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

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②从而:动词,学习。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D;

⑵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

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夷吾/举于/士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必/先苦/其心志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

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

(2)C

(3)B

(4)C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A项正确,故选:A。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于”意思是“在”。A动词,到;C在;D比。故选:C

⑶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A项有误,“苦恼”错误;“坚持思考”错误;C项有误,“振作起来”错误;D项有误,“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误。B项正确,故选:B

⑷C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A;⑵C;⑶B;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1)请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尝趋百里外趋:________

②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答案】(1)快步走;通“才”,才能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②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5)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驱”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以是”,因此;“以”,介词,把;“假”,借;“得”,能够。句意: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②句重点词语有:“昏”,愚笨;“逮”,不及,赶不上。句译: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为: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甲文的总结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在选文删掉的部分,这一句交代了“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时,围绕“勤”和“艰”回答即可;乙文“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用原文语句“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来作答,用自己的语言就是“不学”或“不努力学习”。此题考查较为简单。

(5)从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作答。两文都讲了学习问题,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表达方式上有所侧重: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甲文叙议结合,以记叙为主;乙文是典型的议论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记叙,但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以议

论为主。同此题考查较全面,也比较难。但如果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对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常考知识点烂熟于心的话,得全分也很容易。正所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故答案为:⑴快步走;通“才”,才能

⑵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②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⑶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⑷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⑸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从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附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能力也超过别人一倍,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

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注】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 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乃兴师北伐齐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

①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②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C

(2)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3)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A在/比;;B伤/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倒。

(2)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①注意“谓”“尔”两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阖庐”;②句中注意“使”“遗”“以”三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越王”。

(3)将伍子胥的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可知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因为“越王为人能辛苦”“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意思是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注意用自己的话来说。

故答案为:⑴ C

⑵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⑶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⑵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有删改)【注】①高邮:地名,在今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指药物。(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子宜急归________

②以书致何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以一书寄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

(4)本文与《范进中举》讲的是类似的故事,哪个作品的讽刺意味更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应该;交给

(2)遂/以一书/寄何。

(3)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解析】【分析】(1)①句意:你应该赶快回家。宜:应该。②句意: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致:交给。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因此断句为:遂/以一书/寄何。

(3)句中重点词有:故:所以;以,用;以:用;句子翻译为: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作答本题时,认为哪一则作品讽刺意味强都是可以的,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应该;交给;

⑵遂/以一书/寄何;

⑶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⑷《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根据题干要求,此句限断两处,故解答本题可从句意的角度考虑;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附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人,是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袁体庵大惊说:“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如果你路过镇江,一定要去找何大夫再诊治一下。”(表体庵)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大夫。这个举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体庵的信交给何大夫。何大夫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写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呀!也真是神了。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策: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其:________

③臣闻古之君人闻:________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而望

B. 中峨冠而多髯者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学而时习之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3)C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

(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且:尚且。况:何况。(3)A项,表修饰。B项,表并列。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折。D项,表并列。故选C。

(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 鞭打;②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 听说;④ 用

⑵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⑶ C

⑷【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⑷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日更定矣②是金陵人③见余大喜④拉余同饮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前陈者(陈列、摆开)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野蔌(野菜)余住

西湖(我)拥毳衣炉火(细毛)

B. 临溪而渔(捕鱼)非丝非竹(丝线)苍颜(苍老的脸色)客此(客人)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余拏一小舟(撑)

C. 觥筹(酒筹)阴翳(遮蔽)宴酣(畅饮)一芥(小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野芳发而幽香(芳香)

D. 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守谓谁(说的)更定矣(止,停)颓然乎其间者(于)余强饮三大白(痛快)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野芳发而幽香

B.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溪深而鱼肥

D.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C

(2)A

(3)D

(4)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1)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与现汉同;③第一人称代词“我”;④第一人称代词“我”。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故选C。

(2)B. 丝:弦乐器的代称。苍颜:苍老的容颜。客:客居,旅居。C. 觥:酒器。芳:花。D. 谓:是,叫。强:尽力,勉力,竭力。故选A。

(3)A.表承接。B.表递进。C.表并列。D.加点的“而”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故选D。

(4)本题考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强”:尽力。“白”: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高踞。还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的翻译。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醉翁亭记》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故答案为:⑴C;⑵A;⑶ D;

⑷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⑸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一般来说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都在文末。

【附参考译文】

(一)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鸣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汨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天幸也。

(王士祯《焦山题名记》)【注】①米家父子:米带父子。②(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心旷神怡________

③悉成明霞________

④得踏危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于潮汐泪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 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 不以物喜以刀劈狼首(《狼》)

D. 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4)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__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答案】(1)日光;愉快;全,都;能够

(2)C

(3)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秒

(5)【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

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景”这里是“日光”的意思,“悉”这里是“全、都”的意思,“得”这里是能够的意思。

(2)A在/在;B有时/有时;C应为/用;D的/的。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浮光跃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晕:光芒;倏然:忽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分析题目所给其中的两件事,可以看出答题模式是:时间+事件+地点的模式概括这四件事。从“ 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提取这三个要素组合成答案即可。

(5)根据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甲】第一段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第二段赞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写景是为了抒情做铺垫。从“来焦山有四快事”和“披剔尽致,实天幸也”可以看出【乙】文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⑴日光;愉快;全、都;能够

⑵C;

⑶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⑷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秒

⑸【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理解写作意图既要从写作内容进行分析,也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来焦山游览有四件感到畅快的事:在吸江亭看夕照,青山落日,在烟水苍茫之

中,居然有米蒂父子的画意;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全是蓝色,长江万里,再也没有一点点云点缀;听寺院的晚钟声从松树梢传出,悠悠然产生超然世外的想法;清晨起床看海门日出,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映射着江水,江水都成一片明亮的红霞,荡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那儿惊涛骇浪,朝夕喷涌激荡。我在冬月来游览,那时江水刚落,才能够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实在是很幸运啊。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 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 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 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答案】(1)以……为快乐;意趣,情趣;像鸟张开翅膀

(2)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②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玩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3)B

【解析】【分析】(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为“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意思是“以……为快乐”。“醉翁之意不在酒”翻译为“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意”意思是“情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翻译为“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翼然”意思是“像鸟张开翅膀”。

(2)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句中“芳”意思是“香花”,“发”意思是“开放”,“秀”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而”表转折,“乐其乐”意思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B项,“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理解有误,应该是“是为了引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故选B。

故答案为:⑴以……为快乐;意趣,情趣;像鸟张开翅膀;

⑵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②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玩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胜:________

②前人之述备矣备:________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________

④云归而岩穴暝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所写景物的不同点,完成下表。

【答案】(1)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胜”“备”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则:就是;大观:雄伟的景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② 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可知,当时作者欧阳修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上观看山景。属于登山所见,【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属于水景。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是:阔大壮观。注意概括答案的时候要和题干中的有关内容一致。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语段范仲淹首先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因此下文的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乙】语段欧阳修首先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然后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最后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⑵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⑶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⑷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已给内容概括其其余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不能孤立理解,要把这个语段放在全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语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3.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文言文练习题50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②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再写出句意。 ①子无敢食.我也!食:________。句意:________。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走:________。句意: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讲了狐狸和老虎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这只狐狸?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 ②食之,甚美: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有何寓意?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走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ì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初中语文阅读题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日子 老愚 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土墙瓦房,砖头和木头是叫人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连牙膏皮包装纸都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样一个用黏黄土版筑起来的院子里,有土炕和土锅灶,日子便能过下去了。与土的间隔仅仅在炕上,用枕席把身体与 将泥土抹平的炕面隔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 ...了。 全家人最珍视的宝贝是粮食,在上房顶楼上做成粮仓,四周用席子包起来,沿根脚撒上老鼠药。夏秋两季,把队里分下来的麦子、玉米一麻袋一麻袋吊到上头,吃粮时,再一斗一斗提下来。院子里打了地窖,存放红薯和白萝卜,歉收年月,连玉米芯、红薯秧子都要储存起来。大地是丰饶的,满地的收获却被国家一车车拉走,支援我们一辈子也见不着的“同志加兄弟”。 父亲在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株泡桐,我负责每天浇水。 猪是最舒服的,每天在圈里哼哼着要吃的。偷偷饲养的几只母鸡,“咯咯咯咯”叫唤,带着下完蛋的骄傲,向主人邀功:再给一把米吃,明天还能为你下一枚更大的蛋。 老鼠夜里出来,它们躲在厨房案板下,有的钻进风箱里,弄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一跺脚,它们便安静了。 梧桐枝丫伸开,便有鸟驻足,不时掉下气味熏人的排泄物来。据说,屎掉到谁头上,谁就会有霉运,弄得谁也不敢往树荫里去。等鸟儿们的屎铺了一层,父亲才让我去把它们铲干净,倒到圈里,在树下重铺上一层新土。 有一年,来了一对喜鹊,它们来回打量了上房屋檐几圈,决定筑巢安居。一家人面带喜色,好像要添新人一般,走路说话压低嗓门,生怕惊动了贵人。喜鹊夫妻叽叽喳喳,嘴里衔着从地里拣来的细枝,进进出出,仿佛一对心里盛满喜悦的可人儿。 家里也有神灵。母亲在上房东屋供奉了神仙,香火长年不断。木刻的神灵,白天只是一堆杂乱的线条,到夜里便让我害怕。好多次,感觉他们有了生气,睁开眼,从墙上走出来,蹑手蹑脚朝我扑过来,甚至把手放到我脖子上。 最欣喜的是薄暮时分。一家人坐在院子中央的石桌前,中间位置往往摆放一碟凉菜——凉拌胡萝卜或白萝卜丝,无非是浇一勺醋,放半勺辣椒。父亲坐北朝南之尊位,旁边会给母亲留出位置,我和弟弟妹妹们围坐其余三边。母亲把稀饭和馍挨个分发到大家手里,等父亲夹起一筷头菜后,我们才敢伸出筷子。很快,就响起“吸溜吸溜”的吞咽声,因为食物单调,

(完整版)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心中的芦苇 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计22分) 余靖传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10篇.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古文经典诵读

古文经典诵读关雎 作者:《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作者:《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十五从军征 作者: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木兰诗 / 木兰辞 作者:佚名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初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

初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15分) 跳出心灵的“井口”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

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业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15.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春》经典习题(练习题)(阅读题)

《春》阅读训练Ⅰ (一) 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到,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的特征。 3、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那么,你由“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5、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6、第①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后分写()。 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其特点是()。 8、“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通过(),使描述更加()。 9、文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使用来衬托()。 本文段共用了下列哪些修辞方法?() A、比喻、拟人、借代、引用 B、拟人、比喻、排比、夸张 C、比喻、夸张、排比、引用 D、拟人、借代、比喻、夸张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中考经典文言文阅读13篇含答案

李余庆临死除奸 【原文】 国子博士李余庆知①常州,强②于政事,果于去恶,凶人恶吏,畏之如神,末年得疾甚困。有州医博士,多过恶,常惧为余庆所发③,因其困,进利药以毒之。服之洞泄不已。势已危,余庆察其奸;使人扶舁④坐厅事,召医博士,杖杀之。然后归卧,未及席而死。葬于横山,人至今畏之,过墓者皆下。有病虐者,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⑤。其敬惮之如此。 【注释】 ①知:主持,管理。②强:擅长。③发:发现。④舁(yú):轿子。⑤差(chài):疾病痊愈。 【译文】 国子博士李余庆担任常州知州时,擅长处理政事,敢于清除地方上的恶势力。民间的歹徒,官府的恶吏,都像怕神灵一样敬畏他。有一个州衙里的医药博士(即官聘医生),做过很多坏事,一直心怀恐惧,怕被余庆发觉,趁着他病得厉害,送上泻药毒害他。余庆服后,腹泻不停。他感觉身体已经不行了,

也悟察出了医博士的奸谋。余庆让人用轿子把自己抬到州府升堂,传讯医博士,叫人用杖打死。之后就想回家躺着,但还没有回到床上就死了。死后葬在横山,到现在人们都还敬畏他,经过他墓地时,都要徒步而行。有患重病的人,从其墓上取土铺洒在床席之间,往往能使病有转机。人们敬畏李余庆就到了这种地步。 【解词】 ①服之洞泄不已() ②过墓者皆下() ③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 ④其敬惮之如此() 答案及译文见下期。 ①服之洞泄不已(停止) ②过墓者皆下(经过) ③取墓土着床席间,辄差(就) ④其敬惮之如此(像这样)

王右军诈睡 【原文】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①,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②。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③,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④,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 ①减:不足,不满。②钱凤:王敦的下属。屏(bǐng):退,使人退避。③阳:假装。④从:同“纵”。 【解词】 ①大将军尝先出()②右军觉()③诈孰眠() ④方忆右军未起() 【答案】 ①大将军尝先出(曾经)②右军觉(睡醒)③诈孰眠(同“熟”,深,酣)④方忆右军未起(才) 【译文】 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十分喜爱他,常常把他留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王敦曾有一次先起床出来,王羲之

初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

初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 1. 阅读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完成1-5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 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初一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2·父亲的节日(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试题

1、要求同学在一张纸上表示出关于“高兴”、“疼痛”、“发怒”、“伤心”的四幅表情图,看看谁能表现的最准确,形象。 2、出示“高兴”、“疼痛”、“发怒”、“伤心”四幅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想一想,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外貌(尤其是表情)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3、学生观察,同桌讨论,老师巡回指导,自由发言。 4、呈现例文。(例文1:每缝高兴的时候,他就容光焕发,他那矮小、结实的身 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例 文2:钻心的疼痛又一次向她袭来……她两手紧紧抠住车厢,摒住了呼吸。她脸色白的像一张纸。冷汗把额头、鬓发都湿透了,紧闭的双眼已含满泪水,以致瑟瑟抖动的长 睫毛像在水里浸泡着一样,紧紧咬着下唇渗出一缕血痕……) 5、请同学们试着模仿例文的写法,再写写另外的两幅表情。 6、小结:外貌描写,不仅要写出特点,还要写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因此,描写人物,更主要的是写好人物的神态表情,充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游戏作文: 1、请同桌之间互相对看,然后看谁能把对方逗笑,先笑的那一方就输了。 2、完了请同学上台表演,看能不能把同学逗笑。 3、请学生把刚才同学的表演写在纸上。

苦瓜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 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 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 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 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 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 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 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 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 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 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 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 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 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 名曰‘君子菜’。”

文言文阅读试题

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吴起守信(明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诺,期返而食。诺:表应答。好。 B.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求:请求。 C. 其为信若此。 D.宜其能服三军欤?宜:应该。 ②与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是() 例:待公而.食。 A.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③与加点的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例: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A.岁.征民间。《促织》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C.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追亡逐北》 D.啼.告母。《促织》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参考答案)1、B。2、C。3、B。4、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二)北人食菱(明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啖:吃。 B. 其人自护所短。护:掩盖。 C.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热:热火,即病毒。 D.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强:强劲。 ②与加点的词“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例: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A.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B.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③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组是()。 例: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