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从医学模式的角度谈谈中西方医学特点

专业: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班级:口腔2班

姓名:孙佳栋学号:10397008

医学是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艺术和科学。医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同样的,医学模式同样在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以及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随着人类对健康与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也随之演化,先后出现了一下几种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医学模式都在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

西方医学的发展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们在与灾害、猛兽、疾病的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而产生了早期的医学。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由于人类的生产力和认识能力低下,对于许多自然形象以及生理、病理现象都感到无法理解,把他们同妖魔鬼怪联系起来,产生了崇拜鬼神的迷信思想,出现了宗教和巫医。医学被巫术所奴役的现象从原始社会一直持续到奴隶社会末期。这便是神灵医学模式的盛行时期,这其中包括古希腊对神灵的崇拜、古罗马的为新思想等等。

在宗教和巫医盛行的时候,随着人类对于自然和哲学的进一步认识,人类逐渐摆脱了神学观念的束缚,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出现了。不管是希波克拉底医学的四体液病理学说、疾病诊治和预防还是盖伦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都是在朴素唯物的自然哲学观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较客观,较浅显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无法

忽视此种模式的局限性,只注重经验的积累而无实验研究的错误观念。

黑暗的中世纪的医学“已经退到原始医学的时代”。宗教神学的思想又一次占据了主流。医学的发展早到了严重的阻碍,进入了一个衰落的时期。

直到进入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自然科学的进步重新唤起了医学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医学模式的演化,由自然哲学模式逐步向机械论医学模式的方向转变。把人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而疾病是机器出现故障和失灵,因此需要修补与完善,使得医学带有浓厚的机械论色彩。在这种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发现了血液循环、提出了细胞病理学说,医学分科在19世纪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类机体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产生了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和机械性。同时生物医学模式也在此时期奠定了基础。

东方的医学发展

与西方的医学发展模式相比,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东方医学也深受宗教和巫术的影响。而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古埃及的神学观念、“阴阳五行”、“六气致病说”、养生思想等得到了发展。同时,《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国医学的奠基著作也在朴素自然哲学的影响下问世。在宋金元时期,医学分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此时期,同样也是经验医学占据主要地位。

17世纪到19世纪的东方却不同于西方对医学的细微式研究,仍然延续着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医学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总结。但在药学、外科、传染病和学温病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医学书籍的编纂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今医统大全》、《普济方》、《古今医书集成?医部全录》、《四库全书?医家类》都是很有成效的医学著作。由于闭关锁国的影响,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基本没有受到西方趋于科技化的医学模式的影响。即使这样,东方医学也同样收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东西方医学在医学模式演变上的特点

总结起来,西方医学在原始社会到中世纪和17世纪到19世纪这两个时间段内,先后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和机械论医学模式,经历了由主观到客观,由整体到微观,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经验主义到科学研究的过程。而东方的发展却稍显简单,以自然哲学贯穿了整个时期,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到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转变,到后来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落后,中西方的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分化,医学模式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不管东西方医学各自又怎样的发展特点,都是在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三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翰林医官院 2、六气致病说 3、导引 4、《治百病方》 5、广惠司 6、鬼注、尸注 7、医案 8、郭守敬 9、翰林医官院10、医师 二、填空 1、宋代设置的保健慈善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 是目前所知关于____的最早记载。 3、“三品分类法”中上品为____药、中品能____、下品专属____药。 4、“五运六气”中五运指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____时代。 6、____所著的《本草蒙筌》是便于诵记的____性本草。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 A.《黄帝内经》B.《肘后救卒方》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 E.《治百病方》 2、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E. 清代 3、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 A.《治百医方》B.《五十二病方》C.《药论》D.《神农本草经》E.以上都不是 4、《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A.《素问悬解》B.《注黄帝素问》C.《素问训解》D.《黄帝内经太素》 5、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小儿要证直诀》B.《颅囟经》C.《仁斋直指小儿方》D.《幼幼新书》 E.《活幼心书》 6、“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 A.《尚书》B.《论语》C.《礼记》D.《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E.《汉书?艺文志》 7、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 A.华佗B.涪翁C.郭玉D.淳于意E.程高 8、“六气致病说”载于( ) A.《周礼》 B.《礼记》 C.《左传》 D.《周易》 E.《诗经》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 ) A. 食医 B. 疾医 C. 疡医 D. 兽医 E. 医师 10、明代地方本草的代表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食疗本草》 C.《食物本草》 D.《本草备要》 E.《滇南本草》 四、多项选择 1、《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A. 说明疾病发生 B. 说明疾病传变 C. 说明疾病预后 D. 说明诊断原则 E. 说明脏腑联系 2、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有相关记载的早期文化典籍有( ) A.《周礼》 B.《诗经》 C.《山海经》 D.《左传》 E.《尚书》 3、《外台秘要》的文献学价值有()

医学史论文

中国针灸发展过程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针灸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了解针灸现状。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个历史时期著名医家,文献及其新技术,进而大致了解针灸再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结果:大致了解了针灸学起源、发展、高潮、低谷、复兴的历史轨迹。认识到了针灸学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从先秦针灸逐步发展以来直到明朝,针灸一直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历朝历代均有大量著作,发展迅速。而在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使针灸学陷入低谷。新中国的成立让针灸恢复繁荣。但在全球化中,针灸学面临着国际社会态度问题;在现代化中,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针灸学者尚需努力,从针灸所面临的困境走出。 一、针灸概述 针灸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针法和灸法为手段,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大量患者的性命。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历千年而不衰,任西医猖獗仍不调,荣辱沉浮,传承至今。在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针灸必将煊赫于明天。 二、针灸的历史 针灸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两者概念不同,起源不同,施治方法不同。因此,对于两者起源分而述之。 1.针法的起源 历史上任何事物皆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切科学技能的发展都与其相关的事物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针法的产生是医疗实践发展至一定时期后的成果。“砭石”是针法的前身。《素问·异法方宜》记载“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但砭刺在于破痈排脓,针刺在于调其血气,两者存在根本区别。其间还存在放血疗法的医疗实践过程。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少量出血可以缓解某些疾病促进了放血疗法的发展。《史记·仓公传》“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讲的就是放血疗法。后来,西汉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时看到了它的弊端,提出“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在科学发展至能制造“微针”时,又提出“微针导脉”,针法这才算步入正轨。 就制作材料而言,针具由石器时代的石制依次经历了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到现在不锈钢针的变迁。就针具的种类而言,古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古籍

中医妇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144246.html, 中医妇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妇科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医妇科学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医学教育探索》.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2期.朱玲.罗颂平.许丽绵.赵颖.曾诚.周英. [2].中医妇科学临床带教体会.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2期.黄玉华. [3].《中医妇科学》应用模拟教学法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探索.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3期.周晓娜.罗福兰.牛红萍.杨丽娟.苗晓玲. [4].从《中医妇科学》新版教材看中医妇科教育发展. 《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10期.刘昭阳. [6].中医临床教学中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中医妇科学教学体会. 《中医药导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7期.谭展望.雷磊. [7].《中医妇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1期.贺稚平.陈艳. [9].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中医妇科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体会. 《时珍国医国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4期.杨琳.祁冰.侯丽辉.吴效科. 二、中医妇科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不孕症中医文献的研究.被引次数:12 作者:连方.中医临床文献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学位年度) [2].温经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次数:2 作者:林素珊.中医妇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 [3].褚玉霞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作者:原会娟.中医妇科学河南中医学院2012(学位年度)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试题 (6)

《中国医学史》试题 学号: 姓名: 座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共 40 分 ) 1.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 A .御寒 B .防兽C .熟食D .冶炼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 A .史 B .府C .医士 D .医师 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是指 A .最高的俸禄 B .完整的病例 C .最好的医生 D .最好的成绩 4.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 A .《山海经》 B .《内经》 C .《礼记》 D .《左传》 5.《黄帝内经》共有 A .18卷 B .28卷 C .9卷 D .10卷 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是哪部著作的问世 A .《五十二病方》B .《治百病方》C .《黄帝内经》D .《诸病源侯论》 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来自于 A .阴阳学说 B .儒家学说 C .道教学说 D .墨家学说 8.“方书之祖”是指 A .《伤寒杂病论》B .《五十二病方》C .《治百病方》D .《神农本草经》 9.《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A .所属脏腑 B .所属经络 C .所属系统 D .所属病因 10.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 A .张仲景 B .秦越人 C .华佗D .淳于意 1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 .《颅囟经》B .《幼幼集》 C .《育婴秘诀》D .《保婴撮要》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 A .《周易参同契》 B .《合丹法式》 C .《太清诸丹集要》 D .《抱朴子》 13.唐代医学教育机构 A .太医院 B .御药院 C .提举司 D .太医署 14.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晋唐 B .隋唐 C .金元 D .明清 15.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A .《刘涓子鬼遗方》 B .《肘后救卒方》C .《备急千金要方》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6.《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 A .130余个 B .135余个 C .140余个 D .145余个 17.《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 A .陈藏器 B .钱乙 C .陈自明 D .陈修园 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 A .小儿五脏辨证方法 B .小儿六腑辨证方法 C .颅囟辨证方法 D .指纹辨证方法 19.《内外伤辩惑论》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著作 A .李杲 B .朱震亨 C .钱乙D .张元素 20.“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出自于 A .苏东坡 B .范仲淹 C .沈括 D .陈修园 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 A .翰林学士王诛 B .王叔和 C .朱肱 D .成无己 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解的医家是 A .庞安时B .王叔和C .纪天锡D .成无己 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成科 A .元代B .宋代C .清代D .唐代 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自于医家 A .窦默 B .王执中C .危亦林D .何若愚 25.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 A .针灸铜人的创制 B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 C .绘制明堂图 D .绘制腧穴图 26.具有完备的解剖全图、系统分图、部位分图的著作是 A .《洗冤集录》 B .《存真图》 C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 .《欧希范五脏图》 27.《普济方》收方 A .61739首 B .72328首 C .58396首 D .67139首 28.余霖倡用 A .三消表里分消 B .清营育阴 C .石膏重剂治温病 D .清热去湿 29.《傅青主女科》的作者是 A .傅山 B .王肯堂 C .陈自明 D .吴之望 30.《外科症治全生集》的作者是

医学史论文:非典遭遇战带给医学教育的思考

非典遭遇战带给医学教育的思考 任桂香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非典遭遇战虽然暂告结束,但却留下许多思考。其中带给医学教育的就有预防人才的培养,人文教育的加强,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审视等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对待。 〔关键词〕非典遭遇战;医学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03)05-0059-02 R cflection on The Medicial Education from The SARS W ar Ren Guixiang (Medical College o f Henan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471003) Abstract:Although the S ARS war is over tem porary,but it has left much thought.Am ong them,it brings the medical science education of educating the people with ability in the preventable medical field,enhance the human ability cduca2 tion,the scan of medical profession education etc,it requires that we should think with trea in earmes. K ey w ords:the S ARS war;Medical education;C onsidiration 遭遇战中,医护人员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冲入“前沿阵地”,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救死扶伤,真情感动了全社会。然而,痛定思痛,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其中,非典遭遇战凸现的医学教育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对待。 1 重治轻防的思想需改变 由于我们过早地判断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基本成功,以至于在我国卫生界长期存在着重治不重防的思想。由此也影响着我国的医学教育。因此,在医学院校中,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被称为“小专业”,其所招学生,历来几乎都是“调剂”来的。社会缺乏认同感,学生志愿和专业定位不牢固。学生学习不安心,不是中途转换专业,就是毕业后“跳槽”,或报考其它专业的研究生,即使有的走到工作岗位上,也难以有“责任意识”来支撑。临床专业虽然开设了预防、公卫、传染病等课程,也是作为考查或选修课程开设的,学生不重视,考试很容易拿到学分。学生毕业后到临床工作,又由于医院分科太细,学生仅有的一点知识也丢掉了。因此,在非典遭遇战中,出现了以下情况: 1.1 防治传染病的专业医生匮乏 就拿非典严重的北京疫区来说,“现有注册的医生32, 000人,有正规资格的护士34,000多人,但真正熟悉呼吸疾病的医生和护士不到3,OOO人。在山西省,全省呼吸科医生只有70多人,呼吸科病床只有289张。在一些综合医院,由于床位和专业护理人员不够,当非典患者急剧增加时,只好把外科的医务人员急调过来。在一些定点医院,更是内外妇儿医生齐上阵”1。由于专业人员匮乏,造成了非典遭遇战中“基础”的薄弱。 1.2 医院感染管理人才缺乏 这次遭遇非典,医务人员成批倒下,原因是医院感染控制不力,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数量不够,水平不高,“没有人”是最大的问题。医院感染管理人才现在需求量很大,但我国医学院校目前还没有这个专业。 1.3 许多医护人员防治传染病知识贫乏 由于在校不重视防治传染病课程的学习,因此“很多医护人员不了解烈性传染病,急救知识极度贫乏,有的医生甚至连人工呼吸都不会做。疫情发生后,有些医生不会穿戴防护服,不会使用呼吸机,连呼吸机的面罩都不会使用”。2医院需要高精尖技术,但更需要基本医疗、基本护理。不少医院呼吁“医生要具备30%的专科知识,更要具备70%的基础知识”。3以上事实已充分说明,重治轻防思想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非典疫情虽已过去,但难以保证它不会卷土重来。而且,大量事实表明,传染病并未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在某些方面,还有回升的趋势,甚至新的传染病也在出现,这次非典疫情就是例证。因此,医学教育要克服重治轻防的思想,加强防治传染病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培养医学知识全面而扎实的人才。 2 人文教育需加强 非典遭遇战使得医护人员这个群体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和提升。“天职”、 “义不容辞”、“我们的生命是患者的”……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前赴后继,只有对患者的责任、同情和爱心。医务人员成批地倒下,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抗击非典验证了我们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同时也为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卫生法教学要加强 突发非典催生应急机制,而一个国家完整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首要的是应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支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建起了以防治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与传染病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有75个,地方性法规有174个,规范性文件和若干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标准有400个。上至保证公民健康权的宪法,下至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卫生检疫、卫生产品市场准入等方方面面,基本架构了社会公共卫生的各个层面”4。这次突发非典,又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运而生。然而科学预测,非典不是侵袭人类的最后一个杀手。今后,潘多拉的盒子还会有恶魔逸出,杀伤力可能超过非典。所以,把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为公众的生命筑起一道抵抗恶魔怪兽的堤坝,是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医学院校加强卫生法教育之需。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卫生法教学显得十分薄弱,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有些医学院校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学生对卫生法知识还是空白。因此通过抗击非典,国家应重视卫生法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卫生法意识。在未来的医护人员心中筑起法的“铜墙铁壁”。 — 9 5 —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年10月第16卷第5期总第91期

《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范围

《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围 (2012级中医学专业) 题型 -、单选题 例如: 1.大学中医教育创办于年。 A.1921 B.1956 C.1978 D.1996 E.2002 2.下列不属于清代温病学家的是? A.吴昆 B.叶桂 C.薛,雪 D.吴鞠通 E.王孟英 3.“消渴”相当于现在的病? A.糖尿病 B.肝炎 C.胃炎 D.甲亢 E.伤寒 4.《甲乙经》厘定的穴位是个? A.349 B.720 C.361 D. 185 E. 354 5.《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书? A.科 B.外科 C.妇科 D.儿科 E.伤科 二、填空题 例如: 1?中国最早的医学校是隋朝的______ 。 2?《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________ 科专书,由唐代蔺道人所著。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杂病论》被后人誉为" ________ 之祖”,包括《伤寒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部分。 答案:1.太医署2.伤科 3.方书金匮要略 三、名词解释 例如: 1. 三舍法 2.角法 3.虏疮 4.大方脉 5.服石答案: 1. 三舍法:北宋王安石改革时,在国子监、太医局等官办学校实行的管理制度,学生入学时根据入学时 的才能表现分为上舍、舍、外舍三等,以后在读期间结合大小考成绩进行动态升降。三舍学生的待遇有别。 2. 角法:即拔罐法。因古代用兽角做拔罐疗法的器具,故称。唐代太医署中有“角法”专科。 3. 虏疮:即天花。因相传最早在东汉光武年间由军人于“击虏”而传染,故称虏疮。最早记载于晋洪的 《肘后救卒方》。 4. 大方脉: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专门治疗成人疾病,约相当于今天的科。宋代的太医局、元明清太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得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得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得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得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得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得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得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与: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得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得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得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与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就是统一得 B、人与社会就是统一得 C人体自身就是统一得 D人得身心就是统一得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与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与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得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与合理论 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得药性理论 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中国针灸发展过程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针灸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了解针灸现状。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着名医家,文献及其新技术,进而大致了解针灸再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结果:大致了解了针灸学起源、发展、高潮、低谷、复兴的历史轨迹。认识到了针灸学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从先秦针灸逐步发展以来直到明朝,针灸一直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着作,发展迅速。而在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使针灸学陷入低谷。新中国的成立让针灸恢复繁荣。但在全球化中,针灸学面临着国际社会态度问题;在现代化中,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针灸学者尚需努力,从针灸所面临的困境走出。 一、针灸概述 针灸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针法和灸法为手段,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大量患者的性命。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历千年而不衰,任西医猖獗仍不调,荣辱沉浮,传承至今。在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针灸必将煊赫于明天。 二、针灸的历史 针灸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两者概念不同,起源不同,施治方法不同。因此,对于两者起源分而述之。 1.针法的起源 历史上任何事物皆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切科学技能的发展都与其相关的事物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针法的产生是医疗实践发展至一定时期后的成果。“砭石”是针法的前身。《素问·异法方宜》记载“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但砭刺在于破痈排脓,针刺在于调其血气,两者存在根本区别。其间还存在放血疗法的医疗实践过程。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少量出血可以缓解某些疾病促进了放血疗法的发展。《史记·仓公传》“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讲的就是放血疗法。后来,西汉医家

2020智慧树知到《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我国最早的医事制度记载于哪一本书籍中 《春秋》 《黄帝内经》 《周礼》 《神农本草经》 答案: 《周礼》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对 错 答案: 对 3、阴阳五行等哲学学说影响了早期中医学的形成。 对 错 答案: 对 4、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 对 错

答案: 对 5、“三皇”分别指哪三位医学人物 黄帝 岐伯 张仲景 神农 E:伏羲 答案: 黄帝,神农,伏羲 6、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 《内经》 《灵枢》 《针灸甲乙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案: 《阴阳十一脉灸经》 7、与中医学理论的产生相关的哲学思想有() 精气神 五行 八卦 阴阳 答案: 精气神,五行,阴阳 8、深入反映阴阳理论的著作是()

《周易》 《尚书》 《周礼》 《吕氏春秋》 答案: 《周易》 9、《黄帝内经》书中共提到6位,分别是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史称“医学六臣”。 对 错 答案: 对 10、现存的《黄帝内经》,是2000多年之后,到汉代才基本成型,包含不少后世医学家的补充内容。 对 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 八会穴 经络 九针 补泻 答案: 八会穴

2、《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处方比《伤寒杂病论》晚一些时间。 对 错 答案: 错 3、马王堆中出土了许多导引图谱。 对 错 答案: 对 4、《难经》成书的时间要晚于《黄帝内经》。 对 错 答案: 对 5、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 仓公诊籍 仲景坐堂 虎守杏林 华佗青囊 E:橘井泉香 答案: 仓公诊籍,仲景坐堂,虎守杏林,华佗青囊,橘井泉香 6、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 八会穴 经络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中国医学史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医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2.传说中中国医药最早创始者不是下列哪一位:雷公 3.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意义:D. 避免近亲婚配,利于优生 4.“六气致病说”载于:《左传》 5.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 6.中医外伤科始于何时代独立设科:周代 7.五行的记载始于:《尚书》 8.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见于:甲骨文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疾医 10.相传创制汤液的是:伊尹 11.下面的中药理论哪项不是在《神农本草经》上首先提出:引经报使 12.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13.最早的医史专篇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4.《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说明脏腑联系 15.我国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是:汉代的上、中、下“三品”分类 16.医学上创制“五禽之戏”,开创我国保健体操先河的医生是:华佗 17.“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8.最早记载水银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是:《五十二病方》 19.《内经》最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整体观念 20.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建在:秦代 21.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黄帝内经》 22.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淳于意 23.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的原因是:因古代以植物药为主 24.《难经》候脉之三部是指:寸部、关部、尺部 25.属于《神农本草经》在药物学上的重大发现是:海藻疗瘿 26.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五十二病方》 27.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说的著作是:《金匮要略》 28.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29.医学上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的医生是:华佗 30.《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不是一时一人之手笔,而是经历秦汉时期,最后加工而成。 31.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32.我国第一部药典是唐代的:《新修本草》 33.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卫生与食物疗法的专书是:《饮膳正要》 34.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35.《雷公炮炙论》的成书时间是:南北朝 36.我国医学教育最早兴起于:南北朝 37.中医临证医学在什么时代出现了专科化发展特点:由晋至唐 38.“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的论点出自:孙思邈 39.下列哪部著作记载了肠吻合手术:《诸病源候论》 40.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王叔和 41.《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素问训解》 42.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成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 43.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南北朝 44.针灸史上第一位女灸家是:鲍姑 45.下列哪些不属于《脉经》中所描述的24脉:长脉 46.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颅囟经》 47.下列哪部本草著作最早采用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本草经集注》 48.《脉经》的作者是:王叔和 49.《千金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50.中医史上在什么时代记载了最早的免疫实践:晋代 51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方书之祖”是指8.《神..《治百病方》D.《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 A 农本草经》 姓名:座号:学号: 《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9.专业:系别:年级:.所属系统D.所属病因 A.所属脏腑B.所属经络C 是 D A.《颅囟经》B.复核人:总分合计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着作是12

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得分评卷人抱《..《太 清诸丹集要》 D.《周易参同契》 B.《合丹法式》 C A(类型说明:在每小 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朴子》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 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唐代医学教育机构13.)共 40 分上涂黑。 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太医署.御药院.太医院 C.提举 司 D AB 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1.针灸学理 论体系形成于14..冶炼C.熟食D A.御寒 B.防兽.明清C.金元D A.晋 唐 B.隋唐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2. 15.现存第一 部骨伤科专着是.医士 D.医师 A.史 B.府C《备急千金要方》《肘后救卒方》C. A.《刘涓子鬼遗方》 B. 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 是指 D.《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最好的成.最好的医生D.最高的俸禄 A B.完 整的病例 C .《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16 绩 145余个140余个 D.余 个 A.130 B.135余个 C..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4 《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17.《左传》.《礼记》 D. A.《山 海经》 B.《内经》 C .陈修园C.陈自明D A.陈藏器B.钱乙《黄帝内经》共有5. 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 10卷 DC.9卷. B A.18卷.28卷.颅囟辨证方.小儿六腑辨证方法C A.小儿五脏辨证方法B , 是哪部着作的问世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指纹辨证方法法D《诸病..《黄帝内经》DB A.《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C 19.《内外伤辩惑论》 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着作源侯论》 D.张元素.李杲 A B.朱震亨 C.钱 乙来自于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 ,当为良医”,出自于“不为良 相20..墨家学说.儒家学说BC.道教学说D.阴阳学说 A .陈修园D.沈 括 C.范仲淹 B.苏东坡 A. 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 34.明清时期骨伤科诊断方面的重大 进步 A.触摸辨别诊断法 B.局部血肿诊断法C.肢体功能诊断法C A.翰林学 士王诛B.王叔和.朱肱D.成无己D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 解的医家是.创立功能检查法 35.“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是谁提出的C.纪天锡D.成无己 A.庞安时B.王叔和 A.王清任 B.陈复正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 成科 C.薛铠D.张景岳 36.“医史研究会”是何人创办 A.元代B.宋代C.清代D.唐代 A.王 吉民B.丁甘仁C.陈邦贤D.张锡纯 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 自于医家 37.近代中医院校毕业生任病房住院医师查房制度最早实施于 C.危亦林D.何 若愚 A.窦默 B.王执中 A.北京中医院 B.华隆中医院25.我国医学教 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 C.上海中医院D.广州中医院 C.绘《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A.针灸铜人的创制 B.38.制明堂图 D.绘 制腧穴图《中西汇通医书五种》的作者是 A.张伯龙 B.张锡纯 C.唐宗海.26具有完备的解剖全图、系统分图、

医学史论文中医为我保驾护航

医学史论文《中医为我保驾护航》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涌泉穴补肾固元 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黄帝内经》上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按摩涌泉穴的好处,有歌诀云:“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能益气精神,诃护三宝物;识得其中趣,寿星随手摘。”可见,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压力就像我们身体会得病一样,要想彻底摆脱是不可能的,抵制疾病的最好办法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现代人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运动有效缓解压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肾气虚则厥”,主张“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由此可见,情志出现问题,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使脏腑功能失去平衡。压力是人们长期忽视但现在必须关心和应对的核心问题。在我国,一些人根深蒂固地歧视精神疾病及其患者,这使得很多人不愿谈论自身的精神压力。人们应当试图改变这种不良的现状。 中医学认为,胃脘痛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生冷,以致脾胃损伤:或肝郁犯胃;或劳倦过度,脾胃受损所致。临床因于寒凝作痛者,常见胃脘暴痛,喜暖畏寒;因于食滞者,常见胀闷疼痛,嗳腐吞酸;肝气犯胃者,常见攻撑作痛,连及两胁等;脾胃虚寒者,常见隐隐作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等。 揉中脘双手掌重叠紧贴中脘穴,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揉1~2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1~2分钟。 推粱门双手掌重叠,置于腹部,先从右肋弓至左肋弓到脐,再回到右肋弓;顺时针方向旋转推粱门穴1~2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旋转推粱门穴1~2分钟。

中国医学史总结(前半篇)

火的发明和意义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 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气致病说”成为后世病因学说的萌芽.《五十二病方》该书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该书记述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次之,矿物药居末.记载方剂大多是由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 《治百病方》武威汉简又称《治百病方》,较详细记载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用药方法多种多样.针灸记载三里、肺俞、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法、禁忌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医药的真实情况.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重视综合治疗,有“六不治”的行医之道.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是对扁鹊注重实际、反对迷信的最好概括.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东汉杰出的医家.华佗医术以外科著称,用麻沸散应对针药不能奏效的病人,是中医外科鼻祖.他治疗内科疾病,强调辨证论治. 淳于意,姓淳于,名意,西汉时期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家.又称仓公.淳于意的“诊籍”包括病人的姓名、贯里、职业、症状、诊断、病理分析与治疗预后等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共162篇.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素问》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着重介绍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两者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三因制宜等辨证论治原理,体现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创立脏腑经络学说,后世称该书为“医家之宗”.《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以问答释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全书以基础理论为主,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注.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该书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提出“左肾右命门说”和“无形三集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作出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独创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阐述,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六经辩证的原则治疗外感热病,用脏腑辩证的原则治疗内伤杂病.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反映我国东汉以前药物的经验与成就.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开创以分类法研究本草之先河,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概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1.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3.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4.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