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复习复习资料和考试试卷和答案.

(整理)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复习复习资料和考试试卷和答案.
(整理)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复习复习资料和考试试卷和答案.

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复习

一、名词解释(完)

1、遥感: 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2、遥感技术: 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合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3、电磁波波谱:为了便于比较电磁辐射的内部差异和描述,按照它们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

4、电磁波的偏振(极化):电磁波在传播的各个方向上振幅大小不相等,而且各方向振动之间没有固定相位关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夹角为90 度的现象。

5、光电效应: 电磁辐射的能量激发物体,释放出带电粒子,形成光电流,这种现象称做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

6、反射波: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为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

7、反射波谱: 把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反射能力的变化,亦即物体的反射系数(率)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叫做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8、发射波谱: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谱发射能力的变化规律叫做物体的发射波谱

9、大气透射(透射): 指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产生的次级辐射和部分原入射辐射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10、大气窗口: 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换句话说,就是电磁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损耗很小,能透过大气的电磁波段

1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又称高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12、灰度分辨率: 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

13、波谱分辨率:又称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所用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

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

14、时间分辨率: 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

15、温度分辨率:表征红外遥感器对热辐射灵敏度的一种度量指标

16、影像的分辨率(几何和灰阶):是指组成像素的最小单位---像元的大小和像元的灰阶或色标可以区分的最小差异,像元的大小称为影像的几何分辨率,像元可取的最小灰度差称为影像的灰度分辨率。

17、几何分辨率:像元的大小称为影像的几何分辨率

18、空间分辨率:传感器收集系统的最小鉴别角(角分辨率)或瞬时视场角。

19、地面分辨率:影像上能被分辨出的地面线度和面积,也即像元所对应的地面线度,所以它由像元大小和影像比例尺所决定,像元越小,比例尺越大,地面分辨率越高

20、影像分辨率:影像上像元的大小或影像上每毫米长度内所能分辨出的线条数,它由空间分辨率和胶片分辨率决定

21、图像解译:指从图像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即根据各专业(部门)的要求,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识别出所需要的地物或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

22、解译过程:图像(模型)---灰度或色调(物理性质),形状大小(几何性质)---地物(原型)

23、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是指那些能够用来区分目标物的影像特征,它又可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24、直接解译标志:凡根据地物或现象本身反映的信息特性可以解译目标物的影像特征,也即能够直接反映物体或现象的那些影像特征称为直接解译特征

25、间接解译标志:通过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地物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影像特征,也即与地物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推测出其性质的影像特征,间接推断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和属性,这些地物和特征就称为间接解译标志

26、相对孔径: 物体的相对的孔径,是其光孔直径d 与焦距f 之比,即d/f。

27、景深:被摄物体在影像上清晰的范围叫景深。

28、光学密度D:又称密度, 是感光片显影之后由Ag 原子形成的深浅不同的变黑程度。

29、曝光量:是感光胶片上所接受的照度E(勒克斯)和曝光时间t(秒)

的乘积

30、照度: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反映光照强度的单位

31、辐射出射度:辐射体单位面积向半空中发射的辐射通量,反映物体辐射能力的物理量

32、辐射通量:一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辐射量。

33、光通量: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辐射能量,它等于单位时间内某一波段的辐射能量和该波段的相对视见率的乘积

34、反差:指目标物体的明亮部分和阴暗部分亮度的差别程度,黑白分明的及明暗差别大的,称为反差大或反差强

35、景物反差:景物中具有最大亮度部分的亮度Lmax 与最小高度部分的亮度Lmin 的差值

36、影像反差:胶片或照片上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之差值。

37、宽容度:又称曝光宽度,是指胶片复现被摄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

38、感光度:也称感光速度,是指胶片感受光快慢程度的指标,反映了胶片对光线作用的灵敏度,它是确定暴光时间的重要依据,

39、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又称低航高—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且通过地球南北极即轨道平面每天要自西向东作大约 1 度的转动与太阳自转周期一样的卫星。

40、纹理:又称质地,也叫影象结构,是指与色调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纹理的粗细程度,即图象上目标物表面的质感,

41-50、RBV:(反束光到摄像机)、MSS(多光谱扫描系统)、TM(专题制图仪)、ETM(增强型的专题制图仪)、SPOT 卫星(以瑞典、比利时参加,法国为主要研究国家的地球观测卫星系统)、PAN(全色波段

0.52--0.90 或0.51—0.73)、HRV(法国SPORT 卫星上高分辨率传感器)、HRVIR(法国SPORT 卫星上带的改进型高分辨率传感器)、CCD(电子耦合器件)、WFI(宽视场像机)、CBERS 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GMS (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POMS(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SAR(合成孔径雷达)。

51.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电磁波因辐射源或观测者相对于传播介质的运动,而是观测者接受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52 响应率:到达探测器上的单位辐射功率所产生的电压,即输出电压与输入辐射能量之比。

53.噪声电压:探测器在工作时本身所固有的一些毫无规律的、事先无法预测的随机电压起

伏,叫噪声电压,简称噪声。

54.等效噪声功率:如果投射到探测器上面的辐射通量产生的输出电压正好等于探测器本身的噪声电压,这个辐射能量叫等效噪声功率。

55.信噪比:探测器输出信号与其噪声之比。

二、填空:(完)

1、现代遥感技术系统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受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

2、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的接收,记录与处理系统)。

3、根据遥感平台的遥感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4、根据电磁辐射能源的遥感分类:(被动遥感)、(主动遥感)。

5、遥感技术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6、遥感技术在测绘方面应用:(制作地形图)、(校正更新现有图形)、(制作影像地图)、(制作专题地图)。

7、遥感技术在农林方面应用:(资源调查)、(资源监测)、(作物估产)、(病虫害监测预报)、(生产管理)。

8、彩色的三个特征(彩色三要素): (色别)、(饱和度)、(明度)。

9、颜色的三基色:(红)、(绿)、(蓝)。

10、颜料的三基色:(黄)、(品红)、(青)。

11、基本的传感器三种类型:(可见光遥感的摄影机)、(热红外遥感的扫描仪)、(微波遥感的合成孔径雷达)。

12、传感器根据电磁波辐射来源分类:(主动式传感器)、(被动式传感器)。

13、传感器按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的性质不同分类:摄影机)、扫描仪)、雷达)。

14、传感器按传感器的电磁波信息的纪录方式分类:(成像方式的传感器)、(非成像方式的传感器)。

15、传感器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16、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地面分辨率)、(灰度分辨率)、(波谱分辨率)。

17、扫描探测器主要性能参数:(响应率)、(响应波长范围)、(噪声电压和等效噪声功率)、(响应时间)。

18、电子扫描成像过程:(聚焦)、(摄像)、(传送)、(显像)。

19、光机扫描成像过程:(光学扫描过程)、(探测过程)、(信号处理过程)、(信号记录过程)。

20、光机扫描仪结构组成:(收集器)、(分光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21、CCD 探测器类型:(单元探测器)、(多元线性阵列探测器)、(多元阵探测器)。

22、航空摄影机与普通相机比较有两大特征:(框标的量测)、(焦距的固定)。

23、卫星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测试系统)、(星载系统)、(地面控制-处理系统)。

24、LANDSAT 图像的空间信息:(图像经纬度)、(图像获取的时间)、(图像的重叠)、(图像的投影)、(图像的分辨率)、(图像的像框扭动)、(图像的符号和注记)。

25、气象卫星按所在轨道分为两类:(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26、中国气象卫星两个主要系统:(极轨卫星系统)、(静止卫星系统)。

27、多波段数字图像的存储与分发,通常采用三种数据格式:(BSQ 数据格式)、(BIP数据格式)、(BIL 数据格式)。

28、图像解译根据解译信息的特征可分:(定性解译)、(定量解译);

29、图像解译根据解译技术和方法可分:(目视解译)、(自动化解译);

30、图像解译根据解译内容可分:(一般解译)、(专题解译);

31、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分两类:(直接解译标志)、(间接解译标志);

32、遥感图像直接解译标志: (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结构)和(图形)、.。

33、遥感图像间接解译标志:(位置)、(相关布局)。

三、简答(完)

1、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特点是什么?

一.对遥感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二.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 经济性5。多源性及多分辨率性

2、常用的探测元件包括那几个?

感光胶片,光电敏感元件。固体敏感元件。波导

3、遥感有哪几种分类?

一.根据遥感平台的分类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二.根据电磁波谱的分类

紫外遥感0。03-0。38UM

可见光遥感0。38-0。76UM

红外遥感0。76-1000UM

微波遥感1MM-1M

多光谱遥感

三.根据电磁辐射能源的分类

被动遥感主动遥感

四.根据应用目的

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环境遥感五.根据遥感资料的显示形式,获得方式和波长范围的分类

图像方式遥感

非图像方式遥感

4、简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国内外)。

一.进行地面,航空,航天的多层次综合遥感,建立地球环境卫星观测网络,系统的获得地区表面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二。传感器向电磁波谱全波段覆盖,立体遥感,器件固化体,小型化,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与高光谱方向发展三。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实现光学-电子计算机混合处理及实时处理,图像处理与地学数据库结合,建立遥感信息系统四。加强地物波谱形成机制与遥感信息传输理论研究,建立地物波谱与影像特征的关系模型,以实现遥感分析解译的定量化和精确化五。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构成一体化的技术体系

5、简述遥感基本过程。

现代遥感技术的基本过程是:在距目标物几米至几千公里的距离以外,以汽车,飞机和卫星等为观测平台,使用光学,电子学或电子光学等探测仪器,接收目标物反射,散射和发射来的电磁辐射能量,以图像胶片或数字磁带形式进行记录,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接收站把这些遥感数据和胶片进一步加工成遥感资料产品,最后结合已知物体的波谱特征,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识别目标和确定目标物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说遥

感是一个接受,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

6、中国遥感技术发展状况。

20 世纪50 年代初期,主要是引进常规航空摄影技术,到60 年代航

空摄影与航空相片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20 世纪70 年代进入全面研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阶段

7、遥感技术在农林方面应用

资源调查。资源监测。作物估产。病虫害监测预报。生产管理

8、简述电磁波和电磁波谱。

电磁波:是在真空或物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图表的过程

9 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和特点?

遥感平台是指装载遥感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地面平台,主要用于近距离测量地物波谱和摄取供试验研究用的地物细节影象,为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包括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包括飞机和气球两种。航空平台,具有飞行高度教低,地面分辨力教好,机动灵活,不受地面条件限制,调查周期短,资料回收方便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航天平台,可以对地球进行宏观的,综合的,动态和快速的观察。主要有高空探测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地球卫星,空间轨道站和航天飞机等

10、电磁波传播五个性质。

电磁波的叠加,电磁波的干涉,电磁波的衍射,电磁波的偏振(机化),电磁波的多普

勒效应。

11、大气对通过其中传播电磁波的散射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瑞利散射又称分子散射,其散射强度与入射辐射的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即入射辐射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2),米氏散射,其散射强度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具有方向性。(3),粗粒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是非选择性散射。

12、大气窗口的概念,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一.大气窗口是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

高的波段

二.最主要的5 个串口

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0。3-1。3UM

探测植物含水量及云,雪,或用于地质测图1。5-1。8UM

探测海面温度。获得昼夜云图3。5-5。5UM

运用于夜间呈像8-14UM

全天候观测0。8-2。5CM

13、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一.大气的吸收作用二。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14、请给出绿色植物反射波谱曲线,说明绿色植物的反射特征和影响绿色植物反射的因

素。

P29 页图波长和反射率曲线。

绿色植物的反射特性:绿色植物的叶子由表皮,叶绿素颗粒组成的

栅栏组织和多孔薄壁细胞组织构成,入射到叶子上的太阳辐射透过

上表皮,蓝,红光波段被叶绿素吸收,仅有少部分被反射,所以叶

子呈现绿色。而近红外线则船头叶绿素,被多孔薄壁细胞组织反射,因此在近红外波段上形成强反射,影像绿色植物反射的因素:自然

界植被的情况相当的复杂,并非要具有完全一致的反射光谱曲线,

由于受植被种类,季节,生长情况,健康水平以及太阳辐射的影像,结果使得植物的反射曲线千差万别。

15、加法成色与减法成色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相加混色,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色同时作用于人眼,可以产生另一种色觉。颜色相加的基本原理是:混合色的三刺激值为各组成色三刺激值各自之和。相减混色,两种或三种颜色的物质重叠后产生的反射光谱作用于人眼睛后产生的色觉的方法。其本质是每种颜色的物质从白光中吸收一种色光,几种物质混合,从白光中减去几种色光,剩余的色光被反射出来,形成混合后的颜色。(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或者原色光的补色光黄。品红。青的相减来分别控制原色光,最后经过原色光的相加混合,获得物体的彩色影像故称减色法)

16、简述遥感数据的接受记录与处理系统的内容。

整个系统包括遥感平台,传感器,控制中心,地面遥感数据收集站,跟踪站,遥感数据接收站,数据中继卫星。数据处理中心。遥感技

术培训中心和教育中心及基础研究中心和试验场等子系统

17、根据LANDSAT 卫星图像的注记,读出图像获取的日期、位置、传感器、波段编

号、卫星名称。

16JUN79 C N30-12/E114-06 USGS-EDC N N30-12/114-08 M 7 R SUN EL60 AZ95

S3H-CP-NL1 NASA LANDSAT E-3 046-02115-7 01

18、POT 5 卫星上搭载有几种传感器,地面分辨率为多少?

SPOT5 遥感数据的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0 米(短波红外空间分辨率为20 米),但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达到2。5 米

19、CBERS 卫星上搭载有几种传感器,地面分辨率为多少?

三种。即20 米分辨率的5 谱段CCD 相机。80 米和160 米分辨率的4 谱段的红外扫描仪,以及256 米分辨率的2 谱段宽视场成像仪

20、目视解译的原则:

一.目视解译要基于影像特征

二.解译专业的分类要基于影像解译的可能性

三.充分利用影像的信息特征和处理技术

四.严格遵循目视解译程序

21、目视解译的方法;

一.直判法二。邻比法三。对比法四。逻辑推理法。五。历

史对比法

22、目视解译的程序;

一.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和处理

二.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

初步解译阶段的工作包括路线踏勘,制订解译对象的专业分类系

统和建立解译标志

三.室内解译

四.野外验证,包括解译结果校核检查,样品采集和调绘补测

五.成果整理,包括编绘成图,资料整理和文字总结

四、画图说明

1、黑白感光材料结构和基本成分P82 图

2、摄影成像的过程是什么?画图说明?

摄影成像的主要过程为摄影、负片过程、正片过程。

P78 摄影成像流程图

3、感光材料感光特征曲线,五部分组成。

感光特征曲线分五部分:

P86 感光特征曲线。

4、彩色感光材料结构和基本成分P93

5、以反束光导管为例,说明电子扫描成像成像过程。

电子扫描成像成像过程:

P106

6、光学机械扫描成像仪的结构组成及成像过程。

光学机械扫描成像仪的结构组成:

光学机械扫描仪成像过程。P112 光学机械扫描仪成像过程。

7、一维线阵列电荷耦合器件成像示意图。P116

8、请给出绿色植物反射波谱曲线,说明绿色植物的反射特征和影响该物反射的因素。

P29 页图波长和反射率曲线。

五、实习实验

1、简述基于目视解译土地资源面积调查、制图的一般步骤:

2、写出在EADARS 软件上,子图的裁减过程;

在视窗中打开要裁的子图,在AOI 下拉菜单中打开TOOLS。利用矩形和多边形可以对图像进行规则和不规则裁减,然后在FILE-SA VE –AOI LAYER AS 保存感兴趣区域到指定路径,在

DATAPREP-SUBSET IMAGE 调出对话框,设定输入和输出路径,并调入感兴趣区域,点OK 即可

3、写出在EADARS 软件上,影像合成过程;

第一步,在ERDAS 图标面板上:MAIN-INMAGE INTERPRETER- UTILITIES- LAY STACK,打开LAYER SELECTION AND STACKING 对话框第二步,在对话框中依次选择并加载图像,设置

号输出文件类型及输出路径及其其他必要设置第三步,点击OK 即可

4、写出物体表面的划分的瑞利准则关系式,并说明镜面与粗糙表面如

何划分?θ

λ8cos

/

d=

式中:λ是入射波的波长;θ是入射角,如果物体表面的起伏度d

h≤则该表面为光滑表面—镜面、如果d

h>,则为粗糙表面。

5、写出电磁波谱的按波长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

γ射线(<0.03nm)、X射线(0.03~3nm)、紫外线(3nm~0.38μm)、可见光(0.38μm ~0.76μm)、红外线(0.76μm~1000μm)、微波(1mm~1m)、无线电波(1m~1.06m)、工业用电(1.06m)。

6、遥感技术在测绘方面应用

(1)、制作地形图(2)、校正更新现有的地图(3)制作影像地图(4)制作专体地图

7、说明颜色的三基色、三特性及5PB 3/12 表示是什么?

三基色为RGB(红、绿、蓝)三特性ISH(亮度、饱和度、色调)5PB 3/12 表示是孟塞尔颜色系统现代表示与度量的基本方法的一种颜色。色调:5PB ,明度值:3 ,彩度:12。

8、遥感图像成像过程原理和解译过程原理。

遥感图像成像过程:地物------电磁波特性+成像方式---------图像

原理:物体的性质----电磁波能量------影像特征

解译过程:图像(模型)-----灰度或色调+形状大小--------地物原理:影像特征---电磁波谱-----物体性质

9、写出目视解译直接解译的标志。

大小、形状、色调、阴影、结构和图形

10、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的遥感资料的选择

(1)、资料类型选择:合适;(2)波段选择:决定波段的波谱特征;(3)时间选择,地物性质和环境空间状况;(4)比例尺选择:影像比例尺与成图比例尺相一致。

11、目视解译的原则:

解译线划、影像特征和地面实况三一致的原则。

(1)基于影像特征(2)可能性原则(3)基于影像处理技术原则(4)严格遵循目视解译程序原则:由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由大到小的原则。

1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1)直判法、(2)临比法、(3)对比

法、(4)逻辑推理法、(5)历史对比法

1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程序:(1)准备工作、(2)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3)室内解译、(4)野外验证、(5)成果整理

14、写出土地资源遥感技术的实习内容

数字影像获取、遥感图象目视解译、航片与彩红外航片及TM影像间对比解译、遥感图像地质地貌判读、ERDAS视窗操作、数据输入输出、图像分幅裁剪、图像增强、空间建模、遥感图像的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ERDAS专题制图的编制

15、写出ERDAS8.6 图标面板工具条中10 个图标汉语功能,即credits\viewer\import\dataprep\composer\interpreter\catalog\classification\mo deler\radar.

查阅信用卡、视窗操作、数据输入输出、数据预处理、专题制图、图像解译、图像库管理、

图像分类、空间建模、雷达图像处理。

16、写出子图裁剪的过程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8] 176 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8] 176 号 2008-09-09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及有关直属事业单位: 十多年来,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还存在目标单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使用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大补充耕地力度,部从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出发,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手段,推进开源节流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平台,既保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又促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补充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切实组织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低于规划规定的保有量任务。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立足于本市、县行政区域内补充完成。对于后备资源少确实难以完成的,可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在省域内统筹安排,严禁跨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整理复习资料(四川农业大学).docx

一、阐述我国开展土地整理的目标 1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协调土地供需矛盾 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两次全国土地整理规划的差异? 2001-2010:规划目标是补充耕地面积 2010-2015:增地、提等、增效和改善环境 规划内容差界是第二次全国土地整理规划内容比较第一次新增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环境整治三、什么是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及含义? 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人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建设用地整理: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活动和白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釆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区域性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什么是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有什么关系?

五、土地整理规划的层次、体系和主要内容战略层次: 国家宏观战略层: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平衡 省级区域调控层:特定时期区域发展政策与土地利用优化的耦合关系 地区工程操作层:土地生态安全、耕地整理与粮食安全、土地科学创新等 区县项目落实层:因地制宜落实整理项目 体系: 全国规划(纲领)、省级规划(承接)、市级规划(实施)、县级规划(实施)四级,也可根据需要编制村土地整治规划。 主要内容: 1.总则:规划目的、依据、等2?规划背景:土地利用现状、上一轮土地整理情况、土地整理的机遇和挑战3.土地整理潜力评价4?土地整理战略和冃标5.土地整理布局和时序安排 6.绿色空间构建与镇村体系 7.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8.土地整理重点工程9 .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10.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六、简述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釆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潜在能力。 1、农用地整理潜力 2、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3、土地复垦潜力 4、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

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对于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占不平衡,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重要的手段,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面积的增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回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 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政策出台的背景 10多年来,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存在目标单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使用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总量锐减,鉴于我国国情和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强化切实保护耕地,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治本之策,修编的《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整理正式列入国家法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整理工作将更加全面和细化。 为了全面合理做好土地整理工作,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概念,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三大块内容进行了重新排序,这明显突出了土地整理的重要,强调了以土地整理为重心,土地复垦为辅助,土地开发为补充的精神。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政策、理论依据 (一)中央对土地整理的期望与要求 1.坚守18亿亩耕地,必须完成耕地计划补充任务。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

土地整治复习要点

绪论 ●土地整治的实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土地整治工作程序: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整理后的产权调整,评价等环节●土地整治最终目标:协调人地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专项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城镇旧城区改造;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程压废地复垦●土地整治类型:所有权整治和使用权整治;城市土地整治和农村土地整治;农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资源性和资产性土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包括:村镇用地整治;城镇用地整治;独立工矿用地整治;基础设施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按废弃原因分类:生产建设中挖损、压站、塌陷造成破坏的土地;因道路改线、建筑物废止、村庄搬迁以及垃圾压占造成废弃的土地;各类工业污染造成的废弃地;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废弃地;废弃坑、塘、洼的复垦●农村土地整治: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为平台,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做法:开展农田整治;推进村落整治;发展非弄产业;促进城乡互补●农村土地整治意义:扩大农村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农村土地整治特点:统筹规划、整村推进、集聚集约、整合资金;尊重农民意愿、导入社会参与、确保农民受益、保持农村特色●土地整治工作四个基本目标: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农地整治分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和养殖水面等●农地整治主要内容: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土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复垦废弃地、治理中低产田;对道路、沟渠、和水利设施的修补和重建;重划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条件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整治发展趋势:目标综合化;对象一体化;标准生态化;目的公共化●土地整治学科基础:土地利用学、土地系统工程学、土地信息工程学●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理论基础:土地整治学科基础;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中国开展土地整治的宏观背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区域土地整理规划 ●目的意义: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职能;土地开发整理实施的“龙头●编制程序:准备工作;分析评价;专题研究;拟定规划供选方案;协调论证;确定规划方案●区域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特征:针对性;地域性;多样性;复杂性;相对性;时限性●区域土地整治潜力的构成:技术;生产;生态;景观优化●区域土地整治评价方法:单一指标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区域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要补充的各类土地面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用地需求;县内土地整治复垦开发为耕地、园地、林地等的潜力●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选定的依据:一般基于土地开发整治重点区域与重点工程;以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目的;对重点工程的实施有重要支撑作用;重点项目一般能在规划期的近期内落实●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选定方法:根据区域土地开发整治潜力分析、划区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可行性;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确定项目的界限测算面积●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选取:自然生态评价因子(气候、水、土、地形地貌、植被)社会经济评价因子(社会环境、经济资源与环境、技术资源与环境)●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针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问题选取评价因子;确定因子的权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属性与空间数据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区域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直接指标;代理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直接经济效应;间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率;人均绿地面积增加率;基本农田面积增加率;土地盐碱化治理率;土地污染治理率●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土地生产率提高率;农户户投比提高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率;人均耕地面积提高率;耕地面积比率提高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率 ● ●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 一,单选题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 A.0.05 B.0.1 C.0.4 D.0.6 [答案]:D 2.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 A.0.03 B.0.05 C.0.1 D.0.2 [答案]:C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上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A.0.3 B.0.4 C.0.5 D.0.6 [答案]:A 4.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A.400公顷 B.600公顷 C.800公顷 D.1000公顷 [答案]:B 5.()是村庄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重任.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答案]:B 6.()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走上了法制轨道 A.《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B.《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C.《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D.《土地复垦规定》 [答案]:D

7.在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可选用()计算土方平整量. A.散点法 B.方格网法 C.截面法 D.换算法 [答案]:B 8.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其中田间道一般宽为() A.6-8m B.4-6m C.3-4m D.1-2m [答案]:C 9.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其适宜长度为(). A.50-100m B.100-150m C.150-200m D.200-250m [答案]:C 10.()是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答案]:C 11.某变压器总共控制4眼机井,机井水泵功率为15KW,则应选择的适宜的变压器型号为(). A.S9-50/10 B.S9-63/10 C.S9-80/10 D.S9-100/10 [答案]:D 12.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 A.项目建设规模 B.整理前耕地总面积 C.整理后耕地总面积 D.整理后农用地总面积 [答案]:A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业务辅导材料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业务辅导材料 第一部分:概念及政策、理论依据 一、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概念 土地开发是指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祼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二、政策、理论依据 (一)中央对土地整理的期望和要求 1.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完成耕地计划补充任务。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取得实效。 4.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长期稳定投入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撑。 (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理

中发…1997?11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这是土地开发整理一词最早写入中央政府的文件中。 1999年?土地管理法?,确定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资金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确立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主渠道,保证了土地开发整理有长期稳定的投入。 2004年?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8号)明确规定: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以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进一步扩大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渠道。 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征收与投入 2001-2006年,中央分成的30%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共征收489.94亿元。从今年起,国家将新增费征收标准提高了一倍,进一步扩大了资金规模。2006年中央分成征收部分为167亿;按照新的征收标准,今年预计不少于200亿元。 2001年至2007年上半年,国家累计投入中央分成的新增费总额达463.66亿元。目前,全国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的总投入,每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 中央一号文件 2005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2006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开卷)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D)。 A. 5 % B.10% C.40% D. 60% 2.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C)。 A.3% B. 5% C. 10% D. 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A)上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A.30% B. 40% C. 50% D. 60% 4.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B)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A. 400公顷 B. 600公顷 C. 800公顷 D. 1000公顷 5. (B)是村庄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重任。 A.干道 B.支道 C. 田间道 D. 生产路 6. (D)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走上了法制轨道。 A. 《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B. 《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C.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D. 《土地复垦规定》 7.在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可选用(B)计算土方平整量。 A.散点法 B.方格网法 C.截面法 D.换算法 8.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其中田间道一般宽为(C)。 A.6-8m B. 4-6m C. 3-4m D. 1-2m 9.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其适宜长度为(C)。 A.50-100m B.100- 150m C. 150-200m D. 200-250m 10. (C)是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A.干道 B.支道 C. 田间道 D. 生产路 11.某变压器总共控制4眼机井,机井水泵功率为15KW,则应选择的适宜的变压器型号为(D)。 A.S9-50/10 B.S9-63/10 C.S9-80/10 D.S9-100/10 12.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A)。 A.项目建设规模 B.整理前耕地总面积 C.整理后耕地总面积 D.整理后农用地总面积 13.国家投资项目对土地整理项目丘陵区新增耕地面积的下限要求为(A)。 A.10hm2 B. 20hm2 C. 30hm2 D. 40hm2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