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建筑与古建的结合

论现代建筑与古建的结合
论现代建筑与古建的结合

论现代建筑与古建的结合

摘要

将古建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及建筑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风格鲜明。分布地域广阔的独特建筑艺术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财富。

现在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创造建筑新风格。然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机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等造园手法,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引人注目的风格。体现出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思想的借鉴与融合。

关键字:古建,现代建筑,融合,创新。

目录

1 中国古建筑文化如何立足于现代建筑文化 (3)

1.1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的把握 (3)

1.2将中国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去 (3)

2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 (4)

2.1将环境、建筑、文化相融合建造“城市特色树” (4)

2.2将古建筑元素的内涵融于现代建筑中 (4)

2.3将古建筑元素灵活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 (4)

2.4合理创新,增强意识 (5)

2.5将有形空间进行拓展对无形空间进行再创造 (5)

3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 (6)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1 中国古建筑文化如何立足于现代建筑文化

1.1 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的把握

我国的古建筑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延续下来,不仅经过了历史长河中时代变迁的考验,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考验。它是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对古建筑文化应进行传承和汲取并发扬,但在这个传承汲取的过程中应要有所把握,对古建筑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绝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不应一味地想着生搬硬套盲目复制,而是应该吸收古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例如,让我们从永定土楼的建筑中,学习中国古建筑的包容、仁爱、和谐。从中国古建筑主要选用土、木为材料这一点,学习中国古建筑对土地森林大自然的依恋,理解那份对大地、对自然的一种血肉相连的真正依赖,在古建筑的传承和汲取中继续创造出了令人感动的东方文化。而从那些流传保存下来的寺庙院落、道观,可以看出儒道释的思想对中国古建筑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1.2 将中国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去

很多人认为现代是一个新的社会,应该有新的思想,新的表达形式,传统的东西已经成为过去式。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什么叫传统文化?是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历经历史风霜,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才被称为传统文化。那么,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安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果现代建筑摒弃这种传统文化底蕴,完全采用新世界的新潮流来创造,这样只会沦为这个世界中平淡无奇的一类。因为它将古建筑中的文化底蕴丢失了,没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和风采。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应吸收中国古建筑的元素,将两者完美合理的融合起来,展现出古建筑的元素。例如,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苏州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使之成为了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

2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

2.1将环境、建筑、文化相融合建造“城市特色树”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难“辩证”。说到底,是环境文化,但环境必须能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士,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能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来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取之于文化的魂。

2.2将古建筑元素的内涵融于现代建筑中

在现代建筑设计时,应该有机地吸收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天时、地利、人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应用,将环境与物质技术处理与运用,完美的统一起来。现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应用并非单纯的仿古,而是应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能过建筑中的传统元素表达出来。对待建筑传统,我们不能局限于形式层面,不应仅仅追求外在形式的继承,而应延展中国建筑优秀文化传统,将重点放在深层内涵精神继承。

2.3将古建筑元素灵活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

在当代建筑造开型设计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直接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清晰表达建筑的所指,体现建筑造型的传统意味。在建筑造型的处理中,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部分模仿传统建筑的形式,如传统建筑的屋顶、檐部、柱头、窗套和等部分,并严格的遵守传统的做法和比例。这是中国建筑师在探索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最先选择采用的手法之一。可以把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抽象提炼后应用到建筑重要部位,如建筑的屋顶、檐部、窗口、入口和楼梯间等处,并真实的反映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这种手法抽象而现代,即突出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理应继承和发扬传统,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复制传统。一方面,我们要从中

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吸收精华,与当代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更好为当代建筑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传统的发展、逐渐演变的,并在不断的制作当中。我们继承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正是在创造和丰富传统,努力建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2.4合理创新,增强意识

我们在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要有所创新,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够更好的保持传统风格的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要树立起保护传统建筑风格的意识,在这样一种意识下,才有可能在现代建筑之中合理的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更好的体现出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

2.5将有形空间进行拓展对无形空间进行再创造

在古建筑陈列的空间布局上,应合理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因房布展。古建筑民居室内多数建筑偏于矮小,在设计上不追求气势高大,以精美取胜,提高艺术品位。宜采用组合式展示空间,各展馆之间不分先后,无谓主从,组合自由,走线任意,给人以随意,、开放和轻松自由感。对无形空间进行再创造,可利用暗示创造动态空间,展示形式是一种视觉和艺术,造开型艺术中线的长短,点的聚散,光的强弱、色的冷暖等构成的节奏与韵律。这种节奏的变化和韵律的呈现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暗示出空间的变化和时空的推移。如在展示中用线条构成的节奏变化,色彩的渐变等手法构成韵律感来暗示时空的推移。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内容使观众联想起时间的变化、年代的变迁、事物的演变等,在对陈列品年代上的排列、事件发展过程的呈现引起形象化的展示而使观众沉浸在一种虚构的真实中,在这虚构中体验到动态的第四维空间。

3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

早在二十世纪初,以梁思成、林微因、刘椁桢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从史学的角度以梳理古建筑发展脉络的方式,拉开了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序幕。但是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很多关于古建筑保护及修缮的方法都未能得到落实,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次立法基础上,结合建筑院校的专项研究,才开展了对古建筑的统计、制定、分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积累下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接着随着改革开放,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吸收了更多的国际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古建筑保护和实践指导体系。

虽然,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浮出水面。目前,除了丽江、平遥、凤凰、阆中等文化古城,得以完整地保留之外,大多数城市都要面对这一矛盾,保存一条文化街区已成难事,其中也不乏一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都遭到破坏。如北京曾拥有一条著名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初建于元朝,型定于明朝,延续至今。其长约7.8公里,以紫禁城为核心向南北延伸,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贯穿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两边由一系列的建筑和街道排列组合而成。但中轴线及周边区域排列的部分古建筑已因各种原因先后被拆除,如正阳门目前仅有城楼和箭楼,瓮城已拆除等。这些建筑的拆除,影响了中轴线建筑结构的历史完整性,让古都北京失去了一些重要标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古建筑数量每年都在减少百分之五以上。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在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能够保留下来的极少,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引起这一现象的原

因主要有三个。其一,由经济开发引起的古建筑破坏。在经济效益带动下,很多地区都认识到历史古迹对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提高地区知名度有重要作用,热衷于对古建筑的商业开发,使不少古建筑都变成了商业街区。就如南京夫子庙景区一样,原本是古时候学子为报效朝廷,饱含朗朗读书声的贡院;而如今却是流行性音乐与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不禁叫人汗颜。其二保护观念上未能由点到面。在高楼耸立的现代都市中,偶尔发现一座古建筑孤身独立其中,除了会令人眼前一亮、陪感新鲜之外,已无法让人感受古建筑应有的历史脉络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古建筑观念过多地关注“点”,却没有注意到作为“面”的历史街区保护。如此一来只会使古建筑多了几分商业化的珠光宝气,而流失了原来那份古朴典雅的历史韵味。其三,古建筑技术保护投入不够。自然环境对古建筑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如岩石风化、酸雨侵蚀、日晒虫蛀等。但是,当前如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于古建筑的修缮、修补之中,还需要更多学术研究、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的投入。就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健雄所说,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

结论

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如何结合是建筑业不断在探索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积极探索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途径,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才能设计具有时代性且有时代性且兼顾历史性的建筑空间,从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之路。通过本次毕业论文,使我学到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这一切的知识积累离不开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在此向他表示我深深的谢意,同时也感谢给过我支持、帮助的同学。最后借此机会也向所有关心和指引我成长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 陈擎,李小娟,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谈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J].价值工程,2010,29(23):89.

[2]邱盼.试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9年第29期

[3]冶飞.如何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8期.

[4]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浅析现代住宅建筑设计_0

浅析现代住宅建筑设计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快速进步,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首先就体现在居住环境上,人们已不再单纯的只要求有个安身之所,而是对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性、环保性、观赏性。所以需要设计师具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上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还要跟上时代发生的潮流,使其具有都市的时尚感。 标签:超前性;外立面设计;功能分区 前言 现在住宅建筑在设计上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同时让人感觉到居住空间的舒适度。住宅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居住者工作学习之外的休息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亲朋聚会和交往的需求,所以多年以来在住宅的设计上呈现着不断变化的趋势,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的大小呈现着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人感觉到更舒适和享受。 1 现代住宅设计观念 1.1 居住功能多元化 以前的住宅设计只要满足居住者的生存需求即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们更注重住宅的发展功能和享受功能。住宅已不再只是简单的满足人们生存的空间,而被设计成读书学习、艺术培养、健身锻炼及文化娱乐的空间,人们更注重其感官上所带来的舒适性,将住宅的功能开始向享受空间过渡。 1.2 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 不同的居住者对住宅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在对住宅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具有超前性,同时还要具有较大的弹性,使空间保留调整和改造的余地,这样当家庭成员发生变化或是居住者改变时可以对室内的布局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适合个人的居住的需求。 1.3 居住空间设计多样化 以前的住宅设计只是在平面空间上进行,而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目前设备开始向三维空间发展,各种复式、跃层、错层等相继出现,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居住空间的灵活性的爱好需求。 1.4 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光山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留于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县。近年来,光山县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宣传力度,目前,光山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处,省级传统村落6处。 一、光山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古建筑不仅是历史,也是文化,它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热衷于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历史建筑等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我是光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的队长,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村村组组。在“三普”时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时隔五年,再去时,有的也是面目全非,如马畈汪窑王震旧居周围历史建筑全部被拆;晏河乡向冲古村落被毁,取而代之的是新农村建设;泼陂河明清街两边村民旧房改造破坏历史街区的原貌;南向店乡老街因发展经济,大搞新城开发,老街已废弃。 二、光山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光山古建筑在保护、管理和利用上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一)保护意识不强,大量农村古建筑被拆除。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树立了新的价值理念,不再信仰上天的恩赐,更加注重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散落在农村的宗教建筑备

受冷落,年久失修导致建筑的破损,甚至坍塌。 (二)产权多样化也是导致农村古建筑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有的古建筑属个人所有,有的属集体所有,有的属国家所有,所有权的多样化使得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成为了一道难题。 (三)专业修复知识缺乏,农村古建筑很多沦为“古今结合”的建筑物。此类情况主要是经多年雨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屋面瓦片碎裂,漏雨开始侵蚀屋面结构,所有者用现代的修葺方法进行了修缮,灰色板瓦被替换为红色板瓦,虽然保护了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但却改变了古建筑的风格,古建筑原有的古朴味减色不少。 三、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认识,充分领悟保护古建筑的重大意义。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建筑的价值不仅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价值也非常重要,它是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 (二)政F主导,把光山县古建筑保护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都离不开规划和资金的问题,而政F可以通过协调,为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争取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通过新农村规划为古建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保证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科学统筹,吸引民间资本的加盟。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旅游开发”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农村古建筑的科学统筹就是要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强、完善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这里的统筹主要是针对文化资源的统筹,农村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精神价值是无形的,

浅谈现代住宅的建筑设计

浅谈现代住宅的建筑设计 发表时间:2012-12-04T14:58:34.3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7月供稿作者:何广宇[导读] 当今时代,住宅建筑作为主要的建筑建设对象,正在逐步地朝向更加完美的设计工作的方向发展。 何广宇浙江地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10007 摘要: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建筑建设的数量以及质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对于住宅建设的要求也不再仅限于基本的居住需求,新时期的住宅建筑设计正在不断地趋向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双方面的需求发展。而现代的住宅设计工作也产生了诸多新的理念,现代化的住宅将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人们对于现代化的住宅设计的新要求,从几个方面具体地谈论了现代化住宅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并提出了设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向。关键词:现代住宅;设计要求;设计理念;设计趋向当今时代,住宅建筑作为主要的建筑建设对象,正在逐步地朝向更加完美的设计工作的方向发展。新时期,住宅建筑的建设在满足了人们的硬件方面的居住需求之后,又开始了应对人们软件方面的需求的建设和完善,建筑设计工作呈现出不断更新的气象,使我国的住宅建筑建设变得更加舒适、美观、实用。本文则通过分析当前人们对于住宅建筑设计的新需求与新的设计理念,谈论了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设计趋向,以求推动现代化的住宅建筑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地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住宅建筑。 一、现代化住宅建筑设计的新需求 住宅建筑设计从最初地对人们遮风挡雨的居住要求的满足,到对于人们基本的住宅服务的实现,再到当前的更加趋于人性化的现代化设计需求的呈现,住宅建筑的设计工作正在逐步地发展完善。而随着近年来的住宅建筑建设工艺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现代住宅的设计需求变得愈加浓烈。具体而言,人们对于现代化的住宅建筑的设计需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人们当前在面对千篇一律的住宅设计时,逐步加大了对于住宅设计的可以变动的要求。一般而言,鉴于建筑施工工作的限制,设计人员在设计同一个楼群的住宅样式时,大部分都只能局限于几种样式,人们的住宅严重地缺乏个性以及灵活性,导致了人们对于住宅的极大地不满。因此,当今时代,人们在自身强烈的个性化以及主体化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开始要求建筑设计人员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灵活且容易变动的空间。 其次,人们在追求精神享受的新时代,也逐渐加强了对于住宅建筑设计的景观设计要求。住宅楼群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建筑工程,总有一部分住宅不能够充分地享受自然景观,这就极大地阻碍了人们身心放松的需求。新时期,人们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对于居住住宅的环境需求日益加大,现代的住宅建筑必须能够在与当地的自然风景及建筑风格相符合的前提下,在最高程度上达到对于自然景观或者是人工景观的共享,使人们对于住宅的精神需求得到全面的满足。 再者,人们对于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要求,还在建筑智能化的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当今时代,人们不仅要求住宅建筑所使用的建设材料能够达到对于美观实用、价格低廉以及通风、保温、隔热等功效的满足,还要求其他的建筑设备、建设工艺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智能化的转变,保证人们可以在自己的住宅及整个住宅区内享受到更加优化的智能服务,使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享受生活。 二、现代化住宅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 就目前人们不断更新的住宅建筑设计需求来看,现代化的住宅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所以现代化的住宅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具体来讲,当前的现代住宅设计理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必须关注建筑的主题 建筑设计人员在当今时代为住宅楼房进行设计工作时,必须积极地做好对于住宅建筑的主题地有效定位,保证住宅设计体现人本化的理念。而且,设计人员还要在以人为本的设计主题的指导下,综合地从建筑的平面、立体、总体以及景观风貌等各个角度来寻找设计的元素以及主题特点,同时将单个建筑与整体区域以及单个建筑彼此之间的韵律感处理好,使住宅建筑具备一定的艺术美感。从确定建筑设计的主体定位方面来讲,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充足地调查和分析,力争达到对于住宅未来居住人群的整体品味、教育状况、年龄特点等元素的有效把握,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设计。 2、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要有实用优化的格局 良好的建筑设计具有非常强烈的美学尺度,只有这样,建筑设计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和谐性。所以,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逐渐加强了对于建筑格局的要求,实用优化的建筑格局成为现代设计必须关注的另一个设计理念。以建筑设计平面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为例,建筑设计一方面要保证客厅的平面性,力求学习、会客以及家庭休闲娱乐等各项功能达到和谐状态,避免功能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还要为不同的家庭成员的个性化居住需求留足进深及开间的空间。另一方面,建筑平面设计还要保证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以及健身房等各种传统的功能区以及现代化的功能区实现合理的搭配,使整个建筑空间具备赏心悦目的感觉。 3、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需要完美的外观展现 住宅建筑的建造一般都以楼区的形式出现,建筑设计人员如何在使整体楼区与周围环境实现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对于本建筑设计的完美外观的呈现就成为其现代设计的又一个需要遵循的设计理念。一方面,建筑设计工作应该综合考虑到建筑的造型、材质、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设计的圆融性,使建筑建设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圆融设计获得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人员在当前的设计中还要切实地考虑到建设当地的人文及历史文化特色,使建筑色合计体现出整个城市深厚的内涵,从而提升当前住宅建筑的人文水平,满足居民对于住宅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现代化住宅建筑设计的设计趋向 推动住宅建筑设计的更高程度的发展,是未来住宅建筑设计的必然要求,而就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工作来看,其未来的具体走向大致会朝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住宅建筑的设计将由单纯的技术设计转向策划设计。现代住宅更加注重与居民消费理念、文化理念以及市场状况的连接,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必须充分地将建筑的价格、质量以及销售等定位工作严格落实下来,然后才能开展具体的设计。而且,在策划设计的推动下未来的住宅建筑设计必将在更高程度上实现与环境的友好,不仅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状况,还会达到对生态与环保的建设要求的满足。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号:2114163951 年级:13级建筑 姓名:马荣林

摘要 :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 , 由于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 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 观与审美观。从而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因此 , 如何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 ,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特性 , 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布局方式和人文思想等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在继承中创新,有选择性地 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创造性地将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自然和谐的 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 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要使其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得到体现,首先,最基 础的要求就是必须对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然后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它 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继而领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和精髓,从传统建筑的演变 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合适的方式 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 当下,人们经常会在景区或城市的公共地带看到许多抄袭简化版的仿古的建筑,这并 不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与运用,而是误解了所谓的“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 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但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手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人的 一些审美思想和营造方式都已经不符合时代,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只是对传统资源不假 思索地套用照搬,可是不能从整体上美化城市环境,还会给城市生硬的感觉。 那么,我们的传统建筑资源通过如何转换,才能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现代建筑实体之中,这是要考虑的。要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既需要寻找传统建筑中的运 用方式,通过综合各个方面的处理,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共生 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文化。 (一)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代 表体现出传统建筑的序列性与和谐性;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建筑表现出空间的含蓄性、对自然的崇尚、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只有加强对建筑文化的研究,领会文化内涵的神髓,做到真正的了解,才能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古建筑发展史

古建筑发展史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年代(时期)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特征1、都城建筑开始突出主权,周制——三朝五门。 2、宫殿建筑与祭祀建筑混搭。 3、夯土筑城起墙。 4、以土木结合架构为主要建筑方式。 5、整齐规划街道,以宫室为主体。 主要进步(具体描述)1、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2、青铜器 3、夏、商:①我国古代建筑各主要类型的雏形已逐渐形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出现:宫殿、园囿、陵寝、官署、监狱…..以曾有过的:城市、聚落、民居、坛庙、作坊…..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②“以城卫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则。(以城为中心,将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某些建筑适当集中。除了功能,还反应了礼制上的观念,集中作坊,便于生产及管理)③“前朝后勤”的宫室布局原则(庭院或廊院的建筑组合)④土圹木椁(guo)墓葬制式的确立。(大、中、小型墓结构区别,中、大型墓以大木层叠为椁室,墓坑回填夯土,地面不起坟,有些墓圹上建有祭祀建筑。非贫民之墓中,常有殉人,大墓则另有牲人)⑤夯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夯土运用于筑城、屋基、墙体及墓圹回填等出,技术提高)⑥抬梁式木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4、周:①奠定了我过封建社会的主要格局(由于封建社会的需要,各类建筑都需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予以划分)②建筑中表现的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明显(十分具体并付诸实现(在尺度、数字、色彩等方面)的规定与法则)。③、木架建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木梁架建筑广泛的运用,土木结合,斗拱扩大应用)。④陶制建材的推广使用,大大促进了建筑的发展(陶制砖、瓦及其他制品使用于建筑,不仅在建筑机构和构造上产生了变革,同时也对建筑的外观和用途带来诸多影响)⑤我国最早建筑文献出现——《周礼.考工记》⑥建筑模数尺度的定规与应用(周代对各种建筑的尺度,都曾做过专门的规定。设有专司丈量各种建筑尺度的宫吏——“量人”) ⑦“三朝五门”(五层门:皋(gao)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三朝:大朝、外朝、内朝) 典型建筑(主要建筑)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高台建筑(殷墟,晚商都城遗址) 中国第一四合院(陕西岐山县凤雏村) 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 技术(顶、台阶、细部)1、土木结合(土墙中置木柱) 2、榫卯技术(榫卯出现了多种形式:“燕尾式半肩榫”、“搭边榫”、“割肩透榫”、“环扣”、“落梢榫”、等) 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抬梁式木构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并已出现斗拱。夯土技术采用“版主方式”。版筑墙体,在夯土时使用工具如夹板、夹棍等) 4、建筑工管制度(司空<管理工程)、司徒 5、瓦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在瓦背和瓦底多置有瓦钉和瓦环) 6、金属建筑构件(门户上之铺首、梁柱之上“金釭”、及车舆之饰件,木椁及家具之支架、灯具等) 7、完善建筑理论体系,严格的等级制度(“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的等级制度,“以城卫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则)8、高台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有庭院的雏形)9、开始使用砖(砖迟于瓦,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早周遗址中曾发现土坯砖若干)10、建筑色彩与装饰 11、屋面与墙体(早期建筑屋顶的构造,是在斜梁(或称“大叉手”)屋架间顺屋面坡度放置绑扎成束的芦苇,其上抹泥,表面在抹薄层参沙灰浆,,干后即可铺瓦。苇束之下,亦于室内之一面涂泥,表面再予刷白。墙壁做法:①素夯土墙:常用于院墙等外垣(yuan)②埋置木骨或木柱的夯土墙:见于陕西岐山县凤雏1号建筑遗址的外墙与内墙③草泥墙:用于室内隔墙,多不作为承重结构。)

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读王澍建筑有感——谈中国设计特色方向 全球一体化以后,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的界限渐渐模糊不清,一些民族的东西也被越来越国际化的生活方式或者说越来越规范化的生活秩序和审美标准取代了。我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现代的建筑,就像是一个大盒子,人造光,人造气候、空调、玻璃幕墙等等,这些高科技、工业化的产物已经代替了阳光、风这样自然气候,难道这样的高科技真的对人类有本质上的好处吗。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相和谐,他会通过房屋的朝向采光,会通过开窗去通风,他们会在庭院种植花草清新空气,会通过假山、石、窗、亭来装饰。是自己处于一个与自然和谐的一个状态。 中国现在和外国一样,盖好高好高的楼,来显示科技发达突出自己企业的形象,再加上玻璃幕墙会造成光污染。同时也会造成这一地区人分布密集,造成交通拥堵等问题。这就是现在人类过度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科技感而忽略传统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个弊端。 在这种日益造成的问题中,有人开始意识到什么样的建筑环境才真正的适应我们。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建筑大师王澍,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创造了更适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建筑。 上图是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二期,这是一座整体非常有江南风格的建筑,并镶有高低起伏的长廊,他这的楼不高,长廊从一楼通到顶楼。因为这是建筑院,会有运材料的情况,这个长廊用推车可以从一楼一直推上去,从而代替了电梯。从外形来讲高低起伏的长廊和远处连绵起伏的山相呼应,很自然的把此座建筑融合到了这青山绿水间。我想这就是大多数人说的“天人合一”吧 也是他的建筑,让我反思:究竟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这个民族想要的究竟我们现代设计要走向一种怎样的方向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物化,一件设计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和审美有些可能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当我们可以把我们民族自身的需求和审美准确的表答出来时,我觉得我们就很自然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色。目前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发展的已经很迅猛了,我们站在一个物质需求相对丰富的时候,该是一个升华时期的开始了,而站在这个交点上的我们会疑惑该往哪里走,怎样走的问题。于是我们过度的借鉴外国,过度追求中国古典风格这样的极端化,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产生国民现代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天的结束都代表着过去,从建国到现在我们都在向前奔跑,当我们快到终点时不能只眺望起点之前却忘记在奔跑时留下的脚印!我很欣赏中国古色古乡的作品,但我更希望我们可以准确的表达出我们当代、正在进步的人的需求,从而形成中国新的特色。传统和现代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可以传承古代人优秀的生活方式,利用现代的技术去弥补古代不方便的地方。而不是从古代和外国照搬下来。比如:我们可以少

浅析古建砖瓦的发展历史

浅析古建砖瓦的发展历史 古建砖瓦:瓦一般指粘土瓦;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制成。中国古建瓦的生产比砖早。从甲骨文字型中,3000多年前的屋脊有高耸的装饰或结构构件,但尚未有实物古建瓦的发掘发现。陶古建瓦或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开始用于屋顶,从岐山遗址可见遗存,判断当时仅用于屋脊部分。到了春秋时期的遗址,较多发现板古建瓦、筒瓦、瓦当,表面多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可知屋面也开始覆瓦。唐青瓷瓦唐青瓷瓦是中国唐代建筑使用的传统代表瓦型,是由板瓦和筒瓦组合铺设而成的瓦。唐代古建瓦单件瓦片尺寸较大,厚实感强,是中国传统的寺院,亭台,仿古建筑等建筑必不可少的高档古建瓦。 古建砖: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分烧结砖(主要指粘土砖)和非烧结砖(灰砂砖、粉煤灰砖等),古建砖俗称砖头。粘土砖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古建砖的历史: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创制了方形和长形砖,秦汉时期制古建砖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质量和花式品种都有显著发展,世称“秦砖汉瓦”古建砖。 烧制方法:青砖是属于烧结砖,古青砖的主要原料为粘土,粘土加水调和后,挤压成型,再入砖窑焙烤至(1000度左右),用水冷却,

让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使其具备更好的耐风化,耐水等特性。经检测古青砖的抗压大于10兆帕,吸水率小于20%,仿古青砖就是仿照古青砖的各类款式、按照古青砖的烧制方法,采用古青砖仿古筒瓦所用的粘土材料现代烧制的青砖是仿古建筑材料常见的一种。 青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粘性而得名。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煅烧(约1000℃)便制成砖。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而生成低价铁(FeO)则呈青色,即青砖。青砖和红砖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烧制完后冷却方法不同,而红砖是自然冷却,简单一些,所以现在生产红砖多,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现在生产的比较少。虽然强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青砖烧制时间一般是根据窑炉大小决定;小窑(在2-2.5万块青砖左右)一般在13天(不包括饮水)饮水一般3天时间;大窑则需要25天左右。青砖;目前的品种有:手工青砖;机制青砖两大类。细分下去有:贴墙青砖;砌墙青砖;铺地青砖。 养生环保:透气性极强、吸水性好,保持空气湿度,耐磨损,万年不腐,青砖选用天然的粘土精制而成,烧制后的产品呈青黑色,具有密度强,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的特点。黑白灰青砖采用自然原土无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很深刻的联系。传统与现代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融合的,但是我们所有称之为现代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该拿来珍惜,拿来应用,给它穿上现代的新衣,从新打扮,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从现在往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称为传统文化。说抛弃传统文化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思想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设计。其实,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早已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摒弃、淘汰,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现在的设计,大体都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后发展而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符合人类的需求,而这种发展积累虾类的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现代人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还是欣赏传统的设计的,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冥冥中它也在影响和指导着当代设计的进程,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我们现在,特别是中国设计需要走的道路就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设计,东方风格。只有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在设计的世界里占有一定得地位。当然,中国一些当代的设计师也正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行走着。越来越多充满中国风格的设计出现,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国风愈刮愈浓。如靳埭强的水墨风格,他设计的海报大量运用中国水墨,使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的意蕴,其中恰当的留白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给人以遐想思考的空间。还有各种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也是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时代的潮流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论文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住宅建筑设计的理念,并对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引言 住宅建筑量多面广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一个内容,是关系到国民居住条件和切身利益的关键工程之一,它的设计水平直接与国家建筑事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因此,在目前国家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相关部门对住宅建筑设计的问题日益关注重视,尤其是在我国能源、环境危机的局势下,住宅建筑更是需要向着现代化、节能化、绿色生态化等方向发展,以帮助我国缓解能源、环境危机的局面。 一、住宅建筑设计理念 1、居住功能多元化 当前,住宅从过去主要为单纯生存功能向同时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度,住宅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住宅除了必须具备的基本居住条件之外,还要设计供住户及其子女读书学习、思考创作、健身、文化娱乐……等空间以及功能,使各自得到空间享受、视觉享受、质感享受的条件。 2、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 要摒弃那种拿套图纸照抄照搬的旧设计手法,应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3、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

普通住宅应参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进行设计,并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做到一二十年不落后,三四十年可改造。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变换居住者,故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如采用大开间、轻质隔墙设计理念,除了可以较常用开间方案获得较多的使用面积之外,更重要的是便于临时分隔改造,有利于丰富、美化室内环境,改善室内小气候。目前我国住宅建筑的设计正在向大开间、轻质隔墙方面发展。 二、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住宅建筑的设计是住宅建设中的一个首要的关键环节,因此人们高度重视住宅建筑的设计水平,以期能够提高住宅建筑的质量。但是现阶段,我国住宅建筑设计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住宅建筑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影响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片面追求住宅建筑美、奇、怪及奢华高档,忽视其经济性、舒适性 建筑设计的适用性、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二项基本原则,也是在建筑设计中要同时达到的其中两个目标,但是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上,设计者往往偏重住宅建筑造型的美观性,而忽视了其经济性、舒适性,从而出现住宅建筑成本大幅增加且舒适性较差的问题,如某高层住宅楼,为追求立面效果,用玻璃幕墙将阳台、起居室等加以封闭,既不利于使用,又造成巨大浪费。 2、忽视住宅建筑的节能环保性

谈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杨明川:谈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读纪宝成校长“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访谈有感来源:孔子在线作者:杨明川时间:2008-12-31 点击:912 谈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读纪宝成校长“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访谈有感 杨明川 今天上人民大学主页看到人大新闻转载人民政协网刊登的一篇“接续文化传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的文章,这又让我感到一阵不由的兴奋。这是一篇关于人民政协报对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的访谈,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接受孔子铜像谈起,谈到中国的文化传统经历的从正到反、又从反到正的过程,又谈到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思潮,再谈到国学教育的建立和创新。纪宝成校长也对记者的提问做出了明确的答复,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国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待自己的传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既面向现实需要又走向未来、发扬光大。纪校长在国学教育的建立和创新中提出了“大国学”概念,不是以复古的观念,而是结合内涵与外延、空间与时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范围内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作以现代的诠释,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交流和融通。最后,纪校长谈到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战略作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文化复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不

仅要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独特的外在魅力,更要在价值层面推介我们的文化思想观念,作为国际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关于这一点,纪校长甚至谈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受到的传统文化熏陶以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价值观念的影响何其之大。 在这次访谈中,对中国人民大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首先提到了孔子研究院的成立。孔子研究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举行了一系列校内外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在此不作赘述。近日,孔子研究院正在做关于筹备下一届孔子文化月活动的问卷调查。最后一道题目:关于下一届孔子文化月活动主题建议。据校内调查结果统计显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建议主题与其他任一建议主题所占比例相比约为10: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大家非常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问题,正如纪校长所说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调查过程中,一些被调查者甚至提出了具体的结合方案,为传统文化的弘扬献计献策,表现出作为传承主体的积极态度。在与被调查者以及平时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传统”的理解存在分歧,有很多人是把“传统”与“现代”作为二个完全相对立的概念来看,即使提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议,也是站在传统与现代本是不相关涉、完全隔绝的立场上。更有甚者,则提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用的疑问,将传统与现代绝对地对立起来。什么是传统?传,即流传。在《王力古汉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8集纪录片,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小时候生活在徽派建筑院落中的设计工作者,更就是引发了许多共鸣…… 纪录片中共拍摄了1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领略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经济、艺术、生活方式等在不同时期里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的表现形式。以下根据片中建筑类别的年代做以下分类概括: 一、史前建筑:有实物考证的建筑发展史中,有距今8000年以上历史。当时 主要以半坡式穴居式房屋为主,原始聚落就是后来中国古代城市的雏 形,形成了当时构木为巢的社会。后来树叉支撑横梁的建筑手法成为 建筑上的一突破,这样能够建造出更大的房子。 二、早期建筑:随着距今3100年左右的河南殷墟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甲 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国商代都城风 貌。当时还出现了建筑中上象形文字,如:家、宅、宫、宗等文字,从这 些文物中能推测出当时商代建筑的基本形象,下有台基,上面木结构房 屋。当时国家的出现、金属的出现、夯打技术的提高使房屋建筑技术 不断发展,向前推进。“高台榭,美宫室“就是当时的现象写照。后来到 了汉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明堂壁雍”,壁雍指圆形水池,而 明堂为水池上方的建筑。明堂壁雍就是接受朝见与祭祀的场所,以及 古代天子的明经宣讲之处。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特色建筑,如:建阙,后来 又演变成五凤楼的形式,现在的故宫的午门也由此演变而来。当时的 佛教建筑也就是一大特色,崖壁建筑,如:1500年前的悬空寺如今依然

保存完好,以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 三、唐宋时期:公元七618年唐建都之后,以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唐前 的大乱到大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经济、文化、对外贸易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博大、恢宏、开放,结构技术、功能与建筑艺术高度融为一体。武则天的明堂为当时最大的建筑,最为辉煌,高86米,相当于现代的20层楼,仅用工期11个月,由此可见唐代的盛世辉煌,技艺精湛。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建筑,有蓟县的 独乐寺、山西的敦煌石窟、五台山的佛光寺等。 宋代在当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北宋建国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建筑制作的著作《营造法式》。当时著名建 筑有忭梁城、圣母殿、隆兴寺,应县木塔,嵩山少林寺等。结构出现多 样性,包括:横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四、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经历元明清三代,元大都开启王都模式,方形建筑 群,每边九里,大气磅礴,无论就是漆艺、描金、彩绘等,在宫廷建筑中达到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顶峰。另外各地有特色民居的建筑百花齐放,如四合院建筑,更就是对中国礼仪文化推向新的高度。特色民居还有 客家民居、徽派建筑、窑洞民居等。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也就是中国建筑文明史上的重要标志,理水、叠山、莳花选石建造了清漪园……、随着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园林,如苏 州园林、泰州乔园、扬州个园等,这些园林极具诗情画意,含蓄曲折,与自然相融合,形成诗意的精神文明的栖息地,无愧为中华之瑰宝。 总结:感叹中国古建筑文明,很多建筑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数次地震、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原因分析培训资料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陈天声陈弘 摘要:粘土砖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使用历史,可是在期间,砖石结构在我国的发展十分缓慢。在我国建筑史上,几千年来,砖一直没能在古建筑中担任主角,原因何在?2000多年来,在我国古建筑中,一直使用干结后既无强度,又无粘结性的黄泥浆作为砌砖胶泥;而没有使用国外早就广泛应用的石灰砂浆。由于我国所用的砌砖胶泥中缺少起强度作用的“砂”作承重架,使砖砌体难以承重,无法作为建筑物的围护墙和承重墙使用,因而影响了砖砌体在建筑中的应用。“砌筑胶泥选用不当”是我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砌砖胶泥 Abstract:The basic reason of the brick and masonry developed slowness in our country is that our country did not use the appropriate laying masonry mortar; however some foreign countries already used lime mortar. During more than 2000 years, our country has used mortar which lacks the thin aggregate-sand (sand plays the intensity role in the mortar). All alo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o use pure clay-wash, which is both no intensity and no cementing power. That cause the masonry has not enough load bearing capacity to be used as building’s wall.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the brick and masonry construction; the masonry mortar 一、砖的出现 都说是秦砖汉瓦,但实际上,根据最新的考古成果报道:我国最早的瓦是甘肃灵台县桥村“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印有绳纹的弧形红陶瓦,距今天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砖 是甘肃民乐县东灰山“四灞文化”居住遗址出土的土砖,距今天也有3700年的历史了。而在 战国时期,在房屋建筑物上使用粘土烧制的筒瓦、板瓦作屋面和使用粘土烧制的薄砖铺地已相当普遍。有史料记载:战国初期齐国工艺官书《考工记、匠人篇》上就已作为国标建筑规范规定了当时建筑物上常用的2种屋顶坡度的高跨比:“葺屋三分,瓦屋四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在描述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秦国攻取赵国都城的“邯郸之战”时,也谈到:“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等。总之,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早就发现了粘土掺水后的可塑性和烧烤后的耐火性和坚硬性。“砖”古文作“甓”和“甎”,所以在早期,陶制砖、瓦并无严格界限。在我国建筑史上,一般以为:瓦出现在西周中期,砖出现在东周,迄今都已至少有2500~3000年的历史了。 二、砖及砖砌体的发展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