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篇一: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XX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节气在大自然中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四季变化,景色迥然。让我们来欣赏下每个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同风景。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

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篇二: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24节气图(24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

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

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XX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XX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

历20XX年2月5日。

编辑本段节气简表

节气太阳黄经度数所在公历日期所在阴历日期*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315°2月3——5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雨水330°2月18——20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二十四节气

惊蛰345°3月5——7日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15°4月4——6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30°4月19——21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45°5月5——7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60°5月20——22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75°6月5——7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90°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105°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120°7月22——24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135°8月7——9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150°8月22——24日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165°9月7——9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据指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七十二物候:大自然的语言 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则是气候的意思。物候是生物与非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如草木发芽、展叶、开花、结实,昆虫和候鸟来去以及霜、雪、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物候在我国由来已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记载,比雅典人的记载早了1000多年。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夏小正》中提及了动植物的鸟兽鱼虫和非生物等68种物候现象,还按月别记录了7种气候现象、11种农事及畜牧现象。目前所知我国最初的物候记录是《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五月鸣绸”,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当时人们仔细观察物候和积累经验,确定了播种、采集、收获等日期,并用这些经验指导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活动。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以此观测记录了物候的变化。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物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智慧的先民们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 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萌芽,通过对一年中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用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物候的功能主要在于预报天气和时节,对古代准备农事活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篇一: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XX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节气在大自然中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四季变化,景色迥然。让我们来欣赏下每个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同风景。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

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篇二: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二十四节气植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植物 篇一: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XX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节气在大自然中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四季变化,景色迥然。让我们来欣赏下每个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同风景。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

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 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篇二:二十四节气组图 二十四节气组图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组美到窒息的二十四节气摄影,以及与其相关的传统仪式、场所、植物……走进春草花开的世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蛰: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惊蛰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蛰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蛰、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蛰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惊蛰打雷,小满发水”,“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预示有倒春寒。“惊蛰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春分: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前,去种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北”的俗谚。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谷雨: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一般天气变暖,断霜雪,雨量也较前增多,是春作物播种出土的重要季节,开始种高粱、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

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四立”则是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比如大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这是春天的气给我们可以看到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在植物体内,它们经过冬天的收藏的“气血”也升,往上走,慢慢的我们看到有新芽

水墨二十四节气

水墨二十四节气 林帝浣:中国节气申遗画作第一人VS 2016中国最美图书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中,有这么一位来自广州的画家,他的二十四节气国画和摄影作品,被选为中国申报非遗的展品,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之美,可谓是中国节气申遗画作第一人!他就是林帝浣,中山大学教师,同时也是人文旅游摄影师、专栏作者、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以自己的画笔,用圆形的构图,画出了最美的国画二十四节气。其中,他的二十四节气画作中的《春分》更是被选为了申遗宣传册的封面。小编特将林帝浣所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图搜集整理,并结合2016“中国最美图书”——一本专门描写二十四节气里的植物的书《又自在又美好》,编辑整理给大家,让我们安静下来,重温一遍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并悉知每一个节气里的植物。年末,重拾一份好心境。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偶成》张栻立春| 水仙“水仙在春节前后开放,既美又香,自然被大家视为当然的年节花卉。不过和洋水仙不同的是,中国水仙是单瓣的好,“凡花以重台者为贵,水仙以单瓣者为贵”,文震亨在《长物记》中也说水仙“花高叶短单瓣者佳”。雨水獭祭鱼,雁北向,草木萌动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王建雨水| 采薇“白菜花、枸杞、马齿苋、雷公根,这些春天的美味,你可都识得?”“春雨下过之后,白花菜最嫩也最肥美,将骨汤烧沸,然后下肉末和白花菜,吃在嘴里,苦后回甘。”“春雨让枸杞菜从冬天的单薄变得肥厚。清代陈淏子的《花镜》写枸杞,“南北山中,及丘陵墙阪间皆有之”,“生于西地者高而肥,生于南方者矮而瘠”,可见枸杞是易长常见之物。”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观田家》韦应物惊蛰| 桃花“惊蛰是一个桃红色的节气,因为这时桃花盛开了。”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春分日》徐铉春分| 玉兰“春分节气第五日。一阵风过,玉兰花大片的花瓣便嗒然而落。”“春分。早晨起来,探头看窗外,望春玉兰的花朵几乎落尽,绿叶已开始长出。望春玉兰的这一场花事,轰轰烈烈地持续了十天,极灿烂也极仓促,像兵荒马乱的青春。”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佳节清

24节气代表植物

24节气资料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分别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为每年的公历2月3-5日。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是汉族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之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代表植物:萝卜。立春时节吃生萝卜,谓之“咬春”。《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中医认为,春季保健,应该要特别注意对我们的肝脏进行保养,因为春季是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这其中,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佳的保健食物。 雨水:雨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时间为每年公历的2月18-20日。 立春后气候渐暖,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因而得名。 代表植物:杏花。 雨水节气的代表植物选择杏花并非偶然。中医认为,杏花具有补中益气,祛风通络的作用,可以营养肌肤,祛除面上的粉斑。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中,就有以杏花、桃花洗面治斑点的记载。《名医别录》言其“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雨水节气后,水湿渐盛,春风也冽,杏花为饮补中益气,正是应时良药。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当雨水润物,大地回春之时,生命的激情也应时而绽放,所以,杏花开时,既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也是浪漫诗意的时节。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为每年的3月5-6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代表植物:梨。 惊蛰吃梨主要是北方的民间习俗,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而在北方,山西

易经与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易经与二十四节气 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农耕 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 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四立”则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比如大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这是春天的气给我们可以看到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在植物体 内,它们经过冬天的收藏的“气血”也升,往上走,慢慢的我们看到有新芽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下面,介绍一下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 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后半个月。 1、xx(2月4日或5日) 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及时检查薯窖、菜窖。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2 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2月初),春西葫芦播种育苗(2 月上旬),春甘蓝保护地育苗播种(2 月上旬)。 小拱棚黄瓜播种育苗(2月上旬),小拱棚西瓜播种育苗(2 月中旬)。 日光温室西瓜定植(2 月中旬)。日光温室一年两茬冬春茬韭菜收割结束 (2 月中旬)。 2、雨水(2 月19 日或20 日) 小麦开始返青,抓紧耙麦锄麦,增温保墒。施用除草剂。 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到拔节初期)。 春葱播种。春马铃薯播种(2 月下旬)。地膜变天膜西瓜播种育苗(2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播种育苗(2 月下旬)。小拱棚西葫芦定植(2 月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西葫芦开始收获(2 月下旬)。 3、惊蛰(3月5日或6日) 小麦起身,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红蜘蛛。

红薯火炕育苗。 春椒、麦套椒,大蒜、油菜茬朝天椒播种育苗。山药育苗。春芹菜直播。春葱播 种。大沟葱(干葱)播种(3 月上旬)。春 马铃薯播种(3 月上中旬)。 露地春西葫芦定植(3 月上旬),保护地育苗的春甘蓝定植(3 月上旬)。露地春黄瓜、豆类蔬菜播种育苗(3 月中旬)。 地膜覆盖xx定植(3 月中旬)。小拱棚番茄(3 月上旬)、黄瓜(3 月中旬)、辣椒(3 月中旬)定植。塑料大棚春早熟番茄、黄瓜定植(均为3 月上中旬)。 大棚三膜xx定植(3 月上旬)。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收获结束(3 月中旬)。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3 月上旬)、冬春茬茄子、青椒(3 月中旬)开始收获。 植物造林(3 月12 日为植树节)。 4、春分(3 月20 日或21 日)小麦拔节,看苗追施拔节肥,看苗、看墒、看天浇 灌拔节水。防治小麦纹 枯病、锈病、红蜘蛛。小麦、油菜浇水防霜冻。地膜玉米播种。红薯太阳能温床、阳畦加温育苗排薯。大蒜茬、油菜茬、小麦茬朝天椒播种育苗。春棉播种育苗(3 月16 日或20 日),麦套棉播种育苗(3 月25 日至4 月5 日)。春葱播种。春芹菜直播。露地xx播种育苗(3 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定植(3月下旬)。塑料大棚春早熟茄子、甜椒定植(3 月中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番茄开始收获(3 月下旬)。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播种育苗(3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5349214.html,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作者:游雪晴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8年第01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一、独有的宇宙观,蕴含数千年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学家刘魁立认为,过去常说中国的历法是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即是阳历的部分。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说。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严火其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的雨热气候规律,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深深影响着东亚国家。韩国、日本有很多与我国相似的习俗。 二、“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学价值深远

二十四节气农谚之夏季部分

二十四节气农谚之夏季部分 xxxx 夏季是各种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此时气温升高,天气炎热,打雷下雨是经常的事,大自然呈现给人们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所以,夏季适时点种、耕耘和收获,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以该季的节气为序,对夏季农谚作简要介绍。 xx(5月5—7日) 立夏为“夏天开始”之意。此时节,温度明显升高,炎热天气即将来临,雷雨增多,农作物生长快,特别是小麦,谷穗整齐,扬花上浆。是故谚语云,“立夏不出头,割了喂老牛”,说的就是小麦在立夏时节穗子普遍露头的意思。 从传统经验上讲,立夏忌无雨、无风,因为谚语这样说道,“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高挂犁耙”,“稻花要雨,麦花要风”。这些话统统强调了立夏日下雨、刮风的积极作用。 xx(5月20—22日) 小满为“小麦籽实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之意,是故谚语云,“小满三天见麦黄”,就是说,小满之后就要准备收割小麦了。 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我国南方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这里的“满”,是形容雨水的盈缺,意思是说,在小满节气,如果田里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也无法栽插水稻的现象。因为谚语说得好,“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正是强调了小满是水稻栽插的最佳时节。 芒种(6月5—7日) 芒种因谷物开出了芒花而得名。芒种常在端午前后到来,此时气候炎热,小麦等有芒农作物成熟,因此称之为芒种。

芒种时节,是收割小麦的关键时期。故谚语云,“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麦天弯弯腰,拾个白蛋糕”,“人勤地不懒,全在人照管”。这些通俗易懂的话,道出了芒种的“忙”,即: 芒种既是忙着收割小麦的重要时期,也是忙着插秧的关键时期。 夏至(6月21—22日) 北半球的夏至日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到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故谚语云,“夏至棉田草,胜入毒蛇咬”,“春争日,夏争时,中耕除草不宜迟”,说明夏至进入了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 我国民间有“热在中伏”和“三伏里头加一秋”的说法。何谓伏天?“伏天”即一年中最热的天气。它的计算方法是从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此后的30天或40天均称为伏天,伏天分为头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每伏有10天,中伏有20天的情况。据此推算,小暑、大暑和立秋均处于伏天之中,因此,农谚有“秋裹三伏”之说,而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老虎”,意思为“酷暑难耐的天气”。 夏至最忌有xx,谚语xx: “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即是说,夏至日打雷,整个农历的六月都会干旱。同样,若夏至日下雨,整个伏天都会炎热。由此看来,夏至日打雷并不是好事。 小暑(7月6—8日) 随着气温的升高,天气越来越热,但尚未热到极点,故称为小暑。民间认为,小暑不太炎热,而大暑很炎热,这样农作物才会有好收成。是故谚语说: “小暑南风十八天,坑里泥巴都晒干”,“伏里无雨,谷里无米”,这些都强调了小暑下雨且少刮风,对庄稼的生长是极为有利的。 大暑(7月22—24日) 大暑,就是一年中气温最为炎热的天气。从伏期来看,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谚语云:

二十四节气对应什么花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对应什么花 篇一: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