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心得论文选题的一点感受



论文选题的一点感受
zane1981


一转眼,博士要毕业了。博士期间,我没有发什么大文章,但是凑了不少小文章,所以还能够顺利毕业。我想,在做不了牛人的情况下,起码得保证自己能够生存下来,尤其是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先保证“活着”拿到学位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这里的一点心得,针对的是如何顺利发出paper拿到学位。如果想发大paper,可能并不适用(因为按照这套经验,我自己还没弄出高档文章,哈哈)。
通常讲写论文,其实重点不在“写”上。一篇学术论文体现的是你选题,实践得出结果,思考结论到成稿的完整过程。真正的“写”,仅仅是最后一步。

选题是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之所以能够发表是因为它有创新点(其实是废话,哈哈)。选题就体现了你的创新点。其实,不少博士做的题目都是导师给的,如果是做具体的项目,针对性可能就更强了。所以,很多人只要沿着导师定下的路线走,踏踏实实地干,就可以出成果。这种选题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自己瞎折腾,老老实实听话就可以出文章。然而,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如果你比较背,导师做的是长线而且不考虑学生的出路,你很有可能就得延期个一两年,到时候还得自己出去奔波找工作。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命运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以对于这种选题方式,我的建议就是,多和自己的导师沟通,把一切东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导。另外一种选题方式的自由度比较高,导师通常只划定一个很大的框架,里头还有很多分支,可以自由选题(我就属于这种)。自由选题有好也有坏。好处是,你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坏处是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很可能题目一个一个的换,到头来还是没有发出什么文章。所以选题很重要。如何选择具有创新性的题目?其实,除了灵感外,大都有其固定的步骤和思维模式。

第一步,你得多看文献,这叫调研,看看这个方向上大家已经做了什么事情,关注度高不高。尽量选热点的分支,因为通常关注度较高的方向是很容易发文章的,有时候关注度高的方向的文章,审稿的看看就给发了。在读文献的时候,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以自己现有的条件做这个题目合不合适。其实,说白了,就是看看自己实现起来,难不难,或者周期长不长。太困难的或者周期太长的建议先不要切入,可以等到你没有什么毕业压力的时候再来做。那么这一步过后,你应该已经选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而且也比较好实现的一个具体的方向了。

第二步,选择一篇在这个方向上发的比较早的,写得比较具体的

文章,或者详细介绍该方向的review,按照文章上的方法重复别人的工作。我是做理论的,重复别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以检验你自己对这个理论模型的认识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没有重复出别人的结果,你就用这个模型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是靠不住的。这一步很枯燥,但是很有用。通过简单的实践你可以更了解你所做的方向,在这一步中,你可以把那些早期文章的作者看成是自己的导师,他们正指导你逐步迈入这个方向。而且,在重复的时候,你对某些具体操作过程会有比较深的认识,可能就已经萌发出一些改进的想法,通过简单的改进,你的处女paper说不定就出了。

第三步,再看文献,而且是大量看。这一步看文献,主要是为了寻找创新点。所以可以采用扫描的方式。重点看Introduction,关注三点内容,并同时思考括号里的问题:1,文章做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你能不能实现。可以实现的话接着看,不能实现的话换篇文章);2,文章用什么方法或者什么模型做的(你可不可以换个方法或者别的模型做做);3,文章做到了什么程度(你可不可以进一步地做一下,或者添加点东西做一下)。只要括号里的一个问题,你的回答是“可以”,那么有必要仔细阅读该文献,否则节省时间马上读别的文章。通常来讲,仅仅是为了发一篇小文章的话,这种阅读方法,读个10篇文献,肯定可以找到发文章的创新点。

第四步,找到了创新点,接着就是实现它收集结果,写文章投稿了。不过再此之前,还得有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上网搜一下,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有人做了。哈哈,没有人做自然是好,如果有人做了怎么办?你的努力不是白费了吗?其实,有时候,有人做更好。这表明,你关注到的东西确实有很大的创新点。所以不要轻易放弃。你可以把做你想法的文章仔细看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篇文章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干净了。只要剩下点“渣”,你都可以作为突破口,写成一篇重点突出的文章。这种情况下,文章可以发表的几率就更大了。因为,同一个东西,别人都发了,你的为什么就不能发?哈哈,别人发大文章,你起码也可以发个小文章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