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调研报告

 教学质量调研报告
 教学质量调研报告

教学质量调研报告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质量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为了贯彻20**年《东西湖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有关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以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为动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变,全面推进我区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调研的工作目标

通过调研,将了解我区小学、初中两个学段的基本情况,总结被调研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经验、方法,查找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学校管理措施,促进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全面提升我区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调研,寻找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深钻教材、精选教法、因材施教,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足、不断改革创新,寻求破解我区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的方法和策略。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1. 选取样本学校。

本次调研,为了使样本校抽样具有代表性,调研工作小组在全区小学、初中两个学段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2所学校进行调研,其中小学7所,初中5所。

2. 调研主要内容。

这次调研,主要是围绕我区义务教育段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及教育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进行调研,具体涉及"办学行为","学校特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队伍建设","学校机制"等六大方面。

3. 调研具体形式。

根据区教育局要求,调研活动采取"实地巡查—问卷调查—随机听课—干群访谈"等形式进行,并设计了学生问卷调查单(问卷项目8项)、教师访谈问题单(访谈问题15个)、中层干部访谈问题单(访谈问题12个)、校级干部访谈问题单(访谈问题13个)。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调研小组全体成员,随机听课53节,学生问卷调查240余人次,教师一对一访谈80余人次,中层干部一对一访谈60余人次,校级干部一对一访谈60余人次。

三、特色与亮点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从整体上看,在方略项目的引领下,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重过程、重实效、重改革、重创新,区教育局关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全区不少学校在"坚持和落实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重视学科建设,加强校本教研"、"立足课堂,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

造学校特色品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校风教风建设,培养学生习惯和品质"、"坚持生本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呈现出不少的特色和亮点,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四、问题与对策

本次调研我们本着"听真话,访真情"的原则,通过"随机听课,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干部访谈"等掌握的相关信息,归纳起来有五大方面共计十二个困感与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全区义务教育的基础与现状

问题1. 区域文化底蕴不厚,义务教育基础脆弱。

归因分析:东西湖区建区短短50余年,且在近几年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前,长期处于粗放的农业化发展阶段,区域文化底蕴单薄。东西湖虽然是一个具有较强包容性的移民区,但是移民的群体主要是从事粗放的农业和较为低端的制造业、服务业,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提供广阔的渠道。就教育系统而言,2019年以前全区的中小学主要以原农场管理为主,实际上教育局和原农场都没有管理,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得到改善,管理上得不到指导,尤其是大量的素质不高的教师以不同的渠道进入了学校,其中一部分教师目前仍然在教学岗位上。就家长教育而言,尽管许多家庭经济条件明显改善,但大多是一种"暴发户"的心态,对孩子教育开始表现出重视,但不知道重视的方法,家庭教育不足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短板之一。

由于原农场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再加上年龄偏大,其中大部分教师难以胜任教学工作,而转向做教辅和后勤工作,但这部分教师仍然占用教师编制。尽管在2019—2019这五年间引进教师413名,全区"超编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上述客观条件下,我区义务段教学质量长期在中等水平徘徊,从下列附表(Ⅰ)可以看出中考尖子生在新城区处于偏低水平,从下列附表(Ⅱ)可以看出中考平均分在新城区处于中等水平。

应对策略: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增强区域文化底蕴

基础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坚实的义务段教育教学质量,"脚大"、"腰粗"才能"头壮","珠子堆放效应"正说了这个道理。东西湖区义务段教育要本着"全面发展,均衡提高,整体推进"的原则,规范学前教育,夯实义务教育,办好高中教育。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上轨道、五年求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使东西湖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其应对策略是:

(1)学前教育要规范发展。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大力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公办幼儿园"以费养事"教师的待遇。重视学前教育,重视幼儿的生命质量和成长质量,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

(2)小学教育要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人生的成长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不

少学校希望在继续坚持小学非毕业年级学业质量监测的同时,组织全区六年级统一调测工作,全面抓好学业监控,保证抽测抽考成绩稳步提升。

(3)初中教育要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抓好全区重点初中中考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要缩小校际之间中考的差距,努力提高高分段人数,增强我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问题2. 区域教育发展不均,均衡教育相对失衡。

我区虽然地域面积不大,且于2019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的评估验收。但是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目前依然存在,这不仅使义务教育的公平性相对失衡,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全区中、东、西三个区域来讲,中部地区小学和初中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家长教育背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的学校。东部地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教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因为起步较晚,所以优势尚未形成。西部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非常低水平的状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中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有优势但没有做大做强,东部地区有好态势但发展不够成熟,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但没有迎头赶上的条件和动力,由此我区义务教育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必然会与全市有一定的差距。

吴家山城区及周边学校严重超编,下面农场学校及边远学校教师

人手紧张,教师学科专业不对口,学校为了能正常开课,不少教师改教其他学科。还有一些学校靠聘请大量的代课教师来解决然眉之急,这些代课教师临时思想严重,缺乏稳定,教育教学肯定会大打折扣。

应对策略:着力强化区域教育,全面推进均衡发展。

区域性教育发展是一种开放的大教育观,追求基础教育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区域性教育发展的主体是发展和谐:一指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指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三指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追求是要促使所有的学校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其应对策略是:

(1)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由于地域发展的差异,不同学校在教育物质资源分配、教师配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吴家山地区,农村偏远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教育资源的这种地区分配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2)努力规范教师流动机制。要加强和规范教师的流动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约束无序的教师流动行为,教师的流动要切实尊重双方学校的意见,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原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建立有效的教师交流机制,让现有的教师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学校教师存在的困感与问题

问题3. 教师阅读习惯欠缺,学习阅读缺乏规划。

归因分析:教师阅读主要在泛阅读、娱乐性阅读、为了孩子的教

育而阅读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科专业阅读的人数极少;有阅读规划并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师几乎没有。更有甚者,认为现在是网络时代,不需要买书阅读?学校不买书我们怎么阅读?看来,深阅读与浅阅读不分是一个很流行的谬误;把不阅读的原因推给学校,为自己找借口是一种普遍心态。阅读习惯直接影响教师的人生品位和教学品位,阅读的过程是自我塑造的过程,充满个性,学校无法满足每个教师的个性需求。

应对策略:倡导教师博览群书,积极营造书香校园。

阅读习惯是教师职业安身立命之本,不可忽视。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每传一棒,都应用自己宽厚的阅读视野为之增加人文的光辉,这是新时代对教师职责的新要求。其应对策略是:

(1)深化"精读一本书"活动。对于"精读一本书"活动,可否改变活动方式,不一味地考试,而是多开展一些读书会的分享活动。让每一个教师带着阅读体验与同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分享,切实倡导"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生命的价值在于分享"。

(2)鼓励广大教师博览群书。要鼓励教师博览群书,而不是只读本学科的书,那样很容易成为"书虫",视野会越来越狭窄,观点会越来越偏执。教师应该关注学习理论、学习哲学、学习历史、学习经典著作,不读孔子就不知道中国教育的渊源,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脉;不读蔡之培、陶行知就不知道中外教育的联系,不知道近代和现代教育的精髓;不读卢梭、苏霍姆林斯基,就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什么是爱的教育,什么是和谐教育。活在当下,作为教师首先要专心

读书,更要认清时代特点,把握时代脉搏。

(3)丰富教师的读书生活。建议教育局可向当代的成功人士和教育专家索求"推荐书目",每年推荐一部专业类书籍、一部人文类书籍、一部综合类书籍(反映时代特点)。开展"读书交流会"、"读后感征文竞赛"、"读书辩论会"等活动,丰富教师的读书生活,倡导教师勤读书、读好书、用好书,积极营造书香校园。

问题4. 教师因材施教不力,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归因分析:目前优等生的学习状况是:灵活缺乏严谨,聪明缺乏细致,积极缺乏持久,争优缺乏动力。优生不优的致命弱点是缺乏严谨、缺乏细致、缺乏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学生个性发展:在班主任中,只有少数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科教师,只是关注学科上的拔尖生,学生的个性专长,未施加积极的影响。

学生培优补差: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午休和课间时间单独辅导,鼓励尖子生大胆探究;对于学困生大多数教师是任其自行发展。

此外,还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教师教学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对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求视而不见,对学困生的学习缺乏关注和指导。二是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教师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使一部分学困生逐步失去信心,落伍掉队,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的地步。三是由于东西湖区为武汉市新城区,大部分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外来务工子女逐年增加,这些

学生的家庭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关注程度等都不尽人意。四是部分对学生了解不够,关心不够,督促不够,引导不够,使得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问卷调查中,有约40% 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制定和真正落实学习计划)。五是现行的绩效奖励制度使得班主任的待遇偏低,不少教师对担任班主任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工作,既使担任班主任后只想另外承担教师一半的工作量,因此,班主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形成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应对策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生命价值。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其应对策略是:

(1)更新教育教学质量观。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和首要指标。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欢乐。二是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全面发展"是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潜能和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美国对基础教育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知识能力,原创能力,意志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三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可持续发展"是人的成长、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任何一门课程,不仅要着眼于传授和训练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致力于培养和形成学科精神、态度和综合素质;不仅要打造知识性学力,更要提升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置于核心位置。

(2)建立班主任专项津贴制度。为了调动广大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建立班主任专项津贴制度,对达到标准工作量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者,可享受区教育局设立的班主任专项津贴,津贴标准:小学班主任每月500元,初中班主任每月600元。并将班主任津贴纳入区财政专项预算,不挤占教师的绩效工资总额。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品质。一是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二是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生培养要在严谨、细致、规范、习惯上做文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品质。各中小学要在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下功夫,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问题5. 课堂教学行为守旧,教学改革缺乏动力。

归因分析:教学方式的改变,任重道远。我们的调研主要聚焦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为何难?教师反映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类型很丰富,有的适合教师的直接教授;二是习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学会慢慢等待;三是考试:分数决定教学效率,"以学为主"有时与高分并不正相关,换言之教与考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四是管理:很多学校要求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对于教学时间有严格的控制,要求教师最多只可讲20分钟,但坚持不了多久。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都有一定

的道理,这也为我们分析现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框架。这一现状说明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较深刻的认识,有积极的变革意识,但是苦于无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策略。一方面,这与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知识和课程实施智慧有关系;另一方面,这也与教育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下"唯分数评价"绑架了教师的行为,即只为分数,不惜放弃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改革不力,教育方法陈旧。尽管借全市高效课堂建设工程的契机和方略教育集团的指导,全区几乎每一所学校构建了属于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构建的模式大多停留在文本上,没有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缺乏指导,推进一种教学模式,热一阵子,后来恢复原状。大部分课堂教学不仅模式不清晰,而且教与学的方式依然陈旧,学生的主体作用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中分层施教落实不够,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或"不想吃",造成尖子生不尖,厌学生越来越多。现代教育技术没有与学科教学整合,更谈不上深度整合,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意愿、没有能力有效利用教育技术设备,只是将电子白板用作投影,不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应对策略:开展教学诊断活动,强力推进教学改革。

(1)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我区有不少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当鼓励学校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转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积极强化教学管理,从机制上形成一种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避免采取补课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提升课

堂教学的实效性。

(2)开展教学诊断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对每个教师进行教学诊断(50岁以上教师除外),教育局可借助市教科院的力量组建由特级教师构成的专家团队,逐校逐个教师诊断,诊断后写出书面意见留存,供学校和教研员跟踪使用。另一方面教研员开展诊断式教研活动,如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用理性的数据说服教师改进教学。教研员给予老师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可尝试项目打包的方式促进教研方式的变革,即组建研修团队,签订责任协议,给予经费、政策、物质支持,开展基于实践的学科研修活动。

(3)强力推进教学改革。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教师要掌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主阵地。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要坚持实践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教育局倡导了几年学"杜郎口"经验,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互动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学生为主的课堂,这些变化我们期盼它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教学改革,我们更应强力推进,尤其是强调教育局和学校行政层面的强力推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课堂有变化的,都是学校领导带头推进的学校。

(三)学校管理存在的困感与问题

问题6. 教学常规落实过虚,质量过程管理缺细。

归因分析:"备、教、改、导、考、析、评、研"是教学管理的几个基本环节,是保证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常规性工

作。由此,区教育局多年坚持推进"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管理"工作。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教师没有将常规工作落在实处,一是备课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此次调研随机听课53节,课堂效率不高的课占相当高的比例);二是批改作业不认真、不及时;三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四是学校在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上走虚步,学校有制度,无检查,有检查,无奖罚,干好干坏一个样。

应对策略: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贯通质量形成过程。

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协调发展、内涵发展,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其应对策略是:

(1)学校管理要落实过程环节。学校管理要突出一个主题,狠抓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学校管理要抓好二条主线,一是抓好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二是注重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要关注三个层面。一是关注全体学生,要求教师不得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全面提高合格率;二是关注全体教师,实行科学设岗,充分挖掘教师的使用潜能,做到各年级协调发展,采用行政人员年级蹲点制度;三是关注教学过程,重视细节管理,完善教学评价,实施跟踪监控,发现问题,落实措施,矫正到位。

(2)全面落实过程管理规定。要高度重视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进一步落实《东西湖区中小学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管理指导意见(试行)》(东教【2019】41号)和《东西湖区学科管理细则》等有关规定,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操作、作业布置和批改、教研活动、学生学

习习惯培养等环节上抓落实。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始终将教学常规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抓布置,抓检查,转反馈,转整改,抓细节,做到一天不放松,一周不放松,一月不放松,一年不放松。

问题7. 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教书育人缺乏激情。

归因分析:专业发展规划:总体情况是年轻教师有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中年以上教师基本无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在倦怠和发展之间徘徊,他们认为"疲倦感""职业倦怠感"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身体的反映,后者是身体和心理的综合反映。教师疲倦的因素很多,一是教学负担过重(特别是语、数、英老师);二是班主任工作繁重且繁琐;三是有责任心的老师早、中、晚的培优补差,精力消耗过大。尽管如此,在访谈中还是有很多教师渴望专业发展。很多教师呼吁学校多给他们外出学习机会,这一点很值得重视,特别是当下教学改革呈现出了与技术融合发展的特点,就更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学习一些可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

学校的教学管理重硬指标的管理,忽视了软环境建设。在访谈中,凡是涉及到学校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项目,教师们普遍可以按照要求和制度去完成,但是完成的质量很难量化,这容易助长教师"应付差事"想法的蔓延。对于软环境建设,学校虽然有"教育理念"、"校园文化",但是,文化的浸染性不强,在教师的精神和行为上呈现出"两张皮"现象。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管因素。客观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

心态逐渐平和,教师更容易享受现有的闲适的生活。主观因素是,缺乏点燃心灵之光的播火者,学校领导给予中年骨干教师的要求一般是:给你一个好班,争取为学校争光;忽视了寄予教师个人发展的希望,特别缺乏引导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期盼。这与我区教师评价的大环境有关,教师的发展没有更好或更切实的高点。

应对策略:搭建专业发展平台,鼓励教师自主发展。

(1)为教师提供专业援助。学校要为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遇,树立培训即福利的理念。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体系,通过多形式多渠道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如鼓励参加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等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建设学习型组织,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校外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培训、脱产进修、参观学习、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既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建立基于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而不是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兼顾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要使校园成为一个可以实现正义与公正可期的地方,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问题8. 学校干部人浮于事,教育管理简单粗放。

归因分析:区教育局多年来对学校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政策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干部职数偏多。没有按照编制标准配备校级和中层干部,全区校级干部多达200余人,有的学校总共只有30多名教职工,中层以上的干部多达13人,且部分优秀教师走上管理岗位后逐渐脱离自己擅长的教学岗位。二是干部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区教育局和学校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不清晰,尤其是没有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作为其核心要素。三是没有重视干部的培养。只从工作的角度任用干部,而很少考虑干部的专业发展和政治前途,由此造成部分工作多年的干部失去动力,缺乏创新,按部就班。四是干部的考核不系统。干部的考核标准按照"德能勤绩",没有很好的体现校长的专业标准。区教育局没有建立较为科学的校级干部的退出机制,基本上是"只上不下",部分能力不够或者职业倦怠严重的干部不能下,优秀的干部也无通道可上。五是一些学校管理方式简单粗放,未能依法依规进行管理。如课程开设重"主课"轻"副课";在教育质量形成过程管理中,部分学校存在制度执行不严的现象,在教学质量管理的精细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部分教育资源、设施设备未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应对策略:改革干部选拔机制,加强校级干部管理。

(1)改革干部选拔机制。按编制控制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的数量,做到学校管理精简高效;改革校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落实2019年《东西湖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构建校长聘期目标考核

机制"的有关精神,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标准,有效利用《校长专业标准》,突出校长的专业素养,实行一年一小考核,三年一大考核,同时要用好考核结论,做好"经验推广,表彰奖励,诫免惩处"等工作。

(2)给予校长用人权利。给予校长校内任用干部的权利,将校级副职和中层干部的聘用权利交给校长,区教育局只负责对校长、书记的管理。

(3)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检查、考核项目,切实改变"检查项目多,重复检查多,会议多,资料多(电子稿、纸质稿)"的无效状态,要全面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作风,对学校应少一些会议,少一些检查,少一些无用的"看望式"的下校,少一些干扰,多一些研究,多一些指导,多一些服务,多一些关心。

(四)教研业务部门存在的困感与问题

问题9. 校本教学研究肤浅,集体备课缺乏深度。

归因分析: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看法是:做课题研究可以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但是,课题研究的环节繁琐,做课题研究需要理论素养,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理论修养不足,高不可攀,畏难情绪严重。课题管理不规范,有时只是开题,后续工作无人监督,过程容易走"虚步",无"质感",研讨的深度和广度大打折扣。

教师对教学研究缺乏浓厚的氛围,学校虽然有集体备课制度,但走形式的多,真正深入研究的少,集体备课活动多数停留在"安排教学进度,布置教学任务"上,不少教师工作墮性严重,喜欢吃现成饭,

用"拿来主义"原版照搬网上下载的现成的教案、课件、试卷、练习题等,教师研究命题一般只是汇编题目,也就是挑选题目,极少有改编题目的,原创题目的更没有。教师自已很少去研究怎样设计,怎样备课,怎样教学,怎样命题,一些边远农村学校、袖珍学校几乎没有教研活动,教学从一般到一般,因此,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应对策略:开展区域教研活动,带动教师深入研究。

(1)认真规范集体备课流程。严格按照教研室规定的"课前预设性研讨"、"课后反思性研讨"来开展,使集体备课既要有形式和制度,又要有质量和效果,还要有教师的提升和发展。

(2)进一步深化片区教研活动。要加强教研员对学校常态教研活动的参与和指导,目前的片区教研活动一次一个主题,对教师的研究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孵化和启动作用,但这还不够。可尝试"系列化或主题性"教研活动。设计以学期(或年度)围绕一个真实问题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亲历"发现问题—甄别问题—选择途径—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教研员每学期可选择一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问题",依据逐次递进的逻辑,设计开展系列的教研活动。尝试"诊断、参与式"教研。教研员可针对校内的周测及综合测试,进行质量分析、诊断问题,确定教学重点,然后与活动的主讲教师沟通,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3)加强优青学带的引领作用。要加强学科骨干教师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市区两级优青学带的引领作用,鼓励他们支教送教,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带头行动,带头示范,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集体备

课活动、教学研究活动。从整体来看,全区优青、学带人数比例偏低,建议区教育局逐年适当增加评选优青、学带的比例。

问题10. 教研业务职能欠缺,教学指导难以到位。

归因分析:教学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概括起来就是四大方面:人,事,物,理。人—就是指学生和教师;事—就是指教与学的一切活动、现象;物—就是指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课标、教材、教学设施及教学手段等;理—就是指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策略等。教学研究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科学。作为"工作",它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科学",它除了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外,还必须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学管理学、教育统计学等教育基础理论作指导,有很强的理论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就是它最本质的属性。

目前我区的教研现状是:一是受"考试压力"的影响,中考学科教研员的工作偏重于对考试的研究,存在以考试研究为主的现象;二是对教研员的管理、考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三是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的渠道偏窄,使得教研员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视野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应对策略:明确业务部门职能,增强教研指导实效。

教研室是我区教学教研的核心机构,应增强教研员在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服务、研究、培训职能,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其应对策略是:

(1)明确教研员教研工作职能。一是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上,有"学

术引领"的职能,塑造个人学科专家的形象,巩固教研员学术地位。二是教研员在教学视导上,有"教学指导"的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参与课改的人数更多,研究的问题更具特色,共同推动课改的健康发展。三是教研员在质量提升上,有"信息传递"的职能,抓好各类信息的采集和传递工作,保证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四是在课题研究上,有"引领研究"的职能,注重课题研究的前瞻性,抓好成果转换,不断为全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是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上,有"教研服务"的职能,加强学校备课组工程建设,构建新的教研体系,培养一批优秀教研组长。六是教研员在优化管理上,有"人才培养"的职能,建章立制,构建有利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

(2)建立教研员管理的动态机制。区教育局要建立教研员管理的动态机制,做到:能上能下,进退自如。对教研员的工作绩效要按照教研员的素质标准,实行一年一考核,考核工作突出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能,评价的主体也应是多元的,包括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同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甚至上级业务部门等,对二年考核不合格者,实施退出机制,下到学校任教或做其他工作。

(3)建立教研员定期轮训制度。要加强教研员的定期轮训工作,应重视对教研员课程意识的培训,创造条件选派教研员参加学科"国培计划"活动,以扩大教研员的研究视野,让教研员有足够的教研信息存量和专业知识存量,使其教研思想、教研观念、教研方法、教研途径、教研策略等均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教学研究专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