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大都市带:

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

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全球城市区域:

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

▲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首要差别——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

(2)生产效率的差异。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高度的组织。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非农业人口为主

(4)职能的差异。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是有别于乡村的(5)物质形态的差异。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6)文化观念的差异。

▲我国市镇设置的主要标准:

(1)聚集人口规模。1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20万以下小城市。

(2)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

▲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即:

(1)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

(2)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

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广域型市制。

▲地域类型上三个层次:直辖市、省(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

行政等级划分四个等级: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我国目前4个省级、25个副省级、280余地级市、370余县级市

▲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二元化;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

&3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城市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凸显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学技术是根本动力

(3)全球化与新经济;——关键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持久动力

▲城市发展的阶段: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

农业: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得西方市民社会显示雏形。

工业: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

后工业: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高技术为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城市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城市建设思想走向生态觉醒。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

&4

▲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大量建筑物、构筑物的出现)。

(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镇化率 PU=U/P

PU-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城镇化进程分为的四个基本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通勤距离100km

(4)再城镇化阶段。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业剩余价值。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2)工业化的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城市的拉力,乡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郊区吸引、容量限制

7)城乡规划调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划分的四个基本阶段。即: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4. 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外向型经济园区为主体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1)大起大落后持续、加速、健康发展

2)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东快于中西,南快于北

3)各级城市普遍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

4)部分城市走向国际化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东部快于中西,中西在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时期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

&5

▲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包括: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包括: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第二章

&1

▲欧洲古代不同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希腊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模式: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城市广场为中心,代表米利都城,雅典局部体现。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围绕广场为一系列公共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

古罗马的炫耀和享乐特征;(营寨城)

城市设施(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享乐设施(宫殿、公共浴池、斗兽场);

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的核心和焦点。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四个城门,中心交叉点附近为剧场、斗兽场或官邸建筑形成的中心广场。巴黎伦敦从营寨城发展而来。

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城市多为自发生长,少有按规划建造。围绕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

10世纪以后,逐步发展自治城市,市政厅、关税厅、行业会所等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重要场所,并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如佛罗伦萨两度突破城墙。

文艺复兴的古典广场;(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教堂)

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的公共建筑。

君主专治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凡尔赛花园、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

城市的改建、扩建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巴黎为代表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芝加哥规划,1909,伯汉姆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

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欧文-协和村、傅里叶-法朗吉)

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查德威克)

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政府参与组织)

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运动——1893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西谛、奥姆斯特德)

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凯伯里、莱佛、普尔曼)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提出;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沃斯每个田园城市人口3.2万人,每个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置,借助快速交通往来于中心城市与田园城市之间。田园城市平面呈圆形,中央是公园,6条主干路划分6个扇形地区。核心布置公建,城区最外围建设工厂、仓库和市场。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体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

(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明天城市、光辉城市、昌迪加尔规划)

明天城市:300万人口,中心区40万人居住在60层高的摩天大楼,周围大片绿地建筑占5%。外围环形居住带,60万人住多层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容纳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

阳光。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中心区交通干道三层:地下重型车辆,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光辉城市:大量高层建筑,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3)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500米宽的街区,由一条铁路和城市干道相串联的连绵不绝的城市带。

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

斯大林格勒的规划、哥本哈根指状式发展,巴黎的轴向延伸

(4)戈涅的工业城市;提出功能分区思想

(5)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6)格迪斯的学说。《进化中的城市》“先诊断后治疗”;现代城规过程公式:调查-分析-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1.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化理论(初期、中期、后期;城市人口占30%、70%)

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区域、经济学、社会学、交通通讯)

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新城、有机疏散、广亩城市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世界城市、城市聚集区、大都市带

城市体系理论

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从城市功能出发:戈涅、柯布、《雅典宪章》

从土地使用形态出发: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同心圆:中央商务区、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

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竞租理论

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线形城市、柯布三层交通、邻里单位、TOD

从空间形态出发:西谛、罗西、克里尔兄弟、柯林?罗

从城市生活出发:佩里、十次小组、凯文林奇、简?雅各布斯、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3.城市规划方法论:

综合规划方法论麦克劳林

分离渐进方法论林德布罗姆

混合审视方法论爱采尼

连续性城市规划布兰奇

倡导性规划达维多夫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雅典宪章》(1933年)、《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雅典宪章》

1)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机制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2)思想方法是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

3)提出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个主要城市活动。

《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不仅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过程性与动态性)3)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x)在总结了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张“将来的城区交通政策应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即在城市中确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

▲卡米洛?西谛:现代城市设计之父,1889《城市建筑艺术》,提出现代城市建设中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

▲佩里:邻里单位六原则:规模(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面积由人口密度决定)、边界(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开放空间、机构用地(服务范围对应邻里单位界限,围绕一个中心成组布置)、地方商业(布置在周边,道路交叉处或与其他邻里单位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内部道路系统(便于单位内运行同时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CIAM的十次小组:城市空间组织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

▲田园城市—霍华德;线形城市—索里亚?玛塔;工业城市—戈涅;光辉城市—柯布西埃;卫星城理论——恩温;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广亩城市——赖特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扇形理论——霍伊特;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

&2

▲夏商周三代时期,城市建设服务于王朝对内统治与对外的拓展疆域,由此决定城市选址。夏代已经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排水管,夯打土坯筑台技术。

城市的基本形制在商代河南偃师商城、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湖北的盘龙城中已显雏形。商代安阳的殷墟,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强化了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独特意义。

西周的洛邑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录了周代王城的空间布局,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在都城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伍子胥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赵国高台建设;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

▲秦汉时期

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汉代城市形制体现礼制思想,洛邑城长方形,宫殿与生活区分离,宫殿分布于中轴线,并导入祭坛、名堂、辟雍等礼制建筑,突出皇权。

曹操营建的邺城,采用了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孙权的建业城,以石头山、长江险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金陵城“形胜”为主导思想,突出与自然结合。

▲唐代:宇文恺规划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官民不相参。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采用坊里制。总人口达到近百万,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宋代:坊里制逐渐废除,开封城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元代:元大都的基本格局: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无方格网)。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城门数奇偶关系。

▲发布于1929年的南京“首都计划”,对南京进行功能分区,共计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等六大功能区。中央政治区是建设重点。

1929年公布的《大上海计划》避开已经发展起来的租界地区,以建设和振兴华界为核心,整个中心区的规划路网采用小方格和放射路相结合的形式,中心建筑群采取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的手法。

抗战结束后,编制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城市规划方案,其中上海的《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和重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最具代表性。

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很好的运用了现代西方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卫星城、邻里单位、有机疏散),而且直接针对城市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代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1980年12月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下发全国实施,其第一次提出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制,也第一次提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个(1982),一二三批共99个,目前122个。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9.12.26《城市规划法》;2005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7.10.2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

▲世纪之交时期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包括:

(1)全球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2)知识经济和创新城市;

(3)加强社会协调,提高生活质量;

(4)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全球城市:担当管理或控制全球经济活动职能的城市

基本特点:

1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的集中地,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的管理/控制中心;2都是金融中心,对全球资本的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3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法律、信息、房地产、广告等)以满足跨国公司的商务需求;

4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这些城市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5城市是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枢纽,以满足各种“资源流”在全球或区域网络中的时空配置,为经济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世界各地的城市复兴规划:

(1)城市中央商务区的重塑;芝加哥

(2)城市更新和滨水地区在开发;伦敦、利物浦

(3)公共空间的完善和文化设施建设。巴塞罗那、毕尔巴鄂

▲高科技园区四种基本类型:1)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区,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这类地区的形成可以较大地促进科技和产业的创新;2)科技城,完全是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并无直接地域联系,往往是政府计划的建设项目。3)技术园区,作为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在一个特定地域内提供各种优越条件,吸引高科技企业的投资。4)建立完整的科技都会,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联合国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确立的《全球21世纪议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行动纲领也作了具体的规定。

第三章

&1

▲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内容角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定义:城市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社会作用角度)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

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综合性是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特点之一。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法律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以及城市规划自身的工作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

▲城市规划的作用:

1)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4)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条件的手段,其操作的可能性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

(1)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的配置即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进行直接的控制;

(2)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进行管理的实质是对开发权的控制,这种管理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演变及其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建设施行管理和控制。

▲社会利益的协调涉及的方面:

(1)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合型的社会,而且又是不同类型人群高度集聚的地区,各个群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希望谋求最适合自己、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也就必然会出现相互之间的竞争,这就需要有居间调停者来处理相关的竞争性事务;

(2)通过开发控制的方式,协调特定的建设项目与周边建设和使用之间的利益关系。

★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和地位

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责;专业技术管理职责

规划编制部门:编制规划成果

研究咨询机构:提出合理建议;技术储备

私人部门:特定利益团体的代言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有明确的利益诉求,桥梁作用

&2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相关性划分:主干法及其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根据法律法规的属性及适用范围划分:①法律;②法规;③规章;④规范性文件;⑤标准规范。

▲主干法是指国家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是对城市规划本身的界定、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以及社会系统与城市规划系统之间关系的规范。

从属法——实施细则专项法——特定适用条件

相关法是与城市规划过程及作用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的总称。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者常委会批准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主干法和基本法;

法规:由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城市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法规。

规章:由国务院部门和省、自、直及有立法权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通常以“部长令”、“省长令”、“市长令”等形式发布。

规范性文件:政府部门针对城乡规划开展过程中为有利于工作有序开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具体工作开展的细则。(有约束力)

标准规范: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权限的分配、行政组织的架构以及行政过程的整体。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核心是指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结构

▲城乡规划行政的纵向体系:是由不同层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即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的横向体系: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本级政府其他部门一起,共同代表本级政府的立场,执行共同的政策,发挥在某领域的管理职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

▲城市规划的制定包括:

(1)城市规划的文本体系;(2)各类规划的编制过程;(3)各类规划的审批过程

▲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内容:

(1) 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2)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3)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的制定体系的目的就是建立可以在实践中执行的合法的城市规划文件。

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系的目的就是将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法定规划付诸实施。

▲我国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的构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控详和修详。城镇体系规划分全国和省域。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修建设计三个阶段。

▲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的构成:

1)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

2)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划拨-选址意见书;出让-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3)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行政监督、立法机构监督、社会监督)

▲实施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中规划手段的基本内容:

1政府根据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其他相关计划,如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出让计划、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实施计划等,使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基本的布局得以具体落实。

2同时,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组织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所确立的目标、原则和基本布局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具体化,从而引导和推动具体的建设活动的开展,保证总体规划的内容在具体建设活动中得到贯彻。

&3

☆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1)制定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及具体程序上,真正做到依法制定规划。

(2)制定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4)制定城乡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5)制定城乡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具有的特点:

(1)规划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

(2)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上位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3)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述,并应当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

▲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

城镇体系:评估总结申请报告-同意修编-委托编制-草案公告-修改-审议-审批-审查-公布

总规:前期研究-提出报告-同意组织编制-委托编制-纲要-纲要审查-编制总规方案-公告-修改方案-审议-审批-审查-公布

控规:必要性论证、利害人意见、专题报告-委托编制-公示、征询意见-公告-修改完善-审批-公布、备案

第四章

▲城镇体系的含义:

(1)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

(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就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

(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的。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而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

(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对城镇体系的解释,即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演化的发展阶段:

1)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规模小、职能单一、孤立分散的低水平均衡分布为特征。2)工业化阶段:中心城市发展、集聚、高水平不均衡分布

3)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中心城市扩撒,各种类型城市区域形成,各类城镇普遍发展,趋向于整体性城镇化的高水平均衡分布

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空间演化形态:点-轴-网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根据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在分析各城镇的历史沿革、现状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各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确定其性质、类型、级别和发展方向,使区域内各城镇形成一个既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的大中小相结合和协调发展的有机结构。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作用:

(1)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

(2)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

(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4)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

▲城镇体系规划的类型:

1)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全国、省域、市域

2)根据实际需要还可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3)衍生型城镇体系规划,如都市圈规划、城镇群规划等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原则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2)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差别化战略;

(3)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4)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5)特定与重点地区的规划。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时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调;

(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3)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

(4)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

(1)制定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3)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

(4)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5)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

▲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

(1)贯彻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发展战略,确定与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途径和城镇体系网络;

(2)明确市域及各级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鼓励或限制的措施;

(3)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互利共享和有效利用;

(4)通过不同空间职能分类和管制要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各类用地的空间集聚。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4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

5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6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等。(2)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3)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场等。

第五章

&1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统筹作用。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和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政策属性。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1. 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

规模;

2. 综合确定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3. 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

4. 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

5. 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6. 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

7.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突出城市特色;

8.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9. 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人口预测、用地规模、发展目标、职能是内容不是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和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确定市域交通发展战略;原则确定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规划城市规划区;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确定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居住用地布局,重点中低收人群;交通发展战略,公共交通总体布局,道路交通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绿蓝紫线,环保,防灾,地下空间;发展时序,实施建议。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坚持的原则:

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4)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5)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他上层次的法定规划。

&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先编制总体规划纲要,作为指导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经过审查的纲要也是总体规划成果审批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4)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5)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6)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7)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8)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9)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10)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11)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12)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文字说明、图纸、专题研究报告(人口预测、用地分析)

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200000~1:1000000,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和风景名胜区;

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标明行政区划、城镇分布、城镇规模、交通网络、重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矿藏资源;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 标明行政区划、城镇分布、城镇规模、城镇等级、城镇职能分工、市域主要发展轴(带)和发展方向、城市规划区范围;市域空间管制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标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的范围,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位置和范围、市域功能空间区划;

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1:5000~1:25000,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路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图:图纸比例1:5000 ~1:25000,初步标明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和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干路、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重大基础设施。

(区域1:20万-100万;市域:1:5万-20万,城市:1:5千-2万5)

&3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工作程序:现状调研、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总体规划纲要、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1、规划编制规范化

2、规划编制的针对性;

3、科学性;

4、综合性。

&4

▲城市规划常用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模型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常用于城市规划中复杂问题的判断,主要有因果分析法和比较法(新城用地指标)。

★定量分析:

1)频数和频率分析

频数,一般以频数分布表的形式表达,如人均居住面积。频率一般以百分比表达。

2)集中量数分析

平均数(数据之和除以个数)、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

3)离散程度分析

极差(最大与最小值之差)、标准差(一组数据对其平均数的偏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离散系数(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百分比表示)

4)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和时间)

5)多元回归分析(房屋价格与土地供给、建材价格、市场需求之间)

6)线性规划模型(消耗资源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达到系统最优)

7)系统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概率评价法、投入产出法、德尔菲法(用于不同方案比选)8)模糊评价法。(对复杂的对象进行定量化评价,如对城市用地进行综合模糊评价)

9)层次分析法。(复杂问题化解成若干层次,进行分析、比较、量化、排序,再逐级综合)

★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概念模型

实体模型:实物和图纸。平立剖用于规划管理与实施,透视鸟瞰用于效果表达。

概念模型:图纸表达。其常用方法:

几何图形法:功能结构分析、交通分析、绿化分析

等值线法:等高线、交通可达性分析、大气污染和噪声分析

方格网法: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

图表法:玫瑰图、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用于区域经济、社会等多因素的比较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

1)区域环境的调查

2)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

3)自然环境的调查(自然地理环境、气象因素、生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位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水文条件)

4)社会环境的调查(人口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如家庭、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5)经济环境的调查(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

6)广域规划及上位规划

7)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8)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调查(城市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对外交通设施<公路铁路机场车站码头>)

9)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及非城市建设用地调查

10)城市住房及居住环境调查(中低收入)

11)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给水、排水、供热、供电、燃气、环卫、通讯设施和管网;水源能源供应)

12、城市环境状况调查。(有关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大气、水质、噪声】;工矿企业等主要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

★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主要方法:

1)现场踏勘(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主要用于土地使用、空间结构、交通量调查等)

2)抽样或问卷调查(掌握一定范围内大众意愿时最常见的调查形式。全员调查、抽样调查)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1针对无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2针对尚未形成文字或对一些愿望与设想的调查;3某些关于城市规划重要决策问题收集专业人士的意见等)

4)文献资料搜集(年鉴、地方志。特点: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续性可推导出发展趋势)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其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影响到城市的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城市的选址、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

▲土地在城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城市用地的特殊性:

(1)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2)开发经营的集约性。

(3)土地使用功能的固定性。

(4)不同用地功能的整体性。

★1)水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水资源的水质保证和永续利用,是其本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2)水资源制约工业项目的发展。(工业生产中水的利用方式:1用作原料;2化学反应媒介物;

3搬运原料媒介物;4用作冷却水;5洗涤用水)

3)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的特色和标志。

4)正确评价水资源供应量是城市规划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可促成新城市的产生。

(2)矿产资源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矿产资源的开采决定城市的地域结构和空间形态。

(4)矿业城市必须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