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

从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
从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

从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

鹤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辖5镇4乡1个经济开发区,205个行政村13个社区共22.4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9.8万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贫困人口22878户71248人,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脱贫18155户56986人,出列33个贫困村,拟于2018年整县“摘帽”。近年来,鹤峰县不断创新举措,强力推进以茶叶为主导的产业扶贫,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面积达到157万亩,农村居民人均7.9亩,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一、措施与经验

(一)坚持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脱贫产业。鹤峰地处北纬30°,森林覆盖率75.9%,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左右,是公认的中国优质茶产区。鹤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西晋时期就有生产记载,是宜红古茶道的源头和宜红茶的主产区。特别是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建设“茶叶大县、茶叶强县”作为中长期产业发展目标,把茶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苦干实干的精神,咬定茶叶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县域茶叶产业经历了一般常规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发展阶段,当前又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全域绿色有机茶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共有茶园35万亩,9个乡镇都产茶,茶主导产业村184个,占比90%,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茶叶,覆盖60%以上的贫困户。

启示:产业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持之以恒的、漫长的、专一的培育发展过程;脱贫产业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精准选择老百姓易接受、基础好、效益高、可持续的产业。切忌未试先行、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发展新兴产业和风险指数高的产业。

(二)坚持企业引领,完善利益联接机制。鹤峰县牢固树立“扶持茶叶企业就是扶持茶叶产业”的观念,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快速成长,重点支持小型茶叶企业抱团发展,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同时,以茶为媒,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客商共同发展鹤峰茶产业。全县现有注册茶叶企业68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2家、省级企业2家、州县级龙头企业20家,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95家、各类茶叶加工厂1100家。茶叶注册商标63件,企业取得SC认证30家、绿色食品认证7家、有机茶认证37家。这些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加工厂+基地+农户”等方式,2015年以来,辐射带动1.3万户3.5万人贫困人口发展茶叶产业6万余亩,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启示:市场主体是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纽扣”和核心力量,产业扶贫必须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帮带作用,把企业与贫困户紧密相连,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村脱贫互惠双赢,才能让资源变为产品、产品变为商品、商品变为收入。

(三)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突出“绿色、

有机、富硒”特色,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鹤峰茶”公用品牌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翠泉”牌鹤峰茶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和“湖北十大名茶”,“官鼎”牌珍稀白茶获“中茶杯”金奖。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茶叶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抢抓“互联网+”机遇,建立鹤峰本土电商平台“土家购”,有效拓展了销售渠道。引导企业参与县外各类展商会,多形式宣传推介“鹤峰茶”产品,与中茶所进行技术合作,每年举办一次国际茶商大会,并积极引进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客商参与鹤峰茶叶生产和营销。目前鹤峰茶叶畅销湖南、浙江、福建等20多个地区,远销德国、瑞典、土耳其、摩洛哥等欧盟和非洲国家。

启示: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要准确研判市场趋势、瞄准市场发展方向、找准市场营销门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够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老区贫困群众“有收入、可持续”。切忌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避免低效益产业挫伤群众积极性。

(四)坚持群众主体,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大力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参与式扶贫模式,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发放政策宣传册、干部入户一对一宣传及工作专班巡回宣讲等方式,宣扬“脱贫不等不靠”的自强精神和“致富敢闯敢干”的创业胆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自

身“造血”本领。把茶叶产业扶贫工作与鹤峰“最美”、“十星级”文明户、“我脱贫我光荣”等评选活动结合起来,大力选树自立自强、自主脱贫典型,营造争先脱贫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先后有8个茶叶专业村被评为“最美乡村”、7户茶叶种植贫困户被评为“最美家庭”、3名茶农被评为“最美鹤峰人”。

启示:产业发展必须以群众为基础、为主体,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才能确保产业的覆盖面,才能成就大产业、大格局;产业扶贫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只有千方百计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五)坚持党政主导,强化体制机制保障。2016年,县委召开全会,把“争创中国有机茶第一县、打造百亿茶产业”作为我县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实行一名县领导、带一名科技人员、联系三个部门、捆绑一笔资金、帮扶一家茶叶企业或示范合作社的“11311”帮扶模式,引领、支持、推动茶业发展;制定出台政策扶持“一揽子”计划,县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大力推广“茶商贷”“福企贷”“联保贷”等信贷产品,整合各类事关农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对茶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县茶叶局、县茶叶协会、及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强化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同时还落实茶叶保险制度,降低茶农受灾风险。

启示:产业发展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抓总,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在体制机制上顺应时代、适应市场、满足群

众,只有千方百计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才会使产业经久不衰,才会实现“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三方共赢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在自身发展能力上不够强。目前还存在主体不够强、品牌不够响、市场不够宽、链条不够长的问题。全县仅有1家茶叶企业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多数为小微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整体带动能力不够强;部分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未能高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初加工企业较多,精深加工企业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思考:部分市场主体融资困难、管理不规范、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销售不畅,极少数市场主体只注重自身利益,缺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还需要政府加强激励引导和扶持。

(二)农民在主体作用发挥上不充分。部分贫困农民对精准产业发展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尤其对政府的补助政策依赖性较强,不注重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不注重自身发展资本的积累。

思考:当前农村“我脱贫我光荣、我致富我光荣”的氛围尚不浓厚,部分农村群众存在思想封闭、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最关心的问题是“政府能给我多少、干部能帮我多少”,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想发展、谋发展的信念和能力不

足。因此,产业扶贫与精神扶贫必须同步推进。

(三)企业和农民在利益联结上不紧密。产业组织形式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和农户之间是合同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缺少健全的履约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稳定的、有信用的合作关系。实际工作中,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往往因文化素质、产品质量及市场等原因,出现有意无意的违约或毁约现象,还存在农民利益保障风险。

思考: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在市场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农民与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系机制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实现市场主体与农民的深度融合,并保障农民利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措施。

三、对策措施

(一)坚定不移强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全面落实“11311”帮扶、产业发展工作例会、产业链建设考评等制度。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捆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足用活产业配套政策,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科技保障。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以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主阵地,培养产业发展实用技术人才。

(二)坚定不移抓品质。一是推进“全域有机”。坚持走“全域有机”发展之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坚持绿色生产。严控化学肥料及农药使用,积极推广农业、物理、生物措施防治病虫草害,在乡镇设立绿色农资专柜,在村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提高企业清洁化加工水平。三是加快产业融合。开发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坚定不移保安全。一是实行最严格监管。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二是实行最严厉处罚。面向社会公开曝光、限制出售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农产品,并从重处罚;对基地未达要求的企业或合作社,取消优秀品牌评选资格和扶持资格。三是实行最严肃问责。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对质量安全问题实行“零容忍”,监管不到位严肃问责。

(四)坚定不移增后劲。一是做响公用品牌。从“大产业、大品牌、大战略、大手笔”出发,整合品牌资源,鼓励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促进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聚集,采用母子商标、双牌经营的方式,做响做强公用品牌。二是拓宽销售市场。充分利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拓展鹤峰农产品国内市场;支持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对出口额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奖励,扩大外销市场份额。三是激活内生动力。进一步落实产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充分激发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脱贫增收的主体意识。

(五)坚定不移固联结。一是实行角色共融。大力支持企业领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认领现有基地,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深度融合,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按照“企

业到村、产业到户、就业到人”的工作措施和穷尽资源、穷尽劳力、穷尽技术的工作办法,确保贫困户人均有1亩高效经济作物或有1项致富门路。二是完善约束机制。建立相关执法体系,依法监督企业对合同的履行和实施,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三是落实农业保险。捆绑产业保险专项资金,对贫困户茶叶、烟叶、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由县政府统一购买保险,有效降低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

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697 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XX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发展油茶产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山区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油茶资源分布、种质资源、经营模式、加工利用、经济效益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我国油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油茶产业是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茶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带来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06年,国家林业局专文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鼓励扶持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油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油茶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通过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已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反差很大的是,食用油供需矛盾突出,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占国内总需求60%多的食用油以弥补缺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油供求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直接推动了粮油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耕地越来越少,到2007年底已降为1.2亿hm2,遏制耕地减少趋势的压力十分巨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由过去主要吃粮向吃更多的肉蛋奶、由吃普通油向吃高档油的方向转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效益不断降低,提高农民发展粮油生产的积极性面临新的困难。从国际上看,随着石油价格的变动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危机的困局在持续演化,粮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这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许多食用油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冲击,但茶油产业却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中国耕地资源刚性短缺,扩大草本油料植物种植必然会与粮争地,进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木本粮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同时, 发展油茶生产,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分流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油茶产业现状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书 一、企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分析 1、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为0.7千克,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自《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二个春天。 2、企业现状

现有可开采茶园1000余亩,新开发茶园400余亩, 二、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1)基地建设:对于新发展茶园,要“建一片,成一片”。对于已建成的幼龄茶园,科学肥水管理,三年过渡到投产园。对于已开采茶园,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变投产园为丰产园。 (2)生产加工:充分利用鲜叶资源,加大干茶产出量,增加茶叶毛收入。合理安排采制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净利润。 (3)产品定价:通过实施产品组合战略,即将产品划分为利润产品、竞争产品、销量产品,获得组合竞争优势,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和竞争应对。通过逐渐导入和完善新产品开发战略,实现销售一代、开发一代的战略体系。通过完善产品专门化管理,确保各产品的市场成功和利益最大化。 (4)营销攻关:体现在以品牌促渠道,以品牌拓渠道。可采用连锁经营、合作经营及代理三维立体渠道,不断加大市场培育与开发力度,以实现销售的跨越式增长。 (5)组织架构:以现有组织架构为基础,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完善组织架构,制定科学明确的部门及岗位职责,实现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高效协作。 (6)市场定位:增设部门,随时收集潜在市场信息,为下一步业务拓展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7)物流配送:初步建成物流配送基地,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物流园区雏形,使其具备发展为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基本条件。

中国茶叶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标签:茶叶现状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省供销合作总社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决定》和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省茶园面积年均增长13%,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高于同期全国5个百分点,在全国19个产茶省中排第4位。200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67.08万亩,总产量1.4万吨,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在全国排第8位和第15位;茶叶农业产值7.78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12.84亿元;57.5万茶农种茶年纯收入5.47亿元,年人均收入951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增速加快。陕南茶区位于我国南水北调水源重点保护区,特别是大部分茶区位于富硒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有足够的空间。我省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已形成大专院校、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推广站、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也为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塑“泾阳茯茶”、“紫阳茶”两大传统品牌,弘扬汉唐皇家佛道茶文化,提升陕西茶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改造低产茶园50万亩,培育丰产茶园46 万亩,新建茶园54万亩,使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认证有机茶园10万亩,认证无公害、绿色茶园100万亩。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茶农种茶年纯收入达到15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超过40亿元。 三、区域与布局 根据茶树生态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及茶叶产业发展潜力等要素,确定陕南3市22个县(区)为我省茶叶主产区。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努力打造淳安“茶乡”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__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__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

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 告

编号:FS-DY-24416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XX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

叶称号。XX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15人。茶叶面积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76.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XX 年新植茶园352亩,XX年新植1400亩,XX年新植2350亩,XX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xxx”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

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 研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历经十余年,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产业化进程来看,目前都不是十分成熟,消费短期内可能很难显著增长。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机会,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仍然进展缓慢。本文主要以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商用轿车)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和与政府的协商状况,同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影响电动汽车购买的因素,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展望。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未来展望 一、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背景 早在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设计的电动汽车包括3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并以这三类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动、动力蓄电池为“三横”,建立“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站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自此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大量产业相关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上了日程,这在我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自2004年起,在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能源政策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被多次强调。从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清洁汽车、电动汽车政策措施,明确了201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5%~10%;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50%以上的发展目标。 2006年财政部针对实施新消费税政策时明确规定:对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在新目录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鼓励产业。很多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制造,都已列入了国家鼓励范围,享受鼓励政策。 2008年8月31日,在2008(首届)中国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上,科技部部长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到2012年,国内将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009年,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在出台政策和制度保证电动汽车更好和更快发展。 2010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以抢占产业制高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进入实质性政策扶持阶段。该阶段不仅把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国家对茶产业政策支持与规划

国家对茶产业政策支持与规划 1、对茶产业政策支持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三农”问题2004年-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9年将“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2009年“一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茶和茶产业,提出支持优势产区发展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推进茶叶等产品设施化生产,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收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农业”。 2、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农业部发布《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在明确国内、国际茶叶市场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对我国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良种茶园比例小、标准化程度和生产率低、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即以市场为导向,稳定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牌,努力加快产业化进程。建立包括西南红茶及特种茶区域在内的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在区域内加强茶叶生产基地、茶叶产业化示范区、茶叶加工设施改造、茶叶科技支撑体系、茶叶市场体系等建设。

2021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xx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为抓好我镇xx年茶叶产业发展,更好、更快地造福人民群众,以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抓点连线扩面”的思路,重点突出示范区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建立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高效茶园。 二、建设目标 继续抓好xx年13000亩茶园面积的管护工作,xx年新植茶园5000亩,具体规划为:茶场新植2100亩,村新植100亩,村1300亩,村新植1000亩,村新植500亩。 三、茶苗采购 (一)采购品种 选择适制性强,丰产性高,抗逆性强,适宜本地区土壤和气候的无性系良种。 (二)采购数量 本次采购数量共计2500万株。(5000亩x5000株/亩) (三)采购时间 在10月底前完成茶叶的采购,质量标准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1767-xx规定的一年生茶树改了品种合格苗标准。 四、进度安排 新植茶园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10月30日前搞好政策宣传、茶苗选购和相应的技术培训,将栽植计划落实到地块到农户。 第二阶段:茶树栽植 11月30日前,按照规划面积进行茶叶栽植,拌好地,施好肥,盖好膜,保证茶树成活率,按规划面积完成栽植任务。 第三阶段:茶园管护 12月10日前,搞好新植茶园的管理,剪枝、灌水、覆盖。 未分配新植任务的村,在12月10日前,必须搞好旧茶园的管理,除草、补植、理沟、修枝。 五、保证措施 (一)明确目标任务 镇上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xx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镇上为每村派业务骨干3名,负责对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栽植计划、茶苗调运,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协调解决新植茶园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做到目标到村责任到人。 (二)加强技术指导 镇上成立专门的技术指导工作小组,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到户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茶叶栽植的工作人员和群众进行实地演练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栽茶人员的技术能力。在茶叶栽植正式开始时镇技术工作组要到现场进行指导,保证各村茶叶栽植技术指导到位。

从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

从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 鹤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辖5镇4乡1个经济开发区,205个行政村13个社区共22.4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9.8万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贫困人口22878户71248人,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脱贫18155户56986人,出列33个贫困村,拟于2018年整县“摘帽”。近年来,鹤峰县不断创新举措,强力推进以茶叶为主导的产业扶贫,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面积达到157万亩,农村居民人均7.9亩,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一、措施与经验 (一)坚持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脱贫产业。鹤峰地处北纬30°,森林覆盖率75.9%,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左右,是公认的中国优质茶产区。鹤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西晋时期就有生产记载,是宜红古茶道的源头和宜红茶的主产区。特别是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建设“茶叶大县、茶叶强县”作为中长期产业发展目标,把茶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苦干实干的精神,咬定茶叶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县域茶叶产业经历了一般常规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发展阶段,当前又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全域绿色有机茶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共有茶园35万亩,9个乡镇都产茶,茶主导产业村184个,占比90%,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茶叶,覆盖60%以上的贫困户。

启示:产业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持之以恒的、漫长的、专一的培育发展过程;脱贫产业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精准选择老百姓易接受、基础好、效益高、可持续的产业。切忌未试先行、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发展新兴产业和风险指数高的产业。 (二)坚持企业引领,完善利益联接机制。鹤峰县牢固树立“扶持茶叶企业就是扶持茶叶产业”的观念,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快速成长,重点支持小型茶叶企业抱团发展,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同时,以茶为媒,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客商共同发展鹤峰茶产业。全县现有注册茶叶企业68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2家、省级企业2家、州县级龙头企业20家,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95家、各类茶叶加工厂1100家。茶叶注册商标63件,企业取得SC认证30家、绿色食品认证7家、有机茶认证37家。这些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加工厂+基地+农户”等方式,2015年以来,辐射带动1.3万户3.5万人贫困人口发展茶叶产业6万余亩,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启示:市场主体是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纽扣”和核心力量,产业扶贫必须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帮带作用,把企业与贫困户紧密相连,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村脱贫互惠双赢,才能让资源变为产品、产品变为商品、商品变为收入。 (三)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突出“绿色、

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闽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产区,茶类繁多,有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五大茶类。武夷大红袍、肉桂、闽北水仙、正山小种红茶、蒸青绿茶、政和大白茶、闽北茉莉花茶等名扬海内外。茶业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探索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做大做强闽北茶产业,倍受政府及农民的关注,对闽北知名度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展、竞争力的提升和贸易流量的扩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闽北茶叶生产的发展 闽北是乌龙茶的起源地,产茶历史悠久,盛产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等五大茶类,南平十个县(市、区)均产茶。2011年,南平市茶叶种植面积53.6万亩,较2000年增加2.18万亩,增长4.2%;总产量51000吨,其中绿毛茶21280吨,红毛茶5997吨,乌龙茶19960吨。受近年茶叶市场价格一路上扬的影响,2005-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增加16518吨,增长47.9%,年均增加2753吨,增长6.7%;茶叶产值屡创新高,2011年茶叶产值达22.95亿元,年平均增幅高达39.4%。

表一 1978—2011年南平市茶叶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吨、 (注:以上数据源于统计年鉴) (二)闽北茶叶加工业的发展 多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对茶叶产业化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茶业富民战略,以“稳定、品牌、诚信、文化”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保护品牌为重点,以练好内功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使茶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兴盛局面。 1、茶叶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武夷岩茶热”的持续升温,进一步提高了闽北茶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使乌龙茶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

做大做强海青茶产业(精)

做大做强海青茶产业 打造江北绿茶第一镇 胶南市海青镇党委、政府 胶南市海青镇位于青岛西南部,素有“北方绿茶之乡”的美誉,是山东省北茶科研中心确定的青岛地区唯一的北茶科研基地。全镇64个行政村,1.26万户,4.24万人口,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绿茶3万亩,年生产干茶200余万斤,实现经济效益1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茶叶专业村43个,加工企业130余家,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6处,有机茶园基地5处,茶叶行业协会及专业合作社5家。近年来,作为青岛市的茶叶主产区,海青镇把茶业做为富民兴镇的突破口,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将海青茶这一特色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江北绿茶第一镇”。 一、加强茶叶统一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科技兴茶作为突破口,通过实行有机茶、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QS认证,加强全镇3万亩茶园的标准化管理。重点是以注册“海青绿茶”商标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海青茶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海青绿茶”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措施,加强对全镇13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把各类茶叶品牌有效整合为“海青绿茶”品牌,举全镇之力对该品牌进行集中统一宣传和推介,促使“海青绿茶”对外形成一个“拳头”,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同时,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兴茶”。专门聘请省、市茶叶技术专家担任顾问,按照

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从种植、浇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到采收,特别是合理用药和田间管理等环节,对茶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技术指导,扎实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防护林带,栽植相生树种,为有机茶叶生产创造微域性气候,做到规范化操作,高标准生产。 另外,利用广播宣讲、科教片播放、科技明白纸发放、组织茶农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将新技术、新办法及时地传授给茶农,切实提高茶农栽培技术。为使海青茶真正成为无污染绿色饮品,加强了茶园科学管护,推广应用新技术,特别是加大推广应用DND生物肥、生物杀虫灯等技术的力度,提高海青茶的内在品质。严格按照“无公害有机茶园”种植的规范要求,积极引导茶农在种植管理茶树时,全部施用农家土杂肥,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和农药,为加工优质茶提供优质原料,增强茶叶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实施基地带动战略,建设良种茶繁育基地 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全力夯实茶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将北部山区建成高标准的生态示范园、旅游观光园。根据规划、技术、资金和项目建设向“海青绿茶”品牌茶叶基地集中的要求,对新发展的成方连片茶园,制定了优惠奖励政策,每亩分别给予200—300元的补贴;对新发展的无性系茶园,每亩给予600元的补贴,以此推动品牌茶叶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成片、分步实施的原则,将“海青绿茶”品牌基地发展重点安排在后河东、后河西等15个宜茶村庄。对各村庄宜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县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017年,**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和“3+N”特色走廊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茶叶产业资源,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推进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全县茶叶提质增效。现将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按照“打破界限、连片发展、统防统治、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基地标准化、运作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社会化、利益风险一体化”为基本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天凤乡、宝峰彝族乡、民建彝族乡、烈士乡等乡镇的高山有机茶产业环线上,采用“补天窗”方式新种植茶叶1000亩。深入“绿色植保”理念,推行“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药量、统一防治人员、统一植保机械、统一安全间隔期”工作模式,采用“统一茶园管理标准、统一配送农业投入品、统一防控措施、统一原料采摘标准”的“四统一”管理措施,推动产业环线及全县茶叶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全县茶叶产业上档升级。全县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0亩,应用杀虫灯、黄板等绿色防控措施开展绿色防控60000亩(投产茶园的92%),开展茶园机剪、机修面积20000余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11000亩,申报有机茶园3000亩。全县茶叶总产量达0.39万吨,比上年增长3%,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茶叶产业管理水平。将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与技术扶贫、农业项目实施培训等有机结合,着重在全县茶叶发展乡镇,重点是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开展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相关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40余场次,培训人员2800余人次,发放各项技术资料6000余份。 (二)强化战略实施,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动力。一是实施机制创新战略。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落实五个规范为要求,以协会(合作社)为扶持政策的承接主体,集中力量打造产业带和示范基地。今年“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三条特色环线,建成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启动了茶叶产业环线打造工作。 二是实施大品牌战略。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做补充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合力打造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结构、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填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2017年,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展会,大力提升特色区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在第六届国际茶博会·**杯斗茶大赛上**荥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瑞吉隆兴”牌“芽细藏茶”和“古道红”茶喜获金奖;**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塔山”牌观音仙茶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样库”。 三是实施基地辐射示范带动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与茶农共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规模化经营的现代茶业发展模式和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目前,已在全县茶叶重点乡镇民建、荥河、宝峰、天凤建立了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在五宪建立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

对我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对我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一、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发展变迁和优势 (一)铜仁茶叶发展的历史变迁 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据陆羽茶经载(成书于公元760-780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我区的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县属思、夷州地区。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印江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沿河县志》中记载“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由于历史原因,相当的一段时期内,茶叶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发展较慢。石阡县茶叶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在50年代初,茶园面积达到万亩,成为贵州省被国务院表彰的两个县之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茶叶得到了较大规模发展,我区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和综合农业开发项目,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开发,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县4个茶叶公司和地区武陵山茶场。进入21世纪,地委、行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茶叶领域内引进了山东天目茶业集团、浙江嘉盛武义茶叶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依托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激活了国有资产,茶叶产业焕发出活力。 (二)铜仁地区茶叶发展优势 优势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铜仁是贵州最适宜种茶的中心区域,是名优绿茶的重点产地。全区宜茶地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等ph值为4.5-6酸性土壤类型,质地疏松、底土无硬盘层、排水性好、坡度适中;宜茶地有120万亩以上,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积20万亩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3.6-17.5℃,≥10℃的日数,积温在4000-5700℃,降雨量为11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大,是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日照为1067-1497小时,日照率25-33%;光照中漫射光多。全区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120余种,是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份之

汪岗镇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汪岗镇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汪岗镇地处商城县南部山区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空气清新,是我县南部山区中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形美、耐冲泡的优异品质,历史上出产“优茶”、“名茶”、“贡茶”。由于茶叶内质优良,早在宋朝就把商城茶列为“贡品”,行销当时的辽、金、西夏。清朝又被列为慈禧太后必饮茶品。2005年,汪岗镇被列为全县最大的名优绿茶生产镇。2006年,汪岗镇茶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992年生产的“壁渡剑毫”牌茶叶荣获全国中茶杯一等奖,被称为河南省省级名茶,另外所生产的“金刚曲雾”、“信阳毛尖”在历届信阳茶叶节上屡获金奖、银奖。 汪岗镇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宋朝,繁荣于明清,近些年来,汪岗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茶叶作为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全力建设茶业经济强镇,使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镇茶园面积1.2万余亩,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000亩,拥有商城县黄柏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双峰尖茶叶专业合作社、碧云天茶叶专业合作社三家合作社,拥有一家市级龙头企业—黄柏山茶叶公司。茶叶年总产量达90吨,其中大宗干茶5吨、红茶近3吨、桂花茶1吨,实现总产值按现价计算1.08亿元。茶叶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1.2%,占农业总产值28.7%,对全镇GDP贡献率为24.5%。全镇茶叶产业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商城产茶乡镇

之首,成为商城县最大的名优绿茶生产基地乡镇。 一、茶叶产业主要特点 1、基地建设初步实现规模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镇茶园面积达到1.2万亩,每年以3000-4000亩的速度递增,全镇16个村,有8个村盛产茶,其中6000亩以上的产茶村1个,种茶农户达4000余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约6000余人。 2、茶叶加工不断走向精细化。黄柏山茶业公司已取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质量安全认证,其中有80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食品基地和产品认证,5户企业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及有机茶加工和产品认证,生产的绿茶系列产品独树一帜。 3、产品营销逐步实现市场化。我镇主要针对对外销售、办公接待、劳保福利、家庭饮用、礼品馈赠等消费需求进行茶叶生产开发,产品畅销北京、石家庄、郑州、驻马店、信阳市、固始等地。 4、产业综合拉动效应呈现多元化。我镇茶产业已发展为全镇经济发展中最能带动一、二产业良性互动的优势产业,茶农户均增收达4500元,人均增收千元以上,每年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7000人,直接增加劳务收入42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明确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基地规模发展。1992年以来,汪岗镇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都把茶业作为振兴镇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来发展,把茶叶基地建设纳入各村的主要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