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大道节点设计

城市景观大道节点设计
城市景观大道节点设计

城市景观大道节点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景观大道的节点设计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我国城市景观大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景观大道的设计及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景观大道;设计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景观大道节点设计的问题得到了设计者的广泛重视。虽然一些设计者在此方面上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经济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城市景观大道节点的设计,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城市景观大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现状

目前,有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景观大道。城市景观大道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城市中不仅提供便利交通,而且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和休闲功能的街道或道路。城市景观大道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已是这个城市的对外窗口和城市标志。

2、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人们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地向景观方面考虑。除了原有的景观大道外,近两年,许多城市对于城市街道和出入口的景观绿化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改善城市的绿化档次。如昆明在原有景观大道的基础上重新增加20条景观大道.北京因为奥运会的举办,新添景观大道的建设也都基本完工,而且北京园林部门在2005年还表示,当年将力争通过样板工程建设,带动全市主要道路绿化美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争取近几年在北京建设海棠街、垂直绿化一条街、彩色树种一条街等特色大街;上海,也正在加紧景观大道的建设。可知景观大道在我国大有迅猛发展的趋势,如雨后春笋般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景观大道的设计

(1)道路断面设计:既要考虑交通能,也要考虑景观功能

从其道路横断面设计上,主要有4种形式:“两块板”的横断面:路中央有较宽的绿化隔离带,路两侧一般布置较宽的绿化带和人行道;“三块板”的横断面:在机动车路面外再布置两块非机动车路面,两侧布置有较宽的绿化带;“四块板”的横断面:在两块机动车路面外再布置两块非机动车路面,路中央及两侧布置有较宽的绿化带;利用道路两侧的建筑退让形成较宽的绿化带

田园城市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田园城市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把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关注视角从西方扩大到东方的近代中国,就“新潮”的田园城市理论如何通过当时中国市政学者的积极引介而传入中国,以及它对民国时期市政学者的城市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当时的田园城市理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渐入中国。曾在国内外大学里学习市政学或相关相近学科的新型市政学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地把田园城市理论引介到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市政学者们积极宣传和引介田园城市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当然,田园城市理论的出现和他们的田园城市市政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政学者的市政理念。他们极力呼吁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以保证中国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今天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教科书几乎无不介绍霍华德的著作与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环境史学和城市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得到较大的发展,由此,历史学界开始了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关注。在此就田园城市理论

城市设计

页码,1/4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 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 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 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 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 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 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 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 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 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 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 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 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 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 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日本《新建筑 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 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 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 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 上面所述都属空间设计,至于以上各类在工程方面的设计,则应由各方面的工程师配合进行。城市设计的任务是: (1)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 (2)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 (3)城市设计是一项综合规划设计工作,要求综合各专业的需要,做到合理安排。 (4)城市设计要立足于现实,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5)城市设计目标是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优化效果;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 三、理论思潮 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该书“匠人营国”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 的城市设计模式。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设影响很大。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这 一整套理论体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体的安排。明北京城就 是按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 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 (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 不同的手法。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ppodamusPattern)。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 那末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 1.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 Howard)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 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虽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哈罗城是它的代表。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除英国以外,法国、 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日本、美国也掀起了新城建设热潮,苏联、东欧各国,直至中国也在效仿。可以说 新城运动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大城市。建设新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环境恶劣的矛盾,并通过疏散大城市 的人口,创造田园式的理想城市模式。尽管最初设想的疏散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未能完全实现,但却为特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 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新城规划思想的发展,也使城市设计的理论得到了发展。英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吉伯特(F.Gibberd) 是哈罗新城的设计者,他所著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是一本比较有影响的论著。该书总结了英国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夏海鸥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夏海鸥 发表时间:2019-06-24T16:28:03.3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作者:夏海鸥[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配套设施及建设也应该跟上城市化的脚步,尤其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它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市 402167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配套设施及建设也应该跟上城市化的脚步,尤其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它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本文主要研究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详细阐述目前的发展状态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本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应对措施及解决方法,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未来城市建设中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及更多解 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方面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的绿化在城市交通空间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好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美观效应、内涵水平,与此同时,交通工具产生的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此外,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及展示绿色城市的文明状态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目前我国城市化系统发展仍然不够完善,部分城市财政不够富裕,只能先满足城市道路建设的交通作用,对于城市绿化建设还无暇顾及,导致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发展缓慢。 一、影响道路绿化的主要因素 目前,城市绿化建设受到制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整体的景观设计及相关城市绿化植物的研究,以至于在绿化建设过程中运用的植物种类较少,结构单一,缺乏观赏性、视觉性和文化感知力,在体现本区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方面不能发挥其功效。此外,在选用城市绿化植物的时候往往具有盲目性,不仅成活率不高,加大城市绿化成本,甚至有可能影响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遵循的主要原则 城市的道路交通建设的基本功能需要满足人们出行、运输的需求,而城市的道路绿化设计则是在满足道路交通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为增加城市活力、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减少空气尘埃、城市噪音等方面做出改善,为城市居民创造更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在提升城市整体精神面貌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要充分结合道路设计,在充分考虑不同人出行目的及满足人们交通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将城市的精神面貌及人文情怀充分的展现出来。将人文景观与道路实用价值相结合,在提高人们视觉体验及城市精神面貌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行人、行车的安全行驶。 在道路绿化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长期稳定性,即城市绿化植物群落生长的合理性,即要考虑到美观性,又要考虑到植物群之间生长的协调性。为此,要合理规划道路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关系,并在设计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种植为辅,对现有资源综合统筹、优化设计,最终形成可行的经济实用的方案。在道路绿化设计时一定要保证以道路的交通功能为主,不能喧宾夺主,影响道路行驶中的安全。 三、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要方面 (一)完成道路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应该完成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把满足道路行驶中的行车安全摆在首位,充分满足交通承载能力。道路绿地的设计中要在充分符合行车净空及行人视线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防尘、庇荫和美化环境的功效。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及其内侧在绿化时一定要严格遵守道路相关规则,严格控制树木高度,不得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弯道外侧边缘的树木栽种必须整齐,同时设置行车指导指路牌。此外,可以通过设置道路围栏、信号灯及警示牌等方法作为辅助工具,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二)绿化道路所用植物的选择 1、行道树的选择 行道树在道路空间中的主要功效是美化街道环境、遮阴避阳、净化空气,我们通常选择高大的乔木类植物。乔木具有生命力较强、病虫害低、耐热耐寒、便于管理等众多特点,因此比较适合作为行道树栽种。乔木的品种众多,在选择时要考虑到行道树的需要的特性,尽量选择那些观赏性强、寿命长、生长速度快、树干分支点较高、叶片紧密、树荫较大的品种,选择秋季变色、落叶时间集中及冬天可观赏性的几种乔木交替种植,兼顾一年四季道路的景致。 2、绿化带的选择 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分割人行道、车行道及建筑红线,一般以低矮的灌木为主。通常选择植株合适、花期长、刺少、花朵颜色鲜艳、易于修剪管理、生命力旺盛、同时兼具改善环境污染、吸尘、减弱噪音功能的种类。 3、露地花卉的选择 为了给绿化带增添灵动感,我们通常采用一些宿根为主的露地花卉来搭配乔灌的组合与形态,选择短年生的草本花卉做点缀,在道路空间景色的设计上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显示道路的动态园林艺术 城市绿化带主要包含中间绿化带、红线绿化带以及主辅分隔绿化带,他们之间是体现城市道路绿化与动态景观绿化的重要部分,但是对于每种绿化带的实际设计方法又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是要显示出道路的动态园林艺术。 1、中间绿化带的动态景观设计 中间绿化带处于道路的中间位置,通常由一个个主景植物串联而成,将大灌木与乔木组合起来形成有差异的主景,并合理的搭配枝叶茂盛的常绿性植物作为辅助,起到防止夜间弦光影响行车及减弱远光灯照射的作用,在道路运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中间绿化带与超车道相邻,设计时要谨慎搭配各种植物种植及分配,保证道路的行车安全。 2、侧分隔绿化带的动态景观设计

成都-世界田园城市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基础和条件 1、生态本底; 2、文化底蕴; 3、经济基础; 4、区域中心; 5、城乡统筹基础; 6、全球化与中国崛起;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1、内涵; 2、与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比较; 3、“三步走”战略; 第三部分总体功能分区 1、全域成都规划:“一区两带六走廊”; 2、总体功能分区; (1)、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 (2)、优化型发展区; (3)、提升型发展区; (4)、扩展型发展区; 3、区域合作; 4、城乡形态和空间布局; 第四部分市级战略功能区 1、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 2、金融总部商务区; 3、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4、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 5、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6、“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7、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8、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9、新能源产业功能区; 10、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11、石化产业功能区; 12、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13、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第五部分区(市)县战略功能区

一、生态本底: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本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晓江: “千年传承的山水田林是成都构建“现代田园”的本底基础。

世界城市都有承载自身历史传统和独特人文特征的空间载体,而成都的载体是都江堰及平原灌区系统,是成都平原独特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缔造者,世界水利发展史的重要遗存。” “山、水、田、林”四大要素构成独特的生态本底 “山”即龙门山、龙泉山 “水”即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 “田”即都江堰精华灌区 ■现代农业承载基础■城乡生态环境 “林”即林盘 ■传统居住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城乡生态系统 二、文化底蕴

城市设计原理资料培训课件

一、填空题(24*1)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政策—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出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二、名词解释(5*4)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7*6) 1.城市设计的目的(7分)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4. 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5.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 6. 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 (2)、建筑高度分区 (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 (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7. 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精编版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 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

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上海在2004年正式提出的“1966”城市体系,除了临港新城着重强调了其作为深水港新城的重要性外,其余区域的规划要求过分均质化,没有把上海作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城市的特点考虑充分。 新一轮规划的特点,就是将上海西部区域整合成一个以虹桥枢纽和崧泽大道为支点,以沪宁、沪杭发展轴为骨架的“西部城市发展带”,凸现“大门向西开”,把上海的“大堂”前推到紧靠苏浙边界,并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均能合理快捷衔接的地域,实施三产先导的发展战略;把上海东部滨江沿海区域整合为一个“生态产业带”,以国际空港和深水港为支点,以多种先进制造业为归依,并根据浦东区域的特点严格规定

城市景观大道节点设计

城市景观大道节点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景观大道的节点设计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我国城市景观大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景观大道的设计及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景观大道;设计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景观大道节点设计的问题得到了设计者的广泛重视。虽然一些设计者在此方面上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经济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城市景观大道节点的设计,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城市景观大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现状 目前,有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景观大道。城市景观大道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城市中不仅提供便利交通,而且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和休闲功能的街道或道路。城市景观大道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已是这个城市的对外窗口和城市标志。 2、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人们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地向景观方面考虑。除了原有的景观大道外,近两年,许多城市对于城市街道和出入口的景观绿化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改善城市的绿化档次。如昆明在原有景观大道的基础上重新增加20条景观大道.北京因为奥运会的举办,新添景观大道的建设也都基本完工,而且北京园林部门在2005年还表示,当年将力争通过样板工程建设,带动全市主要道路绿化美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争取近几年在北京建设海棠街、垂直绿化一条街、彩色树种一条街等特色大街;上海,也正在加紧景观大道的建设。可知景观大道在我国大有迅猛发展的趋势,如雨后春笋般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景观大道的设计 (1)道路断面设计:既要考虑交通能,也要考虑景观功能 从其道路横断面设计上,主要有4种形式:“两块板”的横断面:路中央有较宽的绿化隔离带,路两侧一般布置较宽的绿化带和人行道;“三块板”的横断面:在机动车路面外再布置两块非机动车路面,两侧布置有较宽的绿化带;“四块板”的横断面:在两块机动车路面外再布置两块非机动车路面,路中央及两侧布置有较宽的绿化带;利用道路两侧的建筑退让形成较宽的绿化带

城市设计说明

城市设计说明 一、背景 随着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逐渐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内生与外资双轮驱动效应日益增强。而禹州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层,临近郑州、空港经济区等两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同时禹州市是著名的夏都、药都、钧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根据许昌总体规划,禹州定位为许昌市域副中心,是夏文化、钧瓷文化传承中心、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重要节点,描绘了禹州作为中心城市职能的宏伟目标与蓝图。 随着郑万高铁与禹州站点的规划建设,禹州将全面进入高铁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并积极融入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铁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内。郑万高铁将对禹州交通、旅游、对外开放、拉动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的动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长期以来,禹州市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资源型经济扩张的路子,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及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城市面临极大的城市转型压力。另一方面,现状禹州人口密集,城市拥挤,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薄弱,既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也与日益增长的市民生活服务需求和许昌市域副中心的总体发展定位不相匹配。禹州亟待进行城市空间外延拓展,培育城市综合服务职能。 而颍北新区位于颍河以北,与老城区隔河相望,区位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储备丰富。是禹州未来城市发的城市核心区域,也是未来支撑禹州城市功能升级的核心区域。因此,在此背景下,禹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禹州市颍北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以应对新区发展形势的变化,切实指引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本次城市设计全面分析了颍北新区发展态势、系统评价了区域及场地现状资源、详细解读了已有规划指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颍北新区建设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与重要性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与重要性 【摘要】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性,包括可以改善城市道路环境常用方法及其特点;通过介绍2个成功的绿化设计实例,总结出道路绿化设计中应用的经验,以为道路绿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作用 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区域交流的日益频繁,城市道路的交通建设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加剧了城市道路的拥堵和环境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被动地等待自然界的恩赐,必须主动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而通过栽花种草,建设绿色宝库,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和优美的景观效果,可以有效地防治和减轻污染、美化环境。为此,下面就城市道路绿化进行探讨,以促进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1.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1.1由于城市道路绿化受地形、地物的限制,较一般公路设计较大的局限性,所以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的规划市政公用设施与绿化树木的空间位置,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空间条件,并不影响相邻地物的正常使用。 1.2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水文、地质特性,按绿化植物的形态、习性、适应能力、养护条件的因素,恰当的选择种类与品种。 1.3选择的绿化植物应当考虑近、远期效用,在种植期与生长期具有良好的绿化效果。 1.4道路绿化应不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行车安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及城市环境景观要求。 图 1 城市道路绿化效果图 2.城市道路绿化作用 2.1城市道路绿化可改善城市生态功能 2.1.1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茂密的枝叶可遮挡、过滤、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可分散、吸收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从而是空气得到净化。 2.1.2降噪减振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 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

城市道路退线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道路退线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以厦门(新)站高铁两侧退线绿化景观设计为例,阐述了城市道路退线绿化的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退线绿化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 1引言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城市建设点、线、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以“线”的形式将公园、游园、广场的“点”,风景区的“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廊。如今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已是城市道路设计的核心之一,而良好的道路绿化景观的特点是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其实我国从古至今都很重视道路的绿化,“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在《汉书》中就有记载用松树作行道树的做法,这是用树作为道路防护林的先例。 2城市道路退线绿化的重要作用 2.1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城市道路退线绿化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的绿色长廊。现在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重视,我们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工作者需要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城市道路景观。道路退线绿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通过带状或者块状的“线”性组合,使城市绿地连为一个整体。

搞好道路退线绿化,不仅美化街景,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等作用。城市道路退线绿化景观为城市道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了空间。 2.2以厦门(新)站高铁两侧退线绿化景观设计为例 厦门(新)站位于集美区北部的后溪镇境内,处于整个厦门市的地理中心位置,距高崎国际机场约12km,距本岛筼筜湖中心区约20km。片区西北紧邻后溪生活区,南面是大学园区和集美中心区。随着新站片区的建设,道路退线绿化景观作为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之一,对于提高道路退线绿化率、丰富城市道路空间、防灾减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中以近期完成的北站高铁两侧退线绿化景观最为突出。设计之初,业主要求50m宽绿带要具备两种功能,一是防护作用,消音、减尘,二是留出空间作为片区公园。因此我们以20m宽作为防护林区,防护区分为两层,第一层以常绿乔木作为防护带,第二层以开花乔木作为观景林,形成具有色彩变化的生态空间。防护林外设计成公园,考虑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公园设计上以大面积的开花灌木丛及开阔的草坪为主,减少硬质景观的设置。靠近排洪渠边以具有厦门特色的棕榈植物群落为景观节点。整体树种选择上突出地方特色。公园中游步道穿梭其中,再点缀几株大树,给游客留出休息游玩的空间。在特殊段适当增加开花树种,以营造花开花落的自然景观,弥补作为高铁防护林的单调性,让两侧防护林在满足消音、减尘、防护安全要求的情况下又有景可赏。同时注重常绿落叶植物相互衬托,

城市规划设计资料教程文件

城市规划设计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1)含义: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2)、城市规划的任务 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3)、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1)调查收集和研究必要的基础资料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3)合理进行用地规划,确定城市规划结构 4)合理解决旧城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各项问题 5)确定城市建筑艺术布局原则 6)确定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确定近期规划建设项目 (4)、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

城市规划一般分总体现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A、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 1)定义: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2)总体规划内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B、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 1)定义: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2)内容: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C、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城市规划的方法、原则与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编制总体原则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掌握规划的依据。 认识规划对象。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意愿。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1)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 (5)类比 三、工作阶段 现场踏勘(城市概貌、新发展地区、原有地区、重要工程)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分析研究( 系统分析整理,定性到定量,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基础资料的内容

(一)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地形图(1:10000或1:5000) 气象资料 水文资料 地质和地震资料 城市历史资料 (二)城市技术经济资料 自然资源 人口资料 土地利用资料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资料 交通运输资料 仓库资料:各类仓库、货场现有和发展用地等。 学校资料:高等学校及非市属中等技术学校现有和发展师生员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科学研究机构资料: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非市属行政机关、团体的资料:其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三)城市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资料 建筑物现状资料:现有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质量、建筑密度等;现有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重要建筑物,工程构筑物的设计资料。 工程设施资料:现有市政工程、公共事业资料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名胜古迹的资料 城市人防设施的资料 (四)城市环境及其他资料 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各厂矿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城市垃圾数量和分布。 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其他有害因素的资料:分布状况、数量、危害情况。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一套城市现状图; 一套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内容及核心技术方法应用——论总体城市设计中的特质空间表达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核心的特质空间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恰当运用城市设计所特有的方法与技术,重点把握以下两点。4.2.1抓住核心问题,明确城市特质空间结构 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其核心任务,也就是判定城市中影响城市意象形成的特质空间,通过对现状特质空间结构的梳理,结合其他角度的研究成果,通过城市设计政策的制定,合理引导未来城市感知结构的形成,以利于城市特色的塑造。 以美国波特兰市在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为例(图4),该市在《波特兰中心城规划(1988)》中提出,以河流为中心将中心城塑造为适宜居住,适宜步行的领域。这一目标强调了人对城市的感知,通过对城市特质空间进行结构性梳理,提出了指引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政策和相关行动计划。规划以突出滨水空间和商业街区的氛围为特色,组织了多元化的城市感知对象和感知路径,将重要地标点、公园与开放空间、城市和地区门户场所、滨水地区等涉及商业、居住、文化设施,交通,开放空间等多个子系统的要素重新组合为感知结构完整的城市特质空间系统[6】。这一规划 也成为了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入的经典之作。 4.2.2有效利用城市设计的核心技术,依据城市空间感知体系制定规划策略 强化城市特色的关键点在于把握城市空间景观结构中的特质空间,而城市特质空间的形成主要是在人类感知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把握特质空间最有效的工具必然是从视觉感知角度出发的城市设计所特有的技术。这种技术包括调研影响现状感知结构形成要素的视觉分析、意象地图,环境合意程度调查等,也包括用于分析引导感知结构扩展的城市类型学、空间句法等。 图4美国波特兰市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图吲 只有依据这些城市设计的核心技术, 才能够合理判定现状城市空间感知 体系,进而成功引导城市感知结构 的扩展,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意象,最终达成塑造良好城市空间 的规划目标。 英国谢菲尔德框架性城市设计 (2025)是运用城市设计与方法的一个 成功范例(图5)。该项目从城市历史 和城市形态入手发掘城市感知空间的 渊源,并将城市使用和感知置于行人 对城市的经验性认知基础之上,从多 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空间的可读性:通 过问卷与观察法研究公众如何建立对 城市的印象和勾勒个人的心理地图、 行人对环境品质和出行便利性的体 验、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选址与设计、 引发行人出行和开展活动的用地类型 等问题。在运用这些城市设计技术进 行科学测度的基础之上,谢菲尔德梳 理了其现状城市特质空间的构成,如 商业街区,公园广场等吸引人流的空 间,重要的城市地标和公共空间,主 要的人行线路和景观廊道等,针对系 201 0年第6期第26卷13 万方数据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17-04-17T09:56:41.8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2期作者:方良英 [导读] 摘要: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我们坚持设计原则,利用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东莞市市政园林管理中心,523000 摘要: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我们坚持设计原则,利用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文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概念和意义,指出目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不同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当今人们所追求的,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增加人们对城市的良好印象,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城市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同时,应用植物的生态功能,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1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概述 1.1 城市道路 城市的形成产生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方便,便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与城市的外部道路联系。城市道路可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它是城市的骨架,连接城市的各个领域。 1.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指在道路的两侧、绿化分隔带以内等种植树木、花卉等,达到隔离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2]。 1.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1) 绿化功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提高绿地率。(2) 生态功能:城市绿化景观的主要因子是植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具有遮阳功能,提高空气湿度,促使城市系统之间的空气流通。(3) 美化功能:植物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季节变化,能降噪、除尘、空气净化,具有动感效果,提高城市质量。(4) 规划功能:植物种植具有分化交通路线的功能,使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得到保证。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问题分析 2.1 植物品种单一 据调查显示,植物种植单一是普遍现象,特别是行道树一般选择香樟、桂花、栾树,品种单一,植物群落不稳定,缺乏生态效益,同时,观赏性植物缺乏,景观效果差。 2.2 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外来植物品种可以增添植物的丰富性,但没有经过深入研究而盲目引进外来植物,由于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导致引进植物存活率低,甚至死亡,浪费资源,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2.3 缺乏丰富的季相景观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四季有景是现在植物种植所缺乏的,春天观赏性的花灌木少,秋天观叶的植物少,植物的观赏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展现城市的生机活力。 2.4 忽视城市的安全性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没有充分进行现场调查,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种植时,植物与电力线路、排水管线发生冲突时,导致植物根系没有伸展之地,导致植物长势慢,甚至是死亡。若在刮风下雨天,有可能导致电线断落,使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3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3.1 功能原则 不同等级道路绿化植物的功能有所不同。例如,快速路植物种植以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保护为前提,绿化带具有适当的分级,建议临路一侧道路绿化带厚度为20~30 m,临边建筑的绿化带厚度为15~20 m,对30 m 范围的中间部分,活动场地衔接环道,穿插其中。同时,深入研究道路的现状,创造一个舒适、合理的道路环境。 3.2 生态原则 植物的生活特性是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科学挑选植物品种,构成合理的结构。不同的区位环境种植不同的植物,如在医院、疗养院种植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为主的树木;街道绿化选择易成活,对水、土壤和肥料要求不高,抗烟尘、树干通直、枝叶繁茂健壮的树木;滨水景观选择耐水湿植物,与水景协调等。 3.3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体,任何一种景观设计的物理空间形式都不以环境设计为目的,最终它是针对人们的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人的存在。在以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城市道路绿化的人性化设计主要考虑车行的安全感,同时体验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实现“景为人用,人为景迷”的效果。 3.4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所追求的,既能展现绿化的美感,又能通过绿化彰显个性,是文化的象征。城市道路作为一个文化内涵的生态走廊,能让人通过行车、步行了解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实现“车上的路要走,人在画中游”的完美景观效果。 3.5 协调原则 道路绿化的协调原则有2 层含义:一是在不同植物之间的协调,如植物之间的颜色、形状、高度和适应性;二是把控道路的基础设施,如排水、燃气、电力等,控制与绿化之间的距离,以免发生冲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主要内容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