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中学化学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四川省遂宁中学化学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四川省遂宁中学化学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四川省遂宁中学化学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 、2CO 、3NH 、HCl 、2H 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可判断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 )

A .HCl 、2CO 、2H

B .CO 、2H 、2H O

C .CO 、2H 、3NH

D .HCl 、CO 、

2H O

【答案】A 【详解】

由于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而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浓硫酸干燥后,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说明氧化铜被还原成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反应后有水生成,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氢气,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HCl 、CO 2、H 2,故答案为A 。 【点睛】

考查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此题为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完成此题,要根据题干叙述的内容,根据物质的有关性质,抓住解题的关键,根据“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二氧化碳和氯化氢,一定不存在氨气;根据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干燥后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一定存在氢气,可能存在一氧化碳。

2.有关铵盐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晶体,都能溶于水 B .受热时分解,都有NH 3产生 C .与碱共热时不一定产生氨气 D .都能与酸反应

【答案】A 【详解】

A .铵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A 项正确;

B .铵盐不稳定都能加热分解,但不一定有氨气产生,如:NH 4NO 3

N 2O↑+2H 2O ,B 项错

误;

C .铵盐都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C 项错误;

D .铵盐不都能与酸反应,例如硝酸铵不能与酸反应,D 项错误; 答案选A 。

3.对于硫酸和硝酸的比较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可以用铝、铁的容器盛装 B .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C .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脱水性 D .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

【答案】C

【详解】

A. 铝、铁与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发生的钝化,因此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可以用铝、铁的容器盛装,故A正确;

B. 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稀硫酸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表现氧化性,稀硝酸和金属反应生成硝酸盐和一氧化氮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

C. 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浓硝酸不具有,故C错误;

D. 化工生产中用硝酸、硫酸生产化肥、农药、炸药、燃料,金属加工前的酸洗等,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除去铝制品表面的铜镀层,宜选用的试剂是()

A.稀盐酸B.氯化钠溶液C.水D.浓硝酸

【答案】D

【详解】

室温下,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而溶解,铝在冷的浓硝酸中钝化而不溶解,因此除去铝制品表面的铜镀层,宜选用的试剂是浓硝酸,故D正确;

答案选D。

5.下列叙述与氮的固定无关的是

A.工业合成氨

B.工业上将氨转化为硝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D.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答案】B

【分析】

氮的固定是指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详解】

A.工业合成氨属于氮的固定,属于人工固氮,故A不选;

B.工业上将氨转化为硝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属于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固氮无关,故选B;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微生物固氮,故C不选;D.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属于自然固氮,故D 不选。

答案选B。

6.下列操作不能用于检验氨的是()

A.气体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气体与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

D.气体与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

【答案】C

【详解】

A.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发生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溶液呈碱性,酚酞溶液变红,该操作可以能用于检验氨气的存在,A不符题意;

B.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用于检验氨气,B不符题意;

C.浓硫酸是难挥发性的酸,氨气与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不会产生白烟,此操作不能用于检验氨气,C符合题意;

D.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会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氯化铵的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产生白烟,该操作可以用来检验氨气,D不符题意。

答案选C。

7.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难挥发性

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强氧化性、酸性

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吸水性

D.浓硫酸与少量胆矾晶体混合,晶体由蓝色变成白色脱水性

【答案】B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的质量增大,表现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故A错误;

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和水,硫元素化合价部分变化,体现浓硫酸的强的氧化性和酸性,故B正确;

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故C错误;

D.硫酸与少量胆矾晶体混合,晶体由蓝色变成白色,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故D错误。答案选B。

8.生物固氮是指()

A.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豆科植物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

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

D.生物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含氮化合物

【答案】D

【分析】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详解】

A.土壤中含有的NO3-、NH4+,被植物吸收合成植物所需的物质,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化为蛋白质,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B不符合题意;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是氮的化合物转化为氮的化合物,C不符合题意;D.生物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符合生物固氮的定义,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9.14 g铜、银合金与一定量某浓度的硝酸溶液完全反应,将放出的气体与1.12 L(标准状况下)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水吸收,则合金中铜的质量是( )

A.9.6 g B.6.4 g C.4.8 g D.3.2 g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意:有如下转化关系:

设Cu xmol 、Ag ymol 金属铜、银失去电子给了硝酸中+5价的氮,还原产物中的NO和 NO2又失去电子给了氧气生成硝酸,整个过程等效于铜、银失电子,转移给了氧气,所以根据

电子得失守恒规律:2x+y=4×1.12

22.4

,质量守恒:64x+108y=14,分别解出x=0.05mol,

m(Cu)=0.05mol×64g/mol=3.2g;D正确;

故答案选D。

10.按图进行实验,试管内装有12mL NO,然后间歇而缓慢地通入8 mLO2,下面有关实验最终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

B.试管内气体无色,是NO

C.试管内气体无色,是O2

D.试管内液面高度不变

【答案】B 【详解】

试管内装有12mLNO ,然后间歇而缓慢地通入8mL 氧气,依据反应定量关系分析,当一氧化氮和氧气恰好反应生成硝酸发生的反应为:4NO+3O 2+2H 2O=4HNO 3,结合一氧化氮和氧气按照4:3全部溶于水,试管内装有12mL NO ,然后间歇而缓慢地通入8mLO 2,反应后剩余一氧化氮12ml-8×4/3mL=4/3mL 。 故选B 。

11.下列关于NO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红棕色气体 B .只有氧化性

C .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D .能溶于水生成HNO 3 【答案】C 【详解】

A. NO 为无色气体,A 项错误;

B. NO 中的N 为+2价,N 的化合价既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故NO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B 项错误;

C. NO 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C 项正确;

D. NO 是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

12.从某些性质来看,NH 3和H 2O 、NH 4+

和H +

、NH 2-和OH -、N 3-和O 2-

两两类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中正确的是( )

①4232NH Cl NaNH NaCl NH ?

+→+↑ ②423222CaO NH Cl CaCl NH H O ?+→+↑+ ③223233()4Mg NH Mg N NH ?

→+↑ A .仅①正确 B .②③正确 C .①③正确 D .全部正确

【答案】D 【详解】

①OH -和NH 2-相当,NH 3和H 2O 相当,依据NH 4Cl+NaOH=NaCl+NH 3+H 2O ;类推得到:NH 4Cl+NaNH 2═NaCl+2NH 3,故正确;

②NH 4+和H 3O +相当,依据CaO+2HCl=CaCl 2+H 2O ,类推得到反应:CaO+2NH 4Cl= CaCl 2+2NH 3↑+H 2O ,故正确;

③OH -和NH 2-相当,N 3-和O 2-两两相当,依据Mg (OH )2=MgO+H 2O ,类推得到:

223233()4Mg NH Mg N NH ?

→+↑,故正确;

因此上述三个反应都能够发生;

正确答案D。

【点睛】

相似推理法在化学的学习中会经常遇见,再如HCl与NaOH、Na2CO3、Zn、ZnO都能够发生反应,那么同属酸类的H2SO4、HNO3等酸也能够发生上述反应。但是在推理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物质本身存在的性质差异,本例中由于HNO3的强氧化性,所以当它与Zn反应时就不像HCl反应生成H2,而是得到NO或NO2等还原产物。

13.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 )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详解】

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能降低火焰温度,达不到幕布的着火点;并且分解产物氯化氢和氨气能隔绝空气,均破坏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故能使幕布不易着火,答案选B。

【点睛】

本题从燃烧的必要条件以及NH4Cl的性质进行分析。

14.下列关于实验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浓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应用带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保存

C.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着火时,应立即用大量水扑灭

D.金属钠着火时,可立即用沾水的毛巾覆盖

【答案】B

【详解】

A.浓硫酸溅到手上,应用干抹布擦去,冲洗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也有很强的腐蚀性,故A错误;

B.浓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应用带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保存,故B正确;

C.少量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应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由于酒精密度小于水,则不能够用大量水扑灭,故C错误;

D.钠着火生成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都反应,则不能用二氧化碳、水灭火,加入沙土可掩盖钠,隔绝空气,可起到灭火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15.如图所示,将相同条件下的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槽中且盛满水

的试管内,充分反应后,试管内残留m

2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立即变为红棕

色。则m与n的比值为()

A.3∶2 B.2∶3 C.8∶3 D.3∶8

【答案】C

【详解】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中内,充分反应, NO和O2全部溶于水时按照下列反应进行,化学方程式为:

4NO + 3O2+ 2H2O = 4HNO3,由于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立即变为红棕色,所以容器内残留气体

为NO,那么与O2反应的NO气体为m-m

2

=

m

2

,NO和O2按照4:3混合溶于水恰好全部

溶解所以m

n

2

: =4 :3,所以m:n=8:3;

故选C。

16.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C.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

D.在Z导管口排出无色气体

【答案】B

【详解】

C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CO2、SO2和H2O,产生的气体X中含CO2、SO2;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和H2O,气体Y中含NO2;将X、Y同时通入足量BaCl2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有3NO2+H2O=2HNO3+NO、3SO2+2HNO3+2H2O=3H2SO4+2NO、

H2SO4+BaCl2=BaSO4↓+2HCl。

A. 根据上述分析,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C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A项错误;

B. 根据上述分析,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B项正确;

C. CO2不能被BaCl2溶液吸收,从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含CO2,C项错误;

D. 反应中有NO生成,在Z导管口NO遇空气中氧气变为红棕色的NO2气体,D项错误;答案选B。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

+

在NH

4

B.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Cl-

C.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时,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a+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加足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存SO2

4

【答案】C

【详解】

A. 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可说明原溶液中存

NH,故A错误;

在+

4

B. 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为碳酸银,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不一定含Cl?,故B错误;

C. 焰色反应的火焰呈黄色,可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a+,故C正确;

SO,应D. 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原溶液中不一定存2-

4

先加稀盐酸,无沉淀,再加氯化钡,产生沉淀,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8.一种盐X与烧碱混合共热,可放出无色气体Y,Y经一系列氧化后再溶于水可得Z溶液,Y和Z反应又生成X,则X是()

A.(NH4)2SO4B.NH4NO3

C.NH4Cl D.NH4HCO3

【答案】B

【详解】

一种盐与烧碱混合共热,可放出无色气体Y,则Y为NH3,氨气经一系列氧化后的产物再溶于水可得Z溶液,Z溶液为HNO3溶液,Y和Z溶液反应又可生成X,则盐X是硝酸铵,故选B。

19.将足量的 SO2气体通入 BaCl2溶液中,未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当通入下列气体后,仍然观察不到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

A.Cl2B.CO2C.NO2D.NH3

【答案】B

【详解】

A.Cl2具有氧化性,在溶液中将SO2氧化为SO42-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

BaSO4,选项A不符合;

B.亚硫酸、碳酸的酸性都比盐酸弱,根据强酸制备弱酸规律可知,SO2与CO2都不与BaCl2反应,都不会生成沉淀,选项B符合;

C.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将SO2氧化为SO42-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

BaSO 4,选项C 不符合;

D .氨气具有碱性,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选项D 不符合; 答案选B 。

20.某溶液可能含有Cl -、24SO -、23CO -、4NH +

、Al 3+、Cu 2+、Fe 3+和K +中的若干种。为检验其中含有的离子,进行如下实验:取该溶液10mL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同时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上述滤液中通入足量CO 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下列关于原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l 3+、4NH +

一定存在,Cl - 可能不存在 B .至少存在4种离子 C .24SO -、23CO -

至少含有一种

D .Al 3+、Cu 2+、Fe 3+一定不存在,K +可能存在 【答案】A 【分析】

取10mL 溶液,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即氨气,同时产生白色沉淀,一定不存在Cu 2+、Fe 3+,过滤;向上述滤液中通入足量CO 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即氢氧化铝,则含有Al 3+,不含有23CO -

;所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

4NH +、Al 3+、24SO -,一定不存在23CO -、Cu 2+、Fe 3+,可能存在Cl -和K +,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

A. 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4NH +

、Al 3+、24SO -,一定不存在23CO -

、Cu 2+、Fe 3+,可能存在Cl -和K +,故A 正确;

B. 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4NH +、Al 3+、24SO -

三种离子,故B 错误; C. 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4NH +、Al 3+、24SO -,一定不存在23CO -

、Cu 2+、Fe 3+,故C 错误;

D. 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4NH +、Al 3+、24SO -,一定不存在23CO -

、Cu 2+、Fe 3+,可能存在Cl -和K +,故D 错误; 故选A 。

21.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BaSO3、BaCO3等,不能说明原溶液中有SO2-

4,检验SO2-

4

,应先

加盐酸无现象,后加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故A错误;

B.白色沉淀为AgCl,不溶于硝酸,则沉淀不溶解,说明原溶液中有Cl?,故B正确;C.观察K元素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则由现象可知,原溶液中有

Na+,不能确定是否有K+,故C错误;

D.若含+

4

NH,滴加稀的NaOH溶液,且没有加热,不能生成氨气,则实验操作不合理,不能检验铵根离子,故D错误;

答案选B。

22.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硫酸钡等,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硫酸根离子、银离子等,所以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A 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

一定为氨气,原溶液中一定存在铵根离子,故B正确;

C.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一定是氯化银,则氯水中一定含Cl-,故C正确;

D.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因为氯水中含H+,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

答案选A。

23.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适合于吸收极易溶于水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A.B.C.D.

【答案】D

【详解】

A.气体能被吸收,但会产生倒吸,故A错误;

B.气体能被吸收,但会产生倒吸,故B错误;

C.气体能被充分吸收,但会产生倒吸,应将漏斗与液面刚好接触即可,故C错误;D.倒置的球形干燥管插入溶液中,气体能被充分吸收,而且球形管有缓冲作用防倒吸,故D正确;

故选D。

24.下列物质不能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

A.CuCl2B.NO2C.FeCl3D.Na2O2

【答案】B

【详解】

A.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变价金属氧化为最高价,所以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NO再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氮气和氧气不能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B符合题意;

C.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变价金属氧化为最高价,所以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故C不符合题意;

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所以可以直接由单质生成,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25.关于硝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与金属反应时,主要是+5价的氮得电子

B.浓HNO3与浓盐酸按3∶1的体积比混合所得的混合物叫王水

C.硝酸电离出的 H+,能被Zn、Fe等金属还原成H2

D.常温下,向浓HNO3中投入Fe片,会产生大量的红棕色气体

【答案】A

【详解】

A.硝酸中N元素为+5价,为最高价态,则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与金属反应时,主要是+5价的氮得电子,故A正确;

B.王水中浓硝酸和浓盐酸的体积被为1:3,王水能溶解金、铂等金属,故B错误;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被Zn、Fe等金属还原成氮的化合物,得不到氢气,故C错误;

D.常温下,铁和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进一步反应,所以得不到大量红棕色气体,故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 CuO 与 NH3反应,研究 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仪器b中可选择的试剂为________(填名称)。

(2)实验室中,利用装置A,还可制取的无色气体是______ (填字母)。

A.Cl2 B.O2 C.CO2 D.NO2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现象证明NH3具有______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________。

(5)读取气体体积前,应对装置F进行的操作:__________。

(6)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用含m、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分液漏斗固体氢氧化钠或氧化钙或碱石灰 BC 还原

3CuO+2NH33Cu+3H2O+N2,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 慢慢上下

移动右边漏斗,使左右两管液面相平

9n 11.2m

【分析】

A装置利用浓氨水与固体氢氧化钠、氧化钙或碱石灰作用制得氨气,经过B中碱石灰干燥后的氨气进入C中,将加热的CuO还原为Cu,同时生成水和氮气,其中D中碱石灰增重

的质量就是反应生成的水,F中所得气体的体积为氮气,结合原子守恒即可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1)装置中仪器a为分液漏斗;仪器b是利用分液漏斗中滴入的氨水使锥形瓶中的固体溶解放热促进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可选择固体氢氧化钠、氧化钙或碱石灰;

(2)利用装置A,可制取的无色气体;

A.可利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但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故A不选;

B.利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制备氧气,氧气是无色气体,故B选;

C.利用稀盐酸滴入大理石上反应制备无色的二氧化碳气体,故C选;

D.可利用Cu和浓硝酸反应制备二氧化氮,但NO2是红棕色气体,故D不选;

故答案为BC;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氨气被氧化铜氧化,表现还原性,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3Cu+3H2O+N2;

(4)依据流程分析,浓硫酸是吸收过量的氨气,且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以免影响生成水的测定;

(5)读取气体体积前,应对装置F进行的操作是:慢慢上下移动右边漏斗,使左右两管液面相平,保证氮气产生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再读数;

(6)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则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mg

18g/mol

,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

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为N2,物质的量=

nL

22.4L/mol

,依据元素守恒得到氮原子和氢原子

物质的量之比=(

nL

22.4L/mol

×2):(

mg

18g/mol

×2)=

9n

11.2m

,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

子个数比为

9n 11.2m

【点睛】

本题考查氨气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探究,解题关键是反应现象分析判断,涉及装置流程分析,量气装置的使用方法,测定元素物质的量之比的计算,属基础考查。

2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请按要求填空:

Ⅰ.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1)为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C与___(填装置名称)连接;装置C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___。

a.氯化钙

b.碱石灰

c.五氧化二磷

d.生石灰

(2)装置A、E、E连接可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则两个E装置内的药品依次是__。(3)装置F可用于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实验时打开开关1、3,关闭2,先向烧瓶中通入___(填名称),然后关闭1、3,打开2,向烧瓶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另一种气体。实验一段时间后烧瓶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中的阳离子___,F的烧杯中所装液体为__,所起的作用是__。

Ⅱ.探究某些物质的性质

(1)利用装置A、E,可设计实验比较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将装置A中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NaBr溶液的装置E中,充分反应后取下E,加入CCl4,静置后观察到____的实验现象,则证明Br-的还原性强于Cl-。

(2)将装置B、C分别与F相连后,进行H2S与SO2反应的实验。简述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操作____,F的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答案】球形干燥管(或干燥管) b、d 饱和食盐水、浓硫酸氯气取少量固体于试

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在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固体中有NH4+ NaOH溶液吸收逸出的Cl2装置E中的液体分层,下层液体为橙红色(或红棕色)夹紧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至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静置,若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表明气密性良好 SO2+2H2S=3S+2H2O 【分析】

Ⅰ(1)氨气是碱性气体应使用碱性干燥剂,一般为碱石灰或生石灰;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和水蒸气;

(3)氨气极易溶于水,易引起倒吸,形成喷泉,氯气有颜色,会对实验现象产生干扰;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大气中,一般用碱液吸收;

Ⅱ(1)氯气能将溴化钠溶液中的溴离子置换出来,溴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更大,被四氯化碳萃取并分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

(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操作为:夹紧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至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静置,若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表明气密性良好;B生成H2S,C生成SO2,二者混合生成S和H2O。

【详解】

Ⅰ(1)氨气若用装置C制取,利用的是浓氨水与吸水剂反应,注意吸水剂不能与氨气反应,可选用碱石灰或生石灰,则C与球形干燥管(或干燥管)相连,故选b、d;

(2)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为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若获得纯净、干燥的氯气,要先通过饱和食盐水吸收挥发出来的HCl,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3)开关3与液体相连,若先通氨气,易导致喷泉现象发生,另外,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最后通氯气易干扰白烟现象的观察,故先通氯气后通氨气。NH4+的检验方法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在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固体中有NH4+;F的烧杯中所装液体为NaOH溶液,作用

是吸收逸出的Cl2;

Ⅱ(1)比较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可利用其对应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即氯气能将溴化钠溶液中的溴离子置换出来生成溴单质,在加入四氯化碳,溴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更大,被四氯化碳萃取并分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则现象为:装置E中的液体分层,下层液体为橙红色(或红棕色);

(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操作为:夹紧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至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静置,若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表明气密性良好;B生成H2S,C生成SO2,二者混合生成S和H2O,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

28.某化学兴趣小组欲验证:“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产生”。设计使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导气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忽略反应中的溶液体积变化)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铜和浓硝酸反应前,挤压打气球(球内充满空气),经A、B、C反应后,气体进入D 中,通入该气体的目的是_______;进行此步操作时应关闭_______,打开_____(填K1、K2或K3,上同)。

(2)关闭K1、K2,打开K3,由分液漏斗向D中滴加浓硝酸。待Cu和浓硝酸反应结束后,再通过分液漏斗向D中加入CCl4至满。则D中一定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3)若E装置中出现倒吸,可采取的应急操作是____________;

(4)若测得反应后E装置中HNO3的浓度为0.072mol/L,F装置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139.00 mL,则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___(填“有”或“无”)NO生成。

【答案】排出D中的空气关闭K3打开K1、K2 Cu + 2NO3-+ 4H+=Cu2++ 2NO2↑+ 2H2O 向下调节量气管(或及时关闭K3)有

【分析】

气球中的空气成分主要是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C装置是反应掉空气中的氧气;D装置是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中可能产生一氧化氮气体,必须保证不能含有氧气,才能在后续试验中通过测定气体体积判断一氧化氮气体的存在。

【详解】

(1)综上分析进入D装置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通入氮气目的是排出D中的空气,避免生

成的一氧化氮气体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依据气体流向,关闭K3,打开K1、K2,让氮气把试管中的空气赶净,更好的利用后续试验测定气体体积和验证一氧化氮气体的生成。(2)关闭K1、K2,打开K3,由分液漏斗向D中滴加浓硝酸,一定发生的反应是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u+2NO3-+4H+=Cu2++2NO2↑+2H2O。(3)若E中出现倒吸,可以调节F中量气管的液体高度改变压强,向下调节量气管,使E 中的压强减少,防止液体进入E发生倒吸,或直接关闭K3,不让液体进入E装置。

(4)通过计算分析判断,E装置中生成的硝酸溶液体积为100ml,浓度为0.0720mol/L,所以生成硝酸物质的量为0.0072mol,根据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NO,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物质的量为0.0036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0.0036mol×22.4L/mol=0.08064L

=80.64ml,加上原来试管中的氮气50ml,共计130.64ml,小于题干中实验测得的气体体积139.00ml,说明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过程中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同时也生成了一氧化氮气体。

29.学生设计的用氨催化氧化法制取少量HNO3溶液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室制备NH3,下列方法中适宜选用的是__(填序号)。

①固态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加热

②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

③碱石灰中滴加浓氨水

④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装置C中的现象___;为确保装置D中尽可能多地生成HNO3,所通入O2和NH3的体积比应大于___;

(4)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请分步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案】①③ 4NH3+5O24NO+6H2O 吸收未反应的NH3气泡从浓硫酸中冒

出,且装置C内的上部呈红棕色 2:1 3NO2+H2O═2HNO3+NO、2NO+O2=2NO2

【分析】

NH3与O2一起通入A装置,可以将两种气体混合,还能通过A中冒气泡的情况调节两种气体进入的速率;A中盛放氨水是为了防止NH3溶解;气体进入B装置后,在Pt丝的催化下发生反应:4NH3+5O24NO+6H2O,混合气体经过浓硫酸吸收NH3后进入D装置,与H2O反应生成HNO3。

【详解】

(1) ①固态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加热是实验室制氨气的主要方法,①选;

②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氯化氢和氨气遇冷重新反应生成氯化铵,不能制得氨气,②不选;

③碱石灰中滴加浓氨水,碱石灰溶于水放热促进一水合氨分解,且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促进氨气逸出,也是实验室制氨气的方法之一,③选;

④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可以生成氨气,但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此方法制得氨气量少,不适合实验室制备氨气,④不选;

故选:①③;

(2)氨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方程式为: 4NH3+5O24NO+6H2O;

(3)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NH3,装置B中产生的NO通过浓硫酸时,可看到浓硫酸中有气泡冒出,同时NO在装置C的上部与O2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为确保装置D中尽可能多地生成HNO3,就是NH3通过转化后全部生成HNO3,由

4NH3+5O24NO+6H2O及4NO+3O2+2H2O=4HNO3可得: NH3+2O2=HNO3+H2O,由此

可见通入O2和NH3的体积比应大于2: 1;

(4)在装置D中,NO2与H2O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生成的NO又可以和O2反应,方程式为: 2NO+O2=2NO2。

【点睛】

本题要注意NH3与O2是两种气体,在固体的催化下加热反应时不会反应的很完全,所以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会有剩余的NH3与O2,两种气体均会进入后续装置中。因此后续装置中要用浓硫酸除去NH3,防止产生白烟,而且在后续装置中能看到NO2的红棕色。

30.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药品制取氨气。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B中盛放的试剂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3)C为用集气瓶收集氨气的装置,请绘出完装置图___________________。

(4)证明氨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为_____________。

【答案】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碱石灰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C右侧的导管口,试纸变蓝色

【分析】

实验室制氨气用Ca(OH)2和NH4Cl固体加热制取,由于NH3遇水显碱性,干燥NH3需要使用碱石灰;由于NH3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详解】

(1)A中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2)根据分析,干燥氨气一般使用碱石灰,所以B里面的试剂为碱石灰。

(3)根据分析,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因此C中的装置图需要用一个正立的集气瓶,导管要短进长出,图像为:

(4)氨气溶于水显碱性:NH 3+H2O NH3·H2O NH4++OH-,可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蓝。因此操作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C右侧的导管口,试纸变成蓝色。

31.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氨气实验。

(1)实验室常用 NH4Cl 与Ca(OH)2制取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要收集一瓶氨气,请将下列甲装置补充完整,在虚框内画出连接图______。

(3)用如图装置做喷泉实验。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

(4)如图为合成氨催化氧化制硝酸的流程示意图:

①合成塔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氧化炉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吸收塔 NO2水

????→HNO3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答案】Ca(OH)2+2NH4Cl加热CaCl2+2NH3↑+2H2O NH3易溶于水,使烧瓶中的压强

2NH3

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之下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N2+3H2高温、高压

催化剂

4NH3+5O2催化剂

加热4NO+6H2O 1:2

【分析】

(1)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

(2)依据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选择收集方法;

(3)NH3易溶于水,使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之下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4)①合成塔中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气;

②氧化炉中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③吸收塔 NO2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HNO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判断。

【详解】

(1)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

Ca(OH)2+2NH4Cl加热CaCl2+2NH3↑+2H2O;

(2)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所以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可用装置:

收集,进气时,应短进长处;

(3)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因为NH3易溶于水,使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之下进入烧瓶,所以会形成喷泉;

(4)①合成塔中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气,方程式为:

2NH3;

N2+3H2高温、高压

催化剂

②氧化炉中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方程式为:4NH3+5O2催化剂

加热

4NO+6H2O;

③吸收塔 NO2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HNO3,方程式为:3NO2 + H2O = 2HNO3 +NO,反应中3molNO2参与反应,其中2mol NO2中的N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作还原剂,1mol NO2中的N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作氧化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

中考必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见元素、原子图化合价口诀 正一氢锂钠钾银铵根;负一氟氯溴碘氢氧根;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锰有二四六和七,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0永不变;酸根负,一价硝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就是磷酸根。 一些常见元素、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2、初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 白色沉淀:CaCO3、BaCO3、Mg(OH)2、Al(OH)3、Zn(OH)2、AgCl、BaSO4(其中仅BaSO4、AgCl是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微溶于水:Ca(OH)2、CaSO4、Ag2SO4 3、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S (7)氢硫酸:H 2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苏打: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小苏打:NaHCO3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有毒、误食造成失明甚至死亡):CH3OH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 (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 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4、常见物质的颜色 (1)固体物质颜色 A 、白色固体: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氢氧化钠、五 氧化二磷、白磷、氧化镁、氯酸钾、氯化钾、氯化钠、 B、黄色固体:硫粉(S) C、红色固体:红磷(P)、氧化铁、铜(Cu)、氧化汞(HgO) .5H2O D、蓝色固体:胆矾CuSO 4 E、黑色固体:木炭、石墨、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 F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锰酸钾K2MnO4 G、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H、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I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锌等金属。

中学化学实验大全(含初中高中全套实验及实验相关信息)

中学化学实验大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中学化学实验室 第三章中学化学实验仪器与设备 第四章中学化学常用试剂 第五章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第六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础理论的实验第七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实验

第一章绪论 一、中学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 三、对各种形式实验的基本要求 一、中学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生与发展和实验息息相关,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化学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很复杂的,用文字叙述往往不易透彻地讲清和理解这些复杂变化的实质。而通过对一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变化的实质,借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中学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化学实验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必须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 例如要学生建立关于氧化-还原的初步概念,可以先从碳、硫、铁等物质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来形成氧化概念,通过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来形成还原概念,再从这个实验里生成物铜和水的分析来形成氧化-还原概念。同样,通过称量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反应物质量总和跟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实验来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导出电离理论,都是从生动的直观提高到抽象的思维,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 2.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知识和联系生产实际 中学化学实验里有许多是关于物质的制备和性质以及各类物质相互转化的内容。例如氧气、氢气的制法;氢气在氯气里燃烧;接触法制硫酸;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转化;醇、醛、羧酸等类的转化等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例如,在做金属钠跟水反应实验时,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而全面地观察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分析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然后加以综合,得出钠是一种密度小、熔点低、呈银白色、具有美丽光泽、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燃烧时能发出黄色火焰的金属的结论。还有一些实验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解答问题。例如,要求用三种不同方法制取硫酸镁;用化学方法除去热水瓶内的水垢;用实验证明氯酸钾里含有钾、氧和氯三种元素;不另用其它试剂鉴别硫酸、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及现象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及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

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 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总结大全

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总结大全(73个实验)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有雾生成 7、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8、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0、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1、加热试管中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5、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7、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8、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19、在生石灰上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0、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1、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 22、向盛有石灰的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3、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4、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和氯和气体迅速反就肆生爆炸,有雾生成 25、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6、氯气遇到湿的有色条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27、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和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28、给氯化钠定(固)与硫酸(浓)的和混合物加强热有雾生成有刺少许性的气味 29、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0、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中学化学中四种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例举

中学化学中四种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例 举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中和热的测定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四种定量实验。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学化学实验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四种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定量实验的难点。现就中学化学中四种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例举如下: 一、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以配制500mL.1mol/LNaOH溶液为例) 1、NaOH药品不纯(如NaOH中混有少量Na2O),结果偏高。 2、用天平称量NaOH时,称量时间过长。由于部分NaOH 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得到Na2CO3和NaOH 的混合物,则结果偏低。 3、用天平称量NaOH时,如砝码有污物,结果偏高。 4、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但未用游码,不影响结果。 5、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又用了游码,结果偏低。 6、用天平称量NaOH时,若用滤纸称NaOH,结果偏低。

7、称量前小烧杯中有水,无影响。 8、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流至容量瓶之外,结果偏低。 9、未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结果偏低。 10、烧杯中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转移溶液注入容量瓶,结果偏高 11、定容时蒸馏水加多了,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而用滴管吸取部分溶液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2、定容时摇匀,容量瓶中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3、容量瓶定容时,若俯视液面读数,结果偏高。 14、容量瓶定容时,若仰视液面读数,结果偏低。 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俯视读数,结果偏低。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仰视读数,结果偏高。 二、酸碱中和滴定 17、滴定管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8、盛待测液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 成绩不理想,【全国顶级名师视频辅导高中课程】远题海,近方法~高一入口,高二入口,高三入口 这里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实验大全,希望对大家知识的梳理有所帮助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4,,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完整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填空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4、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最明亮)、(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结论: (3)检验产物 H2O: CO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烧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垫—受热均匀) 不可加热的仪器——、、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瓶中,液体药品放在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液体以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或直接用(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或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中考化学必考80个实验现象总结

中考化学必考80个实验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壁上有液滴生成。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并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第二篇中学化学基础实验 .

第二篇中学化学基础实验 目录 1.前言 2.实验须知和实验室安全规则 3.实验一几种常见溶液的配制 4.实验二氧气制取和性质 5.实验三氢气制取和性质 6.实验四测硫酸铜晶体的含水量 7.实验五水的电解 8.实验六氨的催化氧化 9.实验七乙酸乙酯的制取 10.实验八微型实验 11.实验九制作叶脉书签 12.实验十蓝瓶子实验 13.附录

前言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既是科研工具,也是化学教学的工具。做化学实验要多观察、多动脑,不但要关注实验原理、现象,还要注意操作技术。对于师范生,研究化学实验、做好化学实验更是科学教师的基本功。中学科学实验的化学篇向师范生提供重温和进一步巩固化学实验能力的机会,并从教学的角度重新认识那些看似不太复杂的中学化学实验。 化学篇共30课时,理论讲解、复习和仪器洗涤占6课时,其余24课时安排8个实验。其中3个来自初中、4个来自于高中,还有1个课外化学兴趣实验。从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分,有5个定性试验和3个定量实验。 怎样学好中学科学实验的化学篇呢?第一是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其次是要做好预习。预习实验的原理、预习实验的操作要领,在预习中要强调思考,明白每一步实验的道理,避免“照方抓药”的学习方式……做化学实验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验,希望每一位同学在修习化学篇的过程中经受住考验,综合能力得到长进。

实验须知 1. 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实验仪器箱,请清点并保护好这些仪器。 2. 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实验工作位。请在自己的工作位上开展实验。 3. 实验前应做好实验预习工作。 4.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5. 实验时应爱护仪器设备,节约药品材料。公用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使用后应及时归位。 6. 在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和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 6. 实验结束,废液应倒入废液缸,并清理自己的工作位。 7. 实验完成后,请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实验中常常使用水、电、煤气、化学试剂和各种仪器,化学试剂中很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蚀性的,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为确保实验能安全顺利进行,必须严格遵守下列安全规则: 1.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饮食,严禁喧哗、打闹; 2.实验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岗位,水、电、煤气、酒精灯等用后要立即关闭; 3.决不允许任意混合各种化学药品,以免发生事故; 4.浓酸、浓碱等具有强烈腐蚀性的药品,不得接触皮肤,尤其不可溅入眼睛中; 5.有机溶剂多易燃,使用时一定要远离明火,用后要立即塞紧瓶塞,放入阴凉处; 6.有刺激性、有毒或有恶臭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7.有毒试剂要严防进入口内或接触伤口,也不能随意倒入水槽,应回收处理; 8.进行危险性实验时,应使用防护眼镜、面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9.实验室电器设备的功率不得超过电源负载能力; 10.实验完毕,洗净双手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应检查关好水、电、煤气、门窗。

初中化学实验大全

化学复习 (一、实验部分) ★整体分析 一、仪器的排列组合 根据实验的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若干装置)→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为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若制备的物质易水解或易吸收水分及CO2气体,应连接一个装有干燥剂的装置。 二、接口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CO2,则应“大”进(同样利用CO2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小”出(利于余气的导出),若为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三、气密性检查 气密性检查可以有多种方法。 其一,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若长颈漏斗与试管存在液面差,则说明不漏气。 其二,向长颈漏斗加水淹没漏斗导管,打开活塞,用手捂住烧瓶,若长颈漏斗水面上升及导管有气泡逸出,则气密良好。 其三,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一般来说防倒吸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如:1、未冷凝的气体用盛有NaOH溶液的倒扣的漏斗吸收,以防倒吸;2、用排水法收集H2的装置前加装一个安全瓶防倒吸;3、用NaOH溶液吸收SO2,CO2前加装一个安全瓶防倒吸。一般来说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撤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事故处理 如:1、浓硫酸稀释时,浓硫酸应沿着容器的内壁慢慢注入水中,边加边搅拌使热量均匀扩散。2、在做有毒气体的实验中,应尽量在通风橱中进行。3、不慎将苯酚沾到手上时,应立即用酒精擦洗,再用水冲洗等等。 六、反应装置: 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①反应物的状态;②反应的条件。其具体装置如下图所示: 固液不加热装置固体加热装置 七、气体收集装置 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主要考虑:①气体的密度;②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当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时,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当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当收集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用排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绝对全,中考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 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 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 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 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 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 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 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装点移—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 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 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初中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归纳

初中化学方程式及相应现象归纳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2MgO白色信号弹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固体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2CuO 铜丝变黑,用来检验是否含有氧气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2H2O 高能燃料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2P2O5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1)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烟(2)放出热量(3)发出白光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SO2 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2CO 煤炉中常见反应空气污染物之一煤气中毒的原因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2CO(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2CO2 煤气燃烧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CO2和水反应(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H2SO3SO3 + H2O H2SO4 1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Ca(OH)2生石灰制备石灰浆 现象:白色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有灼热感 注意:碱性氧化物+水→碱Na2O溶于水:Na2O + H2O==2NaOH

初中化学实验大全教学内容

化学复习 (一、实验部分) ★整体分析 一、仪器的排列组合 根据实验的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若干装置)→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为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若制备的物质易水解或易吸收水分及CO2气体,应连接一个装有干燥剂的装置。 二、接口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CO2,则应“大”进(同样利用CO2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小”出(利于余气的导出),若为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三、气密性检查 气密性检查可以有多种方法。 其一,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若长颈漏斗与试管存在液面差,则说明不漏气。 其二,向长颈漏斗加水淹没漏斗导管,打开活塞,用手捂住烧瓶,若长颈漏斗水面上升及导管有气泡逸出,则气密良好。 其三,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一般来说防倒吸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如:1、未冷凝的气体用盛有NaOH溶液的倒扣的漏斗吸收,以防倒吸;2、用排水法收集H2的装置前加装一个安全瓶防倒吸;3、用NaOH溶液吸收SO2,CO2前加装一个安全瓶防倒吸。一般来说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撤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事故处理 如:1、浓硫酸稀释时,浓硫酸应沿着容器的内壁慢慢注入水中,边加边搅拌使热量均匀扩散。2、在做有毒气体的实验中,应尽量在通风橱中进行。3、不慎将苯酚沾到手上时,应立即用酒精擦洗,再用水冲洗等等。 六、反应装置: 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①反应物的状态;②反应的条件。其具体装置如下图所示: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点内容,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讲解。 书写化学方程式 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各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化学式写正确,方程式要配平,条箭头要标明。③遵守二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随便臆造化学反应和化学式; 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各种原子数目必须相等通过上面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习的很好的。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总结(总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的记忆 记住物质间反应现象,不仅可为迅速解答化学题提供重要依据,而且,通过现象的记忆,还可使学生牢固掌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谓一举两得。但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反映到实验现象零乱、无头绪、易混淆、记忆困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强化实验现象的记忆,下面的做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一. 做好各类实验,在观察中记忆 化学实验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因为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手,使化学变化重演出来并获得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乐趣,而对化学现象的解释,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又有利于引起和培养学生认识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以及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各类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做好各类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或将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提供条件,指导做好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增加动手机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化学仪器的晶莹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化学装置的规范美,在此基础上,牢固记住实验现象。 二. 利用化学方程式,用联想的方法记忆 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弄清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对实验现象加以记忆。这种方法既可以记忆化学方程式,又可记忆实验现象,可一举两得。如记忆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这个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化学方程式: 然后联想:Cu OH CO 223()——绿色固体、CuO ——黑色固体、CO 2——无色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样,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将实验现象叙述为: (1)固体物质由绿色变成黑色; (2)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又如:将——支充满CO 2的试管倒插在一个盛满石灰水的水槽中,观察到的现象 是什么?记忆时,先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 Ca OH CaCO H O 2232+=↓+(),然后联想:CaCO 3一白色沉淀,由于CO 2参加了 反应,使得试管中气体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中的石灰水将被压进试管一部分,所以就可将此题现象叙述为: (1)试管内液面上升; (2)进入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 抓住实验现象的特点,用归纳的方法记忆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一般归为六类: (一)反应过程中的燃烧现象 燃烧现象的一般规律是: 1. 剧烈燃烧,放热; 2. 发出“光”、“焰”、“烟”、“雾”等;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最全面】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