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战国七雄教案

[最新]历史战国七雄教案
[最新]历史战国七雄教案

历史战国七雄教案

第8课战国七雄

北京市第28中学特级教师陈毓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合纵与连横。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战国时期多国的变法,是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政治改革。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讨论“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我国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期逐渐瓦解?这其间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②春秋时期有许多诸侯国,谁能在这幅空白地图上把齐、楚、秦、燕、晋这几个主要的诸侯国标出来?(挂上事先画好的春秋时期空白图)

2.导入新课

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经过商、

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我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时间极长,从战国开始,经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直到鸦片战争前(1840年)为止,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而战国时期是这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现在学习第8课《战国七雄》。

3.讲授新课

一、七雄并立(板书)

1.战国七雄(板书)

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

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板书)。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韩赵魏是怎样形成的呢?(挂战国时期地图,与已经挂在黑板前的春秋地图对照)。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与此同时,齐国大夫田氏夺了原来姜氏(姜太公的后代)的大权,历史上叫做“田氏代齐”。不过田氏代齐以后,齐国仍叫齐国,所以在地图上表示不出这个变化来。

历史上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看图讲)(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七雄的都城:齐(临淄);楚(郢);秦(咸阳);燕(蓟);韩(郑);赵(邯郸);魏(大梁)。

2.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板书)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共经历了250多年。在这一时期,七雄之间战争频繁,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规模也更大,一个战役便要出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战国便因此而得名。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兵种。课本图画《身着甲衣的战国骑兵》,表现了当时骑兵的形象,身上穿着牛皮做的盔甲,手里拿着铁铸的匕首,骑着战马。图画《战国兵器》画的是戈(用来横击敌人或把敌人钩住)、矛(用来刺杀敌人)、戟(戈和矛的组合)。

战国时期为什么又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呢?这就得从当时多国的变法运动谈起。因为战国时期正是通过多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形成了封建社会。

各国都开展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成效显著,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二、商鞅变法(板书)

1.变法背景(板书)

(1)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

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兴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了

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

(2)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对商鞅变法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的地主阶级在基本相同的背景下先后都开展了变法运动。影响比较大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它们对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有明显的影响。商鞅是李悝的弟子,商鞅是带着李悝的《法经》入秦的。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跟李悝、吴起是基本相同的。李悝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按功劳的大小授予爵禄;推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地主田租收入;制订《法经》,保护地主阶级私有财产及其统治地位。楚国吴起变法规定:“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世袭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加强士兵训练,增强了兵力……可以说商鞅变法跟李悝、吴起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商鞅变法,是在秦国落后、秦孝公发愤图强,坚决

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成功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地处西方,较之东方各国落后,被东方各国瞧不起,连会盟也不让它参加。年轻有为的秦孝公即位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发愤图强,下令求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我要升他高官,分他土地)。”被秦孝公选中的是谁?商鞅。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叫卫鞅。古代称诸侯之孙为公孙,所以又叫公孙鞅。他入秦后,因功封给他商于15个城,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他为商鞅。当秦孝公的求贤令

在各地张贴出去以后,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的商鞅得悉后,马上动身,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他向秦孝公端出了全部变法图强的设想:怎样可以富国,怎样可以强兵,又怎样必须把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一项一项连根拔掉。秦孝公越听越来劲,不知不觉地把他的膝盖往前挪。两个促膝而谈,“语数日不厌”。秦孝公决定要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

但是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大臣都能支持吗?秦孝公召集大臣,共商变法大计。奴隶主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贽竭力反对变法,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据理反驳,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课本图画《商鞅舌战图》是这次大辩论的写照。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辩论。他手里拿着竹筒,引经据典,响亮地喊出了“便国不法古”的口号(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一定效法古代),坐在他对面的是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的结果是秦孝公最后拍板,说:商鞅说得对。决定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变法令公布之前,商鞅“立木赏金”,表明了新法令一公布,就要坚决实行的态度,借立木赏金以取信于民。

2.变法内容(板书)

在秦孝公支持下,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商鞅大规模地推行两次变法。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板书)图画《农民正在掘开田地上的纵横疆界》反映的是秦国的农民正在按照商鞅的法令掘开田地上的疆界。过去田地上的疆界不作数了,商鞅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制度。过去旧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控制,不许私有,不许买卖。因此新法令剥夺了奴隶主贵族控制土地的特权,保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权。

②奖励耕战(板书),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耕是指耕地和织布或织帛,指的是生产。新法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图画《奖励耕织》画的是一个农夫在耕地,一个农妇在织布,地上有老母鸡在寻食,房前屋后种上了瓜和果,这不正是封建经济男耕女织的典型写照吗?新法奖励耕织,必然鼓励男耕女织,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战是作战。新法规定,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授予田地房产。这就必然鼓励战士勇敢杀敌,促进秦国战斗力的加强。在旧制度下,爵位是奴隶主贵族专有的特权,而新法却进一步规定,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不能

享受特权。奖励耕战又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发展了封建势力。

③建立县制。(板书)商鞅把全国的城邑和村子合并起来,新设置了31个县。在全国普遍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

去管理,这样,封建国君的权力更加集中。

商鞅变法是一场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条条内容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主贵族进行了拼死的反对。变法令刚一公布,他们就起来抵制。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唆使太子犯法。商鞅毫不手软,采取严厉措施严加惩处:公子虔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刺了字,新法才顺利进行下去。新法推行了18年,公元前338年,全力支

持变法的秦孝公死了,被旧势力包围的太子继位,即位后第一件大事便是把商鞅车裂致死。但是,新法顺应了封建制度一定要发展的趋势,早已深入人心,商鞅虽死,秦法不变,商鞅的政策仍然在秦国继续推行。

3.变法意义(板书)

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要在“富强”两个字上着眼,变法以后,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这是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加强,这是强。总起来说,秦国很快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第二,要抓住“封建”这个性质。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发展的

是封建经济,确立的是封建制度,变法以后的秦国形成为一个富强的封建国家。

秦国通过变法形成封建国家。战国时期全国都先后进行变法,也都先后不同程度地确立了封建制度,成为封建国家。因此,我们说,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事情。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不是最早的。最早起来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魏国也最早强盛起来。在战国初期的将近100年时间里,无论是西边的秦,东边的齐,还是南边的楚,没有不被魏国打败的。魏国夺取了邻国一片土地,一时称雄中原,风头十足。不过魏国的强盛到了战国中期,经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两次大战的失败,元气大丧,又衰落下去。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都是魏国跟齐国之间的交战。齐的军师是孙膑,魏的主将是庞涓。(关于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将军庞涓率领军队进攻赵国(边讲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抵挡不住,第二年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来救赵国。按常情考虑问题,邯郸被围,齐国为救赵国,

当把军队开到赵国,去解邯郸之围。而军师孙膑,却把军队开到了魏国,他要乘魏国精兵北上攻赵,内部必然空虚的当口,来一个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庞涓虽然被迫从邯郸撤军,回师自救。军队经过长途行军,疲惫不堪,走到桂陵,遇到早已埋伏在那里以逸待劳的齐军,被齐军打得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由于战场在桂陵,齐魏之战又称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十几年过去,魏和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这一次,魏国向它南边的韩国发动进攻。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旧派孙膑为军师,仍旧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去救韩国。魏国派庞涓率领10万大军迎战孙膑。但孙膑却避开了

正面交锋,主动把军队后撤,后撤中,每天减少烧饭的军灶,制造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来追。庞涓紧追不休,轻敌猛进,一直追到马陵的一棵大树之下,齐国的伏兵忽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十万雄师,一朝覆没,庞涓拔剑自杀。这一仗,齐国又获大胜。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声名远扬,成为战国c期最著名的军事家。

四、合纵(公孙衍、苏秦)与连横(张仪)(板书)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衰落下去,齐国强大起来。这时候,西方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功,正在迅速崛起。因此,魏国衰落以后,又出现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齐秦为了争取

盟国,击败对方,在不断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什么是合纵?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首先起来推行合纵政策的是魏国人公孙衍。不过,他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后来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洛阳人)。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什么是连横?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战越强。

4.巩固小结

最后,把战国形势发展的脉络梳理一下,作为小结:纵观战国250多年历史的发展,如果把它比作一次长跑比赛,那么,起跑最快的是魏国。李悝变法后,魏国一马当先,称雄中原。战国中期马陵之战以后,齐国赶上去,超到魏国的前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也超过去。齐秦两强你追我赶,难分先后地跑了一段,终于秦国越跑越快,在七个参赛者中遥遥领先。比赛最后的结局大家是清楚的,一统天下的金牌是被秦国夺走的。但是,临近终点的最后一圈,秦国是怎样奋力冲刺、怎样夺去奖牌的?这最精彩最紧张的一幕要以后再学了。

5.作业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是战国时期起止年代。要注意,战国开始与春秋结束不是同一年。前476年,春秋结束;前475年,战国开始。请不要混淆。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商鞅推行变法18年,这

是开始的一年,也不要误认为商鞅变法只此一年,要注意“开始”两字。

今天这一课最重要的人物是商鞅。请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商鞅”这一名词。(答: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获得成功)。

词语战国七雄,要求掌握七雄的名字和地理方位。

词语“商鞅变法”,要求掌握开始的年代、变法内容和意义。

(三)教法建议

1.第一个子目“七雄并立”概念比较简单,有些内容小

字已经接触过,宜于用谈话法进行。七雄的地理方位要结合地图来讲解。交待韩、赵、魏三国的形成,可以把《春秋列国图》与挂图《战国形势》并排挂在黑板前,引导学生对照比较,观察两者之间的变化,待学生发现问题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讲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2.三家分晋和田氏分齐不是重点,而过程复杂,教师讲

得越简单越好。但是可以补充“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这两个历史常用词语,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3.商鞅变法背景中关于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农民阶

级产生的过程,按照浅化教材的原则,不宜讲得过多过繁,交待清楚地主阶级已经产生,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便可。

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具体内容,可根据各个学校学生水平的不同或讲或不讲。

秦孝公发愤图强及商鞅舌战的情节,建议结合图画小字内容作描绘性叙述,以加强感性认识。

“立木赏金”故事,课文并未提到,而学生在小学学过,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由学生叙述它的大意。

4.商鞅变法的内容,最好把课文和图画揉合在一起讲。

5.商鞅变法的意义,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教师分析讲

解时要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

5.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的故事讲到什么程度为宜(略讲、不讲、描绘性地讲)?既要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生看过课外读物或看过电影,要求教师讲得详细点),又要考虑课时的约束,各个学校似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作出决择。

6.合纵与连横一目,课文全为小字,可以不讲。教案仅

供参考。

7.课文中间的思考题在讲完商鞅变法后进行,作为商鞅

变法这一子目的小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 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洋务运动》的教学教案

第6课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正确理解并掌握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通过观看《黄海战役》的片段,并让学生简单的回忆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和在甲午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有没有同学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使用的武器和舰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清军的武器装备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为什么一向以“天朝上国”自称的清政府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来装备军队?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6课《洋务运动》。 二、探究新课 1、什么是洋务? 2、洋务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3、他们为什么主张向西方学习?有哪些代表? 4、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呢?请同学们思考。 (一)、“自强”与“求富”的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3、目的: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最终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4、领导阶级:开明的地主阶级(洋务派) 5、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用工业 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的代表有: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的造船厂; 由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需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2、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口号兴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并不投入市场创造利润,其中代表性的企业有: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工业;1888年,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织布局;1890 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钢铁厂。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强兵。 3、筹划海防 1874年,洋务派提出建立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到80年代中期,三支海军初具规模。其中北洋海军在李鸿章一手把持下,发展最快。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中花银子最多的项目,是清政府"自强新政"的标本和支柱。 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要办洋务还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接下来再来看看洋务派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4、培养新式人才

古时候七国的领土现在大概在哪里

古时候七国的领土现在大概在哪里? 战国七雄的疆土面积: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秦都咸阳(今长安)。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附近)。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楚都郢(今湖北荆州)。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燕都蓟(今天津蓟县)。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春秋战国和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非常精彩的历史时期。在祖国社会制度发生质变的重要关头,各种思潮,各种人物,正确的、错误的;正面的、反面的;各个阶级的,各个阶层的代表纷纷走上历史舞台,做了淋漓尽致表演。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在世界是相当发达的,在此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直接关系到中国向什么方向发展。 社会政治统治最薄弱的时期往往是社会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分崩离析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对立激化着矛盾,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诱发了百花齐放,引来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争了皇权,不争民主,究竟是为什么? 就思维能力而言,春秋时杰出的思想家应该不乏民主意识和智商,但是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为君主处心积虑地策划统治国民的良方,却只字不谈民主,说明当时培植思想的社会土壤是集权统治,而非民主共和。

第4课 洋务运动教案

第4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4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掌握分析比较事物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史料分析,提高能力;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思辨探究,激励创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的失败了。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请同学们注意大屏幕上的图片,屏幕上这幅图片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共有三枚,面额分别是壹分银、参分银和五分银。由于它的设计者使用中国传说中的龙作为图案,它们被称为“大龙邮票”。该邮票是清政府下令印制的,当时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这场运动是缘何兴起的,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它对中国近代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第二节洋务运动。第二第二节洋务运动(板书) 【目标导读】首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有何异同?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有利条是什么?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列举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及主要措施,分析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分布特点及企业性质。 三、洋务运动的结局及评价 洋务运动的结局如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并评价洋务运动【讲授新】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1、原因(板书) 好,同学们自学到这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这分,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中国历史地图变更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经过了几次传为,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

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是獯鬻当时到了荤粥这个地方将一些夏朝的管理经验以及文化待到了这个地方,逐渐荤粥的生产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势力,更加成为中原的威胁。给商朝、周朝以至于以后的秦汉都增添了很多的烦恼。 由于商朝在河南,因此,与夏朝相比则更加靠东部了。然而商朝却多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阳。商朝西北部地区的鬼方和羌方则是后来的犬戎和西戎,大家可能要想,那荤粥呢?别着急,此时的荤粥只是一个很小的部落,然而在周朝却成了势力。鬼方当时在,陕西内蒙一代,此时的商朝也更加扩充了自己的地盘。商朝时期,各个原始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都纷纷促进了自己的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就可以拿出去交换,就是以后的贸易。有了贸易的开展整个时代又进了一大步。商朝开始的几代国君还都非常贤明,但是到中期一些贵族都安于享乐,此时盘庚为了让这些享乐的贵族有一种吃苦奋斗的精神决定进行一次大迁都,就是殷(安阳)。商朝最后一个国君

初级中学历史部编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doc

初中历史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30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部颁新编初中历史有关九年级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初探的培训。听了韩老师的讲解,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所使用的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韩老师首先讲解了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故事的引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不但了解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也知晓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及课堂的重要意义,理解了课堂革命让核心素养落地。而后又讲了有关教材的解读与策略初探,单元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教育宗旨及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等内容。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

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1.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问题思考”、“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做到课文旁设充分用,课文后设课内用。引导学生依托课本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准确理解当代的政治特点。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高一历史洋务运动教案

高一历史洋务运动教案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

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

洋务运动 优秀教案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与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教学难点:军事工业,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生产的目的是为清政府服务,其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内无资金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民用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的管理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因此这些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意味的企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战争,让同学们的心脏备受摧残和煎熬,看到了西方侵略者贪婪的心理和丑陋的嘴脸,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但是我们在痛恨之余,也应看到先进的中国人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第二单元的学习就将带领我们亲眼目睹一批又一批图强救亡的先进代表,首先步入我们视野的是在守旧势力和落后习俗束缚下务实进取的洋务派。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这样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他们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掌握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思考探究观察分析人类怎样形成?“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什么?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原始社会怎样解体?议论解疑综合归纳人类是神(或上帝)造的吗?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国家与氏族组织有哪些不同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才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人文素养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不断发展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课件下载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

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人类的出现、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根据第3页“动脑筋”: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应该是的。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完全形成的人》进化阶段主要代表猿人早期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智人 早期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第6页自由阅读卡《美洲的早期人类》,首先指出其中的“蒙古利亚种”即黄种。然后说明:印第安人的体貌含有黄

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16-11-04T10:57:09.2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5期作者:吴雅宏[导读] 要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时间和空间,历史在时间中演变,同时也是在一定的历史空间中演绎。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215000 摘要: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演绎和发展的,很多教师重视学生“时”的能力的培养,忽视历史空间思维,忽视对“图”的应用。本文试从如何以“图”为线索,讲好历史,如何“做”好图,如何教学生用“图”三个方面探讨历史教师如何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空间概念剪裁读图 要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时间和空间,历史在时间中演变,同时也是在一定的历史空间中演绎。历史空间是历史演出的舞台,因而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是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 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需要借助历史地图。与文字的表现形式相比,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的空间状态方面有简洁、直观的特征,古人云:“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说明在历史教学中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一样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时间概念,而忽视空间思维的发展,本文试讨论如何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长处,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以地图为线索,“讲”地图 1.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概念。 上历史课,很多教师习惯于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然而很多历史事件如果单纯以时间为线索,过程复杂,头绪多,难以讲清。但如果以地理空间的变换为线索来讲述,反而能够使学生更有条理地梳理知识,掌握历史事件的全貌。 如在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时,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头绪杂,很不好讲,但是将本课的几个大事以清朝疆域版图的几个方向为线索来讲,将本课的知识连成一条线,学生更容易接受: 再如长征一课笔者尝试以长征路线图为线索,配合毛泽东的《长征》诗讲述,让学生回顾长征的艰辛历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们课后自己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一图,绘制出一幅沿着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 的旅游地图;再让他们按照这幅旅游地图,把与长征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写下来,并适当让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 2.注意地图与历史史实之间的纵横比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都在变化,而教师和学生往往重视的是时间的变化,忽略了空间的变化。事实上历史事件的变化,有时间上的因果联系,也有空间上的因果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上的因果联系,同时要让学生将地图进行纵横对比,尝试从空间中挖掘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比较《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图,提示学生观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有何特点,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辟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又如,比较《清前期的疆域图》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学生不难发现版图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既达到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妙用裁剪“做”地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我们用的多媒体课件中地图往往一闪而过,有时要翻来覆去地使用几遍,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这时如果能有一幅历史挂图在旁边则会事半功倍。 如何绘出一张质量好的历史地图昵,笔者提供一种比较好操作的方法: 1.制版:将书上的地图描在玻璃或明胶片上,或者用扫描仪、数码相机、视频头等电子工具扫描将地图制作成电子作品。 2.放大:将上得到的地图通过光学投影仪或电子投影仪放大,在屏幕处贴上白纸,描出地图的主要轮廓。 3.剪裁、上色: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地图放大,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大,重要的是要将地图合理剪裁,教学挂图不应该太复杂,内容不要太多,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的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而且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因此设计地图的第一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可要可不要的信息不要留在地图上,最好是先出示给学生的只是母图,只有轮廓,本课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制作成活动的纸条,上课时边讲边贴;条件好的可以将母图贴在薄铁皮上,将活动的纸条粘上磁条,取贴都比较方便。其次,要醒目,在着色的时候重要的线条、地点用醒目的颜色突出,非重要的因素淡化处理。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doc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复习教案(旧人教版)高三历史:1.6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1、政治上:周王室衰退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瓦解。(1)诸侯争霸特点:①各国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基础②以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为目的③前期基本上是北方诸侯国称霸中原,中后期南方诸侯国进入中原争(2)春秋五霸:①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②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种说法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注意位次不能颠倒)(3)典型事件:(原因-概况-影响) 齐桓公称霸 ①齐国是东方的富庶在国②齐桓桓公改革增强了实力: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点);b、改革军制、设常备军(最早设); c、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先进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援燕打退③ 助卫挫败狄人;联合诸侯讨伐楚国。① 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② 灭掉30多个诸侯国,成为霸主;③ 丘(河南兰考境内)会盟,其霸主地位得到周王正式承认(标志)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楚争霸 ①晋文公改革使晋国成为北方强国;②南方楚国势力向北发展至黄河流域,威胁到晋国利益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战(标志),晋军诱敌深入,打败楚军。晋文公霸业确立 吴越争霸战争 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也参加争霸战争先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臣薪尝胆"。国力增强,最终掉吴国。(4)性质: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5)影响:①积极影响:a、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奴隶制的作用(最大意义)b、破坏了原有的分封制(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c、使奴隶制周王室名存实亡d、各国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e、奴隶主贵族机开垦私田据为已有,并侵占公田f、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②消极影响: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生产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1)概念"公田"和"私田":①公田: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②私田:;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的茺地,不向国家纳税,被称为"私田"(2)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标志是铁器--铁锄、铁斧和牛耕的使用)(3)过程:①为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实行新税制,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产生。②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封建地租剥削),封建地主和农民产生。③从鲁国开始,井田制相继在各国瓦解了。井田制的瓦

《洋务运动》教案.doc

《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老师讲解洋务运动的知识重点,难点;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分钟)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史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二洋务运动的过程和内容首先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总理衙门部分(2分钟) 看第一段和小字部分的“自强”的双重含义,思考洋务运动的含义从李鸿章的奏折中找出相应历史信息,思考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条件;从知识链接中从“夷务”到“洋务”的转变说明了些什么问题。从对总理衙门的相关介绍找出其职能,影响和地位。老师问答学生上述问

题,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和答案(10分钟)洋务运动的定义:十九世纪后半期,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自强振兴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发 生的背景和条件:背景:1、西方军事力量的冲击 2、借师助剿中的认识 3、寓华西人的劝诱 4、外资的刺激 5、军购的失败:阿斯本事件条件: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和好局面 2、湘淮军的成立及地方士绅的支持 3、同治中兴,政局稳定。夷务到洋务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洋人观念的改变,从不对等地位逐渐上升为平等的外交。总理衙门的职能,地位和影响职能:主管一切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地位:准外交机构;洋务运动最高行政机构影响:清朝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以后逐渐成为清政府另一个综合性的中枢机构学生继续带着问题看从“自强” 到“求富”和京师同文馆(3分钟)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口号是什么,转变的原因洋务运动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地理位置 2019--2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老师讲解洋务运动的知识重点,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 历史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 七雄》教学设计(教案文本) 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 设计(教案文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朝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并能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的史实。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3.通过各国称霸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改革才能富国强兵。 重难点: 重点: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一、春秋五霸 1.春秋诸侯争霸的背景。 提问: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设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先组内发表意见后在班上交流。(课件展示答案) 过渡:春秋时期历时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2春秋五霸: 提问:春秋五霸指哪些?各自的位置?(课件展示春秋形势图)学生:观察形势图,掌握好两种说法的五霸名称,介绍春秋大国位置,画出方位示意图。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逐渐树立起空间概念。充分发挥地图辅助文字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的准确性,不断地重复,尝试回忆加深记忆。便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弥

春秋战国知识竞答题目大纲

春秋战国知识竞答题目大纲 1、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李耳,字聃(dan一声) 3、诸子百家中最有名的12家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4、孔子修订的易经里有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请问八卦指的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5、纵横家以合纵连横的主张,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6、纵横家之祖鬼谷子的四大弟子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7、冷成金曾在《读史有智慧》中说过,最神秘的一页是阴阳家。 8、战国七雄指的是秦燕齐楚赵魏韩 9、齐桓公名叫姜小白 10、齐桓公与谁争王位?公子纠 11、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12、假道伐虢是哪个国家?晋国 13、重耳是晋国人 14、晋献公去世后,骊姬想要立奚齐和卓子即位里克发动了两次兵变,杀了骊姬和卓子。 15、晋惠公是公子夷吾 16、百里奚是秦国的大夫 17、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吃。 18、晋文公就是重耳 19、退避三舍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事 20、俞伯牙是晋国贵族 21、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因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而逃到吴国。 22、公子光鱼腹藏剑杀死了吴王僚。(吴王阖闾) 23、《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24、伍子胥怒鞭楚平王的尸体 25、吴王阖闾后吴国的王位给了夫差 26、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7、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 28、三家分晋指的是赵魏韩三家 29、西门豹治邺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事 30、吴起一开始的老师是儒家的曾参 31、田忌赛马田忌是齐国人 32、赵国围魏救赵 33、庞涓死在了马陵大战 34、离骚是著名政治家屈原的作品 35、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晋文公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那么这个成语是(退避三舍) 36、.众所周知,在古代战争中,有不少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请你指出一下哪场战役是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 37、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城濮之战) 38、下列典故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退避三舍)

关于洋务运动教案的精选范文

关于洋务运动教案的精选范文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大家准备的洋务运动教案范文吧,欢迎查看阅读。 洋务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 课件下载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 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 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 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 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人类的出现 . 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 《完全形成的人》 . . . 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 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种属于 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 . 教师介绍第4页插图《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指出: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人 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 .

. .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 低下,物质匮乏)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 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 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 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 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 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 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 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 . 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 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所以,生产 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 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 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 . . 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 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自然组成的,国家 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取代原始 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 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 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人们生 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 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