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编写人:周广文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

2、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4、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预习形成】

一、诗歌导读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七月出卢七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往来吴楚间”,所作诗也受到江南清丽山水的陶冶以及在开元初兴起的吴越俊秀诗风的影响,《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散曲。马致远描绘了一幅绝妙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一、、积累与运用。

1停顿节拍。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拍: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3)江春入旧年 (4)断肠人在天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沙堤.()

鸣chán( ) 枯téng( ) 归yàn()昏yā( ) chán ( )院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2)、潮平两岸阔. ( ) (3)、风正一帆悬. ( ) (4)、海日生.残夜( ) (5)、乱花渐欲.迷人眼 ( ) (6)、最爱湖东行不足. ( ) (7)、枯藤老树昏鸦

.. ( )(8)、次.北固山下 ( )

4、作家作品

(1)《观沧海》选自,作者字,末年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作者,洛阳人代诗人。

(3)《钱塘湖春行》选自,作者,字,自号居士。

(4)《天净沙》选自,作者,代著名散曲家。与、、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5、静思默想

(1)《观沧海》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详细写诗人

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

是。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描写诗人陶醉在美景中不愿意离去的句子是:。总写西湖早春的诗句是:。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

是:;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图,即:。

6、、请找出本课五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二、感知诗歌内容。

1、《观沧海》以哪个字展开?写了几层意思?哪几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

想象的?

2、《次北固山下》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钱塘江春行》、中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如果让你就此诗画一幅画,你会

使用哪些颜色?

4、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合作展示】

一、小组互助。大胆朗读,读出诗的节奏感,并渗入自己的感情。(四人一组),

理解每句诗的含义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老师随机点评。

《观沧海》

1、这首诗歌是情和景紧密结合的。作者写了沧海怎样的壮丽景色?

2、曹操看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他怎样的壮志?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曹操

的伟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

1、第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这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次联写出怎样的景象?哪些字生动形象准确的描绘出长江中下游广阔江面的景色?

3、三联是所见所感吗?流露诗人怎样的情怀?

《钱塘湖春行》。

1、诗人采取了几种写法?

2、诗人是怎样把握景物特征的?

3、诗人把前边写的十分美好,而最后则说自己最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天净沙.秋思》。

1、这首元曲选取了多少种景物?

2、经过精心布局,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渲染了怎样的心情?

二、、名句赏析。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2、《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读完《天净沙·秋思》,请你通过想像描述一下诗中的画面。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倍受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检测反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内。

○1、枯腾老树昏雅。()○2幸甚至栽,歌以泳志。()○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4、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2、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②()③()④()

①山岛竦峙.A.对立B.孤立 C.挺立②幸.甚至哉A.庆幸B幸福C.幸运

③次.北固山下A.次要B停泊C.游玩④争暖.树A.向阳B.温暖C.和暖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冬季。( )

○2《观沧海》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的诗以绮丽婉约著称于世。( )

○3、《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

○4《天净沙秋思》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若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3、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5、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并指出作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3、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

部编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cāng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 sǒng 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姓名: 《登幽州台歌》 3.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 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 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案:②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望岳》 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7、《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1.词语积累: 千寻:缘:眼:最高层: 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因为。视线。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 指。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 之高,为下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自己的立足点千寻作铺垫

2016年新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2016年新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1.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3. 领略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读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朱自清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资料 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3)散文知识链接 ①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 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 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 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 (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听《观沧海》朗读。 1学生齐读《观沧海》。 2、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至(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一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一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 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导语设计 设计1:(文本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设计2:(视频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设计3:(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设计4:(背景导入)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 2. 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识记掌握。注意训练学生的诗歌节奏和音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展联想之翅入境登朗读之梯悟情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 一、解说教材 《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二、解说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三、解说重难点 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 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

七(下)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 [ 唐] 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作者介绍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 2。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 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七年级上册语文 4 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jié(碣)石澹.澹(dàn) 萧瑟 ..(xiāo)(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升起) (4)乡书.何处达(信) (5)断肠 ..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6.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宝丰县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李玉萍授课学生班级 题目: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 4.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 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 要求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划分诗歌节奏。 第一课时 自学交流案 一、教材助读:诗歌相关知识简介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 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 府。唐代以后,即把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后代模 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五律、 七律 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 律、七律 律诗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我们通常所称的“元 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二、走进文本(借助工具书完成问题,看哪组又快又好)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 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 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 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七言律 诗的节奏一般为或。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 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 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 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 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 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 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 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 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 3、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 ____。 4、解释字词意思,在括号内注音 临:碣()石: 沧海:何: 澹澹(): 竦峙():竦峙 萧瑟( ):洪波: 日月:若: 幸甚至哉:志: 客路:青山: 行舟:绿水: 潮平:阔: 风正:悬: 残夜:春:入旧年: 乡书: 达:归: 展示点评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泰来农场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授课人:林青明课型:新授课打印时间:2014、9 授课时间: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沧海,即。问题交代事件“观沧海”。此诗是写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2、读“作者简介”,回答: 曹操,三国时家、家、诗人。字。代表作有诗歌《》《》。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2、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什么意思?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 3、结合语境,说说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课前预习: 读“题目解说”,回答: “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 1、读“作者简介”,回答: 王湾,代诗人。现存诗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成了古诗中 一个重要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 解释下列词语: 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挥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钱塘湖春行》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钱塘湖”,即。“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名了、、。 2、读“作者简介”,回答: 白居易,字,晚年又叫。代诗人。著有《》。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值得好好品味。同时都是中考考察篇目,因此设计4课时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够系统。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需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 一、课前导入 (一)入门考 1.下面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 藐视(miè)勘测(kān)德高望重思潮起伏 B、隧(suì)道唱和(hè)惹人讥笑水落石出 C、狼籍(jí)静谧(mì)留恋忘返不拘一格 D、蹒跚(mán)蕴含(yùn)怒目圆睁寝不安席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3分) A.今天的班会气氛十分热闹,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的顾客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D.同学们学习的劲头真足,中午休息期间,到老师那儿请教问题的同学络绎不绝。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C.在学习中,我们要解决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D.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欢呼声。 4.下面关于课文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草虫的村落》通过描述草丛中的小动物,主要告诉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B.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碰到的困难主要是气候恶劣。 C.《怀念母亲》是作者因无法回到祖国感到痛苦不堪而写的一篇文章。 D.《唯一的听众》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人树立起自信心。 (二)作业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歌: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 最主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2、写作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3、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二)、初读诗词 1.初读古诗。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内容 【知识奠基、自学前导】 古诗的分类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 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

格律的束缚。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观沧海曹操 【涉入话题、导入课文】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借登山观海来抒怀的诗作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观海的名篇《观沧海》。 【预习积累】 1.作者简介: 曹操,字,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家家和。和、合称“三曹”. 2.字音检测 碣()沧()澹 澹()竦峙()萧 瑟()哉() 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