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目录

导语 (2)

第一部分愚公移山精神的神话解读 (3)

一、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 (4)

二、人力与神力的消长 (4)

三、神话英雄的使命与担当 (5)

四、神话英雄的英勇抗争精神 (6)

第二部分愚公移山精神的儒家解读 (7)

一、入世姿态:为后世开坦途 (8)

二、仁爱品德:爱家人,也爱众人 (8)

三、自强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 (9)

四、浩然之气:“敢叫日月换新天” (10)

五、勤劳习惯:天道酬勤 (10)

六、“齐家”:“家和万事兴” (12)

七、愚公的“三不朽” (12)

第三部分愚公移山精神的道家解读 (13)

一、愚与智:大智若愚 (14)

(一)愚与智相比较而存在 (15)

(二)矛盾双方的转化 (15)

二、量与质:持之以恒 (18)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8)

(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9)

(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 (20)

三、取与予:多予少取 (21)

(一)天地境界 (21)

(二)少私寡欲 (22)

(三)大舍大得 (23)

结语 (24)

导语

九十年代初期,焦作一带流传一则民谣,说的是焦作及其所辖各县市的标志性的城市雕塑:“焦作马,武陟牛,济源有个憨老头,沁阳有堆粉笔头。”

如果要问,在所有的这些标志中,哪一个最为著名?这位“憨老头”一定会脱颖而出。他就是被道家经典《列子》记载过、被伟人毛泽东高度赞誉过、被歌唱家江涛深情歌颂过、正被我们热切关注着的“愚公”。

王屋山是愚公移山神话的发源地,济源愚公村是愚公的老家。2009年9月9日,济源被授予“中国愚公文化之乡”、“中国愚公文化研究中心”。现在又有愚公移山精神纪念馆、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

本人于今年6月25日参加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成立大会,很荣幸地成为该会88名理事之一。我很珍视“理事”这个崇高的荣誉,把这个“理事”的头衔很当回事,现在跟各位讲《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就是要实实在在地理一理“愚公移山”这当这档事。

准备《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讲座,主要是“寻根”,就是追寻文化的根,寻过去的根,寻历史的根。追溯昨天的历史,就是要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过去曾经是什么样子,是怎么走过来的。理解了我们的“昨天”,才能更好地定位我们的“今天”,也才能更有底气地设计我们的“明天”。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个永恒的人生问题,关涉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跟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动物仅仅知道“现在”,人则不仅知道“现在”,还会寻找“过去”,更会展望“未来”。大家都还记得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表演的《昨天、今天、明天》。崔永元对黑土大叔、白云大婶解释说,本次“实话实说”的主题是“回忆一下过去,再评说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

追溯历史、展望未来,不仅的人的能力,还是人的一种不可遏制的“渴望”与“冲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寻根的冲动可能是世界上最强烈的。寻根的途径很多,如家谱、祖籍、姓氏、祖先、神话等。如本人姓郑,“天下郑氏出荥阳”;我母亲姓原,要寻根就会寻到济源。我的职业身份是教师,“至圣先师”孔子是我的崇拜对象,我在河南理工大学给学生开有《论语》课,我是孔子的不折不扣的“粉丝”,今年7月我怀着朝圣的心情,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我的民族身份的汉族,我们常自称为“炎黄子孙”,新郑每年要搞“祭祖大典”。我的政治身份是中共党员,我对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会情有独钟。我出生在温县,温县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世界各地的太极拳修练者都渴望来陈家沟拜一拜祖师爷。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愚公移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愚公移山的典故,我们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气概是怎么来的?大智若愚、大道无形的智慧是怎么来的?上善若水、博施济众的德性是怎么来的?也会知道,我们这个抱定了复兴梦想的民族,曾经做过什么样的美梦?我们把历史的智慧、文化的智慧传承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软实力”,形成我们的文化优势。

这次讲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愚公移山精神的神话解读;二、愚公移山精神的儒家解读;三、愚公移山精神的道家解读。核心主题,一言以蔽之,神话英雄愚公,以道家的精神,从事儒家的事业。

第一部分愚公移山精神的神话解读

现在我们都在谈“中国梦”,如果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做一篇命题作文,不知道大家会怎么写,会不会超越马丁·路德金。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奇特的“梦”,如孔子的周公梦是和谐梦,庄周的蝴蝶梦是自由梦,李白的美梦是妙笔生花梦,还有黄粱美梦、南柯一梦、红楼梦等。

神话也是梦,神话是人类童年时做的梦。嫦娥奔月是飞天梦,大禹治水是太平梦,精卫填海是复仇梦,愚公移山是通途梦。

一、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

王屋山被称为“神话的渊薮”,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黄帝祭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都发生在这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丰富而又神奇的神话,大致有这样的原因。一是地理优势,济源位于大山、大河、大平原的结合部,李白的话就是“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二是文明优势,济源曾为夏朝都城,文化积淀深厚;三是人的优势,善于想象,敢于想象,敢于担当,敢于作为。

神话世界,是原始人以其不发达的心智,通过不自觉的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既反映现实、又非完全现实的幻化世界。神话有不同类型。茅盾认为,神话有天地开辟,万物起源,自然现象,幽冥世界,人物变形,神、英雄的武功等。钟敬文则将神话分为三类: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生存斗争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神话是文化的源头,是远古历史的投影,是我们与祖先建立联系的精神纽带。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是远古祖先想要传给后人的某种信息。荣格说,神话形象给人类的典型经验赋予形式。神话中隐藏着一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化信息、遗传密码,这些信息与我们今天的生存、发展有密切关联。

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一些特色鲜明的神话母题,构成其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民族精神的灵魂。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神话所展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团结统一精神和勤劳勇敢精神等。在愚公移山中形成的“移山共同体”、大禹治水形成的“治水共同体”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二、人力与神力的消长

神是人的想象,是人的形象的无限放大,是力量、智慧、创造、不朽的象征。神力,实际上可以表述为“自卑者的自大”。在人类童年的幻想中,人借助于神的力量,获得一种虚假的成就感。人越渺小,神就越伟大;人越卑微,神就越高贵;人越无知,神就越神通;人越无能,神就越有神力。人类童年的焦虑、矛盾、纠结等心态在于:既属于自然,还想挣脱自然;既敬畏自然,又想改造和征服自然。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工具的发明、火的使用,人在自卑之中逐步积累

一些自信。人们开始是匍匐于大地,后来慢慢爬了起来、站立了起来,在大自然面前逐渐挺起了胸膛。鲁迅说:“原始人对于动物的权威,是产生于弓箭之类的发明的。”后羿射日的神话,表明弓箭的发明给人带来的自信。正如当年中国有了原子弹、氢弹、导弹,中国面对西方的军事威胁时,我们就有了底气。

神话演变的内在逻辑之一是,随着人的力量与智慧的增长,人间英雄逐渐走向前台,神界威力慢慢隐退为背景。可以从神力与人力的此消彼长的历史轨迹,把远古神话分为大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有神力,没有人力。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女娲补天等神话,其中只有神力的伟大,没有人力的参与,是逻辑上最早的神话。

第二阶段,神力为主,人力为辅。“愚公移山”的神话在逻辑上肯定在“开天辟地”神话之后,因为它彰显的是愚公为代表的人的力量,神力充当了移山的背景,所以有人说愚公移山“主要不是神话而是人话”(程广云《从“愚公移山”到“吴刚伐桂”——文本解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131页)。但是,神力太巨大,人力太渺小,如果夸娥氏二子的神力,愚公的后世子孙可能至今还在挖山不止。

第三阶段,人力为主,神力为辅。如“大禹治水”神话,其中更是充满了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的勤劳。大禹汲取父辈治水的教训,变堵为疏,这是人的智慧的进步。大禹治水过程中,建立了广泛的部落联盟,形成了“治水共同体”,这是人的团结的力量。大禹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三过家门而不入”,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治水大业之中。尽管治水过程中有白脸鱼身的巨人相助,但是,神力的影子变得越来越模糊。

三、神话英雄的使命与担当

乡人被高山阻隔,出入之迂,行路极难,愚公率领子孙出场了。

当人类生存面临巨大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是神话英雄。他们的使命就是拯救危难,救民于水火。

下面借助典故,分别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为例分析神话英雄的使命与担当。

案例一:女娲补天

天崩地裂,烈火与洪水即将要把人类毁灭的时候,女娲手捧五色石出场了。《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案例二:后羿射日

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庄稼绝收,后羿提着弓箭出场了。《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狶、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狶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案例三:大禹治水

洪水滔天,人们纷纷葬身鱼腹,大禹手持槀耜出场了。《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庄子·天下》:“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槀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劳天下也如此。”

四、神话英雄的英勇抗争精神

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王屋山有著名的神话“金三角”——东有愚公移山,西有女娲补天,南有大禹劈川,分别是与山斗、与天斗、与水斗。

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一系列神话,组成了一曲雄浑、奔放、壮烈的战天斗地的远古“英雄交响乐”。

愚公移山,做好了世世代代挖山不止、永恒抗争的准备。《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神话英雄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

不已”。如盘古,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业之后死了,死了之后还在“创世”。三国徐整著《五运历年纪》记载,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即百姓)”。如夸父,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愚公神话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做梦要大胆:领导干部要善于梦想,敢于梦想,谋划好战略,规划好方案。第二,追梦要执着:抱定梦想,梦想成真;咬定青山,矢志不移,知难而进,创造人间奇迹。第三,能力要跟上:无论是远古时代的氏族首领、部落领袖,还是当今的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使命很神圣,责任很重大,要敢于担当,执政能力的提高是必须的。

第二部分愚公移山精神的儒家解读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影响最深广的思想派别,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呼声很高,《庄子·渔父》中说:“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对出自道家经典《列子》的愚公移山,为什么要做儒家式的解读?能不能解读、怎么来解读?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道家经典《列子》,《列子》反映的主要是道家思想。可是,通过对愚公移山这一神话故事的深入解读,我们甚至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信息,不少于其中隐含的道家思想信息。

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一书,两处论及愚公移山精神。两位教授是中国当代伦理学界的“翘楚”,不会不知道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道家经典《列子》,但他们依然把愚公移山精神归入儒家伦理精神的领地,这并非偶然。(参见该书第152页、第213页)

一种解释是,《列子》可能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假托列子之名来阐释有关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其中的思想不一定都属于

道家。我的解释是,对于同样一个神话题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列子做了最早的文字记录,张湛做了道家式的理解;儒家用了,自然可作儒家的理解。神话题材的解读是开放式的,不是列子讲了,就只能归作道家的地盘。

愚公移山的典故中多蕴含的儒家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入世姿态、仁爱品德、自强精神、浩然之气、勤劳习惯、“齐家”等。

一、入世姿态:为后世开坦途

人生在世,基本的生存姿态有两种,即入世、出世。

儒家的姿态倾向于入世,不要逃避现实社会生活,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要通过人的努力去改造,让这个人间、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道家、佛家的姿态则倾向于出世,认为现实社会是一个“樊笼”,世俗社会中的纷扰、苦难太多,人们很难感到幸福;幸福要到尘世之外、到自然山水、到神仙世界、极乐世界去寻找。庄子主张“顺世安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逃避社会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最常见的方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第二种类型,最潇洒的方式:隐遁山林,寄情山水,“梅妻鹤子”,与鸟兽同群。第三种类型,最极端的方式端:生不如死,结束自己生命,如江西师范大学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

愚公显然不是逍遥派,他没有去修炼列子的御风术,可以乘风而行,扶摇直上,逍遥于尘世之外,让移山成为多余,因为再高的大山也阻隔不了他的“逍遥游”。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入世派,移山,是要向大自然开战,让高山给人让路,在没有路的地方修出一条大道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起来。愚公的移山之举,用孔子的话说,甚至是一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自然的人化”,即在自然界打上人的活动、人的意志、人的思想的痕迹。

二、仁爱品德:爱家人,也爱众人

《吕氏春秋·不二》中说,“孔子贵仁”,现任的教育部部长是袁贵仁,他的

大名就是这么来的。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范畴,其基本内涵是对他人的关爱。《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什么是“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孔子就很关心人。一次下班回家,家人告诉他说,今天马厩失火了。孔子马上问:“伤人乎?”为什么不问“伤马乎”?马也值得关心,但人更值得关心。

《礼记·礼运》描述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与《论语》中孔子主张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完全一致的。

愚公的仁爱之心,就是忧虑家人、众人的出行之苦,不仅是为自己家人造福,更是在为大众造福,因为愚公移山修路,受惠的人群远远超出其家人的范围。这就是说,愚公的爱心是博大的,是“天下为公”的胸怀,是基于家庭亲情、又超越家庭亲情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做官的仁爱就是爱民,关心民众疾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愚公的移山工程是“惠民工程”,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人情工程”、“腐败工程”、“豆腐渣工程”。陕西宝鸡原市委书记把工程包给情妇,结果是管道经常爆裂,民怨沸腾。

三、自强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

原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说过,愚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搏精神。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愚公就是矢志不移、知难而进的典范。他咬定青山,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为后人开坦途,为万世开太平。

愚公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顶天”,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立地”,即脚踏实地,叩石垦壤,锲而不舍,挖山不止。鲁迅先生的话说,他

在进行一场“韧的战斗”。

“男儿当自强”,要自己拯救自己,自己成就自己,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天助自助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愚公移山神话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难题,对于有着宏大志向的人来说,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各种困难会更多,所吃的苦头会更大,遭遇的挫折甚至会接踵而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种选择是一蹶不振,偃旗息鼓,以逍遥的姿态逃避人生的责任;另一种选择是坚定不移,发愤努力,以无所畏惧的精神永远奋斗下去。

四、浩然之气:“敢叫日月换新天”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浩然之气”,最为宏大,最为刚强,充塞于天地之间,需要用正义去培养,用仁义来辅助,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

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会有一种正义、自信、自强、刚毅、豪迈的精神力量,就不会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甚至会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勇气,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来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成就一番大事业。

愚公身上就充满了这种浩然之气。移掉太行、王屋二山,必定面临无法想象的艰辛,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在愚公看来,移山是为子孙、为众人、为后人造就幸福生活的正义事业,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为此,“年且九十”的愚公不服老,“不知老之将至”,甚至“老当益壮”。有了这样的浩然之气,河曲智叟的冷嘲热讽有能算得上什么呢?

五、勤劳习惯:天道酬勤

愚公是中国人、河南人勤劳的表率。愚公如果能够活到当代,绝对可以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一定能够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他不畏艰辛,率领子

孙“叩石垦壤”,“毕力平险”,“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俗语说:“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勤劳是幸福的保证,即“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勤地不懒”,耕耘多了,收获自然也多。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

郎咸平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一年劳动时间比较:荷兰1389小时,美国1610小时,日本1758小时,巴西1841小时,中国2200小时,稳居世界首位。英国、法国、希腊、瑞典等欧洲国家实行的是福利社会制度,休闲时间多,劳动时间少。法国一年各种假期150多天,经济任意危机,度假雷打不动。意大利民众的抱怨是,华人过于勤劳,将本该属于他们的生意抢走了。西班牙人火烧华人商铺,因为华人实在是过于勤劳,干起活来常常是“白加黑”、“五加二”,本地商户根本竞争不过华人。《圣经》中说,星期天是做礼拜的日子,是要停下手中的事情,专门去拜上帝的;礼拜天是上帝规定的休息日,上帝说,如果哪个人这一天还在地里干活,可以搬起石头砸死他。

在中国范围内,最为勤劳的当属河南人。河南人口众多,全国各地都有河南人忙忙碌碌的身影。李克强总理在河南工作的几年间,最令他感动的是河南人民的勤劳精神。以男性为例,一个河南人的一生大致上是这样过的:年轻时,风风火火地干,有个勤快能干的名声,好找上个媳妇;娶了媳妇,有了孩子,还是没日没夜地干,想多打粮食、多存钱,供子女上学;孩子成人了,还是撅着屁股干,为的是能盖上新房,给儿子娶媳妇;当了爷爷,还闲不住,到爬不动了才老实。故事一则:刚包产到户时,河南牛价偏高。一农民听说陕西某县牛价便宜,本千里路,硬是把牛赶到家里,鞋底都磨穿了。他说:那地方的牛没有办法不便宜,因为人太懒,牛也用的少。早上日头升几丈高,咱这儿的人都下地干几个钟头了,那里的人才刚下床;下午太阳还有几丈高没落地,咱这儿的人干得正有劲,那儿的人已经收工回家了。

做官也要勤,“勤”是公务员考核内容之一(德、能、勤、绩、廉),不要让人送个锦旗,上书“行政不作为”。《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宋代吕本中《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助。”明代政治家吕坤:“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高一步,责任更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曾国藩说,做官要做到“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北京香山明

清时为皇家园林,皇帝在那里有办公室,叫“勤政殿”,意在告诫群臣要“勤于务本,勤于思政”。

六、“齐家”:“家和万事兴”

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小农自然经济、血缘家庭、宗法等级制度。周朝的制度特色是“家天下”,家国同构,周天子既是他家的家长,也是整个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儒家倡导的就是与宗法等级制度相适应的孝悌、仁义、尊尊、亲亲、等级、守礼等观念。

在儒家那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孔子讲孝悌为仁之本,在家孝悌,在外就不会犯上作乱。董仲舒的“三纲”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的都是家庭伦理;“家和万事兴”,家庭关系搞好了、和谐了,什么事情都好干。

愚公的形象就是一个父权家长的形象,虽然“年且九十”,但对家庭幸福、子孙命运非常关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烈。大山阻隔、路修不通、出行不便,这个压头的事情不解决,死不瞑目,决心和家人一起“毕力平险”,把两座大山移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愚公的家庭很团结。第一,愚公很民主。移山是家里的大事,面临很多难题,不是家长一拍脑袋、一拍桌子就定了的事情,愚公要跟家人“民主协商”。第二,妻子很体贴。妻子从关心丈夫的角度考虑,提出疑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第三,子孙很听话。子孙很尊重长辈,支持愚公的战略,积极出谋划策,把挖下的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而且说了就干,说到做到,迅速将移山的战略化为移山的行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七、愚公的“三不朽”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主管鲁国外交的叔孙豹出使晋国时,晋国执政范宣子问他,说自己的宗族自尧舜以来一直香火不断,而且代代做大官,这算

不算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叔孙豹回答,世代都是贵族,子孙都做高官,这只能叫做“世禄”,不能叫做“不朽”,真正的“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愚公也是不朽的,因为其言行符合儒家的“三不朽”之说:“立德”,仁爱家人、众人;“立功”,为后世子孙开坦途;“立言”,“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精神的儒家启示是:第一,担当:即做人要有担当,像愚公那样为后世子孙开坦途,为万世开太平。第二,自强:不靠神仙,不靠救世主,而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挖山不止。第三,仁爱:仁者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让世界充满爱”。第四,勤奋:挖山不止,生无所息。第五,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部分愚公移山精神的道家解读

道家与河南的渊源很深。道家三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都是河南人。其中老子是周口人,庄子是商丘人,列子是郑州人。

道家、道教与济源关系非同一般。老子在王屋山隐居悟道,王屋山有老子祠。列子云游名山,曾入王屋山采集民间传说。最早的道教经典东汉《太平经》出自王屋山。魏晋时期道教名家葛洪在王屋山抱朴坪炼丹,称王屋山“正神在其中”。唐朝道士司马承祯敕建阳台宫,提出“洞天福地”理论;八仙之一张果老在王屋山修炼。王屋山上与道教相关的文化遗迹众多,有阳台宫、清虚宫、紫微宫、迎恩宫、灵都观、奉仙观、长春观、济渎庙、麻姑庙、十方院、琼林台、王母洞、灵山洞等。天坛山为黄帝设坛祭天处,“神仙朝会之所”。张振犁指出:“王屋山是道教在全国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的第一大洞天。这里与北魏、唐代的国都洛

阳,只一河之隔。许多宫廷皇族、官吏、道徒、文人,都把这里作为重要的京畿游览胜地。因此道观多,规模大,香火盛,王屋山周围流传的道教传说也特别多。”(张振犁著《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230页。)是王屋山成就了道家、道教,还是道家、道教成就了王屋山?答案是相得益彰。

道家学说,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世界运行的规律,思想精湛,旨意深远,胸怀博大,想象神奇,注重贵生养生,也提供安邦治国的方略,具有深刻的辨证思维。《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之学,“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道家追求超凡脱俗,鄙视世俗功利,有明显的避世、超世、出世特色;道教更是劝人弃凡成仙。但是,不能因此说道家完全就是出世主义。唐玄宗把《道德经》思想概括为“理身”和“理国”两个方面,清世祖顺治帝认为道家提供了“治心治国之道”。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一书中指出,儒家偏重于入世,佛家偏重于出世,道家则“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出世而不超尘,入世而不流俗,即“同流不下流”。洪应明《菜根谭》:“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一书,《列子》的核心思想属于道家。列子,姓列,名御寇,今河南郑州市人,东周时期人,为道家代表人物。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愚公移山”所秉承、蕴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如下方面:大智若愚,持之以恒,多予少取。

一、愚与智:大智若愚

根据济源邵原镇黑龙山流传的女娲造人的神话,女娲抟土造人时就确定了睿

智与愚笨,亲手用泥捏出来的聪明富贵,用藤条抖甩黄泥落地成人的平凡贫穷。

愚公没有大名,愚公这个称呼显然是非正式的。愚公的名字可以在《道德经》里两个找到根据:一个是字面上的根据,老子自称为“愚人”。《道德经》第20章:“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另一个是更深层次的根据,即《道德经》说的“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很相近。

中国人的命名方式很有意思:大名为儒家式,小名为道家式;一正式,一非正式;一为“知雄”,一为“守雌”;一为高、大、全、香、美、雅,一为低、小、残、臭、丑、俗。正式名:传芳、崇智、泽东、崇德;非正式:臭臭、臭蛋、憨蛋、毛蛋、茅缸、茅勺、茅池。大名也有叫“憨笨”、“愚”、“若愚”的,但远不如叫“慧”、“智”、“明”、“聪”的多。小名为什么叫的那么丑?为了好养大。帝王为什么称孤道寡?寡人、孤家自谦是为了不孤不寡,为了得道多助,为了江山永固。道家思想的根据是,“贵以贱为本”,“柔弱胜刚强”。

(一)愚与智相比较而存在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相互依存,相比较而存在。《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愚公与智叟,一愚,一智。愚公被智叟怒斥为“甚矣,汝之不惠!”即愚公不是一般的愚笨,而是特别的、出奇的、过度的愚蠢。抨击别人为愚蠢,有一个前提,即自己肯定比人家聪明;智叟便是这样的聪明人,智叟的名字就是明证;愚公越是愚蠢,就越衬托出智叟的聪明。

(二)矛盾双方的转化

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即阴与阳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盛阳衰,阳衰阴盛,两种因素、两种力量在互相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反者道之动”

如福与祸,《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句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人有困难,你伸出援手,他会非常感激;但是,帮助太多了,反倒是刺激起了他的贪欲。

列子的愚与智:列子家贫,常常食不果腹。郑国执政子阳在别人的劝说下,出于博得好士之名的目的,派人送给列子十车粮食。列子连连致谢,却辞而不受。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此遗事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有载,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可见,列子与失马的塞翁一样,不为一时之得失而动心,眼光都很深远。

在《列子·汤问》中,殷汤向夏革请教对“巨细”、“修短”、“同异”等矛盾范畴的认识:“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夏革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具有相对性,具有不确定性,对立面在不同情境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在智叟看来,矛盾双方的对立的不可变更的,如山体之“巨”和人力之“细”,如移山耗时之“长”与人的生命之“短”。愚公则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子子孙孙的无穷延续能够把个体生命的“短”转变为族类生命的“长”,世世代代移山不已的顽强努力能够把大山由“巨”化“细”;一个人看似很渺小,但是,人是万物之灵,可以“体道”,可以“通神”,可以兴利除害。唐·丘鸿渐《愚公移山赋》说,“山之大,人之心亦大”;即山很高,人的心更高。同理,太行、王屋二山在人眼里是无比巨大的,但在神的视域中却极为微小,夸娥氏二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背走;移山的过程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极为漫长,而在神的世界里则极其短暂。故事结尾的神力描述为什么不是多余的,逻辑的一致性使然,并非是一定要借神力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不一定是要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轮回报应思想”。

2.愚与智的转化

张湛评论愚公时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在评说智叟时说:“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愚公的智慧在于,他看到了矛盾对立面可以互相转换的道理。《韩诗外传》借周公之口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孔子集语》说:“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

一种情形是“大愚若智”。“聪明反被聪明误”。如《红楼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是一个很有手段、太会耍小聪明的女人,从不知道厚道待人,只知道损人利已,终落得孤家寡人、身败名裂、一无所得的下场。河南省九里山少年犯管教所关超:“智商低的孩子,进不到这里来。”河南省焦南监狱关超:这里关了10多个厅级干部,没有一个不是聪明人;如李文成,新中国成立后来河南的第一个博士。老师升官,焉知非祸?当官是把双刃剑,属于高危行业,诱惑太多,把持不住。

另一种情形是“大智若愚”。贾平凹写丑石,“丑到了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愚到了极处,也就聪明到了极处。《道德经》第41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学大师司马承祯认为:生慧不算难,难的是“慧而不用”;即对智慧采取“无为”态度,不好显摆卖弄,不好为人师,可谓大智若愚。

谁是中国最聪明的人?是诸葛亮吗?不是,是诸葛亮无法战胜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聪明人,这没什么问题,因为中国的聪明人太多了;司马懿的要害处在于,他是个很会装糊涂的聪明人。司马懿对曹爽的策略,装糊涂,装重病,卧床不起,滴水不进,气息奄奄,朝不虑夕……麻痹对手,使曹爽彻底丧失警惕,借机兵变,诛杀曹爽。如孙子所言:“能示其不能”,如郑板桥所言:“难得糊涂”。

愚公为什么不愚?移山为什么不是“妄作”?因为“知常”,有大智慧,即悟透了质与量、取与舍、生与死的关系。《道德经》第16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妄作”,不自作聪明,不胡作非为,不胆大妄为,不犯上作乱。

周恩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不老实、不忠诚、说谎话,代价可能极高,如民间故事“狼来了”,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自取灭亡等。

愚公启示:小聪明与大智慧——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是战术手段,大智慧是战略眼光;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二、量与质:持之以恒

愚公能够移掉大山的理由很充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说的是量与质的转化。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64章,讲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形成质的变化。

1994年春,我来到王屋山。当一棵树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好大一棵树!”大家都知道,这棵树就是王屋山里距离愚公村不远处的银杏树,已经有大约2000年的树龄,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如愚公一样“老当益壮”。树高45.7米,树围9.4米,当地人称是“七搂一拐杖”,七个成人抱不过来,还得加上一根老头老太太的拐棍。据考证,其如此长寿的秘诀是,天天喝“不老泉”的天然优质矿泉水,水中富含钾、锂、钴、锰等稀有元素,矿化度1000毫克/升。有这个活广告,济源市王屋山黑加仑饮料有限公司开发的“王屋山泉”,怎么可能卖不过“农夫山泉”呢?再细想,这棵生命如此神奇的参天大树,不也是从一个细小的幼芽长起来的吗?老子《道德经》不是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吗?

告别千年古树,我开始爬山,我的目标是王屋山主峰。当时,王屋山景区还没有缆车,攀登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行程。在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鼓励下,我爬了三个半小时,登上了海拔1715米的老爷顶,清爽无比,飘飘欲仙,

终于能够领略到“山高人为峰”的征服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

愚公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当妻子献疑、智叟挖苦,都在向他表达移山的不可能性时,他坚信移山是一种可能性,他深知这不是近期的可能性,而是长远的可能性,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只要有移山的信心和决心,不停息地坚持下去,日以继夜,夜以继日;一筐一筐,一担一担;一代又一代,挖山不止,终会完成大业。一般人之所以一般,首先是站的不够高,望的不够远,容易像智叟一样把长远的可能性当作不可能性。人类登月的历史,从嫦娥奔月,到万户登月,再到阿波罗登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即随着时间的积累,随着多方面条件的成熟,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同理,共产主义为什么不是乌托邦,也是这个道理——乌托邦永远是幻想,没有合理根据;共产主义在遥远的未来一定会实现,因为它有合理根据。

(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63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方面,要有做大事、做难事的胆量、勇气、志向,让高远的志向转化为激励自己顽强奋斗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否则,任何目标都会落空。

目标是一步一步实现的,需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道德经》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光凭翘起脚尖是不可能出人头地的,结果恐怕是连站都站不稳;大跨步走,想赶超对手,“欲速则不达”,反倒会走不了多远。习近平:“抓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

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邓小平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江泽民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

问题上下功夫”。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求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愚公挖山不止的实干精神。习近平一再强调“实干兴邦”,他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不做表面文章,杜绝形式主义。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在圆梦的征程中,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

(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

学习愚公“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张湛评愚公移山:“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欤?”习近平同志2011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在抓落实过程中,还要有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ˊ的理念和境界,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不要追求表面政绩,不要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他赞赏山西右玉县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壮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咬定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把沙丘和荒山改造成为树木成荫、生态良好的美好图景。

济源人民修建引沁济蟒渠,可与红旗渠相媲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题词鼓舞下,济源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战天斗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