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秦始皇

再评秦始皇

摘要: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帝王之一,其功过尚不能盖棺论定。历代史学家的评论也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秦始皇是独夫暴君,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一帝。通过综合前人观点和秦始皇的生平事迹,我们就会发现秦始皇的作为大秦帝国的统一者,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古今之界”。

关键词:秦始皇中国开创性

通读《史记》,会发现其中对中国历史有非凡影响力的只有两人,一是“至圣先师”孔夫子,一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本文试着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阐述一己之见。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在传统的历史学家和学者看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严刑峻法,赋敛无度,徭役过重,导致了强大的秦朝二世而亡。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制定章程,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可谓是“功盖三皇,德迈五帝”。始皇帝生平事略以颇有争议,而其功过是非史学界向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秦功烈烈,秦德昭昭”,千秋功过,如何评述?

独夫暴君

传统学者在评价秦始皇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暴政”,并往往将此与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联系起来,用以讽诫当时后世。

最先对秦始皇作出比较全面评价的是汉初陆贾。据《史记·陆贾列传》记载,陆贾在被拜为太中大夫后,在汉高帝刘邦面前“时时称说《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刘邦见陆贾言之有理,便命他“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受命著《新语》一书,书中谈到: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致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遣烦,天下逾乱。法追滋,而奸逮擐。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教治,熟先之者,仍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论家、御史大夫晁错对秦始皇及秦帝国的兴亡曾有如下的评论:秦始皇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宦室过度,耆欲无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法令烦惨,刑罚暴酷……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践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内外咸怨,离散趺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汉书·晁错传》)

到了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杜牧在他借古讽今的《阿房宫赋》中写道: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秦始皇推行的暴政也有一番见解。他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以诈力而并诸侯。自以为智术之有余,而禹、汤、文、武之不知出此也。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求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平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陆贾、晁错、杜牧、苏轼等人,都是历朝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论家。而他们对秦始皇功罪的有关评论中可以得出以下八点结论:

1 有关秦始皇功罪的评述,是同统一六国和推行暴政的实际联系在一起的。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既与他先辈所留下的基业有关,也同他个人的作为密不可分。

3 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赋敛无度.徭役过重,刑罚残酷。

4 抨击秦始皇暴政的大量论述表明,在历代儒者的笔下,秦始皇首先是一个暴君。

5 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是从秦帝国的短命而亡中吸取历史教训,为现实服务。以及在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借古讽今,向统治者敲响警钟,劝谏他以秦亡为鉴,在治目的方针太计上改弦更张,缓和社会矛盾。

6 秦帝国的暴政及短命而亡,这在传统学者的笔下,秦始皇与秦二世分别有各自的一笔帐这无疑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尊重。然而总的来说,传统学者对于始皇与二世对秦帝国的短命而亡应负责任上,尚未精确划分,有过于笼统,这也有失公允。

7 传统的学者,多是儒者,他们对秦始皇的评价,多从学派本身立场出发,对于秦朝的诸多政策,一概给与否定,并且给予“无礼”,“非古”等罪名,对于秦始皇竭力攻击,使其丧失客观的立场,有失偏颇。

千古一帝

即使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的封建时代,儒家学派对秦始皇做出了总体否定的评价外,仍有许多人给予秦始皇积极肯定的评价。

汉武帝临终前所任命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在汉武帝死后所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慷慨陈辞,驳斥了贤良、文学之士们咒骂商鞅、秦始皇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歌颂商鞅、李斯、秦始皇,称商鞅“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桑弘羊称赞秦始皇所完成的统一中国的大业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从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到公元805年前后,大约经历了九百年的时间。此时参加王叔文等人革新运动的大文学家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标志着对秦始皇的评价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柳宗元的《封建论》一文,论证了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度,说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亦是秦始皇的一大历史功绩;同时也科学地阐述了秦帝国短命而亡的原因。文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天下帽合,杀守劫令而井起,咎在人怨,非都邑之制失也。

对于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评价,西汉以来的某些儒者已谈到统一六国与郡县天下,但他们强调的是统一六国;而柳宗元的贡献则在于他在统一六国与郡县天下二者之间,强调的是郡县天下。

柳宗元称赞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度,“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这是他的主要功绩,即“此之谓得”。他称赞在这种郡县制度下,“有罪得以黜,有能以赏”,可以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因而是“公之大者”的好制度。他还用西汉分封诸侯国后“有叛国而无叛郡”的事实来证明“秦制之得”,令人不能不信服。

明代著名进步思想家李贽,他在评价秦始皇时曾经说过:“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史纲评要·后秦记》)李贽所说的“未可轻议”,指的是不可贬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他本人正是在称赞柳宗元文章识见议论,不与唐人班行者,《封建论》卓且绝矣。”这一认识之上,称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充分肯定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近代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咒骂、赞美,南腔北调,各抒己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愈来愈明确地肯定秦始皇,否定孔夫

子。

1958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跟民主人士辩论过,你们骂我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他们说得不够,往往还要我们加以补充。”

l964年6月,毛泽东又说: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1971年“9·13”林彪事件以后,毛泽东又说:林彪骂我是秦始皇。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他还说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又让江青记录下他的七律《读(封建论),赠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功过孰断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出现两个极端的原因,主要由于秦始皇独特的政治心态和政治策略决定的。从诸侯国的国君到统一帝国的皇帝,秦始皇用他的雄才大略,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而其自大、自负的心态也使得其政治行为变得骄狂、专横和放纵。通过秦帝国恢弘气势以及秦始皇战略手法的折射,秦始皇的功业和罪过都得到尽情的演绎。那么我们有必要对秦始皇的政策策略进行简要的回顾。

公元前249年,年仅13岁的赢政继承秦王位,时已是战国时代的后期。自战国中期以后,封建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战国七雄中,自商鞅变法以来,积六世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22岁,开始亲自执政,先后剪除了长信侯嫪毒和主张“虚君”制的吕不韦两大势力,集中了一切权力。然后,他起用荀况的学生楚国上蔡人李斯辅政,重用“为商鞅学”的大梁人尉缭任国尉参谋军事,重新部署了对付六国的战略和策略,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军事行动。公元前236年,他任用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骁勇善战的大将王翦、桓犄、杨端和进攻赵国,开始了历时15年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问,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制定了与以往任何朝代都不相同的政治制度。秦始皇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也由皇帝任免,他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承,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他规定皇帝自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礼仪制度。中央设有三公、九卿等官职,辅佐皇帝。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也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和县令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首创,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都沿袭了这套制度。另外,秦始皇还统一了全国的法律,以法治国。秦亡而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创立的郡县一统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以及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延续下来,“弗二千年而弗能改”。所以李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夏曾佑称秦始皇为“二十四朝之皇帝”。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秦始皇还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战国后期,秦国建成了著名

的水利工程——郑国渠。郑国渠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灌溉田地达四百万亩。秦始皇还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的情况,采取了许多统一措施。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了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同时还允许通用比小篆容易书写的“隶书”。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和黄金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这就克服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秦始皇还以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始皇下令把原来东方六国设立的关卡、要塞、堡垒全部拆毁。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东北、华北和东南地区的“驰道”。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以上措施,不仅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而且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秦朝政治亦有失策之处。第一,秦始皇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非常残酷,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把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交给政府。秦始皇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公元前212年,在渭南的上林苑建筑阿房宫,后来诗人曾形容这一工程的修建“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工程之大可想而知。当时兴建的离宫别馆达七百余所,遍布函谷关内外及渭水南北两岸。秦始皇还为其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这就是骊山陵。这座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内筑各式宫殿,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用明珠作成日月星辰,用水银作成江河湖海。而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则是惊人的。此外,为了攻打南方的百越,秦始皇派史禄开凿了沟通湘江和灵河的灵渠。为了北防匈奴,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长达5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七十万人。加上防备匈奴的三十万,戍守五岭的五十万,如果再算上修建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徭役、兵役的人不下二百万。造成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卷六四·严安传》)的悲惨景象。第二,严苛的刑法。秦法规定:一人犯法,罪及三族,叫做“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牵连,叫做“连坐”。仅刑法的名称就有笞、迁、耐、黥、劓、鋈、斩左趾、宫或腐、戮、磔、弃市,等等。刑徒不仅名称多,数量也很大,全国变成一个监狱,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圈圄成市”(《汉书卷二三·刑法志》)的恐怖景象。第三,统治思想,钳制言论。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第二年,有两个方士在背后指责秦始皇自以为是、滥用刑罚。秦始皇大怒,结果有460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秦朝的诸多暴政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的奋臂而起,秦朝二世而亡。

古今之界

秦始皇的暴虐,骄狂仍旧会被后人提及,但近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多趋向于肯定。这是从中国两千余年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去考虑这一问题的。正所谓“百代多行秦政制”,“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为利”。作为大秦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毋庸置疑是“千古一帝”,而其开创的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使得后人得出“秦也者古今之界”的感叹。

对于秦始皇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历代学者首先想到的是“秦王扫六合”,以一统六国作为秦始皇的主要历史功绩。而到了唐代,柳宗元更进一步地指出秦始皇的功绩在于郡县天下。他在《封建论》中写到“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度侯卫而为之守宰”,并得出了“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精辟结论。诚然。上述功绩,放在历朝任一帝王身上,足以流芳百世,彪炳千古。但我认为这些功绩对于秦始皇来说都是次要的。以我之见,秦始皇帝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中央集权。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当中央集权制度出现时,自然而然的专制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传统与近代学者评价不一,甚至是截然相反。秦亡后,汉承秦

制,自然也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高祖刘邦曾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及其即位后,承秦之制,制定礼仪,行尊君卑臣之法,“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自汉以降,历朝历代莫不行皇帝之法,损益增减,加强中央集权。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央集权专制体制越来越受到后人的诟病和攻击。称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扼杀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云云。与此相联系,秦始皇作为“始作俑者”,自然也受到学者们的批评。郭沫若称秦始皇为“空前绝后的大独裁者”,翦伯赞先生也说“提起秦始皇,就会想到专制与独裁,因为秦始皇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是专制与独裁的符号”。

其实在看待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时,要将之与专制主义剥离,区别对待。如果将专制主义考虑进来,我们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的分析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秦朝的中央集权。

秦朝的集权制度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成为秦国的统治思想。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明确提出集一切权力于君主一人专制主义思想,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达到成熟时期。韩非著书十余万言,传到秦国,正合秦国政治的需要,秦始皇赞叹不已,完全贯彻了韩非子的思想,建立起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必定要求其对政治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中央和地方上。在中央,秦始皇自称皇帝,掌握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也由皇帝任免,他自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礼仪制度。中央设有三公、九卿等官职,辅佐皇帝。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在地方,秦始皇废分封,推广郡县制。天下分为36郡,每郡设郡守,直接对皇帝负责。而尤以郡县制最为出色。

中国的宗法制早在殷商后期便已萌芽。西周初年,周公将其与分封制相结合,“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形成了一种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为周初政治的巩固以及此后几百年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春秋以后,随着宗法血缘的逐渐松驰,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受到了挑战。《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先是五霸迭兴,然后是战国七雄互相兼并,分封制越发衰微。

但分封制在上层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仍然占主导思想。秦朝统一六国,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过讨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在秦君臣内部,当时更多的人主张实行分封制。“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反映出这是一种更为社会所接受的思想主张。而秦始皇与李斯等少数派则坚决主张建立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要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他们认为,只有政权的高度统一,才能消除战争,才能有社会秩序的稳定。

秦始皇三十四年,又有儒生对郡县制提出非议,“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而正是这次儒生以古非今的言论,使得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

纵观秦朝两次对于分封和郡县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分封制虽然在战国时代受到冲击,

但其“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的思想依旧是正统思想,特别是在传统的“以尊先王之教”的儒生那里更加坚持。而秦始皇坚持郡县制的原因则有两点,第一,秦自商鞅变法后,废除了世禄公卿之,开始实行按军功授爵。而秦始皇“事皆决于法”,故而秦始皇不分封子弟。第二,也是根本的原因,是秦始皇与李斯等人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而只有真正的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牢牢地控制在君主手中,才能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郡县制主张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秦始皇“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全国的政治统一,有利于推行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中央统一调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组织兴建大型工程,也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略。

但是,分封制思想还是难于一时消灭。在秦统一后,宗法分封制的许多原则及其内容都仍然存在。在旧中国的内部,“郡县式的统一”政治中仍有许多“封建式的统一”因素。秦朝之速亡与夏、商、周政权之长期延续在历史上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因此许多人都推崇分封制而贬低郡县制。贾谊便认为:“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汉代以后,有好几个朝代都以秦的速亡而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残留。汉初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分封同姓王,这直接导致了西汉中期以前中央与地方王国之间权力斗争的不断发生,甚至爆发七国之乱,直至用武力解决。西晋武帝司马炎“惩魏帝孤立之蔽”,封宗室27人为王,并允许王国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坐镇一方,酿成八王之乱的恶果,使西晋政权耗尽了元气。明代朱元璋实行分封制,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又让几个有才干的儿子“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尽管明太祖有意克制诸王成为割据势力,最终藩王势力的膨胀仍然不可阻止,拥有强大的一方军政大权。到建文帝时不得不“削藩”,从而发生了明朝统治者内部的“靖难之役”。总之,秦以后曾经多次讨论并推行分封制,其结果都是不可避免地形成统治者内部争夺最高权力的战争,成为一种内在的分裂势力。通过秦以后分封制实践的失败,我们可以对比看出秦始皇政治眼光的长远卓越。

秦一统六国,天下初定,政制甫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立即显示出他超出时代的优越性。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甚至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七十万人。在中央集权的便利优势下,始皇帝将整个大秦帝国至于自己的股掌之中,对秦朝的各项措施,统筹策划,战略安排。从销毁天下之兵到徙天下富豪于关中,从北方击胡,发兵三十万抗击匈奴,置郡戍守到“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始皇帝无不从国家的战略目标出发,发兵徙民,屯边戍守。目标之高远,手段之宏大,可谓前无古人,但足以启发后起。虽然始皇帝运用天下之物力人力,并非单单为国家社稷,他只是为了是他的大秦帝国万世长存,且他也滥用民力建阿房,修骊山。但其对于国家资源之运用,启发后世当政者,使得中国常常能毕全国之力于一役,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

后世之人在评论历朝帝王时,总喜欢将秦皇汉武并称。但纵观历史,就会发现汉武之雄才远不及于秦始皇帝。汉武和后世之君均未跳出始皇帝所创设的集权政治制度,只是有所损益罢了,后世者鲜有如秦始皇这般创制立法,革故鼎新,开创“古今之界”。“始皇即没,余威振于殊俗”,始皇之影响足以震烁古今,甚至于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历史上足以和秦

始皇并称之人,恐怕只有“至圣先师”孔夫子了。孔夫子对于中国的影响,主要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修养,而始皇帝的影响在于中国人的世俗生活和政治生活。足见秦始皇是划时代的历史开创者。

参考文献:《史记》

《汉书》

《封建论》

《资治通鉴》

《中国通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