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摘要]:分析比较欧洲教堂与中国寺庙建筑空间构成及两者的行为活动系统,并探讨宗教建筑文化学意义。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性格和秩序,以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习俗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场所精神)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欧洲教堂寺庙空间差异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of the spatial difference Name: Chennan ID: 1001105 Clas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Abstract: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European churches and Chinese temples and their conduct space activities constitute the system and to explore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lies in building a character and order, the behavior of human so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practices as the intermediary, so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rnal space (the spirit of plac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space.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create a space in between the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Key words: European Church Temple Space Differences

1.序言

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性格和秩序,以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习俗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场所精神)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由此可见,在显现的空间下,隐藏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流活动所同定下来的空间模式也不同。这种模式与虽然似乎是无法触及的,但它的确存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区域乃至每一幢建筑中,存在丁人们的无意识层次之中,与人类的生活行为和习俗背景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欧洲教堂钟声与寺庙的钟声之音的不同,其实就意味着中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行为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也体现在欧洲教堂与中国寺庙两种

宗教建筑空间形态的差异上,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而对两者的空间形态进行比较。

2.组织构成

欧洲教堂多半离居住区不远,教堂本身、教堂前广场与城市关系紧密,街道系统多与教常前广场直接联系,如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宗教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人们可以在广场上游戏、约会、交易和歌舞,体现了自公民的各种意识,所以感觉其钟声多半是八世的。牧师的生活与教务是分离

的,而资金上的来源主要是宗教权力下的政治集

团。

中国的寺庙通常是建在远离市区的山上,即

使建在市区,电往往选在僻静处。由寺庙本身、

僧侣的居所、人片寺属用地构成。地块结构比较

自由,寺前场地宽阔,如洛阳白马寺。宗教与现圣彼得堡教堂与广场

实生活分离,宗教是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人们去寺庙一般仅为朝拜或参观。寺庙的宗旨是求脱离尘世,而其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寺庙信徒的供奉。

3.建筑模式的历史演化

欧洲教堂是西方筑类型的典型代表,多为单体布局,注重空间的围合。古岁马时期的教堂构思是静态的,不论是圆形还是方形的牵问,其共同的规律都是对称性。重视空间的层次、形体与组合,用梁柱与拱券相结合的体系,以超人的宏伟尺度,形成沉静的、宽敞高大的空间,非常具有纪念性的效果。

中国寺庙多为组群建筑空间范围较大,不寻求封闭的四壁围合。从白马寺开始,中国寺庙一开始便与传统的宫殿与民居建筑相联系。后来由于许多世家贵族“舍宅为寺”,于是中国传统的居室建筑布局逐渐融入寺庙建筑中。因此,寺庙具四合院

特征。高度不突出,尺度与人接近。寺庙本身没有神秘色彩,充满神秘色彩,让人顶礼的是庙内的神像。这种神圣与世俗的倒转,源于中国崇尚自然、恪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后期发展与周围环境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园林,颇有中国古诗的意境,是名胜游览之地。

4.建筑空间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欧洲教党内部空间高大神秘,无限向上,注重光的运用,朝圣路线与轴线重合并有意加长;外部空间多为围合的几何性广场,街道相连。社会行为、教徒的日常仪式活动(教堂内)、固定时段的商品交易、休憩、表演活动(教堂外广场)。可见,教堂的建筑空间内外分区明确,不同的空间体现不同的功能。

中国寺庙内部空间尺度较小,细部装饰丰富,驻足空间宽敞并多样化,佛像与人对话;外部空间布局较自由、开敞,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社会行为信徒朝拜仪式(寺庙内及寺庙外)、集市庙会、风俗旅游。可见,寺庙的建筑空间内外分区不太明确,活动范围由室内到室外,活动内容丰富。

5.平面布局特征

欧洲教堂平面多为巴西利卡式、十字式、集中式。其建筑平面严谨、对称、理性、具有强制性与遵从性的特征,与至高无上的神权相对应。在这里,建筑空间与文化行为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书写着历史。

中国寺庙平面呈现出单体式、院落组群式、园林式。其单体建筑平面简洁、自然,组群却随环境而灵活的变化。它结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其文化特征已经与其空间意义完全融合在一起,彼此相生。

6.结语

通过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西方教堂与中国寺庙在空间观念上大相径庭,究其

内因恐怕要归于两者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基督教哲学中,宇宙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根据基督教教义,上帝是宇宙的精神,世界万物是宇宙的肉体,宇宙正是这两者的统一。因此,教堂一般分为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精神空间是上帝的居所,其空间的意义在于为至上的上帝创造一方至圣的栖息之所,以及此岸的彼岸世界物质空间是祭司、教士及信徒们聚集、礼拜的场所。

佛教也讲宇亩,但是其概念和西方宗教的不同。在佛学里,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寺庙建筑空间的意义不在其神圣、神秘或高敞深邃,而在于以“气”为基本的空间内涵。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气是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却无所不在的东西。上面提到的寺庙空间的诸多特征都是适应“气”之特征的。如尺度不大,以防室内阴气淤滞,高度不巨,以防阳气过甚,不强调过度围合空间,以便阴气和阳气的沟通。一座座尺度适宜的单体围合成庭院,使气流通自如。如果说欧洲教堂是“灵”的空间,那么中国的寺庙就是“气”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罗小未,蔡琬英. 古代罗马的建筑外国建筑历史囤说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2] 韩增禄.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文化·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3]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4] 余东长.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浅谈中西方建筑审美的异同

浅谈中西方建筑审美的异同 郭树林郭剑 摘要: 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反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显现出了异殊。或是西方建筑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或是东方建筑“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够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建筑美学的全部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的审美差异;建筑风格;建筑形体;建筑空间、审美差异 不同的水土养育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也更加明显。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而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只给人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思想文化、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等的不同,也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差异。 一、在建筑风格上审美的异同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中国建筑中深刻浸润着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这在园林中表现尤为明显。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园林中多处体现着虚实、区隔、藏露等,这些原则在中国山水画中都有体现。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他们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将内心的修养性命做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除了建筑本身的成就,还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做为家天下的皇帝,更砌长城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审美因子。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唯恐打破这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对称美。 二、在建筑图形上审美的异同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中的勾、描有相同之处。而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的审美情调的不同。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 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在建筑空间扩展上审美的异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发展 中国建筑稳定渐进,西方建筑剧烈变革 材料 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 布局 中国建筑强调群体,西方建筑注重单体 同自然的关系 中国建筑强调同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西方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对立与突兀 审美 中国建筑体现的是结构美,西方建筑体现的是雕塑美 建筑价值取向 中国建筑实用且着眼于信息,西方建筑永久且着眼于实物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正文: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

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西方建筑比较 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不管在文化背景,所创造的文明,宗教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理念正是造成东西方建筑差别的原因。这种不同点表现在建筑的材料,总体布局,注重点等众多的方面。下面由在建筑领域上代表东方的中国和代表西方的希腊来做比较。说明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而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首先是中西方对建筑价值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跟此有明显不同的是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

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而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再一很大的区别是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可以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而西方建筑占领着空间。这也造成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 中西方在建筑建造时的着重点也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建筑物最出色之典型,莫过于庙宇之正堂.普通正堂为四墙环

中西方园林对比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区别 西方园林,从埃及、希腊、罗马起到l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基本上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为代表。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中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无论大型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型的私家园林,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古典园林中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为代表。 (2.1)中西园林间形成的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那么首先就要从文化背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而这种美学思想一直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它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就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是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色彩。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著作十分的广博。当时的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强调不要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取其精华。中国古代哲学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2.2)中西园林的不同由于根源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审美观点、设计理念也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中西方园林在各个方面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下中西方园林的不同点。1)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因理性美的观念支配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比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广泛应用。西方园林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所以西方园林总是表现的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中国人则比较感性,园林造景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也都是到大自然中去发掘。2)中国园林设计讲究师法自然,认为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没有什么规律性。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他的必然性、规律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随机性。 从形式上看,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整整,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在形式上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保留其原貌,即便是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力求与自然融合。 园林的设计建造显然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西方的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只是把它当成美的一种素材。他们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不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中国人对自然美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但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从而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契合点,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引起共鸣。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由于中西方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导致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黄金率;

浅谈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目录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2) (一)中国建筑风采 (2) (二)、西方建筑特点 (3) (三)简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3) 参考文献 (5)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大靓丽风景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风格是不一样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积淀,显然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个自的风格,别样的建筑特色同样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异样风情。 关键字:中国建筑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建筑风采 中国地大物博,建筑艺术丰富多彩。中国的建筑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因地域不同又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窑洞,赣南炮楼,湘西吊脚楼,贵州的石板房,蒙古包。总之组织布局规律,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次是其的共同特点。以四合院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建筑特色,因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排房组成,其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故名四合院。它主要形成于元朝到改革开放时期,虽为建筑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每间房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按其规制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其各种配件装饰都是极其讲究的,如大门等极划分,依次为: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帘大门、小楼门等。其通常以倒座房辟出一间略高于的房间为大门,有居高临下之意,还有富贵人家的大门上常饰有壶瓶叶子,既可用于保护大门,又做装饰送吉祥的意寓,以及正大门的影壁有驱鬼聚气之说,一些砖雕装饰更是丰富多彩,意寓深刻,大都表现同样的主题,即送吉祥送富贵,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02 学生姓名:陈建夫 学号:2015210039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和发展趋势 纵观整个西方建筑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建筑史上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是人类建筑桂冠的一颗明珠。在西方建筑的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历史差异,地域差异产生了多种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下面本论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并从这几种建筑风格中分析并讨论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古希腊建筑的风格 古希腊文明在人类历史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建筑文明也同样不可小觑,现存的古希腊建筑的遗迹一般都是公共设施、民生设施、坟墓或者是供他人休憩之所。古希腊的人文艺术使得古希腊建筑艺术蓬勃发展,古希腊的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柱式结构的运用。柱式结构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恢弘大气磅礴有气势。同时古希腊建筑还很注重切割比例和视觉效果的运用如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就运用到了黄金切割比和视觉效果。它的柱子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有一定倾斜这样就有了更佳好的视觉观感避免了柱子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尴尬局面,比例的运用也加大了建筑艺术的美感通常古希腊建筑是一个1:1.618或者是1:2的矩形这样的建筑模式可以产生更好的光影效果。 古希腊建筑文明在西方建筑历史的价值都是举足轻重的,对之后的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都可以看到希腊建筑艺术的影子。基于对整个西欧历史的深远影响古希腊建筑当之无愧为西方建筑的开拓者。

(二)、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1) 古罗马建筑艺术和古希腊建筑艺术相辅相成,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他们的建筑主要不是通过墙来承重的而是使用柱子来承重的还有他们的建筑都是经过严密的几何测绘,设计,并有着一定的视觉观感;不同点在于相比较于古希腊建筑而言古罗马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实际用途,并且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大跨度建筑。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古罗马的万神庙,万神庙大跨度建筑的表现在它的穹顶万神殿的穹顶达43.3m这个记录在人类历史上直到20世纪才被打破堪称古代建筑史上的穹顶之最。 (2) 还有能体现古罗马建筑的就莫过于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三层全部由混凝土建成,罗马斗兽场是罗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体现。罗马斗兽场的席位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等级大体分为三级一级贵族席,二级公民席,三级贫民席。这种席位设置从建筑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罗马对于等级制度的严格划分,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从建筑上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 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出诸多差异, 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西方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而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

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摘要]:分析比较欧洲教堂与中国寺庙建筑空间构成及两者的行为活动系统,并探讨宗教建筑文化学意义。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性格和秩序,以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习俗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场所精神)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欧洲教堂寺庙空间差异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of the spatial difference Name: Chennan ID: 1001105 Clas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Abstract: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European churches and Chinese temples and their conduct space activities constitute the system and to explore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lies in building a character and order, the behavior of human so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practices as the intermediary, so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rnal space (the spirit of plac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space.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create a space in between the West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Key words: European Church Temple Space Differences 1.序言 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性格和秩序,以社会交流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习俗为中介,使外在的意义空间(场所精神)转化为建筑的意义空间。由此可见,在显现的空间下,隐藏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流活动所同定下来的空间模式也不同。这种模式与虽然似乎是无法触及的,但它的确存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区域乃至每一幢建筑中,存在丁人们的无意识层次之中,与人类的生活行为和习俗背景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欧洲教堂钟声与寺庙的钟声之音的不同,其实就意味着中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行为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也体现在欧洲教堂与中国寺庙两种

西方古代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 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希腊神话是 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 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 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 征。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 式风格。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 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这 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 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这 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 人的角色。”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 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 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 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1345年,建了182年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与分析

三江学院 公选课论文 2014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院系与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人居环境艺术鉴赏 学生姓名:蔣艳 学生学号:12013123008 学生班级:113123A 成绩: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引言 (1) 1.1东西方园林的发展概况 (1) 1.1.1 东方园林发展过程 (1) 1.1.2 西方园林发展过程 (1)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课题来源 (2)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2) 第二章东西方园林的差异概述 (2) 2.1东西方园林的体系概述 (2) 2.1.1东方体系概述 (2) 2.1.2西方体系概述 (3) 2.2 东西方园林的差异性 (3) 2.2.1 中西园林起源的形似性 (3) 2.2.2 中西园林发展过程的相似性 (4) 2.2.3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 (4) 2.2.4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 (4) 2.3 东西方园林的差异性 (4) 2.3.1 主体建筑思想的差异 (4)

2.3.2 突出表现形式的差异 (5) 2.3.3 造园建筑材料的差异 (5) 2.3.4 传统审美趣味的差异 (6) 2.4 影响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因素 (6) 2.4.1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6) 2.4.2美学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与分析 摘要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园林建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关于美的思辩,东西方的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而园林建筑特别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反映各国人民的丰富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文着重对东西方传统的园林建筑哲学观及其引导的东西方园林艺术进行了探讨,意在通过对东西方园林不同特征的比较,揭示出东西方园林建筑的不同文化特征。 关键词: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园林艺术对比分析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east and west garden art Abstract Garden origin from the human longing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paradise, and its development since the nature of beauty inherent in one's pursuit and exploration. The east and the west garden in the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different style. Article focuses on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xx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xx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表现,自己看法。正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为主,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

西方建筑的特点

西方建筑的特点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称“多柱厅”,其面积达5000平方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马克思在论说西方宗教建筑时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阿蒙神庙建筑所夸张的正是这种纯物质的重压,旨在引起人们惊愕和震撼的观感,在这里,秀丽,含蓄的阴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