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有效研究

【TMS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有效研究
【TMS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有效研究

【TMS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的有效研究

英国Barker 等于1985 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并引出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启动了TMS 基础与诊疗研究。TMS 是利用脉冲磁场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感应电流、激活神经元、引起轴突内的微观变化,导致电生理和功能的改变,既可引起暂时的大脑功能的兴奋或抑制,也可引起长时程皮质可塑性调节的最终效应。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是一连串持续作用于大脑局部的TMS 脉冲,刺激强度不变,刺激频率每秒l~20 次或更高。rTMS 作为一种安全、无创、无痛的治疗手段,可以促进大脑可塑性的改变,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然而,国内在rTMS 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报道很少,本文综述介绍rTMS 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rTMS 的应用基础1rTMS 在神经康复中的作用机制

神经功能康复是建立在脑中枢可塑性的基础上,包括突触连接的改变以及各种结构兴奋性的改变,主要涉及病灶残存细胞和周边结构以及非受累侧半球的神经细胞群。正常状态下两侧大脑半球通过交互性半球间抑制(reciprocal

interhemi-spheric inhibition,rIHI) 达到并维持功能平衡状态,表现为一侧半球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l) 区对另一侧半球Ml 区的抑制。

脑卒中后不仅会造成患侧皮质兴奋性的改变,还会影响大脑两半球主要运动区间经胼胝体的抑制通路的平衡。半球间竞争模型显示,患侧半球兴奋性的降低不仅是由于病灶局部造成的,非受累侧半球对患侧半球的过度抑制进一步降低了患侧半球的兴奋性。这种持续的非受累侧半球高兴奋性,可能是脑卒中后期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指出,在运动功能康复的过程中,通过抑制非受累侧半球皮质兴奋性或易化患侧半球皮质兴奋性可以使半球间

抑制平衡正常化。rTMS 应用于脑卒中后的功能重组正是基于这个原理。2rTMS 频率的划分

rTMS 的参数很多,包括刺激频率、强度、脉冲总数、部位、刺激间歇及持续时间、次数、疗程等。其中,频率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基于生物学效应将其分为 2 种刺激模式:低频刺激(≤1 Hz) 和高频刺激(>1 Hz)。低频刺激降低受刺激结构的兴奋性,因此可作用于脑卒中非受累侧皮质;高频刺激提高受刺激结构的兴奋性,可作用于脑卒中患侧皮质。而且Matz 等研究表明,非受累侧的低频rTMS 对于改善运动功能有效;非受累侧低频rTMS 治疗的风险低,患者的耐受性好。因此,脑卒中后的rTMS 治疗大多采用非受累侧的低

频刺激。

3 低频rTMS 的生物学效应

①重建新的传导通路黄国付等研究rTMS 对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老鼠的影响实验采用丹麦Dantec 公司生产的磁刺激器及圆形线圈,脉冲磁场的强度峰值为2T,线圈与大鼠右侧大脑半球相切,刺激频率为0.5 Hz,强度为70% 最大输出强度,连续刺激20 次为1 组,2 组/日;结果发现,给予rTMS 可以激活蛋白激酶A- 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信号转导通路,进一步促进神经通路的重建。

②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Bashir 等将10 例健康人分为刺激组和非刺激组,刺激组在右侧Ml 区给予rTMS 刺激,刺激参数为l Hz,90% 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共1600 次脉冲;结果显示,刺激组右侧皮质内兴奋(intracorticalfacilitation,ICF) 程度降低,皮质内抑制(intracortical inhibition,ICI) 程度增加,MEP 振幅降低;相反,左侧ICF 程度增加,ICI 程度降低,MEP 振幅增加。

这说明低频rTMS 可以降低刺激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加对侧大脑皮质兴奋性。

③调节刺激局部及远隔区域的血流量

Andrew 等让10 例健康人接受1 Hz 不同强度的rTMS,强度分别为80 010、90%、1 00qo、110% 和120% 运动阈

值(motor threshold,MT),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检测区域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结果显示,所有刺激强度都增加了同侧初级听觉皮质区的rCBF;80 010 和90% 的MT 刺激对同侧Ml 区的rCBF 无影响,100% 的MT 刺激引起同侧Ml 区的rCBF 增加和对侧Ml 区的rCBF 减少,110% 和120% 的MT 刺激只引起同侧Ml 区的rCBF

增加。

Nasi 等在13 例健康人左侧Ml 区,随机进行0.5 Hz、1.0 Hz 和2.0 Hz 的rTMS,强度为75% RMT;另10 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左肩部进行刺激。

用近红外波谱测试刺激侧及对侧血红蛋白浓度(total hemoglobinconcentration,HbT),同时记录心率、光学体积描记(photoplethys-mography,PPG)波幅和脉搏传导时间(the pulse transit time.PTT);结果显示,左侧Ml 区刺激组刺激同侧和对侧半球的HbT 都降低,心率和PPG 波幅(反应局部血管顺应性)降低而PTT 的倒数(反应血流压力)增加;左肩部刺激组刺激同侧的HbT 降低,对侧的HbT 升高。

该研究说明,rTMS 不仅直接影响刺激局部的脑血流量,对整个循环系统都有影响。

④调节脑缺血梗死灶周围神经递质和肽类物质的代谢及神

经生长因子的分泌

张小乔等发现,低频rTMS 可以使脑梗死模型老鼠的巢蛋白及5 一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进一步激活脑梗死周边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促进其增殖。

Cheeran 等研究发现,低频rTMS 可以使健康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 增加,从而促进NSCs 增殖。这些研究说明,BDNF 的增加是由于rTMS 诱导的蛋白质表达的改变,而不是BDNF 的急性释放。

⑤减小脑梗死体积

孙永安等用Maglite Compact 磁刺激仪研究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老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刺激组和假刺激组,用Maglite Compact 磁刺激仪在老鼠头部正中给予rTMS,线圈中心对准大鼠头部正中,刺激参数为 1 Hz,75% 最大输出强度,分2 次完成,每次100 个脉冲,中间间隔th;结果发现,TMS 组和假刺激组治疗 3 周后,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 阳性细胞持续高水平表达。

同时,右侧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萎缩、塌陷,表面脑膜增厚粘连,右脑半球不同程度萎缩,且TMS 组右脑半球的损伤体积小于假刺激组。低频rTMS 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1低频rTMS 对脑卒中后不同时期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①脑卒中急性期

Khedr 等将36 例脑卒中后7—20 d 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

低频刺激组、高频刺激组和假刺激组,低频刺激组在非患侧Ml 区接受rTMS(刺激参数为1 Hz,100% RMT,15 min,共900 次脉冲);高频刺激组在患侧Ml 区高频接受rTMS (刺激参数为 3 Hz,130% RMT,10 min,共900 次脉冲)。运动功能评价指标包括插钉板试验、敲键盘频率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等;神经电生理评价指标包括主动运动阈值(active motor threshold,AMT)、MEP 波幅;结果显示,运动功能指标低频刺激组和高频刺激组都有明显改善,且低频刺激组优于高频刺激组;低频刺激组不仅非患侧半球的MEP 波幅降低、AMT 提高,同时患侧半球的MEP 波幅增加、AMT 下降;高频刺激组仅表现在患侧半球的兴奋性提高,而非患侧半球的兴奋性无改变。

此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急性期在非患侧用低频rTMS 治疗更有效。Sasaki 等将29 例脑卒中6—29 d 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患侧低频刺激组(1 Hz,90% RMT,共1800 个脉冲,30 min)、患侧高频刺激组(10 Hz,90% RMT,共1000 个脉冲,10 min)和假刺激组;结果显示,低频刺激组和高

频刺激组的握力和拍击频率两项指标均有改善;组间比较,高频刺激组的改善更明显。这说明脑卒中急性期在非患侧用低频刺激没有在患侧用高频刺激疗效显著。

以上2 个研究结果不同,有可能与刺激参数的选择不同有关。

②脑卒中亚急性期

Grefkes 等j28] 将Il 例脑卒中后l~3 个月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患侧Ml 区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分别进行rTMS 治疗(1 Hz.l000/o RMT,共600 次脉冲,10 min),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在非患侧用低频刺激Ml 区,不仅降低对患侧Ml 区的病理性过度抑制,而且明显改善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Nowak 等将15 例脑卒中后l~4 个月的患者随机分为非患侧大脑Ml 区刺激组和头顶刺激组,分别进行rTMS 治疗(1 Hz,100% RMT,共600 次脉冲,10 min),结果显示,Ml 区刺激组患者的简单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间缩短,Purdue 钉板测试改善,拇食指捏力增强;而且非患侧的背外侧运动前皮质区、顶叶岛盖区和患侧的内额叶皮质区的过度兴奋性降低。

这都证明在亚急性期使用低频rTMS 可以有效抑制非患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的异常高兴奋性。

③脑卒中慢性期

Avenanti 等将30 例脑卒中后6—88 个月的患者双盲随机分为非患侧Ml 区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刺激组在常规45 min 康复训练前或训练后给予rTMS(1 Hz,90%RMT,共1500 次脉冲),治疗3 个月后,患者指尖压力、握力等均改善;非患侧半球RMT 短时程增加,患侧半球RMT 长时程降低,且在康复训练前进行rMTS 治疗效果更明显。Tretriluxana 等将9 例平均病程4.8 年的脑卒中患者,分2d 给予真rTMS 和假rTMS。真刺激在非患侧Ml 区给予rTMS(1 Hz,90% RMT,20 min);结果显示,rTMS 可以降低非患侧MEP 波幅,并使运动总反应时间减少。这说明对于病程长的脑卒中患者,非患侧Ml 区的低频rTMS 对调节运动皮质兴奋性和改善运动功能依然有效。

目前,对于脑卒中早期rTMS 的应用尚有争议,而在脑卒中的中后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与两半球间交互抑制的失衡有关。因此对非患侧半球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抑制,可以间接地提高患侧半球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从而纠正这种半球间抑制的失衡。所以在非患侧用低频的rTMS 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较肯定。2不同频率的rTMS 对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目前,对于低频rTMS 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l Hz 的频率,其它频率的研究报道鲜见。沈滢等将30 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 Hz 组、1.0 Hz 组和2.O Hz 组,分

别在非患侧大脑半球Ml 区给予90% RMT 的rTMS;治疗20 d 后发现,0.5 Hz 组MEP 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降低,上肢运动力指数改善明显;说明0.5 Hz 的rTMS 对提高患侧运动皮质兴奋性最有效。

Toshiaki 等将15 例健康人分为背外侧前额叶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area,Fz) 刺激组、Ml 区刺激组和假刺激组,Fz 刺激组和Ml 刺激组的刺激参数为0.2 Hz,120%RMT,共100 次脉冲。治疗前后,检测RMT、MEP、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 和 F 波;结果显示,3 组的RMT、MEP 和F 波均改变不明显,但Fz 刺激组CSP 明显延长;这说明0.2 Hz rTMS 刺激Fz 区有抑制运动皮质兴奋性的作用。

Weiler 等[35] 在28 例右利手的健康人右侧大脑Ml 区

给予低频rTMS(0.5 Hz,80% RMT,300 次脉冲,10 min),刺激后用Purdue 钉板测试进行评定,结果显示,rTMS 刺激后,左手、右手及双手的灵巧度均没有明显改变。

研究说明,右利手的健康人群虽然用低频rTMS 可降低右侧大脑半球的运动皮质兴奋性,但并没有有效地增加左侧大脑半球的运动皮质兴奋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非优势半球对优势半球的经胼胝体抑制作用远没有优势半球对非优势半球

的经胼胝体抑制强。

3低频rTMS 的不同强度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虽然现在普遍认为,低频rTMS 抑制运动皮质的兴奋性,而高频rTMS 提高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但已有研究表明,rTMS 对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频率,也取决于刺激强度。Kakuda 等对204 例脑梗死患者非患侧Ml 区给予强度为90% RMT 的rTMS(l Hz,共1200 次脉冲,每次20 min,2 次/日),然后配合60 min - 对一作业训练及60 min 自主作业训练;15 d 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的Fugl-Meyer 和Wolf 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评分均显著改善,且疗效可维持4 周;表明90% RMT 的rTMS 可以有效降低非患侧Ml 区的运动皮质兴奋性,进而改善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Berger 等对10 例右利手的健康人,在左侧大脑半球Ml 区使用不同刺激强度进行rTMS 刺激10 min,结果显示,40% RMT 的rTMS 刺激对皮质兴奋性的降低作用最明显,80% RMT 的rTMS 刺激作用次之,而100% RMT 的rTMS 刺激使皮质兴奋性增加。

Werhahn 等研究20 例病程1 年以上的脑梗死患者,所有受试者均为右利手;研究发现,在非患侧Ml 区给予强度为150% RMT 的1 Hz rTMS 对运动皮质兴奋性影响不大,并未对脑梗死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帮助。此研究认为,rTMS 要起到抑制运动皮质兴奋性的作用应该选用小于RMT 的刺激强度。

以上研究表明,虽然采用的都是低频,但强度不同产生的运

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可能是相反的。低于运动阈值的刺激(阈下刺激)对刺激侧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抑制作用较肯定,但高于运动阈值的刺激(阈上刺激)疗效则差异较大。原因可能是:①低频阈下刺激可抑制刺激局部的兴奋性,降低经胼胝体抑制作用;②而低频阈上刺激由于刺激强度大,可能还同时抑制了对侧运动皮质的兴奋性。研究方向

rTMS 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痛无创治疗技术,为脑卒中后特别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神经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虽然低频刺激作用于非受累侧大脑半球、高频刺激作用于患侧大脑半球的方案已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研究者使用rTMS 的刺激参数不同而导致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为rTMS 临床应用带来很大的困惑。目前,如何制定rTMS 的最佳治疗处方并没有达成共识。rTMS 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适宜刺激参数、最佳介入时间、合适的疗程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规范。首要解决的是找出治疗脑卒中的适宜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以及刺激部位。目前对低频rTMS 的研究多采用l Hz、阈下刺激强度。

但是否 1 Hz 就是脑卒中运动功能治疗的最佳刺激频率?是否抑制作用只有阈下刺激才能实现?另外,刺激的部位是否Ml 区最优?刺激其他区域能否对运动功能产生影响?刺激的脉冲个数、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这些参数对治疗效果有无影响?最佳治疗介入时机是什么?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

能制订出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使rTMS 发挥其最大效益。本期编辑:Sunny

脑卒中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康复训练 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在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护理、按摩、被动运动(切忌粗暴)及卧床时肢体应置于抗痉挛的体位等措施来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关节痉挛、变形(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足下垂等)等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发生,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作准备。 恢复期康复治疗: 一般在病后3天—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3天—1周)即病人意识清醒,无进行性卒中表现,生命体症稳定了便可进行康复训练应按照人类运动发育时的归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顺序进行。运动时间由短到长,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顺序进行,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 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 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强调的是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力训练。训练中应包含患侧恢复和健侧代偿。 ⑴床上训练: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⑵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

先从半坐位(30度-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床边坐→椅子或轮椅坐。 因患者坐位时,不能控制,常向患侧偏斜,接着应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不能坐稳→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能坐稳。 ⑶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 先作站立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训练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训练),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 ⑷步行训练: 步行是偏瘫患者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先作步行前准备活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肢前后摆动、踏步、负重等)→扶持步行或平行杠间步行→扶拐步行→徒手步行。在步行训练中应强调,必须注意改善步态训练。 扶拐步行步态有三种: ①手拐先前伸着地,患足迈出,然后健足跟上。 ②手拐先前伸看地,健足迈出,然后患足跟上。 ③患足和手拐同时向前,然后健足再跟上)→徒手步行。 ⑸上下台阶训练:开始应按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进行训练。 ⑹复杂步态训练:如绕圈走,转换方向走,越过障碍走等。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文章目录*一、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二、脑卒中后的并发症*三、脑卒患者的饮食原则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1、脑卒中的康复要保持良好肢位良肢位就是对抗恢复后期痉挛发生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好肢位。在发病急性期不论是侧卧位还是平卧位,都应使患者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屈、指关节伸展;患者下肢则采用膝关节微屈,防止髋关节外旋。简言之,就是上肢尽量伸展,下肢保持微屈。在替患者穿衣、翻身或搬动患者时,切忌牵拉患侧上肢;乘坐轮椅时,注意防止患侧上肢悬垂于轮椅外侧,这样可以避免在上肢无力时,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减少偏瘫侧肩痛、活动受限的出现。坐位时肘下方提供支撑或佩戴肩吊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肩关节。 2、脑卒中的床上康复方法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3、脑卒中的被动康复运动方法 上肢被动运动先从肩部开始,家属及陪床人员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托住病人肘部,将上臂做外展、内收及向上、向下运

动。动作要轻柔,防止因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造成关节损伤或脱位。做前臂被动运动时,家属一手托住病人手腕,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托住肘关节,将前臂做屈、伸及内旋运动。 下肢的被动运动亦先从近端开始,即髋关节的被动运动,将 患肢膝关节屈曲,然后家属一手扶住患侧膝关节,一手扶住髋部,做左右转动动作。小腿运动的方法是家属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关节的伸屈运动。 脑卒中后的并发症1、痉挛:非常常见,很多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后期的康复主要就是和痉挛打交道。对于痉挛最主要的是预防。康复过程中要让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可控的肌张力状态,并且在肌张力增高以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抗痉 挛措施。 2、废用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瘫痪而长时间卧床。国外研究显示,长时间卧床后如果不进行主动运动,两周左右就会 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其他表现还有:骨质疏松、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心肺功能减退、吞咽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整个体质的下降等。 3、误用综合征:错误的康复训练目前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往往主张自己在家训练。但如果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在家练习和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训练,

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的早期康复

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 Early Stag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H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2 p aralysis due to Cerebral Apoplexy 郭先菊 董焕芬 G uo Xianju,Dong H uanfen(Affiliated Peace Hospital of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Shanxi046000China)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6493(2003)04A-0405-02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且多发的疾病,若病人出现偏瘫、手功能障碍,将极大地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早期对病人实行手功能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病人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1~3]。现将1998年以来对116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8年12月—2002年6月对116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其中男65例,女51例;年龄32岁~79岁,平均50.3岁;出血性卒中36例,缺血性卒中80例;伴有运动性失语者68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6例(占31.03%),初中、高中者42例(占36.21%),中专及以上38例(占3 2.76%)。 1.2 实行手功能早期康复护理的条件[4] ①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②能正确执行护理人员的指令;③无严重合并症(心、肺、肝、肾)。符合以上条件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时即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出血性卒中病人在发病1周后给予康复护理。 1.3 评估方法 1.3.1 偏瘫上肢能力评估法[5] ①在健手的帮助下剪开信封; ②患手拿钱包,健手从包中取出硬币;③患手拿伞;④患手为健手剪指甲;⑤患手系衬衫袖口的钮扣。按规定动作要求逐项完成,按照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定出手能力级别,共分6级,包括废用手(5个动作均不能完成),辅助手C(5个动作只能完成1个),辅助手B(5个动作只能完成2个),辅助手A(5个动作只能完成3个),实用手B(5个动作只能完成4个),实用手A (5个动作均能完成)。 1.3.2 早期康复护理评估 实行早期康复前、康复护理4周后各评估1次,并记录,与实施康复护理前进行比较。 2 护理 2.1 心理指导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前,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讲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及目标。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贯穿始终。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激发病人主动训练的积极性。护理人员作为康复训练的指导者与监督者,通过恰当的治疗性沟通技巧,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2.2 康复护理方法2.2.1 冰水刺激[6] 在肌张力低或感觉障碍时,采用冰水刺激,将病人患手放入冰水中,浸泡约3s,可反复3次,间隔数秒钟。 2.2.2 双手上举训练 病人双手叉握,即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处于上方,掌心相对,在坐位或仰卧位时,由健手带动患手上举过头,然后放下至腹部,如此反复练习。 2.2.3 腕指关节活动 嘱病人双手合掌,或双手交叉相握,用健手带动患手做腕关节的屈伸、左右扭动、旋转等动作,或护理人员用一手托住病人患侧前臂,使病人上肢保持水平位,肘伸展,另一手与病人合掌,将患手腕关节背屈,并活动指关节,左右扭动。 2.2.4 抑制手指与腕关节痉挛 护理人员用一手握住病人患手四指,另一手控制患手拇指,并将手指及腕关节置于伸展位,痉挛严重时,可将患手拇指向手掌70度方向轻轻向上牵拉,或使用分指板以帮助病人手指伸展及外展。 2.2.5 手的抓握与放松 可从直径较大的杯、球的抓握开始,逐渐过渡到提起铅笔、火柴梗等,每次抓握后要使患手充分松开。 2.2.6 对指训练 患侧前臂旋前位练习拇指和其他指的对指活动,其他指尖要和拇指尖相碰,特别是小指与拇指,训练次数可不限。 2.2.7 诱发手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7] ①伸腕训练,伸腕、屈腕,注意要在不同的屈曲和伸展的范围内训练,也可训练腕关节背伸(手背向后移动)触及物体;②训练旋后;③训练拇指外展和旋转。 2.2.8 强制使用患手训练指导[8] 在病人手功能达到辅助手B以上时,可采用助力式强制使用患手;在手功能达到辅助手A 或实用手B时,可采用主动式强制使用患手。 3 结果 经过早期康复护理的11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其手功能改善程度见表1。 表1 11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前后情况比较例废用手辅助手C辅助手B辅助手A实用手B实用手A 康复前335618720 康复后131******** 注:χ2=60.68,P<0.001。 4 讨论 手功能对于生活自理和工作至关重要,而手部精细动作恢复较慢较差,需要进行强化训练。有报告认为上肢的恢复第1个月可50%达高峰[9],以后骤减,可见手功能早期康复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6例病人偏瘫手功能早期康复护理是在脑卒中病人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改善和抑制手痉挛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将康复技术融入早期的护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手功能早期康复护理,116例病人中废用手由28.4%下降至11.2%,实用手由1.7%增加至15.5%。早期康复护理后仍有13例废用手未改善,除了与病情重有关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病人发病后未及时住院治疗,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手功能锻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病人的情绪反应,做好病人的

脑卒中恢复康复锻炼

脑卒中恢复康复锻炼 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积极做好良肢位的摆放和肢体功能锻炼,能有效积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应以病人生命体征的平稳、神经病学不在发展后的48小时开始。也有观点支持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也越好。 2、影响脑卒中预后和康复的主要因素: ★不利的因素:发病至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较长;病灶较大;以前发过脑血管意外;发病年龄较大;严重的持续性弛缓性偏瘫;严重的感觉障碍,或失认症;二便失禁;完全性失语;严重认知障碍和痴呆;抑郁症状明显;以往有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心脏病;缺乏家庭支持。 ★有利因素:开始训练的时间较早;病灶较小;年轻;轻偏瘫或纯运动性偏瘫;无感觉障碍或失认症;反射迅速恢复;随意运动有所恢复;能控制大小便;无言语障碍;认知功能完好或损害甚少;无抑郁症状;无明显复发性疾病;家庭支持。 3、脑卒中运动功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1)、良肢位的摆放,可使患者感到舒适,肢体处功能位,防褥疮或肢体挛缩,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A、健侧卧位:即健侧肢体处于下方的侧卧位,头枕于枕头上,

躯干正面与床面保持成直角,患者上肢用枕头枕起,肩关节屈曲成100度,上肢尽可能伸直,手指伸展开,患侧下肢用枕头垫起,保持屈髋屈膝位,足部亦垫在枕头上,不能悬于枕头边缘,健侧肢体在床上取舒适的姿势,可轻度伸髋屈膝,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血液循环,减轻患侧肢体痉挛,预防患肢浮肿。 B、仰卧位:头于枕头上,躯干平展,在患侧臀部至大腿下外侧垫放一个长枕,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患侧肩胛下方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并使枕部伸直,髋关节背伸,手指伸开,手中不能握东西,患侧下肢伸展,可在膝下放一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足底部接触物品,可用床架支撑被褥。 C、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处于下方,有助于刺激牵拉患侧,减轻痉挛,患侧头稍前屈,躯干后倾,用枕头稳固支撑后背,患侧肩前伸,肘伸直,前肩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开,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微屈膝,保持患侧肩处于前伸位。 (2)、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早期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可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并可促进全身机能恢复。急性期便可做全身所有关节的的所有运动方面的最大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具体活动范围:肩关节:屈曲00~900,外展00~900,外旋00~300,肘关节:屈曲200~1200,前臂:900旋后位-中立位。 a.肩关节活动训练:一手固定肩关节加以保护,另一手做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

(完整word版)【TMS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有效研究

【TMS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的有效研究 英国Barker 等于1985 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并引出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启动了TMS 基础与诊疗研究。TMS 是利用脉冲磁场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感应电流、激活神经元、引起轴突内的微观变化,导致电生理和功能的改变,既可引起暂时的大脑功能的兴奋或抑制,也可引起长时程皮质可塑性调节的最终效应。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是一连串持续作用于大脑局部的TMS 脉冲,刺激强度不变,刺激频率每秒l~20 次或更高。rTMS 作为一种安全、无创、无痛的治疗手段,可以促进大脑可塑性的改变,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然而,国内在rTMS 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报道很少,本文综述介绍rTMS 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rTMS 的应用基础1rTMS 在神经康复中的作用机制 神经功能康复是建立在脑中枢可塑性的基础上,包括突触连接的改变以及各种结构兴奋性的改变,主要涉及病灶残存细胞和周边结构以及非受累侧半球的神经细胞群。正常状态下两侧大脑半球通过交互性半球间抑制(reciprocal

interhemi-spheric inhibition,rIHI) 达到并维持功能平衡状态,表现为一侧半球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l) 区对另一侧半球Ml 区的抑制。 脑卒中后不仅会造成患侧皮质兴奋性的改变,还会影响大脑两半球主要运动区间经胼胝体的抑制通路的平衡。半球间竞争模型显示,患侧半球兴奋性的降低不仅是由于病灶局部造成的,非受累侧半球对患侧半球的过度抑制进一步降低了患侧半球的兴奋性。这种持续的非受累侧半球高兴奋性,可能是脑卒中后期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指出,在运动功能康复的过程中,通过抑制非受累侧半球皮质兴奋性或易化患侧半球皮质兴奋性可以使半球间 抑制平衡正常化。rTMS 应用于脑卒中后的功能重组正是基于这个原理。2rTMS 频率的划分 rTMS 的参数很多,包括刺激频率、强度、脉冲总数、部位、刺激间歇及持续时间、次数、疗程等。其中,频率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基于生物学效应将其分为 2 种刺激模式:低频刺激(≤1 Hz) 和高频刺激(>1 Hz)。低频刺激降低受刺激结构的兴奋性,因此可作用于脑卒中非受累侧皮质;高频刺激提高受刺激结构的兴奋性,可作用于脑卒中患侧皮质。而且Matz 等研究表明,非受累侧的低频rTMS 对于改善运动功能有效;非受累侧低频rTMS 治疗的风险低,患者的耐受性好。因此,脑卒中后的rTMS 治疗大多采用非受累侧的低

经颅磁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疗法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1、什么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 ion, rTMS)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应用。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研项目。 2、经颅磁刺激疗法的机制是什么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医疗技术。它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的生理效应,比如激发神经介质的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 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的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的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DA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的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

神领域对抑郁、幻听、神经性耳鸣、焦虑、睡眠障碍、强迫症等适应症的治疗;在神经领域的神经损伤后的康复、帕金森病、癫痫病的治疗等;在康复领域涵盖了各类精神、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康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等。 4、经颅磁刺激真的有效吗 经颅磁刺激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无数的科研及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20 08年美国FDA批准经颅磁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并得到了全球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医生的广大认可。它目前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的非系统性非侵入性治疗抑郁症的疗法,尤其适用于曾经用过抗抑郁药物而疗效不佳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平均已尝试过四种抗抑郁药,并且至少完成过一种完整用药疗程。在临床实验中,这样的患者平均每两位中就有一位获得显着症状改善,平均每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症状完全消失。 5、经颅磁刺激的优势在哪里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疗效明确。相对于药物治疗,其起效快、副作用小,不易成瘾。由于它是非系统性疗法,所以不伴有用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恶心、嗜睡、口干等。经颅磁刺激是门诊疗法,长期费用较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麻醉镇静,可以完全保持清醒。相对于物理治疗,特别是电休克治疗,其安全性高、无痛苦、不会影响认知功能。 6、经颅磁刺激治疗有什么禁忌症吗 有癫痫发作史或强阳性癫痫家族史: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

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 三级康复流程 1.总流程 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 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 第一阶段早期康复 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 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 功能评定 运动疗法 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 言语训练 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 一侧肢体瘫痪 肌张力、肌力低下 躯干控制差 平衡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障碍 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 吞咽障碍

并发症 一级康复治疗目标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 常用运动治疗方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 躯干控制和转换 脑卒中的康复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stroke)。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WHO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②可改变的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③不可改变的因素,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是对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丧失的功能进行识别和测定,以鉴别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判断其严重程度,估计功能恢复的潜在能力,以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同时监测患者的功能变化,以判断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疾病结局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脑卒中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问题所在,二是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按照WHO通过的国际功能分类(ICF)的定义,由于损伤‐活动受限‐参与的局限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虽然有因果关系却并无程度上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三个不同水平按不同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阶段性的评定对患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可以随时判定康复医疗的效果,修订康复计划。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患者的康复后果,同时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的质量。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特别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按照WHO脑卒中康复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几点需要注意: 1 、时间的起点 应把发作的当天作为起点。其他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但绝不能代替发病当天作为评定的起点,例如:绝不能把进入医疗单位或康复机构的时间作为唯一的记录时间。 2 、脑卒中的次数除特殊要求外,为了研究而评定应仅限于第

一次发作者。对于复发病例,应另行记录,并说明既往发病的情况。对一般临床工作,则不论发作次数,均应在恰当记录后予以评定。

3 、病侧的说明 对完全性脑卒中病侧的说明应以脑的损伤侧为准,而不是以外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侧(如左侧或右侧偏瘫)来描述。 4 、影像学资料 用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时,应使用同一种影像学技术,即CT或MRI。而只为临床诊断时,则任何影像学资料均可。 5 、记录 除记录人口学资料外,还应当记录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废用、误用的情况。 6 、观察的时间间隔 为了便于比较性研究,建议的最小间隔为发病当天和第28天。长期观察应记录3、6、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仅为临床需要则不受以上限制。 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表

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

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总8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脑卒中 一、康复治疗标准 康复治疗的时间开展得越早结局越好。原则上讲,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一般的脑梗死,当天可以开展康复预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较严重的脑出血,有脑水肿、高颅压,积极控制颅压和脑水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康复预防治疗,一般在2周内,多于3~10天开始康复预防治疗 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一般说,3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后仍有恢复,1年后恢复变慢,但康复治疗仍有益处 二、康复住院时限 轻症患者不超过1个月、中症患者不超过3个月;重症患者不超过6个月。 如患者已达到出院时间,但仍有较大康复价值或出现并发症需住院治疗,经申请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三、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征: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情况,需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 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磁共振(MRI )检查 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变化,有加重迹象时; 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 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征: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特需检查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特殊贵重检查。 四、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精神、言语、认知、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相关临床技术的应用。 4、高压氧治疗(受伤时间在一年以内者可酌情使用)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0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0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0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0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0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0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0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08、排痰 0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认知及言语治疗。 19、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0、应用中频等物理治疗方法。 21、心理治疗等等。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 (一)中期康复目的: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二)中期康复方法: 从被动——助动——主动 1、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

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经颅磁电疗仪

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线圈感应电场 一引言 大脑是人体活动的中枢系统感觉系统输入的信息经过它的处理来支配人的行为大脑是复杂的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它有不同的描述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对损伤大脑的临床研究尸体解剖学比较以及医学成像使我们对大脑的形态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大脑如何工作即脑功能的了解还不完全; 大脑工作出现异常也是束手无策80 年代末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脑和保护大脑健康掀起了脑科学研究热潮经颅磁刺激正是在这情况下出现并正走向成熟的一种认识调节和干预大脑的新方法了解脑功能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外界刺激大脑然后检测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响应为了解这些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治疗相应的疾病传统的直接电刺激在临床试验治疗中被广泛地应用然而直接电刺激(如使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具有创伤性会给受试者造成不适的感觉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而且使用电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由于颅骨的存在使刺激电流有较大的衰减深部组织难以得到刺激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简称TMS)是使用脉冲磁场影响脑的电活动的方法在 1985 年英国Sheffield 研究人员成功地进行了经颅磁刺激并进行首次临床检查结果证明TMS 可用于探查运动神经路径: 对健康人刺激运动皮质可以见到手肌肉有大约25ms 的抽动; 而对有神经疾患的人刺激运动皮质显示出较慢的传导TMS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无创伤性受试者不会有头皮被刺的不舒适感觉这个令人鼓舞的结果促使TMS 的商品化一种新的脑刺激方法经颅磁刺激从此受到人们的不断关注 二磁刺激的基本原则 细胞膜保持一个电位差静态细胞的跨膜电位差是-70mV(细胞内更负) 外加电场叠加到细胞膜两侧可以改变细胞膜电位差因此外加电场能够除极化细胞膜激活可兴奋性组织如神经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可以产生适合于神经刺激的电场而且具有非侵入性在TMS 时激活的源泉是时变磁场在组织内的感应电场(如图1 所示)根据Faraday 定律时变磁场B(r t)在组织内矢径为r的任一点处的感应电场E(r t)可以由下式获得若兴奋性组织的电导率为 那么时变磁场感应的电流密度J 为J= E (2)从理论上根据磁场产生的方法和磁刺激的部位如头部建立组织模型利用式(1)和(2)可以计算出所刺激部位的电场(或电流密度)分布从而寻找最佳刺激方案确定磁刺激点或利用理论分析结果优化磁刺激仪设计使用TMS 的脑刺激是在脑外头皮上产生强磁场脉冲实现的磁场脉冲在脑内感应出电场当感应电流超过神经组织兴奋阈值时磁刺激就像电刺激一样刺激相应部位的组织磁场感应的电场激活皮质神经元需要的磁场强度在1.5~3TTMS 既可以兴奋皮质又可以干扰它的功能已观察到的兴奋效应通常是肌肉抽动或光幻觉(Phosphenes); 而损伤(Lesion)模式TMS 可以瞬间抑制感觉或干扰任务执行 三磁刺激仪的基本原理和现状 磁刺激仪有两种类型: 单脉冲磁刺激仪和重复脉冲TMS(rTMS)磁刺激仪后者可以产生1~60Hz 的刺激群目前商品化的磁刺激仪在全球使用的有数千台国内也已经研制出单脉冲磁刺激仪但没有商品化国外主要有三个刺激仪生产厂: Cadwell Laboratories Inc.(Kennewick USA) Magstim Company Ltd.(WhitlandUK)和Medtronic Dantec NeuroMuscular(Skovlunde Denmark) 其它有日本的NihonKohden Company 德Schwarzer GmbH Ba rmannstr 尽管产生磁场的方法有很多由于磁刺激所要求的磁场强度和刺激对象的要求现有的磁刺激仪产生磁场的方法都一样均采用线圈磁刺激仪由两部分组成(如图2): 产生快速变化电流的电路部分和产生时变磁场的线圈两者通过电缆连接磁刺激皮质时可以手持线圈置于被刺激部位头皮之上磁刺激仪电路原理如图2 所示它由储能电容器组C 线圈和一个控制电容放电的可控硅开关组成R 表示线圈连接部件以及电缆的电阻事实上它是一个R L C 串联二阶电路包含有电感和电容两个储能元件磁刺激前电容C充电到初始电压V(在2~3kV 范围) 磁刺激时选通可控硅使其导通电容快速放电产生一电流脉冲波形通常是一个阻尼正弦脉冲持续时间300 s 浪涌峰值达到5~10kA 电流使线圈产生强大的时变磁场D 是一个续流二极管起着保护电容的作用电阻r 一方面保护二极管D 另一方面控制电流的波形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以计算流过线圈的电流目前的磁刺激仪电流脉冲特性各个厂家有所不同根据功率和脉冲频率要求电流脉冲波形有三种 (1) 单相电流脉冲快速从零升至峰值然后逐渐降至零; 电路工作于过阻尼状态流过线圈的电流I(t) (2) 双相电流脉冲是一个周期阻尼正弦波脉冲 (3) 多相电流脉冲是多周期阻尼正弦波脉冲产生双相或多相电流脉冲时 电路工作于欠阻尼状态流过线圈的电流I(t)为磁刺激仪的关键部件是线圈由于时变磁场是由线圈上各个电流元产生磁场的叠加所以线圈的几何形状决定了所产生场的分布和特点目前商品化的磁刺激仪采用的刺激线圈基本形状有圆形和八字形可以证明八字形线圈较圆形线圈有较好的聚焦性各个厂家也有改进的圆形和八字形线圈Cadwell 的一些线圈有一个矩形边的水滴状但这种

脑卒中康复诊疗规范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 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经颅磁刺激系统参数国产

经颅磁刺激系统参数(国产) 一、产品主要配置要求 1、磁刺激器主机: 1台; 2、液态内循环冷却系统: 1套; 3、与冷却系统配套的圆形线圈:1副,“8”字型线圈1副; 4、重复刺激定位帽:5套 5、管理与控制系统:1套 6、线圈支架:1套 7、MEP模块; 二、主要技术性能要求 (一)磁场刺激仪技术性能要求 1、产品能用于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相关中枢神经以及外周神 经疾病的治疗 2、刺激频率:0-100Hz可调;(必须提供《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表》 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3、冷却系统为液态内循环冷却系统(必须提供《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表》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4、脉冲磁场的最大磁感应强度:不低于6 Tesla(必须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5、磁感应强度最大变化率:40KT-80KT; 6、脉冲上升时间:50μs±10μs ★7、输出脉冲宽度不低于250μs(或双向波单边最大输出脉冲宽度不低于250μs);(必须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8、电脑操作方式,中文界面,仪器本身能实现:

a)硬盘储存、USB储存; b)专家方案、病历管理、以及病历打印输出; c)刺激模式图形(数字)仿真、温度显示与控制保护。 9、一体式可推移整机结构: a)静音脚轮设计; b)可固定线圈支架; 10、具备触发输入输通用接口。 11、单脉冲、重复脉冲、BURST、PATTEREND刺激的多种刺激模式自由调整。 12、开放式的技术平台,可与国内外的主流肌电诱发电位仪、脑电图等设备兼容。 三、提供近期成交合同3份。 四、整机免费保修≥3年。 带★号为必备要求,否则,作废标处理。

脑卒中康复方案

脑卒中康复方案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

对脑卒中早期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

第20卷第9期 2012年9月 Vol.20 No.9 Sep,2012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 ? 118 对脑卒中早期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 张文珍,杨 英,任华伟,张 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医院 神经内科,新疆 伊犁 835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我科住院的7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给予运动康复治疗;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14d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AM)评估其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14d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FM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治疗能够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 7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率明显提高,康复对脑卒中整体治疗效果及重要性已被国际承认[1]。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在系统、规范的康复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康复后14天对上肢进行功能评定比较,旨在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2月-2010年1月神经内科出院的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诊断标准,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首次脑卒中;②患者知情同意;③生命体征稳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评分>8分;④40岁<年龄<80岁;⑤有肢体功能障碍。 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种类、入选当天上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梗死 出血 男 女 左侧瘫 右侧瘫 年龄 观察组 42 36 6 23 19 19 23 58.75±11.04对照组 31 27 4 11 20 11 20 59.11±11.48 1.2方法 2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内科常规处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促脑细胞代谢及神经保护等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给予患者则给予降低颅压、脑保护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脑出血患者在7-14d 后生命体征稳定循序渐进给予康复训练。①正确的体位摆放:对于BrunnstromI期和II期患者,在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时将肩、手臂、上肢摆放在抗痉挛体位,仰卧位注意在患侧上肢和肩胛下各放一软枕,使肩上抬,肘关节伸直,手指伸展;健侧位患侧上肢下垫一软枕,掌心向下,手指张开不握东西;患侧位时患肢在下,用枕固定患者背部并使背部后倾,患肢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开,定时翻身;②肢体与手的被动按摩:每日对患者肩胛骨、肩关节、上肢、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进行按摩,按摩方法有:揉、捏、搓、擦。并将患侧上肢上举并以向心方向搓擦,促进患侧上肢静脉回流,减轻患肢水肿;③被动、主动康复训练:采用Bobath、 Brunnstrom、Rood 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站在患侧与病人交谈,协助患者上举、外展、内收、和旋转上肢,将各个关节活动在最大范围,刺激患者使用患肢,增加患者对患肢的感觉与认识。被动运动患者偏瘫肢体关节至最大活动范围时应停顿几秒;偏瘫肢体进行主动抗重力运动时也应在空中停顿10s,并向患者强调把注意力随时集中在患肢,训练上肢的控制能力,促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在做肩关节运动时,应一手固定肩关节,另一手做肩关节的屈、伸外展、旋内、旋外;前臂被动运动应注意将肘关节从屈曲为运动至伸展位,以对抗前臂旋前痉挛模式,同时一手固定肘关节,另一手固定腕部;腕关节被动运动注意一手固定腕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掌指,进行腕关节的外旋、内旋;在每个手指间关节被动屈曲运动,操作者食指置于患者指关节屈面,拇指逐一压住手指间关节屈曲;伸展指间关节,操作者应固定指间关节伸面。在进行分离运动手的抓握训练时,应先从直径较大的水杯、皮球开始,逐渐过度到直径小的火柴、花生米、黄豆等,并训练将手中物品松开,促进肌群协调功能恢复;木钉盘训练时,开始健侧上肢可同时训练并协助患侧上肢,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④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应确保无疼痛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被动运动的活动幅度应略小于正常人关节活动范围;⑤情绪和行为干预: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告知患者负面情绪对疾病恢复的不良影响,有针对性进行疏导,转移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求家属、亲人多关心患者,让病情相似的患者一起训练,鼓励相互竞赛、交流,树立循序渐进长期不间断训练的信心。 观察组每日上肢康复治疗1-2次,每次45-60min,对照组患者未给予上述系统的康复训练,仅指导患者进行简单、随意康复训练,14d后与对照组进行疗效评定。 1.3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上肢、腕和手功能进行评定,其中上肢积分36分,腕和手积分30分,合计66分。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的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FAM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AM评分比较(x-±s) 项目 例数 入院时 第2周(14d) t值 P值 FAM评分 观察组上肢 42 14.83±14.70 30.97±18.65 4.4 P<0.05 对照组上肢 31 18.8±19.66 22.03±20.92 0.62 P>0.05 t值 0.22 5.46 P值 >0.05 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 ? ? 收稿日期:2012-08-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