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

收稿日期:2002-10-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刘军平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

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ll texts and it highlights the inter 2dependence and impact on the intertext.By quoting Julia K risteva ’s view that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and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exist abundant intertextualities in East 2West poetry in terms of verse rhythm ,imagery and intentionality.As a translator ,on the one hand ,one must be appreciative of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poet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must adopt adequate strategies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inter 2textual affiniti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hed new perspective and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K ey words :intertextuality ,poetry ,text ,translation ,image ,inten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

1.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Basil Hatim

(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ity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 risteva ,1941—

)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 ′e ,phenotexte ,geno 2texte )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hip ),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 rela 2tionship ),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她说:“任

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

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

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

体。”

(王一川,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Hatim,1990:125)。不难看出,克里丝蒂娃、巴特等人提出的互文性概念,为文本理论注入了新的社会历史意义,有力地冲击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抽象的文本理论,同时又给翻译理论带来了契机和新的研究视角。特别是诗歌在不同民族中总被看成可以涵盖一切文艺样式审美本质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形式而给予重视。诗歌中的节奏、韵律、意象、原型等艺术符码充满张力和多义性。而每一诗歌文本都由若干不同系统(语音、字词、意象、格律、用典、模仿)交叉而成,它们不断组合、冲突和破裂,组成互文性的多义,如此循环以至无穷。每一次互文的指涉都使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而多义,寓意更为深远。如果说“美即寓意”,那么,诗歌文本就是高度浓缩、多义、变化和复合的寓意,因而是美的文本系统。

现在让我们来将诗歌翻译置于互文性的背景下进行具体考察,重点是探索诗歌中互文性之关联及相互影响,以及译者在翻译诗歌互文时所采取的最佳翻译策略,并试图建立一种反映这种策略的认识途径。

21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

诗歌的声韵与节奏体现了诗歌的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句:

T o be|or not|to be:|that is|the ques|tion

用的是轻重五步格,第五步多一音,第一步、第三步的重音仍同时是长音,第二、第四音两音步都较长,但英文诗并不十分计较这种长短的分别。第四步的语气的重音应在第一音(that),而音步的重音却落在第二音(is)。如果严格地依音律谈,is应由轻音变为重音。本来轻而要变重,音调也须由低到高,这种以字音分步的办法通常叫做音组制(syllabic sys2 tem)。近代英文诗有放弃“音组制”而改用“重音制(accent system)的倾向。尽管如此,音美(syllabic sytem)是诗歌特性的使然。黑格尔说:“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快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说富于意象的词藻还重要。”(黑格尔,1981:68)黑格尔把诗的声律置于词藻之上,还是从诗的美学特征着眼的。既然诗歌和音乐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译者在译诗的时候在做到不因音害义的前提下,应努力用声音去呈现诗歌的“芬芳气息”。诗歌的“芬芳气息”可以随着互文性的“缕缕春风”,吹遍其它文本。

读者都熟悉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们无需仔细琢磨这七组叠字的语义,只是从它们语音的组合中,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情味。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步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用可以轻长发音的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声调略高但发音短促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发音绵长但音调渐次降低,且不能响亮发出的叠音词。这样的语音组合,实在有如压抑不住的哽咽抽泣(叠音词长短高低轻重不同,如关关、凄凄、萧萧、荡荡之类都先抑后扬),犹如茫然无依的低回叹息,吟诵之下,不知不觉间便被带入那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情境中。循着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从语音的互文性角度来解读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沉默》的译文,我们也许能从互文性语音层面上品味到译文传达出的一些特殊意味。

沉默吧,隐匿你的感情,/让你的梦想深深地躲藏,/就让它们在心灵深处,/冉冉升起,又徐徐降落,/默默无言的夜空的星座。/观赏它们吧,爱抚,而沉默。

(飞白译[俄国]丘特切夫《沉默》)飞白的译文选用的多是如“沉默”、“默默”、“深处”等音色相对比较黯淡的圆唇元音字,以及不太容易响亮发声的舌面音或唇齿音,韵脚用的也多是声音短促的去声,以显得迂缓而节奏沉重,给人一种深沉而又有些压抑、苍凉的感受。飞白先生译文中的拟声效果词的使用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诗的影响(王耀辉,1999:55)。

事实上,英语中通过拟声效果词的使用以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的例子不少。如运用元音、辅音l、m和n暗示平和与宁静。

The long day wanes;the slow m oon climbs the deep;

M oans round with many voices—Ulysses 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虽较少工于技巧,但仍留下了下列佳句:

F or the gentle wind does m ove

Silently,invisibly...

其中,有众多的辅音l、f、v,听起来十分宁静。而在布莱克下面的诗句中,辅音b、r的重复听起来如汨汨泉涌: But a pebble of the brook

Warbled out these meters meet

丁尼生的《溪流》在用韵上可与布赖克相媲美。作为一位艺术家和拟声法大师,丁氏对布莱克的诗可以说稔熟于怀,他的b.r音的使用无不可以找到布莱克诗的互文声音:

I chatter over stony ways,

In little sharps and trebles,

I bubble into eddying bays,

I babble on the pebbles.

读者无须用夸张的语调朗诵这首诗,溪水潺潺的美妙之音就会不绝于耳。作为一名译者首先应对诗歌的拟声效果充分了解。其次应充分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后文文本和其他并置的指涉声音,在翻译过程中力图达到悲怆、平和、徐缓、欢快的声音效果,通过联想、文本互涉音韵之美,不仅可以倾听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而且可听到“金声玉振”的天籁之歌,这一切构成了译诗的有机整体。作为译者一定要从“大音希声”中去发现艺术作品中的弦外之音,从“希声”的空白中,去解读“韵外之致”的互文性

音乐暗示,并再现这种无声之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句的几行有两种译文: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The large strings hummed like rain,

The small—whispered like a secret,

Hummed,whispered—and then were intermingled

Like a pouring of large and small pearls into a plate of jade.

(Witter Bynner译) The thick strings loud thrummed like the pe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 st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

Y 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许渊冲译)“大弦嘈嘈如私语”,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错杂弹”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令人耳不暇接,余音袅袅。两译家都较好地传递了原诗音韵之美。相比之下,许译通过用m音表厚重,用s头韵法表达轻盈更胜一筹。汉语叠音词虽有所舍弃,但译者通过补偿手段,达到了具有与原文类似的音响效果。这些音韵手段使人联想到Al2 fred Tennyson,Edgar Allan P oe和Algernon C.S winburne等西方音韵能手对音韵的运用。因此,索绪尔说:“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索绪尔,1985:101)

译者必须注意到互文性中音响形象除了“声音表象”外,还具有较强的表现意义或表现功能。

31互文性与诗歌意象传递

韦勒克(1984)在《文学理论》第十五章中讲到“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四个概念,他认为:“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其实,意象是通过语句构图的能力,是语句中的关键词汇。读者读到词语会产生词语联想,会联想到词所指本身,也会联想到这个物象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特殊意义。不同的文化意象根据不同的读者、译者的感觉、经验会诱发不同的审美联想。

刘若愚先生曾翻译过《李商隐诗》,他深知诗歌翻译中中西意象传递的困难。他认为像望帝、庄周、沧海、蓝田等典故在《锦瑟》中十分难译。特别是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学贯中西的他联想到英国诗人济慈名诗《夜莺颂》中的末尾两行“Was it a vision,or a waking dream?/Fled is music:—Do I wake or sleep?”,从而指出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人生如梦”。从中可以看出,翻译家在传递一首诗时,努力从主题到意境建立一种氛围,一旦确立诗歌的基调并从中西诗歌中发现契合,意象的传递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The implication of the w ord entangles the translator in the web of intertextual relations and interrelated meanings。”(G ent2 zler,1993:2)

事实上中西诗歌中的暗示、隐喻随处可见,翻译和阅读这些经典诗歌需要很强的互文性鉴赏力。同时,互文性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灵感。马致远的“枯藤老树”写的是乡村的荒凉,艾略特写的是都市的荒凉,但两首诗都在最后用了带感情的字眼(断肠人:lonely);晏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情景也十分相似。

《断章》是卞之琳的名作,只有四行,引录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钟爱的《花间集》,内有冯延己的《蝶恋花》,此词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断章》与这两句何其神似!可以说卞氏的创造性的吸收与转化达到了不露互文性痕迹的程度。而译者要了解诗歌中的互文性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和深厚的学养,即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钱钟书在《谈艺录》的序中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翻译诗歌的文本既可看作是同一文化源流中的契合,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文化的相似性。作为译者需要对原文作者、作品、读者进行解读,同时也要将文本内的互文性传递给目的语的读者。最主要的当然是对文本互文性意象内涵的理解。如“雨”这个意象,在中国诗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折射出不同于其他民族诗人的主体情绪。在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南方,每年5、6月份正是梅雨季节,绵绵不断的雨丝给人带来了无穷的惆怅。雨中离别、雨中思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程式化意象或“套语”,并一直影响到现代诗中(张德明,1997:42):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撑着油纸伞

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而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遇见一位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

显然,“雨”作为意象,在上引诗中已非文字意义上的一种由“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而是一种表示特定情绪和意味的艺术符号。这样,自然物象或超自然物象在诗人笔下,不再是其自然品性的如实呈现,而被赋予特定的品格和意义。这方面最典型的原始意象还可举出梅、兰、菊、竹和蝉等。在互文性中这些意象被千百次重复而形成千年不变的“意象套

语”(image formula)。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车”总是“辚辚”地响,“马”常常“萧萧”地鸣,“雪”都是“霏霏”地下,“杨柳”一概“依依”地垂。

总之,意象的隐喻性、多义性及朦胧性是诗歌张力的体现。结构主义学者列维认为,如果把某一作品置于单一符号系统中,形式和内容的特点可达到统一。在翻译中如果将一部作品置于多重符号系统中,所表达的不确定性则越来越彰显。列维说:“The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fied w ork,but one which is full of tension and contradictions because the content is interstruc2 turally constructed,represented as it were by tw o perspectives si2 multaneously:from the view of the original signifying system and the angl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system.”(G entzler,1993:83)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化用前人诗句。如欧阳修的“绿杨楼外出秋千”,出自于冯延己的“柳外秋千出画墙”,而冯氏诗句又出自王维的“秋千竞出垂杨里”。对于这种“化用”的方法,笔者认为,也可适用英汉诗歌的互译。

当然,翻译中互文性的“化用”需要译者的灵感与艺术顿悟与再创造。正如后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指出的那样:原文作者已死,每一次翻译和重构都融入了译者全新的互文性感受。

41互文性与意向性

功能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语篇所以能成立并发挥交际功能是因为其具有语篇性(textuality),而语篇性又依赖于七大语篇特征或要素,即形式接应(cohesion),语义接应(coher2 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此部分将重点讨论诗歌翻译中互文性与意向性的关联。

众所周知,互文性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互文本也不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式的文本的结合。互文不只是简单的引文和指涉运用,诗歌的互文翻译也决不只是消极地用目的语的指涉替代原语的指涉。为达到某种文本功能和交际目的,互文性具有极强的意向性和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

“意向性”是表示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必然的、结构性关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世纪哲学典籍之中。布伦坦诺使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别:意识会“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自主性。胡塞尔通过对意向活动的分析来确定意识对象,即通过意识的显现过程来说明现象。因此,意向性的理论主要是对意向活动的分析。意义是不同文化、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类心理活动共同指向的对象。这种指向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包含语用层面上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可以用心理学家常用的一个实验说明这一道理:中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粉笔点都会理解为这是一个没有体积大小的几何点,但小学生只知道它是粉笔点,更小一些的儿童会说这是糖果、星星,等等。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粉笔点进行了不同种类的意向活动:儿童的意向活动是想象,小学生的意向活动是知觉,而中学生的意向活动指更基本的活动———意义活动,因为他们把握到粉笔点的意义———几何点。(赵敦华, 2001:98)

在翻译过程中,正是意向性的不可捉摸与互文性中隐喻的使用,使具有多层意义的诗歌话语变得扑朔迷离。毫无疑问,作为诗歌翻译的译者应极大限度地传递其诗学多义性。怎样准确界定原文作者的意向性?怎样在译者的选择与原作者之间建立一种关联?让我们通过具体实例来讨论:

G ounsel to G irls

G ather ye rosebud while y ou may 趁早吧,快采那玫瑰花苞,

Old T ime is still a2flying, 时间老人永在飞翔;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同一朵花儿

smiles today, 今天还在微笑,

T om orrow will be dying. 明天就要枯萎死亡。

—R obert Herrick(何功杰译)

不难看出,英文原诗与金昌绪的《春怨》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而且译者本人也是在悟到这种相似之处才挥笔而就的。但是,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指出,从形式上讲格律诗并不符合原诗作者的意向和目的语读者的意向,从风格上讲押韵的使用也不符合17世纪英诗的风尚,况且用“花开堪折直须折”直接套用乔治赫伯特的“G ather ye rosebud while you may”,出于目的语理解是可行的,但并没有忠实于原诗的意向性。这里我们也可以看看另一种译文:

可以采花的时机,别错过,

 时光老人在飞驰;

今天还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就会枯死。(屠岸译)

通过比较上面的译文,读者不难看出从风格、形式及炼字(poetic diction)三个方面何功杰先生传递了原诗的意向性,从而避免了互文性信息的不适当的传递;从语用学层面(pragmatic dimension)和符号学层面(semiotic dimension)上看,语用层面上包含有intentionality,speech act,sequene,limplica2 ture和reference,而符号学层面上含有intertextuality,signs gen2 res,discourse,texts。意向性和符号(包括互文性)共同构成了一个保证信息成功传递的语境。换言之,翻译的质量取决于诸如互文性及意向性等构成语境因素的若干方面。

在互文性的意向中,译者(读者)可展开互文性联想。由于缺乏语境的制约,译者张开思维的翅膀在自由联想中徜徉。至于互文性产生的多重意义怎样保持意义连贯(Wid2 dowson,1992:60)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诗歌翻译和译者首先应把握诗歌语言模式中语序包含的主次意义;其二,诗歌文本之外的互文性联想的特殊表达应与本首诗内的文本联想保持一致;其三,尽管有时互文性的意向性朦胧不可捉摸,但将其置放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之中加以考虑,其诗歌意向就会豁然贯通、豁然开朗,而真正合格的诗歌译者应更好地把握意向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从而真正做到“入乎

其内,出乎其外”。参考文献:

[1]Barnstone ,W illis.The Poetics o f Translation.New Haven and London :

Y 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C ook ,G uy.Discour se and Literature.Ox ford and New Y ork :Ox ford Uni 2versity press ,1994.

[3]G 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y.London and New

Y ork :R outledge ,1993.

[4]Hatim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937919.html,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

[5]Hatim ,Basil and M as on ,Ian.Discour se and the Translator.London and N ow Y ork :Longman ,1990.

[6]H obsbaum ,Philip.Metre ,Rhythm and Ver se Form.London and New

Y ork :R outledge ,1996.

[7]Lefevere ,Andre.Translating Literature.New Y ork :The M odern Language Ass ociation of America ,1992.

[8]N 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 ful Activity.M anchester.S t.Jerome Publishing ,1997.

[9]W iddows on ,H.G.Practical Stylistics.Ox ford New Y ork T oranto :[10]布尔顿著.付浩译.诗歌解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出版社,1992.

[11]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胡家峦编.英语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廖七一等编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14]刘军平.翻译经典与文学翻译[J ].中国翻译,2002(4):38-41.[15]刘军平.新译唐诗英韵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2.[1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7]童庆炳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8]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19]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0]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22]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3]谢天振主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0.

[24]许渊站.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许渊冲.毛泽东诗词[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26]杨平主审.文化丝路织思[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27]越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张德明.诗歌意象的跨文化比较[J ].中国比较文学,1997(2):36

-30.

[29]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

(上接第54页)

当代最前沿的生命科学联系起来,提出了文学翻译克隆论。在生物学上,克隆是把一个机体的优质基因移植到另一个机体中去,以弥补机体的不足。在文学翻译中,也可以把一种文字的优质因素移植到另一种文字中去,以加强译文的表达力,如译“不爱红装爱武装”时,移植了“face the powder ”和“pw oder the face ”这两个优质的英文片语,就使译文能够表达原文重复“爱”字和“装”字这种巧妙的修饰手法了。(再创论和模仿论是中西文学翻译理论的第五个分歧。)从以上五点看来,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怎么可以说至少落后于西方20年呢?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西方的翻译理论至少落后于中国20年:首先,西方的翻译理论(包括所谓的“纯理论”

)不能解决中西互译的实践问题,而中国提出的超导论和克隆论却能解释西方理论不能解决的翻译问题,如

P ope 译的荷马史诗可用超导论来解释,Fitzgerald 译的《鲁拜集》可用克隆论来解释。其次,西方的“纯理论”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术研讨会上,周珏良教授就提出过多元标准论;至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50年代也曾对F orm osa 应该译为“台湾”还是“福摩萨”展开过讨论,所以这些理论完全不必从西方搬进来。《共性论》作者批评中国学派是夜郎自大,我认为百里之国自称万里之国,那是自大;如果真是万里之国,那就是名副其

实。我倒认为《共性论》作者“奴化”思想严重。杨振宁说过,

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我认为中国翻译界的当务之急,也是克服自己不如人的心理,用实践来检验一切理论(“纯理论”不但要接受翻译研

究实践的检验,还要接受翻译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使中国翻译学在世界上取得应有的地位。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超级打印版]

关雎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XIANGYU 力拔山兮气盖世,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超级打印版]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 XIANGYU 力拔山兮气盖世,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虞兮虞兮奈若何!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徐志摩诗歌代表作是什么

徐志摩诗歌代表作是什么 作为现代诗人和散文家,徐志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作品却很多,那么徐志摩诗歌代表作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徐志摩诗歌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徐志摩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流畅洒脱,比喻奇特,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徐志摩的创作时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1922年至1927年间,徐志摩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等,其中《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最为著名。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代表作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是诗人在1928年重游剑桥大学后所做的,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作者以虚实相间的手法,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和一处处美妙的意境勾勒出来,将诗人细致入微的爱恋徐徐的展现出来,同时又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和面对现实的困倦与无奈,感情真挚、浓郁、隽永,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偶然》是徐志摩代表作中的又一首经典。徐志摩的这首《偶然》语言清新简洁,韵律流畅,既朗朗上口,又让人回味无穷。选择“偶然”这样一个抽象的词作为题目,却又只用短短几行文字就把它形象

化的置入象征性的结构,既有情趣哲理,又意溢于言外,实在是现代诗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除此以外,徐志摩代表作品还有很多,而且他的作品大多感情细腻丰富,形式简洁明快,既有对于情感的捕捉和描摹,又有对于人情世事的感怀和追思,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非常亮丽的一笔。 徐志摩的经典语句徐志摩在1897年1月15日的时候出生在浙江嘉兴海宁,是一个现代的诗人和散文家。徐志摩的派别是新月派,他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他的作品更是新月派中的经典。徐志摩从小就喜欢文化,到了青年的时候还去了国外留学,国外的浪漫情怀深深地感染着他,因此也奠定了他作品中浪漫的风格。 徐志摩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要属《再别康桥》和《翡冷翠的一夜》了,这些都是人们口中朗朗上口的作品。在人们对徐志摩作品反复品读的情况下,有很多的经典语句应运而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几乎是童叟皆知的话,它就是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诗句。在这句诗里人们感受到了清新与朗朗上口,它也成了徐志摩的经典语句之一,除此之外徐志摩还有很多的经典语句,比如《再别康桥》的最后一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被后人所传唱与模仿。 徐志摩的诗大多都是充满浪漫色彩的,所以他的经典语句也大多充满着浪漫,比如“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闭上眼睛”、“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等,这些语句都成了人们感同身受的话,人们也在此中认识、品读着徐志摩。

经典英语格言带翻译

经典英语格言带翻译 Time flies. 光阴似箭. Time is life. 时间就是生命. Times change. 时代在改变.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sweet. 人生是美好的. Love is blind. 爱情是盲目的. Extremes meet. 两极相通,有无相生。 Like knows like 人识其类。 Let well alone. 不要画蛇添足. /事已成功,不必多弄. Marry thy like. 结婚须找同类人. One man,no man. 个人是渺小的. Hsitory is bunk. 历史是一堆废话。 Time marches on. 岁月如流 Murder will out. 恶行终会败露。 Never say "die'. 永远不要说" 完了". Care is no cure. 忧虑治不了病。 Beware beginning. 慎始为上。 Deeds, not words. 行动胜于空谈. No mill, no meal. 不磨面,没饭吃.

Like begets like. 龙生龙,凤生凤。 Love begets love. 爱爱相生. In doing we learn. 我们在干中学习. No cross,no crown. 未经苦难,得不到荣冠. Care killed a cat. 忧虑能杀人。 Boys will be boys. 男孩子总是男孩子. No song, no supper. 不出力,不得食. The truth will out. 真相总会大白. Time works wonders. 时间能创造奇迹. To think is to see. 思考就是明白. Truth will prevail. 真理必胜 A lie begets a lie. 谎言生谎言。 Years bring wisdom. 年岁带来智慧. In love is no lack. 爱情不会感到缺乏. Easy come, easy go. 来得容易去得 . /悖入悖出. Every little helps. 点滴都有用. Forgive and forget. 恢弘大度,勿念旧恶。Manners maketh man. 举止造人品. Laugh and grow fat. 心宽体胖。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Let the world slide. 人世沧桑,听其自然.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

导读:8月2日,在柏林举办的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许渊冲教授荣获国际译联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FIT“Aurora Borealis”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一起去看看许老的那些“神翻译”!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 XIANG YU’S LAST SONG 力拔山兮气盖世,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虞兮虞兮奈若何!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回乡偶书 HOME-COMING 贺知章 He Zhizhang

徐志摩及其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赏析》课程论文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中国·重庆 2012年6月

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 专业: 班级姓名: 学号 摘要:徐志摩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 表。他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诗歌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徐志摩个人资料爱情历程文学活动诗学理念修辞艺术 徐志摩个人资料: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学历:1 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爱情: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

经典中文英文翻译

经典中文的英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 am cast, I miss my family all the more on every festive day.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he endless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huge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 heroes of bygone years.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 It is a true great man whom no money and rank can confuse, no poverty and hardship can shake, and no power and force can suffocat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 huge tree that fills one’s arms grows f rom a tiny seedling; a nine-storied tower rises from a heap of earth; a thousand li journey starts with the first step.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 happiness, 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es.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On seeing a man of virtue, try to become his equal; on seeing a man without virtue, examine yourself not to have the same defects.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This 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bow in homag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ll are past and gone; we look to this age for truly great men.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 收稿日期:2002-10-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刘军平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 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ll texts and it highlights the inter 2dependence and impact on the intertext.By quoting Julia K risteva ’s view that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and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exist abundant intertextualities in East 2West poetry in terms of verse rhythm ,imagery and intentionality.As a translator ,on the one hand ,one must be appreciative of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poet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must adopt adequate strategies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inter 2textual affiniti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hed new perspective and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K ey words :intertextuality ,poetry ,text ,translation ,image ,inten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 1.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Basil Hatim (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ity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 risteva ,1941— )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 ′e ,phenotexte ,geno 2texte )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hip ),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 rela 2tionship ),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她说:“任 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 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 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 体。” (王一川,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徐志摩诗《云游》赏析

徐志摩诗《云游》赏析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 ************ ①写于1931年7月,初以 《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 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 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 《诗刊》第3期,署名徐志摩。

********************************************************************* ************ 诗评: 从《沙扬娜拉》、《再别康桥》到《云游》,人们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 摩诗作中基本一致的诗歌形象和抒情风格。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诗情 的诗歌里,不仅以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 其中隐约着的对人生的理解与生命的把握时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 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在这些诗中,徐志摩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 单纯信仰的世界。《云游》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诗歌开头以第二人称起始,暗示着抒情主 体对它的钦慕向往之情。诗里云游的特征是空无依傍的自在逍遥:“你的愉快 是无拦阻的逍遥”。这一逍遥的愉快实在带有脱却人间烟火味的清远,这里既 含有《庄子·逍遥游》中与万物合一的自在心态的深刻体会,也有抒情主体心 灵呼应的瞬间感受,空中飘荡的云游适性而往,不拘一地,为何会给抒情主体 以深深的向往,诗中没有明说,但却在后面作了间接的交代,“你更不经意在 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至此,抒情主体作为旁观的姿态点出了第三 者的存在,“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两种 不同的生命形态形成对比,并由此反射出抒情主体隐蔽的心理历程与人生价值 取向。那“一流涧水”无疑是抒情主体客观化的象征,诗中以第三人称“他” 称呼,与“你”形成了不同的词语情感效果。同时,第三者“他”的存在是以 与云游相对的形象出现,也含有抒情主体那万般忧愁又渴望得到新生与慰藉的 心境。“明艳”一词极富主观色彩,一方面对照着云游与涧水不同的生存形态,一方面又暗示着抒情主体那颗焦灼等待的心,生命的痛苦将何时越过暗黑的深 渊走向自在与自由?是否可以这么理解,诗人以“一流涧水”为自我写照而渴 望漂荡的云游给自己萎靡虚弱的心灵涂抹些许光亮的色彩,由此,“一流涧水”便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最形象比喻。在徐志摩的诗中,“云游”的形象多带有虚 幻空灵的美,如《再别康桥》中“西天的云彩”。而徐志摩自己也常以“涧水”自喻,如给胡适的信中提到自己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其中凄清孤单 的韵味与此诗何其相似,里头是否蕴含着更深的内涵背景或生命体验,我们禁 不住作如是想。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忧愁以绵密,系古代诗词手法的运用,如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无形的忧愁以形象的比喻来加以形容,说明一流涧水期待的欣喜与遗憾,当“明艳”给自己的“空灵”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时,涧水醒了,一种长期 期待的幸福的充实已悄悄降临,超越时空的生命本体实现的狂喜在抱紧倩影的 动作中得到完成,那是怎样的心醉神迷的战栗!可是,“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一流涧水的欣喜只是一种梦幻般的稍纵即逝,是因为美只能属于那个逍 遥无拦阻的天空世界还是因为抒情主体那个理想的心由于过分关注现实而自觉 其污浊的心境?姑妄测之,诗歌在此给读者提供了容量极大的想象空间。“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与一流涧水相对的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近年来,互文性之于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探讨(杨衍松,1994;蒋晓华,1998)。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些成果时,发现关于互文性与翻译的研析多从源语文化角度展开。具体说,就是将外互文性(extl习textuallty)之于翻译的探讨定格在源语文化的框架之内来阐述如何在译人语中转存源语文本中的外互文因素。然而,关涉到两种语言转换、两种文化传通的翻译活动是在译者这一能动因素的参与下进行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提高译文的表达效果,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常常诉诸于“跨文化互文”这一手段,即译者将外互文性定格在目的语文化的框架内。 这是翻译实践中转存外互文性因素的另一类文化互文现象,值得研究与探讨。 所谓外互文性,是指互文性被看作是不同文本之间的参照关系,在这种互文参照里融进了文化内涵与知识结构(B田tlles,1970;玩.人e,1985)。翻译实践中,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与目的语文化文本的功能是相似的,都旨在增加言外之意、增强感情色彩、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深化读者对原作题旨的感悟与解读。 但其实质则有差别,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是源语文本本身

所固有的,是源语文本作者的创造;而外互文性之于目的语文化文本并非指源语文本中存在的外互文性因素在目的语文本中的转存,而是指译者在不失原作题旨的情况下,为影响和感染目的语读者而创造出来的与目的语文化形成互文的东西,即前面所说的“跨文化互文”因素。因此,此时此地的外互文性因素不再是源语文化文本所固有的。以下从词语、短语/句子、篇章等几个层面对文学翻译中跨文化互文因素作尝试性讨论。 一、词语的跨文化互文 词语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语言的文化意义也最易于在词语层面上体现出来。 词语的意义一般分为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前者是其本身原有的意义;后者则与其历史沿革有紧密关系,有时其涵义经前人提炼、加工和创造变得较为固定而在语言实践中相递沿袭下来,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情韵符号。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达意传情效果,往往会对这些承载着诸多情韵的语词符号十分喜爱,特别在诗歌翻译中更是如此。

作文-许渊冲唯美的诗文翻译汇总

许渊冲唯美的诗文翻译汇总 20XX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金岳霖当年翻译《毛泽东选集》时,译到“吃一堑,长一智”,一时犯了难,不知如何下手。钱钟书遂支招,译作A fall into the pit,a again in your wit。译文跟中文一样对仗而且押韵,实在翻译中的上品了。 金岳霖有个学生,叫做许渊冲。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20XX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许渊冲译: A Great Wind Liu Bang A great wind came forth, the clouds rose on high. Now that my might rules all within the seas, I have returned to my old village. Where will I find brave men to guard the four corners of my land?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许渊冲译: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440 更新时间:2008-12-18 9:54:17 摘要: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兼备,本文分析了汉诗英译中的形似与神似的理论起源和发展,许多学者对诗歌翻译的神似和形似都做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到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翻译工作多有助益。文中将其在具体的翻译语境中进行应用,指出文学作品的理想境界是形神皆似。必要时,可以舍其形而保其神,从而遵循先神而后形的翻译原则,并通过两首古诗词的翻译证明了形神兼备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神似意境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是韵律的语言,且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诗的生命似乎是世代相传的,其价值观都包藏在诗篇里,所以即便是在最大的压力下,仍会存在,历久不衰。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严复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译,尤其是诗。因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分割。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增多,诗歌翻译中可译或不可译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需要外国优秀的诗歌,同时也需要把我国的诗歌译成外文,尽可能的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和美的享受。对诗歌翻译要求这么严格,其翻译标准该如何界定呢?刘重德教授提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似。 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神似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朱生豪也提出“保持原作之神韵”的观点。他说:“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八一小学姓名:邓应花 内容摘要: 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诗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他在诗艺上多有创新,他一方面有着先天的“性灵”、另一方面又敢于打破一种格律并去寻找另一种束缚,他让我们在他营造的诗境中久久徘徊。他的诗歌是智慧的结晶、美的结晶、爱的结晶,它诠释了诗人高尚的灵魂,体现的诗人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视死如归。他的一生及其作品就好似一幅价值连城的古代残画,因其缺憾而更显神秘,因存在而更有价值,也因争议而更显魅力。本文拟以《再别康桥》所表现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等艺术特点为主线,并结合其它作品论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于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他曾在国内就读过北京大学等知名府,1918年赴英留学,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在此期间,受到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的影响,并阅读和翻译了拜伦、雪莱、哈代、曼殊斐尔、泰戈尔等人的大量诗作,这为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他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对诗歌加以认识和发挥。徐志摩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唯美倾向的人,“美、自由、爱”是他穷尽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追求的。他于1921年开始诗歌创作,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自1921年-1931年,这十年间诗人留给了我们众多的脍炙人口的名篇。1922年徐志摩回国后,与闻一多发起并成立了新月社,后来有加入文学研究会,创办了《现代评论周刊》,曾任《晨报》副刊主编。在当时以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人为代表的新月派中,他们极力倡导新诗的格律,在他们其中徐志摩虽然较晚接触格律之说,但是他却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个。徐志摩曾坦言,在没有认识和接触闻一多之前,作新诗很少刻意去为格律,这些在他的《志摩的诗》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在诗艺上,和闻一多的诗歌相比较,徐志摩的诗歌更自然和不留修饰的痕迹。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性格经历上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作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

经典英语翻译

课本翻译的答案(整理): Unit1 英译汉A 1.The college schedule is very different than the traditional high school schedule. Generally, there is a lot more flexibility with your college classes. 大学的日程安排跟传统高中差别很大,通常大学课程有更多的灵活性。 2.The other cool thing about the college schedule is that you usually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your interests and passions. 大学日程安排还有一件事很酷,你通常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3.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 courses that are only offered on certain days at certain times, but for the most part, there are a lot of options to think about! 总有些课程是只在固定日子的固定时段开的,但是对于大多数课程,你有很多选择! 4.However, college is like high school in that you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et involved by joining different clubs, organizations, and maybe even by getting a part-time job. 然而,在大学像在高中一样你有机会参加各种活动,加入不同的俱乐部和组织,甚至可能找到一份兼职。 5.Of course, the best way to see what a true day in the life of a college student is like is to actually get the schedules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当然,要看一个大学生一天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拿到一些大学生的日程表。 B 1.caught a glimpse of him sitting in the car 2.in search of new opportunities 3.without my being aware of it 4.are involved in differ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5.but ignore others' feeling 汉译英 如今,中国共有大约2500万名大学生,是十年前的五倍,并且这个数字有望持续增长。中国设立的学位制度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学位等级(Bachelors, Masters and Doctoral degrees)。中国的大学通常依据学生的高考(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成绩招生。公立大学对学生择优录取,被看做国家经济的主力。踌躇满志的学子们急切地等待考试结果,因为成绩能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著名的公立大学。 Today, there are about 25 milli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five times the number a decade ago—and that number is expected to keep growing. China has set up a degree system, including Bachelors, Masters and Doctoral degrees. Universities in China generally select their students based on students’performances in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Publicly run schools get their pick of the best students and are viewed as engines of the economy. Ambitious students eagerly await their exam results, which determine whether they can get into a prestigious public scho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