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气血

阴阳气血
阴阳气血

阴阳气血

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

亦属热,所以称“阴虚则热”,、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前面已详述。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一)真阴不足

【临床表现】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发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阳萎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气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景景室医稿杂存》)总之,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清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

、气的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故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自身具有运动的能力,“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气的这种胜复作用,即克制与反克制作用。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阴阳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的克制与反克制作用,亦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本身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是气之当养也明矣”(《医方考,气门》)。“人之生死由乎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人体的脏腑经络,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于周身,其动力来源于气。“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证论·吐血》),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赖气的推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气这种动力作用,是由脏腑之气所体现的,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依赖于肾气的推动;水谷精微的化生赖脾胃之气的推动等等。三焦为元气通行之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囊括了整个人体最主要的新陈代谢功能,其自我完成的能动过程是通过气化作用实现的。“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冯氏锦囊秘录》)。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谓之经络之气。经络之气为人体真气的一部分。

经络之气旺盛,则人身二气周流,无往不贯,出于脏腑,流布经络,循脉上下,荣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

发育,或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人的精神是物质之气的产物,气为体,神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赖气的推动。故曰“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省言箴》)。

(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作用,故曰“气主煦之”(《难经·二十二难》)。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其温煦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气分阴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者,谓之阳气。具体言之,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质疑录》)。

就营卫之气而言,卫气属阳,“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称之为少火,所谓“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对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至关重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质疑录》)。

温煦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得温则行,·气可化水,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

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如果气虚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现畏寒肢冷、脏腑功能衰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

(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人体机能总称正气。中医学用气的观点解释病因和病理现象,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标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说明疾病的产生。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盛则人体脏腑经络的机能旺盛,人体脏腑经络机能旺盛则抗病能力旺盛,即正气强盛。“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和”,即和谐之意。气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显著特征,气分阴阳,阴阳相辅相成,相互激荡,彼此合和,万物便“冲气”合和而化生。气的生成和升降出入运动处于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气之“和”或“和谐”。气和则生机盎然,机能旺盛,抗病能力亦盛,故曰“气得其和则为正气”。否则,气失其和则人体机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招邪气侵袭而为病。故曰:“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的防御作用是通过正气而体现出来的。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为:

1.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合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袭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卫气行于脉外,达于肌肤,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2.正邪交争,驱邪外出。邪气侵入机体之后,机体的正气奋起与之抗争,正盛邪祛,邪气迅即被驱除体外,如是疾病便不能发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丽恶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护于外,外邪侵袭人体,从表而人,必先犯之。脉浮,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为卫气与邪气相争的反映。如正气战胜邪气,则脉浮、恶寒自罢,而病愈。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在疾病之后,邪气已微,正气未复,此时正气足以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则使机体病愈而康复。总之,气的盛衰决定正气的强弱,正气的强弱则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故曰:“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冯氏锦囊秘录》)。

如卫气不足而表虚易于感冒,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体弱不耐风寒而恶风,汗出,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均属重在固表而增强皮毛的屏障作用。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稳固、统摄,以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素问·调经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平衡失调意味着生病。但是,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在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的矛盾关系中,阳为主而阴为从,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中的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而不固,阴气就会耗伤衰竭,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所以,气的固摄作用,泛言之,实为人体阳气对阴气的固密调节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逸出脉外。

2.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

3.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

4.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气的固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脏腑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固与散、泄、脱相对。气的固摄作用减退,必将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精神、津液的耗散、遗泄、脱失。其病轻者为散,为泄,重者为脱。凡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归于气脱;凡下血不止,崩中暴下,诸大亡血,归于血脱。

而黄宫绣则认为“阳旺者阴必竭,故脱多在于阴。阴盛者阳必衰,故脱多在于阳”(《本草求真》)。张景岳则将脱泄责之于肺、肾,“在上者在表者皆宜固气,气主在肺也;在下者在里者皆宜固精,精主在肾也”(《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略引》)。散者收之,涩可去脱。久嗽为喘,而气泄于上,则固其肺;久遗成淋,精滑不止,则固其肾;小便不禁,则固其膀胱;大便不禁,则固其肠;汗泄不止,则固其皮毛;血泄不止,则固其营卫;大虚大脱,又当补而固之。

(五)营养作用

气的营养作用,指气为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以水谷为本,水谷精微为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全身脏腑经络机能的基本物质。因此说,水谷精气为全身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二,气通过卫气以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所谓“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以温肌肉、筋骨、皮肤”《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通过营气化生血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曰:“营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灌溉一身”(《妇人良方·调经门》),“人于经隧,达脏腑,昼夜营周不休”(《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其三,气通过经络之气,起到输送营养,濡养脏腑经络的作用。故曰:“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

(六)气化作用

气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气对血的作用,是气为血之帅,气为血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

湿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

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 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所以,还有一句话,“治

血不治气,非其治也。”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将来学习《方剂学》当归补血汤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血脱益气,为什么强调治气呢?就是根据“气血俱要,治气在治血之先。”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面还有一句话,说“阴阳并需,滋阴在养阴之上”。这两句话,体现一个共同的思想:强调阳气的作用。这也是辨证的,同时又规定了某一方为主。 调整脏腑。我们讲脏腑病机、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正确地处理脏腑的阴阳失调,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体。所以调整脏腑,脏腑功能失调,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整体观点来考察。最基本的: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首先要考虑这个点,首先来调整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这是第一条原则。 第二条原则,任何一脏发病,我们讲脏腑病机的时候,重在强调,一旦某一脏有病,按照它自身规律,应该怎么发展;按照脏腑之间的关系,它应该怎么发展。所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第二个重要

阴阳气血失衡的能量图及治疗方法---任之堂主人)

阴阳气血失衡的能量图及治疗方法 人体是阴阳的统一,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否则人体就会生病…… 本文将人体阴阳失衡的归纳为下列情况,明白其中的含义,可能对于学习、理解中医很有好处。 第一条: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图解。 说明:正常人,左右阴阳能量相等,阴阳 相互制约;上下能量也相当,也能相互制约。 第二条:单纯肾阳虚能量图 脉象:六脉正常,唯右侧沉细而弱。 病机:肾阳虚衰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阴茎及睾丸发凉,或阴汗时出,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小便清长。 治疗:温补肾阳。 第三条:单纯肾阴虚能量图 脉象:六脉正常,唯左侧沉细而弱。 病机: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 梦;男子阳具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崩漏不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 治疗:滋养肾阴。

第四条:肾阴阳两虚 脉象:左右尺部沉细而弱 病机:肾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 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 治疗:阴阳平补。 第五条:气虚 脉象:右寸细弱 病机:肺气虚 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 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咳嗽、 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治疗:阴阳平补。 第六条:血虚 脉象:左寸细弱 病机:心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疗:补养心血。 第七条:气血两虚 脉象:左右寸脉细弱 病机: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面色不华,头晕心悸,气短,形寒

治疗:补气养血。 第八条:心肾阳虚 脉象:左寸沉细、右尺沉弱或滑 病机:心肾阳虚(温运无力,致 血行瘀滞,水湿停)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或唇甲青紫,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西医最常见 的是疲劳综合征。 治疗:温经通脉、温阳利水 第九条:心脾两虚 脉象:左寸细弱、右关细弱 病机: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 治疗: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第十条:肝郁脾虚 脉象:左关郁塞、右关细弱 病机: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西医临床上多见于乙肝、浅表性胃炎、更年期综合症…… 治疗:疏肝健脾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阴阳气血

阴阳气血 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 亦属热,所以称“阴虚则热”,、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前面已详述。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一)真阴不足 【临床表现】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发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阳萎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PDF.pdf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脏腑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心之阴阳 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 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肺阴充足。则肺阳不亢。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内温养本脏腑,在外温养形体。肺阳充足,则卫气有根,皮毛得温,更好地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若肺阳失调,温煦不足,肺系虚冷,致使气行受阻,则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则畏寒,鼻流清涕;气化无权,大气衰少,则少气乏力,声低语怯,脉搏空虚;津液不化,聚而为水,则或吐清稀痰液,或发为水肿等。 脾之阴阳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的作用,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脾之阴的作用,古人论述不多,但仍可窥其一斑,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 (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咳嗽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1.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 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杼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

气血阴阳

一、体虚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 1、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 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2、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血虚忌食物品:荸荠、大蒜; 相应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 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阴虚忌食物品:胡椒、肉桂; 忌食或少食:狗肉(脑血管患者禁食)、羊肉(肝炎患者禁食)、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姜、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相应膳食:金盆富贵豆腐;怀膳小捆肉;怀菊大枣银耳羹;甲鱼怀牛膝汤;农夫烤鱼;怀膳一品肘;金盆富贵豆腐;怀山煨土鸡;参药煨乳鸽;何首乌煨猪肝;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阳虚忌食物品:鸭肉、兔肉、獭肉(水狗肉)、甜瓜; 忌食或少食:鸭血、鸭蛋、阿胶、牛奶、酸奶、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蚬肉、柿子、柿饼、柚子、柑、香蕉、无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萝卜、丝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落葵、莼菜、发菜、君达菜、罗汉果、荸荠、菊花脑、薄荷、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相应膳食:海马怀补鸡;三鞭怀补凹腰汤;韭菜怀补虾;爆炒腰花;长生煨老鸭;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能治疗各种虚证,增强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药物,称为补益药。 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立法,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做补益方剂。 适应症:本类方药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病邪已尽,因久病体质虚弱的病证,以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健康;二是用于邪盛正衰,正气不能抵抗邪气的病证,常与祛邪药同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分类:补益方药可分为,补气方药、补血方药、补阴方药和补阳方药四类。 注意事项: 1.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2.补血滋阴药性多滋腻,因滋腻碍胃、导致气滞、宜与理气健脾药同用。 3.补气助阳药多甘温辛燥,易耗阴液,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4.脾胃虚弱者、应加健脾益胃药同用、增进脾胃功能,使虚者受补。 八珍汤 【组成】 人参30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川芎30 克,白芍药30克,熟地黄 30 克,炙甘草30 克。 【主治】 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 等属气血两虚者。) 【正文】 功用:益气补血。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 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 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 酌定)。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故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 泰山磐石散 【组成】 人参3克,黄芪6克,白术6 克,炙甘草2克,当归3 克,川芎2克,白芍药3克,熟地黄3克,川续断3克,糯米6克,黄芩3克,砂仁1.5 克。 主治】 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这种脉象融合四种形态,常见阴阳气血四种虚证,许多人却并不了解

这种脉象融合四种形态,常见阴阳气血四种虚证,许 多人却并不了解 展开全文 古往今来,中医在诊疗过程中,脉诊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但是脉象那么多种类,并不是每一种都像浮、沉、迟、数那么简单的,就连这几个简单的,个个都暗藏玄机,更何况遇到一些复脉,就会更加复杂。在28脉中,第一个提到的复脉就是虚脉,而且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脉象。不要想当然的以为虚脉就是脉来无力,要知道虚脉是几种脉象的结合体,缺一不可。那么,虚脉究竟是由哪些脉象的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究竟又是怎样的呢?首先,虚脉是由浮、大、迟、软四种脉象形态结

合而成的,并不仅仅是脉来无力那么简单。要说虚脉的特征,早在《脉经》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感觉无力的脉象,也就是说,虚脉符合浮迟大软、稍加重按,全然无力的特征。 虚脉的出现,一般都是虚证,大多与气血不足或者脏腑虚证有关。气血不足,气不足以推动血行,所以脉来无力;血不以充于脉,所以按之空虚;脏腑功能低下,津液精血亏损,以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都会使得气血不足,往往脉象多见于虚脉。另外,还有伤暑也可见虚脉。具体虚脉的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我们就来简要梳理一下。1.阴虚虚脉一般所表现的证候都是虚证,自然也包含阴虚证,临床上常以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虚细数为特征。这种情况,常以补阴丸为代表方剂,药用熟地(酒洗)八两,黄柏(酒洗)四两,当归(酒洗)三两,菟丝子三两,肉苁蓉(酒洗)三两,知母(酒洗)三两,枸杞三两,天门冬二两,龟版(酥炙)二两,山药二两,五味子一两半。将这些药研为细末,用人参四两,黄芪八两熬膏,再用猪肾酒煮捣烂为丸。

中医讲的是“精气血阴阳”, 追求的是“心肝脾肺肾”扶正与调和

中医讲的是“精气血阴阳”, 追求的是“心肝脾肺肾”扶正与调 和 高朱雷:中医就是五个字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8874967.html,/html/2012-03/08/conten t_1635284.htm 大洋新闻时间: 2012-03-08 来源: 信息时报邀约四次,笔者好不容易才见到高教授。其实笔者在访问之前,就听好几个同事说过,他一眼就能把病人看透,那么几味并不算太起眼的中草药,在他的调遣、加减之下,似乎就有了神奇的药力,不敢说是药到病除,那也是几付中药剂下肚病好了七分。笔者一见面,就问:“外面说您是华佗再世,贵医院的医务处长也给我讲您收到‘华佗再世’四个字的锦旗就有十多面,是不是?”面对笔者的疑问,高朱雷笑一笑:“那不敢,华佗 是谁?是神医啊,我可差得太远了!尽管患者那样说,但我不那样认为。” 平实的回答,谦虚的胸怀。高朱雷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先后担任冶金部附属第六医院、新疆乌鲁木齐中医院首席专家,新疆人民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科室主任、曾数次或公派、或受邀赴海外讲学、诊病,参与编撰的多部中医内科著作已成现代中医的重要文献;行医30余年,他接诊了数以万计的中老年慢性病、疑

难病患者,不管他自己认不认,口碑树在老百姓心里,树在外国友人的心里。因为不管多重的病人,他开药都是以中药为主。用他的话说“西药吃多了,病不一定好得快,但身体一定垮得快。”有意思的是,同行分析他开的药里面,一般主要的药是一种补益药。他出去讲学、讲座和跟病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病是“三分治,七分养”! 高朱雷是共和国新生代中医学家,跟中医中药结缘30载,他总结自己行医30年的心得时说:“中医千锤百炼3000年,其实核心就是五个字--精、气、血、阴、阳”。 一 一位好的中医大夫,他自己就是一所医院。人走到哪里,医院就开到哪里。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他一不需要昂贵的仪器检查,二不需要复杂的化验结果,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就能知晓病情,开一些中草药方剂,用不了多少天,像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骨病、颈椎病、腰椎病、前列腺病、咳喘肺病等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重症减轻,轻病好。 高朱雷就是这样一位名老中医,他精通中医五个字“精气血阴阳”辨证论治,擅长运用中医“七虚五正平衡疗法”治疗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把中医药无可替代的卓越疗效发挥得

闭经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阴阳解析

人参养荣汤——阴阳解析 闭经气血虚弱,主要证候: 月经周期延迟、量少、色淡红、质稀,渐至经闭不行;神疲肢倦,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沉缓或细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养荣汤方: 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甘草、陈皮、熟地黄、当归、白芍、五味子、肉桂、远志 解析: 阳性药:白术、黄芪、陈皮、熟地黄、当归、五味子、肉桂、远志 平性药:人参、茯苓、甘草 阴性药:白芍 君药:黄芪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陈皮:辛、苦,温。归脾、胃、肺经。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

便。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肉桂: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远志:苦、辛,微温。入心、肺、肾经。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痈肿。 人参: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功效以补气升阳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气血亏虚、脾肾湿寒。

方剂中,黄芪、白术、人参,健脾补气;熟地黄、当归、白芍,养血活血;肉桂,补火助阳;五味子,敛肺滋肾;远志,祛痰开窍;茯苓、陈皮,健脾利水;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健脾补气为主,养血活血为辅,兼顾补火助阳、利水祛痰。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亏损者。 人参养荣汤、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味、加减一阴煎加味、血府逐瘀汤、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味比较: 人参养荣汤,以健脾补气为主,养血活血为辅,兼顾补火助阳、利水祛痰。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亏损者。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味,以补精养血为主,温经升阳为辅,兼顾补益肝肾。适用于精血亏损、肝肾虚寒者。 加减一阴煎加味,以清热养血为主,活血祛瘀为辅,兼顾补益肝肾、疏肝理气。适用于热伤津血、血瘀气滞者。 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为主,活血行气为辅,兼顾凉血养阴、宣肺利咽。适用于血瘀气滞者。 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味,以健脾祛湿为主,活血行气为辅。适用于脾虚痰湿阻滞、兼有血瘀者。

论_内经_难经_五行生克配穴法

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种山药,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由此可进一步说明,明代是形成道地药材四大怀药的年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①“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萌生时代几乎相近,说明四大怀药是较早的道地药材。②“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概念都是形成于明代,而发展鼎盛年代在于清朝中晚期。这说明“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形成与药材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必然联系。③从“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形成来看,道地药材具有地域的变更性,如地黄就历经了“咸阳”、“彭城”、“同州”、“怀庆”之地域变迁。因此,优质药材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重其质量,道地产品将不道地。要保证道地药材久享盛名而不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与地理、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关系,不断改进和提高培植加工制作 技术,在提高药品质量上下功夫,使之更有效 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29~1027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76~1677 3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14、206~207。 4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5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6~826。 7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08。 (收稿日期:1996—12—18) 论《内经》《难经》五行生克配穴法 赵京伟 杨素琴 王中元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0;河南省修武县人民医院,河南454350) 主题词 《内经》 《难经》 五行生克 选穴 对针灸处方配穴,前人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纵观历代学者的经验,总不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然而, 真正达到处方配穴之优化,就必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辨证详明,诊断准确,结合腧穴功能、特性,严密组织,有方有法,灵活多变,起到针到病除之目的。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有关资料,就针灸处方配穴,略陈管见。 1 针灸处方配穴三注意 1.1 辨证详明,忌虚虚实实 针灸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针灸能疏通经络,调和气 血,补虚泻实,使阴平阳秘,属非特异性刺激疗法。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按照五行生克的母子补泻法辨证论治,严密取穴配穴。如《难经·八十一难》曰:“假令 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说明肝实而肺虚者应补金,因为金旺能生水,水能生木,木得水滋涵则刚硬者变为柔顺;另外,金能克木,肺气充沛则肝逆自降。如果肝实而肺虚之病,但知泻肝而不知补肺,徒劳无功。如肺实而肝虚微少气,应补肝。“少气”是 · 4·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7年 第12卷 第3期 DOI:10.16368/j.i ssn.1674-8999.1997.03.002

主要是由于气血亏虚导致的内分泌失调

中医药—豆豆 2014年1月24日整理吕修敬 主要是由于气血亏虚导致的内分泌失调,一般药物很难凑效,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有许多有效地治疗方法,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丁香、广东紫珠、坤草、鸡血藤、千金拔、麦冬、阿胶、乌蛇、制首乌、太子参、青阳参、铁胆粉、紫河车、白鱼膘、怀牛膝、鹿角霜、炮山甲、赤白芍、红花、桃仁、紫云英、鲜罗勒、石楠叶、仙茅、仙灵脾、肉苁蓉、败酱草、菟丝子、路路通等配合治疗。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消散经脉郁结,补气养血,从而达到气血双盛,标本兼治,快速提高免疫力,彻底调整阴阳平衡,从而促进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快速调整内分泌失调,激活细胞,使皮肤光亮嫩白,细致红润,久服面色红润,精神饱满,消除面部顽固色素斑点,祛除面部晦暗,斑痕,痘痘等现象,对内分泌失调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根治不复发。 病情分析: 青春痘一定注意饮食清淡,不要吃辛辣的。中药调理的话,以座疮治疗,但需要根据疹形态舌苔脉象辩证后才可以处方 指导意见: 1肺热血热,颜面部散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色淡红或呈肤色,称白粉刺,有的其顶端呈黑色,称黑头粉刺,舌苔薄黄,脉数。 脾胃积热,风疹呈红色,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可伴有腹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或滑数。

2热毒,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周围潮红,自觉局部痛疼,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舌苔黄燥,脉数。3血瘀痰凝,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结节呈坚硬暗红色,自觉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也可形成囊状内含粘稠分泌物,压之有波动感,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舌质紫暗,脉弦滑 中药治疗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因皮脂腺管与毛孔的诸塞,致使皮脂外流不畅所致。临床以黑头、丘疹、脓疱、结节等为主要表现。多发于面颊、额部、颜部和鼻颊沟部,其发病机理常与皮脂分泌、毛囊管角化过度、异常菌群和炎症的产生有关。其皮脂溢出的实际原因,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属于祖国医学的“肺风粉刺”范畴。 消痤1号 [组成]桑白皮10克黄芩10 克枙子10 克黄莲10 克连翘15 克生地15 克牡丹皮10 克生山楂30 克生薏苡仁30 克茵陈15 生甘草6克生大黄10克 [功能]宣肺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症]寻常型痤疮。 [疗效]本药在寻常性痤疮的治疗中起效快,疗效肯定,值得推广。[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 [评按]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山枙、黄莲、连翘清心热,连翘还可散结,生地、丹皮活血凉血,生山楂、生薏苡仁、茵陈利湿除脂,

肾阳虚气血不足的中药方

肾阳虚气血不足的中药方 虚就是弱。阳谓外阴谓内阳虚就是体外阳气不足,阴虚就是体内水液不足肾阳虚和肾阴虚都有腰膝酸软的表现;区别:肾阳虚是肾脏阳气不足,虚寒内盛表现的症候;肾阴虚是肾脏阴液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症候。肾阳虚腰膝酸软而疼,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精神萎靡,面色晄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气血亏虚首先要保证优质蛋白质、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特别是应补充足够的铁质,以防范贫血的发生。食物采取既要讲究营养,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可供给鲜鱼、嫩鸡、鸡蛋、动物肝、动物血、瘦肉、大豆制品、乳类、大枣、莲子、新鲜水果和蔬菜。不吃或少吃油腻生冷食物,不可以食萝卜、山楂、苦瓜、橘子等有理气、活血、寒凉性食物。应多吃易于消化食物。补养的时间以半月为宜,平时身体虚弱、体质差、失血多者,可酌情适当延长补养时间。手脚冰冰的,循环不好!大量补气,黄芪有很好的补气的作用。黄芪炖鸡!但内热不要用黄芪。肾阳虚的症状表现为“寒”的症状,肾阴虚的症状为“热”,肾阳虚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鳅黄鳝来进行食补,药物则有肾宝,或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可以吃哈士膜,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等进行食补,药物提议你口服六味地黄丸肾虚的人可以经常活动腰部,可使腰部气血循环畅通,使肾气得到

不断充养.适宜的运动能改善体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 乌鸡等;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乌鸡等.自我按摩腰 部和脚心.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体,防止早衰.中医的说法是“阴虚则盗汗”,“阳虚则自汗”。著名学者聂文涛先生总结四句科普:“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辩证的全部,确实让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虚症。盗汗滋阴,自汗补阳或补气补肾要注意一个原则,肾阴虚的情况下火就容易旺,阴虚火旺,如果这时再使用那些温热的壮阳药物,等于是火上浇油,病人热性就更大了。反过来说,假如病人肾阳虚、怕冷,你再用一些滋阴药,等于是雪上加霜,病人同样也受不了。 气血不足中医学认为气的根本在肾而统于肺脾.在表则护卫 皮毛,充实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内则导行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凡是七情和冷热等刺激,都能影响及气而发生病变,故不论外感内伤都有气的病理现象,因有"百病皆生于气"的 说法.主要是:气充则强,气少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病.为此, 治疗上有补气,升气,行气,降气等多种法则.气分不和可以影 响血分,尤其是气机障碍能引起水湿痰浊等疾患,故治血病,水湿疾病,常有气分药结合使用.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寒湿型体质的表现有:畏寒、肢冷、腹胀、大便清稀、身体酸重、浮肿、头晕、没精神、易感冒等等。平时多运动,多吃一些辛辣、利水食物如生姜、五香粉、丝瓜、冬瓜、山药等等,有利于改善身体寒湿的症状。如果用中药方,应选用温肾利水的方剂。方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茯苓四逆汤等等。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1.肺阴虚症状:两颧骨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鼻咽干燥,干咳少痰,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苔薄或无,脉象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肺 常用药物:生地,沙参,麦冬,元参,玉竹,芦根,杏仁,瓜篓,桔红 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贝母二冬膏 2.肺气虚的症状:面色剐白,精神萎靡,咳喘无力,声音低微。自汗多汗,气短懒言,甚则息微,呼吸短浅,凉汗淋漓,舌苔淡薄,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收敛肺气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川贝母 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1.脾胃阴虚的症状:口干舌噪,齿噪津少,脘腹涨满,或见热痛,心中嘈杂,饥不欲食,干呕欲吐,反胃呃逆,舌质红赤,苔黄而干或光无苔,脉象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扶脾,清热益胃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梗米,糯米,知母,元参,莲米 常用中成药:玉泉丸 2.脾胃气虚的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四肢发软,不思饮食,腹胀,唇淡不荣,大便糖泻,内脏下垂,舌质胖大,脉象虚弱 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炙甘草 常用中草药: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 1.心阴血虚症状:形体消瘦,心慌气短,心烦易惊,头昏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象细弱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常用药物:当归,川穹,白芍,地黄,麦冬,玉竹,丹参,枣仁,夜交藤,合欢皮 中成药:香砂安神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 2.心阳气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心胸憋闷,胸弊背冷,畏寒喜稳,自汗多汗,甚则面色惨白,神识恍惚,冷汗淋漓,呼吸短浅,四肢厥冷,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润,脉象细弱,甚至脉结代,脉律不整 治疗原则:益气扶阳,补心安神 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茯神,附子,肉桂 1.肾阴虚症状:头昏耳鸣,听力减退,牙齿动摇,毛发枯萎,腰脊酸痛,嘲热盗汗,口燥咽干,梦遗滑精,舌质红赤,脉象沉细 常用药物:熟地,山茱萸,淮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桑棋子,枸杞子,炙龟板,知母,黄柏,憋甲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 2.肾阴虚症状:畏寒怕冷,腰膝酸冷,深疲易倦,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失禁,尿后余沥,性欲减退,阳痿早泄,遗精难育,宫寒不孕,舌质淡而胖,脉象虚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