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药大全》,中草药图谱,其中包括补益、祛风、清热、解毒、疗肺、理肠胃、利水、跌打八大分类中草药材,这是中国最好的中草药检索网站。

点击下列目录阅读补益药:岗菍| 地菍| 仙茅| 千斤拔| 臭屎茉莉| 人参| 黄芪| 甘草| 大枣| 白术| 黄精| 莲子| 芡实| 山药| 刺五加| 绞股蓝| 生地| 何首乌| 当归| 冬虫夏草| 胡桃仁| 桑椹子

淫羊藿| 葫芦巴| 韭菜子| 巴戟天| 肉苁蓉| 白芍药|

锁阳| 骨碎补| 杜仲| 续断| 狗脊| 菟丝子| 沙苑子|

山茱萸| 益智仁| 补骨脂| 南沙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玉竹| 石斛| 女贞子

墨旱莲| 黑芝麻| 楮实子| 北沙参| 列当| 百合| 酸枣

仁| 茯神| 柏子仁| 远志| 灵芝| 太子参| 覆盆子| 蛇

床子| 血竭| 熟地黄| 紫河车| 五灵脂| 土鳖虫| 穿山甲| 蛤蚧| 刺猬衣

海马| 海龙

祛风药:香花菜| 风沙藤| 五月艾| 豆豉羌| 指天椒| 紫苏| 青蒟| 香茅| 半枫荷| 海风藤| 崧筋藤| 宽筋藤| 假蒟| 过江龙| 大风艾| 穿破石| 乌榄根| 走马箭| 枫香树寄生| 山松子

岗松| 菖蒲| 火殃勒| 山薄荷| 黑老虎| 黑心姜| 麻黄| 桂枝| 香薷| 防风| 羌活| 白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鹅不食草|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 蔓荆子| 苦丁茶

一枝黄花| 浮萍| 木贼| 积雪草| 附子| 干姜| 肉桂| 细辛| 吴茱萸| 川椒| 荜拨| 高良姜| 荜澄茄| 红豆蔻| 胡椒| 山柰| 升麻| 小茴香| 大茴香| 天麻| 钩藤| 蒺藜| 黄荆子

香橼| 川芎| 丹参| 鸡血藤| 凌霄花| 鬼箭羽| 鹿衔草| 凤仙花| 苍术| 威灵仙| 草寇| 皂角刺| 青风藤| 艾叶|

山川柳| 桑寄生| 丁香| 豆豉| 草果| 五加皮| 络石藤| 大蒜| 天仙子

石楠藤| 松节| 花椒| 海桐皮| 徐长卿| 千年健| 伸筋草

清热药:狗肝菜| 水蓢根| 芦根| 崩大碗| 苦地胆| 山芝麻| 路兜簕| 蛇泡簕| 三桠苦| 水翁花| 三把苓| 水横枝| 金岗头| 老虎脷| 五指柑| 兔狗尾| 土牛七| 鹰不泊| 蓍草| 鸭树皮

木患根| 细沙| 水灯笼草| 金盏银盘| 牛奶树叶| 尖尾

痕芋头| 大头陈| 生竹心| 篱栏| 龙脷叶| 红丝线| 珍珠草| 霸王花| 磨盘草| 犁头草| 老鼠拉冬瓜| 水瓜|

白桂木| 自扣草

白花蟛蜞草| 侧柏叶| 龙吐珠| 路边菊| 东风桔| 白茅

根| 清明柳| 凉粉草| 塘葛菜| 枸杞根| 老桑枝| 塘底荔枝叶| 臭草| 垂丝柳| 麻骨头| 柚树寄生| 扁豆| 自消蓉| 木棉根| 山橙

簕茨菇| 水老鼠簕| 金缨根| 水杨梅| 知母| 鸭跖草| 天

花粉| 拐枣子| 淡竹叶| 西瓜皮| 荷叶| 青黛| 夏枯草| 决明子| 青葙子| 密蒙花| 谷精草| 赤芍| 丹皮| 板蓝根| 大青叶

玄参| 鲜地黄| 蔷薇花| 旱红莲| 黄连| 黄芩|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白鲜皮| 仙人掌| 乌蔹莓| 青蒿| 银柴胡| 地骨皮| 胡黄连| 十大功劳叶| 千里光| 榕树须|

玉芙蓉| 白薇| 紫草

海藻| 昆布| 葶苈子| 胖大海| 常山| 天竺黄| 竹沥| 礞石| 半夏| 天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解毒药:白花蛇舌草| 半枝莲| 八月扎| 穿心莲| 苍耳草| 毛麝香| 大叶双眼龙| 仙人对坐草| 大叶万年青| 独脚乌扣| 蒲公英| 爵床| 大叶芙蓉| 大叶蛇总管| 细叶蛇

总管| 雾水葛

罗丝藕| 白麻头| 山大刀| 潺稿树根皮| 蛇王草| 过塘

蛇| 土白蔹| 黑面神| 大叶龙胆草| 小飞扬| 蚺蛇簕|

九里明| 大飞扬草| 鲗鱼胆草| 土银花| 水甴曱草| 细

叶黄花母| 了哥王

如意草| 豨莶草| 茯苓| 谷木| 半边莲| 闹羊花| 羊角柳| 光棍树| 荆芥| 桃叶| 金银花| 忍冬藤| 连翘| 紫花地丁| 蚤休| 拳参| 贯众| 紫萁贯众| 翻白草| 虎杖| 龙葵| 瓦松

葎草| 鬼针草| 白药子| 红药子| 山慈菇| 光慈菇| 漏芦| 白蔹| 金荞麦| 红藤| 败酱草| 白头翁| 秦皮| 鸢尾| 山豆根| 北豆根| 马勃| 挂金灯| 白毛夏枯草| 金果榄| 天葵子| 墓头回

莱菔英| 黄瓜仁草| 冰片| 樟脑| 苏合香| 安息香| 南瓜子| 大枫子| 石榴皮| 猪苓

疗肺药:红李根| 蚌花| 白花苦灯笼| 细金不换| 大金不换| 龙船花根| 金鸡爪| 江南柏| 红铁树| 红菱根| 梧桐| 盐霜柏| 芦荟| 细叶万年青| 白榄根| 桐油根| 风栗壳| 山桔| 铁色金

柠檬叶| 枇杷叶| 杉树寄生| 猪仔笼| 盘上芫荽| 牛大

力| 土人参| 五爪龙| 岗菊| 油柑子| 龙眼梭| 雷公仔| 瓜萎皮| 紫菀| 百部| 马兜铃| 莱菔子| 旋覆花| 款冬花| 白果| 木蝴蝶

贝母| 瓜蒌

理胃肠药:火炭母| 马齿草| 羊蹄草| 井栏荽| 簕苋菜| 天香炉| 扭肚藤| 白毛鸡矢藤| 白毛将| 铁线草| 九爪

芋| 槐花米| 蕉花| 伤寒草| 蕹菜干| 鱼腥草| 王不留行| 布渣叶| 芋荚

芒果叶| 烟樨| 三菍| 黄皮根| 仁面树叶| 刀豆壳| 独脚金| 孩兜草| 人字草| 葫芦茶| 森树| 红癫茄| 猪胆茄| 辣蓼| 鸦胆子| 番石榴| 瓜子菜| 锡叶根| 番泻叶| 火麻仁| 瓜蒌仁

大黄| 松子仁| 亚麻子| 巴豆| 大戟| 甘遂| 芫花| 牵牛子| 续随子| 商陆| 陈皮| 枳实| 青木香| 檀香| 薤白| 青皮| 香附| 佛手| 甘松| 桃仁| 刘寄奴| 三棱| 干漆| 急性子| 阿魏

谷芽| 使君子| 稻芽| 雷丸| 儿茶| 广藿香| 麦芽| 芜荑| 马钱子| 佩兰| 山楂| 肉豆蔻| 榧子| 木鳖子| 郁李仁| 白豆蔻| 神曲| 诃子| 砂仁| 鸡内金| 乌梅| 罂粟壳| 柿蒂| 沉香

荔枝核

利水药:车前草| 海金沙| 金丝草| 塘边藕| 入地老鼠| 射干| 木瓜| 金针头| 石栗| 粟米须| 樟柳头| 水松| 丢了棒| 山菩提| 白鹤藤| 金钱草| 鸡骨草| 倒扣草| 田基黄| 罗布麻

琥珀| 夜交藤| 合欢皮| 秫米| 木香| 乌药| 路路通| 大腹皮| 川楝子| 紫荆皮| 益母草| 泽泻| 萆薢| 浮小麦| 薏苡仁| 车前子| 冬瓜子| 冬瓜皮| 石韦| 茵陈| 玫瑰花| 木通| 厚朴

灯心草| 通草| 地肤子| 赤小豆| 冬葵子| 千金子| 狼毒

跌打药:铁罗汉| 山白芷| 贼仔叶| 六耳苓| 入地金牛| 寮刁竹| 鸡骨香| 透骨消| 韩信草| 千打锤| 大还魂| 小还魂| 白簕根| 山萝卜| 九层塔| 白花丹| 九里香| 鹅不食| 爬山虎

马鞭草| 金钮头| 黄果茄| 金花草| 咸酸根| 白背木耳|

血见愁| 苦蓢| 樟木子| 红花| 茜草| 泽兰| 乳香| 没药| 延胡索| 郁金| 姜黄| 降香| 茺蔚子| 月季花| 怀牛膝| 苏木| 莪术

藏红花| 自然铜| 水蛭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总论 1.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 2.解决药材品种混乱的途径有:a:实际调查临床用药情况,考证本草记载,b:考察地方药志者民间用药历史,c:规范使用品种,做到一药一名,保证中药品种的准确性,d:以药效为基础,整理中药复杂品种。 3.中药鉴定学的工作重点和影响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中药的质量标准。 4.中药鉴定学的研究的范围是:药材来源、中药鉴定方法、中药质量评估方法、保护和开发药材资源。 5.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质量鉴定、品种鉴定、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保护盒利用药材资源。 6.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的途径通常有:挖掘古代本草和民间草药,根据生物亲缘关系和生物活性成分的生源关系研制新药,研究和制定药材规范化生产标准,建立药材优良品种的种子库和基因库,变野生动、植物为家种家养。 7.影响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方法、贮藏时间。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2.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是《新修本草》。 3.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著作是《证类本草》。 4.本草著作中,较著名的药用植物学专著是《植物名实图考》。 5.我国16世纪以前对中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6.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 7.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是:中药质量标准鉴定,中药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药鉴定 方法研究,中药标准物质研究。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1.根据药材本身的性质,易虫蛀的是含淀粉多或蛋白质类成分多的药材,含脂肪油的药材, 含糖类成分多的药材。 2.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的采收时间是:秋、冬二季节。 3.全草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间是:茎叶生长茂盛时间。 4.皮类药材的一般采收时间是:春末夏初。 5.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法是:蒸或煮、烫后晒干。 6.药材气调养护的过程中,对库内空气组成进行调节的主要目的是:降氧。 7.药材“发汗”法的目的是:便于切制。 8.药材自身能贮藏的最基本条件是:干燥。 9.木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全年均可。花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花苞含苞待放时,叶类药材 一般采收应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时,矿物类药材全年可挖。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果实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藻、菌、地衣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因用药部位不一样,采收情况不一,动物类药材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 10.药材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应考路的因素有:有效成分积累、植物的发育阶段、毒性成分的 含量。 11.在贮藏时易发生“走油”现象的药材是:当归、枸杞子、天冬、桃仁。 12.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是:促使干燥,符合商品规格,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储运。 13.药材在贮藏保管中常易发生的变质现象有:虫蛀、生霉、变色、走油。 14.加工时需要“发汗”的药材有: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中药的鉴定

中药药剂学复习要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要点 绪论 名词解释 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药物传递系统/DDS)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药典: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实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中国的第一部药典是《唐本草》;新中国的第一部药典为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知识要点 1.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及其选择原则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基本形式。药物疗效主要决定于药物本身,但在一定条件下,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发挥也可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药物的释放、吸收的影响。其选择原则为:①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 ②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 ③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 ④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粉碎、浸提、分离、精制、浓缩、干燥与浸出制剂 名词解释 1.浸渍法:浸渍法是用定量的溶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将药材浸泡一定的时间,以提取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 2.渗漉法:渗漉法是将药材粗粉置渗漉器内,溶剂连续的从渗漉器的上部加入,渗漉液不断从其下部流出,从而浸出药材中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 3.汤剂:汤剂系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 4.酒剂:酒剂又称药酒,系指药材用蒸馏酒浸提成分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 5.酊剂:酊剂系指药品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 6.糖浆剂: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知识要点 1.湿法粉碎 系指往药物中加入适量水或其他液体并与之一起研磨粉碎的方法(即加液研磨法)。通常选用药物遇湿不膨胀,两者不起变化,不妨碍药效的液体。湿法粉碎是因水或其他液体以小分子渗入药物颗粒的裂隙,减少其分子间的引力而利于粉碎;对某些有较强刺激性或毒性的药物,用此法可避免粉尘飞扬。 2.浸出制剂的分类与特点 浸出制剂具备以下特点:①浸出药剂能保留原药材各种成分的综合疗效,利于发挥药材的多效性;②作用温和持久,毒性较小;③减少服用量;④即可直接要用,又可作其他制剂的原料;⑤存在一些问题,变质、吸潮、结块;与西药比,作用不强,起效慢,服用量大。 浸出药剂的种类有:水浸出剂型,含醇浸出剂型,含糖浸出剂型,无菌浸出剂型,其他浸出剂型。 3.影响浸出的因素 ①药材粒度;②药材成分;③浸提温度;④浸提时间;⑤浓度梯度;⑥溶剂pH;⑦浸提压力;⑧浸提新技术的运用。 4.浸出方法的种类 ①煎煮法;②浸渍法;③渗漉法;④回流法;⑤水蒸气蒸馏法;⑥超临界流体提取法;⑦半仿生提取法;⑧超声波提取法。 5.渗漉法的操作方法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食品的中药知识

食品的中药知识 中医药知识:葱 俗话说"无葱不炒菜",生活中,这个葱虽然是调味品,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还真是不能小看。按中医的说法,葱能够发汗解表,所以在民间有这样的方法,就是用大葱加姜和红糖煮汤喝可以治疗早期的感冒;再有这个葱还具有健胃的功效,经常吃葱可以提高食欲,促进消化;再有,大葱还是杀菌的能手,尤其是大葱中所含有的葱素可以杀灭口腔和呼吸道中的细菌,从而能够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这个大葱还能保护血管,减少血栓的发生,所以说,体力活动较少,大脑过度疲劳,再就是容易患心血管病的这些脑力工作者平时应该多吃一些大葱。 中医药知识:莴笋 提起莴笋,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种好吃的蔬菜又脆又爽口,其实莴笋的药用价值也是很高。中医认为,莴笋能够利五脏、通血脉;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当年李时珍就有用莴笋加酒,煎水服用来治疗产后乳汁不通。现代医学表明,莴笋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能够促进人体的肠壁蠕动,可以治疗便秘;另外,莴笋中还含有铁、钙,如果儿童经常吃莴笋的话,对换牙、长牙是很有好处的。还有在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在吃莴笋的时候,千万不要扔掉莴笋叶,因为莴笋叶子里的维生素含量要比莴笋茎高出5到6倍,而其中维生素C 的含量更是高出15倍之多。 中药知识:黄瓜 说起黄瓜,很多人都喜欢吃,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黄瓜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黄瓜具有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的功效,所以常吃可以生津止渴,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等病症。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以抗衰老,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女性朋友都喜欢用黄瓜汁擦在皮肤上,或者把黄瓜切成片贴在脸上,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就是润肤和舒展皱纹的功效。再有,就是黄瓜中含有维生素B1,对改善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黄瓜还具有安神和辅助治疗失眠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维质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出和降低胆固醇也很有好处,所以常吃黄瓜还可以减肥。 中医药知识:甘草 中草药在古代被人们称做是"本草",而甘草则是本草王国中的"国老"。下面就说一说甘草。早在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含有甘草的处方就有154个。直到现在,甘草仍然是中医的常用药。中医认为,甘草味甘,性平,主要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还有缓和药性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的甘草甜素、有机酸等一些成分,具有解毒、利尿、抗炎症、抗过敏的作用。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甘草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如果长期大量使用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一、最佳选择题 1.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为 A.苦温 B.苦凉 C.苦寒 D.苦平 E.苦微温 【答案】C 【解析】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岑、黄连等。 2.祛湿方剂的组成原则,关于佐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直接治疗兼病的药 B.减缓君臣药毒性的药 C.减缓君臣药烈性的药 D.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 E.君臣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互作用的药 【答案】A 【解析】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清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强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3.以6年生秋季为适宜采收期的栽培药材是 A.天花粉 B.山药 C.桔梗 D.人参 E.太子参 【答案】D 【解析】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 4.确定化合物分子量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A.NMR

B.IR C.UV D.MS E.DEPT 【答案】D 【解析】质谱(MS)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及求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结构信息 5.《中国药典》中,以士的宁为质量控制成分之一的中药是 A.苦参 B.麻黄 C.马钱子 D.连翘 E.地骨皮 【答案】C 【解析】《中国药典》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指标成分对马钱子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6.天仙子含有的主要生物碱是 A.东茛菪碱 B.汉防己甲素 C.乌头碱 D.巴马汀 E.药跟碱 【答案】A 【解析】天仙子主要的生物碱有茛菪碱和东茛菪碱等。《中国药典》以东茛菪碱和茛菪碱为指标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7..《中国药典》中,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质量控制成分中药是 A.雷公藤 B.肉桂 C.细辛 D.何首乌 E.秦皮 【答案】D

中药制剂: 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知识点! 中药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不够方便,每次服用的时候都需要用水煎煮,这对治疗疾病造成一定的烦恼。但是,通过科学技术将中药制作成药剂使用就完全解决了这一点,让中药更加的完美。那么中药制剂的类型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让小编给大家普及下中药制剂的相关知识吧! 中药制剂 中药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之久,历代前贤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下,通过不断的中药剂型的创制和应用,并且积累了非常方法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今天中药剂型种类繁多的结果。通常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丹、酒、茶、锭、丸、散已经膏等,并且各自的特点各不相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除对传统剂型进行整理和提高,出现了浓缩丸、胶囊剂、微丸、口服液等剂型外,新的剂型不断出现,现代剂型如: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滴丸等等。 现将中成药的常见、常用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1.丸剂 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状,然后通过蜂蜜为媒介将其充分粘合在一起制成蜜丸,这也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还可包衣。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浓缩丸:将所有的中药材或者部分重要的药材通过煎煮提取其煎液,然后和适量的辅料或者药物的细粉末等一起粘合成药剂即可。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浓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溶化吸收比较缓慢。浓缩丸适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5)糊丸: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基本概念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 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 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 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 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 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 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 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 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 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 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 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 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 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 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 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 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

中药相关专业知识

相关专业知识模拟题 1、有一根茎类药材呈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具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细小木心(中柱),嚼之发粘。该药为 A:知母 B:麦冬 C:百部 D:川贝母 E:浙贝母 正确答案为:B 2、浙贝母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 A:淡绿色荧光 B:樱红色荧光 C:碧蓝色荧光 D:暗紫色荧光 E:棕褐色荧光 正确答案为:A 3、一呈扁圆柱形药材,外皮有横向断裂而露出木部,形似连珠状,此药材最有可能的是 A:地黄 B:胡黄连 C:白芷 D:巴戟天 E:贯众 正确答案为:D 4、下列哪项是石菖蒲不具有的 A: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 B: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C: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 D: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有晶纤维 E:薄壁细胞中有菊糖 正确答案为:E 5、黄丝郁金在紫外光灯下断面有亮黄色荧光,内皮层呈明亮的A:红色环 B:紫红色环 C:蓝色环 D:黄色环 E:白色环 正确答案为:C 6、下列药材中不含草酸钙结晶的是 A:人参 B:半夏 C:石菖蒲 D:甘草 E:丹参 正确答案为:E 7、来源于石竹科干燥块根的药材是 A:绵马贯众 B:黄芪 C:延胡索 D:太子参 E:川贝母 正确答案为:D 8、药用部位为鳞茎的药材是 A:山药 B:百部 C:天花粉

D:知母 E:浙贝母 正确答案为:E 9、沉香药材的径向纵切面可见 A:木射线呈横带状 B:木射线呈长梭状 C:木射线细胞纵向延长 D:木射线细胞切向延长 E:木射线细胞纵向排列 正确答案为:A 10、下列药材组织中,哪一种具有异型维管束A:大血藤 B:鸡血藤 C:木香 D:沉香 E:降香 正确答案为:B 11、来源于萝摩科的皮类药材是 A:五味子 B:香加皮 C:秦皮 D:地骨皮 E:桑白皮 正确答案为:B 12、大青叶粉末水浸液有 A:红色荧光 B:紫色荧光 C:乳白荧光医学全在.线提供 D:蓝色荧光 E:橙黄色荧光 正确答案为:D 13、下列哪一项不是连翘的鉴别特征 A:顶端锐尖,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 B:呈倒卵圆形,略似花瓶,全身被有突起的刺状小点 C:中果皮细胞壁略念珠状增厚 D:呈卵圆形,稍扁,两面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 E:石细胞甚多,长方形至多角形 正确答案为:B 14、菌陈采收季节不同,习称不同。秋季采收的菌陈习称 A:绵茵陈 B:幼茵陈 C:秋茵陈 D:茵陈蒿 E:滨蒿 正确答案为:D 15、金钗石斛与马鞭石斛显微鉴别的主要区别点,下列哪一种描述正确 A: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葡萄糖,而马鞭石斛则无 B: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淀粉粒,而马鞭石斛则无 C: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而马鞭石斛则无 D: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束,而马鞭石斛则无 E:金钗石斛的粘液细胞中含有油滴,而马鞭石斛则无 正确答案为:C 16、益母草的性状特征为 A:茎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 B:茎方柱形,上部没有分枝,四面有凹下的纵沟 C: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具纵棱线 D: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有柔毛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中药知识点总结

中药知识点小结 功效小结 安胎: 行气安胎: 紫蘇,砂仁 清热安胎: 黃芩 补肝腎安胎: 桑寄生, 莬絲子, 杜仲, 續斷 清热止血安胎: 苎麻根 温經止血安胎: 艾叶 透疹: 荊芥蟬蛻(透疹止痒) 牛蒡子(宣肺透疹) 葛根升麻(發表透疹) 紫草(透發紫黑斑疹) 用量小结 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 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 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6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3-1g 蟾蜍——入丸散,,每次0.015-0.03g 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1g 硫黄——入丸散,1-3g 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 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 ,醋制 羚羊角——煎服1-3g ;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石膏——煎服15-60g ,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细辛——煎服2-5g ;入丸散剂0.5-1g 人参——挽救虚脱15-30g 槟榔——单用杀虫60-120g 用法小结 1.后下(芳香类) 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番泻叶、沉香、钩藤、鱼腥草、青蒿 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 生牡蛎、生石膏、生磁石、生珍珠母、生龙骨、生石决明、生龟板、生鳖甲、 水牛角、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然铜 3.包煎 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飞滑石、蒲黄(花粉)、五灵脂、 旋覆花 、葶苈子、赤石脂、辛夷 4.不入煎剂 血竭、苏合香、琥珀、冰片、麝香、蟾酥、青黛、芦荟、芒硝、巴豆、馬錢 子、 南瓜子、鶴草芽、雷丸、鹿茸、 朱砂、牛黄 潤腸通便: 決明子(清热潤腸通便) 火麻仁(潤腸通便) 郁李仁 柏子仁, 桃仁, 瓜萎仁, 蘇子, 杏仁 厚补(消积)

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中药的性能 性能含义确定依据理论基础 四气寒热温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与治病证 寒热性质相对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 散敛补 泻 药物作用规律高度概括滋味与药效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作用;药物作用的归属 药物所治的具体病症(药物的疗 效),药物的特性 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与病势相 反 质地/气味/性味/效用顺病位,逆病势,气机运行 有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药物治 疗作用的强弱 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呈毒性, 用量是否恰当 伤害性,偏性 性能所示作用不良作用备注 四气寒凉清热、泻火、利咽、凉血、解毒伤阳助寒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助 阳化气等 助火伤阴 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芳香味:气虚津亏者)甘补虚、和中、缓急 腻膈,助湿,满 中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酸/涩 收敛固涩(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 血、止咳等),酸:生津 收敛邪气邪未尽者慎用 苦 降泄肺气、胃气,清泄热邪,通泄大肠;燥湿; 坚阴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慎用咸软坚泻下,软坚散结脉凝,致瘀滞脾虚便溏者慎用 淡利水渗湿——水肿渗利过度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升浮 发散解表,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升阳举 陷,透疹,开窍(上行向外) 妄用气机紊乱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 降 沉降 泻下,清热,渗水利湿,降逆止呕,息风止痉, 平肝潜阳,止咳平喘,收敛固涩,重镇安神,消 积导滞等(下行向内)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中药药剂学: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 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与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3、药品:就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 主治、用法与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与诊断药品等。 4、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 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 6、新药:就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7、 D值:微生物减少90%所需的时间。 Z值:降低一个lgD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F值: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Fo值: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 Z值10℃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也可认为就是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 间。 8、串料:先将处方中其她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糖分、树脂、树胶、粘液质的中药陆续掺入, 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9、串油:先将处方中其她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油脂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 粒度,或将油脂类中药研成糊状再与其她药物粗粉混合粉碎成所需粒度。 10、蒸罐:先将处方中其她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用适当方法蒸制过的动物类或其她中药陆续掺入,经干 燥,再粉碎成所需粒度。 11、休止角:粉体堆积层自由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2、打底套色法:所谓“打底”系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物先放入研钵中(在混合之前应先用 其她量多的药粉饱与研钵内表面)作为基础;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 分次加入轻研混匀即就是“套色”。 13、等量递增法: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不易混合均匀时采用此法。其方法就是: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 量大组分,同时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混匀,如此倍 量增加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为止。 14、低共熔现象:两种或更多种药物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这现象称为低共熔现象。

中医常识大全(最全的)

中医常识大全 一、顺口溜 生梨润肺化痰好,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健肾补脾吃红枣。二生活常识 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多食死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葱类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黄鳝忌狗肉——同食伤肝

7、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8、狗肉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9、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多食死亡 10、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1、黄瓜忌生花生米——同食伤脾 12、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3、皮蛋忌红糖——同食呕吐 14、人参忌萝卜——同食伤元气 15、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多食亡 16、豆腐忌菠菜——同食生结石 17、鸡肉忌菊花——多食死亡 18、鲤鱼忌甘草——同食死亡 19、羊肉忌南瓜——同食腹胀难忍 20、栗子忌牛肉——同食麻木 21、鸭肉忌梅子——多食发老病 22、山芋忌白酒——同食生胃病 23、梨子忌开水——同食泄泻 24、蛇肉忌萝卜——同食则亡 25、田螺忌蚕豆——多食肠绞痛 26、羊肉忌西瓜——多食肝腹水 27、海带忌洋葱——多食便秘 28、西药片忌酒——同食胃穿孔

29、猪肉忌麻花(植物)——同食亡 30、雀肉忌香蕉——多食过敏 三、孕妇忌吃的食物 1、多吃羊肝——有损胎气 2、多吃羊肉——生孩多病 3、多吃鸭肉——生孩多疮 4、多吃雀肉——孩生雀斑 5、多吃螃蟹——极易流产 6、多吃黄鳝——生孩哑巴 7、如吃酒类——生孩弱智 8、如吃香烟——生孩痴呆 9、如吃驴肉——生孩难产 四:不宜吃的食物 1、发芽、发青的土豆有毒,不能吃。 2、新鲜的黄花菜(金针菜)有毒,不能吃。 3、没有炒透的四季豆、扁豆有毒,吃不得。 4、老鸡头(5年以上鸡头)有大毒,吃不得。 5、嫩炒猪肝,含有毒素,不宜吃。 6、皮蛋、爆米花含铅特别多,儿童不宜吃 7、烤焦的食物不能吃,吃后易患癌。润肺乌发食核桃。

考点归纳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2017年分值:5分左右1.四气 2017年预测:必考,四气+五味的综合运用,1分 2.五味 2017年预测:必考,五味的简单理解,具体考法同2016年真题,3分 3.“七情” 2017年预测:必考,七情的综合理解,具体考法参考2014年真题,配伍题 4.君臣佐使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约在50% 5.升浮沉降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

6.功效分类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考法见2014年真题 7.历代本草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20%,考法在本草名称和特点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分值:5分左右 重点:1.采收原则 2.药材加工方法,其中“发汗”必考,单选/多选 3.“道地药材”产地,必考,配伍题 1.“道地药材”产地题 2017年预测:必考4分,80%考试考点见下表 2.加工方法 2017年预测:“发汗”的5个药材,必考 3.采收原则题 2017年预测:花蕾入药,必考,单选题1分 第三章中药化学

一、总论 考点一:提取方法题(2017年必考1分) 考点二:分离方法题(2017年50%,1分) 考点三:结构鉴定题(50%, 1分) 考点四:分子极性大小题(2017年考试频率80%) (极性小)石油醚<乙醇<甲醇<水(极性大) 最喜欢考乙醇和水的极性最大 考点补充:物质纯度判断方法:熔点、熔距+TLC(波层色谱) 二、生物碱(中药化学重点,历年考分在5-7分) 考点五:生物碱分类题(必考,配伍题2分) 考点六:生物碱性质 1.碱性强弱(2017年考试频率80%) 碱性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碱性强弱:季铵碱>脂肪胺>酰胺 2.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小檗碱碱性最强,利血平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咖啡因等个别生物碱具有升华性。 3.生物碱主要在双子叶植物中,苦味,多为无色或白色结晶,多呈左旋光性。 考点七:生物碱鉴别反应题(2017年考试频率40%)

2014中药药剂学各剂型制备工艺流程汇总

2014 中药药剂学各剂型制备工艺流程汇总 一、一般散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一)粉碎与过筛 内服:细粉 儿科、外用:最细粉 眼用:极细粉 二、特殊散剂的制备 1.含毒性药物的散剂 倍散:指在小剂量的毒性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制成的稀释散。 0.01-0.1g:10倍散 0.001-0.01g:100倍散等量递增法混合 <0.001g:1000倍散 剂量上限×稀释倍数=1 2.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 低共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 低共熔药物:薄荷脑+樟脑; 薄荷脑+冰片 樟脑+水杨酸苯酯 视药理作用变化,决定是否低共熔 药理作用增强或无变化——可低共熔 药理作用减弱——避免出现低共熔 3.含液体药物的散剂 4.眼用散剂 无菌、过200目的极细粉 极细粉: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二、合剂的制备 1.工艺流程:浸提→纯化→浓缩→配液→分装→灭菌。 2.制备要点: 浸提:煎煮法、双提法(芳香挥发性成分)。 纯化:离心分离→水醇法→吸附澄清法。 方法及其参数的选择(如含醇量、澄清剂用量以及离心的转速等)应以不影响有效成分的含量为指标。 浓缩:每次服用量——10~20ml。 配液: 添加矫味剂、防腐剂,调节pH,加液体药料(酊剂、醑剂、流浸膏,应以细流缓缓加入药液中,随加随搅拌,使析出物细腻,分散均匀)。

灭菌: 小包装:流通蒸汽、煮沸(100℃,30min)大包装:热压 三、糖浆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 二、煎膏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 炼糖方法: 蔗糖+水+酒石酸—→加热溶解—→微沸熬炼—→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糖转化率达到40%~50%) 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酊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二、分类和制备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另: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即单味药的应用和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配伍关系及不同作用的合称。)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 第一章 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 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 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 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 第2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 ○1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 ○2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 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

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 (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 (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 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 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 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 (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