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第二章市场失灵及其理拓展

第三节“公地的悲剧”及其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G.Hardin(1968)最早给出这一提法

?Commons一般指村边共同使用的牧地、草地,这里所指含义更广,是一种不纯粹

的公共品,基本特点:非排他性+竞争性

公地悲剧的普遍意义

?会出现滥用或过度使用的“悲剧”

?也许可称“共同使用”的悲剧

?其他例子:

公共渔场之竭泽而渔;

酸雨问题;地下水开采;油田开采;

广播频率;同步卫星轨道;

公共苹果树上的苹果(从未长熟过)

公费医疗制度;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一)囚犯困境之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11)

牧羊人A

不合作(11,-1)(0,0)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悖论

?若n=1,则p=MP

?若n→∞,则p=AP →利润为零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的手段,

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如果所有的参与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

(四)合作的交易成本

?若需要谈判才可达成合作,则须付出交易成本,且参与者人数越多,则交易成本

越大,达成合作解就越难。

?谈判须付出的交易费用包括:

信息传递费用

监督费用

对策费用

(五)产权界定失当

?产权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确定人们在

相互关系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的原则。

?经济学研究权利的买卖而非商品的买卖。

?“完备的”产权“包括一组权利

?应该在不减弱的意义上理解产权:

—完全明确规定的;

—专有的;

—可转让的;

—可实施的;

?结论:与私人产权相比,公共产权对资源利用提供的激励要少很多。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政府控制与管理

?私有化

?自我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控制与管理

修改的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9)

牧羊人A

不合作(9,-1)(-2,-2)

?上述最优结果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以及行政费用为零

等假定基础上。

?若无准确可靠的信息,中央政府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包括主观确定资源负载

的能力,罚金太高或太低,对合作的牧羊人施加了惩罚,或对不合作的牧羊人没有施加惩罚。

(二)私有化

?有关说法:

?私有化的方法:对牧地进行分割,使牧羊人在一块比较小的地块上与自然展开博

弈,而不是与另一个牧羊人。

?问题很多:

给牧羊人带来的问题

其他共同资源可能难以分割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技术上不可行

经济上不合算

意识形态上不允许

凋敝的价值,文化历史遗产,······

“公共产权”下

?对前两种方法的批评:

—都认为自己主张的方案是唯一的选择

—都未给出“制度细节”

(三)自我组织与管理

自我组织与管理的实例

?土耳其阿兰亚Alanya近海渔场的使用

?日本历史上的例子

?自我组织与管理易遭到破坏

长期存续的制度的设计原则

?清晰界定边界

?使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

?集体选择的安排

?监督

?分级制裁

?冲突解决机制

?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

制度的生成和变迁

?对于“制度绩效”的“共有信念”

?诱致性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

?参见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财

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15℃额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应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或音品:(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音调响度音色 物理意义指声音的高低(声音 的粗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 大小) 声音的特色、品质 决定因素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 频率决定,不同的发 声体可以通过调整发 声频率来发出相同频 率的声音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 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 定 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 是发声体的材料、结 构,当发声体的材料 和内部结构改变时, 音色也会随之变化 相应关系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 音的音色不同 相关联系音调与响度毫无关系,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10第二章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及第四节房地产状况描述(2012版)

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进行分类。对房地产估价来说,有意义的房地产分类主要有:①按照立法用语的分类;②按照房地产用途的分类; ③按照房地产开发程度的分类;④按照房地产实物形态的分类;⑤按照房地产权益状况的分类;⑥按照房地产经营使用方式的分类;⑦按照房地产是否产生收益的分类。弄清了房地产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就了解了估价对象的种类。【原教材为6类,2011版教材为7类】 一、按立法用语划分的种类【教材新增内容】 中国的土地和房屋的所有制、管理部门及其征收、登记等活动或行为适用的法律法规通常不同。根据《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习惯用语,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土地、房屋和其他不动产三类。其中,土地有时特别指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有时特别指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可能还包括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称被征收房屋价值,不仅包括土地上的房屋价值,还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其他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以外的林木等不可移动的财产。 二、按用途划分的种类 按照房地产的用途,首先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居住房地产和非居住房地产两大类,非居住房地产又可分为商业房地产、办公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农业房地产和特殊用途房地产,具体可细分为下列10类: (1)居住房地产:是指供家庭或个人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是指供家庭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又可分为单身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 (2)商业房地产:是指供出售商品使用的房地产,如商铺、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批发市场等。 (3)办公房地产:是指供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使用的房地产,即办公楼,又可分为商务办公楼(俗称写字楼)和行政办公楼两类。 (4)旅馆房地产:是指供旅客住宿使用的房地产,如宾馆、饭店、酒店、度假村、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疗养院、培训中心等。 (5)餐饮房地产:是指供顾客用餐使用的房地产,如餐馆、饭馆、酒楼、饭庄、餐厅、快餐店、美食城等。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至2×104Hz。 超声波:音调高于2×104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第二章负债第三节长期借款第四节应付债券习题答案13

第二章 负债 第三节 应付债券(包括长期借款)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按其票面利率计算 【正确答案】:B 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对于一次还本 付息的债券, 其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 “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2、企业发生长期借款利息的情况下,借方不可能涉及到的科目是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一般情况下长期借款的利息应该记入“财务费用”科 目;筹建期间发生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 ;为在建工程购入的长期借款利息符合资本化条 件的应该记入“在建工程”科目。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应该记入( )科目。 A.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B. 应付利息 C.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D. 应付债券——面值 答案解析】:对于分期付息、 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其按票面利率 A.管理费用 B. 应付利息 C. 财务费用 D. 在建工程 (不 3、企业发生的下列各项利息支出, 不应该计入财务费用的是

)。 A.应付债券的利息 B. 短期借款的利息 C.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 D. 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管理费用”,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中。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短期借款的核算, 应付票据的核算, 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4、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资金800万元,借款期限为 2年,年利率为6%,利息从2009 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到期时归还 本金及最后一年利息。所借款项已存入银行。2009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48 B.896 C.848 D.800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利息应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不计入长期借款账 面价值。 5、甲企业2009年7月1 日按面值发行5 年期债券200万元。该债券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利率也为5%。甲企业2009 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为()万元。 A.0 B.10 C.5 D.5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2009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二200X 5%< 6/12 = 5 (万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名校]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郑州外国语中学

八年级同步作业 第一章声现象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随堂检测 1、乐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物理学中把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__,其单位是_______。 3、一物体在1min内振动180000次,则该物体振动的频率为__________ Hz。它产生的声音 ______(“能”,“不能”)被人耳感觉到。 4、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有关,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5、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就不同。 答案:1、音调,响度,音色2、高,低,频率,赫兹(Hz)3、3000,不能. 4、强弱,振幅,,远近 5、音色 ◆课下作业 ●基础巩固 1、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__的缘故。那么一个大声说话的男声与一个小声说话的女声相比,音调高的是_______,响度大的是_________。 2、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 4、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5、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响度太小;B.声音响度太大 C.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D.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6、往保温瓶里灌开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手按电子琴的不同键位所发声音不同,主要是声音的频率不同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五山镇中心学校刘敬凤 一、教学内容: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读图和阅读资料说出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2)能够解释黄河水患的原因以及探索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的分析,了解黄河对人类的贡献。 (2)通过对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说出各河段产生的忧患及原因和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黄河水患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水患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地图册、课本、PPT课件 六、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分析河流的基本方法,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2、教法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教学 3、学法 图文结合、交流合作、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本节课还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注重了知识的全面性,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还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三节河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黄河的概况 1、发源地、入海口、形状——第一大河 2、水文特征:水量较小、含沙量大、有凌汛 3、奉献: 4、忧患:治理: 上游—— 中游—— 下游——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 填写在下面的答题卡内. 1.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人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 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 波 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 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第二章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第四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康普顿效应及其意义.2.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并会分析有关现象.3.了解什么是概率波,知道光也是一种概率波. 一、康普顿效应 1.用X 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 射线的波长会变长,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散射前后光的频率不变,因而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相等,不应该出现波长变长的散射光. 3.光子不仅具有能量,其表达式为ε=hν,还具有动量,其表达式为p =h λ . 4.一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电子的速度相对光速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弹性碰撞,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ν′,因此频率减小,波长变长,同时光子还使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5.X 射线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即学即用]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光子的动量与波长成反比.( √ ) (2)光子发生散射后,其动量大小发生变化,但光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 × ) (3)有些光子发生散射后,其波长变大.( √ ) (4)康普顿效应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 √ )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导学探究]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比如: 光的单缝衍射实验(图1A)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图B) 光电效应实验(图C) 康普顿效应实验等等. (1)在以上实验中哪些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哪些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是否矛盾? 图1 答案 (1)单缝衍射、双缝干涉体现了光的波动性.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不矛盾.大量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波动性,比如干涉和衍射.当光与物质发生作用时,显示出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1)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2)实验要求:降低光源S 的强度,直到入射光减弱到没有两个光子同时存在的程度. (3)实验结果: ①短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杂乱分布的亮点. ②较长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模糊的亮纹. ③长时间,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干涉图样. (4)实验结论: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概率波 (1)对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的解释 每个光子按照一定的概率落在感光片的某一点,概率大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多,形成亮纹;概率小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少,形成暗纹. (2)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干涉条纹是光子在感光片上各点概率分布的反映.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光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 (2)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 × ) (3)光子通过狭缝后落在亮条纹处的概率较小.( × ) (4)光是一种概率波.( √ ) 一、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 1.光电效应揭示出光的粒子性,每个光子携带的能量为ε=hν,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光子的动 量应为p =h λ ,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2.康普顿效应不仅有力地验证了光子理论,而且证实了微观领域的现象也严格遵循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康普顿效应揭示出光具有粒子性的一面.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声现象知识点 1.1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 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1.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二、超声波和次声波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1、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 三、乐音和乐器 1、打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 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声现象练习题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靠的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振动发声、弦乐器靠振动发声,鼓靠振动发声,蚊子是振动发声. 2、停止,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发声:发出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发声的物体叫做可以是、和;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可以传播声音; 2、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单位是;声速的计算公式是;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m/s;s是距离,单位是,t是时间,单位是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越声速越。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四、乐音 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越,音调(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物体振幅越响度越 (2):听者距发声体越,响度越; 3、音色:(1)指声音的特色 (2)由和决定。 (3)区别碗(瓷器)是否有裂纹、男女生、乐器的种类等。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低于20Hz叫;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

第三节声的利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生1]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 [生2]广场的声控喷泉. [生3]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 [生4]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 [生5]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 [生6]利用“声纳”探测黑匣子. [生7]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 [生8]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进行新课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知识结构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知识要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昆虫能产生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有特殊气味)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制成引诱剂来杀灭害虫(既节约农药,又可以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5.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3.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第一碟AV22视频 蚂蚁图片 狒狒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观察 1.观察一 问: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小结: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人教版 八上物理 第二章 第三节声的利用和第四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导学案(无答案)

声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知识要点】: 一、实验一:声音吹灯 去掉饮料瓶的瓶底,蒙上橡皮膜。将瓶口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摇动,甚至还会被吹灭。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想知道上述情境中的道理,《声的利用》会告诉你 二、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的传递: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如 A.听到远处的雷声就知道可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声音中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蝙蝠靠发出__________定位; D.中医“望闻问切”中的_______________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E.利用超声波检查(平时所说的做“B超”)可以诊断病情 F.蝙蝠是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它所采用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____________系统,用此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__ _______ _,绘出水下地形图;捕鱼时渔民可以用此系统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 G.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2、声与能量的传递: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 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2、【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 的声音。 3、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4、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 5、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第二章声现象 单元备课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备课 (一)全章概述 这个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以及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 通过这个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音,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 (二)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五节声的利用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说明与建议: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图(如编钟、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因为立意比较新鲜、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对章首图文字中的问题,本书在第20页交待了“大象能够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实行交流”的问题。 此书各章前的章首图及与之相配的文字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编写的,注意了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没有具体的教学要求,有些词语个别学生不懂也无关紧要。 本章内容的引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设计,不一定拘泥于课本。如果想从课本介绍的“大象是如何实行交流的?”角度引入,能够按下面的方式实行教学。 学生看过课本第10页大象的图后,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的问题: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水平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 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 首领的特权。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 小结: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布置探究: 蚂蚁的通讯。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观察图片,说出首领。 回答划分的依据。 思考回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联系原有知识举例。 分组讨论总结 明确探究问题。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会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

2012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P31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 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HZ~ HZ。人们把高于HZ的声叫做波;把低于HZ的声叫做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声;地震、海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