反倒可以保障讨论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几个密切相关的开放型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学生回答才是本堂课真正的亮点。但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课堂中讨论环节前缺少情境激发,加上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不足,本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交往互动水平,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产生的思想碰撞、言辞交锋等没有形成,讨论浅尝辄止,缺少深度。

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把莲花作家李晓斌的《老街回眸》在学生当中展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李晓斌的文才相当出色,他出版了散文集《远岸遥灯》,其文章的结构如雨后新叶一般的脉络清晰,遣词造句又如朋友般的喃喃细语。文风自然清新,如自述一般的展开情节,带给人一种随想的感觉。散文《老街回眸》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把老街的形象搬入到学生脑海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时回忆起老街的模样。这样做,更能使学生从课文深入到实践中,并能够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李晓斌在《老街回眸》所述:“老街的旧事犹如一棵日渐风化的枯树,总有一天会从人们的记忆里剥蚀地了无痕迹。老街的旧房子愈加衰老了,偶尔可听见老人松筋动骨似的哔剥声,也许就在某个暴风雨之夜便轰然倒塌,成问瓦砾一堆。但是,迎接它们的,将不仅是几张年轻的新面孔,几幢新的钢筋水泥楼房,还有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一段话中,隐约能体味到作者对新世界到来的喜悦之情,学生也很快就会被作者感

染,也会憧憬莲花美好的明天,继而学生就会思考:“我能为莲花的建设添砖加瓦吗?”“莲花的明天有我的名字吗?”想要建设莲花的强烈愿望不时在学生胸膛激荡。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激发出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已经达到了我们教师设计这次综合性活动的初步设想,也不枉我们在这次设计中花费的苦心。

在莲花这个小地方,能出一个这样的作家,学生们在心里不由得佩服起来,心中对家乡的那份自豪感也不禁油然而生,爱家之情也随之而来。所以说,这一举动无疑在为这次综合性活动《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添上亮丽的一笔。

总之,这次综合性活动较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使老街文化深入到学生心中,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验。在活动当中的每一次锻炼,不仅教育了学生,也使我们教师受益匪浅。

二、集体反思:

语文教研组组长:李石山

李丽老师的《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的示例展示课是我校语文“综合性学习”较为成功的一堂实验课,它为我校开展课例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它体现了新课程目标,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指导考试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来。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入到课外,达到拓展、拓宽、拓深学生的视野。它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把对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

本次课例研究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过程严密,方法切合学生实际。在课例研究时,我们首先考虑了二个问题:一是针对学生的乡情意识淡薄

以及对家乡历史知识了解不全面的问题,即帮助学生如何认识家乡的过去与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家、爱乡情结。二是围绕“民居文化”、“家乡巨变”的话题开展一系列调查、走访的实践活动,然后要求学生交流,谈谈家乡民居变化、建筑文化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家乡情结和文化素养及思维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切实可行,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效果也明显。

其次,我们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活动,是对课堂学习的一次拓展性延伸,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一切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探索着前进。为此,我们语文组只好集中大家的智慧,经反复研究,由李丽老师唱主角进行一次探索实践,从“胡同文化”的学习拓展到为家乡民居文化、建筑文化的探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将来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从学生的课堂交流来看,大家都很活跃,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史料、拍摄的图片及自己的感悟统统展示出来,有精彩的介绍,有独特的分析,有综合性归纳,有积极性、有热情、有合作精神。

课例误区:

1、本次课例研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课外走访、调查

得不够深入,搜集的资料还不全,拍摄的图片不清晰,时间安排也很仓促。让学生分散行动,有点放任自流,影响了研究质量的提高。

2、课例研究老师有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学生有积极性,但家长配

合不够,阻止学生走访调查,说其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家长认识不足,科研意识不强,只知道要儿女读死书,也相对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这是我们事先未预料到的。需要在今后的课例研究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成员反思:

李珊:这次语文课例研究综合性学习《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

的开展,为常规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它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走向生活并真切地感受生活。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重压下,对身边的家乡文化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甚至有早日脱离家乡的念头,而这次活动,让学生真正发现了家乡,挖掘出了家乡的美,也明白了家乡的不足必须靠他们这一代来弥补,由此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执教老师也准备充分,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

李欣雅: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教语文,同时也就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这次语文课例研究综合性学习《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教育的特点,通过对老街文化的分析、探索,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执教者善于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这就符合我们教师大语文教育理念。

黄永端:课堂教学内容能和对民居文化的认识衔接上。学生在课前对民居文化有了初步感知,所以在执教者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资料背景的同时,学生能迅速融入教学情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在对课例目标的设臵上,稍显宽泛。

周新平:这次语文课例研究综合性学习《体验-感悟-探索老街文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市民生活,亲身感受民居文化。学生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感受、亲近老街文化的现象,正是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正向社会化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说,这次综合性活动价值远远超过了课的本身。学生、教师都从中倍受教益,这样的具有特色的综合性活动值得我们师生继续探讨与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