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论重点复习题

科学概论重点复习题
科学概论重点复习题

名词解释

环境问题的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的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的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的颗粒物。

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

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的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反应。

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的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COD)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

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的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以至在植物体内积累,使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下降,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农药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100米),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用rd表示。rd=0.98K/100m

酸沉降: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的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危险性废物: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的废物。

静态储量指数:当前储量同当前消费的比例来预测某资源的使用年限.

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一、填空题

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Hg,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Cd。

2、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整体,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3、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的转嫁。

4、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而人类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5、环境的组成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6、资源从自然环境中提出利用,然后以“三废”的形式,即废气、废水、废渣再排向自然环境。

7、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SO2)、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

8、大气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恒定成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

9、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只有波长为290—430nm能量较大的太阳短波紫外辐射,才能使NO2分子激发产生光解。

10、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11、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

12、通常微观粒子处在能量最低的能级称作基态,原子较稳定。

13、SO2在大气中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光化学氧化作用和催化氧化作用。

13、大气污染的人为来源按行业分类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4、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表明:NO2推迟3小时,O3滞后5小时出现峰值,同时NO和CO的浓度随之相应降低。

15、基态的原子受到光照射后,如果能够吸收电磁辐射,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光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称作激发态。

16、酸雨属二次污染,它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NOX和SOX。

17、五种典型的烟型分别为爬升型、平展型、漫烟型、波浪型和锥型,漫烟型污染最严重。

18、形成光化学烟雾前提是大气中存在NOx和HC,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是主要来源。

19、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递减率平均约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0、山谷风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21、低层大气中SO2的吸收光谱表明,在294nm处为强吸收,SO2吸收此波长的光后转变为1SO2(单重态SO2);在384nm处为弱吸收,SO2吸收此波长的光转变为3SO2(三重态SO2)。

23、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

24、按水循环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25、胶体的吸附作用是使重金属从不饱和的溶液中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

26、有氧条件下,有机酸可进行彻底氧化,其最终产物是CO2和H20。

28、湖泊是全球水体富营养化发生频率最高、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域。

29、污染物在水体的运动形式有三种:推移、分散、衰减。

30、在自然情况下,天然水体的水质也常有一定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属于水体污染,称为水质异常。

31、通常所说的“五毒”物质,是指重金属汞、镉、铅、铬和类重金属砷,其中汞的毒性最大。

32、农业缺水、城市缺水及生态缺水是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三个主要问题。

33、水库是人工形成的湖泊,一般为淡水湖性质。

34、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总体上来说可以从三个大方面来解决:开源、节流、治污。

35、DO变化状况可用氧垂曲线表示,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可把其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

36、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过程:多糖→二糖→单糖→丙酮酸→氧化或者发酵。

37、由于污水中的有机物降解消耗水中的氧,污水排入后,水中的DO(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

38、脂肪的降解过程为:脂肪→甘油、脂肪酸→丙酮酸→有氧氧化或无氧发酵。

39、影响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释放的污染种类可分为:无机无毒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无毒物、有机有毒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石油类物质。

40、日本学者研究指出,湖水总氮与总磷的浓度比为12∶1~13∶1时,最适宜藻类增殖。

41、土壤是由固态、液态、气态等三相物质所组成的。

42、有机农药按化学组成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三大类。

43、有机氯类农药以六六六、DDT为主,具有脂溶性,易溶于脂肪,并在脂肪中蓄积。

44、1962年美国出版了R-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杀虫剂(农药)造成的生态危机,震动了欧美各国。

4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反之,稳定性就越差。

47、废弃物的排放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最终超过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环境的恶化。

48、各营养级生物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是逐级增加的。

51、生态系统中第一能量流是以太阳能作为初始能量的;第二能量流是以化学能作为初始能量的。

54、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56、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是氟利昂和氮氧化物,它们在臭氧层中的浓度并不因臭氧的减少而减少。

57、酸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的沉降。

58、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全球的气温升高并不是均等的,由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幅度是递增的,即南北两极的气温变化更大。

59、我国有三大基本国策依次是保护耕地、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

60、自然资源分为恒量资源、可更新资源、耗竭性资源三大类。

二、选择题

1、“三次浪潮”出现的环境问题表现一次为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转嫁。

7、博帕尔惨案属于污染的“转嫁”。

8、在大气组成中,含量变化最明显的是CO2。

9、在大气结构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层是对流层。

10、在大气环境中,诱发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化学物质是CH化合物及NOx

11. 造成大气环境中,CO2浓度增加的人类活动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13、大气圈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出现在对流层

14、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

15、地面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烟型是漫烟型

16、我国的兰州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17、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目的是消除耗氧有机物

1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是生物-化学法

19、引起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的主要污染物质是有机物

20、合成藻类原生质时,所吸收的N、P的比例是16:1

21、自然水体对有机污染物净化完成后的恢复期,溶解氧含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藻类生物量异常

23、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质是氮N、磷P。

27、土壤淹水还原有利于农药分解

29、在南极企鹅体内新发现的化学物质是DDT

31、土壤溶液中,活性酸度的大小取决于H+的浓度、因为土壤潜在酸度是由胶体吸附的H+水解引起的

32、土壤是由三相物质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特殊物质

33、有机氯类属于脂溶性农药、属于禁止生产及使用的农药、属于高残留农药

36、与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形成有关的主要污染物分别为SO2、CO2、氟利昂、CH化合物及氮的氧化物

40、下列可能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②干旱及洪涝灾害④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⑤土地盐碱化⑥臭氧层破坏及酸雨污染

41、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污染物是氟里昂和NOx

42、世界上的第三大酸雨区出现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43、危险性废物越境迁移的走向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四:简答题

简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1)形成过程①NO2光解导致O3生成②有机HC化合物的氧化生成了活性自由基,尤其是HO2、RO2、RC(O)O2等过氧自由基。

③过氧自由基引起了NO向NO2转化,进一步提供了生成O3的NO2源,同时形成了HC化合物(醛、醇、酮等)及含N的二次污染物如PAN和HNO3等(2)形成条件①污染条件:存在排放NO2、HC等污染物的污染源,如汽车尾气、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②地理条件:①南北纬60度之间,光强大;②夏季可能性>冬季,夏季中午前后易发;③利于污染物在地面附近聚积的天气,如天气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风力不大。

简述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1)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

⑵形成原因:①大量人为热排放使城市白天增温比郊区快。②城市空气中大量的污染物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减少热量的损失。③城市人工下垫面干燥,水体土壤的蒸发量小,植物蒸腾量小,增温迅速。④城市人工下垫面导热率高、热容量大,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缓慢放热,降温比城郊农村慢。⑤城市建筑密集引起正常的空气流动不畅,风速降低。(3)规律:城市越大、纬度越高,城乡温差越大;冬季、夜晚热岛效应更明显。

怎样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大气污染物的生成,与工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有直接的关系。为了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改变生产工艺,采取无害化工艺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②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采取无污染或低污染的能源等;③严格选择原料和燃料,尽可能使用低硫少灰的燃料,并采取预处理措施,变有害物多的原料和燃料为无害少害的原料和燃料。④在燃料一定的情况下,改进燃烧方法,这是节约燃料和降低有害物质排放的有效方法。⑤实行集中供热,把分散的小锅炉房集中起来必为大型锅炉,提高热效率减少污染。⑥改变用煤做饭烧水,大力发展炊事能源煤气化和电气化,减少因烧煤引起的城市大气污染。

影响大气输送和扩散的因素?

1. 地形地物(动力因素)

2.山谷风(热力效应)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3.海陆风(热力效应)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4.城市热岛环流,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

5.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

6. 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

几何形状:点、线、面源

持续时间:连续、间断、瞬时源

高度:地面、高架源

中国水资源特点?

①水资源总量高,但人均占有量很低;②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③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④雨热同期是我国水资源的突出优点;⑤水体污染蔓延,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⑥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程度严重。

重金属元素在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①含量低,均低于0.1%,但分布广泛,在局部地区危害明显。②应用广泛,污染源比较多。③有价态变化较多、配位络合能力强,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明显,尤其对人体。

臭氧消毒的优点?

①消除氯气在运输、储存、处理过程中的危险。②未发现对水生生物有害,是良好的消毒剂及杀菌剂。③可以提高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并继续氧化水中残留的有机物。消除N、P,消除水体的富营养化。④用O3处理后,不增加总溶解固体,不改变PH值。

水体热污染危害?

①水中溶解性气体发生显著变化:溶解氧的饱和度降低。②水中化学生化反应速率上升:增强微生物的活性,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加快,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②生物种群、群落变化:20℃硅藻、30℃绿藻、35℃蓝藻;有些生物尤其是鱼类不适应高温的水而死亡。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的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的比较?

共同点:都是由于水体中N、P富集,引起水体DO下降、水质恶化;

不同点: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须过程,经历时间漫长,需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人为富营养化因人类排放含有N、P的工农业生活污水所致,演化速度极快,短时间内可使湖泊由贫变富。

土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生态失衡: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改变了影响土壤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土壤本身受到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瘠化等生态失衡问题。②土壤污染: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实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代工业及城市化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中的各种污染物,经不同途径使土壤受到污染。③土壤流失:土壤由水力或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移运走的侵蚀类型。原因:植被破坏;坡地耕种;年降雨分配不均危害:土壤薄层化;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④土壤沙化原因:极端干旱及大风;过渡放牧;乱挖乱樵;水资源萎缩;过渡开垦;森林植被破坏。

土壤净化方式?

⑴污染物在土壤中会挥发、扩散、分解,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⑵经过沉淀、胶体吸附使污染物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农作物对其难以吸收利用,污染物退出生物循环,脱离食物链。⑶通过生物或化学降解毒性变小,甚至无毒,乃至为营养物质。

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1)土壤污染的主动预防措施①.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②.加强土壤污灌区的建设、监测和管理。③.合理施用化学肥

料,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④.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⑵土壤污染的被动治理措施①.施加抑制剂。②.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③.改变耕作制度。④.客土、深翻。⑤.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

人工环境的特点?

①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②人工环境的多样化③人工环境的脆弱性④环境污染严重⑤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城市环境的特点?

①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②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③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④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⑤城市的污染问题(环境污染)突出

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

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植物及动物的种群组成及结构已被人工强制简化,生产者(绿色植物)小于消费者(人)的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由于其生产者小于消费者,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依赖于外界,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也依赖外部生态系统的分解,所以,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

酸雨的危害?

①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会使湖泊变成酸性,造成水生生物死亡。②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使酸性土壤PH值进一步下降,酸度增加。③对各种材料的影响:可以对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贮罐、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讯电缆等材料造成腐蚀。④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由于酸性水溶解作用,使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增高,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臭氧层的特点?

①浓度很低,最高也不超过10ppm;②分布不均匀,低纬度较少,高纬度较多;③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99%的紫外线(波长240~329nm);④臭氧是温室气体之一。

什么是温室效应?论述全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后果,及控制对策?

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组分(温室气体),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

原因:1、人类活动排放过多温室气体进入环境。2、与此同时,对森林和植被的破坏。

后果:①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②气候异常,灾难加剧。③危害植物作物生长,引起部分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引发多种疾病。

控制全球变暖的综合对策①调整能源战略②绿化对策③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限制毁林④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中国人口现状;

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速度减缓③人口城市化加快④人口老龄化⑤男女性别比偏高⑥人口素质亟待提高⑦人口分布不均衡、流动人口增加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①对于恒量资源,人类应该尽可能地加以利用,该资源并不会因其被利用而减少,不使用也就是白白地浪费资源。②对于可更新资源,虽然是可更新的,但却是有限度的。人类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科学合理,否则,这些资源也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③

对于耗竭性资源来说,人类必须尽可能地节约利用,尽可能增加回收率和寻找替代物质,延长其使用年限,推迟其枯竭年限的到来。

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①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会有一定改善;而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和基础建设不足,城市膨胀超前形成,引起环境恶化;②燃煤量大的城市和工业区大气环境质量可能会继续恶化,③新兴中等城市噪声污染会加重;④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将得到改善,但无害化处理率短期难以有大提高。

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和环境关系推论?

(1)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2)应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地球表面系统进化的产物;地球表面系统的进化形成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介绍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污染型、资源短缺型、生态失衡型)?

(1)污染型环境问题

概念: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 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分类: 大气污染, 水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声、光等

①大气污染:定义:大气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典型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等

②水污染:定义: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导致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固有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按污染对象可分为地表淡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洋污染。

水污染原因:地表水污染的原因:人类向地表水体大量排放各种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液体和固体废物,使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地下水严重超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处理量低;施用化肥、农药和污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人为经济活动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

③海洋污染:定义:人类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损坏海水质量和减损环境美观等有害影响。

典型事件:水俣事件,主要污染物:甲基汞,形成原因:含汞催化剂用后的焊工废水入海,鱼类贝类污染。富山事件(骨痛病),镉,炼锌厂含镉废水污染饮水和农田。④土壤污染:定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典型事件:

(2)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①自然资源分类:

②问题: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人类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针对可更新资源),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人类不当使用最终可能导致耗竭。

③资源问题的相对性:资源短缺与耗竭是相对于消耗水平(或需求水平)而言的;具有区域性:资源短缺与耗竭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的;

原因:资源分布、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消费偏好等

后果及对策:资源使用的公平性、贸易和战争。

(3)生态破坏与生态失衡型

①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适当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使生态系统保持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失衡: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出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功能紊乱等现象

③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规模改自然为人工生态系统,干扰生物圈正常运转:如农田开发;大量取用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例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向环境输入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生物圈:例如污废水向河流倾卸带来的典型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

污水资源化定义、意义?

定义:通过各种综合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去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根据水污染程度不同和客户用水要求,对排污水进行不同等级处理及回用。

意义: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是对水自然循环过程的人工模拟与强化。城镇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可以再次循环使用。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现有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镇的可用水量增加50%以上。

固体废物危害?

①占用土地、污染土壤。②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③污染大气,垃圾腐化后排放的氨、硫化氢、甲烷等气体物质造成的。④意外伤害事故,垃圾大量堆放后,垃圾堆中会产生生物分解,在分解过程中生成甲烷气,甲烷气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发生爆炸。⑤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物质污染,,动物吞食,影响农作物生长。⑥环境卫生,垃圾大量堆放成为蚊、蝇、啮齿类动物繁殖的温床,危害动植物及人类健康。⑦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试述土壤污染的防治原则及对策、措施?

1、提高对保护土壤资源的认识

在环境三要素中,土壤污染远远没有像空气、水体污染那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实际上,除了土壤科学、环境科学、农学、生态学部分科学工作者外,其它学科的学者很少思考土壤污染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土壤污染本身的特点来看,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长期性、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它对动物和人体的危害则往往通过农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或牧草,即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危害,人们往往身处其害而不知所害,不像大气、水体污染易被人直接觉察。60年代,发生在日本富山县“隔米”事件曾轰动一时,这绝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公害事例,而是给人类的一个深刻教训。

其次,从土壤污染的原因来看,土壤污染与造成土壤退化的其它类型不同。土壤沙化(沙漠化)、水水流失、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土壤潜育化等是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土壤污染除极少数突发性自然灾害如活动火山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再从土壤污染与其它环境要素污染关系来看,在地球自然系统中,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是一种自然过程的结果,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土壤污染不是孤立的,是各种污染物质的聚集地。因此,防治土壤污染必须在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实现一体化,实行综合防治。

2、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①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发展清洁生产。

②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测和评价系统,加强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③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④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3、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

1.调节水田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控制土壤重金属的毒性

2.施用石灰、有机质等改良剂

3.客土、换土、深耕法

4.生物修复技术如超积累重金属植物、微生物、酶制剂等的应用。

5.改变耕作制度

②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

1.施用有机物料、提高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减轻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调节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状况,加速农药的降解

3.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 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 1)整合 -- 地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2)硫酸盐阶段 ( 3)氯化物阶段 (4)砂下湖阶段 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

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 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要点:( 1)整合 --地 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 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 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 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 12 分)。 要点: “V型”谷,侵蚀成因;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 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复习 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复习资料 第一篇1-4章复习要点 1、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家族的一员,距太阳平均距离为多少? 答:据太阳平均距离为1.496×108km。 2、恒星的演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恒星的结局是什么? 答:恒星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亚稳阶段、周期性收缩膨胀阶段、引力坍缩阶段。恒星的结局:1.白矮星→黑矮星(质量≤1.4倍太阳质量) 2.中子星 3.黑洞。 3、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 答:细胞。氨基酸。 4、谁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谁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并制成了元素周期表 答:玻尔。门捷列夫。 5、太阳大气层可分为三层,从内到外依次是什么? 答:光球、色球和日冕。 6、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 答:太阳中心区的氢核聚变。 7、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分为哪三个部分? 答:地壳,地幔,地核。 8、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 答: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9、电子、质子和中子分别是谁发现的? 答:汤姆森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质子。莫塞莱发现中子。 10、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半径是多少

答:太阳。半径为7×105km。 11、自然界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是哪些? 答: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12、地球表面的变化。 答:外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水的运动、冻结、化学作用。2.大气的运动(风)、降水、气温的变化。3.生物: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挖掘。生物的生长和死亡。内力对地球表面的作用:1.地壳运动。2.火山活动。3.地震。 13、高技术的特征。 答:高增值,高竞争,高资金,高风险,高驱动和高智力。 14、现代科学具有的特征。 答: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15、微观粒子有哪些? 答: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介子、超子、夸克。 16、DNA分子中有哪四对碱基? 答:A=T、G C、T=A、C G。 第二篇 第一章生物技术 1.克隆羊多莉产生的过程。(P99第二段) 答:科学家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主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①从一只六岁的芬兰母羊(称之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 ②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称之为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 ③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最后形成融合细胞。电脉冲可以产生类

地球科学概论模拟题(开卷)

《地球科学概论》模拟题(补) 一.名词解释 1.搬运作用:是指运动的介质将剥蚀的物质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 2.分选度:搬运过程中碎屑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3.构造应力:地球内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应力分量间出现了差异,这种应力状态称为构造应力。 4.磁异常: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的,由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5.古登堡面: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6.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7.矿产资源:岩石圈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物质。 8.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9.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并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的能力。 10.同位素年龄:利用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年龄。 二.填空题 1.按照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三种类型。 2.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3.由陆地向海洋,海底地貌单元包括(至少填出5个):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深海盆地、大洋中脊。 4.地壳中的元素依其丰度大小,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氧、硅、铝、铁、钙。 5.根据在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等特点,大气圈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等5个圈层。 6.冰川的主要侵蚀和沉积地貌有冰斗、冰蚀谷(U形谷)、刃脊、角峰、终碛堤。 7.依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可将断层划分为整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斜滑断层。三.归类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2014年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地壳与岩石圈(P44-45) 2、V形谷与U形谷(P89) 3、矿物与岩性(PP52、P56) 4、节理与断层(P135) 5、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P97、P108) 二、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 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石英(7)、石膏(2)、长石(6)、方解石(3)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玉刚” 摩氏硬度计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表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晚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 、石炭纪C 和二叠纪P 。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 ,52-65%的为中性岩浆 ,45-52%的为基性岩浆 ,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大到小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 (P116图7.8) 五、简述题 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71-73 2、你对人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

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大标题和主干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边滩与心滩(P98) 2、风化作用与风的剥蚀作用(P74、P89) 3、岩层与地层(P62、P131) 4、岩墙与岩床(P116-117) 5、倾向与倾角(P132)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6、冲积扇与三角洲(P99)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二、填空题(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5分 1、机械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等四类。(P92-94) 2、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P129) 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为白垩纪K、侏罗纪J 、三叠纪T (P66)。 4、按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两种类型。(P58)

最新科学技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资料

(第一章)一、填空题 1. 14 ——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手工业的兴起,远洋航海与地理大发现和东方文明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 1543 年出版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人体结构》,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3.开普勒通过长期从观测和计算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他们分别是等面积定律、椭圆轨道定律和公转的周期定律。 4. 伽利略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地面物体的研究。 5. 牛顿力学包括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6. 17 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7. 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8. 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1785 年法国人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使静电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9. 林耐创立了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并用双名命名法为植物命名。 10. 在科学方法上,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推崇理论思维。伽利略提出理想实验方法。惠更斯阐述了假说的作用。牛顿提出分析和综合方法。 二、简答题 1. 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是什么? (1)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的天文学诞生的标志,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 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神学宇宙观,成为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宣言书。 (3) 哥白尼的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不在于强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在于指出了地球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特殊地位。这正是宇宙论原理的精神,也称为哥白尼精神。 2. 简述培根关于运用归纳法必须记住两条规则。 ①放弃所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而重新开始; ②暂时不要企图上升到一般的结论。 3. 简述笛卡尔的演绎法要遵守的几个原则。 ①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在我的判断中; ②把难题尽可能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圆满解决为止; ③按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以保证没有遗漏。 (第二章)一、填空题 1. 18 世纪60 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2. 英国产业革命的源头是纺织业机械化,技术变革的原因是垄断地位的传统毛纺织业的排挤而产生的;另一产业是钢铁产业,冶金工业的变革是因化学发明而推动的。 3. 1709 年,英国的达比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814 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4. 18 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二、简述题答案 1. 蒸汽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大规模地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推动了科学、热力学和能量转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动了纺织、采矿、冶金、机械等各类技术科学;也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简述法国的科学之所以能超过英国成为近代科学的中心,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 ①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提高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②发展科学教育。创办了一系列的新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包括巴黎综合工艺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③改造旧的皇家科学机构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 (第三章)一、填空题 1. 19 世纪下半叶,康德, 拉普拉斯先后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英国人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和太阳的自行,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2. 19 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地质变动的灾变论。 3. 能量守恒定律有不同国籍的10 多个科学家的工作有关。其中有突出贡献的3 位科学家是迈尔、焦耳、亥姆霍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2019年内蒙古继续教育专业课考试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2019年 1.现代在发育基性火山岩和浅源地震的火山岩带最有可能的是()。(1.0分) A.大兴安岭火山岩带 B.阿尔卑斯-印尼火山岩带 C.环太平洋火山岩带 D.大洋中脊火山岩带 2.下列哪种作用在风的搬运中起主要作用()。(1.0分) A.溶运 B.悬移 C.跃移 D.滚动 3.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属于地球的那一部分()。(1.0分)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4.下列哪种地质作用最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岩石()。(1.0分) A.成岩作用与灰岩 B.火山作用与花岗岩 C.侵入作用与玄武岩 D.胶结作用与大理岩 5.确定岩石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中,不仅可以确定地层的先后顺序,还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大致时代(1.0分) A.地层层序律 B.化石层序律 C.同位素地质年龄 D.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6.海底扩张意味着()。(1.0分) A.海盆在变薄 B.距大洋中脊越远岩石越年轻 C.地球的海洋在不断地扩大 D.新的地壳物质的形成 7.在水循环中,下列哪一种是目前最主要的淡水来源()。(1.0分) A.河流 B.地下水 C.湖泊 D.冰川 8.界,系,统,阶是()。(1.0分) 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9.固体地球圈层划分的主要地球物理依据是()。(1.0分) A.重力值

B.地磁场强度 C.地温梯度 D.地震波传播速度 10.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1.0分) A.U型谷 B.V型谷 C.溶洞 D.波切台 11.牛轭湖形成于()。(1.0分) A.狭窄的山谷,那里沉积物易堵塞河谷从而形成湖泊 B.宽阔冲积平原区的曲河流 C.辫流河 D.很大的湖泊 12.如果岩石中含有(),则不能确定古水流方向。(1.0分) A.粒序层理 B.不对称的波痕 C.化石 D.湖相层理 13.黄土是()。(1.0分) A.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于陆地上形成的 B.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后,被流水再次搬运和沉积形成的 C.风力搬运的跃移物质沉淀形成的 D.沙漠中暂时性湖泊的细粒沉积 14.在大气圈内臭氧含量最多的次级圈层是()。(1.0分) A.对流层 B.中间层 C.平流层 D.暖层 15.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1.0分)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16.矽卡岩是哪种变质作用的产物()。(1.0分) A.接触热变质作用 B.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C.区域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17.当断层两盘储存了弹性能应变能的岩石弯曲力超过岩石强度后突然发生回弹,释放所积累的形的形态,这种解释称为()。(1.0分) A.板块构造理论 B.地震空区理论 C.弹性回跳理论 D.地震学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 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 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1、 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 本区(1)和(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与( 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 (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侵入接触关系,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花岗岩形成 (18 )于(15 )之前, (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 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 18 )之后,( 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最新科学技术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资料

(第一章)一、填空题 1. 14 ――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手工业的兴起,远洋航海与地理大发现和东方文明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 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人体结构》,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3. 开普勒通过长期从观测和计算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他们分别是等面积定律、椭圆轨道定律 和公转的周期定律。 4. 伽利略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地面物体的研究。 5. 牛顿力学包括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6. 17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7. 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岀了化学元素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8.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1785年法国人库仑提岀了库仑定律,使静电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9. 林耐创立了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并用双名命名法为植物命名。 10. 在科学方法上,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推崇理论思维。伽利略提岀理想实验方法。惠更斯阐述了假说的作用。牛顿提岀分析和综合方法。 二、简答题— 1. 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是什么? (1)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的天文学诞生的标志,也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 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神学宇宙观,成为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宣言书。 (3) 哥白尼的日心说的革命性作用不在于强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在于指出了地球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特殊地位。这正是宇宙论原理的精神,也称为哥白尼精神。 2. 简述培根关于运用归纳法必须记住两条规则。 ①放弃所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而重新开始; ②暂时不要企图上升到一般的结论。 3. 简述笛卡尔的演绎法要遵守的几个原则。 ①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在我的判断中; ②把难题尽可能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圆满解决为止; ③按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以保证没有遗漏。 (第二章)一、填空题 1. 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 机为重要标志。 — 2.英国产业革命的源头是纺织业机械化,技术变革的原因是垄断地位的传统毛纺织业的排挤而产生 的;另一产业是钢铁产业,冶金工业的变革是因化学发明而推动的。 3. 1709年,英国的达比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4. 18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二、简述题答案 1. 蒸汽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大规模地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推动了科学、热力学和能量转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动了纺织、采矿、冶金、机械等各类技术科学;也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简述法国的科学之所以能超过英国成为近代科学的中心,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 ①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提高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②发展科学教育。创办了一系列的新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包括巴黎综合工艺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③改造旧的皇家科学机构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 (第三章) 、填空题 1. 19世纪下半叶,康德,拉普拉斯先后提岀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英国人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和太阳的自行,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2. 19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地质变 动的灾变论。 3. 能量守恒定律有不同国籍的10多个科学家的工作有关。其 中有突岀贡献的3位科学家是迈尔 焦耳、亥姆霍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年春季《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a卷答案

课程号: 0102011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A卷)答案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说明:第一、二、三题答在试卷纸上,第四、五题答在答题纸上。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5分) ⒈地球中的元素按照丰度从大到小,位于前4位的依次是铁、氧、硅、镁。 ⒉地磁三要素是磁感应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⒊变质作用方式有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变质分异作用。 ⒋按照化学成分,矿物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卤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含氧酸盐矿物等5大类。 ⒌按轴面和两翼产状,褶皱可分为4类,即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和 平卧褶皱。 ⒍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 7.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8.岩层产状的三要素分别为走向倾向倾角。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⒈太阳系主要由1颗恒星和8个行星构成,其中( B )为类地行星。 A.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C.木星、地球、火星、土星; D.水星、金星、地球、木星。 ⒉生态系统指的是( C ) A、同一物种的总和; B、所有生物体的总和; C、生物与非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和营养级。

⒊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 A )。 型谷;型谷; C.溶洞; D.波切台。 ⒋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作相对水平运动,该断层称为( A )。 A.走滑断层; B.正断层; C.逆断层; D.斜滑断层。 ⒌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 A )。 A.大; B.小; C.有时大,有时小; D.大致相等。 ⒍沙漠地区形成“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B )。 A.该地区有较丰富的降水量; B.风蚀作用使该地区地下水露出地表; C.该地区有较多的耐干旱植物; D.该地区风蚀作用较弱。 ⒎中生界可以划分为( B )。 A.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B.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C.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D.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 ⒏在李各庄公路边见到的白色大理岩是由下面那种在作用形成的( B ) A、成岩作用; B、变质作用; C、侵入作用; D、岩溶作用 ⒐两板块相向运动,其中一板块插到另一板块之下,这一构造带称为( C )。 A.板块碰撞带; B.板块分离边界; C.板块俯冲带; D.转换断层。 ⒑从地表至地心,下列哪种物理性质不随地球深度增加而增大?( D ) A.温度; B.压力; C.密度; D.重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⒈洪积物是河流地质作用的产物。( X ) ⒉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面。(√) ⒊深成侵入作用的侵入深度>3km,因此,在地表见不到深成侵入岩。(X ) ⒋承压水是分布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⒌地球内部深度为60~250km范围内,因其物质完全处于熔融状态,故称为软流圈。( X ) ⒍球形风化是由不同气候造成的。( X ) ⒎泥质岩随着变质程度加深,可以依次变为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⒏土壤都是由残积物转变形成的。(X ) ⒐冰川表面的碎屑物越多,则冰川的运动速度越快。(√) ⒑地下水的剥蚀作用以化学方式为主。(√)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概论》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关于科学虽然有多种定义,但总括起来不外是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倾向,一个维度是活动倾向。 2.技术就是规范化的技巧和技能,也就是方法。 3.从最一般的角度可以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4.古代科学技术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 5.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6.阴阳说和五行说构成了中国古人考察万事万物生衍变化的途径和规律的基本理论框架。 7.公元2世纪罗马人托勒密完成《至大论》,系统地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体系。 ¥ 8.传承希腊科学文化遗产是古代阿拉伯人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奏响了科学革命的序曲。 10.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和近代科学方法的创立者。 11按照狭义相对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年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利用核能时代的开始。 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揭开了现代宇宙学的序幕。 14.按照大爆炸宇宙理论,现今的宇宙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奇点”爆炸。 15.地壳是指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研究的类型,现代科学一般相应地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三大类。 A.应用科学; B.工程科学; C.信息科学; D.计算机科学。 2.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发育性;第二,();第三,自相关性。

A.整体发展性; B.自我发展性; C.内对应性; D.外对应性。 3.汉代出现的()是现存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其中叙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 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营造法式》; D.《数书九章》。 4.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 世纪70年代;世纪30年代;世纪20年代;世纪30年代。 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技术的应用为中心的技术革命。A.蒸汽;B.化工;C.自动化;D.电力。 年达尔文出版()一书系统地建立了生物进化论。 A.《生物进化论》; B.《自然选择论》; C.《物种起源》; D.《生物哲学论》。 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X射线的发现、()和电子的发现。 A.质子的发现; B.放射性的发现; C.阴极射线的发现; D.黑体辐射的发现。 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 A. 土星环模型; B.恒星模型; C.行星模型; D.面包葡萄干模型。 年科学家们建立起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新的物理学理论体系,即()。 A.矩阵力学; B.统计力学; C.量子力学; D.相对论力学。 10.恒星一般有三种归宿,即()、中子星和黑洞。 A.脉冲星; B.白矮星; C.红巨星; D.主序星。 三、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5分) 1.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就是技术、技术就是科学。(×) 2.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 4.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5.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

地概复习题 ①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显生宙划分为代、代和代。 2.冰川按分布规模、形态和所处地形的条件,可分为冰川和 冰川两个基本类型。 3.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4.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纪。 5.单向环流是河流在岸进行侵蚀,在岸进行沉积的主要原因。 6.地球上的内能包括、和。 7.海洋环境可分为带、带、带和带。 8.河流对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可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变质作用;2.岩石圈;3.层间水;4.地质构造;5.岩浆作用; 6.冲积物;7.潮汐;8.风化作用;9.泻湖;10.冰川。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其是如何划分的? 2.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3.试述滨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矿物?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5.简述断层存在的证据。 6.简述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 2.地面流水根据流动特点可分为、和三种。 3.类地行星包括、、和。 4.岩浆岩按SiO2含量划分为、、和。 5.岩层产状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含盐度小于18%的湖和含盐度为1—

35g/L的湖。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地质作用;2.潮汐;3.滨海带;4.熔浆;5.沼泽; 6.矿物;7.三角洲;8.冰川;9.构造运动;10.地缝合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2.何谓冲积物?其有哪些特点? 3.何谓浅海带?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那几大类? 5.试述大陆漂移的证据。 6.简述土壤污染源及其主要物质。 ③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和。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3.单向环流可使河流在凸岸,凹岸。 4.洋壳在增生(离散),而在消亡(会聚)。 5.地磁场的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度分为含盐度小于1g/L的湖,含盐度为1—35g/L的湖,以及含盐度>35g/L的湖。 7.风对碎屑物质的搬运作用方式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冰期;2.地质作用;3.岩石圈;4.泻湖;5.风化作用; 6.潜水;7.断层;8.冰碛物;9.荒漠;10.湖泊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方案。 2.何谓三角洲?其内部的构造特征是什么? 3.试述浅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试述矿物的概念及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20%): 1.风化壳 2.阶地 3.软流圈 4.张节理 5.冰川的视运动 二、是非判断(20%):(正确-T;错误-F)1.地球的年龄约为4600my () 2.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3.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4.物理风化作用是热带地区最发育的风化类型()5.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上游的凸岸部位()6.中生代是划分世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7.板块内部是地球上深源地震最集中的部位()8.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和白云岩()9.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故称正断层()10.地心重力和压力为零() 三、简要论述(40%) 1.将今论古原理 2.风化壳 3.河流下蚀作用 4.地层接触关系 四、解答作图(20%) V字形法则 试卷二 一、是非判断(30%):(正确-T;错误-F) 1.地壳的年龄约为3800my ()

2.大洋板块的年龄比大陆板块老()3.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4.重力和距离成正比,故地心重力最大()5.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6.地幔主要是固态的()7.月球对潮汐的影响比太阳的影响大()8.胀缩风化作用在热带地区最发育()9.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弯道的凸岸部位()10.溯源侵蚀是一种重要的侧蚀作用()11.一般情况基岩海岸剥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12.中生代是划分纪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13.板块边缘根据运动方式分为三类() 14.岩浆岩可以分成侵入岩和喷出(火山)岩()15.地下水是陆表水的一种() 二、多项选择(30%): 16.风化壳最发育的地区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极地冻土区。 17.阶地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A.下降;B.上升;C.不变 18.软流圈位于()的上部 A.地核;B.地幔;C.地壳 19.洋壳俯冲发生于()型板块边缘 A.汇聚;B.离散;C.转换断层 20.二叠纪是()内的一个纪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 21.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的地区是( ) A.高原;B.平原;C丘陵. 22.球形风化是( )风化 A.物理;B.化学;C.生物 23.冲积物是( )沉积的产物 A.洪流;B.片流;C.河流 24. ( )是新生地壳最主要的发生部位 A.大洋中脊;B.陆洋边缘;C.大陆中心; 2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主要影响是( ) A.增高降低;B.削高补低;C.不高不低

地球科学概论 习题 与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及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天体、星际物质、总星系、天球、潜水面、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地壳、地幔、地核、地温梯度、克拉克值、丰度值、矿物、岩石、结构、构造、表层地质作用、部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变质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成岩作用、正断层、逆断层、褶皱、震源、震中、震中距、平行不整、角度不整合、天文地质、陨击作用

12. 风的沉积作用产物主要有和。 13.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8元素依次为、、、、、、和,他们占据了98~99%的地壳重量。 14. 火山喷出物包括、和。 15.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和。 16. 风的搬运方式有、和三种。 三、判断题 1.太阳系行星可分为类地和类木两类,前者半径小、密度大,自转速度相对较慢;后者半径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 2. 相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宙、代、纪、世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3. 出现在晚志留世后期的最早陆生植物是真蕨植物。() 4.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属逆断层。() 5. 冲积物的磨圆度比冰碛物高。() 7. 酸性岩浆的流动性大于基性岩浆。() 8. 花岗岩中常含橄榄石等次要矿物。() 9. 产状为315°∠60°的断层为北东向断层。() 10. 背斜总是形成山地,向斜总是形成谷地。() 1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 12. 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这说明 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13.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4. 海沟、岛弧都是聚敛运动的结果。() 15. 大陆漂移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漂移机制问题,但大陆漂移说却是海底扩说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序曲。() 16. 河流阶地是由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7. 冲积物的分选性比冰碛物好。() 18. 心滩是河流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 19. 冰碛物的磨圆度比冲积物高。() 20. 羊背石是冰川堆积作用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