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

湖北经济
湖北经济

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设计

--以湖北省为例

摘要:现代区域经济理论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湖北省现有的“两圈一带”战略定位的依据是区域分工,这并不符合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层级性特点。湖北省应该定位于区域梯级发展战略。具体设计是以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经济发展要素最富集的武汉城市圈和江汉平原为先发,以形成湖北省区域发展的双引擎。在此基础上,利用襄阳和宜昌两市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湖北省区域发展的两翼。恩施和十堰以及神农架林区作为尾翼,发展轻型的旅游服务业,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最终形成湖北省区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战略设计,湖北省

区域发展战略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片面强调区域均衡发展、轻视经济效率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效益原则和效率目标出发,重新对区域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开始对区域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决定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和在部分省区实施特殊政策。1988年,全国省长会议决定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让具有更大发展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然后通过逐步提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逐步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推移,不断缩小区域

发展的差异,为最终走向全面协调的区域发展局面创造条件。这一非均衡的区域梯级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

从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域经发展理论大多认为,区域发展水平和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区域发展一般都是从要素集聚的中心区域不断向外扩展,经济发展也呈现块状或层级推进,最后形成多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最早是冯·杜能在1826年创立的农业区位理论[1],它第一次试图解释区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933年,瓦尔特·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地理论[2]。1940年,奥古斯特·勒什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3]。1949年,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思想,并运用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指出了拉美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外围,即依附性发展理论[4]。

现代区位论摆脱静态的区位优势,开始立足于整体经济,以实现区域发展要素的充分利用和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20世纪60年代,艾萨尔德将古典的静态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重点分析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从而考虑到了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要求[5]。1957年,缪尔达尔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与要素资源的利润动机相联系的。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其他区域大量的要素资源必然流向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由此不

断积累竞争的有利因素。因此,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是从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开始的,一旦发达地区获得超前发展,它们就会不断积累竞争的有利因素,并在循环积累的过程中,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有利因素的积累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要素资源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从发达地区向其他地区进行扩散的效应,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就会到来[6]。也就是说,区域发展应该适应要素资源对利润追求的要求,率先发展具有要素资源优势的发达地区,然后利用扩散效应,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1958年,赫希曼明确指出,“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发展确实是按照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7]。”保罗·弗里德曼于1966年构建了一个二元空间结构。给定中心区域的发展条件相对于外围区域的发展条件优越,则生产要素必然会从外围区向中心区净转移,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就必然先于外围区域,形成外围区域依附于中心区域的经济现象,即二元空间结构的单核经济发展模式。但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中心区域的要素回报不断降低,从而促使生产要素不断向外围区域转移,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机会增强,中心区域先发的单核结构模式逐渐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共同发展的多核结构模式所替代[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的经济学家寻求用实证方法来研究区域发展的收敛或发散。著名的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在给定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即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这样,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因此,区

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就呈现收敛的趋势。1965年,威廉姆森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期,要获得经济增长,其必然前提是区域差异的扩大。因为,在更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集中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才能提高这些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否则将导致整体经济效率的损失。这些地区理所当然地成为先发地区。在经济发展进入成熟的后期阶段,资源比较丰裕,这使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必然会与先发地区不同。因此,他认为区域差异从扩大到缩小是遵循倒“U”形轨迹的,并最终实现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9]。

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都对区域发展进行了研究,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1909年,A.韦伯提出工业区域发展的集聚概念[10]。1955年,佩鲁在此基础上提出增长极理论[11]。后来,布代维尔、弗里德曼、缪尔达尔等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在自然状态下总是不平衡的。从地理空间上说,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同的。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一些主导产业和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主导产业和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的行业往往会由于外部效应而在空间上进行集聚,形成经济优先增长的中心,并对周邻地区产生较为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周边以外的地区进行扩散,最终形成对整个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经济优先增长的中心就是增长极。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可以形成增长极: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性原则而自愿集

聚在某些地区进行发展,并逐渐形成经济优先增长的增长极中心;二是由政府进行战略谋划,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组织重点投资,促进增长极的形成。从后一个途径来说,要创建增长极,应该实行向增长极中心的投资倾斜政策,并为增长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积极构建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网络关系,进一步扩大增长极的外部效益。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力持续扩大发展规模,并带动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

点轴理论是对增长极理论的扩展。它不仅重视增长极这个“点”的作用,更强调通过“点”“点”间的“轴”的作用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随着不同地区增长极的形成,多个增长极的扩散就会形成增长极之间相向的要素集聚,从而在增长极之间的“轴”上产生相对密集的要素流,形成区域内相对于增长极而言较为发达的轴线。这种轴线一般是沿着交通干线展开的,它一旦形成,对开发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的发展潜力是较为有利的。轴线地区以其区位优势,吸附企业和经济部门等聚集,形成次发优势,最终将成为一条更为开阔的增长地带。点轴理论的实际发展路线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进行重点开发,再确定发展轴上进行重点发展的中心,即增长极[12]。从这个意义上说,点轴理论与增长极理论既有相同之处,即“点”的增长极作用,也有不同的地方,即点轴理论的起点和着眼点是在“轴”上,而不是在“点”上。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不同发展阶段[13]。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

济学中,形成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区域的经济部门是由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部门决定的,它又决定了区域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决定着区域发展。因此,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就显得尤其重要。区域主导产业部门处于创新阶段,该区域将具有发展潜力,该区域就是高梯度区域。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就会逐渐从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梯度地区向不具有创新活力的低梯度地区转移。

厉以宁提出中国特色的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即将全国县域划分为经济发达、较发达、欠发达、落后等四类,以发达和较发达专区或县为点辐射、线辐射或面辐射中心,分期分批地缩小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面积[14]。

古典区位理论关注区域的静态独立发展,缺乏对区域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因而无法提出区域间存在差异性的整体发展战略。但是,无论是古典区位理论还是现代区位理论,都是以承认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研究的。然而,现代区位理论更关注区域间差异性的动态联系,并据此提出了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期最终实现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实施非均衡梯级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确实取得了发展的成功。反观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迄今

还没有取得成功发展的先例。因此,我们认为,非均衡的梯级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之所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大多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梯级发展战略,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财力等资源也很有限,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对具有较好资源优势的重点地区进行扶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然后,已经发展起来的重点地区通过向其他地区进行要素扩展,再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二、湖北省现有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其存在的问题

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资源禀赋较为丰裕以及创新活力较强的高梯度地区,可以获得更快的发展,然后通过高梯度地区得产业和要素向低梯度地区的推移,带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资源禀赋较为贫瘠以及创新活力较弱的地区的发展。因此,按梯度推进区域发展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1世纪初,湖北省始终没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自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湖北省开始积极探索区域发展战略之路。2002年以来,以武汉市发展为龙头,湖北省先后提出了局部性的武汉经济圈、武汉城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15]。直到2008年,经过谋划和专家论证,湖北省正式提出了涵盖全省的“两圈一带”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16]。“两圈一带”的含义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再加上一个长江经济带。它作为湖北省整体发展战略,不仅在湖北

省占据着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而且在全国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围绕“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湖北省随后又提出了振兴大荆州的“壮腰工程”[17]、“一主两副”布局(一主是指省域中心城市武汉市,两副是指宜昌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2014年初提出的“汉江生态经济带”等等[18]。“两圈一带”实际上变成了“两圈两带”。

但是,“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只是强调区域分工,而在战略定位上显然不符合上述区域发展理论和湖北省层级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两圈一带”是核心,“壮腰工程”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是补充。2011年提出的“壮腰工程”则重新把江汉平原地区纳入湖北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然而,它与“两圈一带”有很多的重复。“两圈一带”本身涵盖着“壮腰工程”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此外,“两圈一带”没有核心,到底是以“两圈”还是以“一带”为发展的核心,抑或以“两圈”中的哪一圈为核心?这些在战略含义上并不明确,使湖北区域发展失去了牵引机制。无论是“两圈一带”、“壮腰工程”、“汉江生态经济带”,还是“一主两副”等,都在战略上具有重复的嫌疑,并且没有从总体上明确湖北区域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很容易造成区域间的资源争夺。这就可能给湖北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带来“诸侯经济”的问题:在财政资金的投放上,是投放给“两圈”中的哪一圈,是投放给“两圈”还是“壮腰工程”或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等等。因此,上述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内在的逻辑缺陷。其原因在于它并不是根据湖北省区域间的梯级发展水平和现状提出来的,不能充分发挥湖北省各个区域的经济优势,也不符合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湖北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设计及其内涵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湖北省区域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湖北省区域发展战略应该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清各个区域在湖北整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湖北省总体上属于经济不发达省份,区域发展也基本呈东中西部三个梯级状态。经济最为活跃的是武汉城市圈,其次是分布在汉宜、汉十、襄荆、随岳等高速和铁路沿线的宜昌、荆门、襄阳等城市,交通便利,区位优势也较为明显,经济较为发达。鄂西、鄂西北山区县域经济规模较小,一般仅占湖北省县域平均水平的10%。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江汉平原则是湖北省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他地区也呈现有层次的发展状况。因此,湖北省应该定位于非均衡的区域梯级发展战略,在战略重点和战略实施上应该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先有后,以最终实现湖北区域的协调发展,真正发挥湖北省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战略支点作用。

湖北省区域梯级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描述为:双核驱动两翼齐飞。“双核”为武汉城市圈和江汉平原,即“两汉”;“两翼”为宜昌和襄阳。如果加上区域发展战略的平衡支点,那就是恩施、十堰和神农架林区。其中,“双核”是梯级区域发展的第一层级,是战略核心,居于中心地位,尤其是武汉城市圈更是要起到撬动整个湖北省发展的龙头作用。江汉平原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在中国发展的版图中就是以农业经济发达著名的。但改革开放以来,江汉平原的发展落后了,被称为湖北省发展

的“塌腰”,振兴大荆州的“壮腰工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而“壮腰工程”的目的是要发展工业,我们认为江汉平原地区应该以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而不是包括所有其他的工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并不是区域发展落后的原因。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其农业产业链条带来的价值很可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关键在于怎么去整合农业资源,如何去做大做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将江汉平原纳入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圈,取代所谓的“壮腰工程”,正是在湖北省区域梯级发展思路基础上的综合考虑。

作为湖北省区域发展战略“两翼”的宜昌和襄阳,各自具有自身的特色,是区域梯级发展的第二层级,也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宜昌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更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葛洲坝和三峡这两个长江上中国最大的水电站的电力不仅是支持中国和湖北

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也是宜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工业基础雄厚,并且背靠中国汽车重镇十堰,联通湖北的东西部,振兴和大力发展襄阳的工业是重点。同时,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流经襄阳,水陆交通便利。2014年初提出的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主体就在襄阳(见表1)。

表1按照“两圈一带”战略划分的区域和按照梯级发展战略划分的三

个层级的区域对比

恩施、十堰和神农架林区是湖北省区域梯级发展的第三层级,是战略尾翼。它对整个湖北省区域发展起着战略平衡作用。这样,“双核驱动两翼齐飞”的区域梯级发展战略按照经济发展现状和区域比较优势,分三个层级呈梯级发展。第一阶梯是“两汉”,以武汉城市圈和江汉平原为核心,是战略核心圈,发挥经济辐射功能。第二阶梯是“两翼”,包括襄阳和宜昌,主要发挥区域经济的连接和纽带作用。从而形成“双核”驱动、“两翼”齐飞的区域发展格局。第三阶梯是环绕湖北的山区,主体是恩施州、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

四、湖北省区域梯级发展战略设计的现实依据

湖北省各区域发展是历史上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自唐代中国经济重心发生南移以后,拥有水热资源优势的太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就成为此后历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粮仓,被称为“苏湖熟、天下足”。江汉平

原是洞庭湖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随着太湖平原家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的粮仓就主要转移到了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于是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由此,位于江汉平原东端的大汉口的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成为经过长江这一贯通中国东西部的黄金水道的重要中继站。近代以来,尤其是张之洞督鄂后,武汉形成中国近代工业的重镇。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作为的中国粮仓的地位并未改变。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也发挥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积累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梯级发展战略,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了。而湖北尽管有发展,但显著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湖北省就位于这个转移的节点上,有着特殊和重要的地位。这显然给湖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新世纪的跨越发展机遇。同时,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也把湖北省定位在战略支点的地位上。因此,在这个千年机遇面前,湖北省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而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是否准确对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湖北省整体经济发展,尤其重要。

本文认为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应该是梯级发展战略,并据此对这一战略进行设计。

(一)“两汉”形成湖北区域发展的双引擎

在湖北省区域发展中,武汉城市圈的独大地位是湖北省任何其他城市无法撼动的。武汉城市圈吸收了周边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5个、省直辖县级市4个、地级市代管的县级市6个和市辖县14个,更加增强了自身实力。2010年武汉城市圈地区GDP为9635.76亿元,占湖北省GDP 15806.09亿元的61%,接近2/3。2013年,武汉城市圈地区GDP为15 630亿元,占湖北省地区GDP 24688亿元的63.3%。2013年武汉城市圈人均GDP为50940元,为湖北省人均GDP为42612.70元的1.2倍[19]。因此,武汉城市圈理所当然要充当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核心和发动机。

但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无法带动整个湖北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湖北省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层次鲜明的省份。江汉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它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大荆州”的概念。江汉平原不仅包括今天的荆州市,还应该包括荆门、宜昌的部分县市。实际上,被纳入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天门、潜江也都属于江汉平原。明清以来,江汉平原是南方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盛产稻米等农产品,被誉为“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江汉平原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产业比较利益的劣势,使江汉平原的发展相对落后了,成为湖北省发展的所谓“塌腰”。2010年,湖北省正是从大荆州的区域概念出发,提出了振兴大荆州、促进大荆州发展的“壮腰工程”。本文认为,湖北省提出的“壮腰工程”,更主要的思路是从促进江汉平原发展的角度来提出这一工程的,而没有从战略上考虑整个江汉平原在湖北省整体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因而并没有抓住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真正大局。因此,促进江汉平原的发展,将其作为推动

整体湖北经济发展的双核战略中的“一核”,更加凸显了江汉平原的历史和现实地位。江汉平原将与武汉城市圈一起成为湖北省区域发展的“双核”,发挥带动湖北省区域经济大发展的作用。

实际上,如果从整个江汉平原的经济规模来看,它并没有落后于湖北省的其他地区。作为湖北省农业经济发达的江汉平原地区为什么给人一种“落后”感觉?其原因在于江汉平原地区的工业落后于除武汉城市

圈以外的湖北省的一些地区,如宜昌和襄阳。因为工业的增加值要远远超越农业。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荆州市提出“壮腰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壮工业”。但是,壮什么样的工业?荆州市提出首要的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钢腰”[20]。这一思路可以说是抓住了发展江汉平原区域经济的关键。除农业资源外,江汉平原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自然资源。江汉平原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以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发达的农业经济为依托。因此,本文认为,江汉平原的经济发展首先要以发达的农业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再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区域内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一整套以农业为基础的整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见表2)[19],而不是盲目地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江汉平原在资源禀赋上不占优势的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江汉平原作为“湖广熟、天下足”的历史底蕴,发挥江汉平原的比较优势,江汉平原或大荆州地区的区域经济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也才能为湖北省的整体经济发展充当“双核”中的“一核”,才能发挥另一个引擎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壮腰工程”的目的。

表2 2013年按照“两圈一带”战略划分和按照梯级发展战略划分的

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亿元

江汉平原纳入湖北省区域梯级发展战略的“一核”,湖北省就应在支持江汉平原经济发展上加大力度。这与实行“壮腰工程”的战略目的是一样的。根据产业集群理论,某一地理空间上具有产业关联(包括同一产业中不同产业环节的企业或者与之相关产业的企业)的企业形成企业集聚体。特定区域内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内一旦实现横向结合(同类型企业的集聚)与纵向结合(产业链的延伸),就有利于形成更大的产品需求与供给市场,带动就业人口、投资、服务与消费活动在这一特定区域内的集聚,即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从而形成规模效益,企业可分享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经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企业创新。这为区域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果江汉平原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深加工业做大做

强,不仅其附加值非常可观,而且能够形成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因此,湖北省在产业政策上应重点支持江汉平原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延伸链条,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成江汉平原发展的拳头。近年来,河南省利用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农副产品进行的加工业和深加工业带来的增值使河南省不仅成为中国的农业大省,而且也是中国的工业大省。江汉平原完全可以按照这个发展路径走下去。

(二)“两翼”是湖北区域发展的助推器

双核驱动,使湖北省整体经济发展形成了双引擎的驱动力。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仅有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没有助推器,经济就缺乏借力起飞的工具。因此,必须寻找到湖北省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从区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宜昌和襄阳具有这一功能。首先,2010年,宜昌和襄阳的GDP分别是1547.32亿元和1538.30亿元,各自占有湖北省GDP的10%。2013年,宜昌和襄阳的GDP分别是2818.07亿元和2814.02亿元[19],各自占有湖北省GDP的11%多,明显高于其他市州,而且两市在经济结构上显然要优于其他市州。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全国的“大三线”和湖北的“小三线”,襄阳和宜昌都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因此,两市具有更好的工业基础,工业产值在地区GDP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2013年,襄阳和宜昌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611.41亿元和1693.77亿元[19],占各自地区GDP的57.3%和60.1%。改革开放以来,两市的工业建设继续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同时,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

发展良好。因此,作为湖北省提出的“一主两副”的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阳名副其实。作为“一主”的武汉市对撬动湖北省的区域发展作用有限,它还需要有帮手,这个最好的帮手应该是江汉平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把本文提出的“双核驱动两翼齐飞”战略换一个说法,就应该是“两主两副”战略,而不是“一主两副”战略。

毫无疑问,不管是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是作为两翼,宜昌和襄阳的区域经济都在湖北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湖北省区域梯级发展的中间桥梁,是从湖北省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向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过渡的中间区域,起着沟通、连接和传递的作用,是湖北省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两翼,扮演助推器的角色。

(三)尾翼:战略平衡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在区域上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既要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发挥各自区域的比较优势。而位于湖北最西部的恩施、十堰和神农架林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湖北省其他区域的发展提供了资源补给。同时,这一地区是湖北省最适宜的生态平衡系统,是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更是南水北调工程西线的取水源头。发展林产业、矿产业和生态、民俗风情旅游业是该区域最大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推动该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可以形象地将这一区域的发展的作用比喻为湖北省整体经济发展的尾翼,对湖北省区域发展起着战略平衡作用。通过发展适度的矿产资源产业,不仅可以为湖北省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输

送发展所需的能源和原料,而且通过发展林产业和轻型的生态、民俗风情旅游业,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又使湖北省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再次流向该地区,为该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获得资金,形成湖北省区域梯级发展中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东中西矿产资源流向明确、资金循环流动、产业分工布局合理的有利格局。

区域梯级发展的战略定位符合湖北省各个区域发展所呈现的现状

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分工。“双核驱动两翼齐飞”的区域梯级发展战略明确了区域发展的目标,将“两圈一带”或“两圈两带”的无核变成了双核,形成湖北省区域发展的双引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为强大。其次,该战略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在区域上有重点倾斜,有利于充分有效利用湖北省有限的财力。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使湖北省的先发地区更快地发展起来,然后梯级发展其他地区,最后实现湖北省整体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13.

[2]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1-26.

[3]奥古斯特·勒什.经济地域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

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43-248.

[4]董国辉,劳尔·普雷维什.经济思想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1-68.

[5]瓦尔特·艾萨尔德.区域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0-63.

[6]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 Duckworth, 1957: 15-26.

[7]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58-61.

[8]Fried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London: MIT Press, 1996: 60-76.

[9]Williamson G.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 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1965(13): 3-82.

[10]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5-144.

[11]Perroux F. 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s[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ress, 1955: 278-289.

[12]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2-100.

[13]Ruttan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80(2): 190-207.

[14]厉以宁.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3-18.

[15]俞正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快湖北现代化建设

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湖北日报,2002-06-18(1).

[16]吕东升.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大战略——关于“两圈一带”战略

的总体解读[J].政策,2009(7):56-73.

[17]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

[EB/OL].(2011-11-18)[2014-12-20].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619231.html,/.html.

[18]李新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为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钢腰”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荆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1-12-18)[2014-12-20].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619231.html,/viewnews -68514.html.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县督查调研组: 根据县委《关于对2018年经济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的通知》明传电报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总结了今年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的“移民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库区长期稳定、工程顺利施工、移民平稳搬迁、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移民基础性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目标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水库、电站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移民、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扶贫、俄垤水库管理局及涉及移民工作乡镇等部门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移民开发局。为我县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 20

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乡镇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要求。为扎实推进移民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分别与有移民工作的迤萨镇人民政府、阿扎河乡人民政府、甲寅乡人民政府、宝华乡人民政府签订了移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确保移民工作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2、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一年来,我局认真组织学习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实施意见》、《**州移民安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并结合实际积极向移民群众做好移民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强化监督职能,认真做好移民资金财务管理。 为了加强对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的管理,确保库区移民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广泛征求县财政、审计等部门意见,组织制定了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为规范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及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 按照移民工作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做好移民工程项目预算、核算和决算工作,加强移民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移民资金;对移民资金定期、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 4、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档案。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摘要: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应积极发挥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湖北省;区域发展;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全省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林区(全国唯一的林区——神农架林区),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宜昌、襄阳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一、湖北科学发展的优势 (一)交通和区位优势 湖北作为九省通衢,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中央,交通资源丰富,以京广、京珠、京九为轴的南北交通网、联通沪蓉的东西交通网、长江流域河道航运网贯穿省域。在一个时期,由于国家开发重心在沿海和周边地区,湖北的交通优势缺乏足够的经济势能支撑,难以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当前,中部崛起的加速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为湖北区域优势的发挥,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已进入快速推进时期,为湖北发挥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促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的高级区位要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农业优势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优势始终存在,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家没有进入工农互动、以工促农的阶段,而是处在工业吸取农业、城市吸取乡村的阶段,湖北的农业优势难以充分实现。当前,伴随国家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特别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的凸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

湖北地级市经济排名

2008中国内地经济区城市GDP排名前二十(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1、上海市 13698亿10.4%沪01中国经济中心依然领先 2、北京市 10488亿10.3%京01第二个过万亿的城市,首都的转型是成功的 3、广州市 8212亿12.5%粤01副省级中最高 4、深圳市 7950亿12.3%粤02计划单列中最高,特区中最高,深港一体化将推动其继续更好的发展 5、苏州市 6800亿13.3%苏01地级市中最高,外资集中地 6、天津市 6300亿15.4%津01环渤海中心城市 7、重庆市 5120亿16.6%渝01依然是中西部唯一进全国十强城市,在直辖市中最低,发展速度惊人 8、杭州市 4970亿12.2%浙01 随着长三角沪宁杭的继续融合,杭州的地位将继续保持 9、青岛市 4480亿13.5%鲁01山东的经济中心已经拉开了和省会济南的距离 10、无锡市 4460亿13.1%苏02今年增速放缓了一点 11、佛山市 4450亿16.5%粤03国务院点名批评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该慢下来,好好打好基础 12、武汉市 3960亿15.1%鄂01中部崛起效果显现 13、宁波市 3940亿11%浙02 14、南京市 3930亿13%苏03 15、沈阳市 3880亿16.5%辽01 16、大连市 3810亿17%辽02直逼省会沈阳经济发展相当快 17、成都市 3785亿10.4%川01受地震影响增速减缓,排名继续下滑,预计将被东莞超过 18、东莞市 3730亿14.1%粤04 19、烟台市 3630亿14%鲁02 20、唐山市 3550亿13.4%冀01

20、唐山市 3550亿13.4%冀012008年湖北各市GDP排名 1. 武汉 314 2.00 15.6%. 2. 宜昌 820.90 15.0%. 3. 襄樊 785.46 1 4.0%. 4. 荆州 519.63 12.4%. 5. 孝感 480.79 14.6%. 6. 黄冈 473.74 14.4%. 7. 黄石 466.68 16.4%. 8. 荆门 420.08 12.8%. 9. 十堰 411.42 16.4%. 10. 咸宁 284.92 15.1%. 11. 随州 257.62 13.9%. 12. 恩施 210.35 6.3%. 13. 鄂州 208.71 15.8%. 14. 仙桃 190.40 12.2%. 15. 潜江 156.63 14.5%. 16. 天门 151.48 15.5%. 17. 神龙架 6.95 9.9%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建国以来,伴随着新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辉煌历程,四川农村经济步入了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轨道。 农业生产高速稳定增长,农产品供给得到保障 建国60年来,四川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发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作用。1949-20XX年,四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亿元跃升到亿元,年平均增长%,超过同期全国农业平均增长速度个百分点,四川农业经济总量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各省前列。粮食总产量从1990年开始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00公斤,实现了全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从而保障了粮食安全。到20XX年,全省油料总产量达到万吨,比建国之初增长倍;烟叶总产量万吨,增长倍;水果总产量达万吨,增长倍;肉类总产量达万吨,增长258倍;禽蛋产量达万吨,增长6倍;牛奶产量达万吨,增长倍;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万吨,增长118倍。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建国60年来,我省乡镇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壮大。20XX 年,四川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出的70%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3%,与20XX年相比,年平均增长%。20XX年末,四川已拥有规模以上的乡镇工业企业5873

户,规模工业增加值达亿元,占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9%,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显著,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 建国60年来,四川农村经济由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据测算,1978年四川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为:到20XX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变化为28::。在农业经济内部,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到20XX 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到%,比1978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到%,比1952年提高了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产值超过了粮食作物45%,种植效益大幅度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提高了个百分点;牧业生产中,牛羊禽肉占肉类总量比重上升到%,比1952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XX年,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比197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20XX年四川有178个县完成了“普九”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农村基础教育得到普及和进一步巩固。农村各类职业中学和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达到4810个,妇幼保健、床位、医护人员生得到充实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

八省联盟·湖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一)地理试题(解析版)

八省联盟·湖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一) 高三地理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冠疫情初步控制后,我国许多城市发展了极具特色的"地摊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地摊经济"占比较大的城市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地摊经济能迅速涌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网购物流中断②创业门槛低③失败风险低④国家政策支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 当前背景下,我国发展地摊经济,有助于() A. 创建城市文化,增加居民幸福感 B. 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C. 分散市中心人口,改善人居环境 D. 吸引人口迁入,扩大城市规模 3.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地摊经济"占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执法宽松,市场环境好 B. 临近港澳,产品市场大 C. 流动人口多,消费量大 D. 经济发达,人均消费高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由新冠疫情可知,地摊经济能迅速涌现关键在于其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不要求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支起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箱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从业者即使失利也能快速恢复心态;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国家放宽对"地摊经济"的约束,推动了"地摊经济"的快速涌现,②③④正确,即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浅谈互联网新经济时代的创新与变革

浅谈互联网新经济时代的创新与变革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混沌状态。传统行业领域,如制造、能源、服务等企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而部分互联网公司,如苹果、谷歌、腾讯、阿里等却就此腾飞,市值不断创造新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引领了互联网新经济时代的创新与变革。 回顾整个工业化进程,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生产活动由小作坊、手工生产到大工厂、机器生产,生产力获得极大提升,出现了工人阶级,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电力,新能源的使用极大地促进工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生产力,由此产生社会产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计算机,生产信息化使得生产效率已经突破人脑的极限,过去几十年各种集成芯片、半导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的效率呈指数增长,即摩尔定律。机器替代了人以前的大量工作,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显著变革。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在过去的10年中,摩尔定律已经失效,技术升级已经遇到瓶颈。然而新的互联网经济却越发繁荣,这背后或许有深层次的原因。 传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产品为中心,极力打造或性能、或美观的产品,追求产品本身;而互联网企业以服务为中心,不断满足客户需求,追求大数据。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的工业革命一定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产业价值链的变革、产业游戏规则的变革。 以制造业为例,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停留在数字化进程中,即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进行生产活动:如计算机设计产品,数控设备加工零件等等。这些都是“线下“的生产活动,为了应对互联网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做出相应的创新与变革。未来经济与产业,其”线下“业务与”线上“管理与服务是高度融合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的本质:多维产业融合的辩证统一体,未来是经济生态圈的竞争。因此,对于制造业来说,要进行创新与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是在数字化制造的基础上,深入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用网络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连接起来。主要有以下表现特征:第一,产品方面,普遍应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部分产品能够连接网络并进行交互,变成了网络的终端。第二,制造方面,企业内、企业间的数据流、信息流实现连接和优化,使整个制造系统的数据流和信息流贯通。企业能够通过设计和制造平台实现制造资源的全社会优化配置,开展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协同、数据协同、模型协同,实现协同设计和协同制造,突破地域限制,强调企业间的协作和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及配置。第三,服务方面,企业与用户之间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连接和交互企业掌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能够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快速响应市场和用户,将产业链延伸到为用户提供产品健康保障等服务。 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需要思想创新,从现有技术中找到新的应用方向,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改变整个行业的生产关系。例如,在淘宝出现以前,人们都是出门去商场购买物品。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上购物成为潮流,带动了线上支付、线下物流行业发展,生产关系已经发生变革。因此,互联网是新生产关系,带来新的产业游戏规则、新业态、新经济。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人民政府 本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十三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全省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目标,坚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不动摇,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不松劲,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面推进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建设,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始终保持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96万亿元,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5亿元,提前两年完成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2.9万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7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达到540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湖南和湖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势及差异比较

湖南和湖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势及差异比较

湖北、湖南同处我国中部地区,区位紧邻。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两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基本形成了既具有一定地缘共性,又具有各自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特征。以邻为师,透析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对湖北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湖南和湖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势及差异比较 (一)发展水平 ──经济规模水平:湖南经济总量略高于湖北,但人均水平湖北领先。 经济总量上,2010年湖南和湖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902.12亿元和15806.09亿元,湖南高于湖北96.03亿元。从“十一五”时期发展过程看,两省GDP规模大小互有交替;其中2006年、2007年湖北GDP规模分别高于湖南72.45 亿元和30.68亿元,2008年、2009年湖南高于湖北226.08亿元和98.59亿元。从两省GDP的相对差异(湖北/湖南-1)看,2006年至2010年分别为0.96%、0.33%、-1.96%、-0.75%和-0.6%。虽然湖南GDP总量规模大于湖北,但两省的相对差异不大,多数年份(除2008年外)在±1%以内。在人均GDP水平方面,2005年湖北和湖南人均GDP同时跨越一万元大关,分别达到11431元和10426元;2009年又同时超过两万元,分别达到22677元和20387元;预计2010年分别达到27600元和24800元左右。从发展进程看,近5年湖北和湖南两省人均GDP的绝对差额分别为1347元、1714元、1726元、2290元和2800元(预计),湖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两省人均GDP相对差异情况看,近5年湖北分别高出湖南11.3%、11.8%、9.5%、11.2%和11.3%(预计)。 ──财政收入水平:湖南财政收入规模大于湖北,但财政收入质量湖北占优。 2010年,湖南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1.69亿元,高于湖北70.46亿元;2006年至2009年湖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477.93亿元、606.55亿元、

2019年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总结

20XX年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乡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位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XX县东南部,距县城82公里,国土面积561.38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户数6402户、人口27063人。其中农业人口5870户、25511人,占总人口的94.27%;非农业人口1552人,占总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18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6万元,各项存款余额451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405万元。可以说,近年来,**乡的发展速度纵比较快,但与其他乡镇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县的排位是倒数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倒数第一,人口总数是倒数第一。但在全面发展中,**乡也蕴含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从总体上看来,有“四大优势”需进一步发挥,“四大瓶颈”亟待解决。 四大优势:一是生态优势:境内群山叠翠,谷壑幽深,溪流蜿蜒,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秃杉、红花木莲、金丝榔、红椿等珍贵树种;有猕猴、野猪、白腹锦鸡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全乡有林地面积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5%;人工林面积达32万亩,其中,商品林面积达21万亩。位于坝林村委会的丁累大箐是全市仅存的少量原始森林之一,也是滇东旅游片区不可多得的天然原始森林。二是区位优势:

**乡地处“两省(区)三地州四县”的结合部和南XX与清水江夹角处,是曲靖的“南大门”。境内交通便捷,省道“以马线”贯穿南北连接文山邱北;通省公路“高布线”纵跨东西直入广西西林;南XX 穿境而过直达黔桂,是一条出滇入海的重要航道。三是气候优势:境内最高海拔2030.5米,最低海拔737米,每年5—10月为雨季,近18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11月—翌年4月为干季,最高气温达40℃,最低温度10℃,年平均气温18.5℃,18年平均气温为20℃,日照时数年平均值为2013小时,积温5650℃—6100℃,相对湿度达82%,全年基本无霜,属典型的低热河谷槽区,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特别有利于发展热带农作物和冬季反季蔬菜。四是民族文化优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壮、苗、瑶、彝等少数民族2617户19913人,占总人口的73.58%。其中,壮族2101户、9370人;苗族1924户、8466人;瑶族465户、1897人;彝族51户、180人。每一种少数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其中,壮族的“三月三”、祭老人房,苗族的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度戒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意蕴悠远,每年都按时举行,吸引了周边市、县各族群众前来参加,为发展民族旅游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大瓶颈:一是交通瓶颈:境内唯一一条通省通道“高布线”至今没有硬化,道路等级低,大部分通村委会的公路都是砂石路面,没有硬化,通村小组的道路是泥巴路,经常是晴通雨阻,加之山高坡陡,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瓶颈:近年来,虽然在教育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陆峰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 我是来自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的,我叫陆峰。我们是长期从事互联网产业相关的研究,最近大家探讨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说,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最近两年来,2015年7月份的时候,咱们国家发布了“互联网+”战略,最近两年来,咱们国家的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是非常快。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咱们实体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是关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打垮了实体经济,针对这个负面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展开讨论,这种论述是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个人认为是实体经济当前发展的健康还是不健康,其实跟互联网关系不是很大。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仍旧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跟互联网融合仍是虚拟经济。 我们知道4月21号的时候,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时候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近几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实体经济传统的组织、运作、服务、商业模式带来了不少的冲击,让实体经济步入了发展的镇痛期。当前可以说是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正确看待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积极发挥互联网第一创新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将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开启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新方位。

我们知道,最近两年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越来越快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动能重要来源。围绕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今天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交流和探讨。 第一个方面就是说,“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主要讲讲就说是,“互联网+”战略下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大背景,这些大背景对我们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就是讲讲,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个深刻影响主要是从互联网对我们实体经济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带来的一些深刻的变革。 第三个方面主要讲讲,互联网培育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知道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发展。 一、“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背景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基础设施 2008年咱们国家工信部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是不断的加快升级,经过过去的八、九年宽带普及提速的方面的努力,我们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云+网+端”这种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前我们企业搞信息化,哪怕是各个部门搞信息化的时候非常麻烦,因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一、工业 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中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已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的格局。 2008年,全省全社会投资完成5798.56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2.67亿元(下同),同比增长29.1%,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6.46亿元,增长92.6%,增幅提高6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50.21亿元,增长38.7%,增幅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66.00亿元,增长21.2%,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92.67亿元,增长23.3%,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 (一)汽车产业 湖北省机械汽车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一主两带”的产业基础。“一主”即以汽车产业为主导,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通用基础件、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内燃机、文化办公设备、民用机械等门类齐全、实力较雄厚的13大产业。“两带”即以东风公司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集聚带,以宜昌、荆州、武汉、黄石为基地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聚带。已形成了东风有限、神龙、三环、凯迪电力、武锅、长动、武船等一批大集团大公司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东风公司与日本日产公司实现跨国重组、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提升合作层次、与日本本田公司扩大合作领域等,标志着东风公司跨入了国际性大公司行列;三环集团重组省汽车集团后实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中国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湖北省整车生产能力已达到80万辆,基本形成了“轿、重、中、轻、专”并举,“高、中、低”档车型齐全的产品结构。在整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湖北省零部件产业日趋壮大,目前湖北省拥有零部件企业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310家),年配套能力已超过60万辆份。行业排名前10位的大公司完成工业产值占全省机械汽车工业60%以上。 (二)信息产业 湖北省信息产业在“十五”期间继续全面快速高效发展,制造业规模成倍增长,政务、企业及社会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无线电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监管能力不断强化。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普遍增强,为“十一五”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九五”期间年均增长27%的基础

湖北省发展战略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告摘要。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 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 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本报告立足 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 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余立国 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 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

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确立我省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湖北是近代工业发祥地,素有“工业摇篮”之称 作为现代文明主要推动力的工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命脉。回眸过去,湖北工业曾经历了领跑全国的辉煌历史。早在120多年前的1889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主将之一张之洞主政湖北。他秉持“以工为本”的理念,推出系列新政,拉开了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湖北,被国家赋予建设“南方工业基地”的光荣使命。“一五”时期,国家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生产力布局条件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广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对湖北工业进行布局。“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到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及雄厚的产业积淀。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宣布,在今后的投资中已策划入库重大项目3.7万个,投资规模总计超过12万亿。同时,确保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万亿,其中工业重点项目将完成千亿元以上(包括咸宁核电等重点项目)。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与带动,湖北工业将重现辉煌。 (三)湖北科教优势明显,素有“科教高地”之誉 自古以来,“惟楚有才”已成为荆楚的代名词。就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湖北的教育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时,曾创造过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所中学、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第一所大学、第一所职教学校、第一所武备学堂,乃至第一所幼稚院,教育经费全国第一,国外留学生全国第一。发展到今天,湖北的科教力量和人才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在科研方面,在鄂各类科研基地数量总数位居全国第五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次于京沪位居第三位。所有

移动互联网社群新经济的崛起

,卖月饼,卖柳桃,罗辑思维玩的不亦乐乎。互联网社群当然远不止罗辑思维一家。实际上如果深究社群,最早的BBS论坛就是社群,不过之前的名字叫社区。BBS论坛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的 从Chinaren,到后来的猫扑,到垂直类的汽车之家,铁血网等等都有着很高的人群粘度。后来豆瓣,果壳等网站摇身一变,从论坛形式变成了小组形式,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数的创业者围绕着“内容+社区+电商”这样的商业逻辑在重构社群。而因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强大力量,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区比起PC时代的爆发性更迅猛。围绕着母婴的辣妈帮,围绕着美妆的美啦美妆等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在各垂直领域固化着各自的用户群体。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讲,微信公共号平台则是一个构建社群的有力武器,罗辑思维拥有300万的粉丝,名人堂制作人路彬彬投身做了彬彬有理女性视频节目,目前也有20多万粉丝。虽然粉丝没有罗辑思维多,但其粉丝的精准性却让罗振宇艳羡不已。读书杂志壹读干脆放弃了杂志,开发了拍卖社区壹读拍呀,结果最高峰有20万人同时去抢拍拍呀的商品,粉丝数迅猛的增长到了50万。 在新商业时代,品牌要学会的是跟社群对接。从此没有大众传播,只有一个个社群,而每个人也都会在不同社群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品牌要学会找到和符合自己受众的社群进行共振的办法。 实际上在新的商业生态中,最牛逼的是依托社群做产品。小米就是最牛逼的例子,小米微博,微信,论坛的三驾马车让其实际拥有了极大的媒体调动资源。每一次粉丝的疯抢都可以调动更多媒体跟进。 其次是依托社群做电商。社群电商的优点在于少了流量成本,自然可以增加利润。无论是铁血网,还是知名情感女性作家Ayawawa开的淘宝店娃娃美颜铺,都因为流量获取成本为零,而粉丝忠诚度高,有着一般电商无法企及的高人气。鬼脚七做羊绒围巾,针对粉丝进行无理由销售,丁哥就无理由的买了一条。这些在没有社群的传统品牌中来看都是不可想象的。 小米是先产品再电商,而做社群电商的也自然的往自有品牌去靠,去获得更高的毛利。 依托社群做广告,做公关则是社群经济中目前仍然是最普遍的商业模式,尽管这样的商业模式貌似最Low,但因为商业链条短,对于保持着极精干团队的自媒体人来讲,却不乏是一条最简便的商业模式。 我在和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聊天时,谈到,钛媒体的广告客户不应该局限在科技,互联网这样貌似和钛媒体用户群匹配的客户。钛媒体和商业价值合并后的社群,代表了中国关注科技和商业的最精英的一批人。所以这批人的势能交换对象,可以扩展到汽车,奢侈品品牌客户主,而无需限制在科技互联网。 实际上未来的品牌,如果没有社群和粉丝的支持,是很难调动传播势能的。无论如何和各新媒体合作,毕竟是别人的用户,别人的平台。可以看到,未来的商业形态应该是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

年度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年度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按照常州市两办《关于20__年度民营经济发展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一、贯彻实施《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情况今年以来,金坛市委、市政府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目标,坚持把民营经济定位于区域发展的“主体经济”,认真落实《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扶持措施、优化服务环境、硬化刚性考核,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不断激发民间创业热情,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网-1、加强领导,强化考核。一是召开会议,广泛动员。为认真落实《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春节一上班,我市就召开了由重点民营企业全参加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年中召开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会,年底召开了由工商界代表参加的市工商业联合会五十周年、商会百年庆祝会,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借百年商会庆祝之际,编辑出版了《发展中的金坛民营经济》一书,宣传了康美化工、盘固水泥、金昇实业、成松防水材料和成业服饰等三次产业60多家民营经济典型,介绍了纺织服装、盐化、建筑、花木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产

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二是明确目标,强化考核。根据常州市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我们进行了任务分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区)。同时,将民营经济发展列入了全市年度镇级经济综合考核的重点附加内容,明确当年新办一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工业企业得0.2分;新办一个工业企业,且年内开票销售额分别达100-XXX 万元、501-1XXX万元的相应附加1、3分。开票销售收入在1XXX 万元以上的,每增加XXX万元,再加1分;建在集中区的企业当年投资规模分别在300-XXX万元、501-1XXX万元、1001-1XXX万元的相应附加1、2、3分,投资规模在1XXX万元以上,每增加投资XXX 万元,再加1分;当年新增一个年销售收入1-3亿元、3-5亿元、5-7亿元、7-XXX亿元、XXX亿元以上的,且年销售收入增幅不低于全市规模企业平均增幅的工业企业,相应附加4、6、8、10、12分;年内每新建一个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含市场建设)附加1分(以工商营业执照为准),其中投资规模分别在50-XXX万元、201-XXX万元、XXX万元以上的再相应附加1分、2分、3分。而且,针对下达的目标任务,两办印发了《20__年度金坛市民营经济考核奖励办法。三是强化组织,定期督查。市委、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召集经贸、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进行会商,对照进度,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分头对各镇(区)进行督促。 2、帮扶齐抓,形成合力。在制定《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XXX万元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对企业创名牌规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