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5.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 c )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a.商朝

b.周朝

c.春秋

d.战国

6.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人治与法治的矛盾

b.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 b.《礼仪》 c.《礼记》 d.《周礼》

8.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

a.皇帝

b.司马

c.宰相

d.太史

9.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 b )。

a.袁世凯

b.段祺瑞

c.曹琨

d.张作霖

10.唐代京城附近所在县称( d )。

a.赤县

b.望县

c.紧县

d.畿县

11.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 d.大理寺

12. 汉武帝时开始重用( d )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a.丞相

b.御府

c.侍郎

d.尚书

13. 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 b )。

a.设五口通商大臣

b.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设总税务司署

d.设外务部

14. 清代省一级主管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 )

a.布政使

b.学政

c.提督

d.按察使

15. 宋代为分割转运使权力的而在路一级设立的官员是( c )。

a. 安抚使

b.提举常平

c.提点刑狱

d.通判

)为核心。c

16.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 b )制度。

a.乡镇

b.郡县

c.郡国

d.领地

17. ( a )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献帝

18.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c )岁。

a.70 b.65 c.60 d.55

19.在北洋政府中央监查机构平政院中,负责对平政院内部官员的监督的组织是( a )。

a.肃政厅

b.惩戒委员会

c.审察决算委员会

d.审计院

20. 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三、名词解释

1. 嫡子继承制

答:古代王位继承制度。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嫡子,则立庶子中的贵者。即以诸庶子母亲身份的尊卑,来确定其子继承地位的高低。

2. 尚书台

答: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

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3. 郡县制

答:郡县制是一种中央直接控制与治理的地方行政体制。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四、简答题

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

(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

(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

(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

(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

(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

(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答: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

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

朝政的职官。他们的职掌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各国的最高执

政这时也有直接称相的。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名称虽

不一致,职掌却是相同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国王任免。

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置相位者为数不少。

3. 元代一省制概述

答: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其间虽三次设立过尚书省,但不领宰相事而只是主管全国财政,

相当于宋代的三司使司,且旋置旋废,不为定制)。执掌最高军政

事务的仍为枢密院,但地位较中书省低。长官为枢密使(由太子兼任),其下有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官。

五、论述题

1. 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民国元年分布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政治体制。但宪法并没有达到人们

的期望价值,却成为政治家手中的政治斗争工具。从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到1914年1月国会被强令解散,是所谓“政党政治”的时代。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民初政党政治的初步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机政治转身

政党政治。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基本上是采取硬性

移植西方制度的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只能成为失

败的试验。如何建立适合当时国情的国家庭,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提出了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庭

的设想。但孙中山这种建立在个人权威之上的政治设想,也就决定

了他的继承者必然要走上“一党专制”和“以人治国”之路,走向国民

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体制。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了为期10年

勉强维持统一的局面,而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情况下,中华民国政

治制度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反而走向政治党化,实行党在国家之上

的所谓“党制”体制。政治党化和“党国”体制,使得政治制度的结构

形式类似现代国家,但在实际上却成为国民党实行统治的工具,根

本没有起到现代政治制度所应该起到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的作用,只

是继承了中国封建政治物传统,又采用了部分资本主义政权的管理

形式,又吸取法西斯主义个人独裁制的特点,是一种封建主义、资

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混合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出现以

来,受到世界上三大政治治理模式的影响:一是德、意、日法西斯

主义的独裁治理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喧哗一时,对当时的

中国有很深的影响。二是英、美式的资产阶段民主治理模式,从兴

中会、强学到以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都将此作为追求的目标。三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这种治理模式。

2.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答:早期国家建立在以强制力凝聚各部族的基础上,是靠征服和慑

服建立起来的.各部族或诸侯对王朝表面臣服而只负担象征性的贡赋,君主权力是很不稳定的。西周的分封制是以暴力统治配合宗法

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巩固王朝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

决诸侯国相对独立的问题。经过春秋战国的发展,逐步消除地方分

封制,改行郡县制,便向高度君主专制过渡。从秦代开始,中央严

格控制地方,建立起层层控制而又十分严密的地方统治网络,并在

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和修订充实,因此,

其利弊清楚,特点鲜明。主要有:第一,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第二,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第三,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等等。这一切,在

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限制着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

养成了地方官仅按条文事例办事,不讲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

【篇二:2014年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答案】

=txt>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

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的统治。

a.君主专制b.世袭制c.共和制d.皇权专制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的统治。p59

a.共和制度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 )一直是最

高统治者的专称。p88

a.皇帝b.君主c.王d.总统

5.我国文武分职,文官有相,武官有将,从(c )后期确立起来的。p68

a.商b.西周c.战国d.春秋

6.三公九卿形成于( b )。p229

a.春秋b.战国c.秦d.汉

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b.《礼仪》c.《礼记》d.《周礼》

8.把省作为固定行政区的是(b )代。p270

a.宋b.元c.明d.清

9.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p326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10.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11.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 )。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12.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a )岁。

a.70 b.65 c.60 d.55

13.我国推行“封建”是从(c )开始的。p138

a.夏b.商c.西周d.秦

14.明朝是以(c )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a.三省六部b.三省c.六部d.一省

15、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

a、太仆

b、廷尉

c、典客

d、奉常

16、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 d )权。

a.审批b.任命c.登记d.铨叙

17、明朝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18、“秀才”是指通过( a )的称谓。

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19、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20、官吏主管部门在西汉是( d )。

a.尚书台b.尚书吏部 c.文官归吏部d.丞相御史二府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从夏期至1949年历代( abc )。

a.国家政权性质b.政体构成形式c.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

d.领导制度

2、在政体上中国政权存在( bd )。

a.君主制 b.邦联制c.民主共和制d.内阁制

3、西周早期是由( de )执掌国家各项任务。

a.御史察b.廷尉c.司徒d.卿事寮e.太史寮

4、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 bcde )等级。

a.省b.路c.府d.州e.县

5、夏、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核心( ab )。

a.封诸侯 b.建藩地 c.设郡县 d.设省

6、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

a.十六国时的“族兵”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7、唐律有( acde )。

a.开元律b.开皇律c.武德律d.贞观律e.永徽律

8、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bcd )主管司法事务。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e.御史台

9、我国古代主要的赋役征收制度的改革有(abcde )。

a.均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e.摊丁入亩

10、官吏选拔制度的途径有( abcd )。

a.荐举制度b.科举制度c.征辟制度d.荫袭制度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官僚政治

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

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

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嫡子继承制p127

古代王位继承制度。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

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

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3、三省六部p236

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

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

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户部

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

等事物。

4、票拟p209

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

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

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5、三公九卿p229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

政务。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

列卿。九卿的设臵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6、外戚政治p174

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

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

显要。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

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

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

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

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

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

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

五、论述题(15分)

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概况:

(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尧舜时代的公共管理机构

机已有一定规模和分工,出现了君臣从属关系的迹象,具备了国家

雏形的特征。夏代有“六卿”,商代中央王朝的“内服”官已比较完整。(2)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西周早期由“卿事寮”和“太史寮”执掌国家各项政务。卿事寮之下设“三右”;太史寮之下设“三左”。三左三右合称“六大”。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改

革本国官制,各国君的辅臣的地位大为突出。由此出现的官僚制,

在后期已确立以文武分职为重要标志,并在战国时期得到高度发展。(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三公九卿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汉时期。汉武帝后,尚书成为政令中枢。

(4)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汉武帝以来的中央政务结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中央官制排列顺序为:首列二相、八公、

从公,其次是省、监、台、卿、卫、东宫官,诸卿地位和实际权责

明显降低。

(5)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西魏时按《周礼》制定六官

制度,并在北周得以保留,为隋统一后的官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6)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隋代更新中央官制,确立

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并为唐宋所承袭,一直影响

到明清。

(7)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在“恪守成宪”的观念下,为适应现实需要,统治者采取一些临时措施,以弥补官制的不足,其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派遣具有专责的特使,处理钦命政务,出现了诸

使差遣负责制。

(8)“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历代王朝在确保自己最高尊荣和主权的情况下,往往对民族地区实

行一引起特别制度以实行特殊管辖。

(9)以一省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金、元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一直到明代洪武十三年,一直采用一省为核心的政务管理结构。(10)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明洪武十三年,撤销中书省

和大都督府,废除丞相制度,六部一度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最高

行政机构。明中叶后又逐渐依靠内阁作为辅政部门,清代沿袭内阁制,雍正以后又另立军机处,实行双轨辅政制。以六部为主体的政

务机构,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指导下行使权力。

(11)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鸦片战争后,晚清调整中央政务

机构。1861年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901年改名外务部。1903

年设商部,1905年设巡警部和学部,废除科举制。1911年成立“皇

族内阁”,原有军机处、内阁双轨辅政制与以六部为政务主体,寺监

府院为辅传统体制长度瓦解。

借鉴:

(1)行政体制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

(2)行政机构设臵要合理,避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 )。

【篇三: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答案打印版】

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8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bbcbdbcdcc cadbb ada

二、多选

abc ade de bd acd acd acd ab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嫡子继承制p127

第二段,择立太子的标准是。。。。而不考虑其是否年长

2.三省六部

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

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

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户部

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

举等事物。

3.票拟

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

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

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4.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5.外戚政治

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

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

显要。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萌芽期的特点。

中国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体现在有形的记录中,并凝结到各种

制度和风俗习惯中。五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

进入了部落联盟,或者酋帮制阶段。他们以强权为基础,依靠宗教

和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强权,让神权和强权有机结合在一起,对

社会进行了新规范,固有的习惯逐渐被改造,有些习惯在强权的认

可下,开始具有了制度的效用。政治制度在旧的习惯上发展起来的,起着调整社会的作用,具有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

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

的机构。

五、论述题(16分)

试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第一,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

第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制;

第四,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从《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结构;

第八,“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结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谈借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居于重要的战略

地位,它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继续推进政府

机构改革,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

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要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推进:(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合理划分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处理好中央和

地方政府的关系;

(3)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增强法制观念;(4)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5)改革和

完善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6)加强对权力

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

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权

力的正确运行;(7)推进电子政务;(8)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一,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服务型政府从内容上讲,就是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的基本权利,重点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完善公共服务

与社会政策体系;同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第二,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的关键。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

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减少

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政府在抓好经

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公平公正、覆盖广泛、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第四,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结构,在政府

和部门间合理配置政府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职能,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

第五,健全行政运行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

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

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明确界定部门职能分工;针对权责脱节、监

督不到位的问题,在配置部门职能的同时必须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建立对各部门履行职能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依法规定各类

行政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严格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决策

责任制度,优化行政决策信息系统,健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的听证和公示制度、专家

咨询和评估制度,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

第六,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推行行政问责制。在科学界定政府职能

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责任范围,使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权责规范、

明确,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明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政

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与结果责任,完善政治、

行政、法律、道德与结果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政令落实不力的责

任追究,强化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追究,强化对决策失误

的责任追究,强化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行为的责任追究,强化对预

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责任追究。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

行政问责制度,完善行政问责程序,规范行政问责行为。

第七,提高政府效能,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以公共服务为

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以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指标考核干部政绩。建立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履行职能

和转变职能的情况,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指示情况,部门之间互相配

合情况,公共服务情况等等。建立规范的公共支出制度,切实降低

行政成本,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支出,防止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过快,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加快推进电子政务,优化各级政府和部

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全面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研究建立

绩效预算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逐步形成政府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第八,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加强对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总体战略研究,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与

连续性。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与经济体制

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相配套,科学确定

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中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明确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与工作重点,以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8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baabd cabbc ddccd abc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总计16分;每小题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abcd ac bcd abce abcd abcde abe abde

三、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30分)。

1.分封制

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2.二十四司

隋朝确立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系统中分掌国家行政的六部

职能机构。它被唐、宋所沿袭,影响到明清。隋唐宋时代,中央六

部各辖四个职能司,其中都有一个与本部同名的司,其余三个职能

司因六部职能不同而名称有别,共计二十四个职能司,每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分掌各种职权。六部二十四司是国家行政组织的主要组

成部分,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直到明代才打破每部各辖四司的体制。

3.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即是废除土司制度,该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4.三司推事

隋唐以后,形成以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为主的三大司法机关,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分工,遇有大案,有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5.三司会审制

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

见教材p275页

2.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

(2)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

(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的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

(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

(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五、论述题(16分)

试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

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在实理治理,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三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8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adadc cbaba dddcd dbc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总计16分;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abcde abc abcde bce bcd bcde ab b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五院

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理论,在1928年10月成立的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2分)五院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行政院位列五院

之首,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

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长官为正、副院长。五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

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组织体系的主干。

2.郡县制

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1分)春

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

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

出现郡管县。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汉代以后州、路、

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3.郡县兵役制

郡县兵役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立在郡县在籍男子都必须为

国家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充当军兵。另一种是以郡县

为单位强行征发兵役的制度。

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

书陈群的意见开始实行,亦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

要的取士制度。具体做法是: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

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审核,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吏部选用。

5.征辟制

征召、辟除制的简称,是秦汉时代皇帝和地方长官选拔官员和属吏的制度。(2分)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它由先秦的简任制演变而来,征召的特征是“德举”,对象多为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意义在于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辟除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其中被辟为公府属吏者任职条件、地位最高,其升迁、转徙都较一般官府属吏更便捷、轻快,而地郡县长官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 ) A.舜 B.禹 C.夏启 D.商纣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 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3.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族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4. 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有( ) ①镇守疆土②交纳贡赋③朝觐述职④随从作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7.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的等级制度 C.在政治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总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的大宗是()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9.下列有关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的说法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 (1)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2)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4)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 A.(1)(2)(3)(4) B.(2)(3)(4) C.(1)(3)(4) D.(1)(2)(3) 10.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下达皇帝诏令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1. (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 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 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附全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5、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等级君主制 )。 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11、司马迁写(史记

)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12、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13、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先秦时期“ )“。 14、(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5、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西周) 16、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17、(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18、“兄长去世后由弟按年序依次继承王位,同辈之弟无或去世则由长兄之子继位。“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之为(兄终弟及)。 1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20、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司空)。 21、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22、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单选题 3

单选题 1.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黄帝与炎帝战争 2.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舜对“四凶”的战争 3.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4.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5.商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青铜器)。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6.西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将王室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政治观念,相应地,在制度上也出现了内廷与外朝的划分。(卿士寮)成为执政大臣的重要参谋和秘书机构。 7.西周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 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8.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公侯伯子男)。 9.由于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任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在特定的贵族家族的宗主之间世袭。 10.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实际上就是以(血亲)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11.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除楚国仍沿用春秋时“令尹”名称外,山东各国的执政均称“相”。其职能为“百官之长”。 12.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也是不一致的。其中,楚国是以(担)为单位。 13.战国时期,主要采用(粮食)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14.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15.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朕)。 16.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17.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18.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及“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此后,(皇帝)代替三代时的“王”,成为最高政治权力拥有者的称号。 19.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雍正)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20.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康熙)时期。 21.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世袭制)。 22.唐朝自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时有发生,有唐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政治制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归属。即由哪个阶级或由某一个阶级的哪一个集团按照什么原则,总揽和掌握,运用统治权。 2政权结构,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采取什么方式,按照什么原则来处理,也是政权体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实行一个阶级的专制,以及如何使一个国家保持在秩序范围内。 3政府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哪些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管理国家,行使权力和权力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政府行政对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发挥,并协调,处理政府与居民的关系。 4政权主体者和客体者的关系。即各自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权利义务是政治权利的延伸和体现,又是政治权利的保证和制约条件,因此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尺度之一。 2政治制度的本质: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社会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 2它集中表现和体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动的要求,并对其或者积极辅助起保障作用,或者消极地起阻碍作用 3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方面,当阶级产生之后,当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时,它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其发生作用的范围,改善或改变他自己存在的形式与面貌 4在国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发展阶段上,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指人们如何参与国事,行使权利以及怎样组成上层建筑,并实现其不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运营运转。 最后,他在国家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上,在一定国土范围内和在涉及一定领土上的全社会所有居民规模上,其“公共权力”必然地与维系全社会的秩序、公共的事务相关联。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君主专制长期性,其权力的无所不包和高度集中性 2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同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融会在一起,其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 3神权、政权、族权紧密结合,形成束缚被压迫阶级的极大绳索 4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专政,政治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官民关系的尖锐对立 5体现封建专制集权的要求,封建政治机构膨胀臃肿,效率低下,并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寄生虫群 4部落首领产生的四个要素: 1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带有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需要 2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执需要由本部落的首领人物出面干预和处理 3部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调和时,便诉诸武力,而战争史需要统帅任务来指挥的 4部落议事会的议事也需要一个组织者

华南理工2016春《中国政治制度史》(样卷)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卷(样卷) 教学中心: 专业层次: 学 号: 姓 名: 座号: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五 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开卷; 2.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试卷、草稿纸随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 √ ”,错误的 划“ ×”,每题1分,共15题) 1.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 √ ) 2. 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法律来反映和确认并受到法律的强制力保护。( × ) 3. 君主专制制度必然导致社会控制的严密化和文化专制主义。( √ ) 4. "先秦时期",这是奴隶制生产方式和奴隶制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 5. 中国奴隶社会的起点以夏朝的建立为标志。( √ ) 6. “三公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 ( √ ) 7. 宰相制度在中国推行了一千多年,最后在明朝初期被废除。( √ ) 8. 汉朝建立后,采取是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行政系统,即官职上采取政务与事务合一制。( × ) 9. “安史之乱”后,唐代地方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形成道、州(府)、县三级 ( 密 封 线 内 不 答 题 ) (

制。(√) 10. 察举制发端于汉文帝时期,而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成为两汉的基本选官制度。(√) 11. “特奏名”又称为“恩科”,是宋代所推行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科举制度,即对那些屡考不中、多次落第的考生所采取的恩赐科举及第的方法。(√) 12. 在中国倡行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最终在清朝同治年间废止。( × ) 13. 隋朝的“六条问事”监察法规,与汉代的六条问事不同。( √ ) 14.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行政法规。( √ ) 15. 北宋初年,军队和军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成了宋代军制上的所谓“祖宗家法”。(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变化,总是围绕着(B )这根主轴来运动的。 A、宗族 B、君主 C、人民 D、政权 2.地下出土的文物资料和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是( B )首创的。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谭嗣同 3.西周官职中的“太保”属于( A )。 A.政务官 B.事务官 C.内务官 D.顾问官 4.中国奴隶社会的内部阶段划分可以分为( B )时期。 A.四个 B.三个 C.五个 D.二个 5.( D )创建军机处,乃是中国古代官制史的一大发展,论者多给予较高的评价。 A、顺治 B、康熙 C、乾隆 D、雍正 6.北宋“二府三司”的辅政体制中,掌管军国机务的是( C )。 A、宰相府 B、翰林院 C、枢密院 D、三司 7.三公九卿制形成于( D ),确立于秦汉时期。 A、西周 B、商 C、春秋 D、战国 8. 元代( D )是全国最高的宗教和民族事务机关。 A、枢密院 B、宣徽院 C、御史台 D、宣政院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尚书台: 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3.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 4.嫡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5.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7.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8.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9.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皇帝制度的特点:(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

中国政治制度史题库按顺序排好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C、启 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D) D、宗法制 3()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 A、内务府 4()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汉武帝5()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路 6()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A、春秋战国 7()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D、董仲舒 8()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B、战国 9()府兵制最为完备。 A、唐代 10()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D、商鞅 11、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的机构B、外交 B 12 北洋大臣依例由()兼任。B、直隶总督 C 13.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时期。A、夏朝 D 14东汉时期,以()、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B、太尉 F 15分封制则是依据()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B、宗法制 G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为核心。C、宰相 H 17汉武帝时开始重用()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D、尚书 18、汉代()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B、汉景帝

19、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C、明代 20、科举制度是在()年废止的。 C、1905 L 21、"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C、嫡长子继承制 M 22、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D、六部 23、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D、省 24、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A、制度局 Q 25、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为主干。D、三公九卿 26、秦朝统一后,以()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B)B、三公九卿 27、秦始皇重()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C、法家 28、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D、太尉 29、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A、满人 30、清代官制中,()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B、内阁 31、清军机处成立后()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B、内阁大学士 32、清朝八旗兵采取()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 (B) B、世袭 23、清代()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A.内务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