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化学必修2 课时作业15 乙醇

2020人教版化学必修2 课时作业15 乙醇
2020人教版化学必修2 课时作业15 乙醇

课时作业(十五)

[学业水平层次(A)]

1.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 )

A.B.CH3CH2NO2

C.CH2CHBr D.

【解析】烃的衍生物一定含有C、H以外的其他元素。

【答案】 D

2.下列关于羟基和氢氧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羟基比氢氧根少一个电子

B.两者的组成元素相同

C.羟基不带电,氢氧根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D.羟基比氢氧根性质稳定

【解析】OH-的电子式为,—OH的电子式为 (存在单电子),故A、B、C说法正确;由于—OH中氧原子不是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OH-中氧原子是8电子稳定结构,故羟基不如氢氧根稳定,D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3.(2015·唐山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为( )

A.CH3CH2NO2B.CH2CHBr

C.CH2Cl2D.

【答案】 B

4.乙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新兴起的车所用的乙醇汽油就是加了一定比例乙醇的汽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B.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相同

C.用乙醇作燃料不会导致“温室效应”

D.用乙醇作燃料会导致酸雨

【解析】将CH3CH2OH改写为C2H4·H2O,再跟C2H4(乙烯)比较,可知A项正确、B项错误。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SO2的过度排放,可知C和D 都错。

【答案】 A

5.(2015·长春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不能氧化乙醇的是( )

A.氧气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D.硫酸

【解析】乙醇可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乙醛;也可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成乙酸,但不能被硫酸氧化。

【答案】 D

6.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 )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

B.乙醇可以制饮料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乙醛

【解析】A中,乙醇燃烧时,所有的氢原子均参与反应生成H2O;B项无法证明;D中,乙醇氧化成乙醛时,O—H虽参与反应,可C—H也参与反应,也无法证明氢原子的不同。乙醇和足量钠反应,参与反应的氢原子占醇分子中氢原子的六分之一,说明其中一个氢原子与另外五个不同。

【答案】 C

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A项,依据碳原子结构分析可知,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形成四个共价键。在键线式中剩余价键被氢原子饱和,由香叶醇的结构简式可得分子式为C10H18O。B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C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紫红色褪去。D项,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醇羟基可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A

8.(2015·济宁高一检测)CH3CH2OH、HOCH2CH2OH、HOCH2CH(OH)CH2OH分别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则消耗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1 B.1∶2∶3

C.6∶3∶2 D.3∶2∶1

【解析】 1 mol CH3CH2OH、HOCH2CH2OH、HOCH2CH(OH)CH2OH分别含—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1 mol、2 mol、

3 mol ,完全反应生成氢气体积之比为1∶2∶3。所以,生成等量的氢气,需要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3∶2。

【答案】 C

9.(2015·山东威海模拟)生活中的有机物种类丰富,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应用广泛,其中乙醇是比较常见的有机物。

(1)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________。

(2)工业上用乙烯与水反应可制得乙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不用写反应条件),原子利用率是________。

(3)下列属于乙醇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下同),属于乙醇的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

A .

B .

C .乙醚(CH 3CH 2OCH 2CH 3)

D .甲醇(CH 3OH)

E .CH 3OCH 3

F .HOCH 2CH 2OH

(4)乙醇能够发生氧化反应:

①46 g 乙醇完全燃烧消耗________mol 氧气。

②乙醇在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可被氧气氧化为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 .乙醇不能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交警用橙色的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C .黄酒中某些微生物使乙醇氧化为乙酸,于是酒就变酸了

D .陈年的酒很香是因为乙醇和乙醇被氧化生成的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了乙酸乙酯

【解析】 (3)根据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可解答该小题。

【答案】 (1)小

(2)CH 2===CH 2+H 2O ―→CH 3CH 2OH 100% (3)D E (4)①3

②2CH 3CH 2OH +O 2――→Cu

2CH 3CHO +2H 2O ③BCD

[能力提升层次(B)]

10.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 、CO 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 g ,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8 g ,则CO 的质量是( )

A .1.4 g

B .2.2 g

C .4.4 g

D .在2.2 g 和4.4 g 之间

【解析】 乙醇的分子式为C 2H 6O ,m(H 2O)=10.8 g ,则n(H 2O)=0.6 mol ,则n(C)=0.6 mol×23

=0.4 mol ,设CO 的物质的量为x mol ,则28 g·mol -1×x mol+44g·mol -1

×(0.4-x)mol =27.6 g -10.8 g ,解得x =0.05,所以CO 的质量为28 g·mol -1×0.05 mol=1.4 g 。

【答案】 A

11.(2015·邯郸高一检测)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加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最终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A .硝酸

B .无水乙醇

C .石灰水

D .盐酸 【解析】 Cu 加热后表面形成CuO ,质量增加,但酸能溶解CuO ,造成Cu 质量减轻;无水乙醇使CuO 变成Cu ,质量不变;石灰水不溶解CuO ,Cu 质量增加。

【答案】 C

12.(2015·福州高一检测)催化氧化的产物是的醇是( )

A .

B .

C .

D .

【解析】 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只与分子中的—CH 2OH 原子团有关,与其他基团无关,则被氧化的醇为

,答案为A 。

【答案】 A 13.为测定乙醇的结构式,有人设计了用无水酒精与钠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测定氢气体积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供选用的实验仪器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测量氢气体积的最好装置是________(填写编号)。

(2)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填写编号)。

A.防止无水酒精挥发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无水酒精顺利滴下

(3)实验前预先将小块钠在二甲苯中熔化成若干个小钠珠,冷却后倒入烧瓶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无水酒精的密度为0.789 g·cm-3,移取2.0 mL酒精,反应完全后(钠过量),收集到390 mL(视作标准状况)气体。则一个乙醇分子中能被钠取代的氢原子数为________,由此可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

【解析】(1)氢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测量氢气的体积。使用B、D、E装置均可以,D装置操作不方便,E测量读数最准确,但容积受限。(2)分液漏斗中的溶液只有在一定压强下才能顺利滴下。产生的气体沿导管进入分液漏斗中,对溶液产生压强,能够使分液漏斗内的溶液顺利滴下。(3)要准确测定乙醇和钠反应生成的氢气与乙醇的关系,钠必须过量。又因为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做实验时预先将小块钠在二甲苯中熔化成若干个小钠珠,目的是防止钠与空气反应干扰实验,同时增大乙醇与钠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4)由题意知,n(乙醇)=0.789 g·cm-3×2.0 mL÷46 g·mol -1=0.034 3 mol,n(H)=0.390×2÷22.4=0.034 8 mol,则n(乙醇):n(H)≈1∶1,则一个乙醇分子中

能被钠取代的氢原子数为1,乙醇的结构式应为,而不是。

【答案】(1)B (2)C (3)防止钠与空气反应干扰实验,同时增大无水乙醇与钠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之充分反应

(4)

14.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提高制取乙醛时的乙醇转化率,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 ℃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立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率,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控制鼓气速率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式是(填戊装置中导管的代号):乙接________、________接丙,戊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________中。

(4)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该实验的装置图分析是利用试管甲和气囊得到乙醇蒸气和氧气,然后与玻璃管乙中的铜丝反应制得乙醛,利用试管丁收集生成的乙醛。(1)为了加快乙醇汽化的速率,需对试管甲进行加热。(2)铜丝能够长时间保持红热状态,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气流速率可通过观察甲试管中的气泡数量确定,所以可通过控制甲试管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达到控制鼓气速率的目的。(3)由于乙醛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可在乙、丙中间添加安全瓶;若不用水吸收,为了增强冷却效果,可将试管丁浸在冰水中。

【答案】 (1)加快乙醇汽化的速率

(2)①乙醇的催化氧化是放热反应

②控制甲装置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

(3)a b 防止倒吸 冰水

(4)2CH 3CH 2OH +O 2――→Cu △

2CH 3CHO +2H 2O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分层作业(二)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高一化学分层作业(二) 注:带有※的题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命题范围: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元素原子的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最外层差一个电子即达稳定结构,该元素是( ) A .Na B .Cl C .F D .H 2.可能呈+2价的金属元素是( ) A .核电荷数为13的元素 B .质量数为35,中子数为18的元素 C .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的元素 D .M 层比L 层电子数少6个电子的元素 3. 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K 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 层电子数相等 B .L 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 层电子数相等 C .L 层电子数为偶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 层电子数相等 D .M 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 层电子数相等 4.在原子的第n 电子层中,当它属于最外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与(n-1)层相同,当它属于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多容纳10个电子,则此电子层是( ) A .K 层 B .L 层 C .M 层 D .N 层 5.某微粒用 A Z Q n+ 表示,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含质子数= A-n B 、所含中子数=A-Z C 、所含电子数=Z+n D 、质量数=Z+A 6.与OH —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 A 、NH 3 B 、HF C 、NH 2— D 、F 7.已知A n +离子有m 个电子,它的质量数为A ,则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A 、、A+m-n 8.有五种微粒 、 、 、 2+、 它们属于几种元素( ) A 、2 B 、3 C 、4 D 、5 9.短周期元素X 、Y 、Z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 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Z 一定是活泼的金属元素 B .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C .1molX 的单质跟足量水反应时,发生转移的电子为2mol D .Y 的氢化物稳定性大于Z 的氢化物稳定性 10.已知X 、Y 均为1—18号之间的元素,X 、Y 可形成化合物X 2Y 和X 2Y 2,又知Y 的原子序数小于X 的原子序数,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 A .19 B .18 C .16 D .9 11.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 ) A .某原子K 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 .某原子M 层上电子数为L 层电子数的4倍 C .某离子M 层上和L 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 层的4倍 D .阳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为2,也可能为8 12.氡(Rn )是放射性元素,某些建筑材料中含有氡,人居住其中健康将受到危害。已知Rn 222来自镭,称为镭射气,Rn 220来自钍,称为钍射气;Rn 219来自锕,称为锕射气,下列有关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氡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9.84g/L B.氡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对人体有害 C.氡原子6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 D.由题中信息可知,氡有三种同位素 13.A 和B 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的离子A -和B 2+ 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为A > B B.核外电子数为A > B C. 原子半径A > B D.离子半径 A - > B 2+ 14.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 .Na 、Mg 、Al 还原性依次减弱 B .I 2、Br 2、Cl 2氧化性依次增强 C .C 、N 、O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P 、S 、Cl 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15.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变化正确的是( ) A .酸性HClO 4>HNO 3>H 3PO 4>H 2SiO 4 B .稳定性H 2S>HCl>HBr>HI C .熔点Rb>K>Na>Li D .溶解性NaHCO 3>Na 2CO 3>NaOH 16.按C 、N 、0、F 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D.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17.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A 2+、b B +、c C 2-、d D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A >B >C >D B.原子序数d >c >b >a X 4018Z 4019Q 4019R 4030M 41 30

人教 高中化学必修2 教师用书

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6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本章说明 (1)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 第三节化学键 (6) 教学资源 (8)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 本章说明 (14) 教学建议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课时作业18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课时作业18 乙醇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的K 2Cr 2O 7酸性水溶液与乙醇可迅速反应生成蓝绿色的Cr 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A ) A.乙醇具有还原性 B.乙醇可发生加成反应 C.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D.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解析:K 2Cr 2O 7具有强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可以 将Cr 2O 2-7还原成蓝绿色的Cr 3+,与测定原理有关,A 项正确; 发生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加成反应,B 项错误;乙醇的密度大小与测定原理无关,C 项错误;乙醇可看成乙烷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与测定原理无关,D 项错误。 2.乙醇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CH 3CH 2OH +3O 2――→点燃 2CO 2+3H 2O ; ②2Cu +O 2=====加热2CuO,CH 3CH 2OH +CuO ――→加热 CH 3CHO +H 2O +Cu 。 由以上反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D ) A.由反应①②可知,条件不同,乙醇与O 2反应的产物不同 B.由反应②可知,Cu 是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催化剂 C.由反应①可知,乙醇燃烧时,碳碳键、碳氢键、氢氧键、碳氧键均断裂 D.由反应②可知,乙醇氧化为乙醛时,只断开氢氧键 解析:由反应①可知,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 2和H 2O,由反应②可知乙醇与O 2在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CH 3CHO 和H 2O,产物不同,故A 正确;由反应②可知,Cu 能参与反应,但前后质量不变,是催化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测验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中,废旧电池的污染可谓让人触目惊心,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 A .镉 B .锌 C .石墨 D .二氧化锰 【答案】A 【解析】镉是致癌物质,是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 2.有如下两个反应: ①2HCl=====高温H 2↑+Cl 2↑ ②2HCl=====电解 H 2↑+Cl 2↑ 关于这两个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两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 .①②两反应中的能量转换方式都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C .①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 D .②反应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答案】B 【解析】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A 项正确;反应②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B 项错误,D 项正确;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是热能转变为化学能,C 项正确。 3.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的主要原因是( ) A .防止火灾发生 B .防止污染面粉 C .吸烟有害健康 D .防止面粉爆炸 【答案】D 【解析】面粉颗粒极小,当其扩散在空气中与空气充分接触,导致氧气与面粉的接触面面积增大一旦引发反应,极易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爆炸。 4.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 ) A .化合价的升降 B .电子的转移 C .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能的储存 【答案】B 【解析】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形式,而电子转移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

质,而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为原电池。 5.某同学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到了下列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 .由铜、锌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铜是正极 C .电子沿导线由锌流向铜,在铜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放出氢气 D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锌溶解,所以才产生电子 【答案】A 【解析】一般构成原电池负极的是金属,而且是活泼性的金属,而正极可以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碳棒;但负极也不一定是金属 6.锌电池可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Zn +O 2===2ZnO 。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C .正极发生的反应是:12O 2+2e -+2H + ===H 2O D .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 +H 2O===ZnO +2H + 【答案】B 【解析】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 -2e -+H 2O===ZnO +2H + 7.“西气东输”工程中,需要地下埋入铸铁管道。在下列情况下,铸铁管道被腐蚀速率最慢的是( ) A .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B .在潮湿疏松的碱性土壤中 C .在干燥致密的不透气的土壤中 D .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中性土壤中 【答案】C 【解析】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钢铁发生析氢腐蚀,而在中性或者微碱性土壤中则发生吸氧腐蚀,在含有碳粒的土壤中会形成原电池,造成腐蚀。 8.“嫦娥一号”发射所用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中装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都是燃料 B .火箭中装入的液氢和四氧化二氮形成原电池,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火箭上天 C .液氢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机械能使火箭上天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作业15

课时作业(十五) [学业水平层次(A)] 1.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 A.B.CH3CH2NO2 C.CH2CHBr D. 【解析】烃的衍生物一定含有C、H以外的其他元素。 【答案】 D 2.下列关于羟基和氢氧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羟基比氢氧根少一个电子 B.两者的组成元素相同 C.羟基不带电,氢氧根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D.羟基比氢氧根性质稳定 【解析】OH-的电子式为,—OH的电子式为(存在单电子),故A、B、C说法正确;由于—OH中氧原子不是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OH-中氧原子是8电子稳定结构,故羟基不如氢氧根稳定,D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3.(2015·唐山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为() A.CH3CH2NO2B.CH2CHBr C.CH2Cl2D. 【答案】 B 4.乙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新兴起的车所用的乙醇汽油就是加了一定比例乙醇的汽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B.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相同 C.用乙醇作燃料不会导致“温室效应” D.用乙醇作燃料会导致酸雨 【解析】将CH3CH2OH改写为C2H4·H2O,再跟C2H4(乙烯)比较,可知A 项正确、B项错误。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SO2的过度排放,可知C和D都错。 【答案】 A 5.(2015·长春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不能氧化乙醇的是() A.氧气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D.硫酸 【解析】乙醇可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乙醛;也可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成乙酸,但不能被硫酸氧化。 【答案】 D 6.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 B.乙醇可以制饮料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乙醛 【解析】A中,乙醇燃烧时,所有的氢原子均参与反应生成H2O;B项无法证明;D中,乙醇氧化成乙醛时,O—H虽参与反应,可C—H也参与反应,也无法证明氢原子的不同。乙醇和足量钠反应,参与反应的氢原子占醇分子中氢原子的六分之一,说明其中一个氢原子与另外五个不同。 【答案】 C 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期末测试题讲课讲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期 末测试题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3 2He可以作为核聚变材料。下列关于3 2 He的叙述 中,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2 B.电子数为3 C.中子数为2 D.质量数为2 2.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气态化石燃料是( ) A.水煤气B.一氧化碳C.天然气D.氢气 3.下列物质中,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葡萄糖B.蔗糖C.淀粉D.油脂 4.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 ) A.合金B.半导体材料C.催化剂D.农药

5.鉴别某种白色织物是否是蚕丝制品,可选用的适宜方法是( ) A.滴加盐酸 B.滴加浓硫酸 C.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滴加浓硝酸 6.卤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熔、沸点逐渐降低 B.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C.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7.下列金属中,通常采用热还原法冶炼的是( ) A.Na B.Al C.Fe D.Ag 8.下列关于甲烷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烷分子中C、H原子间是离子键B.甲 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方体 C.甲烷的结构式为CH4D.甲 烷分子中4个碳氢键完全相同 9.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用氨气制氮肥B.可用氯气制漂白粉 C.可用蔗糖制食品D.可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 10.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充电后可再使用 B.回收利用石墨电极和金属材料 C.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壤和水源 D.防止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腐蚀其他物品 11.山梨酸(CH3—CH=CH—CH=CH—COOH)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下列关于山梨酸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与钠反应B.可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取代反应D.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12.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原电池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铜片是负极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稀

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全面最新)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 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点燃点燃 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 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 2R + 2 H2O = 2 ROH + H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小结: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碱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 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 H2= 2 HX 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 2NaBr +Cl2=2NaCl + Br2氧化性:Cl2________Br2;还原性:Cl-_____Br - 2NaI +Cl2=2NaCl + I2氧化性:Cl2_______I2;还原性:Cl-_____I - 2NaI +Br2=2NaBr + I2氧化性:Br2_______I2;还原性:Br-______I - 结论: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碱金属、卤素的性质递变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解析答案

一、选择题 1.3 2He可以作为核聚变材料。下列关于3 2 He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2 B.电子数为3 C.中子数为2 D.质量数为2 2.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气态化石燃料是( ) A.水煤气B.一氧化碳C.天然气D.氢气3.下列物质中,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葡萄糖B.蔗糖C.淀粉D.油脂4.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 ) A.合金B.半导体材料C.催化剂D.农药5.鉴别某种白色织物是否是蚕丝制品,可选用的适宜方法是( ) A.滴加盐酸B.滴加浓硫酸 C.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滴加浓硝酸 6.卤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熔、沸点逐渐降低B.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C.原子半径逐渐增大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7.下列金属中,通常采用热还原法冶炼的是( ) A.Na B.Al C.Fe D.Ag 8.下列关于甲烷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烷分子中C、H原子间是离子键B.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方体C.甲烷的结构式为CH4D.甲烷分子中4个碳氢键完全相同9.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用氨气制氮肥B.可用氯气制漂白粉 C.可用蔗糖制食品D.可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 10.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充电后可再使用 B.回收利用石墨电极和金属材料 C.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壤和水源 D.防止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腐蚀其他物品

11.山梨酸(CH 3—CH =CH —CH =CH —COOH )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下列关于山梨酸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可与钠反应 B .可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 .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取代反应 D .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12.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原电池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铜片是负极 B .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13.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 .酒精和碘 B .苯和水 C .乙酸和水 D .溴和四氯化碳 14.已知反应A +B =C +D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15.下列反应中,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的是( ) A .氯气与氢气反应 B .次氯酸分解 C .甲烷与氯气反应 D .甲烷与氧气反应 16.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 A .乙烷 B .甲烷 C .苯 D .乙烯 17.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 .一氯乙烷的结构式CH 3Cl B .丁烷的结构简式CH 3(CH 2)2CH 3 C .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D .苯的分子式 18.下列对能量转化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主要转化为化学能 稀硫酸 Cl ····Cl Cl ····C Cl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分层作业(一)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高一化学分层作业(一) 注:带有※的题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命题范围: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77颗卫星,这与铱(I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等,因此称为“铱星计划”。已知铱的一种同位素是19177Ir,则其核内的中子数是( ) A. 77 B. 114 C. 191 D. 268 2、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W ü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 A. 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 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3、(2004上海)据报道,月球上有大量3He存在,以下关于3H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4He的同分异构体 B. 比4He多一个中子 C. 是4He的同位素 D. 比4He少一个质子 4、168O、188O、O2-、O2、O3是:() A.氧元素的五种不同微粒 B. 五种氧元素 C. 氧的五种同素异形体 D. 氧的五种同位素 5.某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 A.14 B.15 C.16 D.17 6.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7.X、Y、Z分别代表4种元素,如果 aX m+,bY n+,cZ n-,dR m-,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a - c = m – n B. a - b = n – m C. c – d = m + n D. b – d = n + m 8.原子核中有21个中子的粒子是( ) A. 147N B. 4019K C. 2110Ne D.4521 Sc 9. 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它们可能是( ) A、两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B、两种不同的离子 C、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D、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10、3mol H2和3 mol He 相同的是() A.原子数 B.相对分子质量 C.质量 D.质子数 11.等温、等压、等质量的气体:H2、D2、T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密度之比为l︰2︰3 ②质子数之比为6︰3︰2 ③中子数之比为0︰3︰4 ④体积之比为6︰3︰2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B.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质子数。 C.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力 D.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质量数。 13.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下列关于R原子和R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相同 B.电子层数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14.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任何氢原子的质量都为1g。 B.4g D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 。 C.1mol13C的质量为13g/mol 。 D.18g 2H2O的分子数为N A 。 15. 现代科学又发现了H3、C60、C90、C240、N5、N60 , 据此可做出的推测是() ①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②单质可能存在复杂的分子结构 A B C D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解析答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氢气 B.煤 C.石油 D.天然气 2.直接提供电能的反应一般是放热反应,下列反应中能提供电能的是(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酸碱中和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H2与Cl2燃烧反应 3.(2012·温州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锌锰干电池是二次电池 B.铜片、锌片、导线和高橙组成的水果电池,负极是铜片 C.铅蓄电池的放电过程,从能量转换形式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负极 4.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合成氨的反应(N2+3H22NH3),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正反应速率判断,生成NH3的速率最快的是( ) A.v(H2)=0.3 mol·L-1·min-1 B.v(N2)=0.2 mol·L-1·min-1 C.v(NH3)=0.3 mol·L-1·min-1 D.v(H2)=0.005 mol·L-1·s-1 5.已知2SO2+O2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2012·南阳高一检测)为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甲、乙、丙、丁4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4个实验,你认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将形状、大小均相同的镁条和铝条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两者反应速率一样大 B.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大理石粉末反应快 C.将浓硝酸分别放在冷暗处和强光照射下,会发现光照可以加快浓硝酸的分解 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 7.有关零排放车载燃料电池叙述正确的是( ) A.正极通入H2,发生还原反应 B.负极通入H2,发生还原反应 C.导电离子为质子,且在电池内部由正极定向移向负极 D.总反应式为:2H2+O2====2H2O 8.(2012·温州高一检测)已知可逆反应: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加压可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

【专题复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后作业:3-3-1乙醇 含剖析讲解

课后作业 限时: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少量的H+,所以乙醇是电解质 B.乙醇结构中有—OH,所以乙醇显碱性 C.乙醇分子中只有烃基上的氢原子可被钠置换出来 D.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人们用白酒浸泡中药制成药酒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 2.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检测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的无水硫酸铜,若变蓝说明乙醇中含水 ②除去乙醇中的微量水可加入金属钠,使其完全反应 ③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是直接加热蒸馏 ④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通常是先用生石灰吸水,然后再加热蒸馏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③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羟基与氢氧根有相同的化学式和电子式 B.乙醇的官能团是—OH,乙醇是含—OH的化合物 C.常温下,1 mol乙醇可与足量的Na反应生成11.2 L H2 D.已知乙醇的结构式如图所示,则乙醇催化氧化时断裂的化学键为②③ 5.橙花醇具有玫瑰及苹果香气,可作香料,其结构简式如图: 下列关于橙花醇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发生取代反应 B.能发生加成反应 C.1 mol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470.4 L氧气(标准状况) D.1 mol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40 g溴 6.比较乙烷和乙醇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 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 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 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 4.化学电源 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普通锌锰干电池 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另外还有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如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用外加的设备提供______和________等,使反应连续进行。 电池反应:2H2+O2===2H2O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课时作业2

课时作业(二) A组—基础巩固 一、碱金属元素的性质 1.下列关于碱金属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碱金属都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 C.在空气中加热均能生成多种氧化物 D.碱金属与水反应,均漂浮在水上面 解析金属锂的密度为0.534 g/cm3,会漂浮在煤油上面,故A项错误;通常状况下,碱金属都属于软金属,即硬度小,碱金属中密度最大的铯仅有1.879 g/cm3,熔点最高的锂仅为180.5 ℃,故碱金属“硬度小、密度小、熔点低”是正确的,即B项正确;在空气中加热,Li和O2反应只生成Li2O,即C项错误;铷、铯的密度大于1 g/cm3,所以D项不正确。答案 B 2.钾的活动性比钠强的根本原因是() A.钾的密度比钠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多一层 C.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气化 D.钾与水反应比钠剧烈 解析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可知,钾的活动性比钠强的根本原因是钾原子比钠原子多一个电子层,原子半径比钠大,失电子能力比钠强。 答案 B 3.下列关于碱金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B.随着原子序数的减小,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熔点最高的也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 D.密度最小的也是金属性最弱的 解析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单质密度逐渐增大(钾有特殊)。

答案 B 4.已知钡的活动性介于钠和钾之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钡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钡可以从KCl溶液中置换出钾 C.氧化性:K+>Ba2+>Na+ D.碱性:KOH>Ba(OH)2>NaOH 解析A项,由于钡的活动性比钠强,所以钡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故A项错误;B项,钡的活动性不如钾,且先与水发生反应,故不能置换出钾,故B项错误;C项,由于金属性:K>Ba>Na,故氧化性为Na+>Ba2+>K+,故C项错误;D项,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故KOH>Ba(OH)2>NaOH,D项正确。 答案 D 5.下列对碱金属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组合是() ①Li通常保存在煤油中,以隔绝空气 ②碱金属单质常温下呈固态,取用时可直接用手拿 ③碱金属单质中还原性最强的是钾 ④碱金属阳离子,氧化性最强的是Li+ ⑤碱金属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都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⑥从Li到Cs,碱金属的密度越来越大,熔、沸点越来越高 A.①②③⑥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D.①③⑤⑥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来解答。锂的密度比煤油的小,放在煤油中锂会浮在油面上,不能隔绝空气,在实验室中,锂通常保存在石蜡中。故①不正确,备选项中有①的可选,B、C 两项被排除。因为碱金属能与手上的汗液反应,生成强碱,损伤皮肤。故②不正确,即②也可选,D项被排除。碱金属中,还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依次增强。从Li到Cs,碱金属的密度越来越大(钾反常),但熔、沸点越来越低。 答案 A 二、金属性强弱比较 6.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A.金属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B.1 mol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 C.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课时作业9

课时作业9化学能与热能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已知断裂1mol共价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H—H 键:436kJ;I—I键:153kJ;H—I键:229kJ。下列对反应H2(g)+I2(g)2HI(g)的判断中,错误的是(B) A.该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 B.该反应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C.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I2与H2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的HI具有的总能量 解析:依题意,断裂1 mol H—H键和1 mol I—I键吸收的总能量为436 kJ+153 kJ=589 kJ,生成2 mol H—I键放出的能量为299 kJ×2=598 kJ,因598 kJ>589 kJ,所以H2与I2反应生成HI的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根据反应式可知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各图中,表示放热反应的是(B) 解析: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是放热反应,则表示放热反应的是图象B。 3.一种化学冰袋中含有Na2SO4·10H2O和NH4NO3,使用时将它们混合用手搓揉就可制冷,且制冷效果能维持一段时间。以下关于其制冷原因的推测错误的是(C)

A.Na2SO4·10H2O脱水是吸热过程 B.较长时间制冷是由于Na2SO4·10H2O脱水是较慢的过程 C.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D.NH4NO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解析:Na2SO4·10H2O失水属于分解反应,也属于吸热反应;NH4NO3吸收水并溶解于水中,是一个吸热的物理变化过程,整个过程中只是Na2SO4·10H2O的分解反应和NH4NO3溶于水的过程,而并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C项错误。 4.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能放出x kJ的能量 C.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 解析:由图象知,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高于2 mol AB的能量,所以该反应放热。 5.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C) A.铝片与稀H2SO4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课时作业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②化学反应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③化学反应不一定生成新的物质④化学反应有些有能量变化,有些没有能量变化 ⑤化学反应都有化学键的破坏和形成 A. ①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全部 2、下列能源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 潮汐能 B. 太阳能 C. 甲烷燃烧产生的热能 D. 风能 3、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N B. M的能量一定高于Y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常温下一定可以发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燃烧反应一定放热 B. 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的 C. 有些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可以发生 D.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5、在相同条件下,下列物质分别与H2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H2时放出热量最多的是() A. Cl2 B. Br2 C. I2 D. S 6、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 A. 2H2+O2点燃2H2O B. 2NaHCO3?Na2CO3+H2O+CO2↑ C. NaOH+H Cl ?NaCl+H2O D. H2+Cl2光2HCl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破坏mo H2中化学键消耗能量为Q1KJ,破坏1mol Cl2中化学键消耗能量Q2KJ,形成1mol HCl中化学键释放能量Q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 Q1+Q2=2Q B. Q1+Q2>2Q C. Q1+Q2<Q D. Q1+Q2<2Q

8、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20gBa(OH)2·8H2O粉末,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加入约10gNH Cl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4 ①实验中玻璃棒作用: ②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③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是: ④通过现象,说明该反应是热反应。 9、将装有镁条的试管放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向试管中加入约3-5ml稀盐酸,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