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一)《易经》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

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二、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易经》。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易经》中的经典语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四、交流展示

(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解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人类的职责和才能。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

【解读】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后果,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同时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

(一)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

(二)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时很穷,他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人耕作。还给他们提供饭食、衣服,凡是有婚丧嫁娶的,还拿钱补贴他们。就这样他用一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乡亲。

有一次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夸奖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范仲淹却立

刻把这个宅子捐了出来,改作学堂。因为他想,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比起一家独自享福,岂不更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范家的后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其秘诀就在于范家子孙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积德行善”的祖训。

六、当堂训练

学生当堂默写名句并解释其意思

七、布置作业

完成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二)《老子》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老子》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老子》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

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三、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四、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老子》。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老子》中的经典语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交流展示

(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这

句话的意思是: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解读】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离开了小事,亦无伟业可言。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解读】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一脉相承的,

体现了人类的脱离了自私和狭隘的大爱情怀。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

(一)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不能仅限于树立目标,然后枕着梦想睡大觉。所有远大的志向,都是靠这顽强的毅力一步步走出来的。

(二)李某出身农村,他的妻子是城里人。

有一次,李某的儿子周岁,他的母亲从百里之外的山村来城里探望他们。妻子态度冷淡,婆婆回去时只给了5元钱的路费。可当妻子的母亲来访时,妻子高兴万分,并给了50元钱。李某看在眼里很不高兴,于是他决定教育一下妻子。一天下班后,李某和自己已经8岁的女儿捉迷藏。刚刚周岁的儿子大哭,他连看也不看一眼。

妻子骂道:“你这个笨蛋,小的大哭你不哄,却哄大女儿玩。”

“我这才叫聪明呢。如今都什么时代了,女孩叫千金,以后我们就全靠她孝敬我们了,儿子即使将来有钱了,也不会给我们的,现在谁不讲经济效益?”妻子听后羞得面红耳赤。此后再也不刻薄刁难婆婆了。

六、当堂训练

学生当堂默写名句并解释其意思

七、布置作业完成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三)《庄子》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庄子》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庄子》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

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五、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六、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庄子》。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庄子》中的经典语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四、交流展示

(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形容真诚对人产生的感动力。

【解读】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李广射虎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

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因为“李广射虎”这个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可见,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方向正确,抱以极大的热忱、极认真的态度,专注、用心、持之以恒,那么他的潜能就会被大大激发出来,达成目标,成就梦想。

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释义】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得像水一样,小人之间得交往甜德像甜酒一样。君子虽然交往淡泊,但是内心亲近,充满信赖;小人虽然交往密切,但却易生罅隙,最终断绝。

【解读】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

(一)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

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

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二)北宋宰相司马光推荐刘元城到集贤院供职。有一天,司马光向刘元城说:“你知道我为

什么推荐你吗?”刘元城说:“是因为我和先生往来已久罢!”原来,刘元城中了进士后,没有马上进入仕途,而是跟着司马光学习了一段时间。司马光说:“不对。是因为我赋闲在家的时候,每到时令节日,你都会来信或者亲自来看我,问候不断。可是我当宰相以后,你却没有一封书信来问候我,这才是我推荐你的缘故。”

六、当堂训练

学生当堂默写名句并解释其意思

七、布置作业完成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四)《论语》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论语》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论语》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

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七、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八、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论语》。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四、交流展示

(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释义】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与人所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解读】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人争,愿意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这种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品格,是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的。

水表面上看上去柔弱无比,可实际上它的力量非常强大。潺潺的溪流可以为一块石头改变流向,但它永不停息地向远方奔流,终将汇入大海。人生要学那溪水,善于顺势而行,才能觅得佳境。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岁寒,是指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比喻污浊的社会或艰苦的环境。凋,是树木落叶子。到了寒冷的冬季,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解读】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在污浊的社会中,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

(一)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坚强东西(的力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它。之所以攻克坚强东西的力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它,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事物能够代替它。

而后老子对“上善若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列举了水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老子看来,人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居善地);心境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与善仁);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应时而止。只有这样,才能“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从水的品格娓娓道来,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二、“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的眼中,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或许是最完美的事物了。重柔弱而轻刚强是老子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柔弱正是水最显著的特征,在老子的哲学中,水意象体现出的是柔弱的品格。“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普天之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柔弱”既是水的法则,又是力的象征。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柔弱”绝对不是懦弱和软弱,而是柔韧,是似弱实强,柔弱胜刚强。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柔”体现在人性上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屈能伸、游刃有余,人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正是柔韧才表现了人格中的真正力量,处弱却包含着无穷的动力,有如弓箭,其弓柔性越强,其箭才能射出越远。所以老子所说的“弱”并不是软弱或懦弱,而是柔韧,是坚韧不拔、持续不断的深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具有种种美德。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世间万事万物,无水便不能生长。上天则为雨雪,落地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又能自居卑下之地,泽及蝼蚁而不求回报。它自然而然、默默无闻,从不自矜、不自夸,不需要人和万物的感恩戴德,这也正应了老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天道的品格。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万物造福而来,以其无所

不容、无所不用而泽及万物,甘于处于卑下的地位,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从来也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最高尚的品德就犹如最平凡的流水。老子用水来比喻“不争”之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仍要求人们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但所得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因此,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会“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名遂身退,天下道”。以无为之心去做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伟大。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地位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人们都要像水一样,处下不争,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地为万物众生服务,毫无私欲可言,从不求取回报,竞争得失。无疑,这些对今天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世仍有现实意义。

(二)“身在国外,靠艺术谋生而能不奔走于权贵之门,当然使我们安慰。我相信你一定会坚持下去,这点儿傲气也是中国艺术家最优美的传统之一,值得给西方做个榜样。可是别忘了一句老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你还没经过“岁寒”的考验,还得对自己提高警惕才好!一切珍重!千万珍重!”(节选自《傅雷家书》)【链接之二】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南宋虽然有兵70余万,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时任临安知府的文天祥临危受命,被朝廷授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的南宋

恭帝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终年48岁。

六、当堂训练

学生当堂默写名句并解释其意思

七、布置作业

完成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五)《论语》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论语》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论语》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

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九、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十、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论语》。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君子不器。”和“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四、交流展示

(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君子不器

【释义】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解读】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常人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君子不要把实用和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作为最终目的,追求看似无用的大道比追求一时

有用的小术更可贵,更值得尊敬。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释义】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解读】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如果只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会好,甚至大失所望,万不可急于求成。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

(一)孔子说:“君子不器。”器,即指有特定用途的工具或用具。“不器”是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人格。

人,如果只能在特定的技术领域有用处,便只是“器”了。如一个修鞋匠或电脑工程师,假如他们的知识和兴趣只局限于修鞋或电脑,只在这两项事务中有见解,他们就是“器”。

君子不是只有一种用途的工具,君子的能力不局限于一个行业,君子的视野更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他关注人类的事务,关注人类的命运与未来。

君子保持自己的良心,他在一切人类事务上,都能立足于人类整体的利益,基于正义,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

人若是器,比如是一把刀,让他去切菜也行,让他去砍杀无辜也行;而君子,如果他是一把刀,他可以帮人砍柴,帮人切菜,但决不会被别人胁迫而去杀害无辜。这样的刀,是有精神的刀,就不再是器。君子不仅有能力根据正义判断是非善恶,更有勇气去坚持正义并付之于行动。

法国上尉巴特勒,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并参与了劫掠圆明园。随后他写信给法国文豪雨果,征询他的“意见”。雨果回信如下:“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这就是著名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巴特勒本想得到大文豪的赞誉,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愤怒的谴责。雨果为什么如此愤怒?因为他是不器的君子。

爱因斯坦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日军侵华时,他与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于1938年1 月5日在英国发表联合声明,斥责日本侵华,呼吁世界援助中国。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等“七君子”被捕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

这些发生在远东的事件,离他的生活,离他从事的专业,实在是太远了,他为什么甚至不惜“干涉他国内政”,指手画脚?因为他是不器的君子。

(二)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

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六、当堂训练

学生当堂默写名句并解释其意思

七、布置作业

完成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六)《孟子》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孟子》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孟子》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

体验活动的快乐,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十一、互相敬礼,营造国学氛围。

十二、播放纯音乐《高山流水》,生朗读《孟子》。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孟子》中的经典语句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交流展示

(一)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二)理解句意。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解读】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是传说中一个目力非常好的人,能在一百步以外看清楚一根毫毛的末端;公输子就是鲁班;规是指圆规;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孟子的意思是说,即便有离娄的目力,有鲁班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或曲尺,也不能正确地画出圆形或方形。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独善其身:独指唯独;善指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兼善天下: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后人改“兼善”为“兼济”。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解读】孟子所言穷与达的不同境遇下采取不同的行为是要人们能够理智、符合实际情况下的思虑与奋斗,换言之,人不要做些无意义的举动,去考虑自己不能决定的事情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一言以蔽之,孟子这句话的智慧就是要我们能做好自己,做好现在,做好目下的实际生活,这当然是入世的思想了。

五、具体事例解析名句(小组交流)

(一)有一个我国外交官撰文,说他初到德国某领事馆任职,有一天他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超速,后面的一辆车子一直尾随着他,当他的车子开到领事馆

门口停下时,后面的车子也赶到那里,外交官很奇怪地问他干什么?他对外交官说:你开车超速了。原来就为这事,他便一直跟着外交官开车到领事馆来。

德国人是最讲遵纪守法的一个民族,在德国那些市政管理条例、物业管理守则、交通法规、公共场所不准吸烟之类的规定早就深入人心,而且不用监督执行,高速公路上甚至不用标明限速。如果在德国看见哪个行人闯红灯,那他肯定是外国人,不然就是弱视者或色盲。

(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山之前,就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虽不得志,但他的人生目标很清楚,那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意思是:“我没有必要在乱世中到各个诸侯势力中去扬名,追求富贵显达;在这乱世之中,我只要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生,这就足够了”。

这是诸葛亮在穷困潦倒时的想法,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但是,当他时来运转,遇到刘备“三顾茅庐”,真心诚意地请他出山打拼一番事业时,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刘备取得“三分天下”的局面,且把整个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六、当堂训练

学生当堂默写名句并解释其意思

七、布置作业

完成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