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展示------《论语》与成语

经典诵读展示------《论语》与成语
经典诵读展示------《论语》与成语

经典诵读展示------《论语》与成语

甲:有一种精神薪火相传。

乙:有一种文化历久弥新。

丙:有一部经典,铭刻了先贤的谆谆教诲

丁:有一位师长,点亮了人生前进的明灯

甲:孔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

乙:孔子---经历了长达近50年的教师生涯

丙:孔子----以培养“君子”为教育宗旨,创立了儒家学派。

丁:孔子----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合:翻开《论语》,让我们一起品读人生,汲取智慧!

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和: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男和:哀公问曰:“何为(wéi)则民服?”

女和: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wǎng),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领: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领:子曰:“由,诲(huì)女(rǔ)知之乎!

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甲: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乙: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丙:《论语》内容丰富,语言精炼

丁:《论语》形象生动,成语众多

领合:愿中华《论语》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全体合:愿五千年的文化血脉永久传承。

行有余力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众星拱辰

子曰:“为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ɡǒnɡ)之。”

周而不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怀刑自爱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劳而不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讷言敏行

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安老怀少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乐山乐水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学而不厌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juàn,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fèn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循循善诱欲罢不能

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mí高,钻之弥坚,瞻zhān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xún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zhuó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

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二年级下经典诵读《论语》计划

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培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大声地朗读。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简单道理,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让孩子们更系统的接受国学熏陶,强化素质,加强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三、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经典诵读》中小学阶段二年级下册必须诵读的诗词《论语》。 四、课程开设的教学时间: 每周开设1节课;其他利用学校课前准备、早读等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巩固。 五、课程开设的教学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背诵,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不拘泥形式,教无定法。人人可以是老师,处处可以为教室。 6、不孤立地教学,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六、经典诗文教学方法:

1、诵读法。其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默念……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想方法多听多念。教学中可以加强范读,以便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 2、多媒体网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声、光等刺激,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 3、活动学习法。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如集体演唱《论语》,配乐背诵,边诵经边做操等。 七、保障措施: 1、提高师生对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意义的认识。要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情感体验,激发对中华经典的认同感、亲近感。 2、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3、定期在班内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心得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心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 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 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 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 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 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 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 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 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 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 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 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 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 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 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篇一 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论语经典诵读159句

论语经典诵读49句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7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篇》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篇》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篇》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 2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罕篇》 2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篇》 32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3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 3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复习、实践。【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不亦乐乎】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翻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出处】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行有余力】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出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翻译】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知过必改】犯了错误而能改正。【出处】过,则勿惮改。【翻译】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板姓归去忠厚老实了。”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出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翻译】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出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出处】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二:《为政》篇 【北辰星拱】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众星拱北】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翻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出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翻译】君主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出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翻译】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减了。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学而篇第一》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 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 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原句:《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 系,据此知彼。 原句:《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 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 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原句:《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中的所有成语总结,超有用

1不亦乐乎《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 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为政》

论语经典诵读50句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同“惘”),思而不学则殆。” 7 子曰:“由,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篇》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同“智”)?”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篇》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篇》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 2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论语经典诵读50句(必背一)

论语经典诵读50句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同“惘”),思而不学则殆。” 7 子曰:“由,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八佾篇》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篇》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同“智”)”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篇》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篇》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 2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罕篇》 2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篇》 32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3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 3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子路篇第十三》 13-3、【鲁卫之政】——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论语·子路》(13·7):“鲁卫之政,兄弟也。” 13-4、【胜残去杀】——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论语·子路》(13·1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3-5、【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13-6、【一言丧邦】——指一句话可以亡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丧邦,有诸?” 13-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8、【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1、【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2、【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3、【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1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5、【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1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经典诵读展示------《论语》与成语

经典诵读展示------《论语》与成语 甲:有一种精神薪火相传。 乙:有一种文化历久弥新。 丙:有一部经典,铭刻了先贤的谆谆教诲 丁:有一位师长,点亮了人生前进的明灯 甲:孔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 乙:孔子---经历了长达近50年的教师生涯 丙:孔子----以培养“君子”为教育宗旨,创立了儒家学派。 丁:孔子----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合:翻开《论语》,让我们一起品读人生,汲取智慧! 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和: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男和:哀公问曰:“何为(wéi)则民服?” 女和: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wǎng),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领: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领:子曰:“由,诲(huì)女(rǔ)知之乎! 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三)

出自《论语》的成语(三) 《述而篇》 【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原句:《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原句:《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原句:《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一举三反】【一隅三反】——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原句:《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原句:《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原句:《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原句:《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原句:《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原句:《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饮水曲肱】【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原句:《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原句:《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原句:《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原句:《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原句:《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Resin3.1 优化

Resin3.1 优化 [转贴] 2008-12-12 10:39 使用resin已经有四、五年了,但以前都是做一些小系统,resin的压力并不大,近段时间做一个大系统,日平均ip上10万,resin的压力非常的大,除了对程序做优化以外,resin 的优化也小不了。 一、优化配置 修改conf/resin.conf 文章中的JVM参数 -Xms512m -Xss128k -Xmn184m -XX:ParallelGCThreads=20 -XX:+UseConcMarkSweepGC -XX:+UseParNewGC -Xdebug -Xloggc:gc.log 修改最大thread-max为2500 2500 65s 10240 30s 二、利用resin-admin监控resin运行情况。 第一行是Thread pool情况,如果发现Peak大于thread max,就应该修改 conf/resin.conf 中的thread-max,相应的增大thread-max。 第二行是Threads,如果长期出现在这里而又不是SUN的方法,或者resin的方法的话,就要对这些方法进行测试、优化。 以下内容都是自己不断实验总结的,而非resin官方的建议,可能不适合你的情况,我的经验仅做为参考。) 最近发现有人用黑客类工具恶意点击网站,或发送大量垃圾包,具体是什么不清楚,但是很明显是故意的,造成80端口无法正常访问,或访问速度极慢。

六年级论语经典诵读50句

六年级论语经典诵读50句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同“惘”),思而不学则殆。” 7 子曰:“由,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篇》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同“智”)?”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篇》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篇》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 2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罕篇》 2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篇》 32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3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 3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5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 3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8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卫灵公篇》 3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1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4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8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论语》是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对我国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它这里,还产生出众多的成语、习用语和短语。下面,就对此作点辑录,以供参考。 一、直接来自孔子话语的成语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既往不咎】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不耻下问】子曰:“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 【功亏一篑】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只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过犹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鸣鼓而攻】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怨天尤人】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里仁》)。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言不及义】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 【以人废言】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经典诵读《论语》_初一作文

经典诵读《论语》 经典诵读《论语》暑假里,妈妈要我背《论语》。我接过一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映入我眼帘。妈妈郑重地对我说:“泠杉,以后你每天背一章,要记住圣人的教诲哦!”尽管我心里有一千万个不愿意,但是看着妈妈那种严肃的眼神,我特意装出很乐意的样子,兴奋地说:“嗯,我很乐意”一开始,我为了让妈妈觉得我愿意背,就装着一副很认真的样子,其实我都是装模作样、死记硬背,一点也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也没有去理解。 可是慢慢的背到后面,我会看懂一些了,有时自己也会去查阅资料,理解意思。于是,我发现《论语》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教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论语》中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溪不曰,其为人也。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是说: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呢?我这人呀,发奋时忘记了吃饭。高兴时忘记了忧愁。 不知道老就要来了。仅此而已。”从这个小故事我发现孔子是个跟我原本想象的圣人不一样。原本我想,孔子,是一个圣人,千年才这么一个呀,一定是高高在上,每一句话都是高深莫测的,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孔子却说自己“仅此而已”。 这让我体会到:做人不能太骄傲,连孔子这样的大圣贤都这

样的谦虚,更何况我们这些无名小辈呢。《论语》中还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于不足观也已。”周公是一个连孔子都佩服的圣人,可孔子还说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那就没有什么可赞扬的了。从这里可以教会我们不一定圣贤就什么都是对的,如果他有缺点,那这些缺点也是一样可以批评的。 我相信,正如妈妈说的,《论语》是一本会让我我终身受用的好书,它告诉了我应该怎么样去做人,要谦虚、要谨慎,要努力,要表里如一。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四年(5)班刘泠杉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六) 《季氏篇》 【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原句:《论语·季氏》:“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 原句:《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开柙出虎】——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原句:《论语·季氏》:“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原句:《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原句:《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祸起萧墙】【事在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原句:《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原句:《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在色之戒】——指色欲方面的戒忌。 原句:《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原句:《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