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新人教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材培训材料

一、首先,我们来看本册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

二、和实验教材相比,新教材作了如下调整:

◇新增观察物体,由原习题新编,增加从看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的逆向活动。

◇将原图形的变换中,平移和旋转分开进行编排,本册安排的是图形的旋转。

◇统计不再安排众数、中位数的认识,本册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合并进行编排。

◇原实践活动粉刷围墙调整为探索图形。

三、其他具体编排也做了调整,下面分单元给老师们介绍每单元的具体编排情况。重点介绍教材修订的部分。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一)例1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可以摆出不同的几何组合体。

同时,在增加小正方体数量的摆法中,进一步体会并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保证从正面看有3个小正方形,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二)例2是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有了例1的活动经验,这里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尝试方法。如,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摆,再根据其他两个方向进行调整;也可以借助表象直接尝试摆出一个立体图形,再验证和调整。通过交流体会最终的摆法都是一样的。

需要注意的是,本单元所有要摆的立体图形都是组合的小正方体,它们中间是没有分开的,并且都是边和边的拼摆,不涉及错开的情形。如果学生出现分开摆放的情况,可适当说明。另外,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还原该立体,有时候摆法也不是唯一的。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一)变化1:

教材不再出现整除的概念,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改由整数除法算式引出。

(二)例2和例3分别教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这里对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来找,也可以用乘法去找。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不遗漏。

同时,用集合圈表示也是为后面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学习作铺垫。

最后,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一个数的因数、倍数有无最小、最大值,个数有什么规律。变化2:

教材将2、5的倍数特征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从2、5的倍数的特征到3的倍数的特征,再到质数和合数,用百数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现规律,理解概念。

2、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教材让学生通过在百数表中圈、框出,发现规律,总结特征。

从而初步经历探索倍数特征的过程。

3的倍数的特征同样通过在百数表中先圈一圈,再总结。

(三)接下来,继续根据因数的个数分类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例1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教材介绍了两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再动手实践。

2.新增了研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合情推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奇数、偶数相加的三种情况,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首先,利用算式表征问题理解题意;接下来,通过举例、说理、图示获取结论;最后,通过举例加以验证。事实上,举例、说理、图示三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增强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确信感。

这种典型的数学小课题,比较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总结的完整过程,从举例考察到分析综合,从猜想到验证,最后归纳总结的过程,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条件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尝试用字母表示来进行推导。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部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首先,通关过实物图抽象出几何图,介绍各部分名称。

1.例1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观察,并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

2.例2重点研究棱的特征。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对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理解。如“长方体棱的长短变化时,面的大小也随之改变” ,通过课件演示,观察长方体的一组棱(长、宽、高)变化时,相应的面的变化情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

3.例3教学正方体的特征,编排同长方体的认识。

通过讨论交流长、正方体的异同点,巩固特征的认识。并体会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为后面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直接推导应用到正方体中作好铺垫。

第2部分是表面积的教学。

首先,结合展开图教学表面积的概念。

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以及每个面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计算作准备。

教学中,可以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通过操作、想象、讨论,在此过程中,积累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例1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这里没有给出表面积的一般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考思路,选取适合的方法计算,通过练习逐步形成一般方法;另一方面,生活中经常有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面积和,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确定计算方法。

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沟通不同方法的联系。如例1的两种思路:2ab+2ac+2bc,(ab+bc+ac)*2;不仅可以从乘法分配律的角度进行沟通,还可以通过几何图进一步解释。如图,把表面积的6个面分成2组,体会第二种方法是图形特征的具体应用。

例2让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通过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引出体积单位的学习,体会必要性。

体积单位的教学分三个层次:一是必要性;二是体积单位的定义;三是实际大小观念的建立

由前面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进行类推,体会必要性。

接下来给出定义,并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观念。

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基于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通过数体积单位的个数来求体积。教材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小正方体的个数和长方体的体积等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一方面,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多少。另一方面自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内在联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得出长方体体积,并将其与长、宽、高建立联系,“每行的个数”即“长”,“行数”即“宽”,“层数”即“高”。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

给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借助关系直接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例1是公式的应用。

结合直观图和计算公式,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乘高的方法。

注意:这里底面积不一定是下底面。

例2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借助图示,引导学生推导进率。

通过对比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例3教学换算,例4教学换算的实际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换算的必要,可以将例4的情境修改为::一箱牛奶的包装箱上标注尺寸是“3.2dm×2.4dm×1.2dm”,里面装着小包牛奶,长、宽、高分别是6cm、4cm、12cm。这个箱子可以装多少盒牛奶?这样,更能凸显转换的必要。

接下来介绍容积和容积单位。

结合眼药水、果蔬汁、绿茶等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

通过操作活动,建立相应的容积单位的表象,并得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5是容积的计算,计算方法与体积一样。

例6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新编了“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呈现分数的现实来源。

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通过举例说明1/4的含义,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

教学中,注意结合实例理解、归纳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

前面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分数的意义。这里,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准备。

例3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一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二是利用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接下来,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通过对分数进行分类引出。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突出了单位“1”,并且将原教材的例2(假分数)和例3(带分数)整合在一起,很好地沟通了假分数和整数、带分数的关系,为后面例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作了铺垫,同时加强了对化法的道理的理解。

例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转化的方法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计算。

利用图示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算理:如7/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7÷3计算。结合图示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3份

是1个整圆,7÷3=2……1表示7份里面有2个3份余1份,2个3份是2个整圆也就是2,余1份就是1/3,所以结果就是2又1/3。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小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及两种情况。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重点呈现了展开合情推理的全过程。首先,借助动手操作和直观图示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接下来进一步观察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引发猜想,再举例加以验证,最后概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过程渗透了不完全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紧接着,教材提示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自主完成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演绎推理过程。两种推理相互印证,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2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初步运用,为后面的约分和通分作准备。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1教学概念,渗透一般的求法。

例2教学求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

例3公因数和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4教学约分。约分依据的原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方法是: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可以逐步约,也可以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一步约)

最小公倍数的编排同前,不展开了。

接下来,通过大小比较引出通分。

对于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前面有了一定的经验,这里进一步概括总结出一般方法。并由此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例5通过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引出通分的必要和方法。

最后,教学小数和分数的互化,沟通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例1是小数化分数,让学生自主概括一般方法。

例2直接给出分数化小数的要求。不再由排序引出。

一类分母为10,100…可直接化,另一类分母不是10,100的,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当然,这样除不尽的判断?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生活中的一些旋转现象可能不够典型,容易淡化概念的本质,甚至产生歧义,对学生建立正确表象产生干扰。

教学中注意选取典型事例,特别是旋转角度不是360度的道闸、秋千等,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一是,特征的认识。例1为线段的旋转;例2为图形的旋转。二是,特征的应用,例3利用特征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例1借助钟面指针的运动,明确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

对于图形的旋转不要求学生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只要要求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 “向什么方向旋转” “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

教学中,可以将操作与描述结合起来,在钟表上边拨指针边用三要素描述旋转过程,以此体会旋转的含义。

例2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通过实物操作直观感受图形顺时针旋转的特征,为例3的教学作好准备。

通过观察明确图形旋转的特征: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过旋转中心的所有边旋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度也都相同。

并体会到旋转前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并且每个顶点到O点的距离都没有变,为例3画图作准备。

例3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比原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一方面,有例2作为例3的铺垫;另一方面,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在方格纸的纵线、横线上,旋转中心为直角所在的顶点。

教材借助前面图形旋转的特征,让学生交流讨论,逐步探索出画旋转图形的方法。只要找到三角形的另两个顶点的位置,就能确定这个三角形。根据旋转的特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都是90°,确定出顶点的位置。具体的操作让学生自主完成。

教材以解决问题的形式,编排了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编排:在同一例题中同时展开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论是整数还是分数的加、减法,都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后才能进行计算。当分数单位统一后,分数的加、减运算也就归结为整数的加、减了。

因此,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教材重点突出转化思想。

抽象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这里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例1教学混合运算,分两个小题。

第(1)题教学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学生借助整数运算的经验,将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运算中。

计算方法,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了,分步计算以及一次通分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2题教学带小括号的运算。

同样,也是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连续减和带括号先加后减。

通过对比,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明确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例2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并应用到分数加法中。教材采用不完全归纳进行推广。由于有了运算

定律推广到小数计算的经验,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

同时,在运用运算定律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简捷性。重点是要让学生养成计算中自觉运用运算定律的习惯。

新增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喝牛奶问题”(见图6)。

“打电话”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个内容没有变化。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现统计的价值。

教材所采用的素材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反映社会发展;二是突出了使用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优势。

教材由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特点,为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埋下伏笔。

接下来,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更能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

并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例2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1.让学生充分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寻求找次品的方法。

例2将由探索9个零件,改为先探讨8个,再研究9个零件。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单元经典试题库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经典试题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01) 班级姓名等级_ ____ 一、填一填。 1.在直尺上1个大格就是()厘米。 2.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5”是()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10”是()厘米。 3.在米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00”是()厘米,也就是()。 4. 1米=()厘米 7米=()厘米 300厘米=()米 600厘米=()米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圆珠笔大约长15(); 2.旗杆大约高12(); 3.小拇指大约长4(); 4.教室的门大约高2(); 5.床长大约长2(); 6.黑板的长约4(); 7.一座楼房高约25(); 8.文具盒长约21()。 三、在○里填上“>”“<”或者“=”。 1米厘米 99厘米米 7米+2米米 5米厘米 10厘米 1米+3厘米米 2米米 23米 75厘米-20厘米米 四、算一算。 37厘米+8厘米=()厘米 25厘米+9厘米=()厘米 1米-78厘米=()厘米 70厘米+30厘米=()厘米=()米 五、下面各图中是线段的在()里面画“√”,不是的画“×”。 ①②③④⑤

()()()()()六、数一数,下面各图中由几条线段组成。 ()()()()七、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4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八、量一量,比一比,再计算。 ① ()厘米 ② ()厘米 ③ ()厘米 (1)第三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短多少厘米? (2)第二条线段和第一条线段一共多少厘米? (3)把三条线段的序号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排列: 九、问题解决。 1.一根绳子长15厘米,用去8厘米,还剩多少米?2.小芳身高为96厘米,她再长高多少厘米就是1米?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资料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资料 2011年12月28日,在总结多年来全国课改实验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各个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蓝本。各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也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在数学学科,此次修订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课程标准终于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开启了破冰之旅,颇有力度地扭转了曾坚持近60年的“双基”、“双能”传统课程目标导向。从“双基”到“四基”、从“双能”到“四能”,新课程目标在原来的“双基”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来的“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更多方位拓展了数学基础教育的内涵,在更高层面增益了数学课程教学的价值,让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都更好地反映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2011版)》从体例结构、文本表述、具体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了修改。主要修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在保持《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体验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做了以下调整。

(1)重新撰写“前言” 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功能、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课程性质”。不仅一般性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还特别强调了“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增加了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课程标准(2011版)》将这些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同时将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中的“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分别形成附录1和附录2。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不仅增加了案例的数量,并对案例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这是为了帮助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学实施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倪志军 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一、数与代数 (一)目标要求 (1)在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2)在第二学段(4-6年级),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亿以内的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去处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二)内容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第一学段(1-3年级):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第二学段(4-6年级)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探索规律(概念多,多出现在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中) 数的认识 1.整数的定义:像-3,-2,-1,0,1,2,3……这样的数称为整数。整数中大于零的数称为正整数,小于零的数称为负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例:判断正误。 ①整数都大于0。(×) 好多学生都会误判“√”,表明学生没有对整数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②最小的整数是0。(×)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讲清“没有最小的整数,也没有最大的整数”。 2.自然数的定义

2020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三篇

2020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三篇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020(一) 通过这短时间的远程研修学习,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及教育评价的变革等的变革,让我受益匪浅、心得颇丰。 首先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课程的推出,对教师的教学、教师的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合作的探究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 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保障。这就要求老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既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是他们快乐地、无忧无虑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要一直这张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指导、帮助学生。 其次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数学课不止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还包括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各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发展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 再者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要了解学生的想法,针对性进行合作与交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好教材的使用,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能力。 最后是促进学生发展、素质教育在数学课程体现。 新课程在编写上就确立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教材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来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题全套

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量。 2.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3.回形针的长大约是3()。 4.1米=( )厘米,操场跑道的长是250()。 5.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刻度要对准这物体的左端。 6.一张床的长度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7.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10.三角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11.一条线段长是100个1厘米,这条线段长()米。 12.小红今年上二年级,她的身高大约是125()。 13.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 )条 二.正确的在( )里画√,错误的在( )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 三.计算。 5米+8米=()米32厘米+40厘米=( )厘米 35厘米一25厘米=()厘米45厘米+54厘米=( ) 厘米 39厘米+17厘米=()厘米85厘米一26厘米=()厘米1米一15厘米=()厘米36厘米+64厘米=()厘米=()米 四、比较大小。 20厘米()2米5米()50厘米 1米8厘米()180厘米99厘米()1米 4米()400厘米3米10厘米()400厘米 五.小小画家。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4.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材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培训材料 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在休闲十几天之后能和大家在网上相聚。今天,我们主要针对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进行简单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陪同下,我们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以实验稿课标为依据,以课标实验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我们都在不断的探究、追求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订课标将是我们今后开展教研活动、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价等的重要依据。今天,我们先来针对修改稿做个浅显了解。 一、修改的主要内容有: 1. 体例与结构的修改。重新撰写了“前言”;术语解释与案例汇总作为附录,统一放在正文后面,使正文更加简洁清晰;“实施建议”统一表述,不分学段,减少了重复和繁琐,便于教师阅读和实施。 2. 基本理念的修改。对数学的意义、数学教育作用的表述做了调整,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做了一些修改,力图使得表述更加准确、易于理解、便于实施。如将数学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 课程设计思路的修改。进一步明确数学课程的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目标与内容,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有关核心词(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应用和创新),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核心思想。 4. 课程目标的修改。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改革方向。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1月5日,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参加了太行小学组织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至六年级的新教材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就将本人对本次培训的收获整理如下: 一、教材的变化 修订后的教材清晰地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要求,设计出有效的、可操作的路径或方式,确实使学生获得“四基”,形成“四能”;也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新教材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容呈现、结构安排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概括地讲,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教材结构,使内容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要变化有: 数与代数部分:在二年级增加“混合运算”单元;将“有余数的除法”迁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 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时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三年级安排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性的认识;在初步

认识角的概念后,让学生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观察物体的内容安排了三个层次;……。 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安排统计的教学。第二学段才开始系统教学统计图表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去解决问题。“可能性”后移至五年级教学。 综合与实践部分:调整或重新设计了主题活动。中低年级每册一般只编排一个主题活动,提高了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了对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高年级每册一般编排两个主题活动,重在体现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新设计了“量一量、比一比”“探索图形”等主题活动;将“数字编码”从“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二)系统设计“解决问题”教学编排,为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 1. 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各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单元,都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第二学段各册教材的大多数教学单元,也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这些丰富多样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不仅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一 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数学教学上是幼稚且不成熟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但通过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坚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数学理念的提升 虽然从事教育工作已久,但面对当今的形式,时代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吸取营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在这次学习中老师为我们总结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这让我在数学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和模型化思想这么多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复杂和实效的。我正是缺少了这样的一些理论基础,使得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高度和深度。老师关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述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教学,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中面临的最为头疼的环节。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外,更要汲取丰富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于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么些个后进生,教师已经忙得不可开交,

谈何每天细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尤其是像我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说实在让人堪忧。老师的讲解为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空谈理论不切实际,屏弃理论也不合逻辑。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自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教学。 三、教研方法的更新 一直以来,校公开课的开展一直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方法。通过汪主任的一席话和几位老师的说课演示,不仅让我对如何说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在日常教学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转变需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开展学校公开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强课后说课及互相评课的实践练习,更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为我们展开更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经过这次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经过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中华民族才会永立世界民族之林。我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探索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试卷完整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 级上册测试卷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小学 二年级数学活页作业(一) (第一单元)命题人:高安市七小梁兰萍 一、“认真读题”填一填。(25分)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用()作单位来量课本的长度,用()作单位来量教室的长度 (2)1米=()厘米4米=()厘米 8米40厘米=()厘米275厘米=()米()厘米 (3)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4)三角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 (5)把33厘米、3米3厘米、3米、30厘米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回形针长3()操场长80() 手掌宽7()毛巾宽29() 教学楼高10()妈妈的身高165() 二、在○里填上“>”“<”或者“=”。(10分) 35厘米○25厘米5米○500厘米45厘米○54厘米 20厘米○2米5米○50厘米1米8厘米○180厘米 14米+6米○20米4厘米+20厘米○3米 38厘米-8厘米○40厘米35厘米+5厘米○4米 三、小法官巧判案(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一条线段长5厘米() (2)1米和10厘米同样长() (3)小红每天上学大约走50厘米()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5)尺子量一条线段一定要从0刻度开始() 四、对号入座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给出两个点能画()条线段。 ①1 ②2 ③无数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 新方法,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 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会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会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会学习心得体会我参加了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每一次培训,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教师的成长之路应是一条学习之路,也是一条反思感悟之路。下面就将本人的一些体会浅谈如下: 内容的调整:由于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从三年前就开始的新一轮的教材,不从在内容上的调整,只是在使用中例题有所增加,铺垫,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接受。应用题的提法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从形式上的改变到思路上的引导,重新指点学生理清思路,解答问题。内容同老板教材有一定的改变,排版上的调整,安排上的调整,都让我们切实感觉到编者们对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解。 两整合 将联系紧密可以整体呈现的部分课节进行了整合。 将零星散乱的倍的问题提了出来,系统的设计为一个单元,更好的使学生体会倍这种数量关系。 新增内容 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

能力。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2.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3. 以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为例,增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4.大数目的加减混合运算,很容易出错,教科书突破了这一难点。 5. 教科书非常重视图表表示问题, 读懂图表等基本素养的培养. 6. 乘除法中增加了点子图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7.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调动已有认知基础,建立起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8.用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开展新知的认识。 9.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培训讲稿 培训时间:2014年4月2日主讲人:唐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在各个学校投入实用,怎样落实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已成为摆在每一个小学教师面前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前一段时间都进行了新课标的通识培训,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我们用好新教材的前提条件。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正是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编写的。我们作为一个一线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面对每一个教学内容,要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将要共同探讨的就是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会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来有效地组织教学。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编写思路及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努力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在本册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编写者试图将抽象的理念和理想化的设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形式和素材。所谓创新,就是教材的编写要以《标准》为依据,尽量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上努力展现新的面貌。实用则是要考虑我国教育的现实条件,适应我国广大城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努力使教材的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坚持开放的原则,努力体现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空间和时间。 2.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的数学教育有着丰富的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那么,我们应改掉什么、发展什么、坚持什么,这是需要认真研究与论证的。在目前的编写研究中,我们注意对传统的数学教育经验进行认真、慎重的取舍,同时努力创造和体现与 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经验和方法,使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所谓基础性,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是最基础的,教材结构是基本的,仍然注意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所谓丰富性,指的是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呈现出丰富的特点。最后要坚持发展性,使教材的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开放的、发展的。 二、教材编写的思路 1.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力图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 2.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仍然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3.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 教案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2---P13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 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 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13+5 2+17 4+13 8+11 14+3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导入新知。 (1)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同学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二年(1)班有35人,二年(2)班有32人,二年(3)班有37人,二年(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二年(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4)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怎样解答?请学生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5+2=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2)学生汇报。可能有以下算法: ①口算法:5+2=7,30+7=37。 ②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最后合计3捆零7根。 ③计数器法: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即7个珠子,合起来是37。

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叫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教师示范,感知竖式。 35 + 2 37 (2)出示算式25+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①根据教师示范及摆小棒,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③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小结: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例2。 出示例2:二年(1)班和二年(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抽生汇报。 (2)在黑板上展示竖式 35 +32 67 (3)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53+6= 35+23= 43+26= 2.医生诊断 35 47 17 + 4 + 12 + 22 75 58 19 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加) 35+2=37(人) 35+32=67(人) 35 35 + 2 + 32 37 67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我有幸参加三到六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为期两天的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由衷感谢上级领导为我们准备这么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两天培训内容主要是对教材的调整和变化进行解读。讲座以鲜活的例子、丰富的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震撼了我,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对工作也燃起了斗志,实实在在的感到受益匪浅。 新教材主要调整和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新整合原来有联系的小单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拆分一些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如三年级上册重新整合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第一单元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例题是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三位数乘一位数,这样通过对比促进计算方法的主要迁移,引导学生依据已有计算经验适当总结计算方法。第四单元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整个单元内容丰富、庞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促进计算方法的自主迁移。四年级上册合理整合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计算的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整合小数乘除法,适当加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更加强调联系整数四则计算的方法、探索相应的小数计算方法。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则把“倒数”的内容移至“分数除法”单元。倒数是联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纽带。在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用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这一结论,因此,把“倒数”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更能体现出学习倒数的必要性。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把“分数除法”单元里“比”的知识拆分出来独立为一个单元教学。 二、解决问题策略方面作了调整和变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增设了“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中教材大幅度降低了例题习题的难度,突出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增设“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思考”的策略,清楚地呈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分析、列式、回顾反思。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主要编排特点: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归纳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或者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愿望,改变问题的呈现方

小学数学组新课标校本培训材料

小学数学组新课标校本培训材料 2012.5 爱的奉献--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美国心理学家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据此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备课中,教师应该预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目的性,让教学更加有效。策划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对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应当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二、对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应当建立在师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讲授,新型的课堂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构建互动的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首先,教师自己要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然后,教师还要跳出文本,不被文本局限在一个小天地里,而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文本,这样,就有可能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桥梁。最后,教师还要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对文本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我深入地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了吗?

我找到了学生、老师、文本之间有可能存在的隔阂了吗? 二.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要求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且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力求做到:心中有爱,爱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深入,收到实效。有效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有:一、创设问题,激发探究。二、创设情境,引发探究。三、预设时间与空间,激励自主探究。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发探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取向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做如下引导: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过程调控。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任何人生来都有一定的潜能,

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集

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集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 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1 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

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