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概述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另外,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人们对无意义的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韵律诗。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好。要让记忆效果事半功倍,更牢、更深刻、更持久,就要真正把及时复习、理解记忆、联想记忆、过度学习运用到学习中。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理论基础

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

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特点

1、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每个人,因为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研究与评价

艾宾浩斯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结果,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首先,他注意到识记材料有长有短、有难有易、有生有熟,必须严格加以控制。为了排除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使识记材料处于同等难易的程度,他创造了一种无意义音节。

其次,在学习时间或诵读次数以及识记间隔时间和识记方式等这些中以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都加以严格控制。至于主观条件,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力求做到生活一律化,使主观条件保持一致。艾宾浩斯就是这样从控制影响识记的因素入手,用节省法对记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多年耐心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音节组的长度与学习速度的关系:音节组的长度增加时,诵读到能正确背诵所需的次数就急剧增加。如识记12个音节只要诵读16.6次就能背诵;而识记36个音节就要诵读55次才能背诵。

(2)材料的意义性对学习的影响:艾宾浩斯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比学习无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得多。艾宾浩斯设计了一些实验来确定各种条件对学习和保持的影响。这些研究之一是查明记无意义音节的速度与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的差异。为了确定这种差异,他记拜伦的《唐·璜》(Don Juan)一诗中的节段,每一段有80个音节,他发现大约需要读9次能记住一段。然后他记80个无意义音节,发现完成这个任务几乎需要重复80次。他得出结论说,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达到9倍。

反复教育使记忆活化示意图

(3)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

(4)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根据艾宾浩斯实验所得的数据而成曲线,就是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从中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使人具体地了解了遗忘的进程,从而能够针对遗忘的客观进程采取相应的措施与遗忘作斗争,所以影响很大,他本人的名字出因此而与遗忘曲线联在了一起。

(5)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优越。如对一个12个音节的音节组集中学习需要育读68次才能达到正确背诵,而分散学习只要35次就够了。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6)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系。这是他对接近联想、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所做的实验项目。他认为通过学习,不仅紧邻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系,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系,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系。不过保持的程度,音节组内各个音节彼此相邻的较优于远隔和反向的。

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对心理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实验心理学的内容,而且激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热潮,大大地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当然,他的研究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主要缺点有以下三点:一是他对记忆过程的发展只作了定量分析,对记忆内容性质上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二是他所用的无意义音节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有很大的局限性;三是他把记忆当作机械重复的结果,没有考虑到记忆是个复杂的主动过程。

对一个科学家总的历史价值的一种衡量方法是看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是否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根据这样的标准来看,可以认为艾宾浩斯比冯特更加重要。他的研究给联想或学习的研究带来了客观性、数量化和实验方法。正是由于艾宾浩斯的研究,才使联想的概念从只有对它的特性进行思辩的改变为借助于科学方法对它进行实验研究。另外,他对学习和记忆的许多发展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靠。

德国心理学家一览讲课讲稿

德国心理学家一览 A.阿德勒 A.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 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 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1914 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在1922 年至1930 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 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 年定居纽约。1937 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世界最著名位心理学家排行榜

世界最著名位心理学家 排行榜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世界最着名99位心理学家排行榜 2009-02-16 22:59 美国广受欢迎的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第6卷第2期)刊登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其内容是对20世纪的心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比,结果列出了其中最着名的前99位。斯金纳排名第一,皮亚杰、弗洛伊德和班都拉紧随其后。 在这一次调查评比中,对“心理学家”的界定并不是依据该学者是否曾经获得心理学的或相关的学位,而是根据该学者是否曾对心理学做出过突出贡献。“20世纪的心理学家”也并不是依据心理学家的生理年龄界定的,而是指该学者在20世纪至少有一项心理学方面的公开出版物。 这次排名主要基于六个方面的考虑,三个定量的指标: 1、在专业期刊中被引用的频率; 2、在普通心理学课本中被引述的频率; 3、问卷反馈的结果,该问卷被发送给1725名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请他们列出本世纪最着名的心理学家。 还有三个定性的指标: 1、该学者的姓氏是否曾被用来命名某一心理学术语,比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Pavlovian conditioning)、斯金纳(Skinner box)等; 2、是否是国家科学院院士;

3、是否曾被授予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即使采用了上述多种衡量标准来综合评价心理学家,也难免有一些着名人物被遗漏。正如调查研究的主持人西肯塔基大学心理系主任S.J.Haggbloom所指出的:艾宾浩斯(Hermann Fbbinghaus)――对人类学习和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第一个人,就未被列入。因此研究者只列出了该评比结果中的前99名,而将第100名空了下来。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他们认为重要的而被漏掉的其他着名的心理学家补充进来。 这样一个排名对于20世纪心理学的历史性研究、对于当代的心理学教学以及对着名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都是意义深远的。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查阅了大量文献,获得了这99位当选的心理学家的相关资料,现简要介绍给大家,以帮助我国的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对心理学及其各分支领域的着名学者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可以看到,这些学者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曾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些学者仍然在为心理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着。 ――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 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2、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

世界著名心理学书籍

世界著名心理学书籍 以下是关于世界著名心理学书籍,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世界著名心理学书籍一: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 亚伯林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马斯洛》由陈曦所著,编者制定了详细的编写原则和体例要求。本书作者大多直接从事有关某一心理学流派、或某一位心理学家的理论研究工作。他们在准确把握这些思想理论的前提下,多方面收集材料,力争使内容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孙君编著的《皮亚杰》就是从这99个人中选择出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讲述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理论思考,以及取得的成就。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读者对心理学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心理学研究有更深入的思考。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 阿德勒认为在儿童生命的最初四五年里,个体会为了克服与生俱来的自卑,而充分利用遗传所得来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提 ·

供的帮助,努力构建自己追求优越的有利方法与方式,并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不断修正,逐渐使之固定下来。在生命的第五年里,个体的生活风格也就初步形成。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尔伯格再次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学校德育实践进行了哲学反思。在两位同事的协助下,科尔伯格于1983年发表了《道德阶段:目前的表述及对批评者的答复》一文,对其理论进行最后一次修正性的阐述。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 孙灯勇编著的《艾森克》定位为心理学科普读物,选取心理学百年发展历史上最为著名、为众人所公认的心理学家艾森克的理论和应用、影响进行介绍。内容浅显易懂,文字活泼生动,形式图文并茂,不仅对心理学大师艾森克的理论进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解释,而且对其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生动活泼的描述,最后还将对大师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细致的评说。《艾森克》的特色是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地诠释心理学百年经典和大师理论。 世界著名心理学书籍二: 弗洛伊德《梦的解释》《性欲理论三讲》《心理分析五讲》《图腾与禁忌》《癔病研究》 冯特《论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心理学大纲》《心理学引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概述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另外,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人们对无意义的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韵律诗。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好。要让记忆效果事半功倍,更牢、更深刻、更持久,就要真正把及时复习、理解记忆、联想记忆、过度学习运用到学习中。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理论基础 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

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动物的灵魂:智育。理性的灵魂:德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试误说,用笼子里的猫吃鱼的试验,猫乱踩踏板吃到鱼到踩踏板形成熟练化的动作,得出结论:学习就是尝试改正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指出学习动机的作用,外面放的鱼与饿了三天的猫。)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记忆研究开拓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领域。提 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工作为后来的记忆研究开辟了道路。 (用数量关系研究心理学,他的一切研究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哪怕是研究对象也是自己。他没有学生,因为没有心理学基础,后来还被大学开除了) 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 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生理学家,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家不科学。)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 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曾经是杜威的学生与陶行知是师兄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很调皮,在教会学校毕业。成名后在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后来由于丑闻被大学和学术界开除了,最后他从商又成为了一位亿万富翁。他是一个最早用媒体做广告的人。在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中名列第17位,他认为学习就是外在的刺激导致的条件反射结果)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 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编写了美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189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 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 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著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 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 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著名的杨 - 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著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 Wilhelm Wundt 1832---1920 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著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 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实用心理学综合练习(正确答案)

实用心理学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心理学分为两大领域,下列属于基础理论领域的是(A )。 A、普通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咨询心理学 D、运动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首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B ),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与分析的方法。 A、观察法 B、试验内省法 C、访谈法 D、精神分析法 3.韦伯定律说明了( C )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A、相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感觉适应 4.视崖试验是用来测试幼儿是否有( C )知觉。 A、水平 B、垂直 C、深度 D、以上都不是 5. 埃默斯房体现了知觉的(D)。 A、整体性 B、组织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 A、可用性策率是指根据各人经验中最熟知最容易联想到的事例,估计某事件的发生率并做出决策的一种思维趋向。 B、代表性策略是指根据已知某类事件中重要性的特征来推断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C、人们对潜在的损失比对潜在的获取更敏感使框架效应。 D、对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影响人们的决策过程属于损失规避。 7. 思维的高度发展与(A )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 A、语言 B、味觉 C、听觉 D、视觉 8. 德国心理学家杜克设计的墙壁蜡烛试验表明了( B )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A、迁移 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 D、定势 9.智力的三元理论包括三个部分,为(D )。 A、内容、操作和产品 B、言语智力、音乐智力和运动智力 C、G因素、S因素和适应因素 D、成分、情境和经验 10.亲和动机是指(D )。 A、强烈的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B、个体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动机。 C、人们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 D、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 11.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认为,自我由主我和( D )两部分组成。 A、社会自我 B、镜中自我 C、现实自我 D、客我 12.阿希德群体压力试验是关于(C )的经典研究。 A、依从 B、从众 C、服从 D、侵犯 13.单纯的熟悉也能增加人们对特定对象的喜欢,称之为(C )。 A、晕轮效应 B、刻板印象 C、曝光效应 D、近因效应 14.下面的亲社会行为中属于助人行为的是( A )。 A、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 B、把果皮丢入垃圾桶 C、收养流浪小动物 D、攀登珠峰 15.正是由于(C )存在,人们的身体才始终处于活动状态,能够面对各种挑战。A、能力B、智力C、应激D、创造性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2011年社会工作者考试: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论

心理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中一个常用的概念。这个学派引用了现代物理学中有关" 场 " 的理论和概念,直接用来论证他们的理论观点。他们对所创立的这些术语并没有明确的界说。认为物理场即地理环境的场;行为场与生理场是有意识之间的生理过程的联系;心物理场是是有组织的,它首先表示自我和环境的极性,其次表明在这两个极性部分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结构。格式塔理论家们一提醒大家,我们的心物理场是存在于一个真正的有机体内部,两这个有机体又是存在于一个概念加以归纳,可以这样来表示:所谓 " 物理场 " ,指的是地理方面的场;所谓 " 行为场 " ,指的是意识或是真接经验方面的场;所谓 " 心物理场 " ,就是总括行为场和生理场方面的更加广阔的场。考夫卡则将上述各场中除 " 物理场 " 之外的所有场,总称为心理场。心理学家勒温发展了心理学中的场论。他在 1942 年提出的场论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使用一种建造的或发生的方法。(2)场论是一种动力的研究。(3)场论强调对心理过程的研究。(4)场论是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分析。(5)场论是一种区别于历史研究的系统研究。(6)以数学的形式叙述心理环境。勒温根据场论的以上一些要点提出了他的一系列基本概念:生活空间,行为与移动,力与力场,紧张与和张力系统等等独特的心理学的根念。生活空间:即是 " 场 " ,它包括人及与之有关的心理环境,指在特定时间内影响个体人心理因素的总体。行为与移动:行为指人在生活空间中的移动,心理的移动指的是对某个目标的接近或避拒。力与力场:勒温在 1936 年曾把力称为引起变化的原因。它具有方向、强度和支点各种性质。就生活空间而言,力代表变化的方向和倾向。紧张与张力系统:任何生活空间或场都存在相反的力。两个或更多的正力对不同的目标,或正力与负力对同一个目标区,其结果,就会出现一种紧张状态。作为一名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把场率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认为团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其中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均处在团体其他成员的心理场之中。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测试

世界十大著名心理测试 一、房树人测验:帮你解读内心深处的秘密 房树人测验(Tree-House-Person),又称屋树人测验,它开始于John Buck的“画树测验”。John Buck于1948年发明此方法,受测者只需在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完成测试。而动态屋、树、人分析学则由RobertC.Burn在1970年发明,受测者会在同一张纸上画屋、树及人。这三者有互动作用,例如从屋及人的位置与距离都可看出受测者与家庭的关系,所以这两种分析学多数会结合使用。 1、房树人测验适用范围: 1.1、该测验既可以用于群体测试,又可以用于个体测验。 1.2、它亦可以作为人群中,有关精神健康的普查筛选工具,以此筛选出群体中不良者。 1.3、它还可以用于门诊临床以及住院患者的心理诊断,为心理咨询提供有关人格方面的信息。 1.4、此外还可用于调解夫妇关系,亲子关系,治疗和矫正不良青少年的手段之一。 1.5、利用其艺术疗法的作用,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 2、房树人测验方法:

2.1、测试前的准备:准备测验纸、A4纸,没有橡皮胶的铅笔一枝(2B)。 2.2、要求: 画好的线条不可用橡皮胶擦掉,但可以重画; 画完一部份或整幅图画后,不得重画;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必须有房子、树、人; 画人的时侯,不可以画火柴人; 画图时不可用尺子; 构思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 3、房树人测验结果分析: 3.1、屋树人图在白纸中的位置分析: 居中:受测者自我意识较强,以自我为中心; 偏左:受测者留恋过去; 偏右:受测者憧憬未来;

偏上:受测者喜欢幻想; 偏下:受测者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 画在角落:受测者可能有病理性疾病。 3.2、房屋形象分析: 房屋是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 画楼房:智商较高; 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不就是人才,或者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 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 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 房子侧面画楼梯:想回避和间接性接触; 画烟囱:向上的直烟暗示受测者需要出气筒;向上的烟代表受测者内心的压力;一般人画的烟方向会向右,如果向左可能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3.3、树木形象分析: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学会一个受益终身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学会一个受益终身 2018-03-14 08:00 ____________ 1、飞轮效应 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时总是异常艰难?面对工作,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焦虑和神经衰弱? 有人说,这是典型的“节后综合症”,也有人说,这是万事开头难的体现。 这不无道理,“飞轮效应”的理论正支持了这一点。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而做准备。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写作文,最难的是开头;造房子,最难的是打地基;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过了心理的难关,之后的问题总会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说“反正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可若是开头不奋力一搏,连看到中间的机会都没有。 相信“飞轮效应”不是追求一劳永逸,而是在一开始,和自己的打退堂鼓的心理打个架,别让它拖住你前进的步伐。 2、蘑菇效应 踏出“舒适圈”很难。 很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打杂跑腿,端茶送水,还会受到很多指责,批评,甚至代人受过,或者干脆被无视,任其自生自灭。 指导和提携,似乎总是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而“蘑菇定律”说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达尔文曾经说过:要想改变环境,必须先适应环境。 当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当一个人明明心胸拥有无限蓝图,却只能在职场生涯的刚开始做着无聊的工作时。“前途茫然”的感觉,会持续着整个蘑菇时期——直到长得够高够壮,才会被人重视。 2009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了一场观众看不出“破绽”的演出。名不见经传的演员Rachele被临时通知顶替生病的主角凯瑟琳,演唱高难度的《木偶之歌》。 正在逛街的她,只有不到四小时的准备时间。当晚,因为平日扎实的功力积淀,Rachele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甚至刷新了高音记录。

最新《消费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最新《消费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市场上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C ) A.营销活动 B.促销手段 C.消费心理 D.货币收入 2.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颖奇特商品的消费者属于( B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3、某人去过苏宁电器,日后能够想起苏宁电器大楼的形象,属于(A ) A 感知形象记忆 B 语词概念记忆 C 情绪记忆 D 运动记忆 4.人类消费行为的复杂多样性是基于( A ) A.需要的复杂多样性 B.动机的复杂多样性 C.消费品的复杂多样性

D.生存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5.形成消费者稳定生活方式的心理基础是( D ) A.性格 B.气质 C.动机 D.自我概念 6、文化具有的前人向后人、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进行传递的特性,反映文化具有(C ) A、民族性 B、发展性 C、传播性 D、历史性 7、我们常说的“都市文化”、“乡村文化”是以(B )为特点的亚文化群体 A、人的社会职业 B、人口的行政区域分布 C、人所处自然条件 D、共同的文化 8.空巢家庭比较突出的消费动机是( C ) A.求名 B.求美 C.求实

D.求新 9、某消费者看到许多旅游广告,并且他的朋友都出去旅游了,于是他把旅游作为自己的最迫切的消费期望。这表明消费期望(D ) A、表现一定的期望概率 B、表现个人的气质和性格 C、表现一定的行为动力 D、具有一定的可诱导性 10.商品陈列中确定重点摆放的依据是( B ) A.商品广告情况 B.商品销售情况 C.商品评价情况 D.商品打折情况 11.广告的诱导功能主要体现在( B ) A.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B.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C.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D.提供商品知识 12.一般性拒绝购买态度的主要特征是( C ) A.内隐性 B.公开性 C.随意性

心理学家勒温的十二条学习原则

心理学家勒温的十二条学习原则 原则一:有效学习将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态度、价值观、理解力以及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它总是涉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因素。 例如,要想做一名好厨师,学习者必须形成烹饪的概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烹饪中的各个环节,理解作一名好厨师需因地制宜,相信人能够掌握所需的技能。 原则二:与由别人提供的知识相比,人们更相信自己发现的。 勒温深信,人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一个理论,我们也可以把实验引入教育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控制条件下检验不同的行为模式。人们发现了一种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并用它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他们将来把理论用于实践的决心。 原则三:主动学习较之于被动学习更有效。 当学习者掌握一种理论、一个概念并将之付诸实践时,他(她)能更透彻地理解它,更加有效地将之与过去的经验进行整合并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在人使用之前,大部分概念并没被真正地掌握。 原则四:新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无法通过零敲碎打的方式形成。需要改变的应该是一个人整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系统。 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并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与任何其他系统一样,认知、情感、行为系统要求一致性、连贯性、划一性和简明性。试图改变部分系统是无效的。连贯性的要求反对零敲碎打的学习方式,只有整体系统改变了,学习所得才能被充分地吸收和整合。 原则五:信息本身无法转变人们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 告诉人们变革的愿望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有所改变,告诉人们变革的原理也不足以使他们产生变革的动机。读一本书或听一场报告并不说明人一定掌握或记住了内容,并不必然促成态度的转变或提高社会交往技能。信息通常能使人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无法带来人们所期望的变革。 原则六:直接经验本身并不能产生有效的知识。 勒温指出,千百年的自由落体经验并没有使人产生正确的重力理论。除了经验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个经过经验检验的理论系统,需要对经验的意义进行反思。 原则七:只有观念和态度发生转变,行为的变化才能持久。 新的行为技能经过练习可以被掌握,但如果缺乏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新行为模式仍会消褪。 原则八:在观念、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之前,需要转变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学习者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形成一定情景所需的、合适的行为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勒温认为,行为、观念和态度都受意识的支配。你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将影响你的行为、信念和态度。 原则九:社会环境对人越是宽容、富于支持和关怀,人就更容易尝试新的行为、态度和观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研究150个濒死者的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尽管濒死体验发生的情境,以及亲历该种体验的个人性格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雷蒙德穆迪博士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4种,他们是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一、听到自己的死讯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 二、从未体验过的舒服 “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三、听到奇怪的声音 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四、被拉入黑暗的空间 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 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五、自己看着自己的躯壳 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六、你的话别人听不到 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七、不停出入自己肉体

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八、感官从未如此灵敏 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简介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等。 为了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对改变态度的影响,他作了如下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食品短缺,政府号召家庭主妇用动物的内脏做菜。而当时美国人一般不喜欢以动物的内脏做菜。勒温以此为题,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对美国的家庭主妇进行态度改变实验,其方法是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为控制组,一组为实验组。对控制组采取演讲的方式,亲自讲解猪、牛等内脏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口味等,要求大家改变对杂碎的态度,把杂碎作为日常食品,并且赠送每人一份烹调内脏的食谱。对实验组勒温则要求她们开展讨论,共同议论杂碎做菜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和口味等,并且分析使用杂碎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丈夫不喜欢吃的问题、清洁的问题等,最后由营养学家指导每个人亲自实验烹调,结果控制组有3%的人采用杂碎做菜;实验组有32%的人采用杂碎做菜。” 由此可见,由于实验组的被试者是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他们在讨论中自己提出某些难题,又亲自解决这些难题,因而态度的改变非常明显,速度也比较快。而控制组的被试者由于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很少把演讲的内容与自己相联系,因而,其态度也就难以改变。基于这一实验,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改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式。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易改变;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变为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了。习惯按其价值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即《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该报告写道: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诸多弱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他们违法犯罪均源起于少年时期,他们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柏拉图曾告诫一个游荡的青年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也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因此只要这些劣迹少年身上的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通过调查分

析,这种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文化、缺知识、不知礼、不懂法;贪吃好玩,奢侈为荣,怕苦怕累,不学无术;“哥们义气”重如生命,为“朋友”交情不惜两肋插刀;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赫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 北京某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10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们围住了总经理的大办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大惊大惑:“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常识,更谈不上习惯养成。 与上述例子相反,良好的习惯也常常助人成功。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4.75吨重的“东方1号”航天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89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

读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话心得体会修订稿

读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话心 得体会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读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话 心得体会 今天读了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这样的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读完后我感触很深。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心灵碰撞过程。课堂教师的喜怒哀乐总是感染着学生不同的情绪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个氛围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心理环境,课堂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氛围是紧张愉快而生气盎然的,还是沉闷压抑无活力的教师的情绪可以说负有极大的责任并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 静下心来回顾一下我担任五(2)、(3)班课堂教学历程,我发现,当我在课堂上因为学生不听讲、或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并在我的一再提醒下没有任何改进时,我就会生气进而提高声音去批评学生甚至训斥学生,可是我不管我怎么生气,这些学生也不见的会有多大的改进,反而使其他原本听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抹杀了,整个班学习数学氛围特差。这点我在刚接四(2)班时的感受特深。然而由于我曾经做过五(3)班的班主任的原因,我对(3)班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3)班的课堂上我同样会遇到类似情况,但我比较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的和颜悦色的提醒,或以一种幽默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整节课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明显好转。 其实在读吉诺特博士这段话之前我就已经意识到我在(2)班上课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对教学不利的,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不利的。所以在从四年级下个学期开始,我都尽量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即使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去直接批评学生,(当然在控制不了的情况下还是会发脾气的),而是像在(3)班一样尽量以一种幽默、风趣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的让学生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虽然仍是年级倒数,但和同年级最高的平均分由原来的9分缩短为4分。 今天在读了吉诺特博士这段话后,为了今后能较好的开展教学,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学习,我想我必须更加努力的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我明白了“作为教师,情绪稳定并善于利用自己良好性格的情绪特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来说明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是很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02 客体永久性实验 客体永久性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客体永久性的发展。 他给婴儿一个可爱的玩具,婴儿会伸手去够它。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这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开始。 03 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04 液体守恒实验 液体守恒实验室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儿童“守恒”概念的发展。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没有守恒概念的特点。 05 数量守恒实验 数量守恒实验室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儿童“守恒”概念的发展。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皮亚杰发现,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 06 钟摆实验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 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皮亚杰向儿童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儿童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儿童,面对问题,经过思考,先提出几种可能影响钟摆运动速率的因素:

国内外心理学家简介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 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 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 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 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 《梦的解释》(1900)、 《性欲三论》(1905)、 《论无意识》(1915)、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H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1903年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军事航空服务社少校。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经营广告行业,1958年9月25日逝世。 他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有: ①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不过剧集里的实验没有这么变态,只是一个48小时的游戏~~ 太平洋里有一个布拉特岛,在这个岛的水域中,有一种鱼,叫王鱼。王鱼分为两种,一种有鳞,一种没有鳞,有鳞没鳞,全是由自己来选择。 如果王鱼从小到大都没有鳞,就比较好活,一生都较为平静。但有的王鱼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让自己慢慢有鳞。它有一种本领,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王鱼先给这些小动物一点自身的分泌物,当它们被吸引后,王鱼便把它们吸干,慢慢地吸收为自己身上的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会比没有鳞的王鱼最少大出四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